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

颜昌海:人类已经阻止不了孔庆东乱咬了

北大教授孔庆东在炮轰香港人是狗引发部分港人对大陆民众的仇视之后,近日又有一段他破口大骂新加坡人的视频被曝光。官方经常宣传要对待香港、台湾不能搞分裂,但孔庆东的行为就是在搞分裂。 近日,在第一视频网的节目中,主持人问孔庆东,怎样看中宣部针对新加坡记者提问“唱红歌与意识形态向左或向右转是否有关?”的回答,孔庆东首先肯定了中宣部的回答,随后即破口开骂这位记者,并把矛头指向了新加坡人。其实,提倡唱红歌就是为了鼓吹意识形态向左转,而新加坡记者提出的推广“唱红”是不是表示中国的意识形态有点往回走的观点,也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观点。从的意识形态出发,从“维稳”出发,一旦有些人提出反调的时候,孔庆东就破口大骂。孔庆东除了骂过香港人、新加坡人,也曾骂过台湾人。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公开谩骂“香港人是狗”的言论,激起香港人强烈反弹。继“万人围堵中联办”行动之后,香港网民号召 10 万人“反蝗虫”行动。大陆极左网民则发起抵制香港旅游,骂战逐渐升温,两地矛盾日益激化。 由于网上盛传有大批内地人计划集体在香港火车上饮食,公然践踏香港法律,香港网民为此已准备“捕蝗大计 ” 还击。而香港最具人气之一的聊天网站《香港高登讨论区》的网民,在 5 天之内已筹得 10 万元港币,登报发表声明,要求政府堵截大陆“双非人”到港分娩从而取得香港居留权的漏洞。香港资深媒体人蔡淑芳表示,如果从人道的立场和我们个人的想法,是从来不想有这种矛盾和分裂的。大家同样都是中国人。 香港自由党 1 月 26 日已给北京大学发信批评孔庆东言论,挑起中、港纷争,要求孔庆东收回言论及公开道歉。而 香港地铁骂战男出面澄清: 我是在地铁 ( 其实那是从红磡到罗湖的火车 ) 上劝止国内乘客吃东西掉地上的那位香港男子,看到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和引起那么多误会,借这里和大家澄清几点—— 1 ,我在网上也有详细描述:事缘当天与女友在红 磡 站上车,上车后近我的两排位都坐满人,一边一个大人三个小孩,一边即是三个大人以及他们的行李。后来看到那个妈妈把一包童星点心面倒进她旁的小孩手中,而另外两个女孩则有一个拿着糖包。及后双手捧着一堆点心面的小孩不小心将一些洒到身上及地上。看到这个程况,我便以我有限的普通话,指着不准饮食的牌向他们说:不好意思,这里不能吃东西。之后……换来一轮呼叫。那妈妈说只是小孩子吃,以及正在收起,问我为何要多事……我向她说刚才我都有见你放进自己口中,你也有吃……其实说了几句我都知会没有结果。这时他们对面的友伴边笑边出声讥讽,他们说普通话得真是很差 ! 我很火用广东和她们说:我是说的差 ! 这里是香港人的地方,你和我讲广东话啊。他们继续有一句没一句继续讥讽我,这时有位见义勇为的男仕出声:收声吧 ! 很吵呀 ! 继续吃好不好 ? 自己做错事还要吵,需要叫职员来吗 ? 那些人还继续在吵,男仕在旺角东站按着车门,等职员过来。而我亦第一时间下车向职员挥手叫他们过来。之后的你们在片段里看到了。 2 ,那句“ 佢 地 D 大陆人系 咁 ( 他们大陆人就是这样 ) ”,指的是那几个在车厢里高声叫骂的人,特别是那个那个黄外套女子。在第二片段中 2 分 48 秒,黄外套女高声的 MLGB 你,当时还没全懂她的意思,但也知道是骂娘的话,所以说“ 佢 地 D 大陆人系 咁 ”,指和他们 ( 地铁车厢那几个 ) 讲道是没用的。但只单是从片段来看,也确实可能引起误会和骂战,所以在其它人把片段放到网上后,我马上就在我的面书上为这句澄清并致歉。 2012/1/17 :及我无意冒犯大陆人仕,至于我那句:大陆人系 咁 ,如果对各位做成不便我在此致歉。这次是个别事件,我不想引起甚么反甚么的情绪,谢谢 ! 3 ,“二十几个香港人围攻吃食物小孩”。很有趣的说法,车上出声的香港人,有我,女友,见义勇为的香港男人,职员;剩下的十几个香港人不知道那里冒出来的。“围攻小孩”,小孩有错都是家长没教育的错,这个道理还有人不懂吗 ? 我们从头到尾都是和小孩的家长在说话,骂小孩你们是从哪里看到的 ?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传蔡英文 劝陈菊代党主席

传蔡英文 劝陈菊代党主席 (2012-02-04) 早报导读 [香港政情] 严孟达:向孔教授致敬! [热点关注] 安理会拟新草案向叙利亚施压 [财经人物] 施冰:站在父辈肩上 [中国早点] 傲慢与偏见   (台北综合讯)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二月底卸任后,传将由高雄市长陈菊暂代主席职务,尽管民进党否认,但知情人士透露,为安定选后绿营的低迷气氛,蔡英文在农历大年初三,已亲自劝进陈菊能考虑接下重担,但当下陈菊并未给予正面答案,一切仍等待她点头。   据中时电子报报道,蔡英文将于二月底卸任党主席,届时,将由代理人选接掌党务直到五月改选。依据惯例,过去的代理人几乎都是由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接任,但知情人士表示,蔡英文虽肯定柯建铭的能力,但为避免他身兼二职影响党团战力,所以才考虑由其他人接手。   该人士指出,蔡英文请辞后,党内就传出陈菊、台南市长赖清德、云林县长苏治芬等人都可能的出面代理,但蔡英文考量几位南部执政首长中,是以陈菊在党内的辈分最高,虽有新系色彩,但近年来已逐渐淡化,立场较不容易被其他派系质疑,在紧接而来的党主席改选过程,有助于维持党内团结。   因此,今年大年初三,蔡英文已主动邀请陈菊会面,当面询及她对于代理主席的看法,并进一步询问是否有意愿接任,但当时陈菊不置可否,直到昨日为止都仍未给进一步的答案。   对此,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前天表示,依照党内规,代理主席是由党内中常委互推产生,所以蔡英文无法运行此事,也不会做任何表态,否则就是不尊重制度。

阅读更多

法广 | 公民广场: 张伦:大陆人看台湾大选 渴望而沮丧

法广: 这次台湾的总统选举,海内外评价很高,这是不是意味着台湾的民主化转型已经全面完成? 张伦: 台湾的民主化转型可以说基本上比较完美地完成了。从政治学来讲,政党完成第二次轮替,也就是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那已经是台湾民主化进入平稳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鉴于陈水扁八年执政绩效不彰,加之其本人的贪腐案,零八年那次选举产生了一种很强大的反弹,而且当时仍掺和着相当强的统独意识。那么,国民党能不能最终得到台湾人民的认可,也许要通过一次新的选举来最后确认。那么,这次选举,显示台湾的民主化圆满完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法广: 如何看这次台湾总统大选对对岸的影响。这次中国大陆的民众破天荒有了一个观看台湾直播大选投票的机会,从网上的反应看,大部分都是积极和正面的反应,好像有一种向往? 张伦: 至于这次选举对大陆的影响,肯定是很深刻的。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两岸相互的影响几十年来一直是互动的。比如大陆七十年代底八十年代初启动改革开放,事实上对当时台湾启动民主化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当时如果台湾在政治上再没有独特的东西话,如何赢得美国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如何应对台湾内部的需求,都是问题,因此有了八七年的开放党禁等等。反过来,台湾经济的发展对大陆的影响自不待言,比如大陆开设特区等许多经济模式都有从台湾借鉴的这样一个过程。政治上,台湾这二十多年的民主转型跟两岸之间的关系也密切关联。大陆因素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比如说,在发达国家,朝野能不能有效地接受民主的游戏规则,比如某人选举成功,对方会不会真正地接受,这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台湾,由于有大陆这么一个威胁,双方就达成这样一个没有共识的共识,就是双方都比较接受这样一个游戏规则。这是台湾能够保证和平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的因素。当然,这一点其实是大陆领导人始料不及的,事与愿违的。 现在,台湾民主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对大陆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现在两岸开放旅游后,许多到过台湾的人,谈起对台湾的感触,都对忠孝礼仪仁智信这些传统价值在台湾有很好的保留,有很浓的人情味产生很深印象。当然大陆人最重要的感受就是台湾的自由和民主。大陆今天社会公正不彰,贪污腐败,政治合法性面临巨大危机,许多大陆民众渴望有这么一个自由民主法制彰明的一个社会。而对岸的台湾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展示了这么一个社会。这并不是一个西方社会,是华人自己发展出来的一个社会,所以它对大陆的影响是巨大的。何况,鉴于这次大选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大陆当局当然希望马英九能够连任,在这一背景下,大陆很多媒体和网站事实上进行了直播。一月14号那天,大陆成千上万的民众是跟着台湾的整个脉动起动的,在关注着台湾发生的一切,大陆人当时就有直接的感受,从蔡英文的落选感言到马英九的当选,都在大陆民众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引起很多的赞叹,当然很多民众也感到很多沮丧。面对大陆自己的这种情况。但是,这种沮丧,这种渴望,可能很快转换成无形的巨大的压力,迫使北京当局最后做出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程序如何,需要的时间还有多长,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不是要往这方面走,中国大陆的民众到底有没有权利享受自由,享受自己选择自己领导人的权利?这是北京未来的领导人不能不给出回答的一个课题。 法广: 很有意思,中国大陆当权者本来希望马英九连选连任,也就是趁这个机会,让大陆的民众得以看到了台湾选举的实况。结果如你所说,看了以后有兴奋也有沮丧。那么这次选举对中国大陆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有什么启发呢,对大陆人民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呢? 张伦: 直接的影响还是人民到底有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领导人?人民有没有权利知道这个领导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执政的?大陆当局常常说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现在不管这个说法是不是成立,即使历史选择了,也不可能世代沿袭,人民也不可能永远要选择你。你做得不好,我能不能不选择你?你凭什么执政,凭什么决定中国人的命运,你凭什么以不透明的方式花千千万万纳税人的钱?那么,人民有没有选择自己领导人的权力,有没有监督的权力,有没有基本的法制,有没有基本的正义秩序?有没有享受完整信息的自由?这正是中国民众现在非常渴望的东西,也正是台湾现在已经实现的东西,所以它对大陆影响很大。 法广: 那么换一个角度看,中国大陆现在本身是不是已经到了一个被迫、或者面临抉择的时候,面临转型的时候?中国内部是不是有一种力量,或者中国周边有一种力量,要推动中国朝这个方向走,您觉得有没有这种可能? 张伦: 我想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百多年来中国走过的现代历程决定了外面的影响当然非常重要,但中国的命运最终取决于中国民众自己的选择,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观察,要说条件成熟不成熟,我觉得早已成熟。很难说什么时候绝对地成熟,什么时候绝对地不成熟。全世界无一例外,所有的专断者永远说自己的国家离不开自己,需要一个开明君主来管理。卡扎菲也是这样说的。那么,你看,中国社会现在中产阶级的崛起,都市阶层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资讯的发达都到了一定程度,而整个社会也产生了这样一个需要。什么意思呢?民主制度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它是一个机制,选择政治领导人的合法机制,是民众通过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以代议的方式选择领导人,来参与国家的事务,让政策符合民众的利益。现在中国社会由于各种利益没有合法的表达机制,矛盾积聚,从环境污染到社会不公等等问题,客观上就需要有这样一种机制来调节,这种机制不出现,中国的问题就会持续地积累下去。所以说中国民主化的条件是相当地成熟了,关键就看中国的社会力量和主政者在什么程度上能够达成一个默契,使得中国像台湾那样,走出一个平稳的转型过程。 法广: 好多人在讲,如果是民进党的蔡英文赢得了这次大选,对中国大陆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中国民主化的某种程度的推动作用可能要比马英九要小,这是有人担心弄不好中国大陆会陷入一种民族主义势力崛起局面? 张伦: 其实,鉴于两岸经贸往来及现实的格局,即使蔡英文当选也不会有太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会有某种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会激起大陆的一些民族主义情绪,也会导致产生某些疑虑。可能有人会说:看,民主就是分裂吧。就大陆当局而言,大陆对台湾一直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马英九,希望蓝营继续执政,能够稳定两岸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担心台湾的民主对大陆有过深的影响。大陆当局对民进党这方面也是如此,一方面担心他们上台,另一方他们如果上台,假如有什么事情,可能又给大陆他们找到了一个动员民族主义势力寻求合法性资源的机会。因此这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总的来说,民进党上台,可能会增加一些两岸互动方面的不明确的因素,民进党这次败选的原因也恰恰在此。恰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民进党假如上台,对大陆发展民主的影响究竟会产生多大的作用,就不如现在这么清晰,现在基本上说全都是正面的东西。如果民进党上台,可能会有其它的杂音出来。 法广: 中国海内外的一部分人,甚至包括海外的一些民运力量,都对马英九有相当的批评,比如说他亲北京,说他同大陆走得太近,对中国大陆不够强硬等等。对这样的看法,你如何反应?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马英九表现出的这种所谓靠近北京的立场,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助益嘛? 张伦: 其实很难说马英九亲北京,马英九对中共政权一直持有比较强烈的批评态度。尤其在六四的事情上。说他亲北京我想是一个误解。 但作为一个现实的政治家,他是台湾两千多万人的代表,你说他不跟大陆进行经贸往来,不跟大陆维护这样一个相对平稳的和平关系,这是不现实的。政治家是有现实利益考量的。 有时跟个人意识形态和原则有关,有时跟他的利益结构和政治结构有关。不管谁在台上,即使现在民进党在台上,跟大陆的互动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大家希望马英九对大陆不尊重人权的事实能够表示其基本的立场,这是应该的。不过,马英九个人的对大陆的一时性的批评,甚至说表示一下对中国大陆的民运的支持,这些可能对中国大陆产生的影响都是局部的,真正对大陆发生原子弹般的巨大影响的是台湾民主的健康的发展。只要台湾民主健康地发展下去,它对整个中国大陆的影响,对整个中华民族政治现代性的塑造的影响都是巨大深远的。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郑永年:台湾民主与两岸关系的未来

郑永年:台湾民主与两岸关系的未来 进入专题 : 台湾民主 两岸关系    ● 郑永年 ( 进入专栏 )       在台湾,追求绝对主权的原教旨主义的台独运动并没有未来。这种追求尽管有其支持力量,但只会加速导致台湾的衰落,甚至衰亡。     马英九的再次当选,应当说是中国大陆政府对台政策的胜利。这并不是指在台湾选举期间,大陆的理性反应,而是指这些年来大陆以和平发展为主轴的对台宏观政策。在这之前,中国大陆的强硬政策既没有能够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任何帮助,更没有阻止得了台湾的独立运动。实际上,大陆的强硬政策和台湾的独立运动并行不悖,甚至可以说是互相强化,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并不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台湾独立运动标志着台湾“民族主义”的崛起。台湾“民族主义”本来就缺少文化或者种族基础,其崛起有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人为创造的政治产物。在台湾独立派塑造台湾民族主义过程中,他们所倚赖的就是一个恶劣的外在环境,也就是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这也不难理解。在任何地方,民族主义历来就是“被压迫者”(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的武器。塑造台湾民族主义的主体是民进党人,尤其是民进党党内的基本教义派。民进党是作为反抗者而产生的,首先是反对国民党的压迫,现在转移到反抗自大陆的“压迫”。无论是反抗国民党还是反抗大陆,民进党都诉求于民族主义,前者表现为“本省人”和“外省人”的人为的“种族”分歧,后者直接表现为政治民族主义,例如台湾认同和中国认同、民主与专制等等的分歧。     从本世纪初开始,大陆政府接受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很快改变了其对台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了《反分裂法》,试图以法律来阻止台独运动,从法律上表现出其遏制台湾独立的决心。《反分裂法》在国际社会引出了很多争议,很多人把此视为是威胁。不过,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反分裂法》无疑有助于和平的两岸关系。台湾的独立与否问题不仅仅是台湾人的事情,而且也是中国大陆居民的事情。在中国大陆本身的民族主义迅速崛起的时候,如果台湾独立运动不能得到遏止,那么就必然导致两岸民族主义的公开冲突,很有可能回到“内战”的局面。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大陆在通过了《反分裂法》后不久,就转入了寻求如何改善两岸关系。尽管当时还是民进党政权,大陆通过国共两党的机制,建立了定期的对话和商讨。两岸关系迅速得到改善。这些年来,两岸关系曾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            民主化不等于掌握主动权          首先,大陆掌握了对台政策的主动权。此前,大陆的对台政策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可以说被台独运动牵着鼻子走。这也是其强硬政策背后的主要原因。平常不预备火情,等到着火了,就要用最有效的方式来灭火。但此后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无论哪方面说,都是大陆掌握着主动权。台湾民主尽管充满政治生机,但并不表明民主政府可以有更大的政策动议。在民主生态下,尽管台湾各方面的利益吵闹不休,但在政策面,则显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难有进取性。所有政治人物眼中关切的,大多是自己的政治利益,或者党派利益,而少有社会整体利益。     换句话说,民主不是用来增进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是用来维护和增进部分利益。例如尽管台湾政府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两岸经贸协定的签署并不是台湾的功劳,而是大陆主动让利的功劳。在台湾岛内,马政府经常被批评为过于保守,每天看着民调来做政策,缺少有意义的新政策动议。即使是在两岸经贸协定签署之后,台湾在执行方面也面临很多的问题。现在中国和韩国要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如果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整合先于中韩,那么台湾还可以维持其经济优势,但一旦中韩整合先于两岸,那么台湾很快就会失去其经济优势。     尽管两岸经贸协定执行缓慢,但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两岸政策,也在静悄悄地改变着台湾的政治生态,尤其是人们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例如在两岸经贸协定中的“早期收获”一项,尽管占台湾经济很小的一部分,但受惠的人数不少,主要是台湾的农民。开放旅游业尤其是“自由行”也是这样,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受惠。从这次选举的情况来看,刚刚诞生不久的经贸协定已经开始生效。包括台南的很多地方,人们开始把两岸政策和台湾内部政策分离开来,即把政党票投给民进党,把总统票投给马英九。台湾的民主化历来就是和台独运动绑架在一起的。如果选民能够把台湾的内部问题和外部关系(尤其是对大陆的关系)分离开来,那么就非常有利于两岸保持和平状态。当然,两岸的和平也是大陆所期望的。     在这次选举竞争中,马英九强调的是两岸政策,他向民众释放出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是国民党带来了两岸和平,也只有国民党才能继续维持这种局面。在内政问题上,民进党得分不少,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没有人能够相信民进党的“台湾共识”能够带来和平。蔡英文的民进党尽管和陈水扁时期的民进党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样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在选举运动中,蔡英文有一段时间有意在此问题上作一妥协,即展示出能够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的可能性,但可能恐惧于党内的原教旨主义派,结果公开拒绝“九二共识”。这使得很多人担心民进党一旦上台,两岸和平局面就很难继续。这种深刻的担心不仅存在于企业家阶层,也存在于这些年来受惠于两岸和平局面的其他社会群体。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本土”精英(包括大公司)都有足够的动机和大陆交往。今天居住在中国大陆经商的不仅仅是台湾的“外省人”,也包括数量很大的“本省人”。            保持良好的政治氛围很重要          马英九再次当选,为关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很多人都想在这一“新希望”上做文章,把两岸关系推向前去。现在大家都在关注一些具体的举措,例如政治对话、和平协议、大陆撤导弹、投资协定、两岸互派办事机构等等。这些具体的举措当然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宏观层面继续保持良好的政治氛围。政治氛围很重要,良好的氛围可以促成很多政策方面的进步,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氛围,很多问题就要使人担心了。     但是,如何维持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两岸的政治氛围很容易遭受其它因素的破坏。如上所说,这些年来两岸关系良好氛围的产生是大陆领导层政策大调整的结果。现在人们开始担心新的领导层是否会意愿继续营造、是否有能力继续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很显然的一点就是马英九的当选,很可能在一些人当中产生一种“急统症”。马英九在过去的四年里,为了稳定两岸关系做了不少事情,但在中国大陆,马英九经常被一些人视为是“和平独立”派。一些人动不动就叫喊要给马英九施加压力,甚至继续声称要用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相信类似的声音还会继续存在。不过,一旦这种声音成为主流,就会对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两岸关系。     这种担忧并非一点道理也没有。马英九连任后,原来比较温和、比较有耐心的人也开始犯上“急统症”,开始寻找“统一”的路径。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要“收获”。他们把前些年大陆对台湾的和平政策视为是“投资”。既然这些“投资”帮助了马英九,那么就可以催促马英九“回报”了。(实际上,在台湾岛内,一些人也是这么相信的。很多人因此一直对大陆的台湾政策,尤其是两岸经贸协定抱怀疑的态度,认为这些日后必然成为大陆向台湾施加压力的工具。)     “急统症”会不会成为主流还需要观察。但可以明确的是,一旦“急统症”成为主流,那么两岸关系必然会出现倒退,出现紧张。道理很简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台湾民族主义。要特别明了的一点是,民族主义永远是被压迫者的最有效的武器。没有压迫感,就没有民族主义。前些年,两岸关系之所以得到改善,是因为台湾方面感觉到了来自大陆的善意而非压力。一旦台湾面临压力,其民族主义很快又会高涨起来。一旦民族主义高涨,那么各派政治力量就会乘机而入,利用民族主义来促使台湾向独立方向冒进。而台湾民族主义的崛起,又必然导致大陆民族主义的崛起。两种对立民族主义的碰撞,很容易导致其它方面的冲突,包括军事冲突。     对大陆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次国民党继续掌握政权,并不是说民进党完全输了。民进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短短四年时间里,蔡英文治下的民进党和陈水扁治下的民进党就算不说发生巨大转型,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民进党吃亏在两岸政策,但在内政方面,民进党的支持力量在扩大。在两岸问题上,现在民进党变得比较温和,但很多因素还没有促使民进党接受“九二共识”,来正式放弃其台独党纲。不过,这次选举表明,在社会层面,人们开始把内部问题和两岸问题区分开来,开始对“九二共识”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对民进党领导层必然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其改变两岸政策。在这样一种转型的局势下,一旦再次面临来自大陆的压力,民进党仍然具有巨大的动员能力来抗衡大陆。            大陆必须重视的两大问题            要和平解决两岸问题,大陆已经选择了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即用《反分裂法》来遏制台独,用经济方法来化解两岸矛盾,从发展进程中寻找未来的道路。这个选择被证明为有效,也相信会继续走下去。要认识到,大陆对台湾的经济整合不是大陆对台湾的“施舍”,而是互惠关系。尽管在一些方面大陆所获取的利益小于台湾的利益,但大陆经济体巨大,非常容易消化这些问题,也就是说和台湾的经济整合并不对大陆经济构成任何实质性的经济压力。这方面,台湾和香港有类似。     在对台关系上,有两个问题中国大陆必须面对,也必须加以正确的认识。     其一是台湾的认同问题。这些年来,台湾意识一直在强化。一些人就简单地把台湾认同等同于台湾独立。台湾认同和台湾独立运动有关联,但两者并不是一件事。台湾认同的发展既不可避免,也并不是个大问题。中国各个省份的地方认同到今天还都很强。香港回归之后,其认同也在强化。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大陆所需要的不是消除台湾认同,而是要在台湾认同的基础上再创造一个“中华”或者“中国”认同。认同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是软力量。中国大陆没有可能把“一个中国”的认同强加于任何人身上。对一个软因素的认同只能来自于软的方法,而不是硬方法。台湾岛内这些年对“九二共识”的认同正是大陆软方法的结果。同样,从长远来看,“中华认同”也好,“中国认同”也好,都会来自大陆对台湾的“软”政策。     其二是主权概念。这是问题的关键。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这些年来都在为“主权”而战。但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起源于欧洲并且濒临破产的概念。欧洲创造了绝对“主权”概念,自己也成为这一概念的牺牲品。对绝对主权的追求导致了无穷的战争。今天,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情况下,各个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密切,绝对主权实际上已经不再存在,更难以实现。中国大陆用“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已经修正了绝对主权概念,并且也可以相信这方面会继续有创新。在台湾,追求绝对主权的原教旨主义的台独运动并没有未来。这种追求尽管有其支持力量,但只会加速导致台湾的衰落,甚至衰亡。马英九对此应该也有认识。他多次公开表明,“两岸模式”不是“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更非“西藏模式”。那么“两岸模式”是什么呢?从经验上看,要解决两岸问题,如果从西方寻找理念和思想,会是死路一条。如果两岸的政治人物能够找回中国文化精神,那么就会出现有助于两岸问题解决的政治大智慧。     中国对台湾没有“治权”要求,而只有“主权”要求。主权概念一直处于快速的变动之中,两岸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甚至整合不可阻挡,中国“和而不同”的对外关系文化,随着中国的崛起也在改变着人们对国际关系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两岸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关系模式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双方都应当有充分的信心,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中来寻找和界定两岸关系的未来。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台湾民主 两岸关系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专题 > 台海研究 > 台海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9583.html    

阅读更多

BBC | 蒋孝严:两岸无政治谈判迫切性

蒋孝严评估,未来4年台湾民主发展将更趋稳健。 台湾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周三(2月1日)在华盛顿表示,台海两岸政策确实是国民党总统大选胜选的重要因素,不过目前条件不成熟,两岸没有政治谈判的迫切性。 据中央社报道,蒋孝严出席智库传统基金会演讲时,以32%投马总统的选民支持国民党中国大陆政策,和只有9%投蔡英文的选民认同民主进步党两岸主张的民调数据分析说,台湾民众期望稳定的两岸关系。 蒋孝严指出,“一中各表”在“一个中国”政策下听来像是小说情节,但如果“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能够推动两岸关系,解决问题,就是一本“真实的小说”。 象征的力量 他向美国听众表示,千万不要低估中华文化“象征主义”的力量,两岸可以自行找出方向。 报道说,蒋孝严评估,未来4年台湾民主发展将更趋稳健,“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稳定台海关系,两岸民众与全球都欢迎稳定繁荣的趋势。 民进党是否会改变两岸政策基调与“台湾共识”?蒋孝严评估,民进党必然会有所调整,但他不清楚“花豹会否在4年内变色?” 胡萝卜政策 蒋孝严表示,根据他的观察,中国大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会延续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对台政策“给胡萝卜,而不是棍子”,大陆不会威胁台湾,两岸搁置争议共创双赢仍是主调。 有关政治性谈判的发展,蒋孝严强调,“两岸没有朝向政治议题的急迫性,大陆领导人很清楚,两岸都没有成熟的条件,不急于走向政治领域。台湾只要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大陆方面可以接受。” 至于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或对岸撤导弹等军事议题,蒋孝严说,“许多事做了比说了好,在可见的未来,政治谈判没有急迫性。”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