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共识网 | 袁伟东:柴静的“民主”

柴静的新书《看见》强势出版,在新书见面会上,柴静的演说清新、愉悦,把本是沉重、晦涩、难言的“政治”说的绘声绘色、轻松自如,使我们不得不佩服柴静的智慧和定律,尤其感人的是柴静对民主的理解和诠释。关于民主,我听到的和我说过的太多太多,但能够说到柴静这样的平和程度实属不易。   柴静的民主是一个故事,是中国一个最偏远、最贫穷山村的故事。柴静用她亲身的经历和委婉的叙述描绘了这个故事,也描绘了中国的民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政府,民众是很会民主的。政府是民主的敌人,这个概念并不夸张,因为就其民主的本意和政府职能来说就是如此。政府是集权,而民主则是分权;政府给官员专权,民主则要监督权;处理好这种关系就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识,需要双方共同遵守的契约。   柴静的民主故事发生在四川开县马柳乡的一个山村,这是中国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这个村700户人家,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农民也没有多少文化,政府想修一条通往山村的路,35年没有修成,由于负担农民和政府经常发生冲突,后来政府不管了,让村里自己管,村里就把这事管起来了。村里的老人也是村长召集村民开会,公布了一个规则,很简单:要求人人都要发言,不能骂人,不能光说怎么不行,还要说怎么行,达成协议后可以反悔,然后再开会,但反悔的人要负责大家的误工钱,直到大家统一为止。后来会议通过了五个协议,五次都被人揭下,每次有人揭下都又重新开会,最后,大家再没有反对的了,路修成了,谁也没有说什么,农民们的日子就这样过了。   什么是民主?这就是民主。这故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要有耐心,要有善于听取意见的虚心,人心齐了,事就好办了。政府30多年没有办成的事,交给村民自己,村民们用非常朴素的道理,用极其简单的办法,开几个会就办了,而且办的所有人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纷争。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公平、正义再加上民主就能办好任何事情。政府总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政府手中有权、有各种资源,民众就必须按你的办,这样的事一定办不好。大家小家本同一理,国家的事说白了也是如此。柴静的故事告诉我们,民主不需要那多说法,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民主,它和文化、传统都没有关系;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天生的秩序性,这种秩序性让人们自我调节相互的利益关系。有人说民主不能集中时间、力量,不能办大事,但柴静的故事告诉我们,政府39年没有办了的事,村民们开5次会就办了,这5次会只用了半年时间,究竟哪个效率高呢?如果中国的三峡工程能够让山村的那位老村长主持,我看效果一定要比哪位总理大人好得多。   柴静的民主是朴实的,而民主的本质就是朴实的化身。在原始的人群中可以产生共同的首领,还可以有民主的禅让,难道这需要很高深的文化吗?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里,尽管专制占了大多的时间,但民主的典列还是不胜枚举,即使专制恐怕也没有今天这样是无忌惮。民主是人的天性,它不需要任何前提,更不需要任何说辞。   柴静的民主告诉我们,没有政府人们能够把事情班的很好,没有政府人们会让民主产生一个民主的代理,而这个代理才是真正的、合法的政府。

阅读更多

潇湘晨报 | 柴静回应央视最穷主持人称号:与能力道德无关

近年来,微博一直流传柴静至今未在北京买房、十多年一直住在出租屋里的传闻,网友更给柴静送上“央视最穷主持人”的称号。 29日,柴静在其个人博客上首度回应这个说法,称不希望大家再提及此事,“与公众有关的部分,在这个范围内欢迎任何讨论。但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按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不过柴静文中一句话充满玄机,“这事跟能力和道德都没关系,没什么可自惭,也没什么可自得的,更谈不上甘于清贫”,似乎对没买房的传闻持默认态度。...

阅读更多

柴静 | 澄清

(2012-10-11 11:58:10) 转载 ▼ 前天晚上我在清华有一个讲座,因为是清华内部课程,未对外公开视频音频与文字实录,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不长,但多处不准确,却传播甚广,且波及到同行。我与清华的师生核对录音后,不能不澄清一下。 已经作出公开声明,说“已听过全程视频,未有涉及此事,希望媒体对不实信息作出处理。” 我在讲座中,是说到我采访11岁的感染艾滋病的孩子时,看到他的纪录片,他在家中吃火锅,不敢拿筷子夹粉条,父亲让他夹,他不肯,继母让他夹,他也不肯,大人催促他,他站起来在锅边简单捞了一片叶子,说粉条没有了,过了一会儿,父亲捞了一筷子粉条,放在他碗里。 面对受到创伤的采访对象,尤其是孩子时,提问是最困难的,记者必须要问,但这个题目怎么进行?不能去问“你痛苦吗?”“你幸福吗?”“你想你妈妈吗?”……等类似这些问题。所以我当时挺为难的—-无论如何试图谦逊,采访都可能是傲慢的,你面临这样的采访时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当时必须提问,只能提问。我当时请老师坐在旁边,请老师在我问得有任何不妥的地方随时告诉我,让我停下来。之后我问孩子:“老师告诉我你在四川时看了纪录片的公映,她告诉我你看的时候哭了,是在吃饭那段么?” 这个孩子突然抬起头来对我说说:“阿姨……姐姐,你怎么知道的?” 我没想到他反问我,当时只能把自己放回看这个纪录片时的全部感受,所以我听从我的心说的,话来得比我的头脑更早更快,来到我的嘴边上:“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难受的。” 孩子眼睛红了,没有说话,但是我掉了眼泪,后来我让编导把这段剪掉了,后来我问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根本没做准备,我做提纲时没预料到会这样,后来我明白,他的问题唤醒了我当时看纪录片时我落泪的感受,那一瞬间我体会了他的感受—–天大的委屈让一个孩子受了   1 报道说:“她说自己20多岁就开始做调查报道,这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我讲课的内容是,“ 我在23,4岁成为国家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主持(东方时空)16分钟的深度时评节目,这样的状态是世界新闻史上也是少见的—–一个年青人被放到深度时事评论的位置上。这是我们刚刚起步的年青的电视新闻决定的特殊要求。在以后它也不会更多地出现。就象一个盆栽的植物必须按照规律生长,它要想变得粗壮,强韧,就必须到土地里头,直接接受风吹日晒雨淋,去做一个记者,再一点一点,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长出来。你才能够在比较成熟的时候再去成为主持人。所以我后来去做调查记者。如果没有非常夯实的报道作为基础,评论只能是沙中筑塔。我做记者时间越长,对这句话理解越深。人们偏见的根源往往来自无知,我们对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越容易形成看法,而且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的看法。记者要梳理事实和因果。”   2  报道说,“讲座中,央视的‘你幸福吗?’的调查屡次被提及。柴静认为这种提问方式是简单粗暴,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里感受的行为。”     前天晚上我在清华有一个讲座,因为是清华内部课程,未对外公开视频音频与文字实录,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不长,但多处不准确,却传播甚广,且波及到同行。我与清华的师生核对录音后,不能不澄清一下。 1 报道说:“她说自己20多岁就开始做调查报道,这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我讲课的内容是,“ 我在23,4岁成为国家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主持(东方时空)16分钟的深度时评节目,这样的状态是世界新闻史上也是少见的—–一个年青人被放到深度时事评论的位置上。这是我们刚刚起步的年青的电视新闻决定的特殊要求。在以后它也不会更多地出现。就象一个盆栽的植物必须按照规律生长,它要想变得粗壮,强韧,就必须到土地里头,直接接受风吹日晒雨淋,去做一个记者,再一点一点,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长出来。你才能够在比较成熟的时候再去成为主持人。所以我后来去做调查记者。如果没有非常夯实的报道作为基础,评论只能是沙中筑塔。我做记者时间越长,对这句话理解越深。人们偏见的根源往往来自无知,我们对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越容易形成看法,而且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的看法。记者要梳理事实和因果。” 2 报道说,“讲座中,央视的‘你幸福吗?’的调查屡次被提及。柴静认为这种提问方式是简单粗暴,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里感受的行为。” 在这次讲座中,我从未提及过央视“你幸福吗?”的调查,更没说过“这种提问方式简单粗暴,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里感受”。听众提问也没有谈到这个问题,这段报道不知从何而来,很不负责任。清华大学 在这次讲座中,我从未提及过央视“你幸福吗?”的调查,更没说过“这种提问方式简单粗暴,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里感受”。听众提问也没有谈到这个问题,这段报道不知从何而来,很不负责任。清华大学已经作出公开声明,说“已听过全程视频,未有涉及此事,希望媒体对不实信息作出处理。”   我在讲座中,是说到我采访11岁的感染艾滋病的孩子时,看到他的纪录片,他在家中吃火锅,不敢拿筷子夹粉条,父亲让他夹,他不肯,继母让他夹,他也不肯,大人催促他,他站起来在锅边简单捞了一片叶子,说粉条没有了,过了一会儿,父亲捞了一筷子粉条,放在他碗里。 已经作出公开声明,说“已听过全程视频,未有涉及此事,希望媒体对不实信息作出处理。” 我在讲座中,是说到我采访11岁的感染艾滋病的孩子时,看到他的纪录片,他在家中吃火锅,不敢拿筷子夹粉条,父亲让他夹,他不肯,继母让他夹,他也不肯,大人催促他,他站起来在锅边简单捞了一片叶子,说粉条没有了,过了一会儿,父亲捞了一筷子粉条,放在他碗里。 面对受到创伤的采访对象,尤其是孩子时,提问是最困难的,记者必须要问,但这个题目怎么进行?不能去问“你痛苦吗?”“你幸福吗?”“你想你妈妈吗?”……等类似这些问题。所以我当时挺为难的—-无论如何试图谦逊,采访都可能是傲慢的,你面临这样的采访时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当时必须提问,只能提问。我当时请老师坐在旁边,请老师在我问得有任何不妥的地方随时告诉我,让我停下来。之后我问孩子:“老师告诉我你在四川时看了纪录片的公映,她告诉我你看的时候哭了,是在吃饭那段么?” 这个孩子突然抬起头来对我说说:“阿姨……姐姐,你怎么知道的?” 我没想到他反问我,当时只能把自己放回看这个纪录片时的全部感受,所以我听从我的心说的,话来得比我的头脑更早更快,来到我的嘴边上:“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难受的。” 孩子眼睛红了,没有说话,但是我掉了眼泪,后来我让编导把这段剪掉了,后来我问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根本没做准备,我做提纲时没预料到会这样,后来我明白,他的问题唤醒了我当时看纪录片时我落泪的感受,那一瞬间我体会了他的感受—–天大的委屈让一个孩子受了 面对受到创伤的采访对象,尤其是孩子时,提问是最困难的,记者必须要问,但这个题目怎么进行?不能去问“你痛苦吗?”“你幸福吗?”“你想你妈妈吗?”……等类似这些问题。所以我当时挺为难的—-无论如何试图谦逊,采访都可能是傲慢的,你面临这样的采访时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当时必须提问,只能提问。我当时请老师坐在旁边,请老师在我问得有任何不妥的地方随时告诉我,让我停下来。之后我问孩子:“老师告诉我你在四川时看了纪录片的公映,她告诉我你看的时候哭了,是在吃饭那段么?” 这个孩子突然抬起头来对我说说:“阿姨……姐姐,你怎么知道的?” 我没想到他反问我,当时只能把自己放回看这个纪录片时的全部感受,所以我听从我的心说的,话来得比我的头脑更早更快,来到我的嘴边上:“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难受的。” 孩子眼睛红了,没有说话,但是我掉了眼泪,后来我让编导把这段剪掉了,后来我问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根本没做准备,我做提纲时没预料到会这样,后来我明白,他的问题唤醒了我当时看纪录片时我落泪的感受,那一瞬间我体会了他的感受—–天大的委屈让一个孩子受了。面对这样的委屈,采访本身有可能是傲慢的,你唯一消减这个傲慢的办法是只能把自己的感受投入其中。”   3  报道中说:也有好奇的学生向柴静提问:“柴静,你幸福吗?”聪明的柴静没有透露个人的感情生活,是用胡适的一句话来回答:“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 。面对这样的委屈,采访本身有可能是傲慢的,你唯一消减这个傲慢的办法是只能把自己的感受投入其中。” 3报道中说:也有好奇的学生向柴静提问:“柴静,你幸福吗?”聪明的柴静没有透露个人的感情生活,是用胡适的一句话来回答:“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 没有学生问“你幸福吗?”。我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是在回答另一问题“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新闻人幸福的源泉是什么?”。 “老破车”这个说法也不是实指开车,是说人的头脑有时进步,有时停滞,“需要把自己提振起来,象老汽车一样,打不着火,但还是得轰一轰油,嘎啦嘎啦响,但是每次开始跑的时候,那个小风吹过来,还挺爽的,这就是幸福。” 这是一个比喻。   没有学生问“你幸福吗?”。我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是在回答另一问题“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新闻人幸福的源泉是什么?”。 “老破车”这个说法也不是实指开车,是说人的头脑有时进步,有时停滞,“需要把自己提振起来,象老汽车一样,打不着火,但还是得轰一轰油,嘎啦嘎啦响,但是每次开始跑的时候,那个小风吹过来,还挺爽的,这就是幸福。” 。面对这样的委屈,采访本身有可能是傲慢的,你唯一消减这个傲慢的办法是只能把自己的感受投入其中。” 3报道中说:也有好奇的学生向柴静提问:“柴静,你幸福吗?”聪明的柴静没有透露个人的感情生活,是用胡适的一句话来回答:“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 没有学生问“你幸福吗?”。我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是在回答另一问题“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新闻人幸福的源泉是什么?”。 “老破车”这个说法也不是实指开车,是说人的头脑有时进步,有时停滞,“需要把自己提振起来,象老汽车一样,打不着火,但还是得轰一轰油,嘎啦嘎啦响,但是每次开始跑的时候,那个小风吹过来,还挺爽的,这就是幸福。” 这是一个比喻。 这是一个比喻。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jyz.html ) – 澄清_柴静_新浪博客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喜欢 阅读 ┊ 评论 ┊ 收藏 ┊ 转载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李永波采访回应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2011吃货们的幸福生活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Qing带来全新读图时代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阅读更多

柴静清华大学演讲遭提问:你幸福吗?

10月9日晚上,央视主持人柴静来到了清华大学的课堂,与众多学生朋友一起分享了记者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更有学生直接问道:“柴静,你幸福吗?”讲座持续了近3个小时,最后在学生的簇拥下离场。 原定于7点20开始的讲座,很早就挤满了人。在清华大学5教202室外的走廊中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讲座开始后,柴静特意向在走廊中听讲的学生表示了敬意。...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柴静:“我们鼓励学生挑战陈规”——专访剑桥大学校长

  解说:在采访剑桥校长乐思哲先生之前,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了一段和他有关的视频。   字幕:2010年12月6日,剑桥校园学生抗议当局提高大学学费   柴:您会感到紧张或者难堪吗??   校长:不,完全不会。因为这是学术界,在这里我们期待辩论,并鼓励大学里的思想自由。   柴:但更多的校长可能希望得到尊敬和服从,你不是吗?   校长:那他们就不会来剑桥。   (一组剑桥各种镜头 )   解说:剑桥的创立,本来就不拘一格,甚至来自一场不顺从者的叛逃。   柴静串场:“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蔓溯”。来到这里才会理解,为什么徐志摩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剑桥大学。因为这座有八百年历史的古老大学,就建立在剑河之上。但是,听船夫说法我们才知道,这所大学的起源居然与一桩凶杀案有关,在一二零九年,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失手误伤了当地小镇的居民。在激怒之下,居民们冲进牛津以私刑处死了三位学生。有三位师生,出于逃避殴斗和向当局表示抗议,他们离开了牛津大学,来到像这样的荒芜之地,建起了剑桥,是它成就了今天这样一座,拥有八十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著名大学。   解说:8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数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学,它的内在是什么?在剑桥的两天采访里,我们对于大学的想象和概念好象一直在被一些细节颠覆,一本书,一棵树,一个人,一次晚餐,一场考试里,蕴涵着一所大学从八百年前创立之初的核心。   一棵树 An AppleTree   这也许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棵苹果树了,当年它曾经种植在牛顿家乡肯特郡的后花园里头,二十出头的时候,他就是被这棵树上的苹果砸中,开始思考万有引力之源。在六十年前剑桥把这棵树移植过来之后,就种在在三一学院的门口,来纪念这位剑桥历史上最伟大的这位学生。   解说:我们在树下站了很久,其实一棵苹果树的寿命其实只有一百年,这棵树最多也只是牛顿那棵树的后代吧。剑桥为什么要把它移植过来呢?我们问了几个路过的学生,有个男孩说,学校是想提醒学生,你不知道苹果何时掉落,科学研究需要灵光一显,但更多时候,需要漫长的等待。剑桥最近的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是人称“试管婴儿之父”的罗伯特爱德华兹教授,在他成功之前,在长达14年里没有任何成果。   柴:您不觉得这个过程太漫长了吗?   校长:作为一个大学,剑桥带给学者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关键因素,它能让学者从容地选择他们所想要研究的领域。而我们所说的空间,指的是让学者拥有如何支配研究时间的自由。   柴:但是谁能够来决定,他的研究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值得去等待的?   校长:这确实需要耐心。在一些领域,研究成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接受。例如,对于有些成果,科学家可能要等十四到十五年,才能发现它们的益处。而当我们想起哲学家,比如十九世纪中期的维特根斯坦,他的很多理论,直到今天才大放异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柴:但如果他失败了呢?   校长:问题是你怎么定义失败。没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失败,他们也为学校的知识体系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这体现在剑桥的崇高地位上。   (隐黑)   2.一本书 An UniqueBook   解说:《夜间攀爬者》,是我们在剑桥随便一个小书摊上买的,据说绝大多数剑桥学生都读过。这本书详细指导了剑桥每一座标志性建筑该怎么爬上去,也记录了多年来剑桥学生在夜间攀爬中留下的传奇。   柴静串场:这里戒备森严,不向外界开放,被称为是剑桥的心脏,每年的毕业典礼都在这里进行,是剑桥最庄严神圣之地。但是就在一九五八年,某一个清晨,人们醒来从这里经过的时候。突然发现就在平一堂的楼顶上,斜放着一辆奥斯丁牌小汽车,没有人知道这辆车是怎么上去的,因为以当时的起重条件,不可能把一辆完整的车放上二十多米高的斜屋顶。就连救火队员想要把这辆车搬下来,也只好把它零打碎敲,全部变成一个个的零件,才从屋顶上卸了下来。   (空镜过渡)   串场2:这辆屋顶上的汽车一直是剑桥的传奇。不过这个故事中最打动我们的细节,还不是这几个学生怎么样把一辆汽车聪明地狡猾地巧妙地运上楼顶,挑战权威的。最打动我们的,是1958年其实学校就已经知道了那个事情是谁干的。可他们一直守口如瓶,保守这个秘密,也没有给这几个学生任何处分。只是由校长悄悄地给这几个男生一箱香槟。   解说:楼顶上的汽车早已不见踪影,但有些学生的杰作,却堂而皇之地高悬了百年。   拜伦:国王椅子腿   柴静串场:你看的这个雕像是国王亨利八世的塑像,在他的左手拿着一个金色的圆球,右手原本应该握有权杖的地方,现在不知道被谁换成了一条桌子腿。这件事情不知道是哪年哪月和哪个人干的,相传是当年赛因学院的著名诗人拜伦所为,这件事情现在已经无法可考了,但是有一个事情是确凿的。当年拜伦当学生的时候,因为反感学校的禁令不让在宿舍养猫养狗,他就在塔楼左边的阁楼上,养了一头熊。   柴:像剑桥这样庄严的地方,像亨利八世手里的那个桌子腿却一直没有换掉,为什么?   校长:我们鼓励学生争辩,鼓励他们挑战陈规。我们不愿意依靠地位的权威,而将观点强加于人,去束缚思想自由。   柴:但有的学校会认为说,学生这样挑战权威,会对他们越来越放纵,会变的很难去管理学生,你怎么看?   校长:放纵是一个错误的词,学生有权利表达反对意见,就像他们经常做的那样。但这要有一个限度,他们的观点必须遵守学术界的规范。这毕竟是一个学术的社群,意味着我们必须能够容纳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不同观点。   解说:这次采访的时候,我们想请校长先生在此书上签名留念,不过他拒绝了我们。   这不合适吧?我们找一本建校800周年纪念册签名吧?   解说:虽然拒绝签名,乐思哲校长私下跟我们说,那是一本好书。   (隐黑)   (现场冲突,和门卫解释,或用门卫阻挡的照片一组进)   解说:在剑桥著名的三一学院门口,我们吃了一次闭门羹。   3.一次闭门羹 A ColdShoulder   柴静串场:我们希望能够进入剑桥的三一学院进行拍摄,但是刚才刚走入大门口,就被这位带礼帽的老先生给拦住了,他说,要想进去拍,要经过学院的允许,我们解释说我们来采访剑桥校长的,而且在学校里头的拍摄都经过了校方的允许,他坚持说我们在学院可不会听命于校方,在这条线之内,学院说了算。   解说:中国大学里学院都是附属于大学的,所以我们花了点时间才明白剑桥的学院能这么牛的原因。作为一个大学,剑桥其实更象一个联盟,整个大学由31个独立学院构成。这些“学院”看起来的主要功能似乎只是学生宿舍、食堂、教堂和图书馆,但实际上,每个学院都有独立的上至行政财务,下至招生教学的自主权。在我们拍摄时,三一学院拒绝让外人进院,也是因为已经进入考试季,担心学生受到打扰。象这样的每个学院的规定,就算校长亲自来,也无法改变。   柴:所以你不是这里的老板?   校长:在很多方面,在我们的观点里,我们更是一个学者。我们认为,一所学校不是由行政人员组成,而是由教职员工组成。我们认为这是剑桥学术繁荣的核心。   解说:学生在大学里上课,回到学院里,有专门的导师负责一对一的督学,他们也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发展负全责。   柴:为什么你要强调老师这个学生一对一的老师跟学生之间特别亲密的关系?   校长:这种一对一的互动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很重要。作为一个学生,当他做一门功课的时候,他能被客观地评价,他们的观点能被客观地广泛探讨,从而激发出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新想法。这种互动很难在三四百或是五百人的课堂里实现。我们试图去推广这样一个理念,学院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是我们最为珍视的,我们相信这对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也是他们所能受到的最好教育。i   柴静:但是导师制太昂贵了,有人会说,“以做生意的角度来看的话,剑桥每招一个学生都是亏本的”?   校长:作为管理者,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保证学校有稳定的资金,来实现这一切。我们非常支持本科教育,因为我们坚信剑桥独一无二的本科生教学方式。是的,这很昂贵,但我们将利用一切资源,来确保实现它。   解说:直到受一个学生邀请,我们才有机会进入1496年成立的耶稣学院,去感受学院内部的古老传统。   4.一次晚宴 A FormalDinner   柴静串场:今晚七点半,我们会在jesus学院,他们一个正式的餐厅,跟学生和老师们一起晚宴。这是一个很正式的场合,所以要求每个人一定要穿这样的长袍。现在钟声已经响了,你必须进去。   柴静串场:这个就是我们今晚的晚餐,一个鸡块,和有一些水煮的萝卜和青菜。看起来座位不是很大,不过你看看这个用餐的地方,也会像我们一样想起,哈利波特当中的魔法学校。这就是八百年历史当中,剑桥的传统。在这个正式的晚餐上,只有教授和学者可以坐在最上面的高台之上,下面的这个长条桌是学生坐的地方。当教授们进入这个房间的时候,每一个人必须起立,像他们致敬。而且跟随他们一起念完拉丁文的晚祷文之后,才可以坐下来用餐。当九点钟,教授跟学者离开这个房间之后,我们才可以开始拍摄。那一瞬间,确实很多的学生站起来开始欢呼和鼓掌,重获自由。可是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所有人站起来,送这些教授出门的时候,拉开椅子那一瞬间的寂静。会让我们想起来身边这个剑桥的博士说的话,他说,有的时候,剑桥的庄严会在一瞬间秒杀所有年轻的叛逆。   (剑桥空镜 学生状态 人流 音乐 学生紧张备考 过渡 )   解说:我们在剑桥的时候正是期末考试的阶段,以往熙攘的大草坪此刻只有备考学生匆匆而过的身影。在耶稣学院门口,我们正好碰到几个中国留学生,他们告诉我们,剑桥的考试卷子里,从来没有选择题。   (采访中国留学生)   柴:什么意思?   男:如果是理科的话,要么就是计算的大题,要么就是一些概念性的讨论。但文科基本上就是论文,大段的论述。基本上没有简单的ABCD的选择题。   柴:那岂不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男:对,应该是没有一个标准性答案,就是看考官会怎么看。   柴:听起来有些学生就觉得那不是很好混吗,就是出几个大的论述题,然后论述一下就过去了,你们感觉怎么样?   男:还是比较难。这边的考试并不是严格的分数系统,只有前25%可以拿到一等的学位。   来到这里很多人都是很聪明很聪明的,很努力很努力的。所以要挤到前25%并不是那么容易。   男+女:相对的比例,绝对的成绩。   柴:剑桥的学生考试几乎没有选择题,大部分是开放式的提问。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方式?   校长:如果你只考封闭式的问题,只需回答是或否,那么只会让考试变成死记硬背的记忆测试。我们想做的,远不只是记忆测试,我们更希望知道学生怎么想,怎么建构自己的想法。   柴;你们希望剑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校长:一个理想的学生应该拥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刻苦学习的潜能。同时,他必须独立,并且在学术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去不遗余力地鞭策自己,同时,具有改变世界的壮志雄心。   5.一座花园 A BotanicalGarden   (剑桥各种建筑的延时光影变化 )   解说:这条小路,是当年的剑桥学生达尔文最喜欢的地方。漫步在这里,我们忍不住会想,如果没有剑桥培养学生的这种开放心态,发现人类物种起源的达尔文没准只能是一个牧师吧。   柴静植物园串场:作为剑桥学神学的学生,达尔文的日子过得可不怎么样。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又懒又不信上帝,所求唯一的就是考试及格,这种情况一直到他认识了在剑桥公开课上的教授,植物学教授汉斯洛,汉斯洛在一八三二年把这片原来是麦地的地方改造成了赛因学院的植物园,在这他教给达尔文怎么去认识天竺葵、忍冬花、甲壳虫和土壤。而且在之后,推荐达尔文登上小猎犬号,开始他人生中第一次环球之旅,这位植物学教授,把一个迷茫的本科生,推上了人生的决定性道路。   解说:剑桥的动物学博物馆,至今还收藏着180年前达尔文第一次环球航行中寄回学校的很多动物标本。航行中,达尔文一直在做切片和研究,每到一个口岸,就把标本寄回给身在剑桥的老师汉斯洛。达尔文屡次在信中提起物种也许是梯级进化的念头,这在当时是亵渎宗教的言论,但他得到的是继续探索的鼓励。1835年,达尔文航行到厄瓜多尔群岛,看到了一些大小迥异,但却有极强相似性的鸟类。   柴静串场:他写封信给汉斯洛说,也许我们犯了杀头的罪。因为他真的相信,动物是可以进化的。就是这一个念头,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和整个人类对于物种起源的看法。   (隐黑)   6.一次错认 A Wrong Person   (纪实:剑河上,认错了霍金)   解说:在剑河上泛舟时,桥上的一个坐在轮椅上身影让我们激动了一下。调转船头,追至近处,才发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人,而河上的游客都象我们一样将他误认为霍金,因人人都渴望见到这位坐在椅上的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来剑桥前,我们曾数次尝试联系他,但得知他身体欠佳,一直在家养病,很少出门会客。我们也去他工作的地方尝试过。   解说:这个热心的意大利人,是霍金教授的同事,当他知道了我们的想法,他乐了,他说他来这里工作已经五年,也只见过霍金教授两回。   (霍金照片一组)   串场:这是剑桥新的数学中心,在几年前刚刚新建起来,花了六千万英镑,大概相当于六亿人民币。而其中一半,由社会各界捐献给在这里工作的斯蒂芬霍金,也就是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科学思想家的。不过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当霍金身染重病,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并逐渐丧失语言能力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会做什么。医生甚至预言他将在两年之后死亡。但是两年后,就是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剑桥聘用他成为本校的教授。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