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广 | 武之阳:陈鸣明的网络战争
2013-08-02 09:22 武之阳 陈鸣明,贵州省副省长,分管法制、公安、国安和维稳等。这位现年56岁知青出身的地方高官,于2009年11月入主新浪微博,成为中国迄今为数不多实名开微的地方高官之一,颇受网民捧足。但最近几天,陈鸣明心里有点堵,他没有想到自己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竟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7月28日,陈鸣明转发了@瞭望一条“关于美佛州发生枪击案7人亡”的微博,后有网友谈及近期城管事件,陈脱口而出指责网友“不爱国”、“败类”、“人渣”、“有人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出事就小题大做”、“天天骂祖国的人,又赖着不去米国!快去啊!去之前,先整形,不要让人家看出是中国人!”此言一出,网路哗然。多数网友认为陈鸣明辱骂网友言语欠妥,也有网友称官员也是人,人谁无过,没必要深究。还有网友则提出要人肉搜索陈鸣明,查一查他有没有贪腐和作风问题。对此,陈鸣明爽快应答称“求查”。 大批中外媒体随后纷纷报道此事。在舆论的炮轰之下,陈鸣明29日发布长微博表示歉意。他表示,网友对我“拍砖”,既是观点之争,也是因为我个别言词欠妥。对大家的意见,我虚心接受,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以后我会注意。有话好好说,从我做起。中国有些网友在无限放大一些个案的意义,否定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极端事件哪个国家都有…但在中国的微博上不是只能说中国坏美国好吧…(网民)监督也需要理性,监督的目的是希望这个国家更好,不是希望这个国家垮掉。 陈鸣明的上述表态,并未成功平息舆情。多数网友对他的表态并不买账,指责他道歉没有诚意。有人搜出不少陈鸣明的戴表照片,但迄今无证据表明陈鸣明会重蹈杨达才老路。还有人搜出陈鸣明与染香、点子正等左派人士的合影,陈的微博关注名单也被揪出司马平邦、张宏良、司马南、戴旭等名字,陈鸣明的政治派别呼之欲出。一时之间,各路网络大军角逐微博,五毛水军推波助澜,公知大腕席卷其里,舆情热度直逼上海的烧烤天,成为2013年夏天最轰动的互联网公共事件之一。 陈鸣明PK网友看似简单,但若综观事态起因和发酵的全过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陈鸣明一个人的网络战争,而是中国社会正在上演的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它即是中外的意识形态之争,也是五毛与公知的左右之争;它即是自媒体时代官民对立的话语权之争,也是事关官员财产申报和言论自由的制度之争。 首先,陈鸣明的民族主义倾向有迹可循。 随手翻翻陈四年来发布的微博不难看出,他转发和评论了大量的有关美国负面新闻和钓鱼岛主权之争的微博。读他的微博,如看《新闻联播》,无非是“领导很忙国内很好国外很乱”的老调子。陈显然以政治正确为发微第一要义,把庙堂之上的那一套搬到网上,看似审慎有度,但实与当局一贯渲染敌我矛盾的意识形态教育同出一辙。近十几年来,中国政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民族主义的兴起。当局借助民族主义大旗,炒作民众排外仇外情绪,不仅可以转移国民的视线,也能安抚军方鹰派。一旦国内民怨沸腾,海监船马上出发巡航钓鱼岛,转移民众视线,但巡到何处,巡航何用,无从可知;当局要么声称有一小撮反华势力蓄谋造反,但这一小撮势力均系何人,为何反华又如何蓄谋,当局同样惜字如金。当有网友借美国枪击案指责中国城管之时,这位副省长终于坐不住了,大骂网友不爱国,但这种“不爱国论”又从何谈起?网民批评城管打人,或是出于对祖国的爱之深则言之厉,不见得是胳膊肘子外拐。这位网友或许不爱党,不爱政府,却不见得不爱国,而陈鸣明将党国混为一谈,认为不赞美强权就是汉奸,不歌颂专政就是媚外,莫非让所有网友齐呼打倒美帝国主义才称得上是爱国? 其次,中国民间左右之争日趋白炽化。 从几个月前的宪政姓资姓社之争,到解放军报的宇宙真理论,再到陈鸣明辱骂网友人渣,网友的跟帖和评论显示民间政见已极度分化。五毛党支持者攻击公知被反华势力收买,搅动民心欲颠覆社会主义;公知支持者则反击五毛党被宇宙真理洗脑,拥护专制且习惯暴力相向。民间政见的严重分化源自于上层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模棱两可。自十八大上台以来,习近平接连抛出“摸石头过河”、“苍蝇老虎论”、“中国梦”等论调,他一方面信誓旦旦捍卫宪法宪政,但同时却重申不照搬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一方面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但同时却称中国梦和美国梦彼此相通;一方面承诺以科学的制度设计把权力关进笼子,同时却下发秘密文件收紧思想管控——习近平左右摇摆的中庸执政方针没有讨好左右两派中的任何一方,反而日益加重了中国社会的持续分裂。陈鸣明与网友之间,以及网友与网友之间的口舌之争,恰恰是这种民间政见严重分裂的缩影。共识缺失已日渐成为中国政治语境的常态。 再次,自媒体时代的官民话语权之争升级。 陈鸣明被骂,其实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是谁。中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民众自然将怨气归咎于政府和官员身上。民间仇官情绪蔓延的同时,不少官员出于维稳考虑将民众作为自己的假想敌。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官员意识到欲控制微博必先占领微博,大批官员注册实名微博,以为能凭一己之力引导舆情,涤荡他们眼中所谓的乌烟瘴气的微博平台,杨达才在微笑事件后第一时间注册微博回应质疑就是一例。但这些官员无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微博的自媒体属性。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媒体,曝光、直播和揭露成为常态。个别极端的案例被无限放大,一些沉寂的权利缺失被彰显,一批不听话的异见人士被推崇,一群投诉无门的受害人被关怀。在这种情况下,批评无异成为微博的常态,而一贯容不下批评的达官贵人在微博上自然会水土不服,陈鸣明便是如此。 第四,官员财产公开是中国民间共识。 陈鸣明辱骂网友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一个很大的原因并不在于骂人本身,而在于他说的“求查”两字。演员王小山就在微博中调侃道,陈副省长主动要求审查他的个人财产问题是该事件的最大亮点,民间要求官员公开财产已有经年,但一直没形成良好互动,陈副省长终于发出声音,宛如赤子初啼,让人看到希望。希望有无,我们不得而知,但陈鸣明主动“求查”后,网友一边倒支持副省长晒家底,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民众对于官员财产公开的民间共识。与这一共识背道而驰的,是当局对此的讳莫如深。自2010年以来,官方多次下发指令,禁止媒体私自报道官员财产公开;近几个月里,有赵长青等多位呼吁财产公开的民主人士被抓;目前财产申报虽在多地试点,但制度设计与外界期许差距不小,恐将最终流于表面,难有实效。 最后,网友批评之于中国是财富而非威胁。 陈鸣明在长微博里用了很大篇幅阐述网民不可一味批评政府,为了批评而批评,即便是批评也应该理性,但对官员言论自由的边界却绝口不提。陈鸣明以贵州副省长的身份认证微博,在正常工作时间发布微博,这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职务行为。他的一句骂人话,彰显的是公权力在普通网友面前不可一世的傲慢,但名誉扫地的并非只有他本人,躺着中枪的还有贵州省政府的颜面。公众人物的气话骂人话,会对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产生负影响,因为这种影响的实际存在,140字的微博会成为一种牵动社会的力量。目前全球有77%的政府官员开推特微博,官员骂人在言论自由度较高的西方国家也不罕见,但却鲜见有谁口不遮掩却安然自得的。2010年,英国工党成员麦克伦南在推特上骂反对党“娘们儿”、“私生子”,他不得不公开道歉,并被取消党籍和议会候选人资格;2012年,加拿大国库委员会主席甘礼民在推特上骂15岁高中生“蠢蛋”,经媒体曝光之后,甘礼民最后不得不亲自向高中生致歉,民众支持度急转日下。相比之下,陈鸣明既便是在道歉信里也不忘倒打网友一耙,他的道歉显然缺乏足够的诚意。在他眼中,网友的批评之声是维稳的大敌,是对官员权威的挑衅,殊不知容许空气中充满不和谐的声音,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力量的象征。因为批评的限度,恰恰就是民主的尺度。美国大法官布伦南曾说过,政府官员名誉受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压制言论自由为代价进行救济。这是包括陈鸣明在内的中国官员在自媒体时代亟待补上的一课。 据互联网实验室统计,2012年中国党政官员在新浪和腾讯上的实名微博数量达50579个,虽较2011年增长约200%,势头迅猛,但与数量庞大的党政官员基数相比尚属沧海一粟。据此,有网友建议不应过分谴责陈鸣明,否则以后恐无官员再敢开微博。此言虽不无道理,但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便上千万官员人人开微博,但若都像陈鸣明一样只发些外国丑闻、官样简报或名人名言,不去回应敏感权利诉求,不去化解民生积怨戾气,不去倡导多元自由讨论,官员开微博又有何用?不是每一个陈鸣明,都能成为赵克罗。 陈鸣明的网络战争还将继续。无论支持他还是批评他,每一个声音都很重要。中国共识不是权威的选择,而应是多元声音的妥协。等陈鸣明把家底晒出来,我们到时再一起鼓掌也不迟。 (特约评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作者 武之阳,中国时政旁观者。期以慷慨激昂之辞,践行公民政治参与。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