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墙外楼 | 半醉汉:害人害己与自掘坟墓

清朝晚期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政治、科学,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他们企图通过光绪皇帝,运用皇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但维新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强烈反对。...

阅读更多

唐德刚: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702 次 更新时间: 2013-03-01 19:37:37 唐德刚: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进入专题 : 慈禧太后 颐和园    ● 唐德刚        在前篇拙文里,笔者提到,在近百余年的中国里,李鸿章实在是最早的,乃至唯一的当国者,曾经领导我国参加过世界军备竞争(World Arm Race)。   我们应当了解,自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到二次大战结束(1945年),在白色帝国主义的五霸七雄(后来又加上个日本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我们这个地球,实在是个“土匪世界”。那儿只有强权,没有公理。强权从何而来呢?曰:武装也;军备也。在李鸿章那个时代,人类还没有发明飞机和原子弹。列强要横行世界,就只能靠强大的海军了。   在十九世纪,英国的海军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了。大英帝国要维持“日不落”的权势,在海军实力上还要确保它的“两强标准”(two-power standard)呢!换言之,大英帝国的海军实力,要超出其它任何两个列强合并起来的战斗力量。   同治九年(1870年)以后,出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深谙此道。他一再讲,洋人的神气,神气在有“铁甲”。你跟洋人打交道而自己无铁甲,你得闭起乌鸦嘴。   李鸿章是近百余年来,我国仅有的两大外交家之一——另一人是周恩来。笔者曾替顾维钧先生写了几百万字的回忆录。但是翻烂顾氏的公私文件,我总认为威灵顿顾只是个“技术官僚”、“博士帮首”和“黄面皮的洋员”。他一直只是在替老板干活而已;自己没有真正在外交上作主的政治力量——李鸿章和周恩来就不同了。   李鸿章也是近代中国搞以夷制夷的祖师爷——搞以夷制夷,连周恩来都未搞好。李鸿章当然也成绩欠佳。李氏未搞好的道理,是他的“铁甲”被日本打沉了。搞以夷制夷而无“铁甲”为后盾,那就变成买空卖空了。“夷”也不是傻瓜嘛!专搞买空卖空,哪里行得通呢?!所以甲午之前,李鸿章立志要参加世界军备竞赛。   老实说,在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时期(1870-1895年)的大清帝国,要参加世界军备竞赛,是绰有余裕的。大清帝国毕竟是个大帝国嘛!它和今日中国大陆上的人民共和国一样,虽然也是一穷二白,但潜力是无限的。甲午之前慢说像上述的日本“吉野”号那样的巡洋舰,就是再买它三五条“定远”、“镇远”那一级的主力舰,也是轻而易举的。   君不见一项《马关条约》(1895年)我们就赔了两万万六千万两。六年之后的《辛丑条约》(1901年),我们不又赔了四万万两?合计,七年之内一下便赔掉六万万六千万两!——我们有这么多钱去付“赔款”,没钱买船?!   当然四万万两是分期付的。付多了蒙债主们退款,还要让我的老师胡适之,我的朋友杨振宁……去放洋留学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老太后当年赔的款,一小部分被退回,我们到现在还没用完呢!——甲午战前我们没钱买船?!我们再买五条、十条,也游刃有余呢!   有钱为什么不买船,要等到打了败仗,再去“赔款”呢?!   朋友,这便是上篇拙文所说的:专搞“四化”,不搞“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此地着重“往往”二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搞社会科学的人,不应该把话说得太“绝”。   须知,四化者,科技现代化也。五化者,政治现代化也。“政治现代化”不一定要搞什么“民主墙”嘛!但你至少也该搞个干净而有效率的现代化政府——至少也得像当时德国和日本那样。像我们慈禧老太后治下的那摊烂狗屎,总归是不够资格参加世界军备竞赛的——帝国主义虽然都是“土匪”、“强盗”,但是盗亦有道也。   现在且看看我们李中堂,如何在这场世界军备竞赛中先败下阵来,后来才打败仗,才赔款。      海军衙门是个大“肥缺”      在北洋舰队成军之初,李鸿章便极力主张三洋一统、分建合操。中央政府应有个研讨战略、统一指挥,以及筹画预算、部署后勤的总机关。这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任何现代国家,都是少不了的,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例如英国的海军部(Admiralty),德国和日本的“大本营”和“参谋本部”;今日美国的“五角大厦”(Pentagon),乃至目前北京和台北的“军委会”,“国防部”一类的机构……在清末,就叫做“海军事务衙门”或“海军衙门”了。   李鸿章本是个好权而又有责任心的干才。在海军衙门的酝酿期间,他本来就当仁不让的。可是这次却由不得他了。在大清国海军成立之初,那些自视为统治阶级的满族亲贵,早已虎视眈眈。本来湘淮军之崛起,他们已感到切身威胁。海军再起,他们就不能再让汉人掌握了。不幸的是,两百多年的荣华富贵和游手好闲的生活,早把这个高踞统治阶层的少数民族,腐烂得无可救药了。上文所述,海军是多么技术化的现代兵种。这种腐烂的满族亲贵,如何能插手其间呢?   但是“海军衙门”可就不同了。它是个高高在上,设于皇城之内,外表上似乎只是个专门管人事、管钱包的大“衙门”!而这衙门所管的海防经费,动辄百万,在他们的眼光里,这衙门是比大清朝廷之内的六部九卿,朝廷之外的督抚司道,任何一个衙门都更要有银子的新衙门。总之,在大清官场中,海军衙门是一个最“肥”的大“肥缺”。亲贵们是绝不能放过的!   大清王朝发展至此,也可说是“气数己尽”吧!就在这紧要关头,那个比较贤良而识大体的慈安太后,忽于光绪七年(1881年)离奇病死。慈安是慈禧所最为敬畏的正宫娘娘。慈安一死,这个姨太太出身,个性又泼辣狠毒的慈禧皇太后,大权独揽,渐渐的便原形毕露了。   三年之后(1884年),她就把恭亲王奕欣赶出总理衙门。奕欣是总理衙门(中国第一个外交部)的创办人。20多年与洋人折冲樽俎,使他颇谙外情,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开明政治家,同治中兴的名臣之首——没有他,慈禧也做不了皇太后。所以他也一直是慈禧所敬畏而嫉妒(仅次于慈安)的第二号人物。恭王一去,慈禧在朝中便肆无忌惮了。   在这种政潮中,居心叵测而推波助澜的,还有个举足轻重的洋官僚赫德。赫德是英帝安插在中国官僚体系(Chinese bureaucracy)之中的一个公开的间谍。他掌握了中国的关税。中国政府向外国购买船炮,支票要由赫德签名。他不是袁世凯的古德纳;更不是蒋中正的端纳。他在中国官僚体制中,是有其一言九鼎之权威的。加以他在中国官场厮混数十年,早变成中国政治的老油条。吹牛拍马,纵横捭阖,无一不会,以一个白色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代理人,再加上熟谙中国官僚的那一套,这位洋大人也真是“双取骊龙颔下珠”,为中外少有的枭雄。   前文已略言之,在中国海军成立之初,他就设法排斥其它列强(美德法)在中国的影响力,而要把中国海军变成大英海军的附庸。他这项阴谋,慈禧和她的近支“懿亲”像醇亲王奕?(慈禧的妹婿,光绪的生父)等人,哪里知道呢!可是李鸿章和恭亲王奕欣,就洞若观火了,不幸恭王早就是慈禧的“刘少奇”,迟早是要滚蛋的。他自身难保,也就顾不得什么海军了,而李鸿章却是慈禧的“周恩来”,是个少不了的人物。他一要效忠大清,二要自己抓权。他对赫德的阴谋就要加意防范了。朋友,我们如设想使周恩来和李鸿章,易地而处,他们二人的棋路是不会两样的。      李、赫交恶突出醇亲王      为防制赫德搞鬼,鸿章乃拿出他那套以夷制夷的看家本领,密遣原任马尾造船厂总教习的法裔洋员日意格(Prosper Giquel)和原任天津海关监督的德裔洋员德璀琳(Gustav Detring)暗中加以监视,要他们向他告密。日、德二人得令,那真是忠于职守。因此,来自柏林和巴黎的小报告,把赫德的诡计,一一揭了底。   不特此也。那时奉华府之命,前来中国协助开放朝鲜的美国海军司令舒斐特(Commodore Robert W.Shufeldt),日久也变成李鸿章的情报员。舒氏原是直接去朝鲜办交涉的,但朝鲜王口口声声自称他“本朝为大清之属国”,外交未便作主云云。舒氏只好到天津去找李鸿章。李鸿章对付洋人(和周恩来一样)是有其魅力的。加以美国人当时对中国十分同情。因此舒氏也变成鸿章防制赫德的顾问。   但是赫德又岂是省油灯?你搞以夷制夷,他也会搞以华制华,尤其是以满制汉。他知道太后要以满人掌海军:他也知道和“小六子”恭亲王争权的“七老爷”醇亲王奕?,早就对“海军衙门”这个大“肥缺”垂涎欲滴;他更知道他自己的话对那无知、擅权和恐洋的慈禧,有一言九鼎之力。他如发动使醇亲王出掌海军,那么他的政敌李鸿章,也要举双手赞成。因此,他就公开建议以醇亲王出任“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此议一出,连哑子吃黄连的李鸿章,也得抢先保举。1884年(光绪十一年)醇亲王奕?就正式受命为“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了。外行而颟顸的醇王当了海军大臣,李鸿章就要靠边站;那手握钱包的赫德也就挤向前排了。   醇亲王是个什么东西呢?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和恭亲王的胞弟;同治皇帝的胞叔;光绪皇帝的生父;宣统皇帝的祖父;后来当上摄政王载沣的爸爸。   但是这些血统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还是他的婚姻:他老婆是慈禧皇太后的妹妹。就因为这一条不平凡的裙带关系,他才当上了皇帝的爸和皇帝的爷;而最糟糕的,却是他凭这条关系挤走了奕欣,当上了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作了李鸿章的顶头上司。自此大清政局就是清一色后党的天下了。   醇亲王这个大清帝国中的首席大贵族,头号纨挎子,懂得啥海军呢?因此,海军衙门抓在他手里,就不成其什么“参谋本部”、“神经中枢”和“五角大厦”了……可是反过来说,这个“大肥缺”对他的服务,那可就说不尽了。   奕?当时是北京城中生活最豪华、最糜烂的亲王。真是所谓把银子当水一样的去花掉。但是除掉他爸爸和哥哥所给的有限的赏赐之外,他哪有那么多的银子,去经常地维持他那奢靡的生活呢?那就靠以不同的方式去贪污了。因此,所谓“醇邸”是其时中外咸知的最大的一个贪官污吏。但是当贪官污吏,也总得有个地盘。所以海军衙门一旦落人这一个大贪官之手,那就不堪想象了。   不特此也。醇邸既然掌握了这样一个大“肥缺”,满族亲贵中的饿鬼,也跟着一哄而来。更不只此也。那时开支浩繁的皇族帐房内务府也在闹穷,那生活日趋奢靡的半老的太后,却舍不得花私房钱。醇王等为着奉承太后,把她许多大小的费用也都开销在海军项目之中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醇邸既然抓到海军衙门这个大肥缺,亲贵无不欢喜——老太后也觉心满意足。   李鸿章原也是“后党”中的一个“周恩来”,对老太后奉承之不暇,何敢“忤旨”?!如此上下交征利,军备竞争管他娘,中国海军的发展就不可复问矣!      清皇室房地产巡礼      读者如不惮烦,我们不妨再把这个腐烂的帝后生活清查清查。看看他们究竟拥有多少房地产,以及如何管理这些财产,再及其它。   暂且把“故宫老档”放在一边,权以游客的身份来看他们留下的皇家房地产。且从故宫开始:   在紫禁城内,他们拥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雕梁画栋的宫阙。这些都是木结构的建筑。三年不维修,就难免坍塌。余游故宫,遇一洋老太婆惊奇地告诉我:“They are running down !”(这些房屋都在倒塌呢!)我安慰她说:一万间只少一间嘛!要全部维修,你们的布什总统也花不起这笔钱呢!   禁城宫殿之外,还有数不尽楼台亭阁的“三海”。今日除那由李连杰当“保镖”的“中南海”之外,其它也都running down了。这儿让我们查一查档案:在海军衙门成立之后,李鸿章为着购买快速巡洋舰,向海军大臣醇亲王奕?签请拨款。醇亲王不但未拨款,反而批复说:“三海”快running down了,老太后无处乘凉,还要请李中堂自海军购舰项下,稍助微款,以表对圣母皇太后之忠尽。李鸿章果然是忠臣,就拨了三十万两,“助修三海”。   “三海”之外,还有个人间天上的颐和园。关于颐和园的故事就说不完了。留待后叙。   颐和园之外,北京东西郊区,还各有纵深百里的东西皇陵各一座。甲午前后,慈禧正在“东陵”建造她自己的陵墓“普陀塔”——这便是后来孙殿英盗墓的地方。孙氏不但把它炸毁,还拖出了老太后尚未腐烂的尸体。并有迷信而兼性变态的士兵,要对她的遗体进行“尸奸”。真是不堪想象。   余与何炳棣兄一次同访普陀塔,见其“享堂”斑驳不堪,询之故老,才知这享堂梁柱和天篷,原由黄金数千两涂饰而成。其后涂金为军阀士兵“刮”去,故显其残破也。   再搭“游12”号火车(车票不足十美元)去承德,一览“避暑山庄”和它的“外八庙”。山庄之内的塞外江南,固无论矣。单是外八庙中某一屋顶的金饰,便用掉黄金一万五千两!——不睹帝后之居,焉知帝后之奢靡。光翻“老档”,隔靴搔痒也。至于“奉天”之陵寝,江南之行宫,毋须多赘矣。   以上那大宗房地产(恕我大不敬用个市场经济的名词来形容皇帝),(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4 页: 1 2 3 4    进入专题: 慈禧太后 颐和园   

阅读更多

曾对慈禧太后舆论监督有影响的十家民办报纸(图)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创办近代报业,由于报纸发行量有限,影响不大,而且外报占绝大多数,清政府对办报活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干预甚少。 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报逐步发展,大量政论报刊的涌现引起了清政府对于报刊功能和作用的重视。 清政府曾制定官报章程三条,对官报言论作出初步限制,规定:不准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专译外国之事。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专权,囚禁光绪,封闭报馆。 然而,从1901年起,近代中国报业再次掀起高潮,报刊活动充分利用境外和租界等有利条件进行宣传。 新闻活动越来越频繁,报业与政府、社会、个人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而报业与清政府的矛盾尤为突出。 1903年“《苏报》案”发生,清政府在办理此案过程中颇费周折且颜面扫地,因而深知报刊的作用和对之加以限制的必要,同时也认识到无法再以旧的手段 去控制。 所以在标榜实行“新政”,玩弄立宪骗局时,清政府开始制定专法来控制言论、出版自由。 1906年6月,奉派出使考察宪政的载泽等5 大臣相继回国,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提出了“定集会言论出版之律”的建议,自此,慈禧太后不得不接受了舆论监督。 本博秦全耀曾看过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讲的就是“苏报案”, 讲的就是对慈禧太后的舆论监督 。 《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汪康年总(经)理。 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连载梁启超着《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 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 由于张之洞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排式也与前不同。 光绪下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 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 共出69期。 《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警钟日报》 辛亥革命前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报纸。 1904年在上海创刊。 蔡元培、汪允宗先后任主编。 其前身为1903年冬创刊的《俄事警闻》,是蔡元培组织的反帝革命团体争存会的机关报。 曾大力揭露沙俄霸占中国东北和德帝国主义侵夺中国山东利权的罪行。 1904年4月26日,《警钟日报》以编发孙中山从檀香山给国内友人黄宗仰一封信的形式,介绍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军”的情况,以及这个组织的“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誓词,第1次在国内公开发布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纲领。 1905年3月25日,德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勾结,由上海租界当局将其查封。 《苏报》 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但由其妻日人生驹悦出面向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注册。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 中国清代末年的著名日报。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 初创时﹐由胡璋的日本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邹韬任主笔。 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 多刊社会新闻。 1900年原主无力维持﹐让给陈范。 陈范聘汪文溥为主笔﹐一度致力于保皇立宪的宣传。   1902年起﹐陈范逐渐倾向革命﹐《苏报》态度也明显转变。 1902年冬特辟“学界风潮”专栏﹐公开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活动,并约请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成员撰写评论,成为两个革命团体的讲坛。 1903年起,言论日趋激烈。 同年5月27日,聘请爱国学社社员章士钊任主笔。 一个多月内﹐先后发表了《哀哉无国之民》、《客民篇》、《驳革命驳议》、《杀人主义》等十几篇具有强烈民主革命色彩的评论,刊登《读革命军 》﹑《革命军序》等文,推荐邹容写的《革命军》。 同年6月29日,《苏报》又以显着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对革命发出热情的礼赞。 这些言论,引起清政府的震恐。 两江总督魏光焘派人到上海,会同租界当局对《苏报》进行迫害。 陈范﹑章士钊等先期走避,章太炎﹑邹容等6人被捕。 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被判监禁2年。 《苏报》也于1903年7月7日被查封。 史称“苏报案”。 《苏报》的革命宣传和“苏报案”﹐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大公报》 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大公报》在大陆的发展由盛到衰,于1966年所有版本均停刊,只有香港版出版至今。 《京话日报》 在旧时北京前门外五道庙还曾有这样一家报馆。 它在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里,揭露政府的腐朽堕落,抨击官场腐败黑暗,反映底层人民疾苦,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这就是彭翼仲在1904创办的采用白话文体的小型报纸《京话日报》。 《京话日报》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家销数逾万份的报纸。 在其创办的短短几年里,它的发行量从5000份增至10万份以上。 梁漱溟说,这份报纸“流布北方各省,大为风气先导……凡言爱国者莫不响应传播。 也许正因为彭翼仲《京话日报》的某些作为,得罪了当权者。 1906 年 9 月 29 日 《京话日报》以“妄议朝政 , 容留匪人” “ 颠倒是非 , 淆乱民听” 等罪名封禁。彭翼仲被捕受审,随后流放新疆。值得敬佩的是,当辛亥革命结束后的 1913 年彭翼仲重返北京,他又重办了《京话日报》。之后又遭袁世凯查封,停刊多时直到袁世凯死后,在吴梓箴主持下再度复刊,出版到 1922 年终刊。 《 湘 报 》 谭嗣同、唐才常等创办于湖南长沙,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7日发刊。 日报。 设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政、各省新政、各国时事、杂事、商务等栏目。 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等为撰述。 宣传“爱国之理”、“救亡之法”,倡导变法维新,尤注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历史和社会学说,对封建顽固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戊戌政变后被迫停刊。 至1898年10月15日共刊出177号。 《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 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 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同伍华德、普莱尔、麦基洛等人合资创办,最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 美查将报名定为《申江新报》(简称《申报》)。 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 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    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 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 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汉口日报》 《汉口日报》是1902年10月15日由浙江商人宋炜臣创办,内容多于晚清时期推行新政有关,1904年初,《汉口日报》由张之洞接收,改为官报。 《中国女报》 《中国女报》是中国近代第1份宣传民主革命的妇女刊物。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刊。 秋瑾、陈伯平任编辑兼发行人。 主要撰稿人有黄公、陈志群、徐寄尘等。 该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辟《社说》、《译编》、《 文苑》、《新闻》等栏目。 陈志群为创刊号献辞说:“这个女报能够好好 宣称致力于宣传爱国、革命和女权,比同时期其他妇女刊物态度激进,具有鲜明的民主革命倾向,是中国早期妇女刊物中的一面旗帜。 设有“ 社说” “ 译编” “传记”“文苑”“新闻”等栏目,文言白话并用。 秋瑾在该报发表了《中国女报发刊词》、《敬告姊妹们》、《勉女权歌》等文,将妇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结起来。 1907年3月4日出版了第2期。 当第3期已拟就目录,并征集到部分稿件时,因秋瑾被捕遇害而停刊。 《女学报》 “楚 南女子”陈撷芬(1883-1923),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女子刊物的主编。她创办的妇女刊物《女报》(后更名 《女学报》,又称《女苏报》),在当时影响很大,为以后众多妇女刊物的创办打下了基础,在祖国文化刊物史上留下了开拓性的光辉一笔。 陈 撷芬,江苏阳湖人,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家庭,她自幼聪颖好学,读书习文,喜欢诗词小品。1899年冬,16岁的陈撷芬在上海创办了一份内容 新鲜、文字大胆的报纸《女报》,鼓吹女权、提倡女学,引人注目。当时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报纸《官话女学报》也被迫停刊。在这“万马齐 喑”的时候,《女报》的诞生,无异于女界的一声雷鸣。而那些新鲜活泼、犀利大胆的文字大多出自陈撷芬的手笔。由于种种原因,《女报》出版不久即夭折了。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CDS词条】梅大高速塌方事故

【文章总汇】哥大学生抗议风波

四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香飘飘不是爱国,是爱钱”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