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维铮:辛亥革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0日 – 15:25 | 5 次阅读 | 发表评论(已有 0 条评论) 朱维铮 朱维铮 :1936年出生,江苏无锡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专门史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曾主持编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等。1987年以来先后应邀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等校担任客座教授。为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哲学博士。著作有《走出中世纪》初、二集、《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壶里春秋》、《中国经学史十讲》等。编注有明清学术史原典数十种。 记者:陈晓勤,选自:《南方都市报》 朱维铮:李泽厚《告别革命》的观点是说革命者不给其他温和的改革者机会尝试,他的理由就是洋务派要改革、慈禧太后也要立宪。但洋务运动老早失败,不需要戊戌变法来证明。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龙的传人》唱的不是 辛亥革命 ,但此时此刻,用它来提括彼时彼刻,却是再合适不过。百年前的武昌,以及之前、之后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百年来众说纷纭,当局者不清,旁观者更不明。但历史不容许不清不明,同时正因为它的不清不明,更需要每一个研究者穿越百年迷雾,廓清、袪魅、还原。百年弹指,殷鉴不远,让我们听听,历史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罕见的中国19世纪的老照片

原作者: 来源 Rare Photographs of China in the 1800s 译者 单冬梅 Photo: Herbert G. Ponting 照片提供:赫伯特 G. 庞丁 This image of course shows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a fortification that was begun in the 5th century B.C. and completed in the 17th. The part we see these days was 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oldest parts have essentially disappeared and been rebuilt, replacing the original material of rammed earth. It now stretches 8,851.8 km (5,500.3 mi), with approximately 2,232 km of that natural barriers such as hills and rivers

阅读更多

还有多少中国秘密藏在美国?

从蒋介石早年日记开放说起 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是海外集中了中国近代最多机密的地方,或许并不是夸张。最近(2006)这家美国最重要的“智库”之一对公众开放蒋介石早年日记,将其浩如烟海的机密对外界掀开了一角。 蒋介石日记首次原原本本呈现于世 笔者几年前去北加州时曾顺道慕名前往胡佛研究所,不巧吃了闭门羹。有位朋友求学期间在那儿打工整理中文档案,她形容说:手稿、原始文件、绝版照片、孤本 书籍堆满库房,信手翻看,不时发现中国近代史上如雷灌耳人物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因为经费、人手紧缺,很多史料来不及归档、编目。蒋介石第三任妻子陈洁如的 英文回忆录尘封30年后,在完全不搭界的另一民国人物的档案里被偶然发现而轰动一时,仿佛就是朋友这番话的佐证。 尽管如此,很多机构、名人及其家属,仍然源源不断地将史料档案捐赠给胡佛研究所。这是因为,尽管排队等待清理甄别的资料众多,但是“验明正身”的档案,却能得到第一流条件的供奉,也能得到第一流学者的垂青。 宋子文的后人就将大批史料,包括他自拟的财产清单、纽约法庭关于他的遗产分割执行书统统交给该所;汪精卫的女儿女婿,也将多年搜集的最完整汪氏文稿复印 件送到那里;胡佛档案馆长期游说孔祥熙后人捐出档案,孔的长女孔令仪已写信应允。一年多前,老蒋小蒋的全部日记交胡佛研究所“暂存”50年,国民党的全部 档案也委托他们复制保存,更震动了海内外。这次开放蒋介石第一批日记,任何人只需提交附有本人照片的有效证件,填一份表,即可查阅,这吸引了包括中国社科 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杨天石在内的学者前往先睹为快。 胡佛研究所展出的蒋介石日记。1931年10月上旬,每一天都写着“雪耻”。 蒋介石日记其实并非第一次面世。台湾国史馆前几年就出版了俗称“大溪档案”的《蒋中正总统档案》等,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还专门写过一本《从大历史的角度 读蒋介石日记》。但以前出版的蒋介石日记为避政治忌讳,都有删节,远非原貌。这次就不同了,基本上是原原本本地呈现于世:日记的缩微胶片影印件从1917 年到1931年(缺1924年),按年代排序分装于八个档案盒中。只是遵照蒋家人要求和西方处理日记的惯例,将极少几处涉及个人或家属隐私、健康及财务、 涉及对在世人士的批评等文字暂不公开,标以有“2006”字样的旁注。 蒋介石有不管多忙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更有不管多乱也保存日记的好习惯。开放的第一批日记记录了他从30岁到44岁追随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东征、北伐,孙中山逝世、国共合作到分裂、以及日本开始入侵的经历。学者期望着找到解读这段岁月中重大事件的线索。 例如,1926年“中山舰事件”是蒋从黄埔军校校长一步登天的关键。他突然逮捕共产党员中山舰长,气走了汪精卫,一举掌握全党军政大权,这个事件是蒋蓄 谋已久吗?著有《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等书的杨天石,曾依据已披露的蒋的日记判断,蒋是仓促决定的,这次全部日记手稿开放,疑问可以画一个句号了。 再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过去都骂蒋下令对日寇不抵抗,后来张学良一再检讨是他自己下的命令,不能让蒋背黑锅,但人们半信半疑。这次从蒋9月 21日日记可以窥见端倪:他大书“雪耻”二字,写道:“团结内部,统一中国,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东省”,还写道“忍耐至相当程 度,以出自卫最后之行动”。 二十年代蒋介石对苏联态度转变也是学者关心的重点。蒋很早就学俄文,多次打算访苏。但1923年秋天成行,亲身体验苏联制度利弊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日记中应该留下他看法转变的脉络。 日记还记载了蒋介石对五四运动、三民主义、国家发展方向、联苏联共等看法。 由于史料刚刚开放,蒋的日记又全用毛笔竖行书写,阅读费时,一时还难以得出研究成果。何况,私人日记毕竟不同于公务记录,不能对其“解谜”功效寄予过高的期望。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中国文献为何要拿到美国保存? 蒋介石1975年4月5日去世,日记留给长子蒋经国;蒋经国1988年1月13日猝逝,父亲的和他的日记留给三子蒋孝勇。蒋孝勇1996年早死,两蒋日记留给了遗孀蒋方智怡决定处置。 蒋家父子日记为何不能留在本土,要送到万里之外“暂存”?这一决定宣布之后,在台湾引起政界、学界震惊失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陈永发就说,他 有“一股强烈的失落感”,台北国史馆馆长张炎宪感到“郁卒”(闽南方言,愁闷不快)。台北当局缺乏完善的总统文物管理办法,也没有像美国那样设总统图书 馆,自然都是理由,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家属忧虑台湾当今掌权者对蒋家的敌意,以及社会的乱象。 蒋方智怡语带玄机地说过,一直为这些日记寻找 适当的保存地点,“最重要的考量是保存管理的能力以及学术环境的公正与否”。在她心目中,上策是将日记存放大陆,可两岸又不知何时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送胡佛研究所多少有点不得已,难怪她强调日记“可以随时取回”,将在时机成熟时“永远保存于中国的土地上”。 胡佛研究所对中国珍贵史料觊觎已 久。两年多前出资180万美元,派专家带了六台设备赴台,与国民党党史馆合作保存和复制1894-2000年档案。促成两蒋日记落户的两位功臣,是该所 20余年来与国民党高层多有交往的资深研究员马若孟(Ramon H. Myers),和担任过台北“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发言人的郭岱君女士。郭是美国俄勒冈大学政治学博士、台湾淡江大学副教授,现在是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郭岱君向蒋方智怡锲而不舍地游说了一年半,才终于让她点头。 胡佛研究所特意成立“近代中国档案特藏史料中心”。蒋介石大批以毛笔书写的日记纸 张陈旧发黄,受水渍、虫蚀、霉变的侵害,已有笔迹不清、册页粘结等状况。八十年代台湾曾将之拍摄成缩微胶片,但胶片没能按照档案文件的高标准来保存,也已 有了明显损害痕迹。这次专家首先对日记本除潮除霉,放在特制防腐档案夹里,存放于恒温、恒湿、无酸的档案库中;同时对每页用高质量35毫米胶片逐一拍摄, 再将缩微胶片影印复制,开放查阅。 据介绍,两蒋日记被列为“最高机密”,就象银行保险柜一样由专人把关。馆长和另一管理员各持一把钥匙,两把合用才能打开库门。进入档案馆阅览室的读者不得使用相机、手机、扫描仪翻拍,只能使用馆方备好的纸和笔作摘抄。 中国近代史档案的重镇 胡佛研究所的创建人,第31任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年轻时受雇于一家英国公司,来中国担任开滦煤矿负责人,在天津撞见过义和团起事,大开眼界,这段经 历使他终生对中国近代史情有独锺。他在白宫时运气不佳,赶上了全球经济危机,面对大萧条他束手无策,黯然交棒给罗斯福。2000年10月,美国搞了个对历 届总统排名的问卷调查,将所有总统列为六档,胡佛与尼克松同列在比“最差”稍微好一点的第五档(我今年去佛罗里达Key West半岛,在杜鲁门总统的小白宫里看到一个资料:2009年问卷调查中,胡佛在全部42名总统中,列为倒数第九名——高注)。 然而有人说:胡佛就靠两条也能名留青史:一个是胡佛大坝,另一个,就是胡佛研究所。 第31任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 1919年胡佛拿出五万美元在母校斯坦福建立研究所,最初目的是在收集、研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文史资料,研究、收藏的项目围绕战争、革命 及和平三大主题,但大半世纪以来,发展为“有关二十世纪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方面变化的国际性资料研究和出版中心”。 胡佛研究所以保守著 称,素被视作“右翼思潮的思想库”。布什总统的心腹、原国家安全助理、国务卿赖斯,曾是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什的第一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曾供职 于该所;有人统计,布什的防务政策研究小组中有八名成员来自该所——可想而知胡佛研究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力有多大了!由于与布什政府的“亲密接触”,斯坦 福大学内部非议不绝于缕,一些校园团体多次要求“驱逐”胡佛研究所,取消斯坦福大学每年达百万美元的资金赞助。不过,斯坦福掏出的钱,在该所经费中其实只 是小头,胡佛研究所每年经费预算高达2500万美元,大部分是由保守团体和大公司捐助,像埃克森·美孚、福特汽车、通用等等都是捐助大户。 如 今的胡佛研究所拥有九个图书馆、160万册藏书、6万个微型胶卷,25,000种期刊。东亚图书馆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之外,收藏中 国近现代史书刊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约有30万册以上藏书,850种期刊,7650个微型胶卷。其中65%是中文资料。 胡佛研究所的档案馆最令人称羡:拥有约4千万件档案,包括罕见的202箱沙皇秘密警察资料、大批托洛茨基文卷手稿等,收藏的稀世文物还有1917年3月3日《真理报》创刊号,纳粹盖世太保头子希姆莱六本日记,甚至还有一张希特勒头部X光片。 胡佛档案馆与哥伦比亚大学手稿图书馆,是美国东西两岸蒐藏中国近代文献的双峰对峙,各有千秋。哥大以口述历史取胜,除了有哥大校友顾维钧捐赠的丰富史 料,近年又获张学良捐的日记、文物和口述资料;而胡佛档案馆标榜收集近代中国档案“客观、中性”,并不限于政治、外交、财经,凡记录社会变迁、思想变革的 资料,都要。在目前全部五千多个项目裡,约有四百个与中国有关。其中,比较重要的个人档案有: 国民政府交通、铁道部长张嘉璈1945-1946年在东北的日记; 北京摄政内阁总理、国府外交部长黄郛关于1927年南京事件、1933年塘沽协定的书信及报告; 清华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梅貽琦日记及信函; 中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张嘉森(张君劢)两封1947年为成立联合政府给马歇尔等的信;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内务总长顏惠庆的英文自传…… 胡佛研究所还收藏了不少中共早期建党资料,例如陈独秀1923年被捕后向江苏高等法院提交的申辩书英译本。 该所收藏与中国有关的外国人士文献之丰富,在美国更首屈一指。仅二战期间美国派往中缅印战区的史迪威将军的文献,就有57大盒、八大箱;其它如美国商人 布斯1908至1911年与孙中山策划反清革命的英文信函;陈香梅捐赠的陈纳德飞虎队的命令、通信、地图;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长包瑞德上校的文稿、照片;重 庆中美合作所副所长梅乐斯的信札、谈话纪录;还有接替史迪威职务的魏德迈将军、燕京大学校长、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记者斯诺等人浩繁私人文档……各个时期 传教士在华活动资料、善后救济总署相关档案也汗牛充栋。 “不容青史尽成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这句诗,常常被人引用。而胡佛研究所的中国近代档案收藏,更让人感到:任何劫后余灰,“尽成宝”。 (写于2006年) 补记:中 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教授,2006年、2007年两度前往胡佛研究所,研究陆续开放中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成果丰硕。2008 年出版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II,华文出版 社)。成为研究蒋介石经历和思想变化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阅读更多

为何国军抗得住日军却打不过共军?攻心战的奥秘-【共军,国军,历史的先声】

英国人民把 言论 、 集会 、身体等自由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而加以无比重视,从美国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来。上引赫尔国务卿自称一生为这目标奋斗力争的正是这个东西。“平等”与“自由”为什么被民主国家这样重视,重视到认为没有这就无从谈民主政治呢?这是很简单的。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