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

方可成 | 改革老人

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中国改革奔走呼吁,成为当下中国改革讨论中的独特一景。 为改革“站台”的老人们 □《南方周末》2012年4月26日 记者 方可成 发自北京 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正活跃在为中国改革鼓呼的第一线。他们的奔走呼吁,成为当下热烈的改革讨论中的独特一景。 仅以上周末(2012年4月21、22日)为例—— 83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济南谈民间借贷,呼吁“消除金融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比茅于轼年轻一岁的吴敬琏则在北京再次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并期待今秋的高层换届,带来一个“由改革推进增长的新时代”;82岁的学者资中筠在武汉纵论世界趋势和中国前途,提醒大家不要“陶醉在表面的繁荣”,“中国非改不可”;85岁的律师张思之在四川分享律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申“依法办事就是最大的讲政治”; 再早前两天,82岁的法学家江平在北京参与“打击黑社会与民营企业财产权保护”论坛,批评“运动式打黑”,并对温州金融改革寄予期望。 这些老人大多曾活跃于被普遍视为“改革黄金年代”的上世纪80年代,有的还深度参与了改革进程。30年后,他们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改革环境。 “1980年代的改革所向披靡,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大都要求改革。但现在关于改革的争论很大。”茅于轼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既得利益者想维持现状,改革动力越来越弱。” 也正因为此,这些“改革老人”发出的声音也更为急迫。 为何感时忧世? 律师张思之曾打算,执业到80岁退休。不过,当他真正满了80岁,这一目标又被推迟至90岁,甚至,要是90岁以后还有力量,那就干到底。 身边有人不理解:“你都八十多了,该休息了,还搞什么呀?”但张思之觉得,只要身体允许,自己还是应当“有点作为”,“整天吃饱混天黑的事情,我是不愿意做的”。 张思之推崇的进步模式,是以个案推动法治进程。从担任“两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辩护律师组组长开始,他代理的案件没有一桩胜诉的,但许多人认为,这些“为异端辩护”的经历,见证了法治的前行。 张思之总觉得前行的步伐太慢,他对现状并不满意。 原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资中筠2011年底出版了一套自选集,第一本就叫做《感时忧世》。她在书的首发式上说,曾以为自己退休之后应该写些《闲情记美》一类的东西,谁知坐下来后,只要一想到从报刊上读到的世事,就“欲罢不能”了。 “我们这一代人,痛点比较低。别人见怪不怪的事情,总有这样的心情。”资中筠说,“我没什么崇高伟大的目标,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事实和逻辑。” 这些老人多属于同一代人。包括吴敬琏、茅于轼、资中筠、法学家郭道晖在内的多位老人都出身名门,年轻时经历政权变迁,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大多数人在“反右”和“文革”中遭受厄运。 和当时的很多国人一样,资中筠也曾深信“挨饿是光荣”,但浩劫年代的创痛记忆,成了包括她在内的很多人反思的起点。 法学家李步云和江平、郭道晖被并称为“法治三老”。郭道晖本是清华大学机电系毕业生,是前总理朱镕基的同窗。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成立,年届半百的郭道晖在时任办公室主任王汉斌的劝说下改了行。他决心要追回自己被耽误了20年的青春,痛定思痛地检讨中国缺乏民主法治的历史。 吴敬琏的一段关于家国情怀的文字,或许是对这些老人恰当的诠释:“我们这一代人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与自己的经历中的家国多难有密切的关系。民族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梦想。我曾经说过,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同改革开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对民族前途自然就应当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这些老人有他们的优势:有资源,有资历,而且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年轻人很多都受困于体制,不便说话,或者忙于生计,自身的知名度、影响力又不够。”四川律师林波说。 为中国改革做设计 和原本学机电的郭道晖一样,茅于轼也是“半路出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本是机械工程师的他,兴趣也转向国家更需要的经济学。1985年,茅于轼的《择优分配原理》出版,这本书是代表当时中国思想前沿的“走向未来丛书”之一,它奠定了茅于轼的学界地位。 启蒙,被部分人视为老人们的贡献之一。用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为一位老人祝贺八十寿辰时的话说:“作为中国人,应该庆幸有这样一位导师在坚持不懈地为中国之忧而忧,为我们指明那些本该明了,却被某些利益集团不断搅浑的道理。” 郭道晖对自己的工作也有这样的定义:“有些道理,法学界早就知道,但是社会上不一定知道。我就是在做法治启蒙、普及常识的工作。” 今天仍然活跃的老人们,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郭道晖,作为全国人大法工委的重要成员,他是法治进程恢复的“体制内”参与者;又如资中筠,先后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社科院美国所任职——她一直认为,不是给领导做智囊,而是给民族做智囊。 更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吴敬琏。自1984年调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始,大量的改革决策中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这位被赠予“吴市场”绰号的经济学家,参与撰写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商品经济的再探索”、“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论竞争性的市场体制”等报告或书籍直接影响了改革决策。 1990年7月,在决定中国改革走向的关头,吴敬琏曾在中南海,与坚持计划经济的学者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在上世纪80年代,做理论、做学术的人,声音很容易转化为政府的政策,因为那时是以改革为主导的政治架构。”经济学者岑科说。 在担任改革智囊的经历中,吴敬琏也与同一个圈子里的王岐山、周小川、郭树清等人熟识。现在,王岐山是国务院副总理,周小川是央行行长,郭树清则是半年前履新的证监会主席。“与这些高级官员的密切联系,能够让吴敬琏的改革呼吁不仅为大众所知,更有机会影响政府决策。”岑科说。 1988年,吴敬琏、楼继伟、周小川、郭树清、李剑阁还曾一起出版一本书,名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时至今日,吴敬琏依然在为中国的改革做设计,他提出的最新概念是“顶顶层设计”:建立一个能够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 吴敬琏仍在发声,但改革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所向披靡”已经难以寻觅,改革遇到了争议和阻力。 很多人注意到:原本较为慎言的吴敬琏,今年也明确提出:“1992年重启的改革存在一个明显的遗憾,就是只注重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不再像80年代初中期那样,要求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他还引用邓小平在1986年的话说:“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也搞不通。” 老人们过时了? 在改革关头的发言,令改革老人们赢得了美誉。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遭遇了不少非议,乃至攻击,一些人称他们为西方利益的代言人。 对于这些声音,茅于轼说自己“来不及理他们”。很多人都知道,茅于轼与爱人在单位分的房子里一住就是近30年。 经常与学者打交道的媒体人刘波认为,“人格独立”和“服从内心”恰恰是这些老人的最大特征和吸引力。“有些中青年学者并不是独立学者,但这些老人的立场则无可置疑。”刘波说,“我并不太同意吴敬琏的一些意见,但他们从很早就坚持说真话,他们的研究是独立的,是服从内心的。” 不过,舆论中也有另一种声音: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老人们的观点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他们的人格也许可敬,但知识陈旧,思想意识脱离不了士大夫的精英主义,他们在1980年代贡献卓著,如今已经过时。”旅美学者薛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鼓励支持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年轻一代。” 最近,薛涌在FT中文网与茅于轼就“劳动是否创造财富”等观点展开了一场辩论。他认为,茅于轼等人在深化自由主义理论方面表现“不称职”,而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又制造了不必要的对立。 二人的分歧起点在于:对国情的判断非常不同。在薛涌看来,根据GlobeScan在2010年对15个主要国家的民调结果,中国公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相信市场的一族,对市场经济的最大威胁未必来自左派,也不是来自“仇富”情绪,而是来自于权贵资本主义的不公正竞争。 “我觉得薛涌的意见很有价值。他认为我太看重自由了,我也没有确定的把握,可以探讨,但如果说我把自由看得还不够,也能找到证据。”茅于轼说,“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是非,只是看法不同。” 不止一位受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及:比起老人们的观点,甚至比起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宽容精神是更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年轻人形而下想得太多,形而上想得太少” 这些老人的身体状态大多不错,比如张思之,85岁高龄还可以连讲3个小时不休息。不过,不少人对正在成长的中青年一代,有着不少忧虑。 一位老人这样表述他的担心,“总体来说,70后、80后对于历史的了解不够。”“不要说抗战,连三年饥荒、‘文革’都知道不多,这将对今后的改革造成相当大的障碍。所以我有些担心,我们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如果他们不知道历史的话,后果很严重。” 资中筠对此有相同的看法:“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知道真实的当代史。”张思之则认为,年轻一代律师不缺业务尖子,但由于大环境,在道义、政治方面仍有所欠缺。 为了解答年轻人的困惑,茅于轼坚持给年轻人写信,他的博客开设了“茅于轼问答录”专栏。湖北蕲春的乡村少年蔡小海曾经和同学一起办了一份刊物,为了刊登茅于轼的一篇文章,他辗转联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茅于轼当即同意。几天后,小海还收到了茅于轼寄给这个编辑部的500元钱,以及几本他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 当然,这些老人与年轻人的交流更多发生在大学。 2011年,“法治三老”江平、郭道晖、李步云曾齐聚中国政法大学。面对年轻的学生们,郭道晖说,希望大家“为人民争权利,为国家兴法治,为社会求正义”,李步云希望同学们“为建立法治国家奋斗终身”,江平的寄语则是:“你可以不说话,可以少说话,但不可以昧着良心去说话。” 2012年4月23日晚,资中筠出现在华中科技大学,谈“世界与中国都面临转折”。这场讲座涉及中美经济、制度与道德等许多话题,但令该校学生小徐印象最深的,还是资中筠对当代大学生的批评:“形而下想得太多,形而上想得太少。” 小徐带了资中筠2011年底出版的新书《士人风骨》参加讲座,本准备找她要个签名,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资中筠在讲座一开始就声明,自己不是明星,大家不要把时间花在拍照和要签名上。这位曾在少时与同学热烈讨论救国兴国之道的老人,希望台下“总想着赚钱买房”的年轻人们,能多听一听、想一想讲座的内容。 (南方周末记者周华蕾亦有贡献) 您可能也喜欢: 改革起航的关键时刻 “改革中枢”能否重生 与叶小文谈改革 与王瑞珠谈改革 无觅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美新国防战略转向全球网络化

 2012年 5月 01日 美国最高级别的军事官员邓普西将军星期二在华盛顿表示,美国的军事作战原则正在从平叛(counter-insurgency doctrine)转向全球性网络化原则(global networked doctrine)。他还表示,他致力于避免美国因为对中国崛起的恐惧而陷入战争。 *邓普西将军:新国防战略三管齐下* 身为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马丁.邓普西将军,星期二在华盛顿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表公开演讲时表示,美国新的国防战略在三个重要的方面与以前有所不同,即向亚太地区的再平衡,建立伙伴关系以及各种军事能力的融合。 他指出,美国向亚太地区的转向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在瞬间就可以完成的。他说,对于这个转变来说,最重要的是有关这个过程的思考。而他认为,建立伙伴关系则是新国防战略的一个基石。 他说:“这不是出于必要性……而是因为我们在过去20年、特别是过去10年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存在安全悖论的世界,即我们处于一个全球低暴力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感觉并不是这样,这是因为各种能力和技术扩散到不以国家为主体的组织让人觉得世界更危险,而且可能比我1974年从军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危险。” 在被问到美国目前是否有一个使用军力的指导原则时,邓普西将军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他说:“我们刚开始从平叛作为我们军队的核心组织原则调整到我所称为的全球网络性作战原则,如果我今天必须给它一个名字,尽管我这样说有点草率。这又回到我刚才说的,就是把我们以前所不具备的军事能力真正融合到我们传统的作战能力中去,同时以与以往非常不同的目标建立伙伴关系并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对它予以支持,从而使我们有能力对付这些网络性的、高度分散的敌人,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集结巨大数量的海陆空部队(来对付我们的敌人)。” *美将努力避免中国恐惧症引发战争* 邓普西将军在回答有关提问时表示,美国的军事重心再次转向亚太地区并不是一个遏制中国的战略。 他说:“我认为,作为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及我们高级领导人的顾问,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避免‘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我们不希望对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恐惧使得战争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将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我认为,我们在亚太地区有更多的机会而不是更少。” 邓普西将军没有直接回答美国之音记者有关南海争端、特别是中国与菲律宾的对峙以及美国与菲律宾的伙伴关系的问题,而是表示,他将有机会在新加坡与中国军方领导人公开和透明地讨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打算以及与亚太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意图。简单的说就是确保该地区的稳定以及让美国的盟友放心,同时表明美国在航运自由和商业等方面的利益所在,即美国需要兑现它作为亚太伙伴所承担的责任。

阅读更多

BBC | 菲国请求美国提供装备加强巡逻南海

菲律宾的海军装备大多老旧,最大的军舰也是在60年代下水的前美国海岸警卫队巡逻舰。 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说,该国已经向美国提出清单,要求提供能够加强其巡逻南中国海能力的装备。 在知名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发表演讲的时候说,支持菲律宾主张“畅通的航行、无碍的贸易以及和平地解决争议”合乎“其他国家的利益”。 他说,中国拒绝菲律宾提出的邀请,将4月10日发生两国船舰对峙的黄岩岛主权争议付诸国际仲裁。 中国在2009年向联合国提交主权海域图,几乎将全部的南海海域包含在内。 罗萨里奥说,菲律宾将继续通过政治、法律以及外交的手段解决争议,但是如果能够建立“最起码的可信防御”将能够增加该国的外交谈判力量。 他表示,美国在地区需要一个较强的盟友,能够担负起更大的责任确保地区的稳定,“因此投资开发菲律宾的防御和军事能力合乎美国的战略利益”。 罗萨里奥还呼吁美国增加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菲律宾驻美大使馆则说,在这个星期的美菲高层会谈之后,美国同意增加对菲律宾提供“实时海域情报”。 美国还同意在这个会计年度,也就是今年9月底之前,将原先的对菲律宾军事援助加倍到3000万美元。

阅读更多

美国政府被刷了?还是在和魔鬼做交易?美联社报道陈光诚或非自愿离美使馆 疑受当局威胁

官员威胁了陈光诚不出开美使馆就要打杀袁伟静 RT @AP: BREAKING: Chen tells AP he was told Chinese officials would have killed his wife had he not left embassy. —     晚上8点多,曾金燕发出推特,显示就陈光诚事件媒体报道失误,而陈光诚也不是自愿离开使馆。有人士表示,美国和中国政府达成了某种可耻的协议。          曾金燕(@zengjinyan)推特上说:光誠給我電話,說他沒有對希拉里說I WANT TO KISS YOU, 他說:I want to see you.         以下是曾金燕更多推特内容:     “他說週五起他就沒有電話了,沒有辦法聯繫朋友。他說他想聯繫國會議員史密斯先生,但是沒有辦法。他說他願意全家離開中國。”         “袁偉靜說中午十二點她見到光誠時光誠已經不在使館。當地官方已經在他們家裡安裝了攝像頭,並住入他們家,拿著棍子等著她。如果光誠不同意離開使館,她和孩子馬上會被送回家。”         “光誠說:金燕妹妹,你要幫助我。袁偉靜給我電話要我馬上見他們,到了醫院我見不到他們。她們請求安排私人會見,我也躲開媒體想私人會見看看孩子,但是沒有實現。思前慮後,我只能對外面說這些情況,請你們幫助他們全家。”         “光誠不願意離開大使館,但他別無選擇,因為他不離開,袁偉靜會馬上送回山東。袁偉靜說:金燕,我害怕啊……” —– 袁偉靜說中午十二點她見到光誠時光誠已經不在使館。當地官方已經在他們家裡安裝了攝像頭,並住入他們家,拿著棍子等著她。如果光誠不同意離開使館,她和孩子馬上會被送回家。 —– 陈光诚从未与中方官员直接会面。中国官员威胁陈光诚如果不走出使馆就把家人送回山东的话也是通过美国官员传达的。美国官员竟然认可陈光诚在这种胁迫之下作出的所谓的自己的选择,且还说尊重陈光诚的选择? —- @utopian1989 流氓当然要受到指责,但美国不能因为对手是流氓,就轻描淡写地推卸掉所有的责任。美国完全可以迫使中共放弃对陈光诚家庭的压迫,但是美国没有这样努力。我们今晚看到的美国完全没有在这件事上起到任何积极作用,换句话说,如果陈逃到英国大使馆,最坏的结局也就是现在这样。 —- 我能理解不能直接从使馆去,但和中方达成补救协议,过段时间去应该可以。在这段过渡时间,美国应有更多的陪护。趁事情还有挽回,尚在北京的希拉里必须立刻有所作为。 — 莫之许 (@mozhixu) —- 华盛顿邮报2日11:53pm,今早看起来是美国政府在人权方面的胜利很快变成了一个最糟糕的情形。人权观察组织的亚洲问题高级研究员Nicholas质疑克林顿怎可接受中共的保证?实在是太冒险了 ”It seems they’ve taken a huge risk with this” —- 媒体不会放过奥巴马,竞选对手更不会放过他的!RT @HuPing1: 奥巴马冒了一个大险。如果后续情况不妙,必严重影响选情。在这个意义上,起码到投票日之前,奥巴马也会关注陈光诚。这或许是我们的一个着力点。 —- 陈光诚的好友北京社会活动家胡佳的妻子曾金燕,周三晚在推特透露目前陈光诚的妻子袁伟静遭到当局人员威胁,用棍棒对着他们并记录下视频,逼迫陈光诚离开美国使馆。 —- 贺卫方:一国驻外使领馆,从法律上说,属于主权范围。如所在国公民与使领馆两厢情愿,无需特殊手续,即可进入。未经许可硬闯或偷入属违法,使领馆利用馆舍窝藏违法罪犯(除非思想犯)亦违法。但公民得到许可正常进入,即便盘桓多时日,主客相看两不厌,与所在国政府何干? —- 政治都是黑暗的。 假如常委们给出了更多的让步给美黑,美黑这次做一回瞎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 如果真是这样,长老们宁可出卖国家利益不给屁民一个好的榜样,可想而知这个是畜生的ZF了。 究竟是谁卖国? 美国人让步可以理解,自己国家利益最重要。而土匪们做法就不可理喻了,从这点上讲,陈到成了美国的帮凶,谈判的筹码,也许他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局面吧? — 我觉得这次陈的事件,应该是希拉里支持的,不是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吗? 是给中国政府一个下马威。 美国一直宣扬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些很多都触动到了中国政府的痛处。 当然,孰是孰非,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孰是孰非,见仁见智个毛啊! 从国家跟个体来说,一个国家政府,每年花上几千万去维稳一个盲人,还是一个法律上自由的盲人,还孰是孰非,见仁见智?! 从国家跟国家之间来说,一个国家政府,台湾,南海啥的被别人捏着了也就罢了,今天一个体制内的打黑公安局长跑去人家使馆了,明天一个被维稳的盲人又跑去人家使馆了,咋就有这么多痛处让人家戳呢,还孰是孰非,见仁见智?! — 无论高官还是平民都选择了洋人信访办,并且见到成效,这对当下制度的冲击是严重的。这也是外交部发言人口气强硬,至少是中文通稿强硬的原因。外交为内政丢脸,中央为地方丢脸,有关方面真应该痛定思痛深切反思了。具体到这个事件,希望中央能切实履行对有关公民的承诺和法治国家的宣告,且不秋后算账。 相关日志 2012/05/02 — 最高層領導研究解決 中共急擺脫陳光誠事件 2012/05/02 — 旅英作家马建:中国唯一的安全之地 — 美国大使馆 2012/04/30 — 美国助理国务卿坎尔贝突然访华 2012/04/29 — 产经新闻:陈光诚逃出,被安全保护在美使馆,成为美中谈判紧急议题。 2012/04/29 — 胡佳与陈光诚见面后被警方带走 2012/04/28 — 世界媒体看中国:陈光诚与美国 2012/04/28 — 美国之音:美议员要求中国对陈光诚案展开彻底调查 2012/04/27 — 德国之声:陈光诚逃离,家人和营救网友被捕 2012/04/27 — 陈光诚逃出山东并录制视频向温家宝提三请求 2012/04/27 — CNN:珍珠(He Peirong)开车带着陈光诚星期天到了北京

阅读更多

挺薄者广造舆论,在景山猛批中央

美国之音记者: 丁力 | 香港 图片来源: 博讯 北京的海德公园–景山论坛 最近中国一些支持薄熙来的人利用在公园广播、写公开信联名信、在网上匿名写文章或者冒用别人的名字发文的方式来声援薄熙来并且谴责中共中央。 *恍如文革的广播声* 上星期日,北京景山公园里的景山论坛挺热闹,人们议论“国事天下事”,美国博讯新闻网的义工进行了拍摄和录音。有人谈到薄熙来的妻子涉嫌杀人的事:“你连英国人都敢杀……”,他还谈到王立军和薄熙来。这是批判薄熙来的声音。 但是,就在这个离中国权力中枢所在地中南海不远的地方,也有人用喇叭广播支持薄熙来的文章: “薄熙来在重庆的所作所为,已经遭到西方反动势力和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各种腐朽势力的竭力反对。”广播的口吻和语言,使有些人想到文革时的情景。 *广传之文无人认领* 她广播的是一篇长文,标题是《一群普通共产党员的困惑》。这群党员是谁?文章下面没有签名。作者是谁?也没有署名。网上盛传是重庆市委党校的苏伟教授写的。网上还流传着这篇文章的摘录版,叫《重庆模式错在哪里》,也说是他写的。 记者询问苏伟,他说,《困惑》一文不是他写的,作为《困惑》一文一部分的那篇文章自然也不是他写的。那么为什么文章会被归到他名下呢?苏伟教授估计是因为他发表过对王立军的看法,也在3月15日以后发表过支持重庆模式的谈话,所以被误传为上述文章的作者。这位学者还说,他不接受媒体采访。 *以他人的名义* 这篇把矛头指向中共高层、特别是总理温家宝的文章至今作者不详。支持薄熙来的人用别人的名义发表文章的例子还有:4月12日,有人盗用民主活动人士秦永敏的名义,发出“声援薄熙来全国百万人大散步第二轮公告”。秦永敏立刻声明他的邮箱被人冒用。 北京景山公园每星期天举行的红歌会,上周日没有举行,因为当局要防止“聚众出事”。而在广州,一些群众在白云山庆祝五一节,有人拿着毛主席语录和麦克风,戴着毛泽东像章和红卫兵袖章带领群众唱红,他身后有大字报歌篇,歌曲有《不忘阶级苦》和《红军想念毛泽东》。有关这次活动的资料没有提到薄熙来,不过歌曲《红军想念毛泽东》唱的是当年红军在中共中央错误路线领导下的困境中对毛泽东的怀念,毛派曾用这首歌影射现实。 *王铮明日能否成行?*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师王铮最近呼吁民众和她一起在5月3日到公安部报案,举报所谓“中共中央非法拘禁全国人大代表薄熙来”。有些人责问她为什么不关注陈光诚,她说她也曾为陈光诚发起联名书给全国人大。这位女教师否认自己是左派或薄家亲信,她强调在权力斗争中要遵守游戏规则。 *一个薄熙来倒下去……* 毛派中有不少人支持薄熙来。福建的白建平对美国之音说:“我们讲的就是,民心不会消失。民心得不到这个薄熙来,必然会依靠另一个薄熙来,今天不出薄熙来,明天可能还会出现别的薄熙来。” 以德国华裔学者项观奇为首的五名左派人士发起“人民声援运动”。这五名过去名气不大的左派给人大委员长写公开信,标题是《还薄熙来自由》。有几百人签名,其中有一小部分名字是网名。 在一些红色网站上,有些文章剑指中央,例如在被关停后租用海外服务器卷土重来的红色中国网上,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制造“惊人”冤案扳倒薄熙来所掩盖的政治斗争》。 *重庆光环下的透支和负债* 在百度贴吧的重庆吧,也有为薄熙来鸣冤叫屈和力挺重庆模式的帖子。有文章说:“只有重庆模式,只有政府统一建房再以合理的价格卖给老百姓”,才能解决高房价问题,实现居者有其房。 有不少重庆居民怀念薄熙来解决民生问题和治安问题的力度,但是有些学者指出,重庆这样做是基于政府大量花钱和高负债,难以为继。 北京学者陈子明告诉美国之音:“我看了一篇分析很到位的文章,是拿重庆和四川比较。这里面说,中央财政对重庆的转移支付是对成都转移支付的好几倍。”学者余晓平也发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请重庆人在感谢薄熙来之前先算算债务。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