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

微语录:冷漠会像病毒一样传播

微语录第29期:古今中外,人们颂扬为抗拒强暴而自杀的女子,同时蔑视那些放荡的女子。贞节表现了精神,放荡表现了欲望,二者如此对立。可是精神和欲望人们都需要,如何协调二者确实是个难题。从前法国有个故事:一位妇女被几名士兵干了以后说:“感谢上帝,这辈子总算有这么一次,我不用感到有罪而着实满足了一番。” @周国平:当今社会最触目惊心的现象之一便是人心的冷漠。在一个太重功利的社会里,冷漠会像病毒一样传播,从而使有爱心的人更感到孤独,甚至感到愤恨。不过,让我们记住,我们不要由于孤独和愤恨而也堕入冷漠,保护爱心、拒绝冷漠乃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灵魂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 @雾满拦江: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进行视察,来到了一所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里边住着个一贫如洗的老太太。国王问道: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一声询问,道破了贵族文化的真谛:人易富而难贵。有钱就可称富,但如果缺少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缺少了一种尊重他人的高贵理念,钱再多也只是个土包子。 @许开祯:组织就是在你遇到困难时,他说无能为力;在你遇到不公时,他说要正确对待;在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说要顾全大局;在你受到诬陷时,他说你要相信组织;在需要有人做出牺牲时,他说组织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当需要有人冲锋陷阵时,他说是你的坚强后盾;在你取得成功时,他说是组织培养的结果。 @冯小刚:虽然我发现装不正经比装正经还累,但是装正经比装不正经还恶心。都不省心,又不能不装,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还是继续装不正经吧。 @笛安:在我刚刚长大成人的时候,我曾经那么谦卑地,怀揣着一种善意的温暖去和这个世界相处,我诚恳地自我检讨,我发自内心地批判自己的骄傲,我尽力地去理解每件事情——但是现在,我只想说:够了。我不够好,但是,这个世界真的更糟糕。当谦卑已经变成了自我欺骗,我不想再继续下去了。 @曹保印:学校不是宗教场所!见过胆大的,没见过这样大胆的。日前,重庆西师附中将《圣经》开设为选修课,这是该校首次将宗教经典列为课程。宗教进入课堂,这并非教育小事,而涉及诸多复杂问题,极为敏感。《圣经》可以进,佛经、《古兰经》可不可以……即便在基督教国家,《圣经》也不能讲课堂啊。 @阎连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个“高”就是要向权力靠拢。无论别人如何,对我来说用我个人的声音唱出最有个性的文学的歌声是最重要的。管不了别人,但我应该能管得住我自己。 @余华:古今中外,人们颂扬为抗拒强暴而自杀的女子,同时蔑视那些放荡的女子。贞节表现了精神,放荡表现了欲望,二者如此对立。可是精神和欲望人们都需要,如何协调二者确实是个难题。从前法国有个故事:一位妇女被几名士兵干了以后说:“感谢上帝,这辈子总算有这么一次,我不用感到有罪而着实满足了一番。” @池莉:我友中年得子珍贵无比要子成龙,昨夫妇携小子前来求教。谈笑间小子问其父:你咋不娶阿姨?友怒。我答:你已有母,一男只能娶一女。子说:那我娶阿姨!友盛怒。我又答:行啊但你首先必须长大成人。子立刻双目炯炯信誓旦旦:明天起我坚决好好学习快快长大早日成功!夫妇大喜。此乃赤子之心,人得善呵护。 @王潮歌:考上大学与否,把人分成了上等人、下等人;结婚与否,把人分成了正常人、非正常人;这几把简单的尺子,就把人衡量了、归类了、标签了。想逃脱吗? @吴祚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国家艺术创作爱好,黄帝登基的时候就有云门舞颂,而秦始皇更是创造了兵马俑长城这样的伟大艺术作品,武则天用胭脂钱投资了龙门石窟,前清的圆明园颐和园均是艺术杰作,当代呢,奥运会、世博会也是艺术巨献。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要与与国家比艺术创造,谁比谁死。 @六六:如果文科男生说浪漫的话,我第一感觉就是嘴尖皮厚。如果理科男生说浪漫的话,我就觉得双慧兼修。我所有的仰慕都来自于理性思考,意思是和我不一套系统的思维方式。由此看来,人类对智慧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或者说是缺啥想啥? @岳南:听说北师大叫董藩的一个东西说40岁赚不到4000万就是耻辱,真他妈奇怪了,这种无脑疯狗一样的话怎么也能冒出来?想民国的时候北师大也是有品格的学校,现在怎么堕落到这种地步?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们从来就没有4000万,难道他们就必须要为此自卑吗?可怕的不是被洗脑,而是被洗脑还不自知。 @张宏杰:中国之所以乱,是因为不同朝代的人都生活在今天:有要把自己的“敌人”食肉寝皮的原始人,有崇拜流氓文化的朱元璋信徒,有坚持五不议的太后子孙,也有在红海洋中泡得骨髓发红的红色人种,当然,更多的是你我这样,脚踩五千年大地,头伸到二十一世纪的冬虫夏草。你感受到的痛和耻辱,他浑然不觉。 @朱文轶:我们要坚强的活着:尽管油价又涨了,房价还坚挺;尽管核辐射笼罩着天空,地震持续不断;尽管双汇含有瘦肉精,毒大米时有出现;尽管学位紧缺床位难求,孩子常在校园遭意外;尽管小三横行滥情成风,老板还不加工资;我们都要坚强的活下去,因为……因为墓地又涨了。 @罗永浩:迪伦后期的现场录像我也看过很多,完全听不进去。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为了听音乐,反正我和我的朋友都是为了朝圣、致敬、参观摇滚活化石,或是了一个心愿去的。可快结束的时候我还没看到迪伦的脸呢,犹豫了半天跟边上的人借了一下望远镜,圆满了。在演唱会上借望远镜给陌生人的,都是真正的天使。 @欧阳奋强:助手给他女朋友电话说:为了我的奥迪,你的迪奥,我们要加油…… @欧阳奋强:那年《霸王别姬》评选金棕榈奖时,张国荣没有因为程蝶衣这一角色而拿下当年的影帝称号。据说在1993年,张国荣仅输给英国演员戴维·休利斯一票,从而令后者成为当年的戛纳影帝。而评委中,有一个人误投了一票:将张国荣评为影后。听起来很像是愚人节新闻,不过确实是真事。 @彭晓芸:说到鸡蛋和墙,弱者的堕落甚至更快,因为他们手里没有抵御堕落的资本。但在一个信仰如此匮乏的国度,强者也没有生成什么价值和信念,没有催生精英和既得利益阶层甘愿放弃一点什么来推动社会进步。这两个维度,哪一边都在向下滑,所谓下流是也。 友情提示:如果文章有分页可能会被截断,请 点此阅读全文 。 阅读佳人美文,让自己更美好!请访问: http://www.jiaren.org 卿本佳人 for 佳人 | 订阅 | 热文 | 投稿 | 广告 | 豆瓣小组 | 精选淘宝皇冠店 | 佳人淘宝商城 佳人猜您也喜欢: 霍金经典语录 周国平语录 几米经典语录 大学老师超搞语录 孔子语录英译版 无觅

阅读更多

最想向博友推荐的三十个博客

现行的读物和教育,是落后的,包含着大量的三聚氰氨。这就使大多数人的思想遭到了封闭,使大多数的思维方式变得僵化。变得既不知真理为何物,也不懂得如何思考。

阅读更多

浅析现行五省区中小学藏语文教材编译中存在的弊端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读到一篇文章,来自藏人热巴格绒泽仁的博客,非常值得转载。请注意其中黑色字体部分。 并转载这个博客上的一首诗《我是靠母语为生的寄生虫》。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关于新编中小学藏语文教材系列报道”。 浅析现行五省区中小学藏语文教材编译中存在的弊端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 2010/10/22 16:29:00 By: 热巴格绒泽仁 ] http://reba.tibetcul.com/110439.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文化,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是举世公认的一颗光芒四射的璀璨明珠。有人说:“21世纪是藏学研究的世纪”。目前,藏学研究所、藏学研究中心等机构遍布很多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地区。藏传佛教、藏医学、历算、唐卡绘画艺术等藏族文化随着世界藏学研究的热潮而进入了许多世界名牌大学的课程设置范围。在国内,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大地告别了“文革”腥风血雨的黑暗年代,各民族在党和国家的新型民族关系中享受到了民族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藏族的语言文字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发展,在康巴、安多、西藏三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一大批母语学音、作家及大中专学生,成了藏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中流砥柱。但是, 最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以及藏区的教育领导部门和机构在推进和深化“双语”教学的进程中,没能很好地考虑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传统性和重要性,在五省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中小学藏语文教材编译等方面使藏语文教学教材内容与藏民族丰富多彩且又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相脱离而致使藏语文教学教材名不副实,教材内容空洞乏味,教学质量严重低下,藏语文后继人才锐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蔓延于整个藏区。 鄙人就此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与分析如下: 翻开现行的五省区中小学(主要是小学)藏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每本书中90%的课文全是从同年级汉语文教材中翻译过来的翻译作品。这种“翻译作品”充当的藏语文教材从实质上成了汉语文的复制品,没有任何特色和价值,这种教材与其说是藏语文教材,还不如说是汉语文教材的“同步练习册”或“汉藏对照课本”。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就在于它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共同居住地域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该民族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每个民族由于独特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不尽相同的而会产生不同的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就决定了民族文化对整个民族都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而我们五省区所谓的“藏语文教材”根本上不具备上述条件。鄙人就此问题和许多中小学藏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过交流与调查研究、耳濡目染的事实告诉我们: 其中90%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谈到,不管是老师讲课还是学生听课,由于现行的藏语文教材内容所反映的全是汉语文化的内容,对于来自山村牧区的广大藏族儿童,这种教学教材内容从本质上脱离了藏民族的文化背景。与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背道而驰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导致教师授课觉得空动无味,学生听课感到兴趣全无,使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成绩偏下,使广大师生对藏文课及教材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厌学弃学的情感。 记得鄙人在读小学时,那时的五省区藏语文教材就很好,其中90%的文章是本民族的文化内容,有许多课文如:《松先赞干布》、《大小宇妥》、《吞米桑布扎》、《萨迦格言》、《格萨尔传》的节选课文,《郎萨雯波》、《噶丹格言》、《和气四瑞》、《同东嘉布》、《七贤人》等课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和寓言。这些能够充分反映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性、独特的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特殊的宗教情怀和人文思想等反映的慈悲博爱的道德思想。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我们的藏语教材中就根本不需要翻译作品了,藏语文要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应用,完善与提高就必须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用翻译的形式吸收到我们的语言文字里来。藏族文化的发展同藏族的社会、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一样,深受着各民族的影响。我们伟大的祖先正是通过学习印度、中原以及西域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才有我们今天蜚声世界的“大小五明学”所组成的浩如烟海的藏文化宝库。那种“闭门造车”、“井底观天”的观念下产生形成的文化形态,只会被历史抛弃、被世界遗忘。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即不以优越自矜的姿态出现,又不以自卑自弃的面目躲避。 西藏著名学者翔顿旦贝江村曾经说过:“学会多种语言固然很好,但若遗忘自己的母语却是可耻的”。我们在珍视和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必须要翻译,但是用翻译的形式来借鉴和吸收他人的先进文化,并不是说要摒弃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去搞那种“全盘汉化”或“全盘西化”,不能舍弃主干抓枝叶。如果我们的文化离开了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那它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和社会根基,它就会变质或者失去特点,而成为空中楼阁。这正如历史上百废待兴的战后日本曾经舍弃日语而用别国的语言文字达十余年,以期用别国的语言文字来求得自身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没有推动日本的全面发展,反而呈倒退趋势。在重重困境和危机中,他们最后又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打量起自己母语的价值,结果正是母语成就了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辉煌业绩,母语抚平了他们身心的累累伤痕,让他们重又找回了失落的自信、自尊和自豪。 在我们现行的五省区中小学藏语文教材中,那些翻译作品在忠实原文,通俗易懂、保持风格等翻译标准上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鄙人认为,一个翻译家,他首先必须是个“杂家”,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翻译家。就藏汉翻译来说,从事这一工作不仅须具备深厚的藏语文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汉语文水平,才能保证翻译作品的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学内容与教材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成果的好坏。因此, 在此类教材的翻译工作中,精通汉藏两种语言文字,有一定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翻译人员供不应求急的状况需要解决。在此,敬请国家教委、各省藏区、州和自治区教委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编译藏语文教材时,在教材内容中多增设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广大中学藏语文教师也不能用汉语来讲授藏文课,不能把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割裂开来,切实做好藏语文的基础教育工作。 无论是民族团结还是国家的长治久安,语言文字没有任何的阶级性质,它本身也就不具有任何政治色彩。毛泽东同志曾在1945年党的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不但不应强迫他们学汉文、汉语,而且应帮助他们发展使用各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 我国宪法和民族自治区区域法等明文规定:“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加大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等等法律法规。 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当依照这些法律法规来发展我们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弘扬民族文化并非是复古与倒退,也不是“排它性”与极端的民族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不断缩小与内地和其它民族之间业已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号召。 在我国,像新疆、内蒙古、朝鲜族等在民族文教事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文的应用推广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朝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该州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中专(高中)学生已占总人口的30%以上,文盲率几乎等于零,是我国56个民族中文化素质最高的民族。 目前五省区的藏族聚居区基本上实行了小学和中学的“双语”化,但在局部地区,许多升学段和专业类别上,仍然存在着藏语文“派不上用场”的问题,使藏语文基础好,汉语文基础差的许多优秀藏族学生落榜而终致寂寂无名。造成学生升学率和入学率的大幅度降低,使藏语文文盲率逐年增高。这不但不利于藏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就算是在民族地区,在就业和竞争上岗等问题上,一个藏族青年干部哪怕他的藏语语文水平再高,如果他的汉语文水平低,那么他(她)就只好“望岗兴叹”,只好下岗了。相反,在藏区虽为藏文文盲而只要有点汉语水平的干部却高达80%以上。 我们希望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对藏语文给予充分的肯定,彻底地、真心实意地抛弃过去给藏族文化笼统罩上的那些 “封建迷信”、“喇嘛文化”、“贵族主义” 等不辨是非、一叶障目的帽子;尊重和重用藏族知识分子,给予他们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和社会地位;发现并培养藏族青年,使藏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能涌现出新的人物、新的成绩。 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即应有藏族文化发展的远大目标和战略决策,也应拿出具体的、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现实情况的发展和政策措施,在藏语文的应用、普及、推广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法律环境、优化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注重藏文学校的建设和藏语文课程、教学设备等的设置。拓宽藏文师资的挖掘渠道,加大藏文师资的培养力度,切实改变过去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良状况。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一个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资源。 最近几年来,很多藏族有识之士、学者名流以及高僧大德为了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而献计献策,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援助与扶持。如国际援助基金会副主席、英籍藏胞阿公活佛以一个藏人的慈悲博爱之心用频繁的善德捐献为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给予了很多无偿援助。在藏区,他历尽艰辛用基金建立了二十多所学校。康巴木雅的多吉扎西活佛靠多方募缘和自筹资金在木雅塔公建立了名为“西康福利学院”的孤儿学校,为来自偏远农牧民地区的广大孤儿提供了衣食住行,圆了他们的求学之梦。在四川阿坝,有很多高尚的商人,他们用自己的资金为家乡办学校、搞水利建设、修筑公路,例如阿坝商人温尔泽仁于1988年和1993年间,自己出资先后建立了两所小学。还有阿坝商人扎西嘉弥个人出资十几万元先后在西藏大学和西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和中央民院等大学里设置了藏族学生成绩奖学金…… 无需给语言以华丽的词藻,这些谦卑的济世教徒和平凡的商人比起那些貌似活佛大德而只为自己和家眷着想的人,还有那些虽然身居要职却只知指手划脚、独饱私囊的人就显得伟大而又伟大。这些感人事迹及人物的出现,是我们这片热土的福祉,是可喜可贺,可尊可敬的,我想就算一万次的顶礼膜拜也不能把我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表达完。 在我们内部,我们的民族干部和领导中没有学过母语、不懂藏语文和不会说藏语的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就不重视、不学习。有很多人甚至说“藏文无用”、“藏语文落后”等等可笑的话。他们说这些话时脸不红而心不跳,他们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或者不愿承认自己的民族拥有着浩如烟海、光辉灿烂、名扬世界的文化宝库这一事实。他们忘记了毛主席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名言,就睁着眼睛说瞎话、说蠢话、说笑话。还自以为自己就是“开化”的,就是“进步”的。殊不知自己作为藏族的一员,连最朴素最起码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都没有,反而在自己的母语脸上抹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比起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可谓差之千里。历史是无情的,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落后、文化素质低、科学技术落后,那么,这个民族就已经发生了会被历史所淘汰和抛弃、遗忘的危机。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我的父老乡亲,深铭雪域母亲养育之恩的我的朋友、老师以及各位领导,正如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上发生危机,恰好表明这个人,这个民族有着执拗的精神追求,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可怕的不是危机,而是麻木”。如果我们躺在昔日辉煌历史的金床上高枕无忧沉睡太久的话,那金光也会慢慢消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民族和母语都不珍爱,还有资格谈得上什么爱祖国爱世界?为了我们的关系到民族荣辱兴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藏语文就是我们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金钥匙”,既要用它“锁定”我们民族的真实、全面的文化风貌,也要用它开启通往物质、精神文明的大门。让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从中小学教育开始,从好的藏语文教材入手,以藏语言文字为主,汉语文和英语等为辅,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先进的现代文化,早日走上文明、富强的康庄大道,在世界的最高处又一次谱写新的布达拉传说,新的格萨尔史诗。 2006年5月9日 我是靠母语为生的寄生虫 [ 2010/10/23 0:23:00 By: 热巴格绒泽仁 ] http://reba.tibetcul.com/110460.html#238842 我是靠母语为生的寄生虫 我在都市赖以苟活的粮食 是我一度丢弃的母语所赐 我的肤色我的卷发我的模样 与那洗也洗不掉的博巴血统 甚至是谨记于心的“明哲保身” 以至“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侥幸心理 都是用母语的拼音文字勾勒 在空木桶一般的脑袋里 假如没有了母语 我还能寄生于哪一具躯体? 假如没有了母语 在人的世界里我永远只是会说话 却无法表达心迹的哑巴 假如没有了母语 我该如何向我那河谷里 只懂得母语的妈妈述说我的苦乐? 假如没有了母语 我该如何呼唤我那来到世间才四个月的 宝贝女儿索朗卓玛?

阅读更多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九):“病人”阎连科

作者: 张牙舞  |  评论(0)  | 标签: 病人 , 焦虑 , 时代 , 文学 他得的是“病”叫“时代病”,是由于不适应我们这个转型时代而引发的病,典型症状表现为痛苦、焦虑等。他一直在与这个“病”顽强抗争,忧心忡忡屡败屡战,为自己也为其他“被侮辱和损害”的“病人”寻求“解药”。 阎连科有着很多“头衔”,荒诞现实主义大师,中国最具爆发力的作家,中国最具争议的作家……但我觉得,他本质上其实是个“病人”,身体有病,心里有“病”,作品中也病魔横行病态十足。他得的是“病”叫“时代病”,是由于不适应我们这个转型时代而引发的病,典型症状表现为痛苦、焦虑等。他一直在与这个“病”顽强抗争,忧心忡忡屡败屡战,为自己也为其他“被侮辱和损害”的“病人”寻求“解药”。 军人出身看似强壮的阎连科其实身体欠佳。1995年写完《最后一名女知青》后,他就病了,极度的腰椎间盘突出,腿麻腰痛,不能走不能坐,只得躺着不动。这对于一个拿笔杆子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折磨。于是,阎连科在腰上绑一个非常宽的用钢板做的大腰带,把腰硬支撑起来写作。严重时,只得趴在床上写作,却又引起了颈椎疼痛。后来阎连科终于找到了一个“舒服的姿势”——躺着写作。他在一家残疾人机械厂订了一张“雷人”的椅子:座位是半躺着的,前面固定着一块斜板,稿纸夹在上面,像写毛笔字一样,悬肘写作。 阎连科的病完全可以说是积劳成疾所致,他一度号称“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一天能写上万字。而当时他如此“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完全可以说是“动机不纯”。生长在耙耧山脉里的阎连科、在火车站搬运过煤和沙的阎连科、在大山上撬过石放过炮的阎连科极度渴望飞出穷山沟,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农村孩子要想“脱胎换骨”逃离土地只有读书和参军两条路。因为家穷早就辍学的阎连科高考自然无望,只能去参军了。参军并不代表就一定“回不去”,“一穷二白”的阎连科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写作来彻底地与土地划清关系,这是作家张抗抗对他的启示。他2005年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时坦言,“1979年我看到张抗抗写了个长篇《分界线》,讲的是斗地主的故事。简介上说,张抗抗通过写这部小说,出版社叫她去哈尔滨改稿子,小说出版后,出版社就把她留在哈尔滨工作了。我忽然发现,原来写小说可以离开土地。从那起,我开始琢磨写小说。”他在部队出黑板报、写新闻、写话剧,最终写作没有辜负他,他提了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少年时目标非常明确,逃离土地是支撑其写作的动力。后来这个目标实现了,又有了新目标,就是要成名成家,愿望非常强烈。尤其1989年前后,疯狂地写作。”为了贿赂编辑发表作品,他甚至曾半夜偷偷摸摸溜到机关盗取花盆。写作再一次没让他失望,他1989年一年能发表七篇中篇小说,在1995年就出版了一套五卷本的文集,也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等大小奖项。 得病对于阎连科来说倒是一件“好事”。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写作,认识到不能再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才华,开始翻开以前无心阅读的书籍:托尔斯泰、加西亚•马尔克斯、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如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一样,疾病也成了阎连科获得独特生命经验和社会感受的渠道。有人问身体疾病对其创作有何影响时,他答道:“身体状况会影响一个人对生命的认识,它对生命的认识肯定会不同于健康的时候。身体不健康的人可能对生命的感觉更复杂、更敏感一些。病虽然不是致命的,但对生命的韧性加强了,对生命与活着的渴望也增加了许多。一个不健康的人对生命常有一种绝望的情绪,但是,常常在绝望中会爆发出一种激情。一个人肉体的抵抗力在减弱,但是他内心的、精神上的抵抗力一定在增强。健康人可能不需要对生命有什么对抗的东西,但是,非健康人的内心可能始终处于和生命的某种东西在对抗之中。”疾病使得阎连科的哲学观、生命观、创作观产生了很大的转变,1995年也因此成了他创作之路的分水岭。他的作品从此闪耀着因纸内纸外的疾病而分外耀眼的生命光辉,照亮了作品也照亮了当代文学。梁鸿女士在《阎连科小说创作论》中准确指出“世界病了。耙耧山脉病了。与以往作品中耙耧山脉淡淡的温情和温暖相反,世界染上了疾病的色彩,病态的耙耧山脉,病态的社会和人,暗淡、灰色,却也有作者隐隐的暴烈在内,那是对生命的绝望、无奈,和绝望之后的反抗和挣扎。他把这种感受通通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中篇小说《年月日》、《耙耧天歌》和长篇小说《日光流年》集中传达了这种生命的挣扎和呼喊,绝望和反抗。” 这一时期他作品的主题几乎就是人与疾病的抗争。《日光流年》里的喉堵症,《受活》中的残疾,《丁庄梦》里的艾滋病……“对疼痛和生命的体验,对生存和活着的渴望折射进他的小说中,成为小说的基本底色和哲学意识。这些人物没有姓名,但却有具体的生命感。他们为着一种生存的本能生活,但最终却展现出一种崇高、庄严甚至阔大的东西。世界表现为一种超验的神话和寓言,那有着地方色彩的耙耧山脉被带入了普遍的、精神的世界之中” 梁鸿写道。疾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不能选择疾病,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疾病;我们也许不可以战胜疾病,但我们至少可以战胜自己。阎连科的书告诉我们,即使疾病再严重,生命再严寒,时代再严酷,我们仍然是可以有选择的,仍然能活得像个人,仍然能做到死时不低下头颅。《日光流年》里三姓村村民对死亡的坦然让我动容,《受活》中茅枝婆对“退社”理想的坚持让我感动,《丁庄梦》里丁亮和玲玲临死前那绚烂热烈的爱情让我几度落泪。 但人性中有多少善,就会有多少恶,疾病往往也让“恶之花”开放得更加鲜艳。在阎连科的小说中,这些“恶之花”因为染上了时代的色彩而更加“妩媚”亮丽。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垮了山村原有的宁静和凝固,改革开放的春风也给山村带来了春天,人心像种子一样萌动,欲望像野草一样疯长,人们的头脑越来越油滑脸越来越油光,“疾病”也越来越可怕。《日光流年》里三姓村人们用时16年修成的灵隐渠流出的却是工业污染所致的臭水,《受活》中残疾人组成的绝术团拿身体换来的钱财却被身强力壮的人趁火打劫,《丁庄梦》里比艾滋病更无可救药的是健康人的利欲熏心。“艾滋病是一种肉体的病,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但我们心灵深处的病是人们很难感受到的。我希望通过艾滋病呈现出人们心灵的病,这种病不仅艾滋病人有,而且每个正常人都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的。”阎连科在写完《丁庄梦》后对记者说。 阎连科的书仿佛就是一个摆满了“杯具”的茶几。他笔下,一种苦难套着一种苦难,一个“杯具”接着一个“杯具”,情节的离奇和意绪的幽微,不断挑战着我们日益孱弱的心脏。阎连科极为重视“疼痛感”,他说如果没有“疼痛感”对他来说就不是小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疼痛中间,只是你能不能感觉到, 感觉到的多与少。不能表达这种疼痛,你的小说就可以说完全没有深入人的内心和人的最深层的生活。”这种疼痛来自于阎连科的内心与现实无法和解的矛盾。写作本是作家试图和现实和解的一种精神方式,但当作家未曾找到与现实和解的真正根据时,痛苦就产生了,这里面贯注着作家的心灵和人格。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评价道,“只有经历了灾难、幻灭的人,经历了死亡般窒息的人,才能够正视乡村社会的深层隐语。阎连科把那些痛感统统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去为一个民族背负黑色的棺椁,并踩出一道道的墓志铭。”阎连科经常为这种“疼痛式写作”给读者带来的疼痛而感到抱歉,但我想最疼痛的还是他自己。他不知道对于这些时代问题导致的“疾病”该怎么办,他只能感到以“社会良心”著称的知识分子的“无能、无奈、无理、无用”。身为著名作家,阎连科连给乡村侄男甥女们在北京找工作的能力都没有,遑论其他。 他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好了,但心里的“病”却越来越严重了。随着他把思考的向度重新转向社会和现实,他内心越来越焦灼、焦虑、不安,越来越对知识分子和自己感到不满、失望。这种情绪充分体现在他最新小说《风雅颂》中,阎连科不讳言这部小说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象牙塔作为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也不可避免地沦陷了,学术腐败、官僚主义、权色交易……风雅何存,知识分子何用?书中,作为阎连科山寨版的杨科在现实面前只能一再下跪,只能哀求“算我求你了好不好。”的确,此书“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光亮的脸上吐了一口痰,朝他们丑陋的裤裆狠命地揣了一脚”。 阎连科在小说后记中写道的“懦弱、浮夸、崇拜权力、很少承担、躲闪落下的灾难、逃避应有的责任”绝不是他一个人的缺点,而是当下知识分子的通病。 余大师“含泪”,王主席“做鬼也幸福”,某些人生导师在平时滔滔不绝“造福众生”而在公众利益遭受侵犯时却一言不发,这些都使得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信任越来越雪崩、对知识分子的失望越来越“滑坡”。的确,他们不配“知识分子”这四个字,连“知道分子”“都不敢当”,因为他们做不到像“分子”那样独立,他们是真的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在阎连科看来,今天的知识分子是“最善于在某种压力下,让自己活得很舒服、很安稳的一群人”。他们该思考时“呆若木鸡”,该发声时“沉默是金”,该行动时“坚定不移”,道德水准表现得和普通人“一碗水端平”乃至更低,甚至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明目张胆地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原因在于,他们自身便是既得利益者,怎么会革自己的命。 理想泯灭,价值崩盘,现实坚硬,知识分子到底该何去何从?阎连科对此困惑不解、备受煎熬,他所能想到的只有逃亡一途,逃回“家”中。他的近期作品中都贯穿着“回家”这一红线(《风雅颂》原来的书名就叫《回家》),他希望疲惫困顿的心灵在“家”中得到栖息、安宁。但放眼望去,“家”在何方呢?“回家”不是“治病”的良方。“我们的故乡都在沦陷”,我们已经无家可归。《风雅颂》中杨科逃往的“诗经古城”不过是个美丽的乌托邦,渴望回家的阎连科的故乡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故乡,“我家门口的小河已经不在了,后坡的桃花源也没有了,天空一片粉尘,父母也不在了。村庄里的年轻人和中壮年都出去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一点人气都没有。当年乡村的诗意、乡村的情谊都不在了。和当年的老朋友无话可说,很多时候大家非常尴尬,包括自己的家人,于是只能划拳喝酒”,他只能通过《我与父辈》这本书在记忆中“回家”。 前途茫茫,风雨如晦,夜黑如漆,我们的路到底在何方?其实,我觉得阎连科不必太悲观太绝望,他已经找到了“治病良策”,路就在他自己的脚下。他说过,“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最危险的时代,但也是重新修正自己、塑造自身形象的机遇。”阎连科认为,这就像经济危机到来反而是中国经济自身调整的重要机遇一样,在纷繁的利益纷争中,作家应努力保持自身的尊严,坚持文学的理想。这样就够了,只要我们理想的灯塔不灭,尊严的脊梁不倒,那任何“疾病”都不能征服我们。 那阎连科的文学理想是什么呢?阎连科说,“每个作家存在的意义是必须直面我们的土地,直面我们的现实,以个人的方式发出个人的声音。” 的确,阎连科所有的写作都与我们的土地、民间、习惯、文化相连,面向时代,现实花开。“他笔走偏锋,纵横古今,以惊人的写实盘点民族近百年的热点焦点事件,勾勒整个民族的苦难历程。他用批判国民性的视角去审视民间苦难,写尽人性的贪婪、残忍与丑恶,人的自尊和高贵,揭示生存本身的种种怪现象,为一个永远无法忘却的时代寻找人生原初的意义。” 也许有人会“不屑”地说,阎连科的作品“满纸荒唐言”也叫现实?但也许荒诞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正如阎连科自己所言“我理解的这个世界,它确实就是荒诞的。唯荒诞,才是真实。”而且现实往往比小说更荒诞,正如现实比《蜗居》台词更“露骨”。回顾一下我们的2009年,我们不得不惊讶于这个时代的荒诞远非小说家所能想象。“被就业、被代表、被增长”,“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不要以卵击石”等没有最牛只有更牛的官话,看守所里可以喝水死、睡梦死、粉刺死,被拆迁者造土炮、自焚、信“春哥”……在如此光怪陆离的时代,作家要做的就是要“剥洋葱”,通过荒诞的表象把握内在的真相。只有直面人性、直指人心的现实主义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著名评论家刘再复先生评价阎连科作品道:“让读者看到的不是滑稽剧,而是非常透彻的精神真实。这一真实就是千百万中国现代文明人都生活在幻觉之中,生活在新旧乌托邦幻象的交织纠缠之中。”阎连科坚持的“直面土地、直面现实”的写作理想、“精神真实与荒谬现实胶着”的写作方向、无疑是我们那些“身体作家、青春作家”要学习的。现实不是他们描写的那样轻飘飘、不疼不痒,他们之所以轻飘飘、不疼不痒根源在于他们脚下无“根”、心中没有“爱恨”,一个没有大爱大恨的作家是写不出伟大作品的。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先锋是一种自由》所言:“真正的作家必须正视人类的精神苦难,必须站在良知的立场上,在苦难的深渊发出终极的呼告。历代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都是对苦难有特殊敏感的人,他们坚持向苦难的深处走去。” 阎连科骨子里其实是个“保守主义者”,他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道德、情怀也许都是传统的,他作品中所要传承的也许仍然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那种文以载道的精神。这是他之所以不适应我们这个日新月异时代的原因之一,是他焦虑、失意、“有病”的原因之一,但这也正是阎连科受到读者厚爱的原因,是他的价值所在。作家李洱赞赏道:“在浮泛、猥琐和轻佻的当代文化氛围中,阎连科的存在无疑是具有压迫性的。若干年来,他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慰藉几乎一样巨大。他用狂飙般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语言才能守护了人的良知、文学的尊严,又以奇崛而吊诡的故事设计表达了对乡村中国乃至人类命运的无以诉说的绝望和悲悯。”是啊,“万变不离其宗”,时代再变也需要“根”需要“心”,需要“爱”的阳光需要“良知”的雨露需要“悲悯”的暖风,需要阎连科这样的“护花使者”。为什么中国文学年年被炮轰,和中国足球一样被人人喊打?根源就在于它与我们的现实与我们的心灵脱节,大多数作家不敢直面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失去了触摸有血有肉现实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对公共事务缺少关怀,对大众缺少关心,要么献身政治要么投奔商业。既没有想象力,又没有冲击力,也没有批判力与责任感,那还剩下什么,还有什么意义? 阎连科应该在众多争议声中意识到自己的“伟大”价值,意识到自己走的道路是“无比正确”的。如果他意识到这些就不会再痛苦、再焦虑。即使身体有病,心里有“病”,作品有“病”又算得了什么?这反倒说明自己至少还“活”着,而我们这个时代有多少人在 “非常适应”中“不知不觉”地“死去”。 简历: 1958年8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嵩县。 1978年应征入伍。 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并在《昆仑》杂志上发表第一篇中篇小说《小村小河》。 1989年创作《瑶沟人的梦》、《瑶沟的日头》等“瑶沟系列”作品。 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5年出版长篇小说《最后一名女知青》。 1996年《黄金洞》获首届中篇小说鲁迅文学奖。 1998年出版长篇小说《日光流年》。 2001年出版长篇小说《坚硬如水》。 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受活》,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丁庄梦》。 2008年出版精神自传《风雅颂》。 2009年出版长篇散文《我与父辈》。 代表作简评: 《日光流年》。三年“磨”成的此书是阎连科的转型之作,也是其真正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文学界大家的地位。题记写道:“谨以此献给给我以存活的人类、世界和土地,并以此作为我终将离开人类、世界和土地的一部遗言。”这份“遗言”告诉我们,在日光如梭中在流年似水中,我们不能忘了那些人生原初的意义,要寻找那些不为时间左右的内核存在。有论者评价此书“把深厚与天真糅成了至纯和心酸,从而写出了中国农民的一部心灵宗教史、生命救赎史”。这其实也是阎连科自己的“救赎之作”,“我在《日光流年》中开始了我许多寻找的跋涉,又一次得到了类似土地给农民带来的那种写作对心灵的安抚。” 《受活》。这本“惊世之作”以怪诞陆离的故事和汪洋恣意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真实的传奇世界,从中可以找到解读我们这个时代的密码。阎连科因此获得了第三届老舍文学奖,也因此备受争议。“一个领导看了《受活》说,如果将来还要打右派的话,阎连科肯定是一个。”阎连科一直渴望从部队转业而不得,在出版此书接受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后的第二天,他接到了上级领导的电话,命令他马上转业。这份荒诞为此书作了最好的注脚。 《风雅颂》。此书出版后引发广泛争论,“清燕大学”、“美女博导”之类意象让人“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对知识分子的“亵渎侮辱”更是让人“拍案而起”。但这可能“冤枉”了阎连科,阎连科“分明”写的是精神自传,他在后记中写道“我只是写我,我只是描写了我自己漂浮的内心,只是对自己做人的无能与无力,常常会感到一种来自心底的恶心”,那些“怒发冲冠”的人反而“不打自招”了。此书绚烂、放肆、狂欢的语言倒是值得“拍案叫绝”。 《我与父辈》。“荒诞”“够”了的阎连科终于回归真实了,这部没有任何想象的作品“在我的写作中是一颗钻石”,是他所有作品中表达最为世俗、创作过程最锥心刺骨的一本。阎连科说“《我与父辈》,决然不是名著,不需要每个人都去看它,但我希望它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普通家庭里的一面普通的镜子。”这面“普通镜子”照出了阎连科自己的真实,照出了人生的本质,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灵魂,被评为“2009年最感人的书”。 语录: 现实主义我的兄弟姐妹,请你离我再近些;现实主义我的墓地,请你离我再远些。 ——阎连科,《受活》题记。 我不能成为伟大小说家是因为心中的仇恨太多,这是没有敌人的仇恨,也不知道仇恨什么,但一切都在失去,一切都不是你希望的样子。我心里明白,需要爱人,需要调和得好一些,但又做不到。也许有一天,仇恨减少些,会重新调动起我写作的激情。            ——阎连科2008年对《广州日报》记者坦言。    也许这是天命。写完这部小说我就病了,不能说是因为写这部长篇病的,更不能说就是积劳而成疾。但这短短的二十几万字是我这一生身体好坏的一个分水岭。此之前,我写小说一天数千字乃至上万字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曾经让同行们咂舌。此之后,因为腰椎病我再也不能坐在桌前写一篇小说,甚至连稍长的一封信也不能坐下写了。为此,每当我趴在床上写作时,时常黯然伤神,流下泪来;而到了如今,因长时期趴着写作,又使颈椎疼痛不止,百治而少有一效。到万不得已不能不写之时,我强迫自己仰躺着写作的时候,没有人能够体会到我对坐在桌前写作的那种怀念。 ——阎连科,《最后一名女知青•自序》。 唯一使我感到不安的是,在这个充满欢乐的世界里,你们读我的小说时,读这部《丁庄梦》时,我不能给你们带来这些,而只能给你们带来刺心的苦痛。在此,我将向你们表示道歉。向每一位因为我给你们带来苦痛的读者表示我的歉疚。           ——阎连科,《丁庄梦•后记》。 每次写作其实都是内心煎熬的一个过程。写作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意味着什么,它只意味着除此之外,我已经不能再做别的什么,它已经成了我的生命和命运,我只能沿着生命和命运的轨迹走完我的后半生。以前是为了生活而写作,后来是为写作而写作,而现在,则是为了生命而写作了。 ——2009年阎连科对《京华时报》记者说。 有时我在想,难道真的当了名作家就有意义?在农村,许多人打打麻将、说说笑话、生生孩子、超生两个孩子,我会忽然觉得,他们生命的意义比我一点都不差。你即便去当个总统,当个领袖,那么你的生命就比一个农民有意义吗?这是不可能的,是我们升华了生命的意义。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其实都是等同的。现在,我觉得有一大批像我们这种人,对生命的认识既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又落不到地面上,这是生命中最痛苦的事。 ——阎连科2008年回答《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提问,“如果不写作,你又怎么改变你的命运?” 众议: 《我与父辈》是我做出版二十年来最让我感动的作品。           ——著名出版人袁杰伟。 我想强调的是阎连科对中国文化、大学、乡村、知识分子和农民有自己的理解。他始终处于焦虑之中。这部小说并不是对某个大学的详细批判,而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思想精神状态的不满和质疑。阎连科当然不可能指出一条道路,小说中杨科逃回到乡村老家,最终又从诗经古诗城遗址出走。这些年,我也想提醒阎连科,写作速度放慢一点,对现实的碰撞需要缓冲。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会使写作失去从容。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他的作品,不能总是处于张力之中。我想,由这部小说开始,阎连科或许会重新处理自己的小说与现实的关系。这是我期待的。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尧评论《风雅颂》。 阎连科对大学体制环境和精神实质缺乏基本了解,更谈不上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有深入研究。因此,对知识分子的嘲弄,只是凸显了作者对学术的不尊重,对人性的不尊重。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评论家邵燕君评论《风雅颂》。 评述阎连科其人其文,都用得上一个“最”字。          ——作家李洱,《阎连科的ABC》。 由于时代教育背景的特殊性,世界观还囿于二元对立的单一。 ——北大教授张颐武指出,阎连科和同 时代的作家都存在这个问题。 从来没有那个作家的作品能让我流那么一大滩眼泪,唯有阎连科! ——豆瓣网友寒利。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张牙舞的最新更新: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八):“祭司”贾平凹 / 2010-07-22 23:09 / 评论数( 0 )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七):“先知”朱大可 / 2010-07-19 23:11 / 评论数( 9 )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六):“孩子”余杰 / 2010-07-18 16:35 / 评论数( 4 )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五):“大师”余秋雨 / 2010-07-16 23:39 / 评论数( 15 ) 谁是当今文化旗手(四):“守望者”周国平 / 2010-07-15 22:06 / 评论数( 8 )

阅读更多

压力使女人失去纯真:一评《蜗居》

作者:麦克 | 评论(14) | 标签:《蜗居》, 女人, 唯物, 压力

《蜗居》:唯物的时代唯物的人

——电视连续剧《蜗居》

压力使女人失去纯真:一评《蜗居》

《蜗居》问世以来,掀起众多人内心的波澜,争议不断,余波不已。有人赞作者六六勇敢、机智、敏锐,抓住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人骂她怪异、阴冷、偏执,说她渲染了庸俗、反文明的生活事象。不管是赞者还是骂者似乎都承认:六六写出了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写出了这个时代人的真实面目。那这种真实的本质或特征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唯物,六六写的是唯物的时代唯物的人。这种时代的“唯物主义”又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雨果当年在《悲惨世界》中,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我看六六的《蜗居》也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现实的三个方面:压力使女人失去纯真,自私使男子失去责任,利益使社会失去秩序。

压力使女人失去纯真

女性,特别是少女,曾经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作家灵感的源泉,一提起这个字眼,他们会心绪荡漾,浮想联翩。“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少男不善钟情?”“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前进!”这是歌德对女性的赞叹,“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这是冰心对女性的讴歌。可是时下女人,与这些诗歌中所吟咏的,已经相去甚远,难以道里计了。《蜗居》给我们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女人的真实性情与面貌。

郭海萍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知识分子,都市白领,应该比一般市民素质高,情趣美,可恰恰是她,成为剧中最功利化、最物质化的一个代表。知识分子不仅不能免俗,而且成为它最有活力、最理直气壮的代言人,可见整个社会平庸花的程度。郭海萍物质化的具象就是一套房子,她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她的房子,就是她的坟墓。这是她自己说的,丈夫苏淳和妹妹海藻也都知道她的这一名言。房子当然是人生活之必需,可什么样的房子,以什么样的方式居住房子可千差万别,可以能住即安,也可以尽显豪华。郭海萍的要求其实是前者,可在这个年代,也成为了难以实现的目标。由于她执意要去实现这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她的生活就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之中。

1、为金钱而思虑,以物质衡量一切。

郭海萍本来是想慢慢积攒钱来买房的,可在看到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子涨价的速度这一残酷现实之后,她毅然决定买房。可那么多钱从哪里来呢?她就每天挖空心思想怎么筹钱。一段时间,郭海萍都巴望着通过买彩票中奖一夜致富。这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尤其是看到别人的成功之后。投机,成为现时代很多人的追求,无怪乎中国的菜票市场这么热,也无关乎赌博、传销等屡禁不止。买菜票不能中奖,就只有靠省钱与借钱了。为了省钱,常常节食俭用,让丈夫吃方便面。因为随份子给人钱而心疼好几天,因为一块钱而把苏淳骂得狗血喷头,甚至提出要离婚。

郭海萍数落丈夫苏淳许多话语堪称“唯物主义”的经典范本:“你好意思让老婆不做一次头发,不买一件衣服,买不起化妆品呀!?”“还爱好,这世界这么多爱好,哎你怎么不爱好挣钱呀!?你怎么不爱好做生意!?你怎么不爱好升官发财呢!?毕业到现在,连个科长都当不上。我不生(升),我生孩子去了,你干嘛去了。”

郭海萍对妹妹的教导也完全是“唯物主义”的。如她开导妹妹海藻什么是爱情:“爱情,爱情那都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什么‘把我的心交给你,你会永远拥有我’,那都是一穷二白的穷光蛋的障眼术。他那是什么都没有了,就说点甜言蜜语。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别净玩儿虚的,你爱这个女人,第一个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拥有不了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哼哼,可惜,等我明白的时候,都太迟了。”

郭海萍还这样给妹妹海藻讲什么是幸福,现实与文学的关系。“天天吃大鱼大肉,这就是幸福。这女的有钱了,她还想干嘛呀?她不走能有钱吗?贫贱夫妻百事哀,她要是天天吃鱼眼睛呀,早把老公骂得狗血喷头了,早离婚了。文学,哼!文学就是鱼上的香菜,有鱼那才好看;没鱼,一盘香菜你吃得下去吗?”她还说如此名言:“这世界上有两大毒草,一是莎士比亚,另一个是琼瑶。这两个人最坏的地方,就是把无知少女给误导了。”关于婚姻,郭海萍也有精彩的比喻。“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就是将美丽的爱情扒开,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纹。”

无怪乎苏淳感慨道:“看样子。‘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你妈”,6万就成了“我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了!’”由于有过婚姻经验,苏淳对女人的认识比较清楚。当小贝以他的有限经验来劝说苏淳时,苏淳忍不住大喝一声:“哼,哄的住的,那是小女人。等这女人啊,一过三十岁你就知道了,根本不是几句话就哄得了骗得住的,放在眼前的一桩桩一件件事,都会变成头等大事。这女人啊,一旦有了孩子,她就不是女人了,首先她是个母亲,其次她是头母狼。你看那女人听话的,顺从的,那是还没长成的,还需要崇拜,还需要精神支柱。可她一旦长成了,主意多着呢,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容不下任何半点你对她有反对的意见。”当小贝还陶醉在海藻不同于别的女人的感觉中时,苏淳也不得不直言相告:“海藻不是没有想法,她的自我意识还没有膨胀,她还没有觉醒呢?等他觉醒那一天,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女人跟女人啦,有什么不同的。哪个女孩不想有个芭比娃娃?哪个姑娘不想拥有一只口红?哪个妇女不想占有一套房子和一个男人? ”“这男人的占有呢?就想是打仗的阵地,一旦占用了,就是得到了。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撤退。而女人的占有,那是细菌的蚕食,蜘蛛网的扩张,棉花糖的膨胀,那是经年累月的,一点一点的,直到最后把你完全占了,让你彻头彻尾无法逃避地被吞并掉。你要是见过铜上的锈,就明白我的意思了。男人是铜,女人就是锈,最终,锈会把铜的颜色,全部覆盖,阵地全失啊。”苏淳对女人的认识也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了。自从钱钟书的《围城》对女人的X光似地透视之后,好像还只有六六对女人有如此深刻的剖析。不过,钱钟书似乎是高高在上地揶揄,而六六多少有些洋洋自得,她笔下的男人苏淳在女人面前更是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2、靠比较来产生幸福感

“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是紧张与匆忙,文学与诗意被嗤之以鼻,人们没时间去感受,没心情来停留。有一次邂逅一场雨,郭海萍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雨真美呀,你说我们平时怎么就没注意到呢?这要是在平时突然下这么一场雨,恐怕大街上,人人避之不及。不是担心就是着急,不知道这雨什么时候停。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这雨也有不一样的美丽。雨,是一样的雨,只是不一样的是我们啊!”现实生活的压力也让人没有功夫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等问题。没有房子的时候,整天想房子谈房子看房子。苏淳说:“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在得到就已盼望的房子之后,却也并没有感到幸福与轻松。郭海萍说:“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唯物主义”生活方式不只是排斥诗意情调,排斥意义思考,就是人品道德也不用正眼来看。海萍一直瞧不起丈夫苏淳,妹妹海藻打报不平,她说姐夫:“脾气好,人品好,单从这两点上看,他已经比很多男人强了。”海萍则回答:“唉!女人要是以这种标准过日子,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全靠自我安慰才能有勇气活着。”人品道德成为最不值钱的东西了。这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把宝贝当成渣滓。

海萍靠什么来产生幸福感呢?或者说靠什么来支撑自己继续活下去呢?那就是靠比较,她说:“人就是靠着这种‘比下有余’才能有活下去的信念。若总是‘比上不足’,大部分人都会罹患忧郁症。”与他们一同在石库门里比邻而居的老李家一直海萍的比较对象。没有买房的时候,看到老李家不能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海萍就为自己租住的那10平米而感到幸运。买房之后,海萍本来很高兴,可看到老李家分到了四楼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她自己得到房子的幸福感一下子失去了许多:“奋斗了半天,还搞不过一个那低保的,他凭什么住这么好的房子?面积一百多平米呢!他家以前不就十平米吗?”看到老李家房子还带精装修,更不服气了:“再寒酸也不能比老李家还不如吧!那我们成什么了?”

在这样一种比较中,我们发现怜悯心与同情心的惊人缺乏。老李家是用一条人命换来了一套房子,郭海萍却还一直不平衡。她觉得自己应该各方面都比他们强,正是这种应该的感觉让我们成为傲慢的人。其实,把人分三六九等的应该是不成立的。人应该为自己的所拥有的而感恩,而不是以为别人有的我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有。

3、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准绳。

1)任妹妹滑向深渊

郭海萍把文学与诗意否定了,把道德人品轻看了,把生命的目标单纯指向一套房子,这说明她失去了生命得到方向与目标,也没有了判断是非的准绳。对于妹妹的这场悲剧,她是负有很大责任的。海藻与宋思明情感缘起就是海藻为海萍买房子而向宋思明借钱。后来,郭海萍的辞工作找工作、租房子买房子都得到过宋思明的指点与帮助,这样,她在海藻与宋思明的情感问题上就不能坚持原则,仗义直言。当海藻一步步滑向悲剧的深渊时,做姐姐的她却不能给妹妹明确的指引与教导:“是啊,我在你这个年纪,有大把青春可以浪费的时候,我呢,去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毕业分配,结婚生子,我一丝不苟地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子。说实话,我是没有资格教训你,因为你的这种路,我没走过。很难说,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很难说,到底哪种选择是对的,哪种选择是错的。谁的路嘛,谁自己走。累与不累,好与不好,值与不值,别人替你做不了回答。”这确实是她的心里话,可实际上又是在推卸责任,任妹妹随波逐流,自生自灭。本来,海藻还对小贝心存歉意,可海萍竟这样驳她:“这算什么错?你现在又没嫁他,你跟谁,和谁交往,都是自由的。现在婚姻里的人都管不住自己出轨呢!你怎么就对不起他了?摆出一副受虐的样子来给谁看?感动谁?你心理上本身就有问题。”这就不仅是纵容妹妹犯错,简直是怂恿她一错再错了。后来,母亲的一记耳光也确实是她该受的。

2)把孩子当作借口。

促使郭海萍下定决心买房子的重要因素是孩子:“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住哪儿我都无所谓。跟他苦这么多年,没房子不也苦过来了吗?我能苦,可孩子不能苦啊!孩子投胎没有选择,他为什么就得跟着没用的父母?”可是为什么孩子不能苦呢?不能苦孩子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应该我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可并不等于孩子就不应该受我们所受的苦。生活中,本来就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我们所经历的,孩子也可以经历。经历与经受苦与苦难是成长的代价,甚至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许多人自己没有方向、目标,就用孩子来替代,孩子成为他们的方向、目标、核心、偶像,其实不过是以孩子为借口,把自己应当回答的问题避开了,把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推卸了。试想,孩子长大了会怎样?孩子不需要我们了会怎样?而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又继续为他们的孩子而活吗?要是每一代人都为下一代人活,那什么时候有人为自己而活?是在过自己的日子?其实,没有自己的生活,也就没有孩子的生活;没有成熟的自我,也就没有健全的孩子。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楷模、榜样,让孩子将来愿意像他们那样生活,父母不应该为了孩子而苦待自己,牺牲自己,这是加给孩子的极大负担而决不是财富。什么时候父母自己活好了,孩子也就希望和保证了。

3)把责任推给丈夫

郭海萍也把生活不幸或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丈夫。她后悔自己找了这么一个不能给他带来好生活的丈夫:“女人啊!把命栓在男人身上,简直跟把命栓在风筝上一样不可靠!我当年怎么想的呀,找这样一个宝!少年无知啊!”她把自己的坏脾气等缺点、错误也完全归咎于丈夫:“哪个女人想做泼妇?哪个女人不想自己像公主一样美美地坐着仪态端庄?我告诉你,什么样的男人注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女人。是这个男人让我有做泼妇的能量。你只要是对贫贱夫妻,你就摆脱不了泼妇的命运、悲哀的结局!”郭海萍让丈夫苏淳只有认错的份:“老婆我错了,我真的错了,错哪了?我哪都错了,我不应该惹老婆大人生气,老婆大人生气一定是我的错,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错了。”

郭海萍虽然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但骨子里还是有传统女性的依赖思想,还是希望丈夫能够支撑天地,带来一切。郭海萍是带有极大普遍性的。女人总是要求男人完美,有钱有地位有名望,有思想有品格有趣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一点缺陷,都会招来埋怨。实际上,男人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实现女性的一切想法与愿望,他也不可能成为女性风雨不动的帮助与支持。当然,郭海萍并非不爱自己的丈夫。当丈夫苏淳锒铛入狱时,她才意识到其实自己最爱的是苏淳,自己其实离不开他。所以,她决定即使卖掉房子家产,卖掉一切也要救出丈夫。这种心意可嘉,只是仍然没有摆脱自我中心和偶像崇拜。她用另一种形式放大了自我,也放大了丈夫,而没有真正坚实有力的信靠。

其实,无论是丈夫,还是孩子,还是自我,都不能成为我们的偶像。我们惟一能够信靠的就是神。“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箴言》3:5—7)不愿从错觉中醒悟,是导致人生种种痛苦的因由。情形就是这样:我们若爱一个人,却不爱神,便会要求他完全正直无瑕。一旦得不到,就变得残酷,要报复;我们要求的,是一个人无法做到。只有主耶稣才能满足人心中最深的渴求。主耶稣对每种人际关系的看法,是相当严厉的;因为他知道任何一种不忠于主为基础的关系,到头来必定悲剧收场。主虽然不把自己交托给人,但他从不多疑,也不尖刻苦毒。他对神的信赖,以及对他恩典全能的信赖,使他对任何人都不绝望。我们的信赖若在人身上,结果必是对人失望。“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羞愧。”(《彼得前书》2:6)

海藻曾经是一个纯真的女孩,她的生活也曾经比海萍更浪漫,更有情调,可她经不起现实生活的冲刷,在最初的几个浪头打过之后,她就开始随波逐流了。她与海萍的不同是:海萍有底线,有坚守;海藻没有底线,只是跟着感觉走。海萍再骂丈夫,再瞧不起丈夫,她还是忠实于他并且与他同甘共苦不离不弃;海藻却轻易放弃了界线,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自甘沉沦。她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一种思想,但这种逻辑与思想是没有核心的,只不过是顺从肉体的欲望并给这种顺从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关于快乐,她是这样来看的:“人若真的低俗了,就会很快乐。人的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开的。”她与姐姐谈到宋思明时,是这样说的:“其实我还是有一点喜欢他的,跟他在一起,挺刺激的。”这都是从肉体的欲望与享受来谈的,至于她说:“人情债,肉来偿。”那更是把肉体的逻辑发挥到了极致。

她也有很强的虚荣心:“海藻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五十块钱的内衣和五百块钱的内衣本质的区别是:女人和女色。”宋思明的提供的舒适的住房和豪华的衣食正好满足了她的这种愿望,而在享受过这一切之后,想要再回到那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贫贱生活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在离开了小贝之后,她没有想到自食其力,从头开始,而是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我就步入职业二奶的道路!”她甚至都有“此处不留奶,自有留奶处。”豪言壮语。一个清纯少女就这样彻底堕落了。

海藻的惊人之处还不在于自甘沉沦,而在于沉沦得理直气壮。这确实是具有时代色彩的。只有这样一个“唯物”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笑贫不笑娼”的氛围与人物。近日有个署名“涛声依旧”的人在博客中披露:复旦大学一个经济实力不太强的大三男生追求同班女孩子,那女孩拒绝的言辞赤裸裸:“你将来拿什么养我啊?”作者本意是要批评这个物质女孩,没有想到遭来了许多女性的反对,她们纷纷为这个女孩辨屈,坚决支持她。如一个女网名就这样理直气壮地说:“谁会信赖一个连电影票都舍不得买、连打胎费都拿不出来的男人?在自己的房租都交不上的时候,他满口豪情壮志、理想抱负的有什么用?”可见,郭海藻并非凭空虚构,而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

在此,对于郭海藻们想作如此奉劝:“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或作‘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言》4:23)

麦克的最新更新:
  • 寻找,就寻见:《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 2010-04-17 12:20 / 评论数(1)
  • 阿波给中国武侠文化的三记重拳 / 2010-04-13 14:09 / 评论数(10)
  • 带着圣经看电影第二讲——爱情与婚姻 / 2010-04-12 12:00 / 评论数(0)
  • 谁能慰我孤独?——李安电影《色·戒》 / 2010-04-07 11:28 / 评论数(12)
  • 毛姆与周国平的选择 / 2010-04-03 23:48 / 评论数(4)
  • 阅读更多
    • 1
    • ……
    • 8
    • 9
    • 10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