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北京宣传部长谈走转改活动:让报道感动社会

真正做到“两个坚持”、“四用”、“四有”,将“走转改”活动视为解决思想问题的“大课堂”,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打造精品力作的“金钥匙”、锤炼干部人才队伍的“大熔炉” 文/鲁炜 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式启动。在过去的8个多月时间里,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高度重视、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在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今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努力探索长效机制,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春节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推动“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为《我们在基层――首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报道集》一书作序,指出北京市新闻战线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走转改”活动,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感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冷暖,更好地履行职责、反映群众心声、讴歌伟大时代。 总结前一阶段“走转改”活动,探索“走转改”活动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落实好中央要求,真正做到“两个坚持”、“四用”、“四有”。 “两个坚持”:始终把准方向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揭示了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成长之魂,是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走转改”活动的根本立场,为我们做好新闻工作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始终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是我们与西方媒体在价值认同和发展方向上的分水岭,所有新闻工作者对这一认识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把握导向和原则上,就会自觉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在看待成绩与问题时,就会自觉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为己任;在面对呼声与质疑时,就会自觉以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守这个立场,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这个世界、思考这个时代,更好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确保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就要通过深入实践“走转改”,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礼,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过程中,对于怎样看待和报道情况和问题、怎样反映群众的呼声、怎样开展舆论监督等,也曾有过一些困惑,难辨方向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指路的明灯。我们要始终牢记,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离开了这个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走转改”就会走“偏”了、转“斜”了、改“歪”了,新闻工作就会迷失方向。 二是坚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标准。“走转改”活动成效如何,必须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来检验,关键要看群众是否喜闻乐见。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导、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走转改”活动作为新闻战线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坚持群众喜闻乐见,就必须始终奉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认可不认可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标准。这是最终的标准,也是唯一的标准。如果群众不爱看、不信服,写得再花哨、讲得再玄妙,都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一位记者跟随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革命老区行采访团到陕西省延安市下盘石村,与群众同吃同劳动。回来后写出了《喊着下盘石,我们哭了》。群众说,没想到这么多中央来的记者说住就住下了,他们是党派来的,党没忘了延安人民。当记者再次回村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北京市属媒体记者在深入“走转改”时发现,在北京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中,基层工作人员想百姓所想,赢得了民心,从最初居民们张口闭口“你们的方案、你们的项目”,到现在听到的都是“我们的方案”。记者敏锐捕捉了群众口气的变化,见证了政府与市民的融洽关系。各类媒体播出的栏目、发表的文章、上传的网页包括手机报,都要以群众愿不愿意看,能不能看了信、信了服、服了坚定跟党走的决心为标准。 坚持这个标准,就是要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写出清新质朴、群众欢迎的新闻佳作,进一步提升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是要更好履行“喉舌”职能,及时准确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进一步提升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是要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意愿相结合,在打牢共同思想基础、传播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提升新闻的引导力和号召力。我们只有始终牢记这个标准、坚持这个标准,将其贯穿新闻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才能有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好作品,才能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群众的心坎上。 做到“四用”:让新闻“带着露珠” 一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客观世界。什么是客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眼里,客观世界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在基层里,在人民群众火热的实践中。客观世界蕴含着无数的好新闻,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基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挖掘,才能真正了解大千世界,发现祖国之美、人民之美、生活之美。要“眼睛向下”,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细致地观察伟大祖国的变化,观察经济社会的发展,观察人民群众的生活;要“独具慧眼”,以更加巧妙、更为丰富的视角,找到别人没想到的角度、挖掘别人没达到的深度;要“眼见为实”,视真实为生命,不能凭空想象、人云亦云,做到“不是亲眼所见的不报道、不到现场采访的不报道、不经审查核实的不报道”;要心怀敬畏,饱含深情,北京电视台一位女记者采访园林绿化工人,一把拉住了工人的手仔细看,发现老工人的手上全是口子。老工人嘿嘿笑着,记者的眼泪却下来了,这篇报道就成功了。 二是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人民的呼声。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党的新闻媒体和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走转改”要把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目标,认真倾听群众诉求,真实了解群众愿望,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但怎么听群众呼声?是道听途说,还是听风就是雨,还是网上扒新闻、传谣言。走基层就是要解决这些以讹传讹、偏听偏信的问题,就是要与人民群众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用自己的耳朵去真诚倾听群众的所思所想,深入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就是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反映社情民意,听取民间智慧,推动党委政府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是用自己的双脚深入基层。“脚底板下出新闻”,这是永恒的真理,也是我们优良的传统。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同志,一生之中七到兰考,八下扶沟,九上辉县,千百万农民都知道有个叫穆青的新华社记者。新闻工作者只有做到“一身汗、两腿泥”,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血管里才会流淌着群众的血液,笔尖才能流淌出鲜活的文字。走基层不能“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要迈开双脚走下去,把脚印留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带着真心下基层,带着热情下基层,带着问题下基层。一位网友曾留言,“纵然走了十万八千里,如果心还浮在上面,仍然是空走一遭。”因此,走基层必须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要亲临现场、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真正在思想上、感情上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走出“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精品报道来。 四是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时代的脉搏。刘云山同志说过,我们正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能够记录这个时代前进的脚步,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莫大荣幸;生动反映这个时代主人的火热生活,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新闻工作者要做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弘扬者,积极投身时代的洪流,深切感受时代的发展,深刻体悟社会的变迁,写出更多反映科学发展伟大成就的精品报道,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要以敏捷的思维、深入的思考,在千头万绪中把握社情民意、在千变万化中扣紧社会脉搏,每一篇稿子、每一段录音、每一个视频都要体现新思考、反映新创造、展现新变化。只有这样,新闻作品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做到“四有”:让报道感动社会 一是要有感人的故事。“走转改”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新闻作品中。好新闻首先要有好故事,把故事讲精彩,是新闻的魅力所在。无论中外,凡新闻作品之上品,无不包含着感人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评价一个作品的优劣,核心是能不能打动读者,感动受众。现在有的新闻报道有一大通病,就是不善于讲故事,只是概括和总结,原文照搬材料,内容空洞无趣。对此,人民群众不爱看,读者把内容呆板、情节虚假、语言晦涩的新闻作品形象称为“抽屉稿”、“擦鞋稿”。每一名新闻工作者,都要会讲故事、善讲故事、讲好故事,不讲虚闻假事,少讲奇谈怪事。例如,北京市属媒体,就要多讲展现首都科学发展伟大成就的故事,多讲反映人民群众火热实践的故事,多讲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民办实事的故事,多讲人民群众感激党和政府的故事,多讲“北京好人”、“身边雷锋”的故事,多讲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故事,多讲人民群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伟大创造的故事,使人透过生动的故事,感人的情节,看到祖国之美、首都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看到党的伟大,政府为民;看到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在发现故事、采写故事、传播故事的过程中引导读者,教育自己。 二是要有鲜活的人物。人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好的新闻,既要见事,也要见人,有人物没故事,人物不鲜活;有故事没人物,故事没灵魂。有没有鲜活的人物,是检验是否真正走基层的一个直接标准。北京媒体曾集中报道过一位70多岁的老人17年在天安门广场义务捡拾烟头的故事,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我们的采访报道,能否让平凡的典型“火”起来,关键在于能不能把人物写得“活”起来。只有跟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才能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才能真正让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生动化。要努力使我们的版面上、屏幕中、时段里、网页上都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用真人真事,用新闻人物的真感情、真感受,鼓舞读者、感动社会。 三是要有生动的语言。生动的语言最能展示记者的水平,也最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群众是语言大师,群众语言来源于实践,与八股的语言、呆板的语言、干瘪的语言水火不容。生动的新闻作品,总是善于发现和挖掘群众特有的语言,善于用群众的语言来反映事实。北京市开展的百姓宣讲活动,受到市民热烈响应,原因就在于宣讲员全是普通百姓,始终用百姓语言、讲百姓故事。“呆在办公室憋,盯着网络扒,东拉西扯凑”,这样的作品里永远不会有群众的语言。广大的新闻记者、版面编辑、播音员、主持人以及新闻单位的各级领导,都应该走出编辑部、走出演播间、走出拼版室,经常下去呼吸新鲜空气,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智慧来丰富作品。要努力做到多一些活泼清新,少一些陈词旧调;多一些短小精悍,少一些鸿篇巨制;多一些娓娓谈心,少一些耳提面命;多一些深刻分析,少一些简单肤浅。 四是要有难忘的场景。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现在,一些新闻作品里没有场景,很多时候是记者根本没去现场。场景给人触动、给人震撼,能够有效地再现新闻的真实。故事的梗概、人物的身份都可能被忘记,但鲜活的场景和画面,却会深深烙印在受众的脑海之中。中央电视台曾连续调动多档新闻栏目聚焦云南省福贡县拉马底村“索道医生”邓前堆的故事,不仅受到全国观众强烈关注,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李长春同志专门作出要把宣传先进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当人们看到“索道医生”脚下是滚滚江水,每天溜着铁索给乡亲看病的场景时,宛如身临其境,试问谁能不为之动容。要把场景写好写活,就必须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第一时间到现场去,客观、准确、及时地传递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突出现场感、画面感,让读者如临其境,历久难忘。 “走转改”活动绝不是短期之策、权宜之计。作为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根本举措,作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走转改”活动已成为改进我们工作的根本性措施。基于这种认识,北京市率先把“走转改”活动延伸到理论战线、文艺战线和互联网新媒体,形成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全系统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各单位结合“走转改”的要求,建立完善了深入推进“走转改”的长效机制,真正将“走转改”活动视为解决思想问题的“大课堂”,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打造精品力作的“金钥匙”、锤炼干部人才队伍的“大熔炉”。北京市将不断研究和探索建立深入“走转改”措施,确保长效机制立得住、行得通、管得远,确保“走转改”活动走得实、转得真、改得透。□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本文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NN032 订阅来自奶味网: http://www.naivix.com/china/2012-04-18/2070206.php 奶味网:专业的RSS全文新闻提供商,以后不再有广告了.

Read More

中国渔政船赴南沙护渔实行24小时守礁值班

  渔政44061船赴南沙护渔 为期50天,将实行24小时守礁值班观察海空情况   南方日报(微博)讯 (记者/崔财鑫 通讯员/刘兵 林俊全 张武科)昨日上午,中国渔政44061船南沙维权护渔起航仪式在湛江海事局码头举行。湛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丙,南海舰队少将副参谋长张文旦,南海区渔政局副巡视员、中国渔政南海总队总队长朱英荣等参加了此次起航仪式。   根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下达的任务通知书,中国渔政44061船4月15日从湛江港出发,前往南沙海域开展为期50天的维权护渔巡航任务。执行任务期间,船上渔政执法人员将实行24小时守礁值班,认真观察海空情况。同时,护渔巡航还将重点制止捕捉海龟、采挖珊瑚等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行为,严厉打击电、炸、毒鱼和无证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渔政人员还将积极配合美济礁生产性网箱养殖试验工作。   湛江频临南海,廉江、徐闻、雷州三市的渔民长年在南沙海域生产。执行此次南沙巡航任务的中国渔政44061船隶属广东省渔政总队湛江支队,是广东省渔政系统最先进的渔政船之一,配备先进的导航、通讯系统和船舶光电跟踪系统。从2003年起,渔政44061船多次代表广东渔政参加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北部湾、西沙、南沙海域维权护渔巡航工作。2010年首赴南沙维权护渔,开创了我省渔政队伍南沙维权护渔巡航先河。其间,查扣外国侵渔渔船4艘次,驱赶外国侵渔渔船38艘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维权护渔先锋”称号,被南海区渔政局授予“南沙卫士”称号。

Read More

中央党校教授: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实际已来临

  深化改革系列谈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攻坚期”   ――访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   本报记者 聂北茵   本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这个词贯穿始终,据有心人统计,一共出现过70次。人们还注意到,5年来,“政府改革”这一关键词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在任期最后一次的中外记者会上说:“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更直言:“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   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进入攻坚期”,中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怎样的变化?步入攻坚克难时期的中国改革在向纵深推进之时,如何力争有所新突破?中国改革最重要的突破口是什么?日前带着读者的这些疑问,《思想者》专程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吴忠民教授。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合理选择   《思想者》:您认为,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进入攻坚期”,中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怎样的变化?步入攻坚克难时期的中国改革在向纵深推进时,如何能有新突破?   吴忠民:我认为,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中国的改革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实际上已经来临。   《思想者》:您说的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已经来临,这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的结束吗?您如何评价“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阶段?   吴忠民:从改革总的进程来看,中国选择的是渐进型改革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改革进程由政府主导和推动,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循序渐进,温和推进,在新旧体制并存的情形下,不断扩大新因素的增量,逐渐以新代旧。而“摸着石头过河”则是其中的一种。   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型改革,是中国在改革初期的一种合理选择。   第一,改革初期的弹性空间相对较大。由于没有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型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边干边总结的做法;是一种通过不断“试错”以求“少错”的做法。   第二,改革初期具有相对主动性。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十分清晰,只要是想改革,除了少数当时看来是“禁区”的领域,可以在诸多的领域、诸多事情不同的方面进行相对主动的选择。   第三,改革初期的阻力相对较小。“摸着石头过河”型改革是典型的增益型改革。在改革初期,参与改革者几乎全部都是受益者。因而容易得到改革参与者的积极认同,并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于是,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在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型改革是一种成功的改革模式。这一模式最大的益处之一,就是稳健和安全。而稳健和安全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个共同体,中国的体量巨大,一旦出现“翻船”的情形,其后果不堪设想。正是由于中国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型的改革模式,所以中国得到了平稳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应运而生   《思想者》:既然“摸着石头过河”安全稳妥,为什么您又认为,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实际上已经来临?   吴忠民: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型改革毕竟是一个阶段性的改革模式,改革如果一直停留于“摸着石头过河”做法的话,其自身所含有的一些不足之处便会逐渐显现出来,并对中国的发展造成日益明显的负面影响。   《思想者》:具体而言呢?   吴忠民:历史地看,“摸着石头过河”型改革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三个:一是缺乏前瞻性,顶层设计不够;二是缺乏系统性,改革政策的整体化配套不够;三是由于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因而一旦遇到难题,常常会将难题往后推延。显然,在新的愈益复杂的时代条件下,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摸着石头过河”型的改革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应对已有的社会矛盾问题,而且还容易积累大量新问题、新矛盾。   中国现在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最为主要的时代特征就是:一方面,中国正处在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客观上看,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矛盾问题是自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空前多的一个时期。这一点,大多数人都会有共同的感受。   《思想者》:您认为,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问题影响到整个全局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吴忠民:其一,社会矛盾问题的连带性很强。在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从而使得社会矛盾问题从总体上看更加复杂化;而且,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某个原本属于个案化的社会矛盾问题有时会演变为整体化的社会矛盾问题。   其二,社会矛盾问题的势能越来越强,惯性越来越大,越来越会按照自我演化的逻辑加速度扩张。从社会矛盾问题演化的可能空间来看,现在只能说是开始不久,远没有到达峰值。比如,从影响面较大的角度看,官民矛盾、劳资矛盾、贫富矛盾、由征地拆迁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由流动人口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以及由对以往历史遗留问题的“倒找”行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等等,皆有上升扩张的可能性。其中,劳资纠纷的数量迅速上升。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每年的增幅在20%以上。2008年,当期立案的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增长98%。   所以,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势,“摸着石头过河”型改革已经难以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实际上已经来临。   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的过渡性   《思想者》:您说的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是指近年来,许多改革就是在社会矛盾倒逼的情形下得以推动进行的吗?   吴忠民: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先来观察一些具体的事实:比如,劳资矛盾的凸显引发政府及社会对劳动政策的关注,使劳动政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比如“体面劳动”的倡导、农民工拖欠工资问题的解决、工会功能的激活、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集体协议方式的倡导等等。比如,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引发政府重视收入分配政策;屡屡发生的矿难事件引发整个社会对安全政策的重视;郭美美炫富事件引发网民的不满,进而推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政策的反思和改善;动车事故事件引发政府对公共投资政策以及安全政策的反思和改善;网民对一些政府部门经费使用状况的抨击引发了政府“三公”经费逐渐公开;社会矛盾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社会管理等等。   《思想者》: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与“摸着石头过河” 型改革相比,有哪些明显不同的特征?   吴忠民:第一,改革共识形成的难度较大。在中国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剧烈转型,社会整体利益结构要进行全方位调整,社会各个群体的经济位置和社会位置要重新洗牌。在社会利益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改革过程中,此群体的利益增进,往往意味着彼群体的利益损失,反之亦然。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各群体之间现在已经形成了某种非互惠互利的局面,以往的那种参与改革者皆为赢家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   第二,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大。不能否认的是,在改革进程中,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或者是占据了明显优势社会经济位置,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虽然一些人所拥有的财富或优势位置具有公正合理性,但同时还有一些人所拥有的财富或优势位置则不具有公正合理性。比如,有些垄断性行业通过控制上游产品的来源,同时又垄断下游产品的定价权而获得了暴利。这一切,无疑增大了改革的阻力。   第三,改革的弹性空间相对较小。在中国现阶段,由于社会矛盾问题所造成的广泛压力的存在,使得整个社会对于改革失误的包容空间大幅度缩小。尤其是允许政策试错的空间在缩小。政策一旦有误,很快就会形成直接的现实负面影响,进而使得相关的社会群体产生不满。   整体化推动型改革呼之欲出   《思想者》:能不能这样说,正是因为在社会矛盾倒逼情形下的改革步履维艰,所以从中央高层到专家学者都在强调中国改革步入了攻坚克难的时期?那么,步入攻坚期的中国改革在向纵深推进之时,怎样才能力争有新突破?   吴忠民:简而言之,那就是:借助于社会矛盾的倒逼,要变被动为主动。即要以整体化推动型改革逐渐替代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具体来说,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要有明确的顶层设计。应当以社会公正为基本理念进行基本制度和政策的设计安排。真正的社会公正,不应只是对哪个特定群体有利,而是应当对所有群体都有利,即:不仅要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而且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所以,基于社会公正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安排,能够为社会各个群体所接受,因而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需要制定一个周全、长远的改革任务时间表。改革如果仅仅停留在顶层设计,那只能是空中楼阁。顶层设计需要落实而变为具体的改革任务。   第二,把握住改革的主动权。在改革过程中,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具有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勇气。改革的主动性既来自对现实状况的清醒判断,也来自责任和勇气。改革是一场巨大的变革,是历史潮流,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所在。开弓没有回头箭。正如温总理指出的那样,“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二是要注重在宏观层面上进行主动的改革。宏观层面上的改革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的话,如果不在规范公权、理顺利益格局、治理行业垄断、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改善民生、藏富于民等大的事情上进行改革,而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拘泥于微观层面的改革,那么改革就不可能前行。   第三,注重连带性的改革策略。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智慧。应当看到,只要立意改革,并积极寻找方法进行改革,那么方法比困难多。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以解决某个具体的社会矛盾问题为契机,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如此,不仅可以相对有效地减缓改革阻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扩大改革成果,取得连带性的、事半功倍的改革效应。   《思想者》:您认为,步入攻坚期的中国改革最重要的突破口是什么?   吴忠民:我认为,努力改善基本民生状况和建立完善的现代法律制度,是中国改革攻坚克难期的两个最为有效的突破口。对民生基本状况的改善,有助于使民众对改革形成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进而有助于改革进程顺利推进。而以建立完善的法治为契机,不仅有助于确立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秩序,使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有章可循,使改革和发展得以有序推进,同时可以有效维护公众的基本权利,有效防止公权的扩张,有效解决既得利益群体问题,进而有效减小改革的阻力。因为在中国,只要下决心推进法治建设,维护并遵守法律,任何一个群体都不敢藐视和挑战法律的权威性。   《思想者》:谢谢。

Read More

槽罐车在广东韶光侧翻致26吨盐酸流入浈江

槽罐车侧翻在路边   事发韶关南雄市省道,浈江水遭污染   环保部门称环境指标均在可控状态   羊城晚报(微博)讯 记者彭卫、张文,通讯员倪西强摄影报道:4 月15 日凌晨, 一辆满载浓盐酸的槽罐车在韶关南雄市342 省道侧翻,26 吨浓度为31%的盐酸泄漏入浈江河上游。南雄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暴雨不断,浈江受污河水被稀释,环保部门检测结果显示,环境各项指标都在可以控制状态。   肇事司机疑为疲劳驾驶   当日清晨5 时46 分,一辆车牌号为粤FZ0537 的槽罐车由韶关乳源县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出发,沿342 省道前往江西,行至韶关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附近时, 发生侧翻。车上满载的26 吨浓度为31%的浓盐酸随之倾泻而出,漏入农田里。事发地附近近日连降大雨,土地被雨水浸透,浓盐酸漫过农田,向二十米之外的浈江流去。   韶关消防指挥中心迅速调集南雄消防大队2 台水罐车、1 台抢险救援车、1 台指挥车和18 名官兵赶赴事故现场。   6 时20 分,消防官兵到达现场,事故司机撤离及时,幸无人员受伤,但是周围路段盐酸雾气弥漫,事故现场附近200 米内有村庄、商铺、耕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受到威胁。   消防官兵、交警部门、派出所民警组成多个警戒疏散小组,迅速疏散周围近百名群众,并在道路两端设立警戒线。韶关市政府应急办公室闻讯后,也立即启动应急联动预案,调动公安、医疗、安监、环保等单位、部门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7 时30 分,南雄市安监、环保等部门到场,并成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组织消防官兵对现场喷水稀释,降低盐酸雾浓度,同时调集2 辆60 吨吊车、10 吨碱前往救援。   9 时21 分,2 辆吊车到场,将侧翻的罐车“扶正”,消防队员使用开花水枪对现场进行稀释。随后现场指挥部调集附近20 袋石灰粉和10 吨碱对农田的盐酸进行中和。   11 时20 分,农田险情排除。   “现场没有看到刹车的痕迹,也排除是避让其他车辆,我们怀疑是司机疲劳驾驶,但现在还没有完全确定”,南雄市消防中队一位工作人员称。   环保部门称大雨有利于稀释   事发地附近的农田危机得以排除,浈江情况如何呢? 15 日中午,南雄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当地电视台发布通告称,盐酸泄漏确实对下游河水造成污染。   浈江河流经南雄和始兴城区,并在韶关市区汇入北江,浈江上游受到污染也引起不少人的担心,网友“李子gee”发微博称,“事故好严重啊, 几十万南雄人住在浈江下游啊,又死了好多鱼”,网友“YingY_Xu”则担心饮水安全,“我们的水还能喝吗?听说我们的自来水都是取河里的啊! ”   对此, 南雄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周宏忠在其个人新浪微博中回应称, 浈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沿途很少人饮用浈江水;城区用水,主要是瀑布水库的水,因此盐酸泄漏不会对下游群众饮水造成影响, 他同时提醒附近群众不要捡食漂浮在河面的死鱼。   “盐酸腐蚀性没有硫酸强。加上昨晚南雄下了大雨,浈江河水暴涨,对盐酸有稀释作用。环保等部门正在积极处理, 密切监测, 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当晚6 时许,周宏忠发微博称,根据环保部门介绍,由于当天及时请专业的队伍进行处理,“目前检测结果显示环境各项指标都在可以控制状态。现在南雄开始下大雨, 对于稀释污染物极为有利。大家大可不必担心! ”   据悉,昨晚南雄下大雨后,浈江河形成洪水后的水流加快,稀释后的污染源已离开南雄境内,由于大雨至今未停,还将加快稀释速度、降低浓度。

Read More

人民日报: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日益深刻。遵守法纪,依法办事,成为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的庄严准则。 但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要在短时间内根除传统思想的影响,并非易事。一有机会,少数人心目中的特权思想、人治观念、官本位思维就会溜出来作怪。为了“提高效率”,应该履行的程序就被省略;为了“跨越发展”,法律法规的“红灯”就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有的人手中有了权力,法治原则就成了“对人不对己”的约束,就有了挑战法律的资格。这些破坏法律准则、无视法治尊严的做法,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干部尤其要做遵守法纪的表率。小平同志说得好:“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谁都没有擅权营私的特权,谁都不能存一丝“刑不上大夫”的侥幸。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NN044 订阅来自奶味网: http://www.naivix.com/china/2012-04-14/2065105.php 奶味网:专业的RSS全文新闻提供商,以后不再有广告了.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