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

颜昌海:男人笑女人哭的“新中国”婚姻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公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 三 ) 》,从 2011 年 8 月 13 日开始实施。消息一出立刻掀起一轮讨论风暴,网民纷纷关注这项规定实施后,对婚姻、家庭各方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新解释》共有 19 个条文,其中一条首次明确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婚后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不是共同财产。新婚姻法存在着对于女性朋友的诸多不利因素: 1. 婚后房产不归于女方,却要共同承担房贷。 2. 离婚后,房产权依然归男方所有,女方只能得到相应的补偿。 3. 假使男方出轨,离婚后女方没有资格争夺房产权,即使有参与还房贷,也依然不属于女方财产。关于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一公布,不少网民认为新婚姻法是男人的“福音”,保护了在婚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损害了女性,作为弱者一方的利益。 “新婚姻法”的实施,南京的朱女士成了第一个牺牲品。据媒体报道, 8 月 8 日星期一开庭时,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条款,朱女士的委托律师还在主张她拥有一半的房产权。可才过了一个星期,就在一审判决下达前的周末,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突然落地,于是那套婚房与朱女士半点关系都没有了。而庭审时已经确认朱女士的丈夫曾两次出轨。 大陆许多女性忧心,新婚姻法条约将无法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少网民直接批评,“婚姻法司法解释”没有人性,是依强欺弱,发出了“老公约等于房东”、“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媳妇”等感慨。 反观西方很多国家,离婚之后的女性可以获得赡养费一直到再婚,由于国外信用制度的完善,女方索要孩子的抚养费也非常容易。而在东方的日本,房贷几乎伴随购房者一生,如果离婚,女方甚至可以获得 70% 的房产,这样“显失公平”的法律,却能有效约束日本社会家庭稳定。而根据近年新修改的日本婚姻法,提起离婚诉讼的妻子可获得丈夫退休金的一半。 实际上,所有的现代国家,法律都是保护女性的,只有号称“现代化的”中国,在婚姻上用法律的规条剥夺了妇女的应有权益!中国有那么多法律法规不完善,偏偏婚姻法在房子到底归谁这点“完善”,令人怀疑制定法律那位爷家里有好几个儿子,他首付了好多套房子。只有利益真的触碰到规则制定人自己的时候,他才会着急敏感。 “新婚姻法”,确实透露出对女性权益的不尊重,男权阴影挥之不散,女性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新婚姻法”在网民们流传的版本是:男人们在偷笑,而女人却在嚎哭。网上甚至还发起一项倡议:作为女人还是不要结婚。对女人来说,结婚除了受伤害和付出外,将什么也得不到,而且没有任何法律保障!如果不结婚,好好经营女人自己的事业,完全可以平平安安的过得很好。那时女人会感觉到:这比结婚嫁人要实惠、安定、富有和幸福得多! 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大陆的政策,仿佛是在鼓励离婚 。 2011 年第一季度大陆就有 46.5 万对夫妻离婚,平均每天五千多个家庭解体,较 2010 年同期增长 17.1 %。 这是大陆离婚率连续攀升的第七个年头了。其中, 22 至 35 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 36 至 50 岁年龄段是婚姻平稳期,而 50 岁以上人群离婚率上扬。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统计, 10 年前中国的离婚率在 86 个国家排名第 58 位,而 2010 年排在第 57 位。专家们担心,随着 80 后、 90 后的大面积高频繁的离婚,未来几年中国人的婚姻状况不容乐观。 婚姻不光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美国畅销书《定终身》把婚姻定义为“不仅是个人的爱情故事,也是最严格的社会和经济契约。”北京曾对 100 多对 35 岁以上的离婚夫妻做过一个 5 年跟踪调查,发现分手时, 85 %的孩子判给了女方, 5 年后男方大多再娶,而女方再结婚的不到 15 %。被称为“拖油瓶”的中年女人又当爹又当妈,普遍存在心理、情感、时间、健康和经济等多方面透支问题,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 贫困单身母亲。 尽管在离婚协议上,最常见的离婚原因写的是“性格不合”,但很多时候真正的原因是婚外诱惑导致的家庭破裂。有人把产生婚外情的心理归纳为十大类:补偿、欠情、贪财、图貌、报恩、报复、好奇心、享乐、相悦和互利心理,但关键还是色诱导致婚外性行为,令配偶无法再忍受。但在中国离婚,成本不大。最节省的是双方协议离婚,只要交 9 元的离婚证工本费就行了。当然,如果一方想证明是对方有错,以便在财产分割上占有优势,可能会提出“婚姻忠诚度”调查,这项收费少则几千元,多的 2 万以上。需要离婚法律谘询的,律师一般按小时计费,从几十到几百不等。就诉讼费而言,各地律师收费不一。从 500 、 1 千元到 1 万元不等。如双方对于共同所有的房产价值有较大争议,就要由评估机构进行房产评估,并按百分比收费。还有一些做亲子鉴定和婚姻分析的机构,收费一般也不低。如今大陆开始盛行“离婚经济”,包括离婚调查、离婚服务、再婚仲介业、私家侦探、亲子鉴定、婚姻分析等服务行业,生意都不错。 中国大陆的政策仿佛是在鼓励离婚,如在购房上,离了婚的富裕者可以低首付、低利率购买第二套住房,贫穷者可以在原有住房的基础上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还可申请廉租房,不少人就钻了这个空子 。但与大陆放松离婚标准相反的是,很多国家从法律角度维护婚姻的庄严性。比如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1997 年通过新的婚姻法案,规定夫妻只有在诸如通奸、性虐待、遗弃、长期分居或重罪判刑入狱等少数情况下才能离婚。在美国离婚诉讼动辄 3 万多美金,让人觉得“离不起”。德国每年大约有 20 万人离婚,政府认识到离婚给社会带来的老人、儿童、单亲等诸多问题,正设法“增加离婚的难度”。一旦男方提出离婚,他今后必须将自己收入的一半交给前妻。巴西从 1988 年开始取消“一辈子最多只能离婚两次”的限制,但近年来又规定,夫妇结婚两年后方可离婚,而且还要先分居两年,离婚后需两年期满后方可再婚。…… 当摇滚歌手崔健还在呐喊“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青年作家韩寒就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 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大老板,大老板搂着漂亮女人 。而据媒体报道:中国北京的有家婚恋教育中心,是一家专门教女人嫁给有钱人的补习班。班主任开门见山的说:这年头讲啥都没人听,只要打出“如何嫁入豪门”教战课程,开班短短几个月,已经吸引近 3 千名女性学员。这间位于北京的德育女学馆,课程丰富多元,除了个人形象打造,还教授如何看面相,另外西餐礼仪,音乐疗法, SPA 养生,一直到茶艺教学等等,包山包海全都有。虽然收费并不便宜, 30 小时的综合课程,最低收费 2 万人民币起跳,但如果因此成为豪门贵妇,也算是以小搏大的投资。上了半天课,就等这一刻,不少富一代挑媳妇,富二代选妻子都会自动上门。 班主任不讳言:外在美是走进豪门的第一张入场券。补习班传授的是麻雀变凤凰的速成秘笈,因内在美已经来不及恶补。男人在等不及看到你的灵魂之前,他早就被另一个女人的美色给征服。所以,第一堂课就是学化妆术,而有关造型、美容、瘦身、美姿美仪,甚至微整型等内容,占课程半数以上,毕竟胎脱换骨才能先驰得点。为了穿上王子的玻璃鞋,众美女不惜削足适履。而美女的天敌是岁月,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逝,为了对抗岁月,更要努力维持青春不老。 “ 嫁入豪门 ” 成为新兴行业,市场的形成,是因为先有买方,才有卖方 。而始作俑者就是中国富豪选妻如选妃的海选征婚。从 2003 年上海一富豪斥资数百万在全国 100 多家媒体刊登征婚广告以来,到 2005 年,连续三年有自称身家过亿的三位富豪以相同手法,斥百万钜资以密集的广告轰炸进行征婚。其中有位 32 岁的富豪,洒 300 万元人民币在全国 20 余家媒体刊登征婚广告,直接表明只要 “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 。 至此,类似的富豪一掷千金征婚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 2007 年,曾登富比士中国富豪榜的 20 多名男士与选美佳丽集体相亲。 2008 年,在广州有富豪与选美冠军举行相亲会。而在上海有 40 名富豪与相亲的女性共乘游轮至顶级别墅聚会。 2009 年,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一场百万名车见面礼的富豪征婚,锁定校花,成功吸引近七成的女大学生。 2010 年,苏州富豪在南京的巴士大卖广告,征求集赵雅芝扮演的白素贞,刘亦菲饰演的七仙女,及董洁所演的祝英台等 “ 仙女气质 ” 于一身的女子做老婆。而广州一场所谓 “ 全球私人甄选佳丽 ” 活动,其实就是 18 位富豪砸重金寻找美娇娘。另一个场景,深圳 8 位富豪的 “ 名流游艇会 ” ,吸引上万名美女蜂拥报名,中选率比考公职还低。 当倾城倾国遇到富可敌国,各种戏剧化元素可以写成一本百科全书。远的有台湾女星林青霞舍 20 年爱情长跑的秦汉,转而嫁给认识一年的香港富商邢李原。近期则以港星梁洛施在李泽楷一个晚上 19 万的攻势下,飞上枝头。而连生三子的梁洛施,母凭子贵,进不进门已无损于其豪门地位。而大陆女星刘涛结婚了,但新郎并非相恋多年的男友,而是仅仅认识二十二天的富商王珂。但富商即使娶得美人归,还是很难为了 “ 一棵树放弃整片林 ” 。所以,忠诚不可多得,逢场作戏总难免。而最难堪的是:女星贾静雯在医院待产前夕,丈夫却深夜驾车与长发美女同游。最伤心的是:名模王静莹打落牙齿和血吞的长期家暴。最遭糕的是港星叶蕴仪生女不生子,丈夫外遇不断,五年婚姻曲终人散。…… 当然,不能说有钱就没有真爱。只是,商业主导下的财富猎艳游戏,爱情能扔多远就扔多远。上海女人说:没有房子,想结婚也是门儿都没有。所以,为了拥有一颗掉下来能砸疼脚趾的南非钻石,南京一位硕士毕业任职外商企业的女子坦言只有一条路: “ 嫁个有钱人 ” 。男人以财富博取美人心,女人以美色换得金龟婿。而为了能够血拼扫货,吃香喝辣,花钱如流水,无价的爱情可以量化成具体的财务数字, “ 嫁入豪门 ” 补习班则顺势提供踏上此一捷径的葵花宝典。当 “ 嫁入豪门 ” 成为一种人生目标,时尚流行,导致莘莘学子也一切向 “ 钱 ” 看。 2005 年广州两名富豪财大气粗的开着宝马到校园征婚,结果有超过一百三十多位的女大学生争相应征。而另外一项针对青少年的 “ 性教育大调查 ” ,结果竟然有相对不算低的比率为了 “ 嫁入豪门 ” ,可以接受未婚怀孕的手段。物化女性的富豪征婚,社会没有抵制抨击,传媒更是津津乐道。江苏电视台一个电视节目,女性来宾当着镜头畅言 :“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耍浪漫” ,一时被大陆单身女性奉为圭臬。 当官商勾结,财富集中垄断造成贫富悬殊,整个社会不以道德论高低,而是财富论英雄的畸形价值观。当贪腐官员不问来路的聚钱敛财,则社会则笑贫不笑娼。不论是为大老婆量身打造的嫁入豪门课程,还是专门培训小三的二奶学校,这些崇尚物欲、唯利是图的教战产业,折射出拜金狂潮席卷中国大陆权贵制度统治下核心价值全盘崩解的社会实况 。 理智地看,婚姻本身并没什么问题,所有结婚的人都有过,普普通通,这就是夫妻。重要的是,人得通过婚姻学会认识到: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夫妻,什么是伴侣。而问题在于,人们现在往往是因为要结婚,都在结婚,所以就结婚,而究竟婚姻是什么,意义何在,恐怕都还没有严肃思考过。所以说,婚姻问题本身,不如人们对婚姻的认识重要。 佛教把人的烦恼问题分的很细,其中有一个 “ 无明 ” (即无知)的说法。婚姻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现象,最初就是繁衍后代,所以中国就讲究多妻多子。现在这个问题由于现代化,由于社会的转型,大家庭给小家庭取代了。但小家庭也有小家庭的问题。因为现代家庭重视的是两个人之间的 “ 幸福 ” ,即相互陪伴解闷寻欢的意义。但问题在于,即使婚姻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除了陪伴解闷寻欢的意义,也还有别的,例如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互相面对问题,即互助 —— 陪伴着走过一生。 抽像地说婚姻的意义,一般都能说到互助、互爱、互敬。可是,并不是一旦结婚了,这些就自然能够落实了。既然结婚本身并不意味着两口子天然就能够互助、互爱、互敬,那么这些婚姻的意义如何才能落实呢?是不是找一些书看看,听听别人的故事就可以了?不是,而是要学和做。在哪里学,就在婚姻家庭中学和做。两口子如何能够因爱而感受快乐自然寻欢走到一起,又如何能够学会在人生的旅程中互助、互爱、互敬,婚姻磨难的意义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要两个人碰到具体的问题,然后在遭遇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把上面互助、互爱、互敬落在实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磨合。 但互助和互敬很多时候是在矛盾中才能够体现出来的,正所谓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两个人走到一起,各自有一个家庭背景,方方面面的牵扯都少不了,而个人互助、互爱和互敬必然也牵扯到对对方背景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意识和能力。互助、互爱、互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在婚姻的问题、困扰和磨难中去提升心性、增进智能、磨出真情,互助、互爱、互敬就只能是空话。如果没有与年龄增长和岁月流逝相应的智慧增进,婚姻树没有年轮 —— 风雨的见证 —— 就不可能有婚姻深度和浓度地去互爱、互助和互敬。 其实婚姻问题的实质,就是让人学习如何通过解决婚姻中具体的磨难而合作成长。 关于婚姻,有打打闹闹一辈子的婚姻,也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婚姻。婚姻的意义,表面上是寻欢作乐、耳鬓厮磨 , 但是深层次的却是要互助 , 互敬 , 和互爱 , 以及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去体会不同的人生境遇。正是在体验这些酸甜苦乐之中 , 才能使自己的心性和脾气得到磨炼 ,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互敬、互爱 , 一起陪伴到老 , 这才是婚姻的主要意义,即风雨同舟,互助互敬互爱,白头偕老。 婚姻就是学校。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本心理学的书叫《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关于婚姻的意义的说法是:婚姻是两个人学习合作的学校,是超越自卑的旅程。 20 多岁的人结婚了,还有几十年未知岁月好活,一个人过,除非有赫拉克里特、康德那样的使命和智慧,能够终身不娶地渡过一生并单身也丰润。但大多数人,都要寻找到自己的另外一半,相伴着走过未来岁月的风风雨雨。在此过程中,两颗单薄的心灵,就在相撞中增加心智的厚度和深度。而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也就渐渐在消除,这个过程就在告别自卑。 婚姻是超越自卑的旅程,乍听起来有些费解。其实也容易理解。结婚之前是一个人,结婚之后是两个人共同面对这个世界,当然对未来的恐惧、自卑等就减弱了。 婚姻其实也是一座矿藏,遭遇的问题就是在挖矿。如果总是在回避问题,婚姻就是荒山秃岭。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并与对方形成风雨同舟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婚姻就是沙特的油田 。 婚姻,看起来确实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可细细地去寻思,这恐怕又不是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人生问题,涉及到体制祸害的问题。 婚姻在今日西方和中国有何同异?中国人的婚姻如何才是正常的?我想,随着中国的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问题的解决,中国人都将会得到合乎自己意愿的解答。但这个过程,也将和中国人的婚姻一样,是一个在磨难中合作成长、不断超越的过程。

阅读更多

朝鲜日报 | 中国大学新生开学礼:汽车、股票、房子

下周各级学校陆续开学,《东方早报》报道,有别“入学旧三件”,新的“入学三大件”已成汽车、股票、房子。 在上海大众车店工作的小李八月中下旬一口气卖了廿辆车,前来购车的不少都是大学新生的家长,他们买车是为了给刚进大学的孩子送“开学礼”。 开学季到来,除电子城热闹之外,今年各大汽车销售店也提前进入“金九银十”。过去买新衣服,买最新款智能型手机,买名牌笔记型计算机,买千万像素以上数码相机,这些入学装备早已不能成为大学新生“入学行头”的代表。 计算机、手机、相机“三大件”已被认为只是“刚性需求”(基本需求),汽车甚至股票、房子这样的“入学新三大件”成为新流行。 从本周到下周,上海各大学将迎来新生入学新高峰,在论坛上新生们比拼起自己的入学装备,其中一条帖子备受关注:“我们班一个同学开著崭新的汽车到学校报到,说是父母送的开学礼物,看起来也不像富二代,现在有钱的人真是多了。”另一名网友回帖称:“有什么稀奇,我父母就送了我一辆车,随便开开,现在车子便宜得很,十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车很普通。” 除汽车,股票、房子也成大学生入学新装备。武汉某商贸学院大学新生学的专业是金融,其父亲为让其学以致用,给他一张四万元的股票卡作为大学礼。 除此之外,入学物品还送房子,“房子我早几年就买了,当时还觉得偏,现在学校纷纷搬到了郊区,这个房子离学校还真是近,住自己家总比住学校宿舍方便。”林先生出手不凡,送给读研究生的儿子一套房子作为入学礼。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章友德也表示,父母给孩子的物质条件越好,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一味炫富,或是比拼物质,只会让精神层面更苍白。   来源=台湾《联合报》|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联合新闻网》 朝鲜日报中文网 chn.chosun.com 本文内容归朝鲜日报和朝鲜日报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摘编

阅读更多

郭美美、卢美美为啥刺痛网民神经

郭美美、卢美美为啥刺痛网民神经     如果年底要评选出几个年度关键词,我看“微博”当仁不让。今年,“微博”闹腾出来的事儿太多了,开房的,调情的,炫富的,这不,郭美美刚走,卢美美来了。      据报道,“中非希望工程”将在10年内为非洲捐建1000所希望小学,耗资约为20亿元人民币。也有报道说是15亿元。而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正是年仅24岁的女孩卢星宇。      网络红人卢星宇,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传媒专业毕业,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秘书长,典型的富二代,网民眼中的郭美美二代或卢美美。      说实话,我觉得卢美美的层次比郭美美高得多,郭美美只是脑残地炫富,属于有头无脑的一类女人,而卢美美显然不一样,头顶上有一大摞的帽子,绝对是“年轻有为”的那一种。      郭美美靠的是干爹,可是卢美美靠的是亲爹,人家是亿万富翁卢俊卿之女。卢美美的经济实力也非郭美美可比吧,郭美美无非是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拎爱玛仕坤包。而卢美美从小到大长辈们给她的几百个红包就有100万元,够一般工薪族忙活一辈子吧。      网民们很奇怪,中国还有很多兄弟姐妹上不起学,卢美美为何非要大老远跑到非洲去帮助别人?按照卢美美的说法,爱心无国界。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还是“宁赠友邦,不予家人”?      后来大家才明白,原来那个中国拿出15亿在非洲援建1000所希望小学项目就是由卢美美负责的。她所经营的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一样,对所有捐款提成10%作为管理费,即1.5亿。怪不得自己国家孩子上不起学她不管,却热衷去让非洲的孩子上学。      显然,这段时间,郭美美、卢美美刺痛了网民的神经。这不能不提到国人狭隘的仇富心理。是呀,自己辛苦干一年,还不如人家买一个包的钱多。自己辛苦忙活一辈子,还没有人家收的压岁钱多。市场经济的今天,盲目仇富显然不可取,可是网民并没有几个人对年轻的马云、丁磊、李彦宏仇富,为什么?因为人家劳动致富,靠的是智慧、能力和打拼。何况,他们好像也从不会脑残地炫富。      郭美美、卢美美都很年轻,很有钱,很高调,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是,自己拥有这一切是否靠自己的劳动赚得,如果只是沾了干爹、亲爹的光,沾了众多捐款人的光,还要在哪里显摆,这就不地道了。      有一种诗,叫朦胧诗。它不玩现实主义创作,玩的就是云山雾罩。郭美美、卢美美之前,好像中国的慈善事业也如同一首朦胧诗,低调、蒙胧,不大吸引眼球的。大家只知道,每当出现大灾大难,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各种“会”就高调现身了,有爱心的人马上心领神会,否则,单位会计发工资时自动把你教会,你就向指定的账号掏钱汇款吧。郭美美、卢美美事件之后,大家才明白,各种“会”靠别人干活,每回还要提取固定回扣,原来如此呀。一般人是看不懂朦胧诗的,朦胧的中国慈善事业是时候变得通俗易懂了。不根治慈善腐败,慈善事业将难以健康发展。                评论 加入收藏 打印

阅读更多

北斗 | <七星论道>第十期:工作这么累,为什么还这么,没钱?

本期导读: 本文从社会个人不公平遭遇着眼,剑指无可避免的结构性成因。本文分为三块,每块都有其各自的逻辑,而围绕一个议题:遍身罗绮者,终归不是养蚕人。社会除了要分工,利益格局也会分化。无论几次洗牌发牌,人总要被圈内圈外。在这种看似无奈的背景下,作者仍然呼吁各人争取自己的权利,也许这样才会使规则重构。 工作这么累,为什么还这么,没钱? ——个人命运的结构视角解读 文/ 王新强 (上海大学) 钱的逻辑 工作这么累,为什么还这么,没钱? 回答这个问题,得有几个前提要搞清楚:1、要钱干嘛?2、钱和工作之间什么关系?3、没钱又怎样? 要钱干嘛?要钱来养家糊口,用钱来换取生活必须品,票子可以用来换车子、房子、女子、儿子,最基本的是:包子。车子可以是两个轮的,也可以是四条腿的;房子可以是蜗居,也可以是汤臣一品;女子可以是街边的廉价的皮肉生意,可以是裸婚,还可以是终生相伴的神仙眷侣,更可以是现在时兴的电视相亲会上对对方百般要求自己却无所谓的女人(丈母娘催涨房价);儿子可以是农村留守二代,可以是富二代,当然还可以是李刚他儿子;包子可以是3毛钱一个的萝卜丝包子,也可以是铁道部领导们在温州吃的那一顿豪华宴,可以是上海红十字的那桌9K多的酒水。 没钱这些能不能获取?有时候能,有时候不能。在那些虽然我们还很怀念,但却不再可能的比如原始社会,这些东西不用拿钱来换,只要劳动就可以了。而且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就可以获取足够的食物(那个社会似乎除了食物其他的需求似乎很少)。虽然在我们这种貌似的富裕社会的人们看来原始社会很穷,但似乎未必如此。那个年代早离我们远去,没有证实或者说证伪的可能。所以只能停留在我们的想象中。能证实的是,现在,我们的很多人要工作很累、很多个小时,才能换来勉强的生活。这种累,有时候是身累、有时候是心累。这一点点工资,养家应该不难,糊口尚可勉强。当然,在那些可以复印的成功学看来,这只是因为你工作不够努力。 没钱本身不是问题,但当钱成了换取生活必须品的媒介的时候,没钱就成为了问题。 钱和工作什么关系?工作是让你的老板给你发工钱的必要前提。那什么是老板?钱,和工钱的区别又在哪?为什么一个叫“钱”,一个叫“工钱”?在马克思理想状态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单纯的用来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但在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不叫劳动叫工作,你工作了还不一定能够获取必须的生活资料,即使你工作的很努力、很卖劲。很多理想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们理想中的社会,跟现实——至少是天朝的现实——相差太远、太远,以致这群曾经满怀共产主义希望的氓们,已经看不到希望。无论是资本主义或者工业体系的建立已经把所有人都纳入其管理范围。任何人都必须通过这个体系获得其人口生存和延续后代的必须品。而这个体系,却不是由所谓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控制着。资本家们、ZF官僚们、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们,还有所谓的砖家们,代行了工人阶级的职能。     社会的逻辑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似乎给我们设计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国度,但那似乎只能是实验室里的乌托邦,离现实太过遥远。但即使是在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里,那些能够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公民们,都是有奴隶为他劳动的。至于这些奴隶们从哪里来,不是柏拉图论述的重点。但我们却可以尽情对此发挥想象。或者,即使我们对此存而不论,他也有意无意的告诉了我们,所谓公民的政治生活,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而自己不需要去为自己的生产和再生产进行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劳动者们之所以被叫做劳动者,是因为有一部分人不用劳动所以才形成了有意义的对比。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永远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是建立在其他人劳动成果、劳动剩余的基础之上的。有时候表现为地主对农奴的剥削,有时候表现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有时候表现为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有时候表现为资本主义霸权国家对那些处在世界体系边缘的落后国家的剥削。而离我们最近的,是那些社会上层、既得利益者们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剥削。我们所处的社会正逐渐变成一个丛林社会,弱肉强食、胜者为王。 社会精英、既得利益者们利用由他们单方面决定但却为影响所有人民的规则、制度维护着他们的既得利益。上层与底层的博弈,仅仅只是一个结果早就决定的过程。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还TMD是规则制定者。大学,以前还可以作为少数底层们用来上升的途径,但现在看来似乎这条路也已经断了。整个社会结构似乎已经陷入僵硬。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这个僵死的结构,怎么去打破呢?全面的重新洗牌?似乎不太可能:1、洗牌本身的不可能,2、重新洗牌未必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重新洗牌也许只是另一种建立乌托邦的实验。而这,需要极大的信任自身理性的勇气。而人类的理性,在反思现代性的今天,似乎早就已经没有了信誉。62年前新中国的建立未始不是一种重新洗牌,可60一甲子 的轮回似乎又回到了历史的起点。新中国的建立未始不是另一种意义的改朝换代、王朝更迭。 洗牌,也许并不能承担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的使命。工人和农民阶级,也只是充当了被利用的大多数的角色。重新洗牌,也许我会变得有钱,但仍会有人替代我之前没钱的位置。工人还是工人,农民还是农民,既得利益者还是既得利益者。 那么,怎么办?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共产主义实验的苏联,已经解体了;也许这并不能代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同样是共产主义实验的天朝,又怎样呢?天朝面临着“那么,怎么办?”的问题。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似乎并不只是那些后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资本主义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产党人们发动的工人运动以及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在15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争取工人自身权益的斗争。这些斗争在世界各地由于各国传统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其与各国历史的结合产生了各国形形色色的民主化运动的潮流。资本主义的改良并不是资本家或者其代理人们看了《资本论》以后自发的改良,而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内部的工人们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自身在最初向封建贵族和国王们争取其自身合法地位时宣扬的民主、自由等观念后来也一定程度上成为工人们争取自身权益的意识形态武器,共产主义,也成为一种用来争取权益的意识形态武器。工人阶级们本来属于圈外人的角色,通过其争取慢慢的变成了圈内人的身份,开始能够享受圈内人的公民待遇。一方面我们觉得这是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体系;因为它能够吸纳来自体系内部异见者的声音并把其利益诉求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并逐步经验性地改良和完善自身。     中国的逻辑 工作这么累反而没钱,一部分是因为至少天朝的体制、结构需要一部分人没钱;如果人人都有钱了,并且有很多钱了,还要他ZF干嘛?说白了,没钱是一个“他者”,一个ZF可以用来证明其合法性的“他者”。你没钱,一部分是因为你没有成为圈内人,而只是个圈外人。咱们的蛋糕其实已经做了很大了,但至于会不会、能不能分你一块,那得另说,看你是不是自己人——圈内人。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来一场革命把那些圈内人都消灭掉,然后重新设计一个天上人间的完美制度?这似乎太过于相信人的理性了。我们需要亦步亦趋的经验主义。按照理性设计制度当然没有错,很多现行制度就是凭空设想出来的并且在运行过程中还运行良好。但一个从未经经验检验的制度直接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人的幸福生活来实验,未免太过于冒险。至于你愿不愿意做小白鼠我不管,反正我不愿意。不论是现行制度,还是重新设计的制度,都是一个逐渐完善同时又不断碰到新问题的过程,然后是接着完善。而完善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游行、示威、集会、静坐、上访、言论自由、非暴力不合作,这些都是体制自我修复功能的体现—当然这有点太功能主义和主体主义了—这些都是在原有话语体系下承认原有制度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体制内的修修补补。 修补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把圈外人都变成圈内人。怎么变?争取!但不是争夺。说白了是重新分蛋糕的问题。但怎么分?谁来制定规则?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规则,规则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经验层面上来说,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在面对你和他人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为自己争取哪怕是1块钱的发票。杭州的哥们的罢工,也是一种规则,同时也是规则的重构。一个具有强烈权利意识的人,才能叫公民。当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权利意识时,涂尔干意义上的社会事实也就发生改变了,并将带来进一步的改变—但似乎任何社会事实的改变都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当每个人都具备争取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的时候,正是人们逐渐被纳入圈内人范围的时候。也是那些普适价值能够实现的时候。普适价值,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被一部分人用来争取自身利益的时候也会同时反身性地被所有人利用。     去努力为属于自己的权利争取吧,人人都争取自己权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人都履行自己义务的过程。争取了,就有钱了,大家都有钱了。有钱了,就都有车子、房子、女子、儿子、包子了。最重要的,是票子—P-i-a-o,piao,选票的票。 (责编:刘一舟)

阅读更多

是公众太苛刻还是“慈善”太莫测?

是公众太苛刻 还是“慈善”太莫测?   企业家们带着某种目的把善款投向非洲,并不违背慈善事业的原则,也不必等到所有的中国孩子都有学上,慈善的阳光才能投向非洲。但既然借用了青基会的招牌和渠道,“青基会”前头的“中国”二字,就对其行为有了更强的约束。   卢星宇,女,24岁,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传媒专业,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天九儒商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卢俊卿之女,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秘书长、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一个24岁的女孩,拥有如此炫目的头衔,不免让人高看一眼。而她所负责执行的“中非希望工程”,将在10年内筹集15亿元善款,用于在非洲建立1000所希望小学。如此宏大的慈善工程,交予一个稚嫩的少女管理执行,却不免让公众疑虑,这一项目到底是富豪们送给子女的一场豪华游戏,还是如他们所称的慈善事业?   这样的疑问,可以在卢小姐的自述和与其合作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简称青基会)对媒体的回应中,找到部分答案。   在“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成立大会上,身为秘书长的卢小姐在讲话中称,自己将和其他“富二代”们一起投身慈善,完成向“仁二代”的转变,而她“之所以能够想到发起中非希望工程”,就是希望中非希望工程成为“我们‘仁二代’的一个工程”。   而中国青基会秘书长在回应媒体提问时则强调,中非希望工程是由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与青基会共同发起的,而发起的目的,则是因为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的会员中,“有的已在非洲建立了企业,有的则想走进非洲”。这些企业希望在非洲的事业能获得成功,同时回馈当地社区,于是便有了慈善的念头,但他们不专业,于是便想到了与青基会合作。   综合二者的陈述,这个中非希望工程,确乎只是富豪们送给富二代的一次私家培训课程,慈善、公关、培养子弟兵,一石几鸟。至于青基会,则只是这场私家培训的顾问和教练而已。就连青基会秘书长都说,这个“工程”的所有资金只向富豪们私募,绝不向公众募捐,言下之意也是人家自己花钱自己玩,公众不必吃味。厘清了这一点,则这只大玩具交给出钱最多的董事长闺女先玩,也是合情合理。   不过在进一步的解释中,青基会秘书长又称,中非希望工程“是青基会的公益项目”,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扮演的角色“只是个劝募者”,项目的执行和善款管理“都是青基会负责”。为了撇清为富豪子弟充当私家教练的尴尬,这样的“澄清”是必要的。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那位24岁的早熟少女,究竟是从她爹和富豪叔叔们手里接受了一份贵重的私人礼物,还是正式受聘于作为公共慈善机构的青基会,作为首要负责人而主掌一个总额15亿元的国际慈善项目?如果确如青基会秘书长所言,该项目的执行和善款管理“都是青基会负责”,则卢星宇的身份显然应该是后者。然而,她真的胜任吗?除了她爹信任她,青基会信任吗?公众也信任吗?   应该承认,企业家们带着某种目的把善款投向非洲,并不违背慈善事业的原则,也不必等到所有的中国孩子都有学上,慈善的阳光才能投向非洲。但既然借用了青基会的招牌和渠道,“青基会”前头的“中国”二字,就对其行为有了更强的约束,必须在玻璃屋子里接受公众的全程监督,却不能继续以自家企业事务那样私相授受。在慈善声誉严重受损的今天,更是必须如此。   这也就回到了文章标题的提问:是公众太苛刻,还是“慈善”太莫测?你说呢?                评论 加入收藏 打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