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

联合早报 | 台湾大选问题 美强调保中立

台湾大选问题 美强调保中立 (2011-09-17)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最快今宣布 美决定售台战机升级配备 [中国早点] 人人选总统 [中美关系] 华盛顿遏制下的中国资本扩张 [新中关系] 林瑞生:新川科技园将吸引优质投资   (华盛顿综合讯)台湾大选前夕,蓝绿两党都前往美国与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和国会议员会面,引起外间质疑美国是否干涉台湾大选。美国国务院前天首度表明立场,强调美国在台湾大选问题上保持中立。   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唐纳回应媒体提问说:“我向你保证我们强烈支持台湾的民主,和台湾人民在未来的大选中自己选择他们的领导人。我们唯一的兴趣是自由、公正、公开的总体选举。我们不偏袒任何一方。”   台湾大选的战火从台湾延烧至美国。马英九竞选办公室执行长金溥聪和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访美时间相近,行程相仿,都在纽约、华盛顿、休士顿等城市造势,火药味十足。   蔡英文周三与美国副国务卿奈兹和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会晤,这次会晤的待遇等同于2006年马英九访美的规格。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不具名美国资深官员指称,奥巴马政府担心如果蔡英文当选,可能升高与中国大陆的紧张关系。   报道引述资深官员称,台海稳定对美国非常重要,蔡英文访问华府引起美国对台海稳定的关注,美方怀疑蔡英文是否有意愿且有能力维持近年来有关区域所享有的稳定两岸关系。   蔡英文回应时强调,她不知道这项报道是否是真的,但希望美国政府维持中立。   她前天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作专题演讲时也说,她目前的大陆政策是开放的,希望大家能仔细研究所有可能选项,而最后的结果取决于台湾人民的选择。   她并表示,大陆是个庞大的市场,民进党即使执政,也会持续维持与中国大陆的经贸关系。 台总统选举联署登记

阅读更多

信力建 | 在野党真的是“在野”吗?

人们常常认为,一个政党在行政首脑选举中失败了,就会沦为在野党,丧失政权。其实,现代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会。一个政党即使在行政首脑选举中失败,它仍可能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取得多数席位,从而控制或制约政府。 2000 年,民进党的陈水扁当选为台湾总统,以国民党为主的泛蓝阵营则一度控制立法院。另一个案例是, 1998 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克林顿爆出莱温斯基绯闻案,共和党趁机穷追猛打,在国会提出弹劾案,几乎导致克林顿下台。 在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框架下,各政党轮流执政、相互监督,客观上形成了一党执政、一党或多党辅政的局面。台下的“在野党”往往鸡蛋里挑骨头,严密关切着台上的执政党,使它不敢越雷池一步。中国人似乎觉得,党派斗争总不是好事情,就把美国的政党斗争称为“驴象之争”。让国人不解的是,美国的政党政治竟然造就了一个政治清明的伟大国家。其中奥妙就在于,在宪法的框架下,两党进行合法的政治斗争,从而挖掘和清除各政党和国家的朽弊。有人觉得,一党制比较稳定。其实,任何组织内部都无法避免意见的分歧,无法避免派系斗争。而且由于双方没有公开透明的斗争规则,各种丑闻、倾轧和迫害也就不难预见了。那么,什么是政党政治呢? 人们都知道,群居生活的动物往往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比如蜂群中有蜂王,猴群中有猴王,蚁群中有蚁后。这似乎证明了专制制度的某种合理性。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动物学家竟然在动物群体中发现了民主决策机制。实验表明,在置身于陌生的环境的时候,蟑螂会通过触角与其他蟑螂进行试探、接触,经过大量“协商”之后,会集体选择一个或几个几点作为“庇护所”。蜜蜂、蚂蚁、三刺鱼……也都有类似的决策机制。 人类的民主决策过程比动物复杂得多,也高明得多。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大家坐在一起,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投上一票以决定公共事务。但一个国家的成员以亿万计,直接民主的做法并不现实。人类是聪明的,他们按观念分成不同的党派,由党派的民意支持度反映大众的意见。这就是政党政治。一个国家里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见。因此一个国家必定会产生不同的政党。如果某个国家只存在一个党派,那么,这是一个奇异的现象。它表示,在这个国家中,一些意见被张扬,另一些意见则被压制。 最初的政党诞生于英国议会,议员们因重大的政治原则分歧而组合成不同的派别。 1640 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对 于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议会中形成了“宫廷党”和“民权党”两大派系。光荣革命以后,两党达成妥协,同意在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后来,宫廷派被正式定名为保守党,民权派被正式定名为自由党,两党轮流执政。美国的政治派随着国家的建立而出现。各邦代表在审议 1787 宪法时产生分歧,形成了主张建立联邦政府的联邦党,以及强调保障人权的民主共和党。法国的政党出现于 1789 年大革命期间。那时候,出现了主张君主制的斐扬派,以及主张废除君主制的吉伦特派和山岳党人。 政党的最终目标是上台执政。与以往权利转移过程不同的是,政党会以合法性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所谓合法性,就是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由民众将政权授予某个政党。这一过程不仅温和而和平,而且是有益的。在政党角逐过程中,各党派的主张被大众充分理解,人们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当的党派。这是从“君权神授”到“君权民授”的巨大转变,让人类免于刀兵之苦。 政党的价值和重要性,就在于它建构自由。政党创造言论自由。政党因政治原则的分歧而产生,为了保障自身言说的权利,各党派对言论自由没有异议。为了使民众能够了解政党的主张,新闻出版自由成为绝对的需要。事实上,人们也因此获得了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权利。但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造成了一党制或一党独大的局面,言论自由的丧失似乎不可避免。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前苏联、东德、伊拉克、利比亚、朝鲜、都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政党按照原则行事,而不是依据利益和策略。有的人曾提出,一个政党总要代表特定的阶级利益,为某个阶级说话。这种观点本身就受到那些实行一党制国家的挑战。这些国家中的“一党”不仅声称代表底层人民的利益,而且富有阶层的利益也被其代表。另一方面,在那些民主制度高度发展的国家,即使被称作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党,仍能使全民受益。很显然,一个阶级的统治诚然是一种利益统治,政党却是基于某种理念的联合,受原则所驱使。有时候,一个政党甚至为了原则甘愿放弃利益。一个真正的政党依赖原则,而不是靠策略实现其目标。另一方面,世界上一些独裁国家的政党,常常以物质利益引诱人民加入它的党派,许诺入党带来的种种好处,同时组织上采取严格的纪律,规定人民不得按照其意愿自由退党。这样的做法已经违背了建立政党的初衷,也将党派利益凌驾于全民利益之上。 政党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善。在政治领域,充满了现实利益的纷争。政党政治的目标就是产生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因此,政党政治的精义就在于妥协。这正是它与科学的区别,科学不知道妥协为何物。政党政治不相信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它认为各方利益都有合理性,都应该受到尊重。 实行政党政治,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党派。政党政治产生于意见和利益的分歧,作为一种妥协机制,实行政党制的国家必定有两个以上的党派。但政党制度出现以后,原来的一些封建独裁国家也组建了政党,以一党制形式继续以前的封建独裁统治,这样的国家有东德、朝鲜、越南、伊拉克等。也有一些国家,原本有几个政党,但最后某个政党一党独大,废除了其它政党的合法地位,将自己变成唯一的执政党。这样的国家是最危险、最可怕的,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纳粹德国等、前苏联都是这样的国家。历史证明,他们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犯下滔天大罪。这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政党政治否认一部分人非常聪明,有德行和才干,总能正确行事,而另外的人就全然是谬误。哪里没有原则的冲突,哪里就没有利益和人的冲突,哪里的政党就会堕入偏见。 意见对立的政党不是敌人,而是战友。在高尚的政治决策中,得胜者尊重事实,光明磊落,反对者并不是简单的对立面,而是起到弥补不足、纠正偏颇、避免极端的作用。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话说,就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在这样的决策过程中,原本意见对立的双方不再是敌人,而是一道为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战友”。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以后,全国分为两个阵营。一方主张限制人民权力,另一方主张无限扩大人民权力。前者希望把自己的看法应用于联邦宪法,因此被称作联邦党,后者以热爱自由自居,被叫做共和党。联邦党始终处于少数人地位,但独立战争中涌现的伟大人物基本上都是这群人里产生的。因此联邦党凭借其有利地位,以及领袖的德行和才能,得以主政美国 12 年。但是,敌对思潮日益强大,他们终于无力反对,一败涂地。共和党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以自己巨大的声誉和才能赢得了人们的支持。联邦党则在国内陷于孤立,并且很快分裂,一部分向胜利者投降,一部分放下原来的旗帜,改变了名称,变得默默无闻。联邦党土崩瓦解了,失败了,但联邦党留下的并非是耻辱,而是光荣。联邦党为共和国赢得了巩固国家的时间,甚至支持他所反对的学说蓬勃发展,它的多数原则被政治对手采纳,成为对手的政治信条。著名的美国联邦宪法,就是联邦党人的爱国精神对于美国和全世界的贡献。联邦党和共和党原本是对立的两派,但在政党政治的框架下,他们共同服务的却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阿克顿 [ 英 ] 《自由与权力》、托克维尔 [ 法 ] 《论美国的民主》等。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国民党民进党两拨人马同时访美为大选造势

国民党和民进党两拨人马同时访问美国,接触美国智库、当地侨胞和台商,为明年台湾大选造势。9月14号,台湾立法院副院长曾永权、马英九竞选办公室执行长金溥聪等在曼哈顿中城召开记者会。 以立法院副院长曾永权为团长的马英九助选团一行抵达美国,第一站先到华府,接著来到纽约,与马英九竞选办公室执行长金溥聪、国际部副总监甘逸骅、国民党不分区立法委员李明星出席了14号的记者会。 马英九竞选办公室执行长金溥聪强调,在两岸关系政策上,当今社会领导者需要追随主流民意。 金溥聪:“坦白来讲,马总统的不统、不独、不武是一个政策。这个政策是对台湾人民最有利的,也不会伤害台湾人民的主权,也不会伤害台湾人民的尊严。这是台湾人民希望在这片土地上能够继续圆梦,需要有一个护身符啊。” 金溥聪说,这几天与美国的行政官员和智库学者会面,美方也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稳定,共利共荣。 金溥聪:“美国人不会参与台湾的政治,不会采取任何立场,他们也不是那么地在乎谁会当选中华民国的总统,他们在乎的是未来的两岸政策和各项跟美国的利益有关的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跟影响。” 因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行程也很类似,与侨胞会面都是台商从中张罗。9月13号马英九的助选团在纽约法拉盛举行造势大会,而16号蔡英文也要在法拉盛为竞选造势。有记者问,比邻的行程似乎有竞争的意味。 金溥聪表示:“民主社会是一个多元言论的社会。 大家有自己的政党争持者。只要我们在竞争的过程中,不要做无的放矢、没有事实的批评;不要暴力,言论的这种竞争是意见的自由市场,是民主最大的一个表征之一。” 台湾立法院副院长曾永权并没有在记者会上发言。台湾媒体认为,金溥聪虽然不是名义上的团长,但基本上是代替无法赴美的马英九。而且他们此行的路线,也是遵循2008年马英九选前的访美路线,先到华府,再到纽约、波士顿,再到美西的旧金山与洛杉矶。去西岸之前,还会先到休士顿。一共拜访六个城市。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导。 

阅读更多

朝鲜日报 | 马英九:两岸政治关系 还有相当距离

▲马英九昨晚出席海基会“和平繁荣幸福一百”台商秋节联谊,赞扬台商对两岸交流的贡献。记者苏健忠 摄影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昨晚与台商代表餐叙时表示,两岸在政治关系方面“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双方建立经贸、文化的关系,会使两岸未来思考政治问题时,不会想到用“非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马英九昨天在台商秋节联谊活动致词指出,两岸不会想到要用“非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他并强调,最重要的是,没有和平的环境,就不可能有繁荣,更不可能有建设的成果,这些都“连在一起”。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与会表示,两岸近年签署的十五项协议,犹如在协商平台建构十五条高速公路,透过双方主管机关协商,共同推动人员和资金的往来;两会平台就像一座铁桥,桥墩就是“九二共识”,“九二共识”若不存在,平台也就不存在。 江丙坤指出,民进党说“九二共识”不存在是违背事实的,三年前他就任董事长后,第一封信就是写给海协会,表达我方建议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会制度性协商;随后海协会陈云林会长回信表示,大陆愿意根据“九二共识”恢复两会协商,这些都是不容抹煞的事实。 马英九称许台商对台湾经济的贡献,因为对大陆贸易始终是台湾外贸顺差最大的来源;政府盼台商的经营环境能更好,若出现困难,海基会及经济部都有相关单位可提供协助。他强调,未来这两个单位的分工,还会有更细微的厘清。 马英九指出,两岸经济协议(ECFA)生效后,还有很多要协商之处,协商一定比过去困难,因为项目多,且双方在利益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但这不妨碍双方已建立的关系,希望这样的关系不但为台湾带来繁荣,也促进进一步的和平。 马英九强调,政府非常希望两岸关系继续顺畅发展,而“不统、不独、不武”、“九二共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等原则,需要继续维持,相信也能继续维持下去。 来源=台湾《联合报》|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联合新闻网》 朝鲜日报中文网 chn.chosun.com 本文内容归朝鲜日报和朝鲜日报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摘编

阅读更多

一个逐渐向大陆开放的台湾?

一个逐渐向大陆开放的台湾? 作者:邱毅 来源:《同舟共进》2011年第9期 来源日期:2011-9-13 本站发布时间:2011-9-13 22:28:03 阅读量:32次   【大陆需要用更常态的方式了解台湾】   2008年以来,两岸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 2011年6月“自由行”开放后,大陆同胞赴台观光会更方便,能去看的地方会更广泛,与台湾人民互动接触也会更深入。   过去团进团出,陆客被许多规则所局限,只能到特定的地方,也受到比较严格的旅游行程的管理,接触到的层面很少,双方的互动也就有限。现在“自由行”,选择性增加,接触台湾人民的层面比过去要广泛深入得多。   台湾民众对这种逐渐开放的趋势大部分是持正面的看法,觉得对整个旅游业、饭店业、商业,都会有正面的效果。过去团进团出获得利益的人有限,现在获得利益的层面会比较广。接触频繁了,了解就会增加,当然对彼此的认识就会提高。   现在两岸间最麻烦的是大陆不了解台湾的媒体,通过台湾的媒体了解台湾,就会产生误解。而台湾人看到大陆这样误解台湾,就很气愤,所以越交流距离越远。大陆一定要尝试从正常、平常的渠道了解台湾,自由行的好处就在这里。自由行是随机的,不像团进团出——一个团进来,安排一个摄影记者去拍,于是就拍到大陆人疯狂采购,一报道就偏差了。可是自由行怎么知道去哪里买呢?所以媒体拍不到。在台湾如果媒体拍不到是不会有事情的。台湾是“天下本无事”,不少事情都是媒体造成的。   我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今天媒体如果要修理一个官员,那摄影机12个小时对准他,会不会拍到他打瞌睡?会不会拍到他闭眼?如果把他闭眼的镜头每天播10次,那观众会不会觉得这个官员整天都在打瞌睡?但其实他打瞌睡只有两秒,其他时间都在努力地开会,这个官员就这样被丑化了。以前有个官员,就在被盯了十几个小时之后,终于拍到他挖了鼻孔,然后就连续播他挖鼻孔,好像这个官员每天都在挖鼻孔一样。台湾的媒体就是如此。   两岸之间的交流基本上利大于弊。我认为至少现在是七三开,70%是有利的,30%仍然潜藏着一些风险。这些风险是基于台湾本身蓝绿的对立,也在于两岸之间对彼此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那么了解,从而产生的误解。另一个就是两岸间的幅员相差太多,大陆觉得台湾应多开放几个城市,台湾反而觉得单单开放北京、上海和厦门就已饱和了。   【避免越交流越偏颇】   自由行开放后,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陆客进来后可能因为双方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发生口角和冲突。台湾本身的政治环境很复杂,有些事可能被某些亲民进党的媒体放大、夸大处理,从而造成误解。   现在信息交流的渠道很发达,特别网络上的联系很多,但也有副作用,存在越接触越偏颇的情况。比如大陆看台湾PTT网站(台湾最大的网上论坛),会以为台湾都是“台独”。而PTT大都是台湾边缘人在留言——边缘人代表在社会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人,闲得没事干的人——但大陆会以为这个很重要。大陆也会从台湾的综艺节目,里面艺人的讲话,认为台湾人就是这样谈大陆人的,所以就会有偏颇,对台湾的印象就会变坏。台湾看大陆的例如新浪网留言,台湾人也会觉得大陆都想武力解放台湾,这种偏颇又被放大。   所以从商机上比较好判断自由行的利弊,但在文化、沟通上,就很难说了。为什么两岸协商以后觉得一开始不能开放太多,每天限定在500人以内,就是因为人多了之后容易出现摩擦,一出现摩擦,台湾亲绿媒体《自由时报》、民视、三立电视等就可能放大处理,做一些大幅报导,再加上偏颇的旁白和解释,台湾人就会误以为大陆人都是这样。而这些冲突的画面流传到大陆去,又会让大陆人误解,以为台湾人很不友善。举个例子,大陆人会以为高雄人、台南人对大陆人很不友好,因为台南有个议员曾经把张铭清推倒,让他受伤。陈菊放热比娅的影片,把达赖请到高雄来,又觉得陈菊很坏,觉得高雄人对大陆很不友善。其实高雄对大陆友善的人占90%。台湾媒体有个特性,它觉得报对大陆有好感的、有善意的那90%没有新闻性,没有收视率。   现在对陆客来台限制严一些是对的,将来一定会放宽,不过不能太快。现在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过于放宽就会出事情。   【远看的玫瑰没有“刺”】   我觉得交流中避免摩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像刘邦进咸阳城时约法三章:大陆人民到台湾来,第一军事重地不能去,第二不能犯罪,第三不能从事非法活动。除此之外其他都可以做。规定太多反而很奇怪,又不是小学生到台湾来远足。对大陆客来说,规定太多也会觉得尊严受损。   但对于游行、静坐等场合陆客最好还是避开。这些活动表面看上去是平静的,但随时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说实话,这些活动雾里看花都以为是美的,玫瑰远远地看觉得它没刺,可是走近的时候也可能被刺到。   另外,陆客一直很有兴趣到台湾“立法院”参观,尤其爱看“立委”骂官员,其实“立法院”现在打架的场景很少,陆客来参观会很失望。打架很可能在“立法院”整个时间里只占百分之一。台湾是媒体政治,媒体会希望你打架。那百分之一的打架里面大概有三分之二是作秀行为,剩下的三分之一可能是真打。另外,想来“立法院”看打架,我觉得心态也不健康。第一根本看不到,第二你看这干嘛,反而对台湾的民主产生误解,看了以后再对这个东西贴文,再做报道,台湾的民众在网络上看到了,就对大陆有反感,两岸距离会更远。   【国民党是支持逐渐向陆客、陆资、陆生开放的】   国民党基本上对开放是积极促进的。对陆客、陆生、陆资都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认为开放程度可以更大一点,限制更少一点,开放的口子可以更宽松一点。   民进党则基本上就是阻碍的因素了。民进党用三个理由反对陆客、陆资和陆生。一是所谓的“国家安全”,认为陆客来了可能会发生所谓的“偷跑事件”、“共谍事件”,会有“国安”资讯外泄的问题,等等。二是民进党故意丑化陆客的行为,例如刻意去抓极少数的陆客的比如说吐痰行为,把它夸大;也会故意扭曲所谓陆资在台湾的运作,并把陆生附加许多神秘的角色,用偏差扭曲的角色去丑化他们。三是民进党认为陆客、陆资和陆生进来会排挤台湾本地劳工、资金和产业的发展,以凸显其负面的效应。但是假如民进党执政是否就要限制陆客陆资陆生?其实它也未必敢拿出这样一个具体的举措。   民进党在台湾还是有40%左右的支持度,所以这些言论还是能影响这部分民众。台湾是蓝绿壁垒分明的社会,民进党的支持者在长期宗教式的宣传下就会有这样的看法,所以相信两岸之间应该收紧,这基本不大有可能改变。这就是大陆民众不了解台湾的地方,连马英九都不懂,他根本不知道他2008年是怎么选上“总统”的。他以为他可以做全民“总统”,其实在台湾不可能做全民“总统”,这至少是短期之内不可能改变的。问题是很多人都不了解。大陆评论的很多都是学者,学者不了解选举的实务,所以也以为这是可以改变的,但实际上这是很难改变的。   民进党和国民党对于开放的政见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造成政策形成上的一些困难。台湾政策形成和大陆不一样,国民党提出的政策,到了“立法院”后,一定会被民进党修修改改,所以最后的政策和原来政策的意旨一定是有出入的。比如这次招收陆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很多限制。此外,还有很多流言。比如说陆生来不能打工、不能谈恋爱等,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些限制,但还是有这类传言,造成很多陆生觉得我何必来这边被人家侮辱尊严呢,报考人数就减少了。   这种情况有改善的空间,但前提是国民党继续执政。若变成民进党执政,有可能发生180度转变。   【马英九:应做泛蓝“总统”而非全民“总统”】   马英九今天选举根本不该有危机的,但他自己造成这样的危机。很简单,例如你去卖产品,本来就有相应的顾客群,有些人根本不是我的顾客,却对他们进行推销,然后把这些人的意见当成是主要的意见,这怎么能行呢?有评论说国民党的议题一直在跟着民进党走,缺乏提出议题的能力。其实不是国民党跟着民进党走,而是马英九跟着民进党走。国民党缺少有战斗力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马英九又太重视绿营的看法,所以议题的主导权就逐渐丧失掉了,所谓的话语权就没有了,这才是问题所在。   比如之前提出希望大陆的省委书记暂缓来台的言论,不代表国民党,只代表马英九。你把这个与国民党画等号就错了。一定是大陆书记省长先来,民众接下来就会跟进,这是大陆的特性,是与台湾不同的。马英九要认清这一点。如果大陆的书记省长不愿意到南台湾去,你觉得民众敢去么?所以不希望大陆的书记省长来,其实对整个两岸的开放是不利的。我也公开讲过马英九这个观点是错的,所以他第二天就不敢再说了。   这其实不叫“亲大陆”,当你自己觉得你亲大陆,别人就开始用亲大陆攻击你。怎么没有民进党人攻击我亲大陆呢,民进党恨我大概比恨马英九强烈一百倍以上。这也有我的省籍的原因:我是本省人,马英九是外省人,所以他们比较担心。但这是无谓的担心,应该把这个“原罪”拿掉。民进党一攻击,马英九的政策就倾斜,就会逐渐使他的支持者丧失对他支持的热情,以至于泛蓝的投票率在这两年来都偏低,泛蓝的选民开始对他有怨言。其实在台湾,泛蓝的基本盘是大于绿的,只要泛蓝的票开得出来,马就一定会连任。他只要巩固上次投给他的760万票,他就赢了,即使折扣10%,还是赢了。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可他不是,他把眼睛看着那500万不投票给他的人。慢慢地投他票的这700多万人就失望了,就退却了。严格来说,马英九的危机是他自己制造出来的。   最近李登辉又在一些场合出现,想要影响竞选,但他在台湾的影响力其实已经很有限了。马英九如果能整合泛蓝内部的团结合作,然后消除他与宋楚瑜之间的矛盾,让宋与马真诚合作,泛蓝要打败蔡英文不是那么难的。   邱毅(台湾政论家、台湾第七届不分区“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常委)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