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语

苗蛮子 | 孔子和平奖:大国崛起的话语权焦虑

作者: 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 时事观点 现实生活中,像“富二代”“官二代”以及暴发户这些群体,往往有着不被社会认同的焦虑感。盖因为,个体或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认同感,并不简单地源于其先天性所拥有的“硬实力”——财富或权力,关键在于其所拥有的“软实力”,比如社会形象、精神财富等等。 同样,对于当下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也或多或少患有一种焦虑症——一种在国际治理中急于发声的“话语权焦虑”。这种焦虑,在当今国际进程由西方话语权所主导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最近先后被文化部叫停的两个“和平奖”,即是典型例证。 这是打着孔子旗号的两个“和平奖”,其一名曰“孔子和平奖”,其二唤作“孔子世界和平奖”。它们均由文化部下属的两家民间社团发起。前者于去年底悄然冒出,至今年9月19日被叫停,已“成功”举办一届,据说奖金为10万元人民币;而后者从今年9月底启动到10月6日,不到20天,尚未开张便遭流产。 据说,叫停“孔子和平奖”,是由于主办方擅自在名称前添加了“文化部”;而“孔子世界和平奖”,则因活动既未立项,也未报批。尽管如此,但由于这两个活动紧随“诺奖”——前者将颁奖日期定为每年12月9日,比诺贝尔和平奖活动提前一天,而后者的启动时间同样处于“诺奖季”,这种时间关系也就难免让国际舆论作此猜想:其意图乃中国政府“叫板”诺贝尔和平奖。何况,活动主办方滥用文化部的名义,进一步强化了“孔子和平奖”的官方色彩,使其政治意图愈加明显,这无疑触犯了政治忌讳。 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两个所谓的国际性大奖接连流产,这着实堪称荒唐闹剧、国际笑话,令国家形象蒙羞。设奖如此随意,暴露出了一部分国人欲建立国家话语权、争夺国际话语秩序的浮躁心态。 不可否认,诺贝尔和平奖尽管号称是民间奖项,但实际上带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一定程度上,诺贝尔和平奖已被政治化,而沦为西方的政治工具。可以这么说,诺贝尔和平奖基本上是西方价值形态的某种判断终审性奖项,更多的是反映西方国家的利益。此外,即便在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话语权纷争。比如,在美国,就有反映美国价值观的电影奥斯卡奖,而欧洲则针锋相对地推出诸如嘎纳奖、金熊奖、金狮奖等同类奖项与之抗衡。 在这种背景下,设置一个国际性大奖,无疑是一个国家话语权和软实力的体现。毕竟,话语权也是一种国家利益。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且具有和平传统的大国,中国自然不能在国际治理上“失语”,理应有所积极行动。然而,鉴于中国目前的国情,设置“孔子和平奖”的时机远未成熟。 所谓国家话语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舆论等方方面面,而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正立基于该国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硬实力”。然而不得不说,我们在很多方面的确疲软得很。中国目前对外最大的吸引力,仅仅是经济上的成就。但一国对他国最具吸引力的并非经济成就,而是政治制度、政治理念这类“软实力”。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之政治理念,正处于分裂状态。即便是经济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破坏环境、牺牲部分人利益为代价的;而且在财富分配上,趋于两极分化,大部分资源为权贵所攫取,以致民怨尤深。如此状态,中国又有何资本去号召世界? 何况,如有学者所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抗西方价值,既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也不是孔子所代表的智慧;相反,将孔子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实则是对孔子和儒家的贬低乃至羞辱。“盖孔子之思想,立意在于普世,情怀在于天下,非标新立异分辨敌我。”倘若强行推广,非但得不到国际舆论认可,反而激化矛盾,进一步加剧西方国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显然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 而且也必须看到,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并非朝夕之功,便可大功告成;更不是单凭设置一个奖项,然后附以高额奖金便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而实则是聚沙成塔、长期累积、潜移默化的结果。其实回顾历史,中国对朝鲜、越南、日本这些处于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也曾有过极为强大的磁场力,并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进程。显然,这并非是中国强行推广的产物,而是由于当时中国“软实力”强大而吸引他国慕名来学的结果。 目前的中国,好比一个患有虚胖症的巨人,处于一种“大而不强”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孔子和平奖”,自然没有多少公信力和含金量可言,以至于去年该奖颁给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人家都避之唯恐不及,成为一时笑谈。所以,中国当务之急还是得回归正道,搞好内政,这样才能使近者悦远者服。 《品之道》2011年第10期专栏撰稿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老赖“鸠占鹊巢”,公权理应有所作为 / 2011-10-18 10:07 / 评论数( 1 ) 测“差生”智商是病态教育的投影 / 2011-10-18 10:07 / 评论数( 0 ) 官办慈善黑社会化源于公权无边界 / 2011-10-18 10:07 / 评论数( 0 ) 正副职官员互殴的正面价值 / 2011-10-18 10:07 / 评论数( 0 ) 学校是育人之所而非“血汗工厂” / 2011-10-17 22:58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汉奸”,中国人想像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这是近代在谈到“汉奸”现象时,经常被援引孟子的话。在近代,假如我们对 走出百年误区,“中华民族”一词考 就可以发现,纵观世界史,在近代民族主义发轫之际,似乎还没有别的民族在形成群体认知时,遭遇中国这样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作为中华民族而与东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远的夏朝、元朝不说、近的则是作为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与占统治地位的满族之间的矛盾。中国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置身于看似极端荒谬的民族定位之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的同胞?甚至你会震惊发现:甲午战争之时,“同文同种”,并且认为自己比满清更能代表“中华”的日本,在它 …… ……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