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物

八旬老人义务为民修路感动网友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杭州景翠公寓就有这么一位老人,为了小区一千多位居民的出行方便,一个人干起了“铺路工程”。   网友“ZJHZCDF”拍到了这位老人挑着碎砖去铺路的照片,并上网发帖称这是“这个国庆节最感人的一幕”。而记者随后采访发现,这位铺路老人已经82岁高龄,并且曾是一位癌症患者。   网友发帖:这个国庆,杭城最感人的一幕   网友“ZJHZCDF”说,10月1日,他在景翠公寓到石桥农贸市场的一条泥泞小路上,看到一位老人,肩挑两大桶碎砖块,艰难地走在泥泞小路上。   老人说他正在铺路,改变这条小路的泥泞现状,“以后到石桥农贸市场就好走多了”。   为了有足够的砖块铺路,老人特地跑到小区里和清理垃圾的人商量,请他们把小区废砖拉到空地堆放。老人则会拿一把铁锤,先把这些废砖敲成鹅蛋大小,再用铁锨装进两只铁桶里,装满两桶,就用扁担挑到铺路现场。   网友“ZJHZCDF”遗憾地表示,他没来得及问清老人的姓名。他把自己拍摄的照片发到了杭州本地论坛,并称“这是这个国庆节最感人的一幕”。   记者探访:200米泥路变成石子路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石桥农贸市场,而在石桥农贸市场东侧就是景翠公寓,这是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   景翠公寓前面有高架,居民得绕一个大圈、大约走2公里才能到农贸市场。而景翠公寓西门正对着石桥农贸市场后门,中间仅隔着一片菜地,直线距离不过200米。不少居民为了方便,直接从菜地边上的土路穿行,走的人多了,这里自然形成一条便道,但一到下雨,便道就泥泞不堪。   昨天下午,记者找到这条便道时,便道上已经平整地铺上了一层碎砖块。   正在菜地劳作的张师傅告诉记者,整条路上的碎砖都是一位老人铺的,现在走这条路再也不怕下雨了。“听说他就住在景翠公寓,年龄有些大的。”    老伴:他是个闲不住的人   在景翠公寓保安亭,问起铺路老伯,工作人员马上自豪地说,他就是我们小区的业主!   记者随后找到了景翠公寓11幢。老人就住在这里,敲开他家家门,老人正巧出门了,只有他的老伴、76岁的方奶奶在家。   终于知道铺路老人的真实身份了:老人名叫姜裘顺,今年82岁,是位老党员,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退休工人。   提起老伴铺路的事,方奶奶显得很不好意思。“哎,这算什么,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之前住的小区,他也铺过路。”   方奶奶说,他们都是老杭州,膝下有三儿一女。两位老人是今年4月搬到景翠公寓的,而姜爷爷从今年5月就开始了铺路。   “住在小区的人每天要去农贸市场转转,都走这条小路,有一次下雨,我们两个人也走着去,小路上都是泥,两个人互相搀扶着都滑得很。”回家后,姜爷爷想起了找砖块铺设路面的念头。   想到就做,推车、扁担、铁锹、砖块……经过一番准备后,5月起,姜爷爷正式动工。“每天早上,他4点就起床了,吃完早饭,5点多出去打打太极拳什么的,然后就开始铺路,除了中午吃饭,一般都要忙到下午5点多。”   铺路第一期现在已经基本完工。现在基本上整条路上明显的泥泞处都被铺上了砖块。方奶奶说:下一步还要对一些不稳定的重点地段进行加固。   铺路老人:大家开心,我也开心   昨天下午,记者一直等到4点多也没有等到姜爷爷。方奶奶说,他晚上回来很晚的,因为铺路一般都是在雨天,那样可以知道哪一块要加石头、哪一块要加土,天晴的日子他一般都会出去找砖块。   昨天晚上,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姜爷爷。姜爷爷兴奋地告诉记者,再过10天时间,整条路就完工了,到时候大家走在上面就更舒服了。   当问到铺路累不累时,电话那头的老人笑了起来。“不累的,不累的,这算什么,看到大家走得平坦了,我心里很高兴啊。”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姜爷爷早在2003年的时候得过肠癌,开过刀,肠子都被截掉一大截。但现在的老人一直很开朗,从不吃保健品。“一天三顿饭,饭量很好,中午的时候能吃四五两米饭。”姜爷爷说:“反正退休了,也没有事情,就当做点好事,大家开心,我也开心。”

阅读更多

卖羊肉串男子10年资助200余名贫困孩子

  9月21日,一位在毕节市的新疆人,被评为贵州省第二届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他名叫阿里木,在毕节,只要提起他,人人都竖大拇指,他在10年间,先后捐赠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   今年39岁的阿里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和静县人,当兵退伍后,在当地供销社工作。后来供销社破产,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靠卖羊肉串谋生。四海为家的他于2000年来到毕节,这一呆就是十年,“我喜欢毕节人民的人情和善良。”阿里木告诉记者。    10年资助   10多个孩子考上大学   “没文化自己过不好生活,没文化也会让别人过不好生活。”阿里木告诉记者,这就是他捐助贫困学生的理由。他所捐助的200多名孩子,今年有2个考上大学,10年里,已经有10余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这让阿里木感到很欣慰。与此同时,他还在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毕节学院设立了“阿里木助学金”,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继续学业。   2002年,阿里木在毕节一家医院门口,遇到了前去看病但无钱交医药费的小学生周荣。他赶紧掏出200多块钱,让周荣先住进医院。第二天,阿里木来到周荣就读的毕节一小,说服学校发起募捐,收到捐款1万多元全部用于周荣看病。周荣痊愈后,阿里木开始承担他每年的学费。还雇请周荣的母亲卖羊肉串,每年付给她七八千元的工资。“我和周荣一家相识了8年,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阿里木告诉记者,周荣的学习成绩很优异,希望能考个好大学。    最大的愿望   为留守儿童建学校   阿里木自己的生活十分俭朴,如今还租住在毕节市公园路一套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卧室里只有一张床、几张凳子,唯一的电器是电灯。他常常以面条和馒头为食,剩下的羊肉串也算一顿。每天下午开始卖羊肉串,直到次日凌晨。可他还是一边卖羊肉串,一边关注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   阿里木说,今后将努力帮助更多的人。如今他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多存一些钱,建一个留守儿童学校,“现在毕节许多人都出去打工,孩子在家没有管。”阿里木说,他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受教育,他也希望自己资助的学生,将来回到贫困地区,告诉大家要改变观念,要读书,要有文化,这样社会才会和谐。

阅读更多

董方军:慈善,我最重要的事业

  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董方军有着自己独特的见地:社会责任感是构成企业家的首席要素,这是一个企业家首当考虑的事情。   他说:“如果只考虑到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感,那只能成为企业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实现税收、安排更多的就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然后再贡献给社会,这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原则。”   当走进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董方军的办公室时,他正在认真地读一封信,表情显得十分高兴。“这是我资助的一名残疾人大学生寄给我的信。”董方军骄傲地告诉记者。   董方军的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小楼里,用他的话来讲,工作在哪儿,办公室就在哪儿,现在,董方军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基金会上。   虽然作为北京汇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并拥有上市公司,但是,董方军已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现在,慈善就是我的事业,我将所有时间放在这上都不够用。”   天生一颗拼搏的心   董方军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一个偏僻山村,中学毕业以后在沂源县徐家庄乡税务所担任协税员。那时,这份稳定可靠的工作让很多人羡慕。   但是,当时还不到20岁的董方军却不这么想,在一番认真的自我评价和深刻的自我分析后,他决定去开拓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当时,我脑海的唯一念头就是放弃这份‘铁饭碗’,要去拼搏创业。”董方军认为当时的自己并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理性地思考过的。   很快,董方军在家乡了解到莱芜钢铁集团大量需要一种经铁精粉结成球团的原料产品,而这种原料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矿藏十分丰富,且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凭着自己勤于思考、敏于努力的天性,很快办起了工厂。   在董方军的勤恳努力下,工厂第一年便实现了产值300万元,使得他很快掘取到人生第一桶金,这大大增添了董方军干事业的信心。几年拼搏,董方军的企业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到山东省第一。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他所成立的山东沂源汇泉矿业有限公司已成为一家以能源为主,集运输贸易、高效农业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型、规模化民营企业。而且,完成了企业从生产型到生产经营,再到资本运作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企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005年,董方军出资1亿多元,成立北京汇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使企业实现了向集团化方向的飞跃发展。   然而令人佩服的是,1998年至2009年的十一年间,董方军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业,成为山东省第一位考取统招博士生的民营企业家。如今,他还在进行学术博士后研究。   董方军认为,在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自己是学习与实践的综合体,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以独特的视角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着。   董方军说:“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我都深切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的殿堂里,我获益良多,也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从事经济工作到学习,我觉得既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我尝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处,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理论学习中探索着,在实践和理论中磨合着。如果说用曲线来形容我的学业和企业的发展,二者是同步攀升,相辅相成的。”   除了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外,董方军还十分关心国计民生,曾在国家一类刊物发表了观点二十余篇。其中《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若干建议的讨论》一文,对次贷危机的影响提前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预测。   不断地进取,自强不息,正是董方军永不止步的信念。   与慈善的不解之缘   现在,虽然有众多响当当的社会职务,但是最令董方军引以为傲的职务,就是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9月,成立两个月后,董方军成为该基金会副理事长。董方军坦言,他与基金会有缘。可众人不知,缘分的背后,是董方军对公益持之以恒的执着。   1998年,正当董方军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却遭遇了一场车祸,这场灾难不仅使他自己丧失了斗志,也让他的企业进入了冰霜期。以至于现在回忆那次车祸时,董方军仍显得有些激动。   “这次交通事故彻底改变了我,当时,我特别低迷,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人一直给我鼓励和支持,我想就不会今天的董方军。”董方军回想那段艰辛的岁月时说,“当时,残疾人组织帮助了我,扶持了我,打开我心中封闭许久的门。”   正是感受到他人无限的关怀,让董方军顿悟,从那以后,董方军下定决心将企业转成福利企业。   他说:“当我从困难中走出来,社会给予了我很多,现在的我应当反哺社会。现在投身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这是一种很朴实、很自然的想法,也是我做人的原则”。   多年来,董方军一直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他捐资助学、修路架桥,建造公益项目,累计投资上千万元。现在,董方军更喜欢将自己定位为一个高级青年志愿者。“每个人都有爱心,我们应该影响更多的人进入慈善的海洋。”   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董方军有着自己独特的见地:社会责任感是构成企业家的首席要素,这是一个企业家首当考虑的事情。   他说:“如果只考虑到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感,那只能成为企业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实现税收、安排更多的就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然后再贡献给社会,这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原则。”   如今,董方军放下辛苦创下的企业,将他在经营企业中的理念融入到慈善事业中,扎实地为残疾人队伍服务着、建设着。他引进团队,引进创新型公益理念,并筹划实施了爱心果园项目、话务员培训项目。这些项目的建立,不仅帮助了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同时也稳定了一个群体的生活保障。   董方军为自己的这份慈善公益事业定下了首要目标——通过两年的时间将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建设成为北京市劳动保障的补充,成为北京市残疾人保障的有力补充,五年的时间内成为北京市残疾人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益慈善是我的另外一种社会价值,来到了基金会,反哺社会是我应尽的责任,这很平常啊!”此时,董方军的眼神无比坚定。   欲打造家喻户晓的公益品牌   在采访的过程中,董方军的电话不断,话语中得知,基金会正在筹划“爱心果园”项目,董方军非常关注对爱心人士的服务是否到位。他多次叮嘱项目团队一定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   董方军坦言,和其他许多公益基金会一样,基金会对于什么是公益、怎样做公益还没有清晰的想法,亟需树立自己的公益理念,打造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   为此,董方军走访了许多公益机构,研究了大量的公益项目,在研究中,他发现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绝大部分的公益组织都没有解决受助人的长期发展问题,而且在项目开发、捐赠人服务等方面都显得非常粗糙。   经过密集的调研和仔细的研究,董方军在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内部提出了“超值回报”和“事事公益”的理念,作为基金会工作的指导方针。   董方军说:“超值回报就是要给捐赠者超出捐赠款项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让他们参加了公益还想参加;事事公益不要像以前那样让大家觉得公益离自己很远甚至是一种负担,我们要让老百姓在平时的吃喝玩乐中就参加了公益活动,使普通百姓成为公益事业的主角,这也是大势所趋。”这个想法一推出就得到了基金会同事们的支持。   确定下公益理念后,就是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事。董方军马上又为基金会引进了专业化的公益团队,他要在基金会贯彻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要为基金会打造一支熟悉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能打赢仗的队伍。   行胜于言。在基本完成了基金会的理念建设和团队建设两项工作之后,董方军就带领专业团队开始设计基于“超值回报”和“事事公益”理念的公益项目。他们经过一次又一次激烈的讨论,终于有了几个项目的雏形。这些项目包括爱心果园助残行动、残疾人话务员平台和残疾人网上就业等,都属于全新的参与式的公益活动。   爱心果园项目借鉴了目前北京广泛流行的休闲采摘的潮流,号召爱心人士在爱心果园认养一棵爱心果树,帮助残疾人在果园就业。爱心人士在果实成熟时可以前往果园采摘,并将得到基金会赠送的爱心果箱,将亲手采摘的果实装入果箱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传播爱心善举。   爱心果园项目完美体现了董方军的“超值回报”、“事事公益”的理念,将欢乐采摘和助残公益结合在一起,不为采摘的人增添任何负担,让他们随手之间就帮助了残疾人。项目刚一推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几百棵爱心果树短时间之内就被认养一空。   初战告捷,董方军依然没有懈怠。在项目之初他就提出,项目要经过一个试验期,不能盲目求大求全,应该在注重建立营销和服务体系上,把爱心果园的基本功练好。   董方军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是打造一个家喻户晓的的公益品牌。现在,他正在朝这个目标奋力前进着。

阅读更多

羽泉:通过音乐传递公益

  公益是一个持续系统的工程,而不是一场秀。——羽泉   9月16日,四川省什邡市梅赛德斯-奔驰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歌声四溢,远处,就听到教室里孩子们嘹亮的歌唱声。“让梦想快乐成长,你笑得多甜蜜,希望中快乐成长,我和你在一起。”在轻快的旋律中,孩子们跟着音乐伴奏打起了节拍。令孩子们高兴的是,今天将有两位明星音乐老师给他们上课。他们就是国内重量级组合羽泉。   当天,羽泉也被授予音乐课堂志愿者老师的称号。   一贯舞台范儿十足的羽泉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十足的不给“面子”,不但教室里乱成一团,而且还给羽泉一个小小的“下马威”。   “同学们,认识我们么?”   “不认识。”二年级的同学齐声摇头回答。   胡海泉噗嗤一声笑了。“我是陈老师,他是胡老师。”陈羽凡有点“失落”的摸着一个“调皮鬼”笑着说。这节音乐课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正式开始。   快乐一堂课   为了更好地跟二年级同学融合,上好音乐课,羽泉尝试着跟孩子们沟通,并作出各种“搞笑”的动作加强与孩子们间的交流,不多一会,孩子们就完全跟羽泉打成一片,不仅音阶学的有模有样,而且还利用身高的高低做起了音阶的游戏,好不热闹。而羽泉也分工明确,胡海泉扮演起钢琴老师,担当伴奏的角色,陈羽凡担任音乐老师。   谈起这次做音乐志愿老师的经历,羽泉提起了他们目前的一个新慈善计划——“一堂课”公益项目。“我们这个项目是跟青基会合作的,也许不是金钱的问题,我们更多是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能够背起行囊,真正到达需要帮助的希望工程学校去,用这样的形式去上一堂自己力所能及的课。”   他们强调,无论是音乐课、体育课还是别的,只要是一堂快乐课就好。“因为“‘堂课’这几个字很有分量,给孩子45分钟的时间,但其实也给自己上了很重要的人生一课。有些时候,公益并不只是付出,得到的更多。”   在了解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已经完成基础的设施教育,在向软件教育转变时,羽泉希望利用自己的音乐优势,去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希望工程已经慢慢变成一个快乐学习的态度,因为现在很多希望工程的孩子们已经不再缺少书本,不再缺少一些所谓的教材和器械,他们缺少的可能是教他们怎样去用这些器械,教他们怎样去学习的人。”陈羽凡强调说。   由于第一次给低年级的小朋友上课,再加上不断地蹦跳,刚过二十分钟,羽泉两位音乐老师便汗流浃背。“给二年级小朋友上课真的不容易,他们现在正处于调皮的阶段。”胡海泉气喘吁吁地说,“但真的很高兴,能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事情。音乐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    音乐的号召作用   当越来越多的艺人开始投身公益时,公益很多时候也变成了娱乐圈的噱头。担当爱心大使,在公益活动上“露脸”,参加慈善竞拍等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往往少不了艺人的风采。羽泉说,他们更愿意用音乐人的身份去在公益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音乐传递公益。   “就像我们刚才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讲的一样,音乐也许不能马上改变你生活里面很多很现实的问题,比如说贫困、学校的教学条件,但音乐却能给人以鼓励,给人以正向的力量,所以公益事业里音乐其实起到很大的号召作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积极参与很多公益的音乐创作,比如说曾经帮助希望工程创作“快乐体育”的主题曲,后来还创作了“快乐音乐”的主题曲。”胡海泉说。   “让梦想快乐成长,你笑得多甜蜜,希望中快乐成长,我和你在一起。”孩子们琅琅上口的这首《快乐歌唱》就是由羽泉创作。   现在的羽泉,除了工作外,大部分精力都投身在公益领域。他们说“我们想要把羽泉这个品牌的含金量放到最大”。   谈起近期的公益计划,羽泉说,“公益是需要延续进行的东西,不是说我做了就没有音讯了,本身公益就是具有延续性的事业。我们近期不会盲目的去放大公益范围,应该尽量去把它做得饱满一些,让“一堂课”这样的行为走上一个比较良性的道路。号召更多的人来共同参与。”   十一年漫长音乐路,作为内地第一创作组合羽泉已经从当年的大男孩完成到大男人的人生体验。他们在以自己健康、积极的形象引导着歌迷,透过作品传递着公益的理念。

阅读更多

薛晓路服务自闭人群16年

  最早听到有关薛晓路的评价是来自中国首家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星星雨的创办人田惠平。那时,由薛晓路执导的《海洋天堂》刚刚上映。“她是个太低调的人,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名利。”这是田惠平对薛晓路的评价。而在这个评价的背后,是薛晓路同田惠平16年的公益之情。   1994年,薛晓路正在北京电影学院上研究生。偶然之中,她看到一篇关于自闭症的报道,了解到一个9岁自闭症儿童杨弢的母亲田惠平来到北京,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服务于自闭症儿童的公益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薛晓路联系这篇报道的记者,辗转找到了田惠平。那时星星雨只有3名老师,却收留了20个自闭症孩子,办公桌和板凳都是旧的。星星雨和田惠平都让薛晓路心动。就是从那一天起,薛晓路与田惠平开始了长达16年的友情,她成了星星雨最早期的一名志愿者,每周都会去一两次。   随着与自闭症这个群体接触的加深,薛晓路理解到,当家里有了一个自闭症孩子后,日子会过得多么艰难。1996年,薛晓路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工作。她开始利用手头的资源,帮助星星雨制作一些视频资料,扩大宣传。   尽管薛晓路写过非常多成功的剧本,也有许多朋友建议她写一部以田惠平为缩影的自闭症家庭的作品,但薛晓路一直没有动笔,她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   直到有一天,薛晓路在聊天中忽然问田惠平:“你有没有想过,你要是有一天出事了,杨弢怎么办?”让薛晓路想不到的是,一向开朗乐观的田惠平突然之间泪流满面,说:“我要是走了,就会带着杨弢一起走。”   薛晓路决定动笔写了,为了更多的“杨弢”和“田惠平”。电影上映后,自闭症患者的亲人们边看边痛哭,更多的则是普通观众流下热泪。许多自闭症患者因为这部电影,平生第一次走进了电影院。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二月之声(2025)——“哪吒,我八百里加急去给你送百亿补贴”

【404文库】“在无数‘早夭’的女婴里,我们不知道其中本该蕴含了多少种人生可能”(外二篇)

【CDT关注】“喀什噶尔、伊犁在哭泣,吐鲁番也在哀傷中狂风凄凄”(外二篇)(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中国无差别袭击案件受害者纪念墙

我们建立了这个无差别袭击案件受害者纪念墙,持续记录全国各地的无差别袭击案,并纪念和哀悼这些案件的受害者。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