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

华尔街日报:家乡的陌生人——夹缝中的海外华人

原文: Strangers at Home 译文:华尔街日报:家乡的陌生人 作者:GEREMIE R. BARMé 发表时间:2010年7月19日 译者:djq 校对:@xiaomi2020 海外华人在中国的经济奇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回到国内,他们既颇受待见,同时也很弱势。 图:三月,安哥拉卢旺达的中国人与安哥拉工人 中国人最牵挂的往往是别的中国人。 在海外工作生活的华人在中国的经济腾飞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多年来,他们不断往家里寄钱的同时,也让那里的人们在灾难和混乱中看到希望。 然而,有着外国护照的他们内心依然“很中国”。他们应该是所有人当中最能体会中国生活中的人情冷暖的那部分人了。一旦失势,他们将面对的是官方的怀疑与他人的鄙夷。 当我1974年第一次到北京学习时,有一名被划归为“爱国海外华侨”的加拿大同学。这一身份让她能与中国人近距离接触,她的种族渊源让那些本来疏远着她的学生对她热情有加。她总是说她的背景可以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和中国革命,而那些都是我这样的高加索人无法企及的。 中国艺术与身份 Art Next Gallery 图:1967年青海西宁的艺术家季胜利(音)的行为艺术照片 “你们根本就不懂中国的特殊国情”这句常用语对普通人来说,仍然是那么确定无疑、振聋发聩,也常常是党-国的领导们接待外国人的用语。除非你能欣欣然地、毫不含糊地接受中国的“特殊国情”,否则你总是无法洞察、不能体会这个国家谜一般的痛苦历史和复杂现实。 这样的说法等于承认了某种“中国例外主义”。人们用这种思维来否定好心的对社会伦理的观察,或无视那些遇到了极度扭曲的政治和商业行为的“外人”提出的质疑。而且不仅是外人的批评会被如此歪曲,就连那些与中国关系甚密的国家也常常被奚落为不理解中国的国情。有些时候,有些人会为了学习这个国家的特殊国情而在监狱里上一堂又臭又长的课。 ———————————————— 480亿美元 2009年海外劳工寄回国内的钱 来源:世界银行 ————————————————  过去的几个月中,有两起中国的“局内人”在似是而非的情况下被审判和囚禁。澳大利亚商人胡士泰在三月以受贿罪而被判刑,这个月早些时候,美国公民、地质学者薛峰被以间谍罪被判入狱八年,有报道称其在审判前受到了酷刑的折磨。两人都身处能源领域,坊间猜测,两人刑罚之重反映了中国对能源安全的任何事宜都高度敏感。但曾有人预计胡和薛都有可能被从宽发落,因为他们是外籍公民,得到了入籍国公开的领事援助。 两人都是中国新时期的世界公民。他们是后现代的海外华人。即,像以前数代中国人一样,因家庭、命运或个人运气,他们在出生地中国之外找到了新生活。而由于近几年中国的经济腾飞及其提供的绝佳发展机会,他们选择回到中国,为外资企业工作。 漂泊在外的中国人 图:2005年20大华裔聚集的国家 图:2005年20大华裔聚集的国家,包括出生在国内和国外的华裔。点击 这里 查看互动地图 过去,海外华人是指那些尽管种族上是中国人,或仅仅有部分华裔血统,但选择大部分时间在中国之外居住的人们。而近几年,旅居海外的华人这一类别扩展到了那些为追求更好的教育、工作或生活方式而出国的前共和国公民。他们认为,自己的外国护照和国际关系为他们提供了某种保护,他们自由穿梭于中国和全球商业中心,加入到国际商务精英的迁徙行列。他们既能傲立于国内,又能享受作为外国公民的种种益处。 随着19世纪清王朝在经济和社会上的衰落,海外的华人集群开始发展壮大。从那时起一代代华人子孙为全世界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早在当代中国给他们提供一席之地之前就在东南亚、北美、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地区成为了重要的社区成员。 他们的家庭和社区都可能从这些“海外关系”中受益,但在一个地方家族关系和小圈子至上的世界里,这些侨居者常常因为有出人意料的外国方式和想法,而被讥讽为“假洋鬼子”。 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时代,特别是近20年里,不计其数的海外华人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同样各施所长促进他们的家乡与世界经济的整合。如果你在中国出生,甚至仅仅有着中国血统,他人往往都会指望你懂得老家的各种明规暗矩。仅从直觉上,你就应该理解和警惕中国的特殊国情。 图:路透社 澳大利亚商人胡士泰 澳大利亚商人胡士泰(上)和美国公民、地质学家薛峰(下),最近都在中国被审判并入狱。一切顺利又有机会时,海外的华人们利用他们对中国独特行事方式的理解的优势飞黄腾达。但一旦由国家利益,政治势力,地方权力掮客、各种中间人构成复杂网络被清算,这些靠直觉行事的局内人、有着本地经验的商业买办们又特别脆弱。外国护照的保护伞现在也证明只是白纸一张。 1989 年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里,当时的一批在海外留学的中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决定远离后来出现的“六四”那样的残酷镇压。虽然当时看来似乎之前共产党推行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都将停滞。但最终,经济改革重新起步,并给中国带来了未曾预料的改变,但中国的领导人牢记着1989年的教训。他们在教育和媒体中大搞宣传,为老老少少提供着对中国的特殊国情的指导。   图:David Rowley 美籍华人、地质学家薛峰 这些特殊国情多数时候难被准确定义,由官方改编的一系列历史和观点中阐述如下:中国有着5,000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一个包括汉族、藏族、维族和傣族等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必然和当今的现实决定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维持国内的团结稳定,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保障全体中国人民的经济繁荣,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这套说辞中也包含了语焉不详的中国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对精神世界有着独到的理解,虽然中国文化是世界性的,但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领悟它。 通过教科书、电影、电视和新闻媒体,这样的政治觉悟已经渗透进当今中国生活和思维,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长达二十年的宣传毫无疑问收效显著。比如,中国互联网上煽动性极强的爱国主义言论,及无时不在的民族主义狂热。而当局希望不管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还是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华人都能适应这一体系。 图:曾广智作品,来自其长征自画像系列1979-1989 不管怎样,21世纪的中国篇章里是少不了海外华人的身影的。像胡士泰和薛峰这样的个体虽然引起了关注和议论,但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来自非洲 、拉丁美洲,环太平洋地区和欧洲及俄罗斯的城镇里的那些新华人社区,会对全球中国人的表现展示出其他的维度。相应的复杂又生机勃勃的华人集群还在不断发展着,不仅为外国人社区,也为中国自身带来改变。 这也就使中国这一党-国对胡和薛这样的个体的处理有了特别的意义。这两位的案子在他们被捕后都成了不宣之秘,对待他们的方式随意且粗暴。他们成了中国化的司法审判程序的受害者,其家属以及他们的入籍国的外交代表们都感到震惊及沮丧。如果中国当局想用这两个人的入狱和审判来杀鸡儆猴,那这一课不仅让全世界,更是让广泛的海外华裔群体感到深深的不安。 许多评论家都对今日中国的传统复兴或重建发表了看法,只不过在中华民国初期的二十世纪10至20年代,现代道德理念才开始替换传统观念。与诸如“人道”和“正义”的崇高价值相伴的,是被赋予了新含义的“忠诚”:对祖国的忠诚替代了对统治君王的忠诚。 老陈,2009年颇富争议的陈冠中小说《盛世:中国2013》的主角,是位住在北京的香港人。他生活在不远的将来的乌托邦式中。那是2013年,中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社会稳定,居民沉浸于享之不尽的消费乐园。胡锦涛和温家宝提出的简单口号“和谐”成了最高指示。但如果这个时刻警惕的家长式政府是以巨大的代价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体的沉默呢? 但老陈觉得有些事不对劲。他知道人们欣然接受了“90%的自由”,但让他疑惑的是到底缺的是什么。每个人都莫名其妙地有一个月的记忆空白,与之相关的记忆也很模糊。仿佛整个社会都被麻醉了。表面的满足掩盖了无可置疑的腐坏。每当他提起他的不安,他都会被一堵高墙挡住。人们告诉他,尽管他在北京呆了这么多年,他依然不了解中国的现实。 这样的政治僵局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政治改革,更开明地对待批评和过失的政府,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也许这些都会中国史诗的下一章节?但这些希望在中国的 “特殊国情”面前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在小说后半部分有一个长达40页的由虚构的政治局成员何东升为中国当今的“压制性和谐”所作的辩护词。这里引用Linda Jaivin翻译的他的演讲的其中一页[ 译注:以下是该书节选章节的原文 ]: “就让中国维持现状,平平稳稳的再发展二十年,到时候再说吧。至多,来点小碎步改革,渐进式的推行善政。他没法想象一个后共产党的民主中国是什么摸样。他不无嘲讽的说:政治改革?有那么容易吗?最后过渡出来的不是你们想要的联邦制,不是欧式社会民主或美式自由民主的宪政,而是集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国家主义和国粹主义之大成的中国式法西斯专政。” 本书的作者是香港作家陈冠中,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住在北京。他精心创作了虚构的中国现实。在谈到他的作品时,陈冠中说他的观察是,现在要跟中国打交道,需要类似于唐代一位著名歌女绛树的才能。她能同时唱两首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绛树两歌”活在千年以前,但她的才能对现在的中国人至关重要,无论他们拿的是哪国护照。 中国官方垄断了定义和解释中国特殊国情的权利。但事实上,社会的变革,演变中的观点及日渐普及的愿景依然挑战着现状。毛泽东的革命天赋来自于中国大地而不是出国留学,但是他那些受过外国教育的同志们直接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也改变了世界。 白杰明(Geremie R. Barmé)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阅读: 译者频道—看中国 更多来自《 华尔街日报 》的译文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的志愿翻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译者频道—看中国”、“译者频道—时事评论”、“华尔街日报”、“译者djq”索引。 本文版权为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CC协议2.5 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中国为何不愿承认是能源消费世界第一?

一 些人认为 中国即将称霸世界 ,但这个国家的领导层对于一些“世界第一”的称号却有可能极为不安。 Reuters 中国说国际能源署高估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发现,中国已经取代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这比早前的预测提前了几年。周二, 中国急忙予以否认 。国家能源局法规司司长曾亚川对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s)说,根据我们的计算,2009年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是最大的初级能源生产国。 中国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这个“世界第一”的称号呢?毕竟它已经承认自己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绝大多数二氧化碳都来自于电厂和工厂煤炭的燃烧),而且很有可能就在今年 超过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并且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拥有大量人口,新汽车越来越多,崛起的中产阶级纷纷抢购空调和冰箱,它迟早会贡献出大量新的能源消耗量。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对自己全球地位的上升显得有些羞涩。在过去,国家统计局迟迟不肯承认中国在全球GDP排名中地位的上升。而在去年,当美国一些学者提出让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在一种“G2”框架下协调政策时,中国总理温家宝很快 否定了这个想法 。 这种不情愿似乎是因为担心,中国会在它觉得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挑上了领导全球的重担。无疑,中国在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之时,所处的环境与美国当初已经迥然不同。 在过去,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往往是全世界的领导者。虽然美国肯定是不得不适应中国实力的增强,但它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 军事力量扎根全球 ,也比中国的军力强得多。 中国的崛起并没有让它在国际能源市场获得更多定价权。事实上,中国在更多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制定的价格,比如当中国经济上升的时候,石油价格就跟着走高。而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可以说让它比以往更加容易受到那些不可受其掌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中东局势不稳,非洲东海岸附近的海盗活动,中亚地区的冲突等。 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在全世界布置军事和政治力量,来应对它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能源依存关系的。美国在获得能源供应的同时,也将其盟国庇护于它的军事羽翼之下。美国还承认,它不拥有能源供应渠道,而是依赖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球交易商网络来供应能源,而这些交易商来自很多个不同的国家。 如果承认中国是“世界第一”,那么领导人们就会开始想法处理国际外交上的一些复杂问题,而此时他们宁愿侧重于国内问题的解决,如怎样提高生活水平。 Shai Oster 关键词: 能源    IEA    美国    煤炭    相关阅读 原声视频:中国能源需求引发全球担忧   2010-07-20 中国放眼全球以解能源之渴   2010-07-20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   2010-07-20 中国引领新兴经济体再掀节能热   2009-09-08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陷入重重危机的外资

原作者: 来源 China Is Coming Under Fire 译者 foxhidden A series of comments by some of the world’s top executives questioning China’s trea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reflects an anxiety that is alt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business and Beijing.    世界顶级高管质疑中国对待跨国公司做法的一系列言论显示了他们的忧虑,这些忧虑正在改变外国企业和北京之间的关系。 For years companies that do business in China largely avoided public criticism of Beijing’s policies, fearing this could jeopardize their standing in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major market.

阅读更多

华盛顿女性高官修理华尔街

华盛顿的政府高层中,目前女性高官不少,如国务卿克林顿、环保局长丽莎•杰克逊(Lisa P. Jackson)、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长玛格丽特•汉伯格(Margaret A. Hamburg)等。而对于华尔街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金融世界来说,奥巴马政府中几个重要的政府监管机构的女性负责人则令他们头痛。这几位女性对华尔街的金融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不久前《时代》周刊发表封面文章,详细介绍了三位金融监管机构的女性负责人。一位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 主席希拉•贝尔 (Sheila Bair),另一位是美国证交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主席玛丽•夏皮罗 (Mary Schapiro),还有一位是国会监督委员会 (Congressional Oversight Panel,COP)主席伊丽莎白•沃伦 (Elizabeth Warren)。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是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设立的政府机构,功能是为银行储蓄客户提供政府保险。在此之前,美国人在银行的存款是没有保险的,万一银行倒闭,存户的钱就打了水漂。而在大萧条时期,大量银行倒闭,对金融业造成很大冲击,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民众对存放在银行的钱不放心,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出现挤提现象,造成银行现金流动危机,增加银行倒闭风险,反过来又使更多储户恐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联邦政府设立由政府运作的存款保险公司,为所有储户存款作担保,以此减少挤提现象。这一措施收到很大效果,迅速稳定了民众的情绪,从而稳定了金融业。 玛丽•夏皮罗出席国会听证会,右后是她的女儿 在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每个储户的存款最高保险额为十万美元。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大额存款户集体提取现金的现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迅速做出决定,将存款保险额提高到二十五万美元,再次稳定了民众的情绪。据我所知,加州有些以华裔客户为主的地区性银行,曾在金融危机严重时,出现存款在十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客户排队提取现款的情况,因为许多华人根本不知道有联邦政府存款保险这回事。 希拉•贝尔在布什担任总统时被任命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她以敢言著称,但也受到不少指责。她在三年前就对导致金融风暴的次贷危机发出过公开警告,使她成为少数几位准确预言金融危机的人士之一,赢得人们的尊敬。她也是要求改革华尔街游戏规则的政府高官之一。希拉•贝尔目前积极推动国会通过立法,力图使保险公司这类非银行机构也纳入FDIC的监管范围,以此减少金融风险。 玛丽•夏皮罗是证交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她领导的证交会在四月份决定起诉高盛,引起华尔街震撼。证交会负责监管证券市场及交易,但在金融风暴中,证交会被指对华尔街监管不力,受到媒体及公众的大量批评。夏皮罗受命领导证交会后,大刀阔斧实行整顿,引起争议。但她坚持改革,在对证券交易规则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力求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严格控制大型机构的秘密交易行为,被称为”整顿能手”。 伊丽莎白•沃伦听取工作汇报 国会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管《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TARP) 以及《金融稳定法案》 (Financial Stability Act)的实施。伊丽莎白•沃伦在担任COP主席之前,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她对银行破产法、商业法等很有研究。她提出的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的设想,得到奥巴马的欣赏。 这个新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严防银行在信用卡协议和按揭贷款合同中暗藏陷阱。沃伦指出,美国银行1980年的信用卡协议只有七百个字,但到了二十一世纪,信用卡协议居然长达三十页,其中很多词语绝大部分消费者是不明白的,这是银行玩弄的伎俩,为的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消费者的利益。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的建议遭到商界的大力反对,但得到贝尔和夏皮罗两位同行的支持。 这三位女性金融高官不愿循规蹈矩,勇于挑战华尔街偏见,她们在推行保护投资者的新监管制度上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们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尊重和拥戴,当她们在公众场合出现时,许多人主动与她们交谈、握手或表示感谢,也有许多人希望与她们合影。这对她们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鼓励,增添了更大的工作信心。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