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译者 | 《纽约时报》在重庆领导人被清除之后,中国的高层努力想恢复团结

核心提示: 罢黜薄熙来在近几周引发了疯狂的内部政治分化,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分歧性表决。 具一些知情人说,外表的平静其实相当脆弱,这是胡锦涛和温家宝领导班子先求得了中共党内元老们的支持,同时让出重庆一些重要的领导职务给其他有影响力的政治集团的代表之后才维持住了平衡。  原文: China’s Hierarchy Strives to Regain Unity After Chongqing Leader’s Ouster 作者:JONATHAN ANSFIELD 和张彦(IAN JOHNSON) 发表:2012年3月29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同时参考了其他“ 同来源译文 ” 在中国这一代领导人经历了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后,北京最高层正重整旗鼓,继续按计划进行今年晚些时候的重大领导层洗牌的。 但是罢黜西南重镇重庆市的前领导人、民粹主义代表薄熙来,几周来引发了疯狂的内部政治分化,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分歧性表决。 根据本报访的一些与中共高层或有权势的家族有联系的出版人、学者和分析家这么说。 他们说,外表的平静其实相当脆弱,这是胡锦涛和温家宝领导班子先求得了中共党内元老们的支持,同时让出重庆一些重要的领导职务给其他有影响力的政治集团的代表之后才维持住了平衡。 “他们希望让每个人都相信,(北京)最高层没有问题——既没有分裂,也没有内斗”,香港有影响力的《中国观察》杂志出版商金钟表示,“但这是一种假象”。 据一些从中共中央官员处听到消息的人士介绍,薄熙来正被软禁在其北京的家中,由中央警卫局负责看守,这是由党的总办公厅控制下的解放军部队。他们称,薄熙来面临一系列腐败和滥用职权的指控,正在接受调查;薄熙来的著名律师妻子与其中一些指控有牵连,正遭受更为正式的拘押。 中共正在进行十年一次的领导层换届。在未来一年内,中共将产生新的领导层及新的总书记,他们将挑选出一位新的总理及其他高层政府官员。 直至倒台前,薄熙来一直是进入北京领导层的竞争者。但在二月初,薄熙来的公安局长王立军携带针对薄熙来的证据逃到成都的美国领事馆。 据两名接近政治局常委的消息人士介绍,(王立军事件)导致了3月7日政治局九常委的“分裂性”会议。据说其中八名常委,包括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表示支持或同意免除薄熙来职务并对其进行调查的决定。 但是,关键的是,负责管理中国无处不在的安全机构(中央政法委)的周永康抵制这一决定。薄熙来被视作是周永康可能的接班人。周永康此前曾赞同薄熙来热衷的“打黑”运动。薄熙来曾经的靠山——中共前领导人江泽民,似乎没有介入本次决定,他的立场尚不得而知。 薄熙来次日(3月8日)未出席人大会议,但在3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否认有任何错误行为,并预测胡锦涛最终将访问重庆。但在3月15日,中国官方媒体发表了一份简短声明,称薄熙来已被免去其主要职位。 中共党内人士表示,为了达成更广泛共识的努力并未到此止步。最高层领导人,如胡锦涛和温家宝,还会见了部长、省领导和党内元老们,征得他们同意对薄熙来予以免职,并征求他们对此的处理意见。据熟悉内情的人士说,他们接触的人包括前总理朱�基和李鹏,及前高层领导李瑞环和乔石。 党的官员们还对调查的某些版本放出试探性气球。他们说,在闭门简报会上,被选去参加会议的高层官员听到所宣读的中央办公厅发出的文件,这些文件列举了对薄熙来的一系列初步指控,并把王立军列为“叛国者”。 分析者们说,中国的网络审查机器既允许一些有损薄熙来和周永康的传闻和细节广泛传播,又允许一些支持薄熙来的言论,这反映了北京高层的不确定性。 但从表面看来,中共最高层正在推动团结一致。上周,周永康缺席一个全国政法会议后,现在又经常在新闻中露面,敦促司法和公安干部与党保持一致。胡锦涛也开始出国访问。周二,主要的军队报纸向军队干部下令不要理会“社会噪音”和“敌对势力”,要团结在党的周围。 党代会也被认为将会如期举行。重要的决定要到夏天才会做出,但是对九人构成的政治局常委的人选正在慢慢定型,几乎可以肯定,薄熙来没有机会成为其中之一。他正在努力保持某个象征性职位,避免入狱。 薄熙来的命运可能是构成他倒台全过程的一部分,而现在这一过程充满变数。 比如,公安局长王立军为什么要逃到美领馆还不清楚。总办公厅的文件称薄熙来妨碍司法,因为王立军要对他的家属进行调查而进行报复。有人说这与去年因为英国人,尼尔・海伍德之死有关。海伍德是薄家的朋友,也是一名商人。根据参加了简报会的人说,在美领馆,王立军讲到了这一案子。 但本报采访的大部分人说海伍德之死只是数月之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之一。根据一名认识薄熙来的中国学者、与统治圈有联系的政治分析家的说法,去年十月,党的纪委开始针对王立军进行腐败调查。 薄熙来向调查压力屈服,而王立军可能是在报复他。他两次向纪委举报薄。根据这一分析人士的说法,王立军曾指控薄熙来的妻子,律师谷开来向海外转移了大量资金,还说薄熙来在治理重庆期间想要与“党中央”对抗,包括对其他领导人部署窃听行动。他还说,那时王立军的举报被驳回了。 这名学者是薄熙来的老朋友,他是在匿名状态下说的这些,据他说,薄熙来在两次电话谈话中告诉他,在他被免职之前,他有信心挺过这场风暴,但是面对可能的反响,他会辞职。 这位朋友说,“薄熙来告诉我说,‘我可以经受关于这两件事的调查’,”后来,薄熙来对他的这位朋友说,他们俩年轻时就曾在文革中进过监狱,“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没有经历过?” 薄熙来持续具有的影响力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党还没有提出关于这一事件的更多说明。名义上,他仍是25名政治局委员之一,在一些将军、革命后代和其他中国左翼人士当中他仍受支持。这些左派们对丢掉传统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感到不安。 最终,薄熙来被认为有腐败行为,在党内支持他的人也可能会为了他被免职而坚持要其他政治势力让步。 把这种讨价还价看起来已经开始了。临时接替薄熙来的重庆职位的是副总理张德江,和薄熙来一样,他也是江泽民的门徒,也是竞争入常的一名候选人。来自胡锦涛的政治派系中的资深干部关海祥本来已经被任命为重庆公安局长,接替王立军的职务,但是在最近几天则被换成了更靠近周永康派系的另一人何挺。 相关阅读: 点击这里查看我们 跟踪翻译的与“王立军、薄熙来”相关译文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申纪兰被指借全国人所给名气向副总理要到500万

  被人冒名发财,如果这事搁在姚明身上,早撺儿了。但申纪兰没有。   申纪兰是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人,1952年申24岁,加入村合作社并当选为副社长。当时的妇女是不下地的,申纪兰却动员村里的妇女参加劳动,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一个是把刚分到手的土地并入合作社,一个是破除女主内且男尊女卑的传习,如此看来,申纪兰算是改革者,犀利。   1953年申纪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之后担任过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如今申纪兰83岁了,从1954年第一届到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她都是全国人大代表,这在中国政坛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领导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申纪兰是铁打的兵,她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胡耀邦、李鹏、胡锦涛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人大前无古人地参政58年,申纪兰的名气大大的。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的名气是有货币价值的,在企业这叫商誉。1983年卸任山西省妇联主任后,申纪兰没有留在太原养老,而是回到西沟村。平顺是全国著名贫困县,申纪兰凭着自己的名气,到处给村里找项目。她曾找过河南七里营刘庄的史来贺和天津静海大邱庄的禹作敏,那时大家同是风头人物。但项目不好找,搞了个铁合金厂,半死不活。   无奈,申纪兰第一次向上要钱。1995年,西沟乡党委书记李培林得知姜春云副总理要来西沟,便让申纪兰向姜开口求助。申纪兰并不情愿,但拗不过乡亲,她对姜春云说:“西沟的山变了,有树了;河变了,有地了;就是上个企业办不成,引资引不上,合办没人来。”随行的财政部官员立马答应给500万元无息贷款。   几句话就拿到500万优惠贷款,这主要是中央财政有转移支付功能,但这500万如此精准快速地落到西沟村,当然也要靠申纪兰的面子。不信让李培林去试试,可能连搭话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名气的货币价值。   其实,从宏观角度来看,西沟村建铁合金厂并不合理,以致虽然有了这500万元,但仍奄奄一息。刚开始市场好,第一年纯利润120万元,第二年起就差了,产品一直在调整,炉子也时停时点。按今天的说法,这个村办企业属于规模小、效益差、高耗能、环保落后、缺少核心产品竞争力的项目,理应淘汰。但谁有权阻挡西沟农人发家致富的步伐?何况那里还有申纪兰这样的名人。   申纪兰一再为自己的“中介”行为找根据,她说:“有些地方我说话比你们起作用,需要我出面我就去。咱是为发展又不是弄腐败,不丢人。”申纪兰聊以自慰的是,这些企业都是集体的,她个人没拿一分钱好处。她似乎站在了道德的高地: 我将个人名气无偿地让渡给了村委会。   但是,申纪兰的名气是谁给的?是西沟村村委会吗?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实有代表2978人,其中官员和公务员代表2491人,民企员工代表16人(包括农民工3人,广东胡小燕、重庆康厚明和上海朱雪芹),农民代表13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主)。虽然申纪兰是个退休的地厅级干部,每月有几百元的政府补贴,与普通农民不同,但她似应算是农民代表,她到底是生活在村里,是极为稀少的农民代表中的一员――是全国人民捧出了申纪兰的名气。   申纪兰总是无私贡献着自己的名气。她代言了襄子老粗布,村里出品了纪兰核桃露。甚至早已与申纪兰无关的企业也打着她的大旗,比如纪兰地产开发公司(现改名山西和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公司网站,申纪兰的头像照片不停地滚动展示。对此,申纪兰并没有采取法律行动维权,大方。   但是,如果谁要如此打姚明的主意,没门儿。相对应,姚明赚了钱,会在美国NBA、教练、中国篮协、上海队、姚明经营团队(相当于申纪兰的西沟村委会)之间分配,精细明了。但申纪兰不,她把全国人民给她的名气只给了自己的经营团队,并无视旁人冒名发财。   如果申纪兰的名气不是全国人民给的,不那么宏大遥远,而像姚明一样,主要是自己创造的,她还会那么大方吗?

阅读更多

曹伟:受命“空降”的政治局委员们

  3月1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兼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据悉,这是近20年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次“空降”省部级单位。   记者统计,近20年间,曾有三次中央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官员突然担任直辖市或国务院部委一把手的记录,分别是:1993年政治局常委、副总理朱?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95年政治局委员、中纪委第一书记尉健行兼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2003年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吴仪兼任卫生部部长。   “兼职”时间均为两年左右   公开资料显示,朱?基担任央行行长的时间是1993年6月至1995年6月、尉健行担任北京市委书记的时间是1995年4月至1997年8月、吴仪担任卫生部部长的时间是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记者根据以上信息盘点发现,中央政治局委员在空降后的任期基本都在两年左右。随后便分别由戴相龙、贾庆林、高强接任。   “救火队长”施展铁腕政策   无论是1993年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应对席卷全国的通货膨胀,还是1995年因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后判刑)引咎辞职,以及2003年的卫生部时任部长张文康因“非典疫情”被免职,以上三位政治局委员空降后所面临任务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   朱?基在1991年上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后,对即将出现及后来果然发生的严重通胀,首先就表现出了高度警惕。于1993年6月亲自兼任央行行长后,他立即召开全国银行行长工作会议,命令在三个月内,尽快把搞“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的贷款收回来,否则,将追究各行行长的领导责任及个人责任。后来的结果说明,正是由于朱?基的高瞻远瞩以及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才避免的进一步通胀的恶化,为经济软着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5年4月,北京市时任副市长王宝森因畏罪自杀,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即引咎辞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职务。27日,在中央批准陈希同辞去职务的同时,任命政治局委员、中纪委第一书记尉健行担任北京市委书记。此举从很大程度显示了中央对于查处北京腐败大案要案的重视程度和决心。1997年9月陈希同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查,查明有侵吞贵重物品、腐化堕落、牟取非法利益、严重失职等问题,报中共中央批准,被开除党籍。1998年7月31日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玩忽职守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6年。   2003年4月26日,“因防止非典疫情不力”卫生部时任部长张文康职务被免,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在外贸谈判领域有着“铁娘子”之称的吴仪兼任卫生部部长,全面负责抗击“非典”战役。“小女子受命于危难之中”,她在视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严厉地批评了某些部门在防治“非典”过程中的失误,并且强调说,对公众隐瞒疫情的真相只会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恐慌。媒体一改过去的嘴脸,官方每天公布疫情,全民对“非典”的恐慌一下化为战胜灾难的勇气,政府受到人民的信任,中国抗击非典的努力受到世界的尊重。   特别的“背景”选择特别的人   分析人士表示,由在中央任职的政治局委员或者副总理级别官员兼任某部委或者某地领导,一般来说是一个“一个规范性选择”,但是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彰显该项工作的重要性。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以副总理身份兼任某一部委的第一把手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以外交部、国防部居多。据不完全统计,曾经以副总理身份兼任外交部部长的人士有陈毅、黄华、钱其琛;以副总理身份兼任国防部部长的人士有彭德怀、林彪、耿飙、徐向前。   此外,陈云以副总理身份兼任过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邓小平、李先念以副总理身份兼任过财政部部长;贺龙兼任过国家体委主任;聂荣臻兼任过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李富春兼任过国家计委主任;罗瑞卿、华国锋兼任过公安部部长;郭沫若兼任过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黄炎培兼任过轻工业部部长;薄一波兼任过国家经委主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谷牧兼任过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主任;余秋里兼任过国家计委主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康世恩兼任过国家经委主任、石油工业部部长;陈慕华兼任过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而李鹏也在副总理任上兼任过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

阅读更多

编程随想 | 回顾 六..四 系列[14]:4月22日,胡.耀.邦的两场追悼会

上一个帖子 介绍了新华门事件的始末。此事发生后仅仅一天,就到了给老胡开追悼会的日子。所以,今天就来介绍一下4月22日的两场追悼会——人民大会堂的官方追悼会和广场上的民间追悼会。 ★追悼会前,朝廷的预防措施   由于4月20日刚刚发生了 新华门事件 ,党国很担心追悼会期间发生啥意外。毕竟老胡的追悼会是大场面,有党政军各界的显贵出席,还有中外记者现场报道。一旦出现意外,则党国的颜面无存。所以,朝廷采取如下的防范措施。 ◇交通管制   在追悼会的前几天,北京市公安局就宣布了22日的交通管制通告。 为了保障4月22日上午胡.耀.邦同志追悼大会顺利进行,现将天.安.门地区的交通管制措施通告如下: 1、四月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至十二时,天.安.门广场及大会堂西侧路,除持有大会车证的车辆外,禁止其它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行。 2、四月二十二日上午八时半至十二时,南河沿南口以西,府右街南口以东天.安.门广场东侧路,除允许公交车甩站通过和持有大会车证的车辆通行外,禁止其它各种车辆通行。   交通管制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阻止学生进入广场搞悼念活动。 ◇调兵入京   仅仅搞交通管制,显然是不够滴。为了防止前一天的新华门事件重演,朝廷决定:在重要地段(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长安街、等),派重兵把守。但是北京公安局没有这么多警力。所以,朝廷决定调北京军区的正规军入驻。据《李鹏日记》记载: 21日晚,杨尚昆(军委副主席兼军委秘书长)下令紧急从北京军区调兵进驻北京。从驻防在保定的38军的两个机械化师中抽调1500名兵力,日夜兼程,赶赴北京。一个团进驻中南海,其余兵力布置在中南海四周,保卫中央首脑机关的安全。   这应该是六.四期间,朝廷第一次调 正规军 进入帝都。 ★追悼会之前,学生的应对措施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针对朝廷的上述举动,学生们采取了如下的应对措施。 ◇成立联合学生组织   22日的官方追悼会,是早就订下日期的。很多学生都想在22日那天,到广场上去给老胡的遗体告别。但是北京有几十所高校,如果各自为战,很容易发生混乱,给官方留下话柄。   在这之前,很多学校已经成立了 民间性质 的学生组织(所谓民间性质,是指有别于官方的”学生会”)。到了21日那天,十几所高校的学生组织代表,齐聚北大28号楼开会,成立了”北京高校行动委员会”。这是六.四期间,第一个 跨学校 的民间学生组织。该组织后来改名为”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简称”北高联”,官方称为”高自联”。在此后一个多月的学生运动中,北高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规避交通管制,”北京高校行动委员会”决定,在21日晚提前进入广场。话说这个委员会的效率还是挺高的。成立不到12小时,北京的大部分高校都贴出了该委员会的通告,通知学生们在当天晚上,去北师大举行”誓师大会”,通告还要求参加的同学穿球鞋,带好水和干粮。 ◇提前集结广场   到了傍晚时分,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出动,齐聚北师大。誓师大会由学生领袖 吾尔开希 主持(吾尔开希因为在前一天的新华门事件中,带头喊口号而出名)。他在会上控诉了新华门的暴力事件,并介绍了22日游行的路线安排和目的。   誓师大会之后,几万名学生浩浩荡荡地从北师大走到广场。由于很多高校都组织了专门的纠察队,佩戴红袖标,在游行队伍中维持秩序。所以,几万人的游行队伍,秩序井然。在游行队伍中,政法大学的学生特意举了一块大木牌,上面写着宪法第35条、37条、41条(都是关于游行、集会、结社、等自由的条款)。   到了广场后,各个高校按照事先划定的区域,排成方阵坐好。每个方阵都有自己的校旗作标识,纠察队在方阵外边维持秩序。进出方阵的人,都要出示学生证给纠察队员看。为啥要搞这么严格捏?主要是担心党国的便衣混到学生队伍中,乘机捣乱,然后栽赃给学生。 ★官方的追悼会   俺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到:伟光正是一个等级很森严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里,自然非常重视死后的盖棺定论(如果你还不懂得其中的奥妙,一定要先看一下《 如何解读朝廷要员的盖棺定论? 》)。所以,俺再费点口水,说说老胡追悼会的规格问题。 ◇老胡的特殊之处   首先,老胡是个非常特殊的政治人物。体现在如下: 1 他是伟光正的前任总书记 2 他具有很高的民望(不妨回顾一下《 废帝胡.耀.邦其人 》) 3 他身处朝廷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改革派官员极力捧他,保守派官员极力贬他 4 他恰巧在一个特殊的年份去世(在《 山雨欲来的1.9.8.9年 》,俺解释了那年的特殊之处)。 ◇悼词的微妙之处   基于上述原因,使得老胡的悼词,变成一个很棘手的两难问题——如果悼词的规格太低,无疑会激怒广大的学生和群众(俺前面介绍过,老胡的民望很高);如果规格太高,那当初为啥还要罢免他捏?(陷入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在老胡去世当天,裆中央就为了讣告的用词而再三拖延(上午7点去世,拖到晚上6点半才发讣告)。 当时的讣告 中没有”马克思主义者”的头衔(关于此头衔的重要性,请看《 如何解读朝廷要员的盖棺定论? 》)。   到了22日的追悼会,赵.紫.阳念的悼词是这样滴: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沉痛的心情,悼念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胡.耀.邦同志。 胡.耀.邦同志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 ,他的一生是光辉的。在长达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后面省略,悼词全文在” 这里 “)   在悼词的第一段,关于老胡的头衔,同讣告是一字不差。不过捏,在第二段开头(请注意俺标粗体的地方),额外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头衔,但是又没有加定语(比如:伟大的、杰出的、优秀的……),有点不伦不类。这在党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滴。   据《李鹏日记》记载: (21日)今晚7时,赵紫阳召开常委会,讨论中央对耀.邦同志的悼词。中央的悼词对耀.邦同志的一生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根据小平同志意见,没有给予耀.邦同志”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   看来,邓太上皇对老胡依然耿耿于怀,不肯抬高老胡的头衔,最终才搞出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说法。 ◇哪些人出席追悼会   说完悼词,再稍微聊一下那天出席追悼会的各种人物。   主持追悼会的,是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虽然国家主席是个虚职(也就是花瓶),但是名头还是很大滴。由国家主席主持追悼会,说明规格很高。   由总书记老赵亲自念悼词,也算是给老胡家属足够的面子。前面的帖子介绍过,老赵跟老胡一样,都是改革派的骨干。   其它出席追悼会的朝廷大员,还包括:所有的政治局常委;党国”八元老”中的老邓、李先念、王震等人。但是,陈云作为朝廷第二号实权人物兼保守派的头目,称病没有到场(这就属于故意不给面子)。 ◇总结   综上所述,老胡追悼会的规格,还是挺高滴。但是广场上的大学生依然不满意。为啥捏?因为悼词中,只字不提”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那档子事儿。当年老胡被废黜,主要的理由就是:”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如今悼词不提此事,说明裆中央没打算给老胡平反。 ★民间的追悼会   说完大会堂的官方追悼会,再来说说广场上的民间追悼会。 ◇官方和学生谈判   前面提到,几万名学生在前一天夜里就坐在广场上,就是为了等第二天的追悼会,并给老胡的遗体送行。等到北京公安局发现大量学生在夜里涌入广场,已经来不及阻止。到了第二天天亮,虽然有大批正规部队在广场和大会堂周边警戒,但以当时的兵力(约1千人左右),不可能在广场上实施清场。   这种情况下,官方只好跟学生谈判。官方要求学生在大会堂门口,让出一条30米宽的通道,以方便参加追悼会的车辆通行;作为交换,官方在广场上架设高音喇叭,进行追悼会的实况转播。学生代表同意了这些条件。   谈判完之后,几万学生在几分钟内,就整齐地平移30米,空出了通道。   党国方面,比较担心新华门事件重演。所以,在学生空出通道之后,调大批军人在大会堂门口布置了多重警戒线。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学生冲击大会堂。为了避免引起学生的敌对情绪,这些军人都没带武器。 ◇学生静听追悼会转播   上午10点,追悼会准时开始。广场上的学生都安静地听着高音喇叭的实况直播。 ◇学生代表下跪请愿   当追悼会接近尾声的时候,大会堂外的学生再次要求李鹏出来对话。但是李鹏犹如癞蛤蟆吃秤砣——铁了心不出来见面。 当时的学生领袖之一吾尔开希对李鹏的态度十分愤怒,主张冲进大会堂;另一个学生领袖 张伯笠 不同意。他俩的对话如下(引自张伯笠回忆): 张伯笠 我们不能给政府以口实,在美国那样民主的国家也不可以冲进国会,况且今天又是耀.邦的追悼大会。 吾尔开希 那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收场?你心甘情愿? 张伯笠 把我们的请愿书递上去,如他们不接,那就面对国徽长跪不起,把这个政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吾尔开希 我不同意,我们不能给统治者下跪! 张伯笠 我们什么时候站起来过?四十年了,哪一个中国人堂堂正正地站起来过!   然后, 郭海峰 自告奋勇,拿着请愿书去大会堂门口下跪(4月18日的第一次请愿,也是郭海峰去的)。另两个学生领袖周勇军、张志勇也跟着一起去。三个人就跪在大会堂正门的国徽之下。双手高举请愿书。当时的广场上,所有看到这一幕的学生和市民,都被震惊了。   三个人跪了超过45分钟,没有任何朝廷的官员出来见个面,表个态。   看了上面这几张照片,不知列位看官有何感想?为什么一个号称代表最广大民众利益的执政党,却不敢(或不愿)出来跟学生代表见个面。   再说了,学生们提的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看过前面的帖子《 4月18日,从悼念到请愿 》,自然就明白:学生们的要求,充其量只是 改良 。 ★两场追悼会的对比   那天,有些名气大的知识分子,也在大会堂参加追悼会。他们看到了广场上的一幕,不禁感慨万千。   知名的改革派杂志《新观察》的主编戈扬女士,当场作了一首诗: 一片土地分成两边,中间隔着暴力的墙。 这边是冷漠的冰山,那边是真情的海洋。 耀.邦的尸体在这边,耀.邦的灵魂在那边。 我们都是来自那边,没有那边哪有这边?   顺便说一下:当军队在一个多月后进行血腥屠杀,作为老党员的戈扬宣布退党,她公开宣称: 我们当年参加的共.产.党,不是现在的这个党。我要和这个镇压人民的党决裂!   除了戈扬,还有一些在场的知识分子,也评论了两场追悼会的迥异。   官方的《科技日报》副总编孙长江含蓄地说: 今天,北京有两个追悼胡.耀.邦同志的地方,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内,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外。这两个地方我都参加。我感到前者太小太小,而后者太大太大……   香港某杂志总编李怡评价说: 大会堂内,高度赞扬了胡.耀.邦的一生,唯独回避了87年1月他下台的事…… 大会堂外,则紧紧盯着87年1月的事情,要求为当时的决定平反…… 大会堂内,强调胡对党的忠心耿耿,强调他顾全大局…..

阅读更多

六四历史照片现身中文百度网

VOA记者: 申华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VOA 百度网上出现的有关六四事件照片的截屏 至于目前的蛛丝马迹是否就是有可能平反六四的舆论和行动先导,戴晴认为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在中国网上严遭屏蔽的有关1989年六四民主运动的照片,星期天出现在搜索引擎百度图片搜索结果中。美国之音日前收到热心听众的电子邮件,告知在中国大陆的百度网站上,已可以搜索到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历史照片。美国之音今天(3月25号)傍晚在华盛顿随即进行的核实中也获得同样结果。 *如法炮制* 在百度图片搜索中,输入“六四  0天安门”后,记者便看到了与那次血腥历史事件有关的图片搜索结果,并能随意将任一图片点击打开。在栏目的第一页上,有七幅六四照片出现,其中包括:学生簇拥民主女神像,躺在地上的死难者和自行车,纪念碑基座上的悼念胡耀邦的花圈和遗像,以及戒严部队身后的人民大会堂等。其余页面上也能搜到大批六四照片。 上述六四天安门事件历史照片得以出现在百度图片搜索中的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听众和记者搜索的方法,也不是一般常规搜索方式。 *天安门母亲的关注* 一直为平反六四事件奔走,六四事件中自己痛失爱子的天安门母亲之一的丁子霖对美国之音说,王立军和薄熙来事件以来,她一直关注有关动向,不过还很难判断有关平反六四问题的走向。 她说:“到现在为止,问题还很难说。自从前两天英国金融时报独家报道,说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温家宝在高层近年来曾经三次提出平反六四。加上百度发出这些照片。当然,这些消息跟我直接有关。我是六四难属,当然密切注视这些情况。但是这些消息,尤其是金融时报的消息,我未经证实。” 丁子霖说,温家宝那是否是表演需要以后的事实来检验:“温家宝记者招待会我全部看过了。余杰去美国前我们一年能见几次面,他对温家宝完全是负面的看法。温家宝这是表演呢,还是真的很沉重,这也要以后的事实来检验。如果,他真有诚意,想在任内(启动)政改,中国的政改是很艰难的,任内完成(政改)是苛求他了,但是如果任期内能够启动,那就算不错啦。” *对“六四”一再降格* 戴晴是中国异议作家,1989年的六四事件后,因为支持不同政见者在同年7月14日被捕并在秦城监狱关押,次年1月21日被释放后被监视居住三个月。听到能够从百度网上搜索到六四事件照片的动向时,她对美国之音说,事实上六四以来当局一直在试图修正对六四的说法,她呼吁开明政治家应该充分利用六四这种政治资源。 戴晴说:“自从九十年代以来,从江泽民当政的时候,当局对动乱和暴乱的提法,就在不断地降格,降格,降格,最后变成了一个风波。我觉得,中国在李鹏之后,以及江泽民执政的时候,他们就在想着中国老百姓的民意,以及国际上的压力,他们就一直在想着这件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办?” *是资源,不是包袱* 至于目前的蛛丝马迹是否就是有可能平反六四的舆论和行动先导,戴晴认为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另外,她不大认为,今年就会出现令社会震惊平反六四的大动静。不过,趋势是逐渐朝这个方向前进。她重新再次呼吁:在平反六四天安门事件问题上,中国官方和遇难者家属应该“互动”,当代中国政治家不应把当年六四事件当成包袱,而应将其作为一笔推动社会变革的宝贵“政治资源”。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