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地理志 | 维吾尔的黑眼睛
维吾尔语、蒙古语都是非常美的语言。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2月 13, 2021
一句“yahximusiz”、“Rahmat”已足够要人惊喜,因为他们平时听到的,不是恐怖分子就是小偷。有一天你会和我一样认为,这不公平。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2月 11, 2021
CDT编者按:2月11日,北京时间农历除夕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通新年电话,中共官方媒体央视新闻、环球时报等均有进行报道。中方的报道大篇幅引用了习近平对于中美关系的意见,但结合数小时后美方发布的版本来看,中方的报道存在着一定的“避重就轻”,几乎完全忽略了拜登对于贸易人权方面的关切,仅对此做出了“标答”式的含混回应,当然这很可能是对习本人电话回复的“忠实引用”。而美国驻华大使馆也在微信平台发布了这一白宫方面的消息,虽然内容非常简略,但罗列了相...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2月 8, 2021
ketleman按:之前转载了几篇传播量比较小的描述前三十年新疆政策的文章。今天突然发现,站内居然没有关于那位最具话题性的维族知识分子伊力哈木的文章。于是我把这篇佳作搬运过来,点开“新疆”和“维吾尔”标签探索的朋友们就可以看到了。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在人们普遍对党内改革充满希望的时代活动的维族知识分子是怎么看待自己民族的现在和将来的...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2月 6, 2021
面对新疆危机,当问「我可以做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在问什么?
简中使用者大多都有政治上的习得性无助。我们对公民抗命的记忆(如有)是天安门,是「钉子户」,是「围观改变中国」然后「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现在所有这些经验都远远地在历史中蒙尘,在当下看来只写满了「此路不通」。
然而并不是一定要有能够做成什么的预期,才可以去做事。在长安街拦坦克的行为,并不会因为最终没拦住,就失去其意义。我自己对当下所做的所有事,都是抱着不问前程的心情。因为如果要问的话,我会没有力气做任何事。
阅读更多报名时间:
2021年2月20日至3月20日
报名方式:
请邮寄材料至[email protected],所需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媒体认知、对中国数字时代/空间的了解及建议、工作计划及至少1个可供查阅的本人社交媒体账号。
详细要求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