习李新政

【异闻观止】求是|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是完善我国信息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举措,是依法惩治网络犯罪、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是顺应民意之举!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重塑着社会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并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阅读更多

自由亚州|中国“清网”大V反应不一

秦火火和薛蛮子分别因为造谣和嫖娼被中国官方拘押还没几天,另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公民企业家”王功权近日也被北京警方带走调查。中国此次主要针对大V的“清网”, 中国的大V们反应不一, 有的附和政府,有的保持沉默, 有的则选择针锋相对。 在网上查阅, 记者得知大V在中国指的是在新浪微博上不仅十分活跃、而且有着众多粉丝的“公众人物”。像近期被抓的薛蛮子和秦火火。在中国某条微博信息迅速传播和火爆往往是因为这些大V们的转发促成。有人说,这些大V在中国舆论阵地上的影响力“其实已经是半个媒体——他们时时引导着互联网上的言论和话题”。 正因为如此,执政伊始的新一届中共领导人将持续管控网络言论的最新一轮打压聚焦在大V身上。香港明报星期一的一则报道说,在中国政府的高压打击下,大V们人人自危。 中国知名网民“超级低俗屠夫”星期一对自由亚洲电台记者表示,中国当局此次打压大V是想让那些网络舆论引领者传播他们口中的所谓“正能量”,不然薛蛮子和秦火火的遭遇就是下场。然而,“超级低俗屠夫”表示, 中国政府现在打压大V不可能达到“清网”的目的: “因为微博起的作用这两年已经到了极限, 已经过了顶点。 中国政府近年通过各种手段管控微博,结果都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不可能开倒车。中国政府除非把互联网全部封杀。你封杀微博, 微信又兴起了。中国政府现在打大V大家是在嘲笑和讽刺, 而非拥护和喝彩。 此外,此次打压大V还让一些本来对习近平为首新一届领导人抱有幻想的人彻底失望”。 中国历史学者章立凡表示,中国政府抓捕薛蛮子虽然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像震慑大V, 要大V听党的话,但最终威慑力有限,最终不会没有人继续发声。 对此, 近日在北京与多位维权人士在北京公开抗议政府“清网”运动的社会活动家胡佳星期一表示赞同: “那些现在暂时禁言的人可能是因为恐惧,而恐惧归根结底是一种仇恨。他人恐惧可能使你今天显得很强大,逼着他人隐忍,但别人对你的不满仍然积压在心头。暂时被禁言的人在聚集不满。 在等待突发点。 我觉得专制通知超脱不了自身的缺陷和愚蠢:他们总觉得社会不稳定只是他们的压力加的不够大, 然而他们认识不到当这种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 结果会适得其反”。 胡佳表示,中国这样做是在不断地制造社会不满和怨愤,打消有些人心中不切实际的所谓中国梦,让人们认识到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并没有领导中国走向民主和法制的打算。胡佳进而表示,中共不会停止和放松对网络言论的控制: “共产党觉得自己向前走时其实是在倒退, 这种倒退是指它的权威, 它的影响力和动员力。当许多许多公民视入狱为荣耀,认为入狱是自己在这个时代担当的责任时, 共产专制的高墙距离坍塌真的就不远了”。 中国微博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说的是,“你的粉丝超过一万,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如此说来,一向抢占舆论高地的中国当局曾会容忍不听话或专门找政府“茬:的大V的存在。然而,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近日的一则相关评论说,“在过去四年中,网络社交媒体的兴盛让中国人享受到了革命性的信息传播便利和自由,如今一旦尺度收紧,由奢入俭难”。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恐吓能将自由赶多远?

中国正在加大打击网络“大V”的力度,香港的公民抗民“占中”运动也遭到威胁。恐吓最终将每个人变成孤立的原子,抑或只是暂时的噤声? (德国之声中文网)蔡明亮凭电影《郊游》夺威尼斯影展的评审团大奖。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昨天有跟中国记者谈到自由的问题,他说他们很自由,我说在我看来,艾未未才是最自由的人。”然而,”很自由”的中国记者没有报道他这句话,更忽略了他发表致谢辞时说”多谢两个国家,台湾及法国”。评论人李怡在香港《苹果日报》发表评论,提示香港人莫被内地传统基因同化。 李怡比较了香港影星成龙的相关言论。成龙被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记者问到他怎么看待艾未未的处境。成龙回应说:”艾未未?谁是艾未未?我,我不知道谁是艾未未。”艾未未回应说,成龙根本知道他是谁,却刻意矮化他,因为成龙是一个亲政府演员,而且演得极度靠近政权。 李怡指出,作家、艺术家,一般都会站在体制的对立面,是体制和权力的主要怀疑者。而所谓言论自由,主要是指有表达异见的自由。他评论一位大陆评论人的意见说,香港致命的政治地位是”卫星”而不是”行星”,卫星地位使绵延不绝的大陆移民和自由行暴增,香港制度和文化上的”异数”为内地传统基因所同化。自由褪色,创意低迷,中产的移民潮渐显现。香港年轻人奋起的本土化抗争,占中的争取真普选,正力挽狂澜。 蔡明亮:艾未未才是最自由的人 “野百合”为何吓不倒? 香港评论人练乙铮则在《信报》发表文章,谈论台湾”野百合学运”对香港”占中”的启示。文章说,”野百合学生运动”的发生,距今二十三年,比北京的”八九民运”还晚了刚好十二个月,并不遥远。两个运动都是违法的,一个在屠夫的坦克枪炮迫击之下悲壮地失败了,遗下广场上摊摊脑浆和血渍,另一个却奇迹地、完全平和地,完全胜利了。胜利之处,社会大踏步进入政治文明。 练乙铮说,”野运”和”占中”的性质一样,二者都是典型的公民抗命运动,少数人通过和平而违法的手段,试图唤醒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良知,一起渡到”义”的彼岸。因此,如果认为1990年台湾的那次运动是”正”的,值得支持,那么,2014年的”占中”行动,就没有可能是”邪”的,而一样值得支持。 练乙铮认为,面对”公民抗命”,统治阶级除了使用其他办法,也都会用”吓”这一招。在那时的台湾,”共匪”就是那只用来吓人的”吖呜”:你要反独裁反政府吗?搞乱了社会,共产党就要打过来。在香港,”吖呜”当然不能是 “共匪”,于是就变为经济垮塌、失业、动乱等的说法。 练乙铮表示,台湾二十三年前的”野百合学生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民主实践经验、一笔珍贵的思想资源。多认识这个运动,对香港所有人都有好处。 “他们想割断这些关系,把微博上的关系原子化,就像中国社会里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立的原子” “这次行动才刚刚开始” 中国启动新一轮”微博”整治运动,《纽约时报》报道记者储百亮报道说,由于担心自己对公共舆论的控制能力,中国政府已经开展宣传活动,通过警方打击所谓的恶意网络谣言。数周以来,官方媒体接连发表评论,警告中国最大的微博网站–新浪微博中人气很旺的舆论制造者注意自己的言论。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萧强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行动才刚刚开始,这一轮行动会更加严厉,目标将会是中国公共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人物。”观察员对该报表示,去年11月上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习近平采取措施来扭转挑战一党制的自由思想的传播趋势,该行动是此类举措的一部分。 在该报道中,作家慕容雪村说,打击行动旨在破坏一些志同道合者建起的在线网络,这些人的想法被认为会对共产党构成威胁。”他们想割断这些关系,把微博上的关系原子化,就像中国社会里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立的原子”。杂志出版人洪晃认为,”我认为这种恐吓手段是没用的,会有个把月大家不说话。然后他们都会回来。可能不是原来那些人了,是另外一拨人。” 摘编:张平 责编:苗子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阅读更多

BBC | 日媒:中共党校起叛乱对抗党的喉舌

日本《产经新闻》周四(9月12日)发表专栏作家石平的文章,提及中共中央党校最近令人瞩目地发出拥护宪政和支持网络舆论的声音。 文章说,这显示直属中共中央的这一教育机构正对抗着官方喉舌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批判宪政和扼杀网络舆论的行动。 文章认为,这标志着中共重要的意识形态主干出现了“中枢神经分裂”。 文章说,中央党校女教授蔡霞发表的“宪政才是维持国家安定的大计”演讲引起民间舆论关注,9月2日中国民间“共识网”刊载了该演讲内容。 BBC中文网记者周四在中央党校的刊物《学习时报》网页上还看到署名李勇的“宪政体制中的检查权”等拥护宪政的文章。 围绕宪政的争论 《产经新闻》的文章说,自从中国民间学者中出现很多要求“以宪政为基础的政治”以来,中共感到党领导地位被否定的危机。 直属党中央宣传机关的《人民日报》8月5日起连续三天刊登批判宪政的评论、致力掀起批判宪政的运动。 文章说,作为培养中共高干的中央党校在这个重要的思想问题上正面对抗批判宪政的党中央方针、中央党校教师公开唱反调拥护宪政是前所未有的动向。 文章并以“中央党校的叛乱”为题来强调这一动向。 论网络舆论是非 文章说,除了拥护宪政以外,中央党校也出现对抗习近平政权现在正奋发封锁以网络舆论为中心的民众之声方针。 文章指出,同样在9月2日,《学习时报》刊登了该校教授宋惠昌的评论文章,以西周时期的厉王封杀民众声音导致自己仓皇出逃的结果来论说不应扼杀网络舆论的观点。 宋惠昌说,任何时代如果想以权封杀民众的口都是重大错误,就算一时成功,最终也会被民众拉下权力的宝座。 《产经新闻》的文章说,9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官方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的文章,誓言“旗帜鲜明地进行舆论斗争”、《解放军报》同一天也刊登“夺取网络舆论斗争的主导权”的文章,说明党和军的两个喉舌一起“杀气腾腾地向网络舆论发出了宣战布告”。 日媒分析习政权 《产经新闻》的文章分析说,从这个角度看《学习时报》痛批习近平政权扼杀网络舆论的意思就很明确,谁都能看出这是对习近平发出的大胆警告。 分析说,如果习近平看到这篇文章,大概会震惊作为自己近卫军的中央党校的教师以这样不给面子、不顾权威的形式提出批评。 分析认为,中央党校的叛乱也反映了习近平政权制约党内的失败和中共思想、理念方面的已陷入的混乱。 (责编:伊人)

阅读更多

华泽 | 许志永的中国梦

维权律师许志永正挑战着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他要让中共兑现它自己反腐败和推进法治的承诺。许志永知道,自己这样做会冒着失去自由的风险。 他的这种斗争已经使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人权活动家之一。如今,他又因此身陷囹圄。 7月16日下午,志永的妻子崔筝下班回家,发现丈夫失踪了。为软禁志永而守候在门外多日的警察也已撤离。家里有明显翻动过的痕迹,书柜上的书籍凌乱不堪,几台电脑都不见了,她为丈夫准备的午餐却原封未动。 接近午夜时,两名警察送来了许志永因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被刑事拘留的通知书。此前,许志永已被软禁在家90多天,除了家人以外,没有任何同事、朋友被允许走进他的家门。他怎么可能犯下被指控的罪行呢? 志永今年40岁。我最初认识他是在12年前的圣诞夜,那时他还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北京三里屯的一间酒吧里,在朋友们喧闹嘈杂的狂欢中,我们坐在角落里静静地交谈,志永谈自己的宪政理想,谈他定点去做基层选举调查的小乡村;他说自己在14岁那年开始意识到未来要献身公益,要成为一个美好社会的推动者……说起这些,他的眉宇间流露着凝重的神情。 我很难想象公益两字是怎样在一个乡村少年心里生根发芽的。后来他在一篇文章里写到:“在无数次旷野中疯狂奔跑,小河边或者雪原上长久沉思之后,我终于想清楚了这一生做什么才最有意义。” 2003年,志永和滕彪、俞江三名法学博士上书全国人大,推动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审查办法》的废除。那年,他们三位博士和律师张星水,共同成立了公益性法律援助组织“公盟”。 志永写中国问题报告不是在书斋里,他进行法律援助也不仅是在法庭上。2005年,为了写《中国信访报告》,志永在北京“上访村”与访民共同生活了整整两个月;他一次又一次到国家信访局前“找打”,并将自己被打的经历写成文章,引起舆论的关注,从而改变了访民被截访者普遍殴打的现象;为了从黑监狱救出访民,志永被打手们围殴,一次次被打倒,他一次次站立起来,看着那些歹徒,他说:“随便打,我绝不还手。” 2009年,志永第一次被捕,并被关押了将近一个月。 维权活动人士称,有一个专案组在收集对志永不利的证据。一年半以前,还迫使公盟的办公室关了门。他们说,房东受到胁迫,终止了租约,其他房东要租办公室给他们,也遇到阻挠。公盟的一些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被抓捕,志永的年轻追随者也遭到恐吓。 志永从不屈服于压力——任何压力。记得2011年初,他因为发布乐清事件调查报告受到许多质疑和攻击,甚至一些朋友也因此与他分道扬镳。我曾经恳求志永:“能不能不说,能不能沉默?”那是他唯一一次跟我发脾气。他说,真相就是真相,如果真相与我们的想象或希望不一致,就保持沉默,那我们和我们反对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中国梦”,要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国家。在一次采访中,志永讲述了他心目中的中国梦:“我希望我们是个自由幸福的国家。每个人不需要违背良心,只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就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一个简单而幸福的社会,人性的善得到最大的张扬,恶得到最大的抑制;诚实、信用、友爱、互助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没有那么多烦恼和愤怒,每一个人脸上是纯真的笑容。” 不久前,志永戴着手铐,在狱中录制了一段视频。他呼吁:“不管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子,不管这个国家多么扭曲多么荒谬,它都需要有一批勇敢的公民站出来,遵照他们的信念,把他们的权利、责任与梦想变为现实。”这段视频本月迅速传播开来。 几天前的夜里,我梦见了志永。他带着手铐,拖着一双特大号的布鞋,穿过监狱长长的走廊和一道道铁门走向监室。他说,那是一个民族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 华泽是纪录片导演,也是即将出版的《遭遇警察》(In the Shadow of the Rising Dragon: Stories of Repression in the New China)一书的编辑。本文最初由中文撰写,由Stacy Mosher译成英文,中文译文由华泽本人审定。 纽约时报中文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