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翻墙 | 翻阅网站分享一枚Shadowsocks帐号

在新加坡的VPS上建立了一个Shadowsocks! 全部共享给大家了! 配置信息如下图: 因为是在新加坡,速度还是可以的! 大家可以直接连接!(至少保留一个月!) http://www.fanyue.info/2014/02/shadowsocks_25.html 翻墙技术博客 订阅地址及社交帐号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姚洋:中国经济成就的根源与前景

   在1978年至2008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7%,世界银行最近出版的《增长报告》因此将中国列为自二战以来13个保持经济增长率达到或超过7%至少25年的经济体之一。藉此,中国的人均实际GDP增长了12倍,至2008年达到了3400美元。在此期间,中国由一个计划型经济体转变为一个“混合经济体”,目前,私营部门的产值占到全国GDP的三分之二以上。那么,中国是如何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呢?    “华盛顿共识”的成功案例    在许多人看来,中国经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以非同寻常的手法打造各种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约书亚·雷默(Joshua Ramo)甚至将其称为“北京共识”。诚然,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中国领导层非同一般的务实态度,中国得以在一个复杂且持续变动着的世界中取得成功。中国的转型遵循了一种渐进的轨道,这使得它能够避免制度与组织上的崩溃,而这些问题烦扰了其他多数转型经济体。同样,中国的各种经济制度也缺乏明晰且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特征,但是它们在渐进改革过程中展现出了适应能力。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可是,如果我们进行更为严肃的考察,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些特征是否构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抑或它们只是达至传统市场经济模式通常所需的过渡性步骤?    中国的领导层采取了一种渐进的转型方式,这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伴随急剧转型而来的各种重大风险。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头30年中犯下了许多严重的错误——进行了许多宏大的社会工程试验,其中包括冒进的农业集体化、大跃进以及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背负着这种遗产,所以把急速全面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做法视为一种高风险的举动,需要竭力避免。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把中国许多非常规的制度和组织形式理解为它在转型过程中面对异常政治经济情势时所作的反应。比如,一些人称许乡镇企业中的模糊产权,说它是对传统私有产权的一种挑战,可实际上它是1980年代政府对私营企业模棱两可态度的产物,这些态度有时甚至是纠结矛盾的。在1990年代私营企业合法化之后,乡镇企业就迅速消亡了。尽管还存在争议,中国国内舆论并不认为中国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组织与增长模式;一个证明是,“北京共识”在中国国内并未得到广泛接受。    事实上,如果我们为中国所采取的改革和经济增长措施列一份清单,然后将这份清单与“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政策逐一进行对比,我们就会为这两份清单的相似之处所惊诧。在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的原始构建中,“华盛顿共识”包括以下十条政策建言:1.采取谨慎的财政政策,规避通货膨胀税。2.把政府支出从非生产性的再分配领域引导到有效的公共开支上来,如基础教育、医疗保障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3.改革税收体系,以拓宽税基并削减边际税率。4.金融自由化,最终目标是实现由市场决定利率。5.统一汇率,使其足以使非传统产品的出口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以促成高速增长。6.迅速由关税替代贸易的数量壁垒。7.取消妨碍外国直接投资(FDI)进入的壁垒。8.国有企业私营化。9.取消阻碍企业进入或限制竞争的各种管制措施。10.确保财产所有权的安全。在过去30年中,中国几乎紧紧遵从了所有这些建议。    在财政方面,中国政府小心翼翼地保持了大体平衡的预算,其负债从未超过其税收收入。通货膨胀率在大多数年份中都控制在个位数以内。在支出方面,纯粹的再分配始终保持在最低水平;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多数是生产性的。在2003年之前,“社会支出”在政府预算中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近年来有所提升,但是其水平仍然很低。    在税收方面,宏观税负——即税收与GDP的比值——从1978年的31%锐减至1993年的12%;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80年代的财政分权。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大大强化了政府的征税能力,而政府收入数额大致增加到GDP的25%。然而,这一高增长率开始受到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关注,要求降低税率的呼声不断,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公司所得税从33%减少到25%,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也数次上调,另外,增值税也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允许使用自有资金的资本投资的抵扣。    在国际方面,尽管中国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开放步伐,然而它采行的道路决定性地促成了贸易及外国直接投资的自由化。经济特区开启了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在1980年代中期,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成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而2001年加入WTO则使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自此以后,中国的贸易依赖度——即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率——一直维持在高于60%的水平上,在世界大型经济体中仅次于德国。    在国内事务方面,中国改革的两大主题是私有化和取消管制。自1990年代中期开启私有化15年以来,中国多数的国有企业已经转移到私人手中或转变为上市公司,只有少数实力强大的国有企业仍然控制在政府手中。在私有化之前,物价控制就已经取消。到1990年代末,政府改革为企业进入市场扫清了许多障碍。    尽管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方面)对产权的保护还很薄弱,但中国在过去30年中还是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几次宪法修正案以及《物权法》的颁行已经确立了较为合理的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尽管它还不够完备。虽然情况远远未达到理想的境地,但是未来的方向已经牢牢确立,那就是,建立起更完善也更强大的产权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威廉姆森所正确地强调的,“华盛顿共识”并不等同于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教义”,后者还鼓吹资本项目自由化、浮动汇率以及——最重要的——保证市场完全不受限制的运作,而这些是中国明确拒绝的。另一方面,中国也采纳了其他一些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视为经济增长之基础、从而频频开列的药方,其中,高储蓄率和投资率以及强调基础教育是最显著的方面。    中国唯一没有紧密遵从的处方就是利率的自由化;而且,尽管采取了大量取消管制的措施,国家仍然牢牢掌控着被称为“战略命脉”的领域如石油、电信及银行。政府相信,控制利率是其掌握金融领域的根本策略。然而,这样做尽管在过去可能是合适的,但现在却问题重重,我们在后面还要探讨这一问题。当下,根据以上证据,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定,中国经济的成功可以说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胜利,而“华盛顿共识”正是其核心政策建议。    中性政府    当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中国经济的成功时,我们要提出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政府采纳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仍然声称马克思主义是其意识形态基石的时候?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中国政府是一个中性政府(disinterested government)。我在这里所使用disinterested一词,是取其修辞学上的三种语义之一,即一个人在欣赏一个物体时是“超然的”或“不偏袒的”。因此,当我说到“中性政府”的时候,是指一个政府在面对不同社会与政治团体发生利益纠纷时保持一种中立立场;换句话说,这样一个政府不会总是为社会中某个社会群体或政治群体代言,当然也不会为某个群体所俘获。但这并非意味着这样一个政府是大公无私的;恰恰相反,它不但具有自身利益,而且有时还可能掠取社会。但这里的关键在于,其掠取行为是“不问身份的”(identity-blind),也就是说,它并不关心其掠取对象的社会与政治地位。结果,相比于那些始终代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或政治群体利益的有偏向的政府,它更易于采取加强经济增长的政策。    为了便于理解这一推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有偏向的政府总是采取各种政策照顾其结盟群体的利益,由此就会导致生产率与政府资源分配之间的错配,即其他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群体没有得到政府类似的关照。相比而言,一个中性政府是自主的,可以免受社会及政治集团的掣肘,由此更能依据部门或群体的生产率来调配资源。就这一意义来说,一个中性政府推动经济增长。它之所以愿意促成经济增长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更高的经济增长能为其成员带来切实的收益(回报);第二,更高的经济增长会让民众感到满足,更愿意承认政府的合法性。    上述分析的一个必然推论就是,一个中性政府所采行的政策往往是具有选择性的,而且很可能拉大社会收入的差距。然而,除非这些差距达到严重威胁其统治的程度,否则一个中性政府会对纠正这一问题无动于衷。    中国政府在过去30年中就是中性的。其起点就是1970年代末期达成的“增长共识”。这一共识的起源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再延续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将不仅难以实现中国的强国梦,而且还可能危及其自身合法性。由于多次政治运动的破坏性后果,到197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红利已经消耗殆尽,合法性发生危机,政府需要消弭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增长共识因此形成。    回溯起来,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政府有意采取了选择性的政策以促进改革和经济增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就是一个例证。在1970年代末,美国急切地需要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以充当对抗苏联的缓冲器。中国迅速抓住了这一机遇。尽管在提出“开放”政策之初遭遇了一些来自内部的抵触,然而经济特区还是享受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引得国内其他地区羡妒不已。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要求中国采取一种不平衡的发展道路,这在激励东部沿海地区高速增长的同时相对忽视了内地;今天,中国近90%的出口来自于9个东部沿海省市。2001年中国加入WTO也是一项选择性的举措。入世之前,人们曾广泛认为中国如果加入WTO,农业、汽车制造业、银行业、电信以及零售业等领域必将经历痛苦的结构性调整。但是,在争论声中,中央政府却加速了与WTO成员国、特别是与美国的谈判步伐。尽管加入WTO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出口自此大幅度增加。在2001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出口额以年均28.9%的速率递增,与此相比,之前10年的年均出口增幅只有14.5%。    国有企业私有化是另一个例证。在19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转型过程中,党不得不面对社会的急剧分化所带来的挑战。从1995年到2004年是私有化的高峰期,有将近5000万的国企职工下岗失业。这将党推至一个两难境地:支持私有化就要冒着失去工人阶级的风险,而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那是它的主要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如若放弃私有化,则市场经济转型的目标就可能落空。通过低调地继续推进私有化,同时尽其所能让下岗职工再就业,党巧妙地度过了这一难关。到2000年代中期,当国企私有化接近尾声时,多数下岗职工已经找到了新工作或被纳入了政府的福利计划。    政府选择性政策中最受争议的可能要数城乡差距。中国的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村人均收入的3.5倍,是世界上最大的。造成这种巨幅差距的原因很多,有一些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制度性障碍有关。然而,从效率的观点上看,这种巨大的差距却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可以接受的,因为城市比乡村有高得多的生产率。 政府也一直试图纠正政府政策与不同群体生产率之间的不匹配。1985年~1994年间设立的双轨价格体制就是一个例证。在这一体制下,国有企业在完成其生产定额后有机会在市场中出售产品并购买原材料。这一体制大大有助于国企依据经济激励原则进行决策,然而市场价格与定价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为寻租行为创造了广阔空间。通过向其他企业和个人倒卖配额,控制着关键原材料配额的国企管理者及政府官员可以轻松致富。然而,价格双轨制所带来的一个不经意的好处在于,它创造了只有从市场中才能获益的种种新要素。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就是这样的新要素。它们无法得到计划资源如银行信贷和关键原材料,(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 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2530.html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台湾还是”亚洲四小龙”?

台湾在四小龙敬陪末座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还可以和新加坡、南韩、香港并称亚洲四小龙吗?职司经济擘划的国发会管中闵主委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到, 新加坡 国民所得几乎超过台湾一倍、南韩的实力是要挑战日本、香港挂在中国巨龙身上,所以都看不到台湾。 从实际数字看,去年失业率台湾是四小龙之冠,而经济成长率、国民所得GDP,台湾却是敬陪末座。但马英九总统还常把亚洲四小龙挂在嘴边,甚至坚称台湾的表现在亚洲四小龙中并不差。管中闵的谈话让反对派有了批评的依据。 民进党立委高志鹏说,”管中闵比马英九老实多了,我们担心的是, 过度的倾中 ,让台湾丧失很多产业升级,跟转型的机会。” 民进党立委担心,过度的倾中,让台湾丧失很多产业升级,跟转型的机会 管中闵强调要看未来 “亚洲四小龙”的说法,1980年代出现在许多国际文献之中,成为国际间讨论经济发展政策的典范。但是,”亚洲四小龙”的称呼近来的确已经逐渐式微,原因不在于谁被除名,而在于”东南亚四小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已经崛起,而原来的四小龙都已成长茁壮,进入富裕经济之林。 对于”没有亚洲四小龙”这番言论引发各界对政府经贸策略的质疑,管中闵事后特别强调,现在重要的,不是在看以前,是要看未来。国发会也提出说明,管主委的说法,是希望唤醒台湾人的危机意识,凝聚朝野共识,落实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的推动,尤其是服贸协议的通过与 TPP《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 的加入,进而带动产业升级,才能让台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与韩国、新加坡等竞争对手国一较长短。 台湾朝野立委日前组成”跨党派财经立法联盟”希望促成更多台商”鲑鱼返乡” 朝野立委组 ” 跨党派财经立法联盟 ” 台湾企业界认为表示,南韩政府有企图心,用很大的力度提升企业的转型,扶持弱势竞争的产业,给予较多的资源,塑造文化创新。台湾要塑造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筑巢引凤,面对国际间的消长,如果自己不往前走,就会面临挑战与考验。 为了全力拚经济,台湾朝野立委日前组成”跨党派财经立法联盟”,作为推动财经相关法案以及产官学交流的平台,希望促成更多台商”鲑鱼返乡”。联盟成员下周将访问大陆长江三角洲地区,关心台商在当地状况,并与对岸地方人士会面。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公会理事长郭台强说,”希望蓝绿之间的话,不要再恶斗,希望大家还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轴。” 作者:尼尔(台北) 责编:苗子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抗议马政府修改中学国文课程纲要

台湾民进党籍立法委员周五偕同多个倡议强化「本土文学」教育的团体,抗议马英九政府修改中学国文课程纲要,再度加重文言文的比例,形同向学生灌输「大中国思想」。 马 英九政府去年底邀集十名学者组成一个「检核小组」,针对国小及中学的语文和社会学科教材进行「微调」。反对阵营批评检核小组以「符合宪法」为名,实质上是 利用教育一步一步强化台湾与中国大陆间的连结,进一步将台湾史矮化为中国区域史;台湾语文教育也完全向「大中国」倾斜。 民进党发起了反制,稍早要求执政的六个县市继续使用二零一零年通过的旧课纲。周五则动员党籍立委在立法院开议日发动抗争;同时由立法委员陈亭妃连同学者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 。 陈亭妃指出,目前台湾高中的国文课本中,文言文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五,再加上不列在国文科下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与「国学常识」,估计语文相关课程中,文言文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 和其它华人社会相比较,文言文佔语文教学的比例,中国大陆约百分之四十、香港百分之三十,新加坡只有百分之三。 出席发布会的「教育台湾化联盟」代表郑正煜批评政府剥夺台湾学生接受台湾文化与台湾文学的受教权利。他主张未来中国文学、台湾文学、世界文学应各占三分之一。,不应该再像现在一样,中国文学一枝独秀,世界文学却趋近于零。 台湾中山医大台语系主任何信翰则引述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话说道:以前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事实上是「力量就是知识」。符合统治者利益的一套思想,灌输在空白的小孩子身上。这就叫做「力量就是知识」。 何信翰强调,在多项联合国公约中,都强调对于所有的语言,不只应该尊重使用者,让他能够讲自己的语言,更要营造一个利于保存所有区域及弱势语言的环境。 何信翰批评「微调」后的课程纲要,恰恰与联合国揭橥的精神背道而驰。 面对立委及学者的批评,国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曾世杰回应,高中课程纲要「微调」后,现行国文课纲有三十篇古文,并规定文言文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六十五,不同版本教科书中实际的比例约在百分之五十七到六十三之间,都没有超过规定。 曾世杰也解释,国语文的教育是希望往「培育素养」的方向走,期待把现代公民具备的素养带进来。
 但这一番辩解也激怒了陈亭妃。她反问读中国文学才是素养吗?这是本末倒置。难道台湾文学不是素养?世界文学不是素养?中学教材裡,世界文学作品几近于零,台湾文学比例愈来愈低。这就是提倡「中国大一统思想」。 (记者李潼/责编:马平)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