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魏英杰 | 对韩寒事件表个态

比微博版多几句话。 对韩寒事件表个态 文/魏英杰 开学了,许多大V纷纷就韩方事件表态,收心回归工作。虽说我的工作就是看新闻热点,然后写点不痛不痒文章,不过也表个态吧。作为疑似骑墙派,有人可能会认为其中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但这是我真实的看法。 1,我支持麦田、方舟子、mad(疯了)等人对韩寒的质疑。 这首先是对批评精神的肯定,没有批评就没有正常的舆论;其次,十几年来对韩寒多少存在夸大和神话之处,如路金波的“天才说”,王小山、梁文道的“鲁迅说”,虽说这未必是韩寒的问题,但与韩寒休戚相关,韩寒有必要面对这些质疑;更重要的是,韩寒是公众人物、名人、偶像,也从这个身份中获取巨大利益,并对大量受众形成影响,因此他应承受相应的和相关的批评质疑。 2,我支持韩寒通过打官司解决这桩疑案。 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打官司当然也是一种权利啊。不能说我批评你是对的,但你打官司就是欺负人了。这是“江湖规矩”,或者说只有在道德层面上站得住脚。但从法律角度,打官司是每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这怎么就不行了?特别是,韩寒是否由人代写,打口水仗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无论谁占上风,当事人都可能遭受名誉损失,而打官司或许没法解决所有问题,却可提供一个法律的说法。这桩官司还有个好处,可以让参与各方进而关注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对名人的质疑批评,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未必是合理的。 虽然从情感上不希望出现这个局面,但我支持韩方起诉。但对于李其纲起诉麦田,我觉得既然双方已经互作声明(后来才看到李其纲接受麦田道歉),再行起诉就没多大必要了。这个官司,法院也不一定会支持。 3、我不同意麦田、方舟子、mad等人的质疑方式,或者说下论断的方式。 麦田是因为以前就对韩寒有所怀疑,又因为韩寒在三篇文章中对哈维尔有不敬表述,所以站出来质疑韩寒。方舟子,正如他在接受凤凰网采访中所说,一开始并未关注,只是在微博回复调侃几句,结果韩寒很当回事,并在接受麦田道歉的同时对他有所挑衅,这才把他给拉下水了。 麦田第一波质疑韩寒的时候,我就对他说,你这种搞法只会把自己逼入死角。结果第二天他就道歉了。为什么,他找了一堆材料,然后直接下判断李其纲肯定和韩寒爸爸是同学,因为是同学所以在这件事情中必然有勾结。而实际上,他那些材料最多只是证明有这种可能性,但事实完全也可能不沾边。结果呢,当事人一站出来说双方压根不是同学,甚至不认识,麦田只能歇菜了。而这样妄下判断,你说别的大家也未必会信了。 方舟子比麦田好些,但质疑韩寒依然是方舟子水平较差的一场论战。刚开始还好,他试图戳破韩寒天才神话,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且只有胜不会败。因为这是个价值判断,因人而异,而且经过这轮风波,稍微理性点的人也会认可这个看法。这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天才啊。可后来估计是信心倍增的缘故,方舟子分析韩寒文章的时候越发觉得,这哪里是十七岁小男生可以写出来的文字,因此就开始和麦田一样下论断,认为有人代写了。这种排他性论断,既对自己不利,也有违批评的精神实质。因为在没有足够证据情况下,做这种判断其实和猜题一样,蒙对的概率是一半半。如果质疑批评一个人是靠蒙的,当然损人损己。特别是对那两封家书的分析,让人笑逗了,这完全不是方舟子平时的水平。 但还要加一句,我对方舟子在质疑中表现出来的理性依然表示赞赏,韩寒拐弯抹角骂他秃头,他却还很认真地做科普,这种涵养让人佩服。 Mad包括彭晓芸也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更加严重。无论她们怎么看文本,最终答案都不是封闭式的。一旦妄下论断,就会闹出张放那种“走出爱的禁区”式的笑料。特别是彭晓芸所谓的文学批评,简直不知所云。对比她之前和韩三篇后对韩寒的评论,也可看出她根本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立场。至于mad,虽然她很懂英语,但这并不必然导致质疑正确。比如她翻出那么多视频,证明韩寒不仅口才不行,而且还有阅读障碍。问题是,你可能这么觉得,但人家根本没那么觉得。比如我觉得韩寒在公共场合的口才不算一流,但还是有些和他文章里透露出来的那种机灵。和王朔见面那场,韩寒事前就说不想见,王朔来了后,他没有多说话,完全合理。这种饭局式见面,许多人是不愿意多说话的。Mad是我的朋友,但我完全不赞同不认可她这次论战中的表现。 4、我理解但不欣赏韩寒一开始对对手的辱骂,同样理解但不赞赏韩寒父亲的表现,完全不赞赏路金波等人的表现。 受到这么大质疑,愤怒可以理解,但韩寒一开始没能克制住这种情绪,这比较让人遗憾。玩过论坛都知道,争论一旦进入互相辱骂,就会变成意气之争,也就变得没啥意思。不过,他后来基本做到了克制。 韩寒父亲是个老网虫,但肯定也没见过这么大阵仗。话说太多,可能反倒体现了真实。但他不应该跟着辱骂对手。因为他不仅是个父亲,而且是韩寒的父亲,他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影响韩寒和自身形象,也会对舆论产生不好影响。等这件事情过去,他应该会明白这个道理。当然,换作是我,我可能也做不到理性。 路金波在这场论战中完全是个大赢家,无论局势对韩寒有利不利,对他都有利无害。但也不该这么得瑟,这么不谦虚啊,表现得这么兴奋,别以为大家都看不懂不是。他是骨灰级网友,泡网上跟人掐过来的,可在这次事件中,他更多表现出的是“奸商”品格,而不是网友精神。遗憾啊。其实,这场论战从原因来说,一小半是他引起的。没有他对韩寒的“包装说”,麦田不一定会那么肯定地认为有人帮韩寒代写。所以,一早就断言,等这件事情过去,(按照常理啊)韩寒会和他闹掰。现在由韩夫人代理韩寒对外事务(马日拉也退出),也许是个开始。和路金波吃过一次饭,采访过他,照理不该说这些,不过我说的是真实看法,麦田、mad是我朋友,我也没隐瞒自己的观点。如果说的不对,请多包涵。 5、说半天还没说到重点。韩寒到底有没有人给他代写啊?这我哪知道啊,那么多人都没搞清楚。事实是怎么样只能等待结果,也可能没结果。但就我这么看下来,我相信韩寒作品不存在代写问题。特别是韩寒父亲翻出那两封家书,更让我确信这点。 那两封家书基本可以看出一个少年的成长轨迹。青少年时期的韩寒应该偏好文史,也受了他所阅读作品的影响。譬如那个humor,我记得钱钟书散文中确实演绎过。凑巧我初中高中阶段(90年代初)也喜欢现代文学,啃了一大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现代散文系列,接触过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胡适、沈从文等人作品,读了这些书的人,不受其文风影响很难。 一个人文风转变也很正常。这个写过不同类型文章的人会更有感触。比如我以前写随笔,后来写时评,再回过头去写随笔,完全不是那种味道了。专栏编辑就说,你写随笔还有时评的味道。没办法,这就是风格转变所致。 所以,我相信韩寒最近关于这部分的自述真实可信。 6、关于韩寒读书的问题。他始终接触的可能文史类的东西多些,西方学术理论相对少些。这符合一个作家的阅读偏好。这一点,从他最近的博文也可窥探一二,比如他说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这并不符合事实,也可说明韩寒在这方面的欠缺。比如,罗尔斯《正义论》和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都发表于1970年代,查尔斯-蒂利的多部民主理论著作如《抗争政治》《社会运动》《民主》都出版于2000年代,这些都是涉及民主政治的重要作品(我只是列书单,都没好好读过)。 7、回过头来再说这场论争。表面看,这是麦田、方舟子等人发起的口水战,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韩三篇才是这场论战的起源。麦田和方舟子的思想光谱没那么明显(可能稍微偏左),但如果光是他们摇旗呐喊,下面没有追随者,没有起哄的,也没办法闹出这么大声势。麦田几年前就质疑过韩寒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才引起注意,当时却没什么人理?这就是因为,那时候自由派(包括革命派)还把韩寒当作主战将,或者对他寄予厚望。 8、韩寒的“公知神话”,可以说是自由派和自由派媒体人联手烘托出来的。比如,王晓渔兄(包括在下)都曾赞扬过韩寒的“公民精神”,而读了韩三篇后,晓渔是比较早站出来指责韩寒“不读书”的。当然,我至今仍坚持这个意见。不能说,韩三篇一出,韩寒就不是个“公民”了。此外,梁文道兄(他是个热心温和的人,“腰封小王子”的美名说明这点)说,假以时日,韩寒会成为下一个鲁迅。王小山兄说,鲁迅比韩寒差多了。这些话,说者未必当真,或者只是出于赞赏的一种表态。但对“韩寒神话”的烘托却起了很大作用——你不信,他信。 9、韩三篇出来后,等于是韩寒自翻底牌。这惹怒了自由派里的革命派。所以,倒韩就从那时候开始酝酿了。到目前为止,倒韩力量成色复杂,但还是可以大致看出一二。比如,革命派是最坚决与韩寒切割的,自由派的温和派对韩寒仍持回护态度,如笑蜀兄,还有许多持中间立场人士也是如此。同样的,有的左派情不自禁地向韩寒伸出了橄榄枝,却遭到了无情拒绝。再加上极力维护韩寒的韩粉,以及方舟子加入战团后死心塌地追随的方粉,还有骑墙派、搭车族、太太团都各自发出声音,所以就搞那么大了。关于站队问题,好像不少人分析研究过了。 10、我对韩三篇的看法,微博上写过:“赞赏韩寒在公共事件上的参与和表达,从不认为他是什么天才。认同韩三篇否定暴力革命,赞同改良,但同时认为,保持压力是促进改良的前提。改良不是一厢情愿,而是互相博弈所致。英国大宪章的产生,是在暴力和反复中确立,国王刚签下宪章,回头就反悔了,修改再签,如是几次。” 11、再补充一点:看待韩三篇,应该从韩寒是个作家而不是学者、理论家的角度,那样就比较公允。韩三篇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缺乏理论素养,而在于他给那些民主大腕提供了吐槽点,有人可能认为他捞过界了。当然,有的大腕并不放在眼里,或放低姿态专门撰文批驳,只会三言两语藐视而过。实际上,作为一个作家和个人,发表对民主的意见,没有任何问题。把韩三篇定位于一个作家的表达,去关注他想说什么,那就够了。何况韩三篇文章本身并没那么不堪,还给大家提供了关于民主自由的讨论热点——没功劳也有苦劳嘛。 12、有人认为韩方大战纯粹无聊,不值得关注,如张鸣老师就持这种观点。这种想法千真万确是错了。这场论战(从韩三篇开始)的价值就在于,韩寒翻出底牌,有人不答应了,有人笑了有人哭了,还有人暧昧地说“韩寒成熟了”。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完全是当下国内思想状况的一场集体演出。从这可以看出多少事情来。比如,一个持温和立场的人竟然那么不受人待见,可见当前社会的思想对立是何等严重。 13、忘记一点了。有人始终认为,抹黑韩寒或者说韩寒论战完全是背后有力量想转移话题。说白了,这太瞧得起这股力量了。如果一种力量可以完全主导网络舆论,还用得着网络实名制吗?呵呵。网络的作用就在这里,谁都可以插上一脚,但谁也没办法刻意主导舆论方向。想做也做不到啊。不否认其中有推波助澜的,但要说这个事件有股力量在把舵,这种可能性等于零。 14、韩寒风波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说得更明白些,这是近年来很重要的一场思想事件。这并不因为缺乏思想理论界学者的介入而失色,反倒因为引起民间强烈争议而变得更具重要性。这次事件引发国内各思想派别及其拥护者重新分化组合,是关于中国未来走向的一场民间思想演练。微博上有人不是说了,韩寒事件让许多人互相拉黑,甚至还导致男女朋友分手。这就是对各自理念的一种确认,以及对个人社交圈的一次重组。当然,更多人是借助事件反思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网络讨论的一个特点。很少人会在论战中改变自己的观点,而只可能变得更加固执。(关于网络导致极化思维,桑斯坦相关论著多次涉及,有实验支持) 好了,吐槽完毕。早就想把俺拉黑的朋友再忍耐下,发完这个东西,俺也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状态了。也希望上面提到的朋友们把这看作一个观点表述,体谅则个。我觉得,思想尽可多元,大家不妨求同存异。不管怎么说,彼此间还有一个最大的共识基础,这就是咱们在这里胡思乱想的,远远还没变成现实。 2012年2月2日 凌晨

阅读更多

方舟子,你应该道歉了——驳《韩寒三重门细节暴露重大疑问》

方舟子昨晚发微博转发了网友一篇质疑韩寒三重门细节的文章《韩寒三重门细节暴露重大疑问》,并表示: 这几天一天到晚应付媒体的采访,影响了分析署名韩寒的作品的进度。先转一个网友根据一些细节证明《三重门》不可能是韩寒所写的帖子《韩寒《三重门》细节暴露重大疑问》。大家一起来刻苦攻读韩寒著作。 看了这篇文章,不禁哑然失笑,哈哈大笑,如果人多,想必一定会哄堂大笑。想问一句方博士:这么牵强附会,漏洞百出的文章,你居然也会转?你这不是自己往坑里跳吗? 这篇文章提到的第一个疑点如下: 三重门原文:“车出上海,公路像得了脚癣,坑洼不断,一车人跳得反胃。……周庄不愧是一个古老的小镇……” 作者提出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可以确认作者经淀山湖风景区到达周庄,这条路也是上海市区到周庄最便捷的一条路,如果走这条路,商周公路则是必经之路。商周公路位于青浦县,濒临淀山湖风景区,全长8公里,其中上海市境内长5.5公里,旧的公路宽5.5米,为机耕碎石路面,建于78年,87年周庄乡自筹资金与上海市投资新建新的商周公路,并于88年建成,新的公路按照三级公路改建。 由此作者得出了结论: 作者说一出上海就颠簸不堪,说明走的不是一条质量良好的三级公路,可以确定作者根据88年之前游玩周庄的经历写这个情节的,而且关于周庄的情节极为翔实丰富,说明作者是根据亲身游历,并非文学想象或者借鉴书写。而这个时候韩寒本人6岁或者小于6岁。 我的反驳:这个结论有什么问题呢?暂且不谈文学创作是否可以在现实中严格分析以证代笔,我们就以方舟子科学打假的严谨逻辑来看看这个结论的问题(以下都只谈逻辑,不谈文学创作)。这个牵强粗糙的结论起码有以下2个问题: 1. 此文作者并没有证明或者证实九十年代末的商周公路不坑洼,并且有网友指出当时商周公路为“泥结碎石路面”。 2. 从上海到周庄驾车,出上海之后,必须经过沪青平公路和金商公路之后才能到达商周公路。而不是一出上海就踏上了商周公路。所以作者必须证明或者证实沪青平公路以及金商公路在九十年代末期也是一路平坦质量超级好的公路才能得出他所谓的结论。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就算已经来到2012年,所有驾车在沪青平公路上走过的人都知道答案是什么。 所以,作者得出的这个结论是极其荒谬的。 这篇文章提到的第二个疑点如下: 三重门写道:“热情之火终于压抑不住,熊熊地烧,旺得能让科威特的油田自卑死。” 作者提出的问题: 科威特的油田大火起于第一次海湾战争,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并于1991年2月28日全线解放科威特,而被伊拉克点燃的科威特油井大约一年才被彻底扑灭。由于这是一场空前的环境灾难,只有一个关心国外时事的心智成熟的人才对此记忆深刻。 由此作者得出了结论: 1991年韩寒只有9岁,如何对一场环境灾难记忆深刻? 我的反驳:这个结论的荒谬之处只要举个例子就行了,如果你出生在1982年,你在1998年,也就是16岁那年如果在你的小说或者作文里提到1986年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和中场带球连过五人这件事,那么恭喜你,完蛋了!因为1986年你才4岁,你根本不可能知道马拉多纳那么多细节。 这篇文章提到的第三个疑点如下: 三重门原文:“雨翔的长跑队教练就是刘知章。刘知章第一天的第一堂课就是原地跳五百次……第二个项目是测一个一百米,测完后解散……” 作者提出的问题: 长跑特长生的韩寒居然描写的长跑训练是原地跳和百米,这个相当的奇怪,有这样训练长跑的吗?据我所知,原地跳可以提高爆发力,是短中跑运动员的方法,而且一定要用跳绳跳。作为长跑的训练除了单纯的长跑,还有很多技巧,比如短途加速跑,比如上坡冲刺,而这方面作为专家的韩寒基本没有涉及,这是很奇怪的。而且这个小说通篇对韩寒所擅长的体育并没有过多涉及,很反常。 由此作者得出了结论: 一个体育特长生写自己最特长的专业却发生原则性错误。 我的反驳:韩寒不止一次在自己的各种采访或者文章中提到过,他是一个从来不参加训练却可以在长跑比赛中得到好成绩的选手。所以即使作者奇迹般地证明了长跑运动员第一堂体育课不会要求原地跳和跑百米,也恰恰证明了韩寒的确是从来不参加训练,以至于在小说中暴露了真相。反而证明了《三重门》是韩寒写的。 这篇文章提到的最后一个疑点:长跑运动员每天大量训练所以饭量很大,但是韩寒小说中的角色吃得不多,所以…… 写到这里,我已经觉得很悲哀了,多反驳一个字,都是一种侮辱智商甚至侮辱键盘的行为。这样一篇极其荒唐丝毫站不住脚的文章,居然也被方舟子拿来用以质疑《三重门》不是韩寒写的。一本小说,一本文学创作,在一群拥有“合理质疑”权利的网民手里,每个句子都被用来和预设的结论相关联,用无与伦比的牵强逻辑联系起来,罗织莫须有的罪名,这难道不是中国社会曾经经历的浩劫中最为可怕的事吗? 有人说,别理他。我不同意。在这场荒诞的闹剧里,我只是一个围观者。我相信我站在事实的一边。胡万为什么最终逼得老六切腹取肠,就是因为围观者众却没人愿意站出来为事实说话。我不是谁的队友,我也和所有围观者一样等到早上四点钟看到路金波的微博声明才知道韩寒决定起诉了,我只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每一个站不住脚的推论我都会反驳。 如果一个病人说服了100个傻子相信他荒唐的结论,难保1000个正常人里不会有300个相信了100个傻子。这就是这场构陷传播的威力。三人都能成虎,何况有超过百万追随者的偏执病人。 行文至此,见到韩父在微博里展示翻箱倒柜找到1999年初韩寒因疥疮在金山区中心医院看病的急诊单,用以证明韩寒早年作文《求医》的确是根据自身看病经历略带艺术夸张后写成的。看完顿觉心酸,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好父亲。 方舟子,你应该道歉了。 马日拉 2012/2/3 来源:马日拉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643db010107te.html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301/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方舟子,你应该道歉了——驳《韩寒三重门细节暴露重大疑问》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2/03, 10:26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视频:韩寒回应“代笔”事件,称对方舟子很无奈 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索赔十万,要求其公开道歉 方舟子:韩寒成功毒害青少年 南桥:韩寒有个好爸爸 韩寒事件:不可能三字,何以服韩寒?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为什么方舟子敢黑韩寒而不去黑郭小四 (@dongde) 韩寒:百度不要脸 (@dongde) 韩寒做父亲了,有图有真相 (@dongde) 揭开韩寒《独唱团》神秘面纱,封面目录出炉 (@dongde) 韩寒:三峡是个好大坝 (@dongde) 无觅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也论韩寒代笔事件中的私权问题

作者: 一剑封喉  |  评论(2)  | 标签: 时事观点 ——与陈基先生商榷 陈先生写了一文《论私权》。 我以为他就私权的方方面面在做文章,但他不是。他的文章共有五段,我们依次看来只看见两个字“愤怒”。 一篇好的理论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愤怒”,也就是感情用事。 好的理论文章都是有根有据、心平和气的论理之作。但我们在陈先生的《论私权》一文中没有看到这种平实说理的文风。但既然文章写出来了,我们就来讨论一番吧。 第一段,陈文说:“方韩论战,越论越乱”。我不知陈先生是指谁乱,是指方舟子呢还是指韩寒?在我看来,乱的是韩方,而方舟子并没有乱。他正在有条不紊地用一系列问题质疑韩寒。 陈先生下一句“牵出一个如何保护私权问题”,并认为“值得正视”。笔者也认为“保护私权”是质疑过程的其中一个重要论题,值得讨论。 陈先生接下来的一段:方舟子打着“怀疑一切”的邪恶心态,怀疑韩寒的作品多是别人“代笔”,至今拿不出直接证据还乱咬一通,逼迫韩寒自证清白,是一种“二次文革”的表现。还得到了新华、网易等官网的青眼,网易所刋发的头条竟是“方舟子如果质疑不实也应免责!” 字里行间可以明显看出陈先生的“愤怒”之情。什么“邪恶心态”呀、什么“乱咬一通”呀、什么“二次文革”呀一下子全出来了。而这既无论据也无论证过程的断语令人十分怀疑文章观点的正确性。也不符合议论文的写作章法。 另外把其它网站所发的“方舟子如果质疑不实也应免责”怪到方舟子的头上。 针对方韩大战,各方面的人都有发言,方舟子能负得了这个责任吗?!只能是文责自负。 第二段与第三段其实说的是一个问题,即文革。 文革的一切怎么能要方舟子来负责呢?与方舟子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也看不出与方舟子有什么关联。 陈先生以为“如果方舟子有种,请怀疑毛”。这个要求很武断,这不是谁有种,谁又没种的问题。道德理论有一条就是“道德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规范别人”。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法律才能硬性规范别人。而这正是文革中的思维和做法,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别人和要求别人。剪别人头发,剪别人的裤脚,无端上纲上线批斗别人,甚至于将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的群众打成反革命。 不知陈先生是否认同这个道理?如果说认同这个说法,则不能要求方舟子去质疑陈先生所要求质疑的人。如果说别人反诘一句,你有种,请你来质疑毛。你怎么答呢?即使你真的有种,去质疑了毛,也不能证明你的观点就是对的。 这个简单的道理,难道还不明白吗。陈先生反复纠缠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情感用事,“愤怒”之极。 第四段陈先生的中心论点就是“公众人物不能质疑”。这种论调的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韩寒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作品影响着巨大的人群,特别是少不更事的青少年受众。如果说韩寒真的有代笔问题,那么由韩寒成功神话引起的“形象”就会误导他们,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也不知道方舟子质疑的最后结果是什么,但方舟子正在质疑,而且他的逻辑链条没有被韩寒打破。只要这个质疑的链条没有被打破,质疑的最后结果肯定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我们为什么不能静待一些时日,让真相水落石出呢?在质疑没有一个结果的时候,陈先生一声断喝:“方舟子必须马上停止打这样的假!”是否有点儿操之过急了呢?! 陈先生最后一段谈到“沙利文案”。——参见:美国“沙利文案”成果:必须保护错误意见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言论自由的案例。值得展开讨论。 但陈先生对这个案例的理解显然有失偏颇。这个案例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自由辩论中错误在所难免,如果自由要找到赖以生存的呼吸空间,就必须保护错误的意见”。 另外还有对于公众人物质疑的合法性。 方舟子正是本着这一质疑的精神来质疑韩寒代笔问题的。方舟子认为:“像康乾学派以来对古文献进行考据,若一本书号称是汉朝某人写的,但分析后发现用语习惯根本不符合汉朝的用语习惯,可以认定是一本伪书。对韩寒文章的分析,同样用的是这种学术方法。”——参见:方韩之争拷问“自由质疑”边界 难道有错吗?错在哪里?! 陈先生特别提到沙利文案中的一段判词:“如果陪审团发现有虚假言词和恶意,公民个人就要对过激言论所造成的损害负责”。暗指方舟子有“恶意”和有“过激言论”。问题是你怎么来证明方舟子有恶意和有过激言论呢?这些主观的判断在西方民主制度言论自由的情况下大多难以成立。在中国社会当然是一个新课题,可以进一步讨论。 至于陈先生号召“网络舆情”充当“陪审团”公审方舟子,“还被打假者一个公道的说法”——这种倾向性的言论不评也罢。 私权要保护。但韩寒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作品理应也可以受人们的质疑。至于质疑是否有“恶意”或有“过激言论”当由法院判定,而不是由“愤怒”的韩寒粉丝们来主观判决。 在一个正在走向民主的中国社会,质疑精神十分稀缺。方舟子打假十多年,是一种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素。我们应该支持他。至于某些公众人物由于别人的质疑而“躺倒不干”,那不是质疑精神的错,而有可能是被质疑者自己心虚所至。应该检讨的正是这样一些心虚的公众人物而不是相反。 中国社会最不需要的就是神话,最需要的就是质疑精神。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丁咚:方舟子为何搅浑韩寒之争?

丁咚:方舟子为何搅浑韩寒之争? 作者:丁咚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2-2 本站发布时间:2012-2-2 9:38:54 阅读量:1923次     韩寒“代笔门”风波,由于春节前夕方舟子的高调介入,使得原本开始熄灭的战火重新燃烧起来,而且越来越旺,吸引了中国各界的关注,有望成为新世纪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重要新闻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看似起因于网络名人麦田《人造韩寒》的博文,实则是韩寒“三论”诱发的舆论分裂的继续,并随着重量级人物方舟子的加入而更加复杂化。   韩寒绝对料不到自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正应了那句老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他一在门前挂了白旗,立即引起了连锁效应,将他头上的光环无情地一层层地剥开来,直到公众看到一个血淋淋的本相。   他起初在公众中是以一个毫不妥协的、战斗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出现的,为此他还被国际舆论视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他自己亲手为自己卸下了这副重担——众所周知,在中国要当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必然要以牺牲某些现实利益为代价的。   他最终迫于现实压力,试图让自己变成一个知识“政客”,一面说些民众想说然而又无关痛痒的话,一面为利益集团开脱摆好,既要享受民众的膜拜,又欲收获现实好处,两面讨好,左右逢源。   如今看来他是失策了,世界上没有那么完美的事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今概莫能外。果然,在他挂起降表的同时,质疑和反对之声就如潮水般涌来,虽然支持乃至力挺之的仍然大有人在。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一篇看似不起眼的博文。   就像方舟子所说的,这个雪球越滚越大,缘于韩寒反应过激——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韩某势力之大超乎了那位质疑者的想象,于是他立即从原地撤退并向韩寒道歉了。在这一战果的鼓舞下,韩寒看上去昏了头,竟然悬起赏格来,由此引来了势力与之旗鼓相当的方舟子迎头痛击,情势由是急转直下,韩寒连连败退,形象在三论之后再遭重创,“气急败坏”(引方舟子语)之下要和方舟子对簿公堂。   韩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受到此一事件打击,后悔当初当了作家。公众都已看到,此前他已经通过公开发表“三论”放弃了“公知”的时代使命。他或许已经忘记了,他在今天能够位列中国少数富有的作家之列,以致可以玩他少年时代就向往的赛车事业,完全是基于他写作和此后作为“公知”声名大振的前提的。   而他背弃这些,宛若游戏,由此可见他不仅“嫩”,而且毫无操守,遑论深刻、责任?   说这些仅仅是就事论事,但并不意味着我对方舟子的搅局行为的赞赏。相反,我认为某些人希望岁末年初的韩寒之争转移方向,将水搅浑,使之复杂化,以此结束革命、民主、自由等敏感字眼的讨论,而最好的手段莫过于抹黑、整垮已经丧失道义形象的韩寒。   在此关键时刻,有人捅了韩寒这个马蜂窝。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或者哂笑一声。即使我是个局外人,也深知在中国的思想界、知识界,请人代笔者不在少数,以团队进行包装打造者大有人在。韩寒就是有这些情形,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而已,方某人不会比我这样的外省人还无知,却在往昔对这些现象视若无睹,而唯独将打假目标指向韩寒,对其落井下石,不光是不厚道可以形容之了,简直就是居心叵测,甚至有充当打手的嫌疑。   真正可怜无辜的是随着他们舞之蹈之的广大民众,人家根本没把你们放在心上,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尽情表演,你们的捧场只是陪太子读书,只会徒增他们的娇气,并在他们已经累积的虚伪声名上增添几道光环而已,而对公众来说实在没什么裨益。   如果说方韩大战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话,就是让人们看清,在中国要做一个有良知、为公众的知识分子何其之难,而要堕落成名利之徒又何其容易,这又何尝不在提醒我们:现状已经如沉疴在身,不痛下决心改变之,势必病入膏肓,以致无可疗救!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南方周末 | “韩寒诉方舟子案”来得正是时候

韩寒与方舟子在网络上的激辩贯穿了整个春节长假,最终争议升级,“斗嘴”发展到了“斗法”的阶段。 2012年1月29日,韩寒公开表示,就近日网络“打假名人”方舟子(本名方是民)质疑其作品有人代笔涉及造谣、对其名誉造成损害事宜,他将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索赔10万元;方舟子则回应一定会应诉。如果法院受理此案,这位“中国最著名的质疑者”将接受中国法律的“质疑”,法庭将判决,方舟子的言行是否逾越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是否构成了诽谤;而韩寒也将借助司法的介入,向公众进一步澄清其作品是否存在有人代笔的疑问。 此事已经引发广泛关注,堪称近期最火热的网络事件,甚至有人制作出了新软件,用来在微博中屏蔽方舟子和韩寒,以免受微博“刷屏”的困扰。不少人将此案与1964年美国司法史上著名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相提并论,认为此案的判决具有巨大的示范意义,公众将在此案的司法实践中,习得言论的合法尺度和边界。 这十几年来,网络舆论异军突起,已成为当今中国最活跃的信息交流媒介,各种网络信息工具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大大拓展社会的舆论空间,深刻影响着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在泥沙俱下的中国网络言论环境中,议论公众人物的法律边界何在?“韩寒诉方是民案”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无论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它都将成为一个标杆性的案例,给中国民众上一堂生动的言论自由与法律的教育课。 从法律上来讲,韩寒打赢这场官司的难度不低。作为公众人物,他在法律上必须比一般人向公众舆论让渡更多权利,在诽谤案件中承当更高的举证责任和难度。这是保证公众事务的辩论广泛公开、富有活力的必需。包括方舟子在内的任何人都有权对韩寒进行质疑和批评,哪怕存在个别细节的失实、从而有损韩寒本人的名誉。因为只有这样,“言论自由才有存在所需的‘呼吸的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方舟子对韩寒的言论没有界限,如果他超越了合理质疑的界限,带有主观恶意的诽谤并不受法律保护,法律将会对其侵犯私权的行为予以惩戒。最后的结果如何,将由法律和证据来说话。 必须说明,此次事件的副产品并不局限于法律领域。司法的介入当然大大有助于真相的澄清,一个理智的现代公民也应该尊重公正的判决结果。但法律并不能对此次争议的所有方面都做出评判,在可预见的将来,法律可能无法终结所有的质疑和讨论。 即使韩寒赢了这场官司,也无法终止一部分人不接受判决结果,继续质疑,继续相信韩寒的文章真的有其他人代笔。他们甚至可以继续发表质疑的言论,但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这都是公众的权利,韩寒无权干涉哪怕是已经公认的荒谬言论,法律只能提供保障。 即使赢得官司,韩寒和其他人都要慢慢适应一个现代开放社会的现实:你不可能强迫所有人都同意一个事。即便尼斯湖水怪的造假者出来自认了,依然还会有不少人相信湖怪存在;即使美国宇航局再澄清数次,也还是有人相信当年没人上过月球。我们将慢慢学会这真的不算什么,思想就是如此参差多元。 同样,即使法庭判决方舟子没有侵权,也并不代表韩寒就有代笔和作弊的行为。法庭只能判断,方舟子的言行有没有构成法律上的侵权。不得不说,作为著名的公众人物,积累了相当声望的“打假斗士”,约束方舟子的不仅仅是法律,还有道德和声誉。 在此次质疑韩寒代笔的过程中,方舟子的很多做法都远离了以往他打假时秉持的严谨态度,迄今没有拿出一个能证明韩寒代笔的强证据。“只要是对他有利的说法,他都拿来用,而不辨其真伪”的做法也饱受媒体批评。在方舟子的微博中,数次出现“只出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基本上无视不利证据”的做法,在错误的举证被证伪后,方舟子往往选择无视,不做更正,打一枪换个地方。所有这些,都难免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他本人的声誉和公信力。这些,无论法律如何判决,最终都将由公众的舆论来评判。 如果上海法院受理“韩寒诉方是民案”,公众将收获的,是关于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何在,是关于公开辩论的内在自律何存。在微博火热,我口说我心的时代大门开启的今天,它来得正是时候。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房屋养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钱,可不可以理解为‘要老百姓间接出钱’呢?”

【翻车现场】“从厉害了我的国,到砸锅卖铁,一路征程一路高歌”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