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

中常九交响曲该叫《什么颂》?

中国两会已闭幕 . 政治局九名常委发声各不同(高清组图) 京港台时间:2012/3/15 消息来源:多维新闻 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 温家宝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审议 李长春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海南代表团的审议 习近平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的审议 李克强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福建代表团的审议 贺国强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摄 . 中国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分别于3月13日和14日在北京闭幕。两会期间胡锦涛、温家宝等九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分别到多个代表团参加分组讨论。 胡锦涛: 1,确保西藏社会大局稳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3月9日参加了西藏代表团审议。胡锦涛强调,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确保西藏社会大局稳定。 2011年3月以来,已发生20余起藏人自焚事件,但都发生在四川藏区。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及区主席白玛赤林,敦促官员全力维持3月份的社会稳定,如无特殊原因,必须全员全时在位。 2,再提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3月12日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加强军队反腐倡廉,狠抓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防止奢华,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他同时还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吴邦国:“理直气壮地”坚持特色社会主义 曾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的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3月9日在面对近3,000名人大代表强调,“理直气壮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语气较以往更为强烈、自信。 此前的2011年两会期间,吴邦国在报告时就表示,从中国国情出发,郑重表明共产党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吴邦国当时警告,中国在设计国家根本制度的重要原则问题如果出现动摇,不仅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甚至国家可能陷入内乱的深渊”。 而在更早的2010年,中国十一国庆前夕,吴邦国罕有的在中共中央的权威理论刊物上《求是》刊文,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中国。 吴邦国2008年4月也曾在《求是》杂志撰文,称“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两院制”,随后2009年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中,他就大篇幅强调中国绝不照搬西方的一套,与之前《求是》刊文内容完全一样。 温家宝: 1,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中国总理温家宝两届任期内的最后一场两会答记者问北京时间3月14日举行。在被问及最近几年其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时,温家宝表示,他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温家宝说:“这些年我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说已经比较全面和具体了。如果问我为什么关注这件事情,我出于责任感。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 温家宝还称: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近年温家宝已利用各种场合畅言政治体制改革,大声疾呼推动政改“至死方休”,在这最后一年多里,温家宝动作频频,尤其在政府行政部门力推政务改革,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又剑指“三公经费”,被认为试图一改此前“空喊”政治体制改革的形象。温家宝此次再出惊人之语,值得关注。 2,重庆必须反思王立军事件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届任期内最后一场两会答记者问于北京时间3月14日上午在北京举行。温家宝在记者会上首度回应引起境内外舆论高度关注的王立军(专题)事件:事件发生后,中央高度重视,已立即责成有关部门进行专门调查;目前调查已经取得进展,调查和处理的结果一定会给人民以回答;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并认真从王立军(专题)事件中吸取教训。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温家宝是到目前为止回应该事件的中国最高级别官员。 早前,2月9日,中国官方新华社发布通稿称,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于6日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并滞留1天后离开,中央有关部门正在对此进行调查。全国人大重庆代表团3月9日开放,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作为王立军的上级,首次回应该事件称“非常痛心”,承认自己“用人失察”。 两会召开前的2月28日,重庆市长黄奇帆接受了已经落地大陆的香港媒体凤凰网的采访,详述王立军案发后曾带领自己秘书长前往美国总领事馆进行交涉,不过该视频内容的发布时间却是3月5日晚,个中意味令人费解。 贾庆林自曝政协“家丑” 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在充分肯定政协过去一年的工作基础上,贾庆林也主动曝光出了政协存在的“家丑”:问责雷人委员、酱油委员、哑巴委员,认为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民主监督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调研和视察深入实际不够,有的提案和大会发言质量需要提高,有的制度规定还没有完全落实。” 李长春:有点不好的地方就想捂住 反倒会越描越黑 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海南代表团。对于引导和管理网络舆论,李长春说,“有点不好的地方就想捂住,反倒会越描越黑。”随着网络微博等的迅速发展,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通讯社”,这对宣传思想部门是新的挑战。 据《海南日报》3月12日报道,李长春指出,从大量的实践看,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最好办法还是公开透明,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信息,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李长春说,现在发生问题的,大量还是第一时间没有权威声音,或者第一时间不准确,然后第二次第三次修补,造成一次次的冲击波,越弄越被动。 习近平强调稳定压倒一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9日参加了新疆代表团的审议,习近平说,做好新疆工作不仅是新疆的事,更是全党和全国的事。他强调,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特别要加强对西方敌对势力、东突分裂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的防范打击,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确保社会持续稳定。 新疆、西藏分别位于中国西北、西南边疆,一直是中国的敏感地区。同日,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同样强调,要确保西藏社会大局稳定。 李克强自曝曾流泪 “我曾深入棚户区,到那些为了国家工业体系建设出了大力的工人家里去看,确实很心酸,甚至于流泪。”在3月6日与十一届全国人大辽宁省代表团一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如是说。 李克强曾在辽宁省工作3年。他现在的身份之一,仍是辽宁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克强说,他所承诺的“支持”有双重原因:其一、辽宁省是中国的重要省份之一;其二、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辽宁曾为新中国做出过“特殊的贡献”。 随着上世纪末中国改革进程的推进,包括辽宁在内的传统工业省份经历了阵痛,大批工人下岗,很多栖身于所谓的“棚户区”,成为“城市二元化”的真实写照。 “我曾深入棚户区,到那些为了国家工业体系建设出了大力的工人家里去看,确实很心酸,甚至于流泪。”李克强说。 贺国强探访重庆代表团嘘寒问暖谈旧事 中国全国人大重庆代表团2日下午抵达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3日上午到重庆代表团驻地看望代表,嘘寒问暖谈旧事。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重庆市长黄奇帆分别就重庆各方面建设、发展情况向贺国强做了简要介绍。薄熙来感谢贺国强长期以来对重庆的关心和支持,“国强同志是我们的‘老书记’(1999-2002年),尽管离开重庆已将近10年,但与山城人民感情深厚,时刻关注着重庆的发展。”他并称“吃水不忘挖井人”,大家要牢记前人的艰辛和付出,继续埋头苦干,再创佳绩。

阅读更多

世界媒体看中国:温家宝哀歌

VOA记者: 齐之丰 图片来源: Reuters 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14日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讲话 在中国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年的年会结束之际,总理温家宝星期三举行记者会。温家宝在记者会上的言谈被美联社形容为“swan song”,即西方传说中天鹅临死时发出的美妙歌声。 *温家宝老矣* 美联社 星期三发表驻中国记者韩村乐(Charles Hutzler)有关温家宝记者会的长篇报道,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介绍中国总理温家宝为时三个小时的记者会。温家宝在记者会上就范围广泛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而韩村乐则将他的报道重点放在了其中的政治内容上。 在报道温家宝高调提出中国迫切需要政治改革,以及温家宝对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书记、一度被认为是很有可能晋升到下届中共最高领导层的薄熙来提出不点名的强烈批评之余,韩村乐以显然是伶悯甚至是同情的笔调,描写了温家宝的个人情况: “温家宝在记者会上反复提起过去,他的那种愁闷和反省的语气语调,使这位总理的记者会变得像是天鹅临死时发出的歌声(turned the premier’s news conference into something of a swan song)。他是通常对民众漠不关心的中国领导层当中最得人心的一位成员。有时他被称作‘温爷爷’,给人的感觉是和蔼可亲。人们看到他跟煤矿工人一起吃包子,安慰四川地震或其他灾难的幸存者。” “温家宝的动作和话语看上去明显比以前缓慢了。他讲话时的停顿比前些年长了。外交使团当中流传的传闻说,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身体一直不好,所以把很多工作交托给他的内定接班人李克强。” *指桑骂槐抨击薄熙来* 国际媒体普遍注意到温家宝在星期三的记者会上发出警告说,中国假如不进行政治改革,中国迄今为止的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就会付诸东流,中国就大有可能重蹈“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大动乱的覆辙。 温家宝当时还对重庆当局以及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不点名的强烈批评。他说:“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并认真从王立军事件中吸取教训。” 温家宝作为中国总理,对中国另一位高级领导人薄熙来如此提出不客气的批评,对这种中国政治风景中罕见的现象,美联社记者韩村乐的解读是: “温家宝虽然没有提及薄熙来的名字,但他再次提到了过去。他说,有关(王立军)丑闻的调查应当‘经受住法律和历史的检验’。他回忆了中国过去政治运动频繁,使中国不能脱离贫困,跻身世界强国。温家宝的这些话似乎是指桑骂槐抨击薄熙来。薄熙来推动群众唱共产党歌曲,张扬‘红色’文化,因而被一些人认为是偏好过去那种极端的政治,令人担忧。” 重庆市公安局原局长,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先前是薄熙来的心腹,是薄熙来在重庆推行的“唱红打黑”运动中“打黑”的主力。在王立军突然到美国驻成都领事馆过夜、引发中国政治丑闻之后,薄熙来依然表示,“他(王立军)破案是有办法的”,不能否定他的工作成绩。 *薄熙来的另一种风头* 在过去历届人大会议期间,薄熙来的高调表现总是招致中国国内外看客围观的一个重要看点。在今年的人大会议期间,薄熙来相对低调的表现成为一种更引人注目的看点。 中国总理温家宝星期三在记者会上对薄熙来的不点名的强烈批评,使薄熙来再度成为世界媒体议论纷纷的热题,而日本媒体对这一热题的兴趣似乎格外浓厚。 日本主要报纸《 读卖新闻 》星期三发表记者加藤隆则的报道说: “温家宝总理在14日的记者会上就重庆市原公安局局长王立军跑进美国总领事馆的事件表示:‘多年来,重庆市历届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改革建设事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现任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并认真从王立军事件中吸取教训。’温家宝以异常严厉的口吻对重庆市第一把手,中共市委书记薄熙来进行了批评。” “温家宝总理还指出,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温家宝的这番话也是暗中批判薄熙来所推行的‘唱红歌’运动。” 日本另一家主要报纸《 每日新闻 》发表记者成泽健一的报道,则对温家宝的‘重庆市历届政府’的说法提出了这样的细读: 温家宝总理在14日全国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要求中共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对王立军事件进行反省。“重庆市第一把手薄熙来力图在今年秋天中共党代会上晋升最高领导层,并为此采取保守的政治手法,因此引起争议。人们认为,温家宝总理的这番话是对薄熙来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强力牵制。” “此外,温家宝总理还表示:‘多年来,重庆市历届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改革建设事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现任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并认真从王立军事件中吸取教训。’薄熙来在重庆的前任是积极改革的现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汪洋被认为是跟薄熙来竞争进入下届中共最高领导层。温家宝总理在发言中将‘历届’和‘现任’区分开来,可以说是对薄熙来的批评。” *公开批评薄熙来* 日本 时事社 星期三发出的报道,则对温家宝总理要求中共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记取王立军事件教训的言论进行了另一番政治分析: “王立军事件受到内外关注,也牵涉在今年秋天中共党代会上力争进入中共(最高领导层)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薄熙来的动向。薄熙来在3月9日的记者会上表示,王立军事件是一起‘孤立的事件’,强调跟自己无关。温家宝总理的发言看来对薄熙来是一种打击。” 日本公共电视台 日本广播协会NHK 的报道则指出: “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认为有可能进入下届中共最高领导层。但中国总理温家宝在14日就薄熙来的心腹受调查一事在公开场合首次批评薄熙来。” *歌唱得好听,然而…* 美联社记者韩村乐在报道中用“swan song”来形容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的言论,显然是跟中国古人所说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意思大致相同。温家宝在记者会上有关中国迫切需要政治改革的说法,更是受到中国国内外的普遍注意。 然而,温家宝总理有关改革的那些亦哀亦善、美妙歌曲一样的言辞,显然没有打动法国主要报纸《 费加罗报 》驻北京记者阿尔诺·德拉格朗日。德拉格朗星期三发出的报道说: “许多个月来,甚至是许多年来,温家宝都在谈需要取得政治改革方面的进步。不过,在中国领导层正在进行庄严的政治权力交接、在他最后一次举行这样的记者会之际,他的这种说法平添了份量。然而,这位总理这次所说的话跟先前所说的话相比也没有具体到哪里去。他过去有关这个话题的说法也没有什么实践。” *亦哀亦善、美妙无用* 德拉格朗日的这种看法,显然在西方主流媒体当中广泛流行,由美国主要报纸《 华盛顿邮报 》和《纽约时报》有关温家宝记者会报道的题目就可以略见一斑。 《华盛顿邮报》星期三发表记者基斯·里奇伯格从北京发出的报道,题目是:“中国总理温家宝呼吁政治改革,与此同时中国人大强化有关拘捕的法律。” 里奇伯格的报道所说的“强化有关拘捕的法律”,是指被普遍称作橡皮图章的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不顾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和法律界所表示的强烈异议,通过中共及其政府提出的法案,准许中国公安机关可以在不通知被拘捕者家属的情况下以宽泛的“危害国家安全”之类的罪名将被拘捕者秘密关押半年。 在一个当局可以任意拘捕批评者的国家,政治改革能进行到哪里显然不言自明。里奇伯格或其《华盛顿邮报》编辑选择这样的一个报道题目,显然使温家宝总理有关政治改革和民主的言论成为空话或笑话。 与此同时,《 纽约时报 》星期三发表的记者迈克尔尔·瓦恩斯的报道的题目,则更为一目了然,直截了当,不言自明: “温家宝保呼吁政治改革,但回避具体详情。”

阅读更多

刑诉法修正案通过,160票反对57票弃权

刑诉法修正案通过,160票反对57票弃权 作者:中新网 来源:中新网 来源日期:2012-3-14 本站发布时间:2012-3-14 21:02:57 阅读量:183次     中新网3月14日电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今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经表决获得通过。   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有“小宪法”之称。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于1979年制定,1996年进行了首次修正,这是时隔16年之后,刑诉法的再次大修。   在此前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之后,3月8日,刑诉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修正案草案共110条,内容涉及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各个方面,并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于3月12日上午召开会议,对修改决定草案进行了审议,逐条研究了代表提出的审议意见。法律委员会认为,修改决定草案是可行的,同时在委托辩护人、非法证据排除、侦查措施、死刑复核程序、公诉案件和解程序等五个方面提出修改意见。   此外,根据有的代表的意见,还对修改决定草案做了个别文字修改。修改决定草案建议表决稿已按上述意见做了修改。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毛泽东让周恩来多次检讨两度剥其总理权力

毛泽东让周恩来多次检讨两度剥其总理权力 作者: 来源:人民网 来源日期:2012-3-14 本站发布时间:2012-3-14 0:03:18 阅读量:53次   导读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多次表示对周恩来的不满,不仅出言相讥,甚至两度剥夺他的总理权力,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也曾态度强硬地顶撞过一次毛泽东   日前(附注:2007年1月15日)逝世的中共元老薄一波,在1988到1993年间写了近八十万字国史性质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由于薄一波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和亲身经历,这部“将个人回忆和档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产物”,是研究1949年中共建政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期间的中国历史比较有价值的著作。其中关于周恩来和毛泽东关系的多次记载显示,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多次表示对周恩来的不满,不仅出言相讥,甚至两度剥夺他的总理权力,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也曾态度强硬地顶撞过一次毛泽东。   只管外交,一度大权不如高岗   据薄一波的回顾,周恩来虽然在中共建政后一直是中国的大管家,但他的总理职务并不是坐得很稳当的。1952年8月,各中央局和大区行政委员会主要领导相继进京任职,当时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之说。这当先的一马就是高岗,他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身份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进京,计委因此有“经济内阁”之称,不属周恩来的政务院(即国务院)管辖。   薄一波1953年春组织财政部出台新税制后,因“事先没有报告中央”等原因而受到严厉批评。不久毛泽东又认为政务院犯了分散主义的错误,强调要加强中央对政府工作机关的领导。此后,经济计划工作和八个工业部由高岗负责,周恩来事实上只负责外交事务。在高岗次年初受到整肃后,周恩来的总理权力才又有恢复。   反冒进,写检讨写到白发增多   周恩来1956年提出“反冒进”再度令毛泽东不快。当时周恩来和刘少奇等人认为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现象,提出稳健的发展思路,但与毛泽东的意思向左。据薄一波记载,毛泽东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特别表扬了柯庆施的文章《乘风破浪》,“16日,毛主席在大会上再次拿出柯文,当众对周总理说:‘恩来同志,你是总理,你看,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写不出来?’周总理回答:‘我写不出来。’”   从1957到1958的一年半年时间内,毛泽东批评“反冒进”,仅薄一波在书中披露的就有:1957年9、10月间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12月的杭州会议,点了周恩来的名;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2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3月的成都会议,4月的武汉汇报会,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5月致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信。毛泽东批评说:“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这是政治问题。一反就泄了气,六亿人了一泄气不得了。”“右派把你们一抛,抛得跟它相距不远,大概五十米远。”   周恩来只得不断检讨,在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都作了公开检讨。毛泽东不但对周恩来前两次检讨不满意,而且不许周恩来秘书帮助写检讨,以至于周恩来在写检讨的十多天内,两鬓的白发又增添许多。   大跃进,失去了经济管理权   中共建政之后,周恩来除了总理一职,还兼任外交部长。到了1958年2月,外长一职由副总理陈毅接任。同年5月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要防止闹分裂的话,周恩来便提出要中央考虑他当总理适宜不适宜的问题。在政治局常委开会讨论时,常委们都挽留他,只有毛泽东没有说挽留,也没有说不挽留。事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五个小组,各有专人负责,周恩来的权力被大大消减。到了大跃进期间,周恩来实际上失去了对经济工作的发言权。   关于知识分子的说法,周恩来不认错   中共中央1956年1月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发表讲话,强调知识分子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之后,在1962年3月的广州会议上,以及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周恩来都认为知识分子“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尽管周恩来的发言是代表中央的,但1956年的中共八大仍然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法。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再次说知识分子“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周恩来1962年的报告就被有些人质疑,当周恩来要毛泽东就此表态时,毛泽东没有说话。但是据薄一波记载,在同年10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很不客气地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些阳魂过来了,但是阴魂未散,有的连阳魂也没有过来。”   而周恩来当时也显得比较强硬,薄一波记载,周恩来在1962年10月11日地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对知识分子,说我们提倡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是没阶级分析,我是代表党作报告的,是党批准的,不是我一个人起草的,少奇在宪法报告上讲过有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劳动人民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不认为我在广州会议上讲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有什么错误。”        

阅读更多

法广 | 当今世界: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蜜糖混合着毒药?

如果说刑诉法修正案是蜜糖混合着毒药,那么现在开化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蜜糖,而对毒药却更加耿耿于怀;不再满足于此前的种种微小进步,而要求直接面对统治手段中的核心问题。这就是第73条对于当下时代的意义。 3月10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已经由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表决通过,这意味着草案基本定稿,3月14日将提交人大全体会议表决通过。 据财新传媒援引知情人士透露,在主席团投票中,出现1张反对票和1张弃权票。这两票异议或许将成为未来的火花,在今天看却实在微不足道,淹没在主席团170人当中。然而在大众网络媒体上,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却讨论得如火如荼,对于很多观察者而言,似乎又一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此闸一开,国将不国。 面目模糊的草案 围绕刑诉法修正案的讨论纷纷扬扬,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京剧三岔口式的夜战,似乎大家讨论的是一回事,然而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对于很多普通公民来说,他们面对的还是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初审、并于2011年8月30日公布的草案版本(第一稿)。 但是在这一稿基础上,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后,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草案再次修改,并经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于2011年12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于是成为草案的第二稿。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在3月8日的说明中介绍,上述草案已经于此前的1月11日发送各人大代表阅读讨论,根据反馈回来的讨论意见,再次修改完善,形成了现在提请大会审议的修正案草案,即第三稿。 除了第一稿曾经向社会公布外,本次刑诉法修正始终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第二、三稿都通过零敲碎打的方式向外界透露内容,从未公开过全部正文。部分代表表示数月前已经拿到第二稿草案,而有些代表还是按照第一稿准备审议工作,第三稿有多处改动,却在代表到京后才发放,并且一共只有几个小时的讨论时间,无法形成有效审议。 另一方面,这个程序上的微妙纰漏被媒体人陈宝成敏锐地抓住,他提出,根据《立法法》相关规定,法律草案需要在会议举行前的一个月发给人大代表。1月11日发送的草案被作为符合《立法法》的形式要件,然而却并不是最终提交审议的版本。换句话说,目前人大代表们审议的版本,实际上没有按照法律要求提前一个月发送。有鉴于此,他呼吁以违反《立法法》程序为事由,阻止刑诉法修正案在本次人大会议上通过。 然而,看上去时间并不在他一边。3月14日将是草案审议的日子,据主席团的投票形势和媒体打探的各方代表团态度来看,虽然对具体措辞还有争议,草案整体通过基本上是十拿九稳之事。截止北京时间12日夜,草案最后定稿仍未提交到代表手中。再接下来的24小时中,紧迫性正在逐渐升高。 刑诉法草案:蜜糖还是毒药? 公允地说,本次刑诉法修改的确有进步之处,这种进步既包括个别形式上的细微调整,也包括在实质上完善原有规则,弥补漏洞(例如二审开庭程序),并新设立了四种特别程序(未成年人案件;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其中最值得瞩目的,是对被告人、辩护人权利的进一步保障,例如将律师介入诉讼的起点大幅提前,有利于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律师会见不被监听;律师阅卷权受到保障;被告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针对刑讯逼供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初步形成;当事人对司法机关侵权行为有权申诉控告等等。相比之下,官方媒体大力宣扬的“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第二条,不过是装饰门面的政策宣示而已。 然而,对于众多反对者而言,审议程序上的瑕疵是次要的,关键问题在于,和官方的歌颂相反,刑诉法修正案的若干后门,一旦遭到滥用,便呈现出一副让人不寒而栗的前景。 这种担心主要来自于对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这三种强制措施的适用。 第一稿中针对监视居住规定:“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指定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对此,反对意见称,在指定居所执行监视居住,已经完全违背了这一术语的本意,和变相监禁无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评论称,“刑诉法草案异地监视制度必须废除。要害在于:一,异地监视实质等于羁押,而不受逮捕拘留期限限制。二,这些异地羁押场所,不受看守所条例限制,将会失控。”在他看来,异地监视居住实质是“双规”的合法化和扩大化,从党员扩大到普通公民。 同样激起争议的还有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三种情况下的通知程序。在第一稿草案中,三种情况下都应在24小时内,将原因和处所通知相关人家属,然而都留下缺口,即“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 经过立法博弈之后,递交会议审议的例外条款已经大幅缩水。采取逮捕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无论涉嫌何种罪名,都应当在逮捕或者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家属。但是,在拘留情形下,如果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可能有碍侦查情况下,仍然可以不通知家属。 除此之外,刑诉法修改的另一大漏洞是“技术侦查”,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名称背后,隐藏着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秘密录像、GPS定位、秘密获取物证、邮件检查等多重手段。而且刑诉法将技术侦查手段运用到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黑社会性质组织、毒品、贪污、贿赂、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等犯罪中,铺盖范围广泛,对于批准手续却缺乏足够规制,此外相关联的“秘密侦查”,同样缺乏足够的规定,引起境内外媒体关于“警察国家”来临的担忧。 三种涉嫌罪名下的异地监视居住,拘留情形下的不必通知家属,以及技术侦查手段缺乏足够制约,凡此种种,构成了媒体和学界的心头之痛。许多观察者担心,在缺乏司法独立、警察法治薄弱的现实状况下,这几个后门已经留得足够大,可能导致秘密拘捕、强制失踪事件频繁出现,更可能导致此前的种种有限进步化为乌有。规定了“异地监视居住”的草案第73条已经成为一个恶法象征,此前在北京失踪的重庆市人大代表张明渝的遭遇,被称为“第73条提前实施”。有鉴于此,除陈宝成外,法律学者贺卫方、童之伟、媒体人章文、时政观察人士熊伟、律师陈有西、投资人薛蛮子等不同行业的公共人物正试图跨越领域,共同抵制“73条”的出台。 危害国家安全:在辩论中脱敏 舆论对刑诉法修正案的批评,多数针对已经成文的条款,其中以第73条最为典型。然而没有被包括进草案文本的缺陷,也正因此多少逃避了公众目光的审查。被法律学者长期诟病的劳动教养、收容教养、党内“双规”等问题上,刑诉法修改不但知难而退,而且“双规”还暗渡陈仓,以“异地监视居住”的形式试图突破党纪成为国法,真正实现了“确保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激烈抗争显示出,“危害国家安全”也正在逐渐突破敏感禁区,开始登堂入室,成为公共空间中的辩论焦点。无论支持还是反对修正案,这一概念都在不断辩论中逐渐脱敏,它不再是刘晓波、胡佳等敏感词人士的专属罪名,而成为每一位言论活跃人士的心头大患。和这种脱敏进程相对应的,便是“国家安全”观念的平庸化,当免于强制失踪这样的基本权利都和国家安全挂上钩的时候,“国家安全”也就丧失了它原本赋予自己的神圣性。相应地,诉诸于“国家安全”的统治合法性,正在激烈辩论中不声不响地、但是无可挽回地流失。 事实上,在“危害国家安全”名目下,共有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等多个具体罪名。正如许多论者反复强调的,不要以为这些罪名和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在缺乏制约的滥用权力者手中,讽刺县干部都可以因“涉嫌危害国家安全”被采取强制措施。“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舆论设想的强制失踪,让很多人联想起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密札”。二者表面相似,实际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所谓密札,在本意上是国王规避高等法院审查登记的一种变通方式,后来被滥用来镇压异己,尤其是被国王用空白密札来赏赐臣下甚至再被转手买卖。然而,在前现代历史中,即便是绝对君主制的密札,力量终究有限,它根本无法封锁相关消息。密札造成的悲惨故事固然不胜枚举,但和极权社会中“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人间蒸发相比,不算严苛太过。一代文豪伏尔泰被密札关入巴士底狱,但读书会客丝毫不受影响,传言他出狱时,甚至向典狱长表示感谢盛情款待!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观察旧制度时就发现,“这个政府如此富有侵略性和专制特征,但当它遇到最微小的反抗,它便不知所措,最轻微的批评也会使它惶惶不安,简直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地步……”而在刻画旧制度中如何孕育革命力量时,他慧眼独具地揭示了社会临界点上人心思变的奇特征兆:“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如果说刑诉法修正案是蜜糖混合着毒药,那么现在开化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蜜糖,而对毒药却更加耿耿于怀;它不再满足于此前的种种微小进步,而要求直接面对统治手段中的核心问题。这或许就是第73条对于当下时代的意义。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