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游客

【真理部】“大陆人的恩主心态从何来”

近日,有組織在香港舉行“滅蝗”遊行,部分港人與大陸人矛盾又成熱點。深究起來,爭執中,部分大陸人仍對香港有一種恩主心態。而進一步探析,如今大陸人這種恩主心態十分普遍,針對的也不只是香港。 隨著經濟強勢,部分大陸人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種“恩主心態”1、隨著經貿交流,部分大陸人有了“恩主心態”,對香港、澳門乃至台灣地區尤為顯著 部分大陸人好以“恩主”自居並非新鮮事。面對香港這次所謂的“滅蝗”遊行的辱罵與圍攻,不少大陸游客在接受采訪時就表達了“如果不是我們過來消費,香港不會這麼好,香港人吃什麼呢”的觀點。雖然這些遊客在被“圍攻”後表達的觀點不免偏激,但這樣的論調卻並不陌生,早在2008年,一位內地旅客滯留香港機場,向記者抱怨工作人員服務態度不好,在採訪中就拋下一句:“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顧你們, 香港就完蛋了”,震驚全港,令很多港人對內地人開始有意見。而隨著赴澳門以及台灣旅遊的大陸游客越來越多,相似的摩擦也同樣出現在澳門和台灣。 而對於大陸人這種“恩主”心態,並認為香港的繁榮是大陸“恩賜”的觀點。不少香港人反感至極。而這種反感的表現除了個別港人的遊行,還可以通過一些民調瞥見端倪:今年一月初,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電話抽樣訪問1016名市民的調查結果,受訪者三成八自稱“香港人”,一成七自稱“中國人”,自認“中國人”的比率創歷年新低。另外四成五自稱是“在港中國人”或“中國在港人”。 2、在與美歐等國的貿易中,甚至對美債問題,大陸人的“恩主心態”也揮之不去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大陸變得有能力與越來越多的國家進行頻繁的經貿和人員往來。而“恩主心態”也隨著這些進一步蔓延,不僅僅局限在對港澳台地區。特別是經過上一輪經濟危機,使得不少國人相信中國對於全球經濟“救世主”的角色,認為“歐美是依賴中國才能擺脫金融危機,而如今歐美國家的繁榮也十分依賴中國。” 而對於這種“恩主”心態,另一個十分典型的表現就是美債問題。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去年11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額就達1.3167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面對巨額的美國國債,就不斷有大陸民眾隔空喊話要美國”還錢”。甚至還有人認為如果不是中國購買美債,伸出援手,美國政府早就會破產了。而中國購買美債的這種投資行為,在這些人的眼中也成了一種“政治恩賜”。 3、不僅如此,在大陸的一些城市中,甚至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也會有類似的“恩主心態” 更為誇張的是,這種“恩主心態”並非僅僅針對港澳台地區亦或是歐美這些國家。即便在大陸人群體內部,不同地域之間,甚至相同地域的人之間,這種“恩主心態”也廣泛的存在。 比較常見的是北京上海這樣大城市的本地人對外地人的“恩主心態”,這種“恩主心態”往往與排外並存。一方面,大城市的某些本地人對外地人的態度就是認為其搶占了自己應有的資源,賺走了自己手裡的錢。而另一方面,他們還會因此而產生一種優越感,認為是自己“賞了他們口飯吃”,自己是外地人的“恩人”。 錯把互惠的交易當做“買方的恩賜”造就了“恩主心態”1、面對大陸經濟的快速增長,作為買方的大陸人,在心理上變得強勢有人之常情 大陸經濟的高速增長,讓不少大陸人的錢包變的殷實,底氣也變得更足了。特別是在買賣雙方的博弈中,持有資金的買家相對主動,這種主動的選擇權和支配感很容易使得買家的心理上變得比較強勢,這也算人之常情。 2、人之​​常情之外,把互惠的交易當做買方給賣方的恩賜造就了“恩主心態” 不過對於不少大陸人來說,卻把這種心理上的優勢當作了“恩主心態”,把自己給賣家的資金和利益當作了“恩賜”。而說到底,這種錯誤的心理就是因為有些人搞不清做生意和恩情的區別,把買賣雙方比較平等的“互惠互利”,變成了由買方“支配”的居高臨下。 而以雙方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各個經濟體之間的經貿往來,這種“恩主心態”或者認為“香港、台灣等是靠內地的恩賜才能繁榮”的觀點也就變得十分可笑了。因為說到底,內地雖然確實為香港提供了不少政策上的優惠,但更多的時候所謂的恩賜其實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意,一方購置所需,一方賺得盆滿缽滿,以此認為中國大陸對生意夥伴“恩情浩蕩”並不合適。 以香港為例,事實上,香港從內地獲得的從吃穿用到水電能源,並沒有少花一分錢,有時甚至更貴。以香港的供水而言,有六至七成取自東江水,年最高供水量可達11億噸,現時年供水約7億多噸。 2011年之前的合同中,每年向港供水為8億噸,實際使用則不足8億噸(上一年度用水7.17億噸,支付近32億港幣),節省的部分依然要付款,有香港媒體形容這是把兩億港幣倒入海裡。而根據信報的數據,為香港的供水業務廣東可以賺取高達5成的利潤。再說供電。從1979年開始,香港中華電力公司即已經與廣東電力並網,售電給廣東。如今,香港本地的兩間電力公司:中華電力與港燈公司,在離島設立的發電廠,足以供應港九新界地區。只有一部分工業用電,是購買自深圳大亞灣核電站。 3、對美債等一些問題的不了解也促成了大陸人恩主心態的形成 把生意當作恩情是一種錯誤認識,而認為“購買美債”這樣的行為也是恩情則源自對複雜金融問題的不了解。 實際上,中國購買美債也是一個雙贏的生意:美國國債至今並沒有不良記錄。無論多大的困難,就是在二次大戰中,也總是到期還本付息,從來沒有違約過。美債因其優良的信譽,被世界各國認為是“最可靠的資產”。如今,美國國債的日交易額為5000多億美元,全部可交易公債的年換手率為33次,美債依舊是全世界容量最大且流動性最好的資產市場。 總結來看,中國超過3萬億的外匯儲備,購買美債是最穩妥的選擇之一。而把中國購買美國國債這種自願的投資行為,延展為中國成為了美國的恩主則顯得十分荒謬。 某些社會因素以及宣傳,使得有些人認為“恩主心態”理所當然 除了對交易的錯誤認識以及對某些金融知識的不了解,大陸人在生意中的“恩主心態”也受到了不少中國特色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宣傳的影響: 1、隨“大國崛起”而滋生的“強國心態”,令部分大陸人有居高臨下的心態 在快車道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使得短短二十年間,香港的地位就從亞洲的金融中心逐漸被變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大城市。香港如此,其它地方的情況也類似。在這種地位的快速升降間,中國大陸人的心態也有一些變化。隨著大國的崛起,一些大陸人在外面的“強國心態”就顯露出來。畢竟大陸人背後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就使得部分人會秉持一套高高在上的大中華居高臨下的心態,用一套狹窄、閉塞甚至敵意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一些事情,強化了“恩主”的感覺。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就曾評論到:中國面對諸如非洲國家這樣的窮國小國時,對和這些國家經貿之中的摩擦要認真對待。不應該在互動中一面強調“友誼”的口號,一面又以一種恩主的姿態出現。 2、在政府對資源的高度的管控下,國家政策對經濟的巨大影響力也會帶來誤讀 此外,中國大陸相較於其它國家與地區擁有一個十分強勢的政府。常常是政府決定政策如何,資本就如何運轉,而享受到政策“照顧”的地方就能快速獲得繁榮。這就給不少人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某地經濟發展得好,一定是政策好,獲得了國家的支持”。而這種誤讀同樣也會強化“恩主的心態”,讓一些大陸人覺得某地變得繁榮是“沾了政策的光”。 3、延續多年的宣傳的語態也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恩主心態”的蔓延 其次,在媒體人鬍子莫看來,長期錯誤概念的灌輸,讓一些人有了想當然的“恩主心態”的錯覺。還以香港為例,比如當初CEPA(兩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協定)的簽訂,北京媒體將之稱為“送大禮”,但其實這其中完全依據世貿組織的原則及標準。香港跟其他國家和地區早就實現了這種經貿協議,簽CEPA不過是把內地與香港之前不正常的貿易關係規範化、正常化。如果說這也是送大禮的話,美國、歐洲、日本,幾十年前就送給香港了。 再比如,當年內地供應香港生鮮食品的“三趟快車”,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時的宣傳造勢就達到了頂峰,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的吳儀特意以全程隨車押運的方式,向世界秀出供港“三趟快車”。而時任外經貿部“供應港澳三趟快車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金旭更是曾應邀請參加當年春節聯歡晚會,在《三趟快車奔香江》節目中,金旭親自介紹“35年風雨無阻的三趟快車”。宣傳通過“三趟快車”,將內地塑造成了支持香港的大後方。但實際上,長期在香港經營和銷售供港食品的華潤集團,對此卻自稱“三趟快車”是出口創彙的’蓄水池’”。 現如今,這種宣傳語態也並未消失,諸如“中美、中英簽署貿易大單,中國送出數十億美元大禮”的描述仍然不時見諸報端。 4、最後,中國人把生意和人情混淆的歷史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視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政策宣傳因素外,中國傳統文化里,做生意也不是一件純粹的事,而這種文化上的耳濡目染對這種“恩主心態”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歷史上,這種把生意當恩賜的感覺更為明顯。比如在鴉片戰爭以前,由於中國是不需要外貿的,一切貨品自給自足,域外新奇物品也只需要“藩國進貢”。當時只是為了對崇尚中國貨品的洋商體現一點恩賜,朝廷才在廣州開設了一個港口,接待來做生意的洋商。 而如今,在中國,生意和人情之間仍舊有巨大的交集,有些賣家做成生意後仍然會以“賞口飯吃”來表達對買家的謝意。而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大陸人以己度人,在本比較平等的貿易中摻雜著諸如“恩主心態”這樣的其它因素也不足為奇。 相关日志 2014/02/20 — BBC:腾讯评大陆人“恩主心态”文章遭删除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9 — 主场新闻: 腾讯斥大陆人「恩主」心态 轰官媒宣错误观念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9 — BBC:“驱蝗”再激化香港与内地矛盾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1 — 劉細良:反智的自由行政策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07 — 陳雲:何解我們寬容菲傭,卻「苛待」陸客?——中港族群問題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05 — RFI: 香港有团体闹市吁中国客勿来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03 — 我讨厌“新香港人”这个词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2 — 香港,现代奴隶之都?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2 — 许骥:所谓“新香港人”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2 — 香港族群衝突的濫觴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阅读更多

贾葭 | 内地并不是香港的恩主

文/贾葭 (葭案:此文系网易评论2012年春节期间的约稿。当时正逢港人第一次反蝗虫,遂写了此稿。编辑拿到后,前后改了一个月,才删去一些内容在网易发表,刊出地址可以点击本文最后的“查看原文”。昨日腾讯《今日话题》也以恩主心态为题,做了一篇文章,引用了网易刊出的本文的一些重要内容和观点,现在特放出原文,以飨读者。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心态我以后会撰文专门谈及,即:内地对香港的“拯救”,包括政治及经济两个方面。)...

阅读更多

BBC | 腾讯评大陆人“恩主心态”文章遭删除

在中国腾讯网发表的一篇关于“大陆人对港有恩主心态”的文章,在刊登不久后即被删除。 这篇题为《大陆人的恩主心态从何来》的文章开首说,在港人与大陆人矛盾成热点之际,“深究起来……部分大陆人仍对香港有一种恩主心态”。这种心态源于大陆人错把买卖双方的互惠互利交易,当作是“恩赐”。 “面对香港这次所谓‘灭蝗’游行的辱骂与围攻,不少大陆游客在接受采访时就表达‘如果不是我们过来消费,香港不会这么好,香港人吃什么呢’的观点。”...

阅读更多

主场新闻 | 腾讯斥大陆人「恩主」心态 轰官媒宣错误观念

香港網民發起「驅蝗行動」、在尖沙咀廣東道名店區指罵大陸旅客的新聞傳至大陸,「中港矛盾」又再成為內地網民近日熱話;大陸門戶網站「騰訊」的新聞分析專欄「今日話題」,專文探討〈大陸人的「恩主心態」從何來〉。文章總結,「恩主心態」的其中一個成因,是大陸的「歷史政治條件及政治宣傳」,引述分析人士指大陸媒體長期向民眾灌輸「錯誤觀念」,「讓一些人有了想當然的『恩主心態』的錯覺」。 文章頁面可供讀者投票,有逾13000名網民認為「恩主心態」不合理,佔逾60%。...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