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网 | 张铁志:台湾人的公民素质从哪里来?
总是听到来台湾的大陆朋友说起台湾的美好:城市干净、排队秩序井然、人们彼此斯文有礼、乐用环保餐具并认真回收垃圾。在开放台湾自由行后,大陆朋友可以在阿里山和日月潭的小巷弄中,在更一般市民的生活中,发现这些美好。 对许多大陆人来说,台湾体现了中国文化或传统道德美好的一面,而他们痛恨这些美好的东西被自身所处的制度环境所磨灭或摧毁。 常常大陆人把台湾说得好到我都不好意思。因为台湾人也常常对生活充满了不满与厌恶,也仍然不时觉得这个城市丑陋而脏乱,并偶尔也会遇到恶意以对的路人或试图诈骗的商家。 但台湾也确实和以前不太一样了。台湾人这些优良的公民素质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当然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关,但或许,这更是二十多年来台湾民主化的产物。 民主作为一种制度,确实隐含了以某种公民美德作为这个制度的底蕴。例如理性、温和,以及更重要的,对人的尊重。民主的根本价值,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个体价值,确保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例如,过去台湾民众去公务机关办事,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甚至柜台都是高不可攀。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任民选台北市长上任后便开始大力改革这个文化,降低民众洽公柜台的高度,且必须为民众奉茶,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对人的尊重不仅存在于国家和公民之间,也存在于公民彼此之间。所以,在民主社会中,会有比较高的社会信任度。相对的,在一个专制社会中,因为社会充满着意识形态与谎言,且规范社会秩序的规则不透明,充满了潜规则,所以社会信任度很低。社会信任度低当然无法建立良好的公民素质。 民主社会也可能让公民更遵守某种公共秩序,因为这种秩序是基于自愿服从的原则,而不是强制性的。毕竟,民主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每个人选择之后,服从大家的集体决定。更进一步说,民主社会中的公民会更主动参与公共事务,而不会自扫门前雪。例如,台湾的社区运动就是开始于民主化后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基层社区区民开始一起关心社区的历史、文化与风貌改造。 从功能性来说,民主制度也使得人们有渠道表达并解决他对私人生活或公共社会的不满。他可以打电话投诉官员,可以写文章批评政府,可以组织人上街头抗议,可以找议员帮忙,因此可以减少社会的暴戾之气,减少被压抑而随时等待爆发的愤怒。 民主也让在经济发展下被牺牲的原则(如环境保护)可以有被伸张的机会。民众在面对经济开发与环境污染时,他们可以选择要什么,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要靠他们的价值选择。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公共讨论后,会让民众重新省思GDP主义,而不再只是急切地追求发展。 理想上,民主尊重缓慢的原则,因为要让所有受影响的人有表达的机会,然后大家沟通、讨论、决策,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率。而缓慢,似乎正是许多人对台湾的印象。 总之,当自由行的大陆朋友踏上台湾的土地,被这个地方的美好人情与公民素质感动时,请记住,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当然,台湾还有许多缺陷,距离民主的终极理想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毕竟还在努力。 (本文作者张铁志,台湾知名政治与文化评论人,现任台湾《新新闻周刊》副总编辑,今年于两岸出版《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并担任多个NGO的理事与董事。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