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学运

自由亚洲 | 吴仁华六四专著发行电子版 外媒开拍八九学运故事片(组图)

1989年天安门事件亲历者吴仁华,先后在2007年和2009年自费出版《天安门血腥清场内幕》和《六四事件中的戒严部队》两本专著,近期再通过美国网络书店发行电子版。吴仁华期望以此召唤更多中国年轻人关注六四真相,并透露某西方知名电视台正在拍摄六四故事片,邀请多位八九学运领袖为影片讲述真相,订于2013年公开播映。 图片:吴仁华两本六四专着发行电子版,网民无需”翻墙”即可购买阅读.(记者萧融拍摄) 图片:吴仁华为六四故事片讲述真相.(记者萧融拍摄) 吴仁华流亡美国20年,为突破当局高压封锁历史真相的防线,期间他完成了两本印刷版六四专著,今年六月通过推特(Twitter)以《1989天安门事件大事记》为名,逐日回顾八九学运,最近他把前两本书上传到美国网络书店,向有心探索真相的读者发行全本电子版。 他说:“发行电子版主要是为了中国大陆的读者,因为他们无法邮购印刷版,书寄不进去,所以,我把电子版放上美国‘Lulu网’,这一个网站无需翻墙,未被封锁,是一个美国的购书网,可以刷卡购买,已经有中国大陆年轻朋友以其它方式通知我,已在这个网站上购买到电子版,付费后即可直接下载。” 两本书隔了这些年才发行电子版,吴仁华直言,这其中确实有版税收入的考虑。他表示:“这问题被很多朋友问过,为何不更早把电子版上传网站?我很坦率地说,这当然是考虑到印刷版发行量的问题,因为电子版一出,印刷版销售肯定受到很大冲击,这两本书都是由我自费出版,我这么多年来都是专职写作,必须维持写作者基本生存之需,卖书收入对写作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发行电子版也是呼应中国大陆年轻网民要求。” 吴仁华希望电子版能召唤更多中国年轻一代加入关注六四真相,并透露,西方某大型媒体已陆续访问多位当年学运领袖,计划在2013年推出中英双语六四故事片。 他说:“最近有一个西方国家的大型电视台希望能拍摄一部故事片,计划在2013年推出,主要观众是针对中国大陆没有经历过1989年天安门事件,对天安门事件不了解的年轻人。他们将以中国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六四故事片,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最近一个月以来,我和一些天安门事件当事人都已接受这家电视台制作人的采访,他们说得很清楚,这部故事片主要观众是中国大陆的年轻人,碍于我们签了商业保密合约,所以我不能说得太具体。” 吴仁华表示,影视戏剧对公众的震动力远大过文字记录,他也曾经与好莱坞片商商谈  将原著改编成电影,但受限商业和政治问题,眼下还没有进一步进展。 他表示:“包括有此想法的中国大陆制作人都曾经与我接触,具体细节不便多说,(天安门事件)在目前情况之下并还没有影视作品,好莱坞片商遇到的问题是大屏幕电影制作成本愈来愈高,大的制片公司顾及中国市场,纵使有资金能力,却不敢碰触这个题材,其它片商虽有兴趣筹拍,却无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真的是非常遗憾。”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萧融发自洛杉矶的报道。

阅读更多

译者合集十:透视八九学运 导读

译者合集十是为了纪念和反思21年前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多城市爆发的、由大规模学生与市民参加的“亲民主”请愿运动的专辑。 在这个专辑中,我们先按照21年来出现的几份重要文件综合整理出 《 “八九学运”过程逐日概览 》 ,并汇编了其中重要的标志性的文件 和宣言、声明等,少数能找到现场视频的则增加了视频链接,希望这些整理后的文档能够帮助不了解“八九学运”的读者重现为时48天的“八九学运”的全过程。 在 分析的部分,我们首先推荐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赵鼎新先生的专著 《天安门的力量:国家-社会关系和1989北京学生运动(节选) 》, 赵先 生以“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来解释“八九学运”。他通过“国家的性质、社会的性质,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政治和观念上的联系”重点解释这一问题:为什么学运积极分子、知识精英和政府领导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下都曾经寻求过妥协之策,但运动最终以血溅天安门收场?赵先生不认为党内的“派系斗争”可以解 释国家在处理“八九学运”上的政策摇摆,他认为,政策的变动并促成整个运动的发展动态,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控制手段失效;而国家控制手段的 失效,则归咎于当时国家高层精英、运动积极分子和其他北京市民对国家合法性基础的相互冲突的理解不一致。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邹谠先生在 他所写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中为“八九学运”开辟了专门的章节《 天安门: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节选) 》,这篇 在1990年完成初稿的论文也开了以政治理论来阐释“八九学运”之先河。可惜的是,虽然在书中有所提及,邹先生尚未能够全面利用“博弈论”进一步深化这一 阐释便溘然长逝。因此在本合集中我们首先介绍了用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经典案例“囚徒困境”来看“八九学运”中的两方:政府方面和运动参与者方面,在“不完 全信息”下,由于过去已经形成的规律和习惯,都选择了不相信合作、妥协、长期对话的激进之路,双方都认为“退就是败”,并且会“一败涂地”,因此“天安门 悲剧”错过了许多可以缓和的机会而成为唯一的必然结果。 在“横向对比”《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生运动 》中对比了两地学运在所面临的政治机会结构,限制组 织、动员的因素上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以及两地学运与其他国家的抗议与社会运动存在哪些不同做出了分析 。在收集这个维度的资料中,我们发现,虽然在民间讨论中,“八九学运”经常用来和“东欧剧变”、“颜色革命”相提并论,甚至认为是“八九学运”促使了其他 “前共产主义政府”的“良心发现”而束手待毙。但是稍微更深入一些地对比这些国家/地区的社会状况,就会知道和这一结论是很不严谨深入的,我们期待着将来 可以发掘出更多这方面的 比较研究 并介绍给大家。 在讨论“八九学运”的时候,还有一个无法回 避的问题是:八九的血腥镇压无疑将执政党的道义表现推到了边缘,当时国内外都有很多人都在想的是“中共还能统治多久?” 但事实却是,中共的合法性从民众感受到的最低谷却缓慢地回升了。这是为什么?又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将用一个完整的合集来讨论“八九后的中共策略调适和社会 抗议的新特征”,在这个合集中,我们只选择了一篇《 天安门屠杀的长期阴影 》作为承上启下的引子。 二十一年来,如何评价“八九学运”?同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答案。 “改变世界的四十天”、“中 华 民族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最光辉的一次民主运动”……等等不一而足。 要回答 这个问题,似乎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检验。在“八九学运”过去仅仅两年之后,李泽厚、刘再复以对话形式发表的《告别革命》在知识分子圈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批 评者和推崇者各持一辞,争论直至今天都未平息。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的是《 永恒的造反?中国式抗议中的延续性与断裂性 》,这篇文章将中国的抗议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待,明确地指出了“革命”与“造反”的不同。 如果把“革命”定义为大规模的使用暴力的群众运动形式,目 标在于推翻现存的政治制度,那么,“八九学运”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可能不是最辉煌的一次,在它之前就有牺牲更多的、过程更惨烈的“革命”;如果把“革命”定义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或者是邹谠先生明确提出的要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和解”,那么“八九学运”前期出现的理智的成分:非暴力不合作、对话与协商、呼吁人权和自由的“人的觉醒”……,未尝不可看作是一场真正的“革命”的发轫。2089年再次回顾,想必答案会更明确。而写就这一答案的,要取决 于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如何塑造属于我们的公民社会。 是以纪念“八九学运”二十一周年。 点击 这里 查看并下载《 译者合集十:透视八九学运 》 本期合集目录    I. “八九学运”过程逐日概览          1

阅读更多

译者: “八九学运”过程逐日概览

相关材料说明. 在《“八九学运”过程逐日概览》中我们引述的主要是2001年4月明镜出版社出版的《六四真相》(英文版为:Tian’anmen Papers)中的描述。在这份文件的前言中,哥伦比亚大学 政治 科学教授黎安友先生对材料的真实性特别做了说明,兹录如下: …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