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外交对美国构成挑战
中国资源外交对美国构成挑战 记者: 杜林 | 华盛顿 2011年 4月 25日 中国在非洲等地积极开发并获取资源,落实自己的海外资源战略。专家评判,这种资源战略对西方传统影响力和美国的对外政策构成了新的挑战,应该引起西方社会的足够警觉。 这种资源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强对资源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外交努力。美国外交政策理事会中国问题专家江佳士 (Josh Eisenman)说,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启动后,中国明显加强针对非洲地区的“资源外交”,重点依然是资源富有的国家。 *资源战略* 以埃及为例,尽管埃及以为会从中非合作论坛中受益,但民主运动爆发之前,中国对埃及的投资缺乏实际成效,双边贸易极不平衡,埃及最后沦为中国的产品市场。不少其他国家的对华出口则大幅增加,中国投资也显著提升。这是因为是埃及资源相对贫乏,难以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 他说:“埃及对中国而言,既没有资源,也缺乏资金和劳工优势,对华出口因此很少。参加抗议的埃及民众都对就业不足表达了不满,对出口产业缺乏表示不满,认为埃及经济发展应该为民众服务。总体而言,中国与当地资源出口国和非资源出口国所保持的关系是不同的。” 美国前驻埃塞俄比亚大使希恩(David Shinn)补充说,根据中国官方统计,中国在非洲投资最集中的五个国家是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和阿尔及利亚,几乎全部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在非洲新建的六个经贸合作区也基本集中在这些地区。这种注重资源的政策引发非洲不少地区的民众甚至政府的不满。他们批评中国企业投资缺乏透明度,没有顾及当地的产能建设和发展需求,让当地经济蒙受了损失。 他说:“中国对非洲大陆的投资回避当地产能或技能的建设,也没有加紧对当地制造业进行投资,民众的愿望因此没有得到满足。中国投资还大力进入零售、批发和纺织业,迫使一些非洲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望风披靡。” *资源重商主义* 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学者、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东计划主任莱弗里特(Flynt Leverett)将这种开发战略称为资源重商主义(Resource Mercantilism)。他说,这种资源战略以新的开发模式自居,在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一些欢迎,对西方传统影响力和美国的对外政策构成了新的挑战。 他说:“这种资源外交印证了中国国际角色重要性的提升。美国现在必须在世界不同地区(同中国)争夺影响力,这是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初期没有想到的,但这就是现实。” *卡特主义* 莱弗里特说,美中两国在中东与非洲等产油地区的利益相似,即都是石油进口大户,都想维护能源供给安全。美国前总统卡特1980年提出以武力保护石油运输通道安全的“卡特主义”在能源需求上升的今天意义更加现实。 希恩大使认为,中国虽然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卡特主义”,却已经开始增加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近期在亚丁湾针对索马里海盗的护航行动就显示中国对海外能源供给线的确存在安全的担忧。 电邮此文 打印此页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