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 | 教育简讯(8.10):北洋政府时期为何涌现出一批名校?
作者: 信力建 1,北洋政府:变“官治的教育”为“自治的教育”。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出台“整理教育方案草案”,第一条即规定,要“变通从前官治的教育,注重自治的教育”,“教育本为地方人民应尽之天职,国家不过督率或助长之地位。……今后方针注重自治的教育者,国家根本在于人民,唤起人民的责任心,而后学能有起色也”。 2,北洋政府《大学令》催生中国著名高校。1912年10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大学令》,准许设办私立大学。同年11月又公布《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规定,公立、私立专门学校均一体对待,所不同者,私立专门学校呈报教育总长认可时,“须开具代表人之履历”,而“代表人对于该校应负完全责任”。1912年至1927年,中国出现兴办私立大学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教育家和学校,如严范孙、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陈嘉庚斥资创办的厦门大学,张謇创办的南通大学,以及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中法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国民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等等,这些学校后来都成为中国著名或知名的私立大学。 3,阎锡山:全省实现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自1942年开始,山西省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百分率,即使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4,张作霖:宁可少养五万兵也要办东北大学。张作霖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且极重教育。他委托王永江创办东北大学说,“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到1925年时,东北大学规模之大,功能齐全,在国内首屈一指。张作霖每年投入东北大学的经费高达160万元,而当时北京大学的常年经费不过90万银元,清华大学虽有庚子赔款补贴也只有120万。为吸引一流学者来此任教,东北大学给予教授的待遇相当优越。以教授为例,北大、清华教授月薪300元,南开240元,东北大学为360元,后期章士钊等人竟高达800元。东北大学还为教授们盖新村,建别墅,安排宽敞舒适的住宅,教授们回北京探亲,还予以报销往返路费。张作霖规定,“凡大学教授等薪金,一律用银元发给,并不许拖欠”。 5,曹锟:谁敢对教授不礼貌,就要谁的脑袋。曹锟布贩子出身、外号“曹三傻子”。在做直隶督军时办了一所综合大学——河北大学。虽然曹锟也在大学里安排了一些昔日的副官马弁,这些人却成了伺候教授跑腿的。曹锟知道自己没文化,经常说自己是一个推车卖布的老粗,什么都不懂,办大学还得靠教授(这不就是“教授治校”吗?)。只要曹锟到学校,就经常在教授休息室候着,对下课的教授嘘寒问暖。大暑天,曹锟在教室外面看见教授讲课满面流汗,就命令校工送毛巾到课堂上给教授们擦汗,后来干脆在教室里装了铁柜,里面放上冰块用来降温。每逢发工资的时候,曹锟都嘱咐行政人员把大洋用红纸包好,用托盘托着,恭恭敬敬地送给教授。曹锟给学生训话时必定要强调尊重教授。他说:“这些教授都是我辛辛苦苦请来的,如果谁敢对教授不礼貌,我就要谁的脑袋”。 6,1966-1976年自杀的部分知识精英:陈梦家、邓拓、老舍、吴宓、熊十力、俞大絪、梁漱溟、傅雷、翦伯赞、李立三、曹亨闻(新闻史学家)、陈昌浩(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陈邦宪(著名医学教授)、陈同度(北大生物系教授)、陈祖东(清华水利系教授)、谷镜研(中国病理学科创立人)、储安平(著名政论家)、董铁宝(北京大学教授,曾参与第一代计算机的设计研制)、顾圣婴(著名钢琴家)、胡正祥(病理学家)、李达(中共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李季谷(著名历史学家)、良卿法师(临济正宗派法师)、陆进仁(昆虫学教授)、毛启爽(物理学教授)、饶毓泰(中国物理学泰斗)、上官云珠(著名演员)、沈知白(音乐理论家)、田保生(国际法学家)、项冲(国际经济学教授)、小白玉霜(著名演员)、严凤英(著名演员)、杨朔(作家)、俞大絪(著名教育家曽昭伦的妻子)、赵九章(著名气象学家)、周华章(清华教授)…… 7,中国高等教育六十年史。(1)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大调整,肢解民国时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大学。(2)1958年高等教育的“大跃进”,黑龙江省鹤岗市某书记七天办起一所大学,号称除了用一元七角钱制作校牌外,一分钱也没花。(3)1958年至1976年实行高考不宜录取政策,出身地主富农、资本家家庭的,家长被划为右派、有海外关系的、社会关系复杂的学生基本不予录取。(4)1990年以来实行高校大合并,高校盲目求大,在合并中历史特色丢失,不但没能实现“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反而使很多高校多年积累形成的教育品牌、专业特色消失殆尽。(5)1999年开始的招生大跃进,在“高等教育拉动内需”的错误思想指导下,高等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一落千丈。 8,熊丙奇认为,目前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去行政化改革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虽然形式上实行了职级制,但实际上还是套用行政级别来管理,学校还是没有办学自主权;真正的去行政化校长应该公选,由学生和老师来考核,实现教师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 9,中国博士生沦为“高智力贫困阶层”。博士生的体面生活关乎科研未来,而当前高校博士研究生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建立学位制度时,博士生的收入曾一度居于社会中上等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分配制度改革,普通公众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博士生的待遇却很少得到改善。有些学校博士生获得的补助,甚至低于学校所在城市的低保水平。在欧美等国,博士生能获得丰厚的资金保障,使得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在中国,很多博士生每月几百元钱的补助连“养家糊口”都不够,一些博士生为了生计被迫去打零工或兼职。 10,搜狐教育:研究生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牺牲品”。数量的扩张让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大幅跌落,俨然成为本科教育的翻版,甚至还远不如本科生教育质量高,像注水猪肉一样不值钱。研究生的哥、硕士保姆、硕士城管、硕士清洁工、硕士卖菜王、硕士猪倌……高学历低就业已不再稀奇,这些“高材生”只值这个价? 11,部分职校生活条件不如建筑工地。各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往往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财力投入严重不足,致一些职业院校条件非常差。“食堂臭烘烘的,宿舍黑乎乎的,生活条件不如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一位财政厅官员在调研几所省属职业院校后,深有感触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是家长绝不让孩子去上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需要改善的地方太多了”。 12,专家:书中用词反映现代人变自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帕特丽夏•格林菲尔德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人们却变得更加自私了。格林菲尔德教授分析了从1800年到2000年出版的150万本英美书籍中的用词,发现像“选择”、“获得”这种词的使用量增加,而像“责任”“给予”这类词的使用减少,并且,人们用词越来越关注自我,如“独一无二”、“个体”、“自我”等词的使用量都在增加,格林菲尔德教授认为,这意味着英美社会在变得越来越自私。 13,中国将加大研究生考核与淘汰力度。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显示: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同时也要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对评估中存在问题的单位,则视情做出质量约谈、减少招生计划、停止招生直至撤销学位授权的处理。 14,研究生流行花钱发论文。记者调查发现,武汉某研究生班级22人,17人花钱发论文。武汉部分高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与学生发表论文挂钩,为了获取不菲的奖学金,众多研究生掏钱买版面发论文已成公开的秘密。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无论稿件质量如何,只要交钱就能发表学术论文。论文靠钱“堆”,此等学术腐败丑行已成为大学里的“潜规则”。 15,业界人士建议为农村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早期阅读,走出功利化的早期阅读误区:早期阅读绝不是早期识字;阅读不只是看字,看图画和色彩也是阅读;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的好成绩;应提供适宜的阅读环境和材料;建立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以及和谐而积极的互动关系。 16,各国中小学生过暑假的方式各不相同:美国,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日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法国,外出旅游启发教育;德国,发假期证鼓励学生参加活动;俄罗斯,送学生到乡下体验生活;新西兰,政府企业为学生定制假期项目;加拿大,夏令营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17,人保部官员:今年或有超300万大学生难以初次就业。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多19万,创历史新高。以往的初次就业率在70%以上,按照这个数字,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学生,今年会有超过300万的大学生不能初次就业。 18,教育部:中国已成为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介绍,从1978年至2012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2012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9.96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单位公派1.16万人,自费留学37.45万人。人数排世界首位。 19,江苏省疾控中心:已发现H7N9有限人传人证据。江苏省疾控中心研究人员在研究了3月份禽流感病例后证实,H7N9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有限的、非持续性传播,但这种传播的效力很低。该研究结论发表在8月7日“英国医学会杂志”(BMJ)。 20,不良亲子关系是网瘾祸首。媒体报道称,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达2404余万人。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对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后发现,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根本原因,“其中首要的是亲子关系,其次为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是与父亲关系不良的问题突出,父母与这些孩子的交流、共同活动相对较少”。家庭氛围不和谐、缺少父母关爱是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精神问题,继而迷上网游的原因之一。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