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历史 | 女性的抗议:我的身体不是职场玩物
一个广州的女权组织发起网上抗议反对职场中针对女性的性剥削。白板上的标语写着:“我的阴道不做劳动赠品!” 阁道大参考 http://www.gedaodigest.com/ 按:6月,一名在重庆工作的国企女员工陪领导赴宴,被强奸致死。上周,广州一个女权倡导组织的成员针对此案发起网上抗议,反对用人单位和老板们剥削女性员工的身体资本。...
阅读更多发布者审查你妹 | 8月 26, 2014
一个广州的女权组织发起网上抗议反对职场中针对女性的性剥削。白板上的标语写着:“我的阴道不做劳动赠品!” 阁道大参考 http://www.gedaodigest.com/ 按:6月,一名在重庆工作的国企女员工陪领导赴宴,被强奸致死。上周,广州一个女权倡导组织的成员针对此案发起网上抗议,反对用人单位和老板们剥削女性员工的身体资本。...
阅读更多发布者Sandra Severdia | 7月 24, 2014
来源:新浪微博 @汕大橘子社 @汕大橘子社:#《天空的另一半》删减部分# 根据汕大CILL语言自习中心提供的英文原版《HALF THE SKY》的影印本,找出被删减部分的原文并进行了粗略翻译。如有错误请指出。无授权无责任翻译,仅供网上阅览,严禁任何商业用途。一切版权归伍洁芳女士与纪思道先生所有。We own...
阅读更多发布者一国两智 | 3月 14, 2014
今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 – 這個中國職業女性可以休假半天的日子,官方如常展示中國婦女發展的成就和出色女性的風采,但是在主流媒體和傳播以外,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議題其實更形複雜多樣。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早已將「女性能頂半邊天」唱響全球,主張「男女平等」,女性能跟男性一樣參與革命、勞動生產、政治和社會生活。普遍印象是,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婦女地位高。可是,世界經濟論壇《2013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綜合經濟平等、政治參與、健康與生存、及教育程度四個關鍵領域中的兩性平等程度,中國在136個參與排名的國家中名列69,連續五年在國際排名中停滯不前。自2006年首個報告以來,中國最前的排名為2008年的57名。由此可見,卓越的經濟增長表現並未能以同等速度帶動性別平等發展。縱然近年在政策法規有些新舉措,但當深入瞭解,會發現中國的性別平等狀況,不但沒有重大突破,甚至有局部回落跡象。 改革開放以來,在婦女發展方面最明顯的進步應該是教育。在2007年實施的9年義務教育國家政策下,全國孩子不論性別、地區、民族和階層都應該享受小學和初中的免收雜學費教育。基礎教育的普及無疑在整體上縮小了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不過,失學的大齡女童還是比男童多。此外,教育的質素差距不容忽視,比如說,到城裡務工的農村父母如只能帶一個孩子到城市上學的話,通常會帶兒子,女兒則成為「留守兒童」在農村裡上學,很多情況下還要照顧同樣留守的家人。 此外,大學學歷的男女比例縮小,高學歷女生越來越多。不過,女生持續求學原因之一是找不到工作,就繼續上學,以提高競爭力,也延緩求職壓力。同時,高學歷女性則受到社會上的揶揄,「女博士」被稱為男性、女性外的第三性。而高校收生也被揭露對女生的要求比男生高,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 經濟迅速增長,加上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女性參與經濟活動更為突出。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顯示中國女性就業率近七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指出遠高於53%的世界平均水準。另一方面,從事非經濟活動(如家庭照顧和生產等無報酬工作)的人口中63%是女性。勞動生產並不一定為她們帶來合理的報酬。全國婦聯第三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2010)顯示,城市的女性收入僅是男性的67.3%,而農村女性平均收入僅佔男性的56%。就業率和收入水平均較十年前下降。外來女工則要承受城鄉和性別的雙重歧視,處境更顯弱勢。即便有相關法律,婦女的土地權受侵犯情況還是比較嚴重,財產權也處於劣勢。 隨着醫學發達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女性健康狀況普遍較前進步。鑒於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是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 的其中一項重要指標,國家有針對性的項目以改善相關情況。不過,農村婦女婦科病的普遍、人工流產和整形整容的濫用,都在危害女性的健康。依然高於正常標準的出生性別比,反映出性別選擇墮胎和女嬰非正常比例死亡仍在發生。 從事非經濟活動和非正規就業人士中女性居多,她們均不受勞動法保障。即便農村合作醫療的逐步擴大,大量的女性還是沒有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她們當中大部分是農村婦女、流動人口婦女和老年婦女。 基於性別暴力依然是突出的性別議題。上述全國婦聯調查顯示24.7%的女性遭受過不同形式家庭暴力。兒童性侵犯事件猖獗,2013年每三天就有一件性侵犯女童案曝光,當中惡性案件屢見不鮮,包括老師性侵多名女生、校長帶女童開房等。「嫖宿幼女罪」時為有權力人士開脫於最高刑罰為死刑的強姦罪。針對同性戀的暴力也逐漸浮現。根據女同性戀組織在八城市進行的調查指出,近一半的「拉拉」(lesbians包括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遭受過來自父母或親屬的暴力,超過四成被女朋友暴力對待。其他形式的暴力,如性暴力、性騷擾、拐賣等持續侵犯女性權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受暴女性的支持嚴重不足,僅有一些婦女組織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服務。而報案、曝光、尋求幫助的過程中,受害者均很可能面臨二次或多次傷害。 中國婦女參與決策進展停滯不前。女性人大代表比例自1983年起就在21%徘徊,最高時也就是23%。農村等基層女性的決策者還是遠低於30%的國際共識。商業機構中的當權女性仍是比較稀有。 面對這些挑戰,樂施會除了透過項目提升政府官員以及普羅大眾的社會性別意識、促進具有社會性別敏感的政策法律出台外,更重要的是協作女性發聲,尤其是處於弱勢的婦女和性少數等群體,讓真實情況和需求呈現,以賦權策略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服務,以更有效地推進婦女發展和性別平等。 撰文:鍾麗珊 – 樂施會社會性別與公民社會發展項目經理 (原文刊於3月8日《信報》,此為修訂版)
阅读更多发布者审查你妹 | 2月 4, 2014
「有意見就提出嚟啦!」,人口政策諮詢廣告近日頻頻出現於各大小宣傳平台。政府在上年年底發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以「老有所為、強化家庭、人盡共才、社會共融」為方向,於2013年10月24日展開公眾諮詢至2014年2月23日。為促進民間對人口政策的討論及分析,新婦女協進會1月25日於城市大學舉行「人口政策與香港現況研討會」,請來關注人口政策的學者、社工及組織者,探討諮詢文件內容的不足及人口政策該處理的議題,其中談及兩個常被忽略的群體:婦女和長者。 圖: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麗清。 欠社會配套 礙婦女投身勞動市場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麗清博士主講〈鼓勵生育及釋放婦女勞動力 〉一節,甫開始便指出人口政策應以民為本,不應將之視為勞動力的政策,政府應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內著重檢視市民與社會的關係。 梁麗清指出,從本港的調查數字可見已婚婦女的就業率於近數年的變動不大,2006、2008年、2012年的就業率分別為49.3%、49.7%、49.6%,維持在一半以下,顯示女性就業的意欲不大,加上現時香港欠缺針對女性而制定的勞工政策,令已婚女性即使想就業,亦因其照顧者的責任而造成障礙。 事實上,香港政府現時設立了託兒服務、社區保姆等計劃,社區保姆計劃一方面為全職工作的女性分擔部份家庭工作,讓她們能安心工作,另一方面為婦女提供職位。但此計劃中,社區保姆的工資為每小時$20至$22,比最低工資更低,可見政府以「義工」看待社區保姆,所謂工資只屬津貼性質。政府明明將社區保姆視為工作職位,卻不支付合理工資,結果大多女性不願擔當「義工」,令社區保姆的延續性低,政府卻反以此推論女性不願意工作,使本港勞動力下降。而且本港雖設有培訓計劃,但當中只有全職培訓者才能獲得津貼,需要長期照顧家庭的婦女不能長時間進修,未能得到補貼。女性不能享有一般勞工的福利,使她們就業意欲低,寧願全職照顧家庭亦不願工作。 由此可見本港女性就業問題,歸根究底乃政府福利及配套政策僵化,提供的支援不足,同時反映出政府雖多番強調現時勞動力不足,有意釋放女性勞動力,但同時卻視之為後備勞動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男性大多被送往前線打仗,因此要求女性工作;但戰後男性重回原先的工作崗位,女性亦只能回家照顧家庭,可見女性被塑造成只是在必要時代替男性工作的角色)。 女性就業的最大的考慮為照顧兒童,但政府於此方面沒有實際政策去援助她們,梁麗清就此提出數項建議。首先,政府可向女性就業者提供現金援助,紓減兒童照顧方面的開支。此外,設立多元化的兒童照顧服務,對應每個家庭的不同需要。例如有些家庭的子女較年長,但父母因工作而不能經常作課業指導,因此這些家庭需要的是補習服務而非託管服務。同時,本港現時的家庭友善政策太依賴僱主的自發性,政府可以先促進現有的家庭友善政策,如提供更多稅務寬減、落實標準工時讓就業人士能有更多時間兼顧家庭及工作等,從而起帶頭作用,令社會氛圍更接受家庭友善政策。 圖: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陸潔玲。 諮詢文件粉飾太平 無視長者真正問題 除女性就業議題外,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陸潔玲博士於〈游走在「無權」與「威脅」之間 — 挑戰「老齡化」的公共論述〉一節中,直指長者亦是另一個被政府忽視的群體。社會上存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的論述,但市民卻不理會此說法是否真確,將長者視為對社會的一種威脅或包袱。陸潔玲稱,老人問題是從人出生起便累積的,而非到了長者的年紀才出現,社會應有一個新角度研究老人。 陸潔玲指出,是次諮詢文件中,從長者形象至長者政策均出現不同漏洞。文件意圖為長者塑造「積極樂頤年」的正面形象,所以當中的長者都穿上鮮色衣服、充滿笑容且體態健康。惟大眾認知的中的長者,多穿著素色衣服且體形上開始老化,與官方展示的長者形象有所出入,可見政府旨在粉飾太平,沒有正視老人正面對的問題,如行動不便、交通安排、與社會接觸少等。 陸潔玲亦指出,文件中的長者部份亦缺乏分析性,只以簡化式數字及更新調查報告作重點,沒有回應長者的住屋及安老服務問題,僅將政府過往或現正進行的方案及政策放到是次的諮詢文件內,且不考慮及審視這些計劃的成效,難免令人有「人口政策諮詢文件隱惡揚善,只為製造歌舞昇平現象」的感覺。 加上政府由1997年開始為人口政策中的老人政策進行多番調查及諮詢,而主流媒體將政府公佈的數字、老人問題及嚴重性演釋成負面事情,向大眾灌輸「社會上太多長者加劇社會負擔」的想法,老人福利政策變成源於對老人家的恐懼,這使長者的自我感覺差劣。政府不斷製造有關人口老化嚴重的論述的同時,對長者只作口號式的支援、欠缺實際行動,試問如何能令真正幫助長者走出社區,建立「積極樂頤年」的生活? 社會上的每個群體都應被關注,但香港政府多年來忽視女性就業及長者需要,對這些有需要的人欠缺長遠政策計劃,亦不提供合適的支援及社會配套措施。事實上,人口政策中每個部份環環相扣,若然政府依舊不改變其制定政策時的僵化作風,恐怕令人口諮詢文件中的施政方針淪為口號。 (圖片由新婦女協進會提供) 編輯:劉軒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