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 | 北京市人均GDP的水分
2012年02月29日 17:10:04 张鸣 据统计,今年 中国 2011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471564 亿元,比上年增长 9.2% 。以公报中的去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 134735 万人计算,人均 GDP 约为 35000 元。虽然跟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比,还有很大距离,但北京市的人均 GDP 已经相当可观。北京市统计局年初披露的数据显示,按常住人口算,去年全市人均 GDP 达 80394 元,折合 12447 美元。这一数据被认为已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接近富裕国家。( 2 月 27 日,新京报) 北京市人均 GDP 指标接近富裕国家水平,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发达的富裕国家, GDP 的贡献,半数以上是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而作为第三产业的中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就业率也相当高。纽约等大都市,大概要占到整个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半数左右。但是,北京不仅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而作为服务业核心的金融业,尽管有各大国有银行总部在,就业人口仍然占不大的比例。纽约、动机没法比,就是台北,人家林立的中小银行,我们也没发比。显然,服务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被迟迟不能开放的金融业拉了后腿。同理,高新技术产业,比如电信业由于国家垄断的缘故,人均 GDP 的份额与就业人数,也大大受限。 当然,北京市的人均 GDP 统计,最让人质疑的,还是“人均”二字。因为这个数字,是通过常住人口统计出来的。而常住人口,一般是以户口所在地的人口数量为基准的。跟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一样,我们统计人均 GDP 时,往往把大量的非常住人口,短期的流动人口都排除在外,实际上,这些人肯定也为这些地区的 GDP 做了贡献的。一般来说,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一般占到常住人口的 40% ,如果以 40% 计算的话,我们现在的所谓人均 GDP ,就等于是拿 100 个人创造的产值,算在 60 个人头上。 显然,这样的统计,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不真实的问题,也不简单是抹杀了进城农民的贡献,而且严重扭曲了城乡经济发展的真相。令几个大都市的当家人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还是小事,影响了国家进一步发展的设计,事情可就大了。 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希望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要看到我们统计数字的水分,水分反映的不足和缺陷。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