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

K街观察05无代表不纳税

【K街观察】0 5 无代表不纳税 李华芳 正值美国中期选举,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尴尬地位 再次成了居民的热议话题。他们核心的抱怨就是,为什么明明交了税,在国会却偏偏不给他们实质性的投票权。而且回顾美国首都争取投票权的历史,也活脱脱就是一部缩节版的“无代表不纳税”史,并且还将继续朝未来延伸。   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四部曲,在中国有众多的读者,这也是很多中国人了解美国政治法律的绝佳入门教材。在第二部《总统是靠不住的》中,林达举了个例子,是说“超市收银机”的。林达借这个例子来说明,甭管那些震天响的口号,美国人实际上是相当实用主义的。解决收银员中饱私囊的方法,并不是通过加强道德宣传,或者通过晚上下班前搜包搜身来完成的。他们宁肯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一个玩意,然后来解决这问题。“收银机”就很好解决了顾客买多少东西花多少钱店员该收回多少这个问题,这一来不仅老板放心,顾客省心,收银员也绝无可能“私下落袋”。   美国政治其实也顺着这种思路,关键是实打实,而不在于那些大口号。尽管在竞选过程中,也会有各种口号,但具体到每一个政策,那就是分毫必争的实打实了。华盛顿特区争取国会投票权的过程,也体现了这种实打实的做法。   早在 2000 年 11 月份,华盛顿特区的机动车辆管理所就决定在车牌上印上“无代表不纳税”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如此一来,在游人如织的华盛顿特区,大街小巷行驶的特区车辆的车牌上都会有这么一句提醒。这个宣传攻势很漂亮。克林顿上台之后,为了表示对特区的支持,授意总统座驾挂上“无代表不纳税”车牌。   作为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大抵会问这么两个问题。第一问是,这“机动车辆管理所”怎么这么神气,特区车牌上让写啥就写啥?不能想象北京或者上海的机动车辆管理所在牌照上写“无代表不纳税”。实际上,这又回到美国人实用主义的态度,机动车辆管理所管车辆,那自然包括驾照、车牌在内的一切,爱怎么干是这个部门的事情,只要不违法就没问题。   事实上,美国的机动车辆管理所,功能远不止此,身份证也是从机动车辆管理所领。因为美国人想的是这人吧,爱自由流动。有些人就是因为喜欢华盛顿特区的动物园才有的熊猫,就搬到华盛顿特区来了。顺便说一句,这熊猫是中国出租给华盛顿特区的。我认识一个狂热的熊猫爱好者,从佐治亚搬到了特区,就是为了离熊猫近一点,并且加入了世界野生动物协会下面的一个保护熊猫的组织,天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这熊猫只是从中国借来的。所以人流动的理由是千奇百怪的,而对于机动车辆管理所而言,最好方便实用一点能服务于自由流动这一目的。因此美国人的驾照几乎就是通行的身份证,没驾照的就领一张真的“身份证”,一切为了实用。   第二个问题可能是连总统都支持给予特区国会投票权,这事怎么就没办成?对一个县长下令就能从北京把当地上访群众抓回原地、可以跨省逮捕作家、“爸爸是李刚”的国家而言,总统支持还办不成的事,那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了。但事情就是这样,“总统是靠不住的”,因为国会投票权这件事,根本不归总统管。决定权在立法分支那里,所以即使是美国总统,也只能形式上支持一下而已。   华盛顿特区的居民为了争取国会投票权,还真是动了不少心思。 2002 年的时候,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改用新的区旗,将这句“无代表不纳税”印在区旗上,结果区旗的新图案未获通过。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2007 年的时候,全美推行“四分之一美元”的硬币,各州都可以提交设计方案,与全美通行的方案一道,可以组成两种不同图案但相同面值的“四分之一美元”硬币进行流通。这件事一开始挺顺利,但美国铸币厂不愿意,就只好拉到了。因为美国铸币厂也是独立的,根本不听特区使唤。   从 2009 年开始,美国的茶党( Tea Party )运动逐渐发展,现在已经声势浩大。所以特区最近的做法是利用这一运动,毕竟波士顿茶党是“无代表不纳税”的祖宗,希望通过茶党运动将特区诉求进行扩展和深化。   从 1961 年特区争取到投票选总统的权利,到 1970 年有国会代表但没有投票权,用了近十年时间。而从 1970 年到 2011 年, 40 年过去了,国会投票权没有进展。可见光是口号喊得响,并没有多大用处,底下实打实的进展才比较要紧。不过,虽然争取投票权的实打实的努力,有时候甚至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努力,已经有半个世纪历史了,但美国首都看起来还要再尴尬一段时间,祝特区人民好运吧。     K街观察 是与 《南方都市报》合作的专栏 ,关注华府公共政策及相关话题。 同题文章刊于 2010年11月3日《南方都市报》 。 作者是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研究员。 更多相关文章: K街观察01从Street到Hill K街观察02当游说变成产业 K街观察03必须影响国会   K街观察04政治特区的尴尬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直觉,固执,谋杀:三则故事

最近在学习贝叶斯理论,遇到以下三则有趣的故事,花了不少时间思考。对于这些故事,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读,所以这里我主要讲故事,只附上简短的评论。 故事一:直觉 有个问题是这样的:某女, 31 岁,单身,外向,聪明伶俐。大学时主修哲学。做学生期间,极度关注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正问题,并参与了“反核游行”。以下八种对该女的描述中,你认为哪一种最可能对(概率最高)?请按照这可能性由高到低排序。 A 她是小学老师; B 她在书店工作,平时还练瑜伽; C 她是活跃的女权主义者 D 她是社工,做心理辅导; E 她是“女性投票者联盟”的成员; F 她是银行出纳; G 她是卖保险的 H 她是银行出纳,并且是活跃的女权主义者。 在很多人的答案中, H 项排在了 F 项前面,但是没人把 H 项排在 C 项前面。 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 H 项不过是 F 项和 C 项的合并,逻辑上,“既是银行出纳又是活跃的女权主义者”的 H 项概率绝不可能大于 F 项,“银行出纳”。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当某人向你讲述一件事时,他讲的细节越多,你越容易相信他讲的是真的。但是,细节越多,可能意味着这些细节同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所以他讲的事越不可能是真的(当然,这些细节必须相互联系,你才会信以为真。所以他们之间不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但是这些联系是你做为听者自己加进去的)。 简评:这则故事被用来说明古典概率论无法解释人类的决策过程,在起点和直觉上就可能错的离谱。这个实验是 Tversky 和 Kahneman 1974 年做的,后者后来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前者本来应该分享这一殊荣,可惜没能活到得奖那天。这里的表述转引自以色列教授 Itzhak Gilboa 的著作《 Theory of Decision under Uncertainty 》 ,   这本书极好。   故事二:固执 某人不知道电视机的工作原理,他相信那个小盒子里肯定有许许多多小人儿,不停地高速运动来更换图像。这时候来了个工程师,一点点向他解释电视机的工作原理,频谱啊,发射接收啊,信号扩大啊等等。工程师讲得生动浅显,这个人也听得很认真,每一步都使劲儿点头。最后,这人说他很满意,完全明白了这工作原理。然后他问:“但是我觉得说来说去,也就是说那小盒子里其实只有很少几个小人儿,对吧?” 简评:这个故事更像个笑话,不过它揭示了个道理: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彻底消除,以后就算接受了新信息,也往往不过是基于这第一印象进行调整。用现在流行的术语,这叫“锚效果”,第一印象就像一只锚,一旦抛下,很难撼动根本。用贝叶斯的理论说,如果这第一印象(先验概率)很强的话,要消除它或者大幅度的修正它,需要很多很强的新信息。 举个例子,法庭在进行审判的时候,如果犯罪嫌疑人面相凶狠,给法官和陪审团留下了很不好的第一印象,辩方要翻案的困难就会加倍。所以诉方通常一上来的策略就是把嫌疑人描述成一个恶棍。嫌疑人要正装出庭,不止是尊重法律的意思,也是尽量消除在外表上的差异,避免偏差的第一印象。 这个故事据说来自 Douglas Adams, 被 Richard Dawkins 转述。 这里的描述来自理论物理学家 Garrett List 的小文章《 We Are Inefficient Inference Engines 》 .   故事三:谋杀 在审理谋杀案时要庭审大量证据,很多时候要利用逻辑推理来建立因果链条,也要用统计数据来增加说服力,而用错数据和推理,结果可能是致命的。 九十年代,辛普森杀妻案轰动美国,各种证据都似乎证明凶手就是辛普森,而最后辛普森的“梦幻律师团”帮助他成功脱罪。林达曾用了半本书来讲这个故事,极生动,主要讲这个案子的审理程序,想说明当国家机器想给个体定罪是多么容易,个体是多么无助,所以这些必要的程序每一步都疏忽不得。 但是林达没有讲下面这个故事。 为了证明辛普森有罪并给陪审团留下他杀妻的印象,检方举证说辛普森之前有家庭暴力行为,而“扇耳光是谋杀的前奏”。但辛普森的辩护律师说,检方不过是在误导陪审团。辩护律师说:截至 1992 年,美国每年有 400 万女性被丈夫或男友打过,但是根据 FBI 的报告,其中只有 1432 人被丈夫或男友杀死,这概率大概 2800 分之一。怎么能用这么小的概率来推理呢? 这个辩护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但实际上完全与案件无关。问题根本不在于打过女人的男人有多大可能性杀死这女人(这概率,如上所述,是 2800 分之一),而在于被打过且被杀死的女人中,有多少死于打过她的人之手?这后者的概率,根据 1993 年的美国犯罪报告,是 90% 。在辛普森案中,检方从来没提起过 90% 这个数字,显然中了辩方的招。 简评:我做过两学期初等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助教,讲辅导课时,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很难教。我相信这些概念和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但我也相信它们和人类直觉相悖,人通常不这么思考问题,人很容易被愚弄。 这个故事来自加州理工的教授 Leonard Mlodinow 的畅销书《 The Drunkard’s Walk: How Randomness Rules Our Lives 》。   尾声 当辛普森脱罪之后,几乎所有的老百姓都认定他就是杀人犯,因为证据实在太多了,但大众也都尊重法律,接受陪审团对他无罪的判决。林达认为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而对研究人类“决策行为”的 Itzhak Gilboa 而言,类似的事件有不同的解读:每个人都坚信嫌疑人有罪,而每个人又都接受法庭判处嫌疑人无罪,并认为这判决遵守程序而合理,这个区别,类似于贝叶斯决策和经典统计学的区别,也是为什么在贝叶斯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那个经典的大数定律。      

阅读更多

分享一份我的书单

作者: 闾丘露薇  |  评论(0)  | 标签: 书 , 书评 因为每个星期要推荐一本书,过去几个月过得相当充实,看了不少新书,也重读了不少旧书。阅读是愉快的经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小说,写的好的,哪些人物还有场景,总是能够在脑子里面活动起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1。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 这是一本老书,也是一本好书。好书的意思是,多年之后,当你再拾起的时候,依然不想放下。 革命是一个老话题,也让法国成为一个有别于美国的地方,很多时候,我总觉得法国和中国更加接近,气质上。而这一点,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作者有意无意的题记,总能产生会心的一笑。而那些出自作者的写生,则让这些回想起来都有些沉重的事情终于有了巴黎特有的浪漫。 当你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你似乎可以听到,玛丽王后走上断头台时,对侩子手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2。《姐姐的守护者》 Jodi Picoult 很早过了看那些纯美爱情小说的年纪,现在能够吸引我的,是那些描写生活的复杂,人性的脆弱还有坚强的文字。我不想透露太多的情节,只想说,这本书讲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还有责任,姐妹之间的情感,以及那些明知道自己生命短暂,却还是不顾一切要去相爱的年轻男女。 当我合上书本的时候,奇怪的居然没有悲伤,因”那个最终离大家而去的姐姐是幸福的“,因“她一直被自己的家人深爱者不会忘记,而如果真有天国的话,她可以在那里,和相爱的人一起,永远”。 3。《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上英文小说课的时候,老师拿出奥斯汀的作品作为范本,对于来自十个不同国家的学生来说,谁也不感到陌生,因为,年轻的人都读过她的小说,感受过那种看似平淡,却又相当微妙和细腻的男女情感。 这些爱情故事不算纯美,甚至有的时候有很多的小算计,特别是女性,特别是当想改变人生,却似乎只有婚姻一条路的时候,爱情又如何保持它的单纯?直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让很多人迷茫的问题。 4。《eat pray love》 Elizabeth Gilbert 在外人看来,她有收入丰厚的工作,美满的婚姻。但她自己感觉,婚姻没有带来快乐,工作没有带来满足,或许生活还需要别的东西。于是,她放弃了工作、婚姻,一个人去了意大利、印度、还有巴里岛。透过饮食、瑜珈修行,感悟人生,并且再次恋爱了。 听上去是小说的情节,但却是一个女人的真实生活。其实谁都可能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只是,愿意放下,愿意尝试的,又有多少个?也因为这样,她不单单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也成为无数女性的偶像,因为人们在她的身上,幻想自己的另外一种人生。顺便说一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已经上映了,我喜欢的Julia Roberts 主演,香港要等到这个月下旬。 5。《细味》 李子玉 一直喜欢那些懂得并且欣赏美食的女子,因为我总是在猜测,能够静下心来,和美食进行交流,需要怎样的一种心态,和人生的态度。至少,应该是悠闲的,而且是被宠爱着的,懂得欣赏生活中各种美的,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悠闲,其实是很奢侈的事情,因为我们总是要的很多。 我总是相信,作者的这份闲适很大部分来自于她的家庭,能够被自己的另一半公开称为真心女人,那是多麽幸福的事情。 6。《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我一直觉得,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对生命的想象力,你的人其实去不了那么多的地方,但是你的想象力却可以有多远走多远,你可以听到你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声音,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 我常常被那些残疾的人感动,因为他们当中太多人,没有哀叹自己的不幸,而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黑暗的世界,变得那样的多彩。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7。《1984》乔治-奥威尔 村上春树的《1Q84》看来很流行,不然不会出现在北京街头公共汽车的广告牌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本《1984》,虽然村上春树说,他的新作,是向乔治奥威尔致敬。 但是如果真的要比较的话,我只想说,传世的作品,是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年代,阅读的人,就算不觉得似曾相识,也会发出会心的一笑,没有地域限制,不分种族,因为在这些作品里面,我们只看到了人性好和不好一面。《1984》就是这样。 8。《The book of awesome》 Neil Pasricha 从小大人就被大人们教导,金钱是买不到快乐的,不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自己,很多时候金钱还是能够买来不少快乐的,一场旅行,一本好书,一件漂亮的衣服。 但是有很多的快乐确实是不需要金钱的,比如面包房飘出的香气,窗外的雪景,甚至是在已经快要绝望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找了半天的钥匙,原来一直挂在门上。这本书里面列举了太多不需要金钱的快乐,就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关键是要有这样的心去好好留意。 9。《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 Ben Mezrich 这算是一本传记,讲述facebook是如何诞生的,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里面的很多对话还有场景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因为作者没有能够成功游说Zuckerberg接受访问,也因为这样,他只能依赖Zuckerberg已经决裂的商业伙伴的一面之词。 有人觉得,这本书太多放在这些年轻人不羁放纵的校园生活上,不过也因为这样,让这本书被好莱坞看中,电影十月份就会上映。其实,过程已经足够奇妙,一开头只不过一个让大家评论哈佛女生长相的封闭性网站,然后这些年轻人突然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原来是颠覆性的,于是有了现在已经有五亿人使用的facebook。 10. 《洗澡》 杨绛 五十年前的事情,但是五十年之后来看,依然可以把书中的角色放在自己的身边. 这些知识分子的计算,迷茫,野心,欲望,软弱,理想,还有勇气,不同的时代,相同的韧性。 要感谢杨先生的悲悯之心,这些人物虽然也有可气的地方,却最终没有可恨。她把自己的好恶放在一边,用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一所大学里面,来来去去。 合上书本,依然无法释怀的是那段爱情,不管怎样的时代,错误的时间,也因为当事人的个性,注定了只能无疾而终,成为心中的一个痛。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城市论坛 维园阿伯和维园阿哥 / 2010-09-14 09:50 / 评论数( 1 ) 媒体自媒体 八卦或新闻 / 2010-09-11 11:07 / 评论数( 3 ) 教师节,那些代课老师们 / 2010-09-10 08:32 / 评论数( 8 ) 书店 读书 / 2010-09-08 17:06 / 评论数( 6 ) 方舟子和媒体 / 2010-09-06 08:02 / 评论数( 14 )

阅读更多

著名诗人流沙河讲的两个故事

贵国受列强欺负,我们美利坚合众国是同情你们的;我们希望你们要强大起来,一个强大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八国联军走后,中国的赔款绝大部分不是给的银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现银。是通过什么方式给的呢?是从中国的海关收入里每年扣出。 …. 她这个正义女神一手拿天平——要有平等,一手拿着权杖——要有民权、 人权 。正义女神上面还有没有?还有。还有就不是神啦,是一个普通美国妇女怀抱一个婴儿:那个美国妇女是“祖国”,那个婴儿就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妇女护着婴儿就是整个立意,没有任何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