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時務 | 流行、大同與空洞
文 /黃津珏 上月前英國首相戴卓爾逝世,倫敦數千人冒雨上街慶祝。老牌左翼導演堅盧治(Ken Loach)揶揄要把她的葬禮私有化,價低者得,最後還是花了四千萬(港元)公帑。1939年電影《綠野仙踪》裏頭有一幕慶祝大奸角巫婆死亡,眾人大合唱《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輾轉成為反戴人士的飲歌。有組織嘗試網上動員,發起把 TheWitch Is Dead 推上冠軍榜運動,結果只佔亞軍。國營電台 BBC煞有介事,說節目之中只會把作品播放五秒。 如果左翼、工人階級樂隊痛恨戴卓爾,那就不用借花敬佛:Pink Floyd 《The Fletcher Memorial Home》、 The English Beat《Stand DownMargaret》、The Smiths 主音 Morrissey首張單飛大碟收錄《Margaret on the Guillotine》…… 各人旗幟鮮明。香港音樂人很喜歡說「大同」,外國的好像較喜歡與別不同,不是源於好勇鬥狠,而是各有自己的意識形態,明白合不來就是合不來,有選擇才是重點。宣揚不煙不酒不毒的 Straight edge Hardcore確實與又煙又酒又毒的搖滾樂不咬弦;反天主教的黑金屬音樂盛產地必然是最嚴格的天主教國家。藝術分泌異議,對象就不會普世。當然,讀不到任何內容,的確又好像很大同,而只要大同,又好像較容易流通。 90年代的英倫流行音樂熱銷全球,Oasis、Suede、Pulp、Supergrass、The Verve等等音樂幾乎避無可避。還有剛剛首度來港的 Blur,要找一個會聽外國音樂而沒有聽過《Girls And Boys》、《Parklife》和《Song 2》的人實在不容易。儘管很多人說 Blur的現場從來玩不好,愈多人罵他們過譽,他們就愈紅。樂隊 Mogwai 推出寫着 Blur Is Shite 的 tee 恤,成員曾經都是工人的Oasis,更罵他們是中產畜牲。聽音樂的也有階級之分嗎?在英國可能真的存在。Blur的低音結他手 Alex James素來與保守黨黨魁卡梅倫熟稔,在右翼雜誌 《The Spectator》 撰寫文章。結果 Oasis 與 Blur 的公開對峙與罵戰就成為90年代英國樂壇最有趣的焦點之一,而兩大「陣營」的支持者亦經常爭論不休。 Blur來港,成為徹徹底底的娛樂消費。但這個又能怪誰呢?進口的超級知名樂隊,帶來曾經熱播的經典曲目萬人大合唱,誰會理什麼意識形態,誰會因為他們「中產」和「右翼」而卻步?香港人最受落的,還是耀眼的Spectacle,簡簡單單的正能量,笑一笑,明天會更好。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