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报告汇】官方推迟宣布李文亮医生去世时间(外四篇)
本期CDT报告汇看点:纽约时报的重磅调查及珍贵资料,还原李文亮医生去世前的最后时刻;回顾习近平执政十年,中国媒体如何走进了万马齐喑的时代;中国认同还是香港认同,香港支联会的前世今生。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10月 7, 2022
本期CDT报告汇看点:纽约时报的重磅调查及珍贵资料,还原李文亮医生去世前的最后时刻;回顾习近平执政十年,中国媒体如何走进了万马齐喑的时代;中国认同还是香港认同,香港支联会的前世今生。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11月 10, 2020
一个独裁者,要对付一个有影响力的异议者,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干掉他?不。突然消失只会令他影响力更大。死亡引发的集体哀悼,常是言论转化为政治行动的开始。对独裁者来说,一个异议者的处境无关紧要,真正要紧的,是那些相信他的人——怎样重新掌控他们的心,才是重点。
怎样减弱、消除异议者对群众的影响力?隔离。竞争。抹黑。不消灭他,但限缩他发挥影响、及为自己辩驳的能力。派十个人与他竞争,分薄支持者注意力,并争夺粉丝。寻找弱点、痛脚,想办法抹黑他,破坏群众对他的信任。至此,异议者肉身仍在,甚至仍发声,但人们已听不见他,即使听见,也不再相信他。他就不再是威胁。
在极权国家,最具威胁力的异议者,不是任何个人,而是真相。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10月 30, 2020
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就从自己经历说。我会把自己尝试当成一个人物报道的对象去解剖。
做人物报道中,写人物写的最好看的地方,是提炼出私人生活中公共性的部分。所谓公共性是指,每个人某种程度上都是被时代造就的,我们都活在每个时代或者历史的结构里面。
因为这15年经历了特别大的变化,尤其中港台三个地方相互间的翻转和敌意。在这种情况下,和大陆的朋友很久都没有仔细讨论香港和台湾的话题。但我知道很多朋友是很关心的。我也邀请了很多大学室友、朋友,我们原本在想法上相同,但因为说不出口的时代议题,彼此交流都搁浅很多。
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就从自己经历说。我会把自己尝试当成一个人物报道的对象去解剖。
做人物报道中,写人物写的最好看的地方,是提炼出私人生活中公共性的部分。所谓公共性是指,每个人某种程度上都是被时代造就的,我们都活在每个时代或者历史的结构里面。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7月 14, 2020
坏的时代,没有一剂良药的解方。在看不到出路的时候,首先要抵御捷径的诱惑。捷径往往是虚假的,是最远的道路,也是不归路,急着寻求简单解药,反而会往犬儒狂奔,也最容易掉入投机者的陷阱。我们或许都要学着接受,恐惧无法排解,内疚难以愈合。站在原地,目睹巨大的物是人非之后所带来的种种情绪,不会轻易消除。就像阿伦特点评茨威格写于二战时的《昨日的世界》时感慨: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巨大转变的见证人,我们都迫不得已接受这一点。
与朋友开玩笑时,我说记得小时候在中国,是生活在一种已达熟成期的「不自由」极权体制里,所以我们常自嘲:我们还没长大就老了。成年后到了香港,虽然熟成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这自由之地,仿佛重返青春,遇见的人都单纯,规则都透明清楚,社会总相信有公义。
万万没想到,我们会在香港,见证一个社会从自由迅速坠入不自由的境地,会见到极权从零到一,原地生成。
那,直面、纠缠、抵抗,就视为时代给我们的挑战和使命吧。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