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

杨东平 | 北京“小升初”就近入学的比例究竟是多少?

据来自市教委的消息,今年北京小学升初中通过推荐派位、划片入学、企事业举办学校子弟入学、对口直升、特长生入学、到寄宿制学校入学、到民办学校入学等方式入学新生有近9万人。其中,小升初通过划片入学、电子派位、对口直升等就近入学方式入学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80%以上。[1]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免试、免费、就近入学是三位一体的原则。仅就就近入学而言,究竟应当如何测量和评价,也是值得讨论和商榷的。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步骤和规划统计指标问题的几点意见》的规定,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原则上应在3公里以内,即就近入学是指在家庭所在的学区内入学。众所周知,北京城区和远郊区县“小升初”情况完全不同,跨学区、跨城区的择校热       据来自市教委的消息,今年北京小学升初中通过推荐派位、划片入学、企事业举办学校子弟入学、对口直升、特长生入学、到寄宿制学校入学、到民办学校入学等方式入学新生有近9万人。其中,小升初通过划片入学、电子派位、对口直升等就近入学方式入学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80%以上。 跨学区、跨城区上学。此外,推优和特长生也是可以打破学区限制的,如2011年西城区的推优政策,赋予30%的学生在本城区内不限学区自由择校的权利。 即便在同一片区内,由于名校和普通校差距巨大,择校现象也佷严重,这更是“就近入学”的概念所无法承受的。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择校状况评价指标势在必行。 [1] 李莉:《明天中小学开学小升初逾八成就近入学》,2011年8月31日《北京晚报》。 [1]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免试、免费、就近入学是三位一体的原则。仅就就近入学而言,究竟应当如何测量和评价,也是值得讨论和商榷的。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步骤和规划统计指标问题的几点意见》的规定,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原则上应在3公里以内,即就近入学是指在家庭所在的学区内入学。众所周知,北京城区和远郊区县“小升初”情况完全不同,跨学区、跨城区的择校热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区,因此,整体的平均值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区择校热的真实状况。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网络调查显示,北京市小升初在本城区跨学区入学的约占30%,跨城区跨学区的占13%,即在本城区本学区内就近入学比例为57%。就近入学最主要的方式——电脑派位生在城区所占比例偏低,东城区约为44%、西城区约为33%、海淀约为40%。北京家长报告孩子就读初中距离家庭住所的路程时间,按照乘坐公交汽车时间测算,平均为44分钟。       调查所得就近入学的比例之所以低于主管部门的统计,主要是因为对口直升、大学附中解决子弟入学等方式并没有限制学生居住地与学校的距离;而以户籍所在地为依据的划片入学统计则未能区分居住地与户籍地分离的外迁家庭,他们名义上是就近入学,实际在跨学区、跨城区上学。此外,推优和特长生也是可以打破学区限制的,如2011年西城区的推优政策,赋予30%的学生在本城区内不限学区自由择校的权利。       即便在同一片区内,由于名校和普通校差距巨大,择校现象也佷严重,这更是“就近入学”的概念所无法承受的。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择校状况评价指标势在必行。 据来自市教委的消息,今年北京小学升初中通过推荐派位、划片入学、企事业举办学校子弟入学、对口直升、特长生入学、到寄宿制学校入学、到民办学校入学等方式入学新生有近9万人。其中,小升初通过划片入学、电子派位、对口直升等就近入学方式入学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80%以上。[1]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免试、免费、就近入学是三位一体的原则。仅就就近入学而言,究竟应当如何测量和评价,也是值得讨论和商榷的。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步骤和规划统计指标问题的几点意见》的规定,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原则上应在3公里以内,即就近入学是指在家庭所在的学区内入学。众所周知,北京城区和远郊区县“小升初”情况完全不同,跨学区、跨城区的择校热 跨学区、跨城区上学。此外,推优和特长生也是可以打破学区限制的,如2011年西城区的推优政策,赋予30%的学生在本城区内不限学区自由择校的权利。 即便在同一片区内,由于名校和普通校差距巨大,择校现象也佷严重,这更是“就近入学”的概念所无法承受的。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择校状况评价指标势在必行。 [1] 李莉:《明天中小学开学小升初逾八成就近入学》,2011年8月31日《北京晚报》。 [1] 李莉:《明天中小学开学小升初逾八成就近入学》,2011年8月31日《北京晚报》。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drtt.html ) – 北京鈥溞∩踱澗徒胙У谋壤烤故嵌嗌伲縚杨东平_新浪博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置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活动完整录音下载

感谢 梦中僵尸 ( 新浪微博 )提供录音。更多图片资源,请前往梦中僵尸 博客 浏览。 9月10日活动 A1主题论坛 主 题:世界向中国开放还是中国向世界开放? 特约主持:梁文道 嘉宾:张信刚、葛兆光、易中天(因故没来)换贺卫方、熊培云、资中筠、白岩松 时间:9月10日 9:30-12:0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地下二层 音频下载 B1人文空间 主题:改变教育现状的动力在哪里? 嘉宾主持:杨东平 嘉宾:朱永新、梁晓燕 时间:9月10日 14:00-16:0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地下二层 音频下载 C1创意空间 主题: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建筑学:1978-2010 嘉宾:朱涛 时间:9月10日 14:00-15:3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二层 D1理想唱歌 乐手:钟立风borges(博尔赫斯)乐队,张玮玮,郭龙,张佺 时间:9月10日16:10-17:30 地点:前门23号露天草坪 B2人文空间 主题:故事该如何说下去? 嘉宾主持:史航 嘉 宾:骆以军、葛亮 时间:9月10日 19:00-21:0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地下二层 音频下载 C2创意空间 主题:Behind The Cover 嘉宾:聂永真 时间:9月10日 19:00-20:3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二层 9月11日活动 A2主题论坛 主 题:民国是历史还是现实? 特约主持:梁文道 嘉 宾:张 鸣、小 宝、杨照、杨奎松、马世芳、陈丹青 时间:9月11日 9:30-12:0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地下二层 音频下载1    音频下载2 B3人文空间 主题:底层关怀与中国乡村社会 嘉宾主持:张铁志 嘉宾:郭于华、熊培云 时间:9月11日 14:00-16:0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地下二层 音频下载 C3创意空间 主题:再少一点:书籍设计的克制与约束 嘉宾:朱赢椿 时间:9月11日 14:00-15:3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二层 D2理想唱歌 乐手:小河,周云蓬 时间:9月11日16:10-17:30 地点:前门23号露天草坪 B4人文空间 主题:歌儿为什么这样红? 嘉宾主持:马世芳 嘉 宾:周云蓬 MC仁 时间:9月11日 19:00-21:0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地下二层 音频下载1    音频下载2   MC仁rap表演视频下载 C4创意空间 主题:吃,到底是什么东西? 嘉宾:欧阳应霁 时间:9月11日 19:00-20:3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二层 9月12日活动 A3主题论坛 主 题:时代的青年还是青年的时代? 特约主持:梁文道 嘉 宾:舒国治、许知远、刘瑜、张铁志、骆以军、罗永浩(因故没来) 时间:9月12日 9:30-12:0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地下二层 音频下载 B5人文空间 主题:三城记:老上海、老台北、老北京 嘉宾主持:小宝 嘉宾:舒国治、王军 时间:9月12日 14:00-16:0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地下二层 音频下载1    音频下载2 C5创意空间 主题:善意,反对“设计” 嘉宾:杭间 时间:9月12日 14:00-15:3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二层 B6人文空间 主题:权力及其限制 嘉宾:吴思、贺卫方 时间:9月12日 16:30-18:3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地下二层 音频下载1    音频下载2 C6创意空间 主题:不要想到创意 嘉宾:陈丹青 时间:9月12日 16:00-17:30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二层 附: 2010年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活动录音与文字整理下载

阅读更多

方可成 | 官员子女的求学路径

不管具体的学校如何兴衰变迁,官员后代始终没有改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这种追逐往往并不基于升学考试成绩的优胜,或机会均等的随机入学分配,而是与权力有关,尤以基础教育阶段为甚。 官员子女的求学路径 (发表时题为《从干部子弟学校到“条子生”、“共建生”:难以革除的权力择校》) □《南方周末》2011年9月1日 记者 方可成 特约撰稿 任咪娜 实习生 运安琦 发自北京 新学年开学,优质学校的大门为谁而开,成为社会一大议论热点。 “在很大程度上,上好学校已经成为家长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的竞争。”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说。在“社会背景”的PK中,手握公权力的政府官员往往是优胜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短暂存在过一批为官员后代集中提供教育的“干部子弟学校”,但这种特殊的学校形式旋即就在1955年被通令取消,原因是与“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相抵触。 然而,取消干部子弟学校的设置,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了干部子弟的教育“特权”。实际上,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权力寻租的重要对象。在干部子弟学校被取消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的今天,坊间依然流传着“某某学校是公认的高·干·子弟学校”之类的说法,而那些被提及的学校往往是同级别学校中的佼佼者。 从幼儿园到留学的子弟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的几年里,干部子弟大多遵循着一条明晰的求学路径——该上什么幼儿园,升哪所小学、中学,进哪所大学,乃至去哪里留学,都有着确定的选项。 这条轨迹的前半部分,由各种各样的干部子弟学校绘就。在官员扎堆的京城,这些学校包括:六一幼儿园、育才小学、育英学校、八一小学(今八一中学)、101中学等等。 上述幼儿园和中小学均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迁入北京。按照“干部子弟学校模式”的提出者徐特立的想法,在战争年代创设这些学校是“为了使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抗战救国,也为了把革命的后代、烈士的遗孤培养成才”。 战争胜利后,这一模式被保留下来,包括毛泽东女儿李敏和李讷、侄子毛远新在内的核心领导人后代,亦在跟随父辈进京后就读于这些学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军区也纷纷创设自己的干部子弟学校,比如名字响亮的“北京小学”就是北京市委干部子弟学校。此外,“育才”、“育英”是这类学校的常用名,比如东北局和沈阳军区的东北育才小学,湖南省军区的育英学校。 此类学校大多聚集了大量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中央政府发布的1954-1955学年度的统计数据就曾显示,干部子弟小学学生与员工的比例平均为6∶1,而一般大城市普通小学的比例为28∶1,农村小学为35∶1。 作为惟一一所由中共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中学,101中学的校友包括刘少奇的儿子刘允若,曾山的儿子曾庆红、伍云甫的儿子伍绍祖等许多中共高干后代。 这所选址在圆明园遗址内的学校,从郭沫若作词的校歌中即可一窥特质:“我们是革命的儿女,我们从风暴中诞生,酝酿着优越的本领,锻炼着不屈的精神,要建设共产主义的社会,要创造人类持久的和平。” 另一个足以证明其地位的细节是这所中学在1952年至1982年的校长——王一知。她是中共屈指可数的第一批女党员,是张太雷烈士的夫人。担任校长前,她的工资是行政8级,相当于副部长,而当时中学特级校长的工资也只能是行政12级。在王一知的多次要求下,她的工资也降为12级,一时传为佳话。 从中学毕业后,干部子弟们报考哪一所大学也基本上是确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这所由陈赓大将创办于1952年的军工学校吸引着老干部和他们的后代,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增强了这种吸引力。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的统计,导弹工程系和核物理系是干部子弟们最热门的去向。 “经历过战争生死考验的老干部,焦急地盼望新中国有自己培养的军事科技干部,就像1927年盼望共产党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一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哈军工,掌握尖端的国防科技,实现富国强军的夙愿。”《哈军工传》作者滕叙兖这样解释干部子弟们的选择。 导致干部子弟云集哈军工的另一个原因是,从1957年开始这所学校实行保送招生,干部后代的政治条件占有绝对优势。在一段时间里,哈军工的干部子弟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父母亲属够不上副部级或少将以上的,都只能自视为普通学员。 还有一批干部子弟留学苏联,学习先进科技。早在东北全境解放前夕的1948年9月初,中共就曾派出21名年轻人留苏,当时的选拔标准是“军级以上烈士和干部子弟”,入选者包括叶挺之子、叶剑英之女等。 此番前奏之后,留苏于上世纪50年代常规化、制度化。1951年,教育部发出《急速选拔留学生的指示》,要求选定“政治上可靠”的学生派往苏联。尽管后来留苏学生的背景渐趋多样化,但干部子弟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取消的和没有取消的 从1955年开始,干部子弟学校向其他家庭背景的学生敞开了大门。 这一政策的改变源于毛泽东等最高领导人对干部子弟特殊化的警惕。毛本人曾多次对子女说:“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据官方史料记载,在干部子弟学校,有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和老师顶嘴,甚至骂老师。有的学生还说:‘反正老师不能开除我,我爸爸还管着学校哩!’” 1953年,周恩来视察101中学时明确提出:干部子弟不能变成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两年后,所有干部子弟学校被通令逐步转型为普通中小学。中央政府直属的子弟学校纷纷划归地方。 101中学也从中组部直属改为地方管理,同时,这所曾经只为红色贵族服务的学校也开始“掺沙子”。一开始,学校招收了不少周边北大、清华教授的子女,“高干”和“高知”学生们成了主要的家庭背景;1962年,从郊县录取了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的农民后代;1964年,又招收了第一届“贫下中农子弟班”。 在教育学者杨东平看来,这一转型是打破“北京特殊论”的先例——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有一个庞大的“上层建筑”,因此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异常困难,但1955年的例子证明:取消优势阶层的特殊利益并非完全不可为。 但杨东平同时也指出,简单地取消干部子弟学校不可能真正消除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差异造成的教育不公。 事实正是如此。一方面,以哈军工为代表的学校在招生政策上有意向干部子弟倾斜;另一方面,排名靠前的学校录取过程中不乏走后门者。更有甚者,虽然干部子弟学校被取消,但一些学校将在校的干部子弟集中起来,组成“干部子弟班”。 李锐之女李南央曾回忆,当她1963年考入女十中时,就和其他干部后代一起被编入了干部子弟班,班主任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亲自担任。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学生们普遍对俄语失去兴趣,但普通班依然以俄语为外语课内容,而干部子弟班则学英语。 进入初二后,李南央班上一位元帅的女儿转入了在女子中学中排行第一的师大女附中。“我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似乎对军队干部的子女们是不适用的。”李南央回忆说。 随着政策的改变和资源的流动,101中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干部子弟学校已不再是唯一的宠儿,一些历史更为悠久的名校吸引了不少红色后代,女校即以师大女附中为代表,男校则以北京四中为典型。北大附中等1960年代新建的高校附属中学,由于调入了一大批大学老师前去任教,亦受到追捧。 景山学校则是一个年轻的特例。这所靠近紫禁城的学校创办于1960年,以教改实验为核心目标,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由于当时教育工作由中宣部归口管理,这所学校的创办由中宣部主导,学校第一任校长是中宣部教育处干部方玄初,中宣部系统的干部子弟亦大量进入景山就读。 这所学校享有的资源亦少有能与之比肩者,首批中学特级教师即出自景山,遍布全国各地学校的标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则是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实际上,领导人参观和题词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衡量一所学校地位的重要标志。 兴衰变迁的和不变的 “文革”给教育界造成的混乱,令大量中小学重新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也令官员后代的求学选择有了新的变化。 在新一轮的赛跑中,101中学已不再享有最高的地位,教育资源和生源亦随之流失。人大附中是新晋的黑马——学生高考成绩突出,频出状元,迅速成为京城名校,也成为干部子弟青睐的学校之一。 实际上,不管具体的学校如何兴衰变迁,官员后代始终没有改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这是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普遍认可的事实。 这种追逐往往并不基于升学考试成绩的优胜,或机会均等的随机入学分配,而是与权力寻租有关,尤以基础教育阶段为甚。“条子生”和“共建生”即是最广为人知的寻租方式,前者通过领导干部给学校负责人“递条子”的形式为子女择校。南方周末记者从可靠渠道得知,一位退休领导人几年前曾经走访京城多所中学,最终为孙女选定了八中。 而“共建生”则是通过单位与学校达成“共建协议”的形式为本单位子女集体择校。起初,这样的“共建”不乏合理性。例如,外交部的许多工作人员常年在外,需要委托一所学校集中管理他们的子女。然而,如今的共建已经多与利益有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促进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治理择校热的建议》中就指出:“重点学校与权势部门以‘共建’的名义招收‘共建生’,是权势部门典型的以权谋私的行为,也是择校生政策难以革除的重要原因。” 从更广的视野来看,官员后代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已经相当多样和分散,并不囿于共建学校,也不囿于公立学校,甚至不再囿于中国学校。 北京一所私立学校的负责人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就透露:学生中有多位省级高官的孙辈,甚至有不少教育部官员的后代。“这些高官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北京任何一所学校去,但他们不认同读死书的教育模式,而是欣赏我们的理念,就愿意让孩子过来。我们的很多做法顺应了社会变化趋势,吸引了这些家长。”这所学校的负责人说。 中外合办的学校是官员后代的另一种选择。北京中加学校招生办樊主任说:学校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公务员家庭,家长中不乏高级官员。这类学校最重要的吸引力在于它们为学生的出国留学铺就了一条良好的通道。 还有的官员后代则干脆就读于国际学校,这往往是由于他们出生在国外,具有外国国籍。 利益共同体 尽管今日的求学选择已经相当多样化,但北京四中、八中等传统名校依然保持了领先的地位,也依然聚集着不少官员子女。有观察者指出,这与学校获得的优惠政策及教育部门的巨大投入分不开,而这种优惠和投入又往往与就读于此的官员子女有关。 坊间曾流传一个段子:某位前任国家领导人的孙女在北海幼儿园上学,一天放学后,老师拍拍小丫头的衣服口袋:“回家去跟爷爷说,你这里有一个条子。”而条子内容,则是称北京市对北海幼儿园的投资不够,要求得到更多的资源。 这个故事的真假无从查证,但其反映的现象真实存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善迈就指出:权力择校加剧了已经存在于同级学校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不均衡,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这种因子女教育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引起了许多人的警惕。“当前基础教育的阶层差距拉大,资源集中在优势阶层既得利益者手里,他们对重点学校的支持投资建设肯定不是为了农民工子弟的教育。”杨东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而且,在集中优势资源之后,他们会担心少数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被稀释或降低,从而成为阻碍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力量。” 关于作者 方可成 , 南方周末, 记者,专栏作者 理解和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专栏 博客 豆瓣 新浪微博 Twitter 网易微博 向文章付费 请作者吃饭 您可能也喜欢: 官员如何升迁 倒在“门”前的官员们 拆出人命的地方 官员果然个个还在 中国共产党官员被规定的纪律化生存 无觅

阅读更多

杨东平 | 关于农村教育,温总理如是说

据中广网北京9月8日消息,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三中学学校食堂为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好》的报告,对农村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明确指示,应当说,都说到了点子上。温家宝说: ——教育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总量问题,也就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城市形成很大的反差。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要以政府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的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的管理人员         据中广网北京9月8日消息,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三中学学校食堂为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好》的报告,对农村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明确指示,应当说,都说到了点子上。温家宝说: 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还要有最好的交通管理,给孩子们创造一条绿色通道。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农村教师的收入和待遇,完善农村教师管理机制,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的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教师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         ——教育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总量问题,也就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城市形成很大的反差。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要以政府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的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的管理人员。鼓励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托管中心等关爱活动。要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逐步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抓紧研究制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上。如果学校撤办,孩子们上学的路途遥远,而使孩子辍学,就与我们的政策方针是背道而驰的。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关键是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财政增加投入,家庭合理负担,加快构建一个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午餐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中小学校车事业或产业,要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还要有最好的交通管理,给孩子们创造一条绿色通道。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农村教师的收入和待遇,完善农村教师管理机制,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的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教师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drpi.html ) – 关于农村教育,温总理如是说_杨东平_新浪博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

阅读更多

杨东平 | 为什么“在家上学”

大巴车坐了4个小时到达大理。   “我也到学校上过一两个学期,后来不愿去了,学得太慢。”袁小逸在父亲的指导下,不仅已经学完了初中课程,还写了自传《私塾女孩袁小逸》。她还是一名小先生,从4岁起就教同龄小孩,如今在父亲创办的学堂和网上课堂教英语。       网络时代应重新审视家庭的教育功能    有意思的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男性占了大多数。   “这次前来聚会的‘在家上学’践行者,以爸爸居多,让我看到了男性力量的睿智、大气、承担与使命感!”叶万红感慨,她的老公也已辞职参与学堂建设。确实,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看来,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细化,学校教育一支独大,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衰弱甚至被忽视。进入网络时代,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被重新正视。   王晓峰的观点是,工业社会之前,教育是进行全人教育,而到了工业社会,由于学校的兴起,教育就变成了技能教育,学校的功能也只是知识传承。   “目前,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呈现多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实施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一实践顺应了社会结构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杨东平按:9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李新玲的文章《“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介绍了一些在家上学的案例,特此转载,并附7月我们参观北京日日新学堂时拍的几幅照片。从中可以多少了解一点他们为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从这些创办者的理想、勇气和能力,从他们正在创造的崭新而古老的实践,我们不难感受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传统。                                                           杨东平按:9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李新玲的文章《“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介绍了一些在家上学的案例,特此转载,并附7月我们参观北京日日新学堂时拍的几幅照片。从中可以多少了解一点他们为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从这些创办者的理想、勇气和能力,从他们正在创造的崭新而古老的实践,我们不难感受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传统。 “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 李新玲   “从公办学校里出来,进孙瑞雪教育机构,然后又出来自己带孩子‘在家上学’。在我原来的生活圈子里,算是特行独立了。然而,这次研讨会才真正让我看到什么叫‘小巫见大巫’……”   广州六月小学堂创办者叶万红,在博客上如是述说自己参加“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后的感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这个研讨会,前不久在云南大理举办。   当下,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于是,有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私塾、学堂。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 北京日日新学堂的教室 课间操是一段武术操,孩子们十分喜欢。几年下来,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的。 重视国学、重视武术、重视美育,重视诗教,是这些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图为 一个六岁儿童的诗作。       逃离北京,办中国的“夏山学校”   研讨会的承办方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园环绕,再往上走就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学堂的创办者陈阵今年初“逃离北京”,他诗意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   因为自己有孩子,梦想的生活里就不能没有理想教育,于是,就有了苍山学堂。陈阵只打算收15个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   他们具体而远大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创办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著《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就是以夏山学校为榜样创作的。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 “ 大巴车坐了4个小时到达大理。   “我也到学校上过一两个学期,后来不愿去了,学得太慢。”袁小逸在父亲的指导下,不仅已经学完了初中课程,还写了自传《私塾女孩袁小逸》。她还是一名小先生,从4岁起就教同龄小孩,如今在父亲创办的学堂和网上课堂教英语。       网络时代应重新审视家庭的教育功能    有意思的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男性占了大多数。   “这次前来聚会的‘在家上学’践行者,以爸爸居多,让我看到了男性力量的睿智、大气、承担与使命感!”叶万红感慨,她的老公也已辞职参与学堂建设。确实,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看来,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细化,学校教育一支独大,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衰弱甚至被忽视。进入网络时代,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被重新正视。   王晓峰的观点是,工业社会之前,教育是进行全人教育,而到了工业社会,由于学校的兴起,教育就变成了技能教育,学校的功能也只是知识传承。   “目前,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呈现多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实施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一实践顺应了社会结构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在家上学 ” 逃离批量生产                                                                                                                                                                           李新玲     “从公办学校里出来,进孙瑞雪教育机构,然后又出来自己带孩子‘在家上学’。在我原来的生活圈子里,算是特行独立了。然而,这次研讨会才真正让我看到什么叫‘小巫见大巫’……” 大巴车坐了4个小时到达大理。   “我也到学校上过一两个学期,后来不愿去了,学得太慢。”袁小逸在父亲的指导下,不仅已经学完了初中课程,还写了自传《私塾女孩袁小逸》。她还是一名小先生,从4岁起就教同龄小孩,如今在父亲创办的学堂和网上课堂教英语。       网络时代应重新审视家庭的教育功能    有意思的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男性占了大多数。   “这次前来聚会的‘在家上学’践行者,以爸爸居多,让我看到了男性力量的睿智、大气、承担与使命感!”叶万红感慨,她的老公也已辞职参与学堂建设。确实,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看来,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细化,学校教育一支独大,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衰弱甚至被忽视。进入网络时代,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被重新正视。   王晓峰的观点是,工业社会之前,教育是进行全人教育,而到了工业社会,由于学校的兴起,教育就变成了技能教育,学校的功能也只是知识传承。   “目前,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呈现多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实施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一实践顺应了社会结构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广州六月小学堂创办者叶万红,在博客上如是述说自己参加“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后的感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这个研讨会,前不久在云南大理举办。   当下,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于是,有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私塾、学堂。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杨东平按:9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李新玲的文章《“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介绍了一些在家上学的案例,特此转载,并附7月我们参观北京日日新学堂时拍的几幅照片。从中可以多少了解一点他们为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从这些创办者的理想、勇气和能力,从他们正在创造的崭新而古老的实践,我们不难感受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传统。 “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 李新玲   “从公办学校里出来,进孙瑞雪教育机构,然后又出来自己带孩子‘在家上学’。在我原来的生活圈子里,算是特行独立了。然而,这次研讨会才真正让我看到什么叫‘小巫见大巫’……”   广州六月小学堂创办者叶万红,在博客上如是述说自己参加“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后的感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这个研讨会,前不久在云南大理举办。   当下,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于是,有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私塾、学堂。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 北京日日新学堂的教室 课间操是一段武术操,孩子们十分喜欢。几年下来,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的。 重视国学、重视武术、重视美育,重视诗教,是这些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图为 一个六岁儿童的诗作。       逃离北京,办中国的“夏山学校”   研讨会的承办方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园环绕,再往上走就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学堂的创办者陈阵今年初“逃离北京”,他诗意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   因为自己有孩子,梦想的生活里就不能没有理想教育,于是,就有了苍山学堂。陈阵只打算收15个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   他们具体而远大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创办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著《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就是以夏山学校为榜样创作的。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   “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         杨东平按:9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李新玲的文章《“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介绍了一些在家上学的案例,特此转载,并附7月我们参观北京日日新学堂时拍的几幅照片。从中可以多少了解一点他们为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从这些创办者的理想、勇气和能力,从他们正在创造的崭新而古老的实践,我们不难感受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传统。 “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 李新玲   “从公办学校里出来,进孙瑞雪教育机构,然后又出来自己带孩子‘在家上学’。在我原来的生活圈子里,算是特行独立了。然而,这次研讨会才真正让我看到什么叫‘小巫见大巫’……”   广州六月小学堂创办者叶万红,在博客上如是述说自己参加“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后的感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这个研讨会,前不久在云南大理举办。   当下,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于是,有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私塾、学堂。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 北京日日新学堂的教室 课间操是一段武术操,孩子们十分喜欢。几年下来,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的。 重视国学、重视武术、重视美育,重视诗教,是这些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图为 一个六岁儿童的诗作。       逃离北京,办中国的“夏山学校”   研讨会的承办方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园环绕,再往上走就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学堂的创办者陈阵今年初“逃离北京”,他诗意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   因为自己有孩子,梦想的生活里就不能没有理想教育,于是,就有了苍山学堂。陈阵只打算收15个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   他们具体而远大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创办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著《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就是以夏山学校为榜样创作的。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     北京日日新学堂的教室 杨东平按:9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李新玲的文章《“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介绍了一些在家上学的案例,特此转载,并附7月我们参观北京日日新学堂时拍的几幅照片。从中可以多少了解一点他们为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从这些创办者的理想、勇气和能力,从他们正在创造的崭新而古老的实践,我们不难感受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传统。 “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 李新玲   “从公办学校里出来,进孙瑞雪教育机构,然后又出来自己带孩子‘在家上学’。在我原来的生活圈子里,算是特行独立了。然而,这次研讨会才真正让我看到什么叫‘小巫见大巫’……”   广州六月小学堂创办者叶万红,在博客上如是述说自己参加“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后的感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这个研讨会,前不久在云南大理举办。   当下,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于是,有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私塾、学堂。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 北京日日新学堂的教室 课间操是一段武术操,孩子们十分喜欢。几年下来,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的。 重视国学、重视武术、重视美育,重视诗教,是这些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图为 一个六岁儿童的诗作。       逃离北京,办中国的“夏山学校”   研讨会的承办方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园环绕,再往上走就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学堂的创办者陈阵今年初“逃离北京”,他诗意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   因为自己有孩子,梦想的生活里就不能没有理想教育,于是,就有了苍山学堂。陈阵只打算收15个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   他们具体而远大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创办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著《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就是以夏山学校为榜样创作的。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   课间操是一段武术操,孩子们十分喜欢。几年下来,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的。 上大学之前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想做的。在自然的怀抱里,在苍山洱海之间,在树林和茶园之间,在野生和放养的动物之间,在熏陶和自我探索之间,在自由自律之间,快乐学习。”陈阵在向这一目标努力。在今年暑假的入学体验班里,每天到山上采蘑菇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陈阵到大理新结识的朋友吴刚,原来是四川西昌的一名公务员,后来辞职办起了IT公司。他的小孩早慧,上到四年级就不愿去学校读书,于是吴刚把公司停掉,带孩子客居大理。目前吴刚15岁的儿子自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思考问题已经相当有深度。吴刚认为在家上学是非常高效、放松的学习方式,儿子在家读书,经常四处游学结交朋友,孩子也有足够开阔的视野。       “现代孟母”做成小学堂   叶万红被自己的父亲称为“现代孟母”,为了给孩子寻找适合的幼儿园,这个师范专业毕业、曾经当过公办小学校长的母亲在广州搬过四五次家,在幼儿园附近租房住。今年,孩子要上小学了,却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在几位家长的鼓励下,她把家里的房子卖掉,租一套一层的房子办起了学堂。   “现在我想明白了,教育就应该像妈妈给孩子做的饭一样,是营养的、可口的、温馨的。”六月小学堂的教学内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但不是整体推进,而是每天给每个孩子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每天上午是知识类课程,下午则是美术、音乐课,所有课程都不是讲授式的,而是老师和孩子们分享的方式。   像叶万红这样,因为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但苦于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几个家长自助教学,或者干脆办成小学堂的教学形式,目前在各地都开始出现。以北京为例,城区北部的天通苑和回龙观地区是这类小学堂的集中地。   日日新学堂就是4个家庭为了4个孩子读书、在2006年互助办起来的小学堂。现在日日新学堂在沙河边上建起了一座法式校舍,幼儿园部有100个孩子,小学部有50个学生。   虽然已经发展成了学堂的形式,但家长自助的特点并没有改变。日日新学堂的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的事务。   “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是我们最低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效果其实超越了新课标。”校长王晓峰说。   “我们的学堂不是传统私塾,不是家庭学校,不是工业化结构的公办学校,而是一个要走出一条新路来的有个性的学校,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东方的感悟式教育结合在一起,实现一种‘真’的教育。”王晓峰认为,公办学校的大班教学、齐头并进、标准统一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家长的需要。       教育需求多样化催生“在家上学”   让众多在家上学或者互助上学的家长聚到大理的,归功于一位叫徐雪金的浙江人。他在义乌创办了“在家上学联盟”的网站,网站上不仅有各类教育信息,还有以城市为单位的分论坛。   徐雪金在论坛中这样自我介绍:“我,一妇男,带两个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在家上学。大女儿7岁,不上小学;小儿子2.5岁,不上幼儿园;外甥3.4岁,不上幼儿园。”   “在家上学”研讨会最小的一位参与者是刚刚年满12岁的袁小逸。她一个人从义乌坐汽车到杭州,坐飞机到昆明,然后转乘   大巴车坐了4个小时到达大理。   “我也到学校上过一两个学期,后来不愿去了,学得太慢。”袁小逸在父亲的指导下,不仅已经学完了初中课程,还写了自传《私塾女孩袁小逸》。她还是一名小先生,从4岁起就教同龄小孩,如今在父亲创办的学堂和网上课堂教英语。       网络时代应重新审视家庭的教育功能    有意思的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男性占了大多数。   “这次前来聚会的‘在家上学’践行者,以爸爸居多,让我看到了男性力量的睿智、大气、承担与使命感!”叶万红感慨,她的老公也已辞职参与学堂建设。确实,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看来,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细化,学校教育一支独大,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衰弱甚至被忽视。进入网络时代,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被重新正视。   王晓峰的观点是,工业社会之前,教育是进行全人教育,而到了工业社会,由于学校的兴起,教育就变成了技能教育,学校的功能也只是知识传承。   “目前,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呈现多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实施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一实践顺应了社会结构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重视国学、重视武术、重视美育,重视诗教,是这些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图为 一个六岁儿童的诗作。                                                     逃离北京,办中国的“夏山学校”   研讨会的承办方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园环绕,再往上走就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学堂的创办者陈阵今年初“逃离北京”,他诗意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   因为自己有孩子,梦想的生活里就不能没有理想教育,于是,就有了苍山学堂。陈阵只打算收15个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   他们具体而远大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创办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著《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就是以夏山学校为榜样创作的。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上大学之前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想做的。在自然的怀抱里,在苍山洱海之间,在树林和茶园之间,在野生和放养的动物之间,在熏陶和自我探索之间,在自由自律之间,快乐学习。”陈阵在向这一目标努力。在今年暑假的入学体验班里,每天到山上采蘑菇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大巴车坐了4个小时到达大理。   “我也到学校上过一两个学期,后来不愿去了,学得太慢。”袁小逸在父亲的指导下,不仅已经学完了初中课程,还写了自传《私塾女孩袁小逸》。她还是一名小先生,从4岁起就教同龄小孩,如今在父亲创办的学堂和网上课堂教英语。       网络时代应重新审视家庭的教育功能    有意思的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男性占了大多数。   “这次前来聚会的‘在家上学’践行者,以爸爸居多,让我看到了男性力量的睿智、大气、承担与使命感!”叶万红感慨,她的老公也已辞职参与学堂建设。确实,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看来,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细化,学校教育一支独大,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衰弱甚至被忽视。进入网络时代,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被重新正视。   王晓峰的观点是,工业社会之前,教育是进行全人教育,而到了工业社会,由于学校的兴起,教育就变成了技能教育,学校的功能也只是知识传承。   “目前,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呈现多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实施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一实践顺应了社会结构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陈阵到大理新结识的朋友吴刚,原来是四川西昌的一名公务员,后来辞职办起了IT公司。他的小孩早慧,上到四年级就不愿去学校读书,于是吴刚把公司停掉,带孩子客居大理。目前吴刚15岁的儿子自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思考问题已经相当有深度。吴刚认为在家上学是非常高效、放松的学习方式,儿子在家读书,经常四处游学结交朋友,孩子也有足够开阔的视野。                                                             “现代孟母”做成小学堂   叶万红被自己的父亲称为“现代孟母”,为了给孩子寻找适合的幼儿园,这个师范专业毕业、曾经当过公办小学校长的母亲在广州搬过四五次家,在幼儿园附近租房住。今年,孩子要上小学了,却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在几位家长的鼓励下,她把家里的房子卖掉,租一套一层的房子办起了学堂。   “现在我想明白了,教育就应该像妈妈给孩子做的饭一样,是营养的、可口的、温馨的。”六月小学堂的教学内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但不是整体推进,而是每天给每个孩子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每天上午是知识类课程,下午则是美术、音乐课,所有课程都不是讲授式的,而是老师和孩子们分享的方式。   像叶万红这样,因为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但苦于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几个家长自助教学,或者干脆办成小学堂的教学形式,目前在各地都开始出现。以北京为例,城区北部的天通苑和回龙观地区是这类小学堂的集中地。   日日新学堂就是4个家庭为了4个孩子读书、在2006年互助办起来的小学堂。现在日日新学堂在沙河边上建起了一座法式校舍,幼儿园部有100个孩子,小学部有50个学生。   虽然已经发展成了学堂的形式,但家长自助的特点并没有改变。日日新学堂的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的事务。   “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是我们最低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效果其实超越了新课标。”校长王晓峰说。   “我们的学堂不是传统私塾,不是家庭学校,不是工业化结构的公办学校,而是一个要走出一条新路来的有个性的学校,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东方的感悟式教育结合在一起,实现一种‘真’的教育。”王晓峰认为,公办学校的大班教学、齐头并进、标准统一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家长的需要。                                                 教育需求多样化催生“在家上学”   让众多在家上学或者互助上学的家长聚到大理的,归功于一位叫徐雪金的浙江人。他在义乌创办了“在家上学联盟”的网站,网站上不仅有各类教育信息,还有以城市为单位的分论坛。   徐雪金在论坛中这样自我介绍:“我,一妇男,带两个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在家上学。大女儿7岁,不上小学;小儿子2.5岁,不上幼儿园;外甥3.4岁,不上幼儿园。” 杨东平按:9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李新玲的文章《“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介绍了一些在家上学的案例,特此转载,并附7月我们参观北京日日新学堂时拍的几幅照片。从中可以多少了解一点他们为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从这些创办者的理想、勇气和能力,从他们正在创造的崭新而古老的实践,我们不难感受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传统。 “在家上学”逃离批量生产 李新玲   “从公办学校里出来,进孙瑞雪教育机构,然后又出来自己带孩子‘在家上学’。在我原来的生活圈子里,算是特行独立了。然而,这次研讨会才真正让我看到什么叫‘小巫见大巫’……”   广州六月小学堂创办者叶万红,在博客上如是述说自己参加“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后的感受。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这个研讨会,前不久在云南大理举办。   当下,许多中国家长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于是,有些家长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私塾、学堂。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个案。教学阶段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在家上学”项目启动研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 北京日日新学堂的教室 课间操是一段武术操,孩子们十分喜欢。几年下来,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的。 重视国学、重视武术、重视美育,重视诗教,是这些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图为 一个六岁儿童的诗作。       逃离北京,办中国的“夏山学校”   研讨会的承办方大理苍山学堂,建在云雾缭绕的苍山半山腰,面朝洱海,溪流茶园环绕,再往上走就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学堂的创办者陈阵今年初“逃离北京”,他诗意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我们逃离北京,来到大理。”   因为自己有孩子,梦想的生活里就不能没有理想教育,于是,就有了苍山学堂。陈阵只打算收15个学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在这里完成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   他们具体而远大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创办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著《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就是以夏山学校为榜样创作的。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最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打扰别人的原则下,在   “在家上学”研讨会最小的一位参与者是刚刚年满12岁的袁小逸。她一个人从义乌坐汽车到杭州,坐飞机到昆明,然后转乘大巴车坐了4个小时到达大理。   “我也到学校上过一两个学期,后来不愿去了,学得太慢。”袁小逸在父亲的指导下,不仅已经学完了初中课程,还写了自传《私塾女孩袁小逸》。她还是一名小先生,从4岁起就教同龄小孩,如今在父亲创办的学堂和网上课堂教英语。                                                   网络时代应重新审视家庭的教育功能 上大学之前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想做的。在自然的怀抱里,在苍山洱海之间,在树林和茶园之间,在野生和放养的动物之间,在熏陶和自我探索之间,在自由自律之间,快乐学习。”陈阵在向这一目标努力。在今年暑假的入学体验班里,每天到山上采蘑菇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陈阵到大理新结识的朋友吴刚,原来是四川西昌的一名公务员,后来辞职办起了IT公司。他的小孩早慧,上到四年级就不愿去学校读书,于是吴刚把公司停掉,带孩子客居大理。目前吴刚15岁的儿子自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思考问题已经相当有深度。吴刚认为在家上学是非常高效、放松的学习方式,儿子在家读书,经常四处游学结交朋友,孩子也有足够开阔的视野。       “现代孟母”做成小学堂   叶万红被自己的父亲称为“现代孟母”,为了给孩子寻找适合的幼儿园,这个师范专业毕业、曾经当过公办小学校长的母亲在广州搬过四五次家,在幼儿园附近租房住。今年,孩子要上小学了,却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在几位家长的鼓励下,她把家里的房子卖掉,租一套一层的房子办起了学堂。   “现在我想明白了,教育就应该像妈妈给孩子做的饭一样,是营养的、可口的、温馨的。”六月小学堂的教学内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但不是整体推进,而是每天给每个孩子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每天上午是知识类课程,下午则是美术、音乐课,所有课程都不是讲授式的,而是老师和孩子们分享的方式。   像叶万红这样,因为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但苦于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几个家长自助教学,或者干脆办成小学堂的教学形式,目前在各地都开始出现。以北京为例,城区北部的天通苑和回龙观地区是这类小学堂的集中地。   日日新学堂就是4个家庭为了4个孩子读书、在2006年互助办起来的小学堂。现在日日新学堂在沙河边上建起了一座法式校舍,幼儿园部有100个孩子,小学部有50个学生。   虽然已经发展成了学堂的形式,但家长自助的特点并没有改变。日日新学堂的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的事务。   “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是我们最低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效果其实超越了新课标。”校长王晓峰说。   “我们的学堂不是传统私塾,不是家庭学校,不是工业化结构的公办学校,而是一个要走出一条新路来的有个性的学校,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东方的感悟式教育结合在一起,实现一种‘真’的教育。”王晓峰认为,公办学校的大班教学、齐头并进、标准统一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家长的需要。       教育需求多样化催生“在家上学”   让众多在家上学或者互助上学的家长聚到大理的,归功于一位叫徐雪金的浙江人。他在义乌创办了“在家上学联盟”的网站,网站上不仅有各类教育信息,还有以城市为单位的分论坛。   徐雪金在论坛中这样自我介绍:“我,一妇男,带两个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在家上学。大女儿7岁,不上小学;小儿子2.5岁,不上幼儿园;外甥3.4岁,不上幼儿园。”   “在家上学”研讨会最小的一位参与者是刚刚年满12岁的袁小逸。她一个人从义乌坐汽车到杭州,坐飞机到昆明,然后转乘    有意思的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男性占了大多数。   “这次前来聚会的‘在家上学’践行者,以爸爸居多,让我看到了男性力量的睿智、大气、承担与使命感!”叶万红感慨,她的老公也已辞职参与学堂建设。确实,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看来,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工业时代的社会分工细化,学校教育一支独大,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衰弱甚至被忽视。进入网络时代,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被重新正视。   王晓峰的观点是,工业社会之前,教育是进行全人教育,而到了工业社会,由于学校的兴起,教育就变成了技能教育,学校的功能也只是知识传承。   “目前,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呈现多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重视家长的直接参与,强调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实施以每一个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的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这一实践顺应了社会结构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丰富性和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drni.html ) – 为什么鈥溤诩疑涎р漘杨东平_新浪博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 ……
  • 10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