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

鬼城切尔诺贝利:20年后余悸犹存

最近几天,日本北部的福岛核电站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由于地震与海啸的冲击,日本宫城县损失严重,祸不单行的是,位于该县的一座核电站也受到巨大破坏,甚至发生大爆炸。这不禁让人们想起20世纪80年代(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正是由于这场核泄漏,其附近被疏散地区,至今仍是死城。这组照片向大家展示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地区今天的样子。日本福岛是否会是下一个切尔诺贝利? 20年前,就在这间4号反应堆的控制室里,操作员犯下了一连串致命错误。随后发生的爆炸至今仍危害着土地和生命。 一棵树生长在普里皮亚季这所废弃于20年前的学校里。大自然正在缓慢地拆除这座城市;同时,动植物也在切尔诺贝利的疏散区里欣欣向荣。那些从世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中生还的人们,依然过着为恐惧所苦的生活。相形之下,这里虽然一片萧条,却充满了希望。 20年前的这个月,普里皮亚季的生活在惊悚中终结。 事故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鸟瞰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16682167&owner=287394429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5853/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鬼城切尔诺贝利:20年后余悸犹存 发布时间:2011/03/17, 10: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广告一则: .me 域名全国最低价,首年仅需45元,续费130元促销中! 本站导航: 萝卜网 | 淘宝导购 | 在线视频 | 视频搜索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核泄漏之后的切尔诺贝利鬼城 别闹了,合体吧! 看了这个视频之后,很多人决定以后都不装逼了。。。 上线、隐身、离开、忙碌 考试前你是什么状态? 无觅

阅读更多

“抢购盐”事件昭示的公共危机意识缺失

  2011年3月16日,随着日本大地震尤其是核危机进入第六天,几千公里外的中國大地突然刮起了一股抢购食盐的风潮:短短的十几个小时里,所有超市中的食盐被抢购一空,含碘的食盐更是人们抢购的首选,以前论袋购买的食盐,陡然见到一箱箱购买的!   如果你是在17日才醒悟过来的话,已经晚了,面对的肯定是空荡荡的货架。幸运点的或许还可以买到一点海带、榨菜之类的产品,有甚者,把目光投向了酱油、腌制品等。   一副世界末日就要到来的样子!   股市上,“云南盐化”被牢牢地封在涨停板上。有聪明的投资者顺着公司的投资轨迹,马上找到了有控股盐业的其它上市公司,如“双环科技”,而资本市场上的嗅觉比狼的嗅觉还要灵敏,这只股票也是在瞬间就被推向了涨停的位置!   官方的反应这一次比较及时:电视中、网络上不断有辟谣、解读的新闻,但还是挡不住人们无穷的担心。   这是非常典型的公共危机爆发的特征,目前局限于对于食盐的误解与抢购。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日本核危机的持续恶化(甚至顺利解除以后),一系列围绕核危机的话题与恐慌会在某些特殊的时间点上一触即燃。如果没有很好的事先意识与应对预案,将会再次引发一次次的社会动荡乃至公共危机。   关于海水产品的危机,已经到来,类似于“宁波海鲜大酒店”这样的饭店,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可怕的是这些往往是“断链条式”的反应——只要在危机对象产业链上的某点上一有风吹草动,就极有可能引发全民的过激反应。   特定的危机往往来的突然,然而也不是绝对没有规律可循,笔者认为重大公共危机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不可小觑:   一是信息的“非理性解读”。像这次日本福岛核危机中海水污染对中國海域的影响,就被非理性地夸大了,并相应产生了一系列逻辑简单的错误联想。人们想到的第一点就是将来海盐肯定不能吃了,没有想到其实还有可替代的其它盐类如矿盐、井盐等;也没有了解中國的海盐产量只占总量的20%左右,并不占大头;还有就是没有意识到人体每天对于盐分的吸收是非常稀少的,6克足矣,要屯那么多的盐干吗?   二是在特定氛围下民众意识的“整体休克”现象。对于一些非常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如果由每个公民獨立做出判断的话,往往是比较客观与真实的。但在惊恐、怀疑、动荡等恶劣社会环境下,相当部分的民众在缺少獨立思考氛围的情况下,自己的思维往往被“耸人听闻”的内容“劫持”或“绑架”,由此没有办法做出理智的判断与行动。譬如这次的日本福岛核危机,在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可能(明显)影响我国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被强烈的恐惧情绪所主导,强迫性地认为自己迟早要被波及到,就是一种正常思维的“休克”现象。   三是被动式的“跟风行为”对每一个人都有杀伤力。由于民众之间的智力、知识、见识与信息等有着巨大的差别与不对等,必然造成了很多人的盲从与跟风。很多的农民就搞不清楚盐与核辐射之间的关系,其实他们也并不知道核辐射的厉害。但买不到盐的后果每个人都是非常清楚的,这就造成了这些人被迫去做自己内心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使一些非常清醒与理智的人,也有被迫加入荒唐行动之中的情况出现,尽管他们如此行动的原因与其他人截然不同!   四是利益群体或个人的“兴风作浪”会导致社会的整体恐慌。因为几乎每一种社会危机的爆发,都会有一些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而且这种机会来得异常快捷,获利的空间也极为巨大,因此对于这种机会的把握就极为重要,稍纵即逝。如果这样的获利机会在惠及个人的同时也泽及大众的话,倒也无可指责。但在重大危机到来的时候,那些潜在的获利者往往见利忘义,刻意夸大某些事情的负面影响,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去放大负面的效应,最后得到自己短时获利的目标。相信这次的日本核危机,有些机构在股票市场上就运用了这样的手法;也有一些个人(如网络卖家)也加入到制造恐慌的队伍当中:一位朋友电话告诉我一个极端的案例,有人原来1.8元一袋买来的食盐,转手就卖18元,整整高了10倍!(3月17日淘宝上5袋、10袋地购买食盐的也很多)。   ……   还有一些其他的典型表现,作为政府与个人其实在危机当中都有自己的重要责任:政府的主要职责最重要的是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与采取行动,“捂盖子”的行为已被无数次证明是最愚蠢的行为;而作为个人来说,“获取真实信息”与“用常识思考”是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关于政府与个人对待危机的具体对策,本文就不阐述了。   作者:周国华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3-20.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抢购盐”事件昭示的公共危机意识缺失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时事点评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面对危机,我们无处可逃 (0) 警惕“隐形世袭”引发社会危机 (0) 粮食危机来了!中国怎么办? (9) 日常生活中的信用危机 (1) 当前的危机和对策 (0) 分众传媒遭遇危机陷阱 (0) 信仰危机与中国魂 (2) 但愿一切还来得及——有感于中国能源危机 (0) 中国,正形成系统危机 (1) 中国面对严重财政危机 (0) 中国真有这么多的危机吗? (6) 中国官场,吏治危机何日走出? (0) “70后”提前进入中年危机? (0)

阅读更多

图片:日本地震引发的抢购潮 –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周四,甘肃兰州的一个超市,顾客们争抢着购买食盐。他们一方面认为含碘食盐能帮助人抵御核辐射,另一方面担心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会通过海水扩散,从而污染未来的食盐来源。 China Daily/Reuters 周四,日本东方医学大师Takeuchi在东京向人们推荐他认为有助于抵御辐射病的昆布海藻。这种海藻富含丰富的天然碘成分。 Everett Kennedy Brown/EPA 周四,北京一家超市的食盐已被抢购一空,顾客转而购买其它含碘的产品,诸如酱油。中国发改委周四提醒消费者不要哄抢食盐,并说将与地方有关部门联手维护食盐价格稳定和市场供应。 Liu Jin/Associated Press 周四,山西太原一个超市门前,居民们等待买盐。 Stringer/Reuters 周四,香港的一家商店门口也有大批人排队购买食盐。 Ym Yik/EPA 周四,吉林长春,居民将买到的几大箱盐运回家。 Fang Xinwu/Color China Photo 周四,泰国曼谷素旺那普机场,一名护士准备将碘化钾药片分发给将要前往日本的旅客。 Rungroj Yongrit/EPA 周二,美国加州的一个保健品店里,一名顾客买到了最后的一瓶海藻片。 The Times-Standard, Josh Jackson/Associated Press 周四,广州一个超市门前,居民为买盐排起长队,保安在维持秩序。 By Wendy/Color China Photo 由于超市采取了限购措施,一名刚买到一袋盐的妇女跑向队伍的末端,准备再次排队买盐。 By Wendy/Color China Photo 周四,日本仙台,市民们在购买食品。 Fred Dufour/Associated Press 周四,上海闵行区的一个超市里,放盐的货架上已空空如也。 Liu Ying/Xinhua/Zuma Press 周四,香港一个超市外的买盐长队。 Bobby Yip/Reuters 周四,安徽的一所学校里,学生们在听防辐射知识讲解。 STR/AFP/Getty Images 周三,香港的一家奶粉店,人们抢购日本品牌的奶粉。 Jacky zhao/Color China Photo 周三,日本仙台,人们冒雪排队买米。 Jo Yong-Hak/Reuters 周二,岩手县花巻地区的人们排队购买食品。 Toshifumi Kitamura/AFP

阅读更多

南方周末:日本媒体怎样报道大地震:“国民需要的信息才要报道”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实习生 郑李     2011-03-17         3月11日,日本广播协会(NHK)对海啸进行了现场直播。直升机航拍的镜头中,海啸巨浪冲向陆地,震撼的画面使人们几乎忘记这是一档新闻节目。   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接踵而来。这时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日本国民,只要你将电视锁定在NHK,打开雅虎日本和推特的网页,各种关于破坏、死亡、救援、致歉和危机的信息洪流会迅速将你裹挟其中。当然,无孔不入的广播、报纸也不能忽略。   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面对震撼的灾难,日本媒体表现得尤其平静: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背景音乐。   那日本媒体有什么呢?为什么它们不约而同,选择了这样的报道风格?   地震发生后,日本电视台的播音员在主持节目时,戴上了安全帽。 (东方IC/图)   哀而不伤   “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感人’的画面。”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   尽管在灾难最初发生时,偶尔也能发现主播和前方记者的声音略有些颤抖,但残忍的死亡、失态的呼号或过度的泪水、昏厥则从未被呈现。“这种风格使得观众没有大的情感波动,更加没有恐惧和逃避,再加上信息非常及时透明,人心才能迅速得以稳定。”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的媒体人陈言说。   即便是东京电力公司工作人员超时工作受到核辐射伤害,《朝日新闻》也没有报道其的“英雄献身”,只是表示关注其健康,并引用厚生劳动省责令该公司改过的发言。   这样的报道风格并非自然形成。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报道中,日本媒体“大量航拍扭曲断裂的高速公路、居民区一片火海,灾难片一般的残酷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日本问题专家刘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而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反倒被忽视,这样的媒体伦理问题事后遭到日本国民反感而被大量批评,我想这次地震后日本的媒体多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   现今的媒体报道中,即便受难者家属接受访问,也很少被拍摄到面孔,很多受访儿童更是只露出了背影或鞋子。“我们现在更多地注意了,不能侵犯受访者的基本人权。”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盐则英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灾民过多地被采访,不断有麦克风放在他的面前,可能对他是另外一种伤害。毕竟,受灾的样子是不好看的。”   “一个刚刚被救出来的小女孩,衣服是破破烂烂的,还被抬着的时候,就有摄像机来拍她,把话筒放在她跟前,让她说什么呢?她不得不说感谢谁谁谁吧。”盐则英一说。   至于日本国民灾后表现出的有序和镇定,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则基本被一笔带过。   日本民族主义者聚集的网站2nn .jp翻译了一篇《环球时报》的报道《震级创下日本历史纪录,日本人冷静处理让世界感慨》。不过,大部分日本网民表现出困惑不解,“这不都是常识吗?”有人留言,还有人干脆说:“日本人的礼节礼仪?这不过是孔子理论的实践而已。”   盐则英一表示,随着救灾过程日益深入,可能电视上也会出现略微煽情的画面,“但新闻节目肯定不会加背景音乐来打动人,这在日本是不能想象的”。    “暂无时间骂人”   3月11日,地震发生当天,上午日本各大媒体的版面基本都在批评菅直人的政治献金丑闻。菅直人被曝收受在日韩国人104万日元政治献金,而此前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刚刚因为相似原因辞职。支持率连续降低的菅直人原本正在面临巨大的政治信用风波。   但地震发生后,所有的日本媒体,包括左翼右翼的不同派系,立即放下了对菅直人内阁的政治追责,全力报道地震灾情。   “地震后,大家像是都有了默契的氛围,也许是因为大家没有时间去骂人了,必须首先应对地震。”盐则英一说,“现在媒体主要还是支持政府的,但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反思菅直人内阁救灾处理是否得当,追究责任。”   日本首相官邸成立了救灾对策本部,首相菅直人担任部长。“媒体往往对准菅直人与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等待政府消息发布,这是因为此时的菅直人是救灾对策本部的最高责任者。”刘柠说,“其他官员基本上保持了相当的克制,没有什么炒作行为,这也是他们爱惜名誉的表现。”   但随着核泄漏危机进一步恶化,对菅直人内阁的指责渐渐显现。3月15日的《朝日新闻》发表文章,尽管报道了菅直人“我们绝对不会临危撤退”的决心,还是毫不客气地指出,“核电站事故增加,对应不足,政权的危机管理能力透露不足”、“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和事态把握的状况依然比较混乱”。   当然媒体更多地还是首先把矛头对准东京电力公司。东海大学华人教授叶千荣在微博上记录了东京电力公司副社长藤本孝等六名干部鞠躬谢罪的场景:   记者厉声逼问:“三号机组会不会堆心融解?!”藤本回答:“目前尚不清楚。”记者吼道:“把话说清楚了!到底会不会!别含混言辞!”他答:“情况是严峻的。”   至于灾害中常见的企业和个人捐款,日本媒体则一律不予报道。NHK驻北京记者北川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日本从来看不到企业家们拿写着捐赠数额的牌子在镜头前亮相的场景。“我们不会办类似的仪式。”北川熏说,“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想捐钱,那么偷偷地捐钱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如果他们想起一点广告宣传的作用,要么可以把消息挂在自己的网站上,要么可以在报纸上买广告版面公布——广告行为用广告版面是最好的。”“在这样紧急的灾后报道中,国民需要的信息才是我们要报道的。”北川熏进一步指出,“NHK是公共电视台而非国家电视台,也就是说,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国民,最怕失去的也是国民。”   事实上,NHK不仅服务日本人。震灾后第一时间,NHK就用包括中文在内的5种语言播出灾情报告,向在日本的外国人提示避难信息。    71页灾情报告   只要略有震感,很多日本人的自然反应便是打开电视机或收音机——通常30秒内,地震速报就可也可以告诉人们何处发生地震;随后大约2分钟内,更加详细的报告便会披露具体震源、震级、离地表距离和受灾地区破坏情况等。   媒体人陈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广播在日本灾害报道中也担负着巨大功用。“救生包里除了水、手电、饼干、糖块,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收音机。收音机电池常常可以维系几十小时,被困的灾民可以不间断地收听救灾信息,躲避进一步灾害,提前得知救援队伍的行进。”陈言说。   此外,网络媒体在地震后发挥了新的巨大作用。谷歌在震后立即开始提供各地避难所的地图,并且很快成立寻人与报平安的网页。政府部门也纷纷利用网络发布信息:首相官邸网页上开设了“东北地方太平洋地震应对”专栏,总务省在网上公布各地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收集汇总的灾情,交通省在线公布了长达71页的灾情报告,消防厅甚至专门开设灾情微博,随时提供灾情信息交流。   更多的公众人物甚至普通网民都利用微博、博客或社交网站大量发布灾情信息。日本流行歌坛天后级人物滨崎步在地震后14个小时内就发了143条微博,用日、中、英、法等多国语言介绍地震救援实况。   因为信息略显迟滞,《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发行量超千万的报纸越来越多地在与新兴媒体的比拼中落后了,但随着震灾报道的深入,有效信息不断累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综合报道愈来愈显示出自信。仅仅共同社就有约140名记者在地震灾区进行报道。   日本政府对外国记者的报道也持鼓励态度。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截至3月15日,日本驻华使领馆已经发放了超过60个签证给中国记者赴日采访,并且所有的签证均通过特殊简化手续签发,基本都是当天申请当天领取。   “面对这样的大型灾难,报道更需要综合力量,高成本,大量人力投入才能够进行。”盐则英一说,“我们可以做出最好的新闻。”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56398 © Chiquitita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3/19.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南方周末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中国: 解读中国突发抢购食盐风潮的深层原因

解读中国突发抢购食盐风潮的深层原因 中国甘肃兰州民众在超市抢购食盐。2011年3月17日。 照片来源:路透社REUTERS/China Daily 作者 北京特约记者 周西 当日本还在一场由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挣扎时,中国却陷入了一股莫名奇妙的疯狂抢购。从3月16号起,中国各地突然爆发市民争先恐后抢购食盐的 “盛况”,大量超市均销售一空,个别不良商家趁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竟然卖到了600元。就连微博上很多人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 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碘盐防辐射,二是担心核辐射污染海盐。对此,卫生部门很快就辟了谣,表示吃碘盐不防辐射,另外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过20%。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 对此,有评论感慨道,在当下食盐供应非常充足的情况下,卖盐原本是个利润很低的生意,现在却突然有机会趁火打劫大赚一笔了,这些盐商一定会眼含热泪感谢苍天自己生在了这样一个疯狂的国度。实际上,这并非中国第一次陷入如此恐慌。2003年SARS爆发时,人们大肆抢购板蓝根、84消毒液和口罩的情景,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经济观察网上作者汪雷的文章分析认为,这些谣言开始可能只是几个人无意中说起,也许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一旦进入网络传播,就会像病毒一般发作,如果再有好事者和无良商人趁机烧上一把火,一夜之间中国人就集体癫狂了。 众所周知,中国人喜欢抢购,一方面源于早年物资长期匮乏造成的阴影,另一方面就源于对谣言的轻信。老百姓为什么容易轻信谣言呢?大多是因为对官方媒体所公开信息的不信任。如今的媒体上,人们经常看到种种报喜不报忧的报道,一些权威专家也总是以安抚民众情绪的角色出现,各地的一些重大恶性事件也经常被瞒报。直到事情闹大了,实在兜不住了,相关方面才被迫承认事态的严重性。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后,这些媒体和专家在公众心目中就失去了权威性和可信度。甚至出现反效果,就是媒体说没事,公众总是觉得有事,媒体说没大事,公众却认为问题肯定已经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明显无厘头的谣言就可能把问题无限扩大,直至造成集体性的恐慌。。 文章又说,不过,让人高兴的是,在面对这次食盐抢购风潮中,网络上很快便形成了一片理性的质疑之声。这种网民自发的开放的言论,使谣言迅速被瓦解,到17号下午,网上已经没有多少鼓动大家抢盐的信息。很多年轻人也纷纷打电话告诉父母没必要抢盐,相信不用等到明天,这场抢盐风潮就将过去。 关键词 中国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