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 | 中国经济的“眼中钉”:国人去国外散金
瑞士《新苏黎世报》周二关注中国人令人乍舌的境外购买力,并建议,虏获中国人芳心的产品需要创新,创新的前提则是开放思想。《每日镜报》则指出,中国学术界受到更多的束缚。 (德国之声中文网)...
阅读更多发布者网眼恢恢 | 3 月 11, 2015
瑞士《新苏黎世报》周二关注中国人令人乍舌的境外购买力,并建议,虏获中国人芳心的产品需要创新,创新的前提则是开放思想。《每日镜报》则指出,中国学术界受到更多的束缚。 (德国之声中文网)...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5 月 3, 2014
剛來美國時就發現,留學生論壇上的民族主義不是一般的激進,對宏觀問題的主流意見遠比大部分國內網站要左得多,倒是和「四月網」之類的極左網站非常一致。剛開始我也不太理解,總覺得喝過洋墨水的人應該沒有那麼多民族仇恨才對。但是在美國呆了幾年以後,逐漸明白了其中的奧妙。留學生群體(包括在讀的和已經畢業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殊之處,而其中每一個方面都和民族主義情緒的形成有很強的因果關係。 一.缺少在歷練中「去狼奶」的過程...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7 月 31, 2013
月收入两三万元,住200多平米的房子,屋外绿草如茵空气清新,拥有高质量的教育医疗保障……这种都市白领都不敢想的生活,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后楚庄的20多户上百人却享受到了,不过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澳大利亚。 靠着过硬的电气焊手艺,这个总共201户的村庄有25户的年轻人到澳大利亚“打洋工”,并拿到了绿卡。 记者 张亚楠 张跃伟 船厂工作周末加班 一月能挣两三万 60岁的后楚庄村民王金明每天都会拿着一摞儿子一家四口的照片端详,他们已经整整一年没见孙子孙女了。...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11 月 1, 2012
陈括,30岁,去澳大利亚前在北京。 北京——今年30岁的陈括曾拥有很多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的一些东西:一套属于自己的单元房和一份跨国公司的高薪工作。但10月中旬的一个午夜,她却登机飞往澳大利亚,去那里开始前途未卜的新生活。...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3 月 24, 2011
[引子: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中国孩子出国的故事几乎都是这样开始的:到了美国某一个机场时,口袋里只剩下一百美金。但与空空如也的口袋相比,他们心里却充满了信心,决意要在这里赚取第一桶金,或者掌握一门回到中国就可以换来地位与钱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情景渐渐成了历史记忆,现在出国的孩子们口袋里装着用不完的钱,但脑袋里却空空如也,他们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让他们出国,而且还叮嘱他们,即便在国外呆不住一定要回中国,也要先弄个绿卡或者一本外国护照……以前两波留学移民大潮中的孩子们为的是追求金钱、知识与地位……这一波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的留学移民却和经济关系不大,而是有关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送孩子们出国的中国父母们——大学教授、媒体精英、小商小贩、房子突然升值的普通市民、贪官污吏、公务员等等,竟然都拥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下一代不能再像我这样生活了……]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