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

克里斯·奥尔登:中国的非洲参与:动机与前景

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的固有特点之一,过去十年间,中国已经发展为全球经济与政治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北半球的主要工业国最初对中国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赞赏有加,但随即异口同声地抱怨中国冲击了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力,同时也愈发担忧北京在国际舞台上抢走了他们的风头。上述发展势头在非洲最为明显。非洲曾是一片被人遗忘的大陆,自冷战结束以来,长期处于国际利益的边缘地带,日益衰落。随着中国政府掌握的经济权力不断增大,中国开始直接参与非洲大陆事务,通过带去新的投资与贸易机会帮助非洲重振经济,并协助非洲的政治力量恢复了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一、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的根源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保持着其他国家不及的稳定增长。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中国成功跻身全球制造业与生产业领先之列。保持高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对于中国经济举足轻重,而且也对维护其社会与政治全局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经济需要从国外进口关键性能源、矿物及其他资源。为了应对这一需求,中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是大力宣传“走出去”战略。通过该战略,最终有100多家经过改革重组的国有企业获得了政策和资金的优惠渠道以及打入海外市场所必不可少的外交支持。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持有国,外汇储备高达2.4万亿美元,中国正利用这些外汇储备争取在能源与战略性矿产资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现在看来,借此进入急缺资本的非洲市场是相对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同时,除租用资源或签署供应协议之外,中国政府还乐意提供全套激励措施,旨在满足非洲精英阶层的特定需求,从总统府到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不一而足。事实证明,这对于确保与非洲顺利进行交易起到了关键作用。这项措施基于一项广为人知的条款:中国政府坚称不会干涉非洲各国内政。欧盟或美国则截然不同,在向非洲提供发展援助项目和投资时都限定了一些条件。由此可见,中国对海外资源有着国家主导型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寻找新兴市场,希望帮助中国企业扩大投资与贸易机会。不过非洲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这也使中国在实现其雄心壮志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限制。   1.资源安全   中国在非洲资源部门所占据的地位在过去的15年中飞速提升,从微不足道的参与者发展为握有重大利益的伙伴,获得了安哥拉、苏丹等国的石油租用权以及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南非等国的矿业特许权。中国与非洲的双边贸易总额在2010年超过了127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非洲与中国的交易:非洲用开采的石油、战略性矿产资源和一些原材料等资源交换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在1993年,中国还只是亚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国;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以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这一事实足以证明能源安全的重新分配已是中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核心考虑。   中国是主要石油生产国之一(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8%),而且炼油能力以及产油量仅次于美国(分别占世界总量的8.5%和8.7%)。尽管如此,中国只能满足不到一半的国内石油需求。从更广泛的视角看,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总量占全世界的9.3%(这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占全世界总量的24%);石油进口总量占全世界的10.2%(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的33.9%和日本的12.5%)。中国的石油消费在过去十年间翻了一番。根据OPEC(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的统计,在未来的十年中,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将跃居世界第一。   虽然中国早在1993年就已经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但直到21世纪才将能源安全列入政治议题的中心,尽管其他能源也包含在内(比如煤炭、天然气、核能、水力发电以及代用燃料),但石油仍然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石油是中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领域。此外,中东与北非相继发生的政局动荡愈演愈烈,受到中国高度关注,更促成了多元化战略的诞生。由于中国与非洲具有内在的互补性,所以中国政府迅速把非洲列为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之一。近年来,中国的政治精英阶层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与日俱增。举例说明,2005年中国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2007年12月发表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8年7月则发表了《中国外交》白皮书,在首章即特别提及“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为了保持经济增长,中国也开始在石油以外的其他开采业部门依赖海外资源,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大陆在新世纪不断增加经济互动。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金属消费国。因此中国成了国际市场上金属价格飙升的主要推动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铝、铁矿石、铅和锌的消费国与生产国,同时在其他矿产资源的供应与需求市场上占据很大的比重。   最后一点,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经过数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中国首次体会到农产品供应的不稳定性及其市场局限。就农产品进口总量而言,中国占全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44%,棉花总量的35%,棕榈油总量的20%,以及大米总量的2.5%,位居亚洲地区首位,而日本、印度和韩国的需求量则落后于中国。虽然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有望为中国农民发展地方农业创造更多机遇,然而中国也受到了物理条件的局限——尽管幅员辽阔,但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仅占全世界的7%——而且过去的几十年间,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成千上万公顷肥沃的土地不再用作农业生产。对于中国而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货膨胀和不断减少的供应可能会造成不稳定,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的一则食品安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其后,国家发改委制定了为期20年的食品安全战略,初步结论于2008年11月发布。该战略明确规定了衡量国家食品安全的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18亿亩耕地,保障粮食自给率达到95%。   2.非洲的丰富资源   在这一大背景下,非洲在中国寻求资源安全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非洲大陆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碳氢化合物、矿产资源与木材,因为非洲数十年来政局动荡、基础设施薄弱,并缺乏投资,这些资源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中国尝试率先进入非洲的资源部门,但必须考虑既得利益国在当地的极大优势,主要是美国、法国以及英国,它们实行的是同一种投资模式,复制了殖民地时期的分工,这种分工可以从冷战时期的政治窥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数十年间,各国将纷纷争取在非洲大陆施以经济和政治影响,竞争愈发激烈。   以区域计算的话,非洲是全世界第三大石油储备区,2007年约占全球已知储量的9.5%,仅次于中东的61%和北美的11.6%,领先中南美洲(8.5%)。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非洲拥有最快的石油储备增长率,在过去的20年间翻了一番。从小区域来看,北非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平分了非洲大陆已知的石油储备。利比亚(占非洲总储量的35%)、尼日利亚(占31%)、阿尔及利亚(占10%)和安哥拉(占8%)拥有最大的储备量。就生产而言,非洲的世界排名是第四位,占全球总量的12.5%。上述四个主要产油国的生产量排名稍有不同,尼日利亚是非洲的最大产油国(占非洲总产量的25%),其次是阿尔及利亚(占21%),利比亚(占20%)和安哥拉(占18%)。   非洲的非燃料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南非更是无价之宝,因为其国土下埋藏着全世界最丰富的矿床之一。就其他矿产而言,南非是最大的铂金生产国(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0%以及总储量的90%)和最大的锰生产国(拥有全世界锰储备的75%),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金矿生产国(2007年澳大利亚超过南非,跃居榜首)。另外,南非还是主要的煤炭生产国,并开发了世界领先的煤炭转化为合成燃料的技术,这为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中国创造了新的机会。中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两家中国企业和南非国营的萨索尔公司组成了合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果(金)坐拥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其矿产资源鲜少被开发利用。刚果(金)是世界上最大的钴矿生产国(占总产量的36%),拥有全世界已知储备的一半,同时也是最大的钻石生产国(约占总产量的33%)。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南非、博茨瓦纳的钻石产量之和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并拥有已知钻石储备的60%。其他矿产资源储备丰富的非洲国家包括加蓬(锰矿)、赞比亚(铜矿与铁矿石)、津巴布韦(铂金)、安哥拉(钻石、铜矿与铁矿石),这些国家也都深深吸引着中国。   最后一点,非洲的农业与林业资源仍然有待开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非洲1.84亿公顷的耕地中,只有14%被开垦,其中的93%已开垦土地还在依靠降水,化肥使用率少之又少。农业仍然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主要就业去向,但非洲农业生产力低下,长期缺乏投资,并且很难进入潜在的外国出口市场。当然,环境因素对非洲大陆农业的限制不可小觑,但在中国看来,这类阻碍发展的困难是多么似曾相识。一些中国农民已经在乌干达、南非和赞比亚建立了私营农场;同时更大规模的农业公司正在与非洲很多国家的政府进行协商,争取租赁到更多土地用于生产。就林业而言,一些非洲热带地区拥有成千上万平方米的原始木材,吸引了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前去采伐——不过有的是合法行为,有的则是非法砍伐。   基于这些经济优势的互补,中非双边贸易飞速增长,举世瞩目。近来的中非贸易印证了二者巨大的互补性,这一优势支持着双边关系生机勃勃地发展。在1995年与2000年之间,中非商业交易增长了一倍以上,从40亿美元增至100亿美元,然后在接下来的五年内翻了四番(2005年高达420亿美元),并在2008年超过1060亿美元——提前一年完成2008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峰会上提出的目标。尽管相对而言,非洲仅占中国外贸总量的3%,可谓微不足道,但其增长率却是所有地区中最高的。   3.新市场   资源安全是当代进入非洲市场的各种动力首要考虑的因素,以中国的能源国企一马当先。尽管如此,扩大非洲贸易、充分利用商机的需求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的政策是利用中国财政支持中国的建筑工程公司在非洲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该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中国采取了降低风险的协同战略,同时也激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寻求机遇。的确,调查数据表明中国企业一旦在非洲市场扎稳根基,就会“预期它们肯定能在未来获得更多合同”。中国向新市场的扩张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国内的基础设施企业过剩,而且劳动力供过于求。尽管一些人对使用中国劳动力深感担忧,但非洲政府却很感兴趣,因为这些急需开拓新市场的企业万事俱备,可立即投入运行,这样对非洲作为接受一方的要求很小,而且可以在短期内建成成本相对较低的公路、铁路、桥梁或堤坝并投入使用。   另一项推动因素是中国的制造业急需为其产品找到新的市场,尤其是消费市场的低端产品,于是中非双边贸易激增。2005年,制造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2%,占商品出口的89%,因此在国外创造新机遇乃重中之重。从另一层面上看,新一拨来到非洲大陆的中国移民在各地都建立了批发和零售商店,这为非洲消费者带来了低成本商品,促使一些物品的销售量猛涨,比如自行车、收音机和手表,这些物品都是普通非洲民众曾经无法接触到的。    二、中国人在非洲:从国有企业到零售商   在中国进入非洲市场的问题上,各方反应不一,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要想理解这一复杂情况,就必须认清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的多样性。大至业务遍布全球的国营企业,小至成千上万家零售商店,中国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渗透进了非洲民众的经济生活。此外,这些参与非洲事务的中国人能迅速适应非洲千变万化的形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中国自身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适应能力不断打破了人们对于中国人在非洲地位的成见。   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的第一线是大量国有企业。这些国企希望能够利用此前由西方和南非企业掌控的资源与市场,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提供了大量财政激励措施,由此得以确保在安哥拉、苏丹和尼日利亚的石油租用权,以及在加蓬、刚果民主共和国和津巴布韦等国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使用权。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十年来传统西方援助国所忽视的领域,对于持有发展观的非洲领导人而言,中国资助他们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具有吸引力,其根本原因是交通运输与传媒交流对于激发非洲各国经济潜力、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可谓立竿见影。这些“以资源换取基础设施”的交易往往包含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大部分由中国的建筑工程企业开展建设。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表明,一旦进入非洲,这些企业就能够在越来越多基础设施工程公开招标中中标。据一项研究统计,中国的建筑工程企业在近些年来赢得了很多非洲发展银行和世界银行招标的基础设施合同,占总合同价值的30%。很多中国建筑工程公司通过中标打入非洲市场,而且很多参与非洲工程建设的中国工人在劳动合同到期后,留在了非洲,有的人寻找就业机会,有的人选择做小生意。   的确,中国国企已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打入非洲市场的中小型企业也毫不示弱,它们与雄心勃勃的跨国企业一样遍布非洲,其影响力毫不输于大企业。其中很多中型企业都是从国企分出来的,而国企则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艰难的重组。在某些情况下,规模较大的中国公司希望在海外建立分公司,以保证它们能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时仍然顺利打入西方市场,于是这种需求推动了大型企业在非洲的发展。而较小的企业的动力,正如上文所述,在于充分利用中国相对于非洲企业的竞争优势,比如中国拥有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符合成本效益的产品,可以使中国企业比当地和其他外国公司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一项研究证实了这种市场导向型的推动因素,该研究调查了80家在非洲营业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它们均把进入非洲市场列为根本动力。   最后一点,很多非洲民众都注意到了中国移民在非洲的部分地区呈现上升趋势,而他们并不习惯接待不属于非洲大陆的外国人。大部分中国移民都缺少书面许可,因此人们纷纷大胆猜测定居非洲的中国移民人数究竟几何。在非洲第一大移民目的地南非,华人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8万激增至2006年的35万,不过中国官方宣称中国在非洲的移民总数仅有75万。同时,很多移民明显缺乏资金支持,技术也很薄弱,许多受过教育的非洲人以及做小生意的商人对此感到忧心忡忡。在城市和农村,中国人开设的零售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很多非洲人被排挤出零售业,从而激发了他们对中国的敌视情绪。   简而言之,在过去15年间,在非洲的中国人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人口构成和范围多元化,这直接打破了西方甚至非洲媒体在对中国人的描述中常见的固定模式。为了与这种多元性协调一致,中国当局在不断调整对非洲的策略,而民众的移民策略也各有特点。非洲的资源也许是中国利益的主要推动因素,但很明显,中国与非洲大陆的纽带正通过更加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关系日益巩固和加强。    三、中非关系的外交基石:中非合作论坛   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的一大特点是在2000年建立了专门为该区域定制的多边平台——中非合作论坛。作为系统化的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为展示中非关系的成果提供了一个公共舞台,双方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制定大量经济目标,以培养共同的发展利益,并依照共同利益重新调整政策,使双方在一些全球问题上保持相同的看法。同时,虽然中非关系的公共外交以多边主义为特征,但从本质上看,双方的经济联系(尤其是援助与投资协议)仍扎根于中国与几个特定非洲国家的双边关系。   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举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在前三次会议的基础上,这次会议充分反映出非洲的发展需求和中国的经济利益越来越一致,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关系。例如,在农业上——人们长期认为,在该领域,非洲拥有潜在的相对优势,但缺少投资和开发利用(而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开始为非洲农业提供技术帮助)——中国人提议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并开展培训项目,这些都是中国农民提高生产力的经验。为了促进非洲农业发展,中国政府正在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塞内加尔等国建立10个新的培训中心。另外中国政府还提供了配套的财政措施,旨在为商业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提升非洲的农业生产力不仅会通过增加收入和扩大就业大大改善非洲农村人民的生活,也可以解决中国自身面临的日趋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帮助非洲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国开行建立了10亿美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此外,北京还同意对非洲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除关税,显示出他们明白仅仅关注供应方并不足以获得真正的发展利益。向非洲开放中国市场的决定如果能赢得非洲企业支持,就有望激发一系列良性发展。非洲能通过进入中国市场重新定向其潜力优势,这可以为双方建立更加平衡的长期贸易伙伴关系奠定基础。但会议也提出,美国于上世纪签订的《非洲发展与机遇法案》曾为一些部门如服装业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优惠条件,但最终这种优惠反而导致了亚洲投资,而不是非洲投资猛增。因此非洲人必须成为灵活的投资人,才能最大化利用这些慷慨大方的提案。    四、结语   中国是非洲最主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中国的崛起帮助非洲重振了一度萎靡的资源导向型经济,同时也提供了新投资与新市场,为全球商品市场的繁荣作出了贡献。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在非洲的活动表明,中国可以用一种受欢迎的姿态替代长期以来非洲与西方的紧张关系。然而中国政府没有及时意识到,非洲不稳定的政局会对中国经济利益造成消极影响,当局将对此更加密切关注,因为中国正在寻找合适的途径以平衡其在非洲的扮演新角色。   同时,变革与适应性仍然是中非关系的标志,为中非关系——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提供了很多其他跨区域合作所缺乏的推动力,这应当归功于中国政府愿意根据自身经验重新思考并修改具体的措施。中国乐意继续把关注焦点放在与非洲大陆建立长期的经济关系上,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些磋商对非洲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非洲需要与融入当地的多元化的中国人进行磨合,学会接受对方的利益,才能保障中国与非洲的双边关系走在正轨上。   (作者单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阅读更多

南方周末 | 官方澄清:说太快,听不清!

知道如何让某个公共事件获得更旺的人气吗?单靠当事人露点或自残的套路,已经out了。目前“独领风骚”的模式是事件一发生,官方就发布定性式的消息或声明,初衷是灭火、定风波,但往往是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即以最近的两件事情说明之。 这边厢:2011年7月31日,网上惊现昆明发改委某官员群P的视频截图,众人惊叹太前卫了。8月4月,昆明市公安局一锤定音,称经其技术鉴定,相片确系被PS过。8月9日,又委婉地承认是视频截图,但犯罪嫌疑人对截图做过“技术处理”。 那边厢:8月6日,山西醋协副会长称纯酿的6度山西老陈醋不到市场份额的5%,加苯甲酸钠防腐的“勾兑醋”占了95%。次日,该醋协声明称“山西正规的食醋企业全部都能按标准组织生产,不存在多加防腐剂的情况”。 昆明公安局只说相片PS过,但任何改变原始图片的操作,包括图片缩放、亮度调整广义上都算PS,网友关心的却是:图片有无拼接、场景是否真实?山西醋协的澄清纯属答非所问,据悉:醋的酸度要达到6度,发酵得1年以上,是以产量少;达不到这个酸度的,就得加防腐剂,是以产量大,真老陈醋是前一种。 两个官方澄清动如脱兔,说明官方已从“周老虎”事件吸取了教训,知道装聋作哑不作为的老办法在网络时代行不通了,主动回应才是上策。但太快了也会产生新问题,只有专断、定性式的结论,口含天宪、惜字如金,没给出解释和专业分析,也没出示证据和尽职调查,如何让人信服?说这些照片有PS,能否定义一下什么叫PS,拿出一份严谨的技术分析来?说“山西正规的食醋企业”全部达标,能否定义一下什么叫正规,拿出一份对本地所有正规的企业调查报告来? 完美的官方澄清应是诚意+专业+尽职+快速,如一味求快甚至不想诚心提供真相,引火烧身甚至自取其辱就不足为奇了。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实习生有染,此私生活不检点为小错;但他当着参众两院和全国人民的面,赌咒发誓说自己没和“那个女人”发生过关系,此撒谎为大错。结果调查者拿到沾了其精斑的裙子,克氏伪证行为坐实,差点被弹劾。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时代周报:超前的无锡地铁梦

尽管无锡的客流量可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每小时三万、两万,甚至一万,但无锡因为有钱,也加入了修建地铁的行列。而无锡方面甚至认为地铁不仅能治堵,他们更有必要先修建后发展。 本报记者 韩玮 发自无锡 林燕格外憧憬机器猫口袋中的一件“神物”—随意门,一推开,便可“穿越”至心仪的复旦大学。今年,在无锡工作的她考取了该校的在职MBA,周末上课。 “如果无锡地铁贯通,我可以周五下班后出发,一路换乘沪宁城际、上海地铁,一个半小时就能到校。”林燕对高科技时代的“随意门”充满期待,她单位的大门斜对着将于2014年竣工的无锡地铁1号线的一个站点。 陈宝路亦“巴望”着地铁。这位的哥在无锡跑了13年。“2005年后,老城区逐渐堵了起来,据说地铁能治‘堵病’。”不过,据其多年的“出车”经验,1—2条地铁足以缓解交通压力,但目前,无锡市在建以及规划中的地铁线路已达5条。 老陈认为,多建是一种“跃进”,而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则指出,无锡的客流量其实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每小时三万、两万,甚至一万,但它有钱,也就建了。 其实,二、三线地区中,如无锡般超前实践“地铁梦想”的城市不在少数,而在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教授看来,可怕的不是超前,而是过度超前。 地铁治堵? 早在1995年,无锡就希望和重庆一样“跑”上单轨的轻轨,但未能如愿。2004年,该市规划局又开始谋划地铁的规划、建设事宜,而这项工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疏导交通。不过,彼时的无锡并不拥堵。 “那时,无锡的城市规模还未拉开,交通尚属‘健康’。而具有前瞻视野的规划部门认为,未来10年,伴随城市发展,拥堵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问题,而轨道建设不能先堵后建。”无锡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小组办公室(简称“轨道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解释。 2006年12月,《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并在随后的一年多里完成了线网规划环评、用地预审等审批手续。2008年4月,在全国大兴基建以支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务院批准同意启动第二批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工作,无锡榜上有名。 “刚知道时,有些惊讶。”2007年初,在无锡当地的知名论坛“东林书院”上,陈宝路第一次听说地铁的消息。而更多的论坛网友则展开了一场大讨论:现阶段的无锡有必要修建地铁吗? 2007-2008年间,王梦恕院士曾赴无锡考察。“他认为,无锡的做法太过超前。因为,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除了轨道,高架、地面公交等系统已无法缓解交通压力。而在无锡,这种必要性并不突出。”上述轨道办人士说。 徐长乐则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宜居城市,无锡能够拥有便捷的高架系统和绕城高速其实已经“相当不错”。至于无锡近年“小堵”不断,陈宝路分析道,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几年前修建的高架路段只规划了两个车道,一旦发生事故,没有第三个车道可供通行,于是便堵成一片。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无锡的地上交通其实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但规划者早已着手开发“地下世界”。不过,上述轨道办人士认为,无锡只是提前1—2年建设轨道交通,没有太大问题。 一口气规划5条地铁 2008年11月,《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其中包括5条地铁线的线网规划以及其中1、2号线的建设规划。 “由于苏州地铁建得早,论坛上便有人说,惨了,无锡落后了;等到无锡地铁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网上的常州人又开始说,赶紧点,别落下了。”屡屡看到“攀比”的帖子,林燕觉得甚是“好玩”。 在长三角,苏、锡、常经过“你追我赶”的扩张后,已不是20年前的小地方。目前,这3城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都已突破200万,属于超大型城市。 而如果按照国务院此前针对地铁建设定下的3项指标—城市人口300万以上、GDP1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00亿元以上,包括苏、锡、常在内的近50个一、二线城市均已“够格”。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6座城市上报了地铁规划。 然而,徐长乐认为,严格来说,一个城市若要修建地铁,中心城区人口需达到100万,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8000—10000人,若用城市规模来形容,即,特大型城市。当然,如果上述区域的人口规模超过200万甚至400万,那么,修建地铁的迫切性就更加明显。 “此外,地铁的造价高昂,投资、回收周期长,是城市建设中的高端项目。因此,一个地级市至少要达到每年5000亿元的GDP水平才能具备修建的实力。”徐长乐说。 根据2010年全国主要城市的GDP排名,无锡以5758亿元名列第9,而5000亿元以上的城市共有17个,全部都已建或正在建设地铁。 “从人口密度和经济规模两项考量,无锡具备了修建地铁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口吃成胖子。”陈宝路有些不解,“无锡不是巨大型城市,2—3条地铁足以保证客流需求。而且,地铁那么贵,每平方公里4亿-5亿,修多了多浪费啊。” 客流量争议 其实,有关客流量的质疑一直伴随无锡地铁。曾参与该项目规划论证的王梦恕认为,为了限制“地铁热”,国务院要求建设城市必须满足一项条件,即,每个地铁站点的客流量必须达到每小时2万-3万人次以上,但无锡远低于这一程度。 “无锡能够通过(审批),主要就是有钱。它的财政收入有370多亿元。我问他们刨除各项开支还有多少。他们说,还有170多亿元。我说你人不够(指客流量),他们说先修建,后发展。”王梦恕曾如此对媒体表示。 不过,无锡政府却有另一番解释。轨道办一位负责规划事务的干部告诉记者,他们曾邀请不少知名学者做过这样的论证:无锡目前的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444.68万人,外来人口192.58万人,客流基础完全“达标”,关键在于引导那些无意搭乘公共交通的市民改变观念,选择地铁作为出行方式。 “与传统的公共交通相比,地铁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准点、及时、绿色、环保,而且风雨无阻。只要把线路规划得合理,比如,1号线覆盖了无锡火车站、三阳广场、太湖新城等精华地区,那么,客流量肯定能够保证。” “而且,城市是沿着地铁发展的,等到线路贯通,沿线的客流必将逐渐积聚,这是规划部门需要提前考虑的部分。”他告诉记者,苏州地铁修建时,由于考虑到客流不足的因素,1号线只采用4节编组,但开通后明显感觉“吃力”,因为,众多较少搭乘公交的市民逐渐转向了地铁。 据介绍,无锡地铁1、2、3号线定位为城市骨架线,将覆盖大多数客流量较大的区域,而4、5号线则为辅助线,“目的是为方便市民换乘,而客流的因素并未放在第一位。”上述人士解释道。 地铁效应 除了疏导交通,谋划地铁的无锡还有另一个初衷,带动城市发展。比如上海的梅陇镇,1993年1号线通车之前,那里不过是个乡下,但地铁经过后,房产持续热销,如今已成为上海的一个副中心。林燕打了个比喻,地铁的经济效应如同“村村通公路”那般。 而在无锡,尽管离第一条轨道开通还有3年,但地铁效应已初显端倪。比如,位于地铁1号线北端的惠山新城,2003年之前还是“荒凉”的农村,但地铁规划出台后,其借由“地铁板块”的头衔,从无锡楼市的“价格洼地”一跃成为置业热点。 与之对应,1号线的南面,太湖新城正聚敛人气,此处的房价亦从过去的每平方米2000—3000元飞涨至10000元,接近无锡老城区的水平。而且,招商引资的巨型宣传随处可见,“地铁”、“轨道沿线”是最频繁的字眼。 “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热衷修建地铁无异于曾经对于机场的喜爱。过去,全国修了很多中小型支线机场,尽管多数亏损,但不少政府却乐于买单,因为看重机场在招商引资以及提升城市形象上的作用。”在徐长乐看来,地铁发挥着类似的效应,一条轨道线能够促进大半个郊区的发展。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为了改善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功能,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空间、资源发展城市,修建地铁这个大方向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建设的速度是否适中,是否与这个城市的现实相吻合,如果不是,那么,这可能将变为地方政府的沉重包袱。”徐长乐说。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何清涟 | 从大连PX项目看利益集团俘获国家

8月14日,中国大连市民集会要求福佳大化PX项目搬迁之事,再次将中国公众对PX项目的非议突显于公共视野。这次事件的台前幕后有几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政府不再在乎自身的诚信。大连市政府对此次事件的处理非常“机会主义”,只求用空头承诺将市民驱散,并不想真正解决。尽管央视与新华社报道都一致声称,8月14日当天大连市委、市政府决定该项目立即停产并将搬迁,抗议者闻讯散去。但据路透社8月15日报道,大连年产70万吨的对二甲苯PX工厂仍在正常运行,并照常接收来自伊朗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供应方的石油船货(China’s Dalian Fujia plant runs normally despite shutdown order)。 这是继2007年5月厦门市民集会抗议该市PX化工项目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抗议。其间四川成都的抗议零星不成规模,更因抗议的核心人物谭作人被政府诬以他罪入狱而流产。此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各地PX项目不断扩建或上马,各地居民虽将PX项目视为眼中钉,却都未能形成这种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二是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的环境生态造成极大压力。PX项目以大跃进般的速度上马,与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直接相关。自2002年开始,中国政府对PTA(精对苯二甲酸)生产由限制改为鼓励,国内市场一直被抑制的需求迅速爆发,直接拉动了对其上游产品PX的需求。国家发改委2006年出台的《PX‘十一五’建设项 目布局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4个PX改扩建项目,新增产能183万吨;此外还有6个新增PX项目,新增产能415万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X生产基地,预计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中国大陆的PX产能将突破1000万吨。 在制造业外资相继撤出中国的压力之下,在2008年11月的短短三天之内,中国政府就批准了93个投资计划,价值达2600亿元人民币。同时各省级环境部门立刻纷纷效仿,缩短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估的时间,例如把评估专案对环境影响的时间从60天减少到5天,大量高污染项目被放出笼,其中就包括PX项目。这些高污染项目的上马使中国已破败不堪的环境雪上加霜。 三是中国的环境评估屈从于权力与金钱这一中国特色痼疾再次浮出水面。 这么多PX项目能够快速上马,与地方政府的税收及就业考虑直接相关。资料显示,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年产值约260亿元,可纳税20亿元左右。这家企业曾创下多个“国内之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项目的审批速度创国内石化行业之最”。 PX项目是一个引起高污染担忧的项目,在经济效益和安全忧虑之间两相比较,最需要审慎权衡的是地方政府。但由于地方政府有任期限制,这点就使得地方政府负责人容易短视。投资近百亿建一个PX化工项目,在地方政府看来,既能增加税收,还可以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既能形成巨大的GDP增量,又可以解决就业,容易获得好的政绩考评。由于地方政府都乐于充当PX项目的背后推手,这些项目(包括其它能够带来效益的污染项目)的环评都流于形式。 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对环境风险估量不足的问题。人们在福佳大化防波堤溃坝事件后,根据2010年11月国家环保部网站发布《关于2010年11月份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调查结果公示的通告》,才发现这个福佳大化PX项目早在获批试生产前近10个月、国家公示环保验收结果之前近17个月已正式投产。能够如此藐视国家法律,背后当然有强力的政治支持。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在引进福佳PX项目当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福佳集团董事长王义政(连续几年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另一个是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前市长夏德仁。夏德仁于2003年1月起任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副书记、市长。2009年5月任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福佳PX工厂上马据称是他的“重大政绩”。 这让我联想到近年来饱受媒体与中国公众诟病的环境评估背后的腐败。从《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4 月那篇“环评领域成腐败‘高危地带’,专家吁打破利益链条”揭开这一黑色帷幕以来——该文曾“举证”:2002年至2008年6月,22个省区市环保部门有487人被立案查处,环保系统几名高级官员连续因“环评腐败”落马。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负责人因腐败问题被调查——此后,国内媒体对环评腐败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即使如新华网,也曾发表过“环评遭遇信任危机,亟待回归独立公正”这类文字,批评中国的环评不透明。 环境污染实际上是对国民生命的慢性谋杀。当环境评估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项目业主、环评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附着其上,利益交织、环环相扣,就必然产生我早在几年前批评过的“利益集团俘获国家”现象。在政治与金钱合谋之下,人们就不难理解中国那么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引发环境灾难的企业都拿到了环评合格的证书,也不难理解地方政府为什么那样立场坚定地捍卫这些污染项目,毫不顾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生活品质。

阅读更多

朝鲜日报 | 香港人民币 将准回流大陆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本周访问香港,中国人民银行(大陆央行)行长周小川、商务部长陈德铭与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等财经部会一把手全数到齐,可能带来做大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新政策利多。 由于香港从未有大陆副总理级高官连同主要财经部会领导人到访,这项消息大大拉抬港股表现,恒生指数昨天收复2万点,涨幅达3.3%,并创下两年来最大单日涨幅,大显「高官牌」激励港股的威力。 香港信报、星岛日报及香港经济日报报导,李克强预定今(16)日从深圳抵达香港,之后三天将会晤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出席香港政府新总部大楼落成仪式、参加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并且考察香港的公屋(类似国民住宅)。 李克强此行的重头戏有二,首先是在17日偕同周小川等人,参加由香港政府、人行、大陆商务部与国家发改委共同举行的「『十二五』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 第二,他在同一天可能与大陆五大国有银行董座同台,主持大陆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人民币200亿政府公债的典礼。 报导引述多位消息人士的话说,李克强本周访港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二是支持香港因应新一波的国际金融危机。 更重要的是,李克强不排除会宣布新的政策利多,以进一步发展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包括可能松绑离岸人民币回流大陆的限制,以及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范围等。 大陆中信银行旗下中信国际中国业务首席经济策略师廖群认为,香港人民币贸易的结算量及存款规模成长很快,但仍欠缺投资管道,需要中共官方开放政策,尤其在投资商品部分。目前大陆银监会仍是以个案审核的方式把关。 他预期,近期北京当局可能支持推出人民币IPO和小QFII,下一步则是开放以人民币进行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双向投资。 来源=台湾《联合报》|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联合新闻网》 朝鲜日报中文网 chn.chosun.com 本文内容归朝鲜日报和朝鲜日报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摘编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