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唯辛 | 我的老师李大用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李大用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徐唯辛作 《新疆日报》文艺版约我撰文介绍在新疆工作生活近四十年的艺术教育家李大用先生,我欣然答应。因为我走上艺术之路,与他有直接关系。 1971年上初中,我家从乌鲁木齐长江路迁至红山商场附近的南梁坡一带,于是我从四中转学到了新家附近的五中。 那时“文革”尚未结束,学校混乱。印象中的政治事件有“林副主席彪外逃”、“一打三反”和“批林批孔”等;上大学不考试,主要靠“政治表现”和农民推荐;没有背景的高中毕业生肯定去农村劳动;“读书无用”之风盛行。 我的阅读比一般孩子早。通过书籍,明白了人生苦短,也懂了点艺术知识,暗自建立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到处找门路学“手艺”,甚至逮到什么学什么,学过声乐、舞蹈,甚至还拜师学过几天武术。如果买得起,说不定我也会学小提琴、钢琴之类的乐器,成为一个音乐家。 不过,这些都比不上我对绘画的热爱。虽然求学无门,仅是在练习本上胡涂乱抹,或是在办学校黑板报时一展“才华”,但在线条色彩的舞动间,我才有一份自在与从容,才感到自己的存在和快乐。 上初二的一天,在学校过道里,为办黑板报,我正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装饰纹样和流行的毛泽东肖像。忽然,一个浑厚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你想学画吗?”。 在混乱绝望的年代,对于热爱绘画求学无门的我来说,这声音宛如天籁。幸福感使我一阵晕眩,差点从黑板前的椅子上摔下来。 定神一看,原来是一位戴黑边眼镜长发飘逸的青年。他就刚调入中学的美术老师李大用先生。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种长达四十多年的师生缘分。 迄今为止,我从来没有问过他,为何当年主动邀请一个素不相识的穷学生学画。要知道,那个年代教授绘画并不收费,我家也无“背景”。难道他从我身上看到了一个将要成熟艺术家的影子,冥冥之中产生了一种责任感?或是,他把对艺术的热爱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实现某种理想? 正是一种机缘,使我踏上了艺术的旅途。 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乌鲁木齐市人口不到百万,可是业余学画的中学生不少。1974年前后,市文教局开了一个动员中学生参加美术竞赛的大会,记得是在北门的师范学院礼堂召开的,诺大一个礼堂居然让热爱学习绘画的学生完全坐满了,少说有几百人。 作为边塞城市,这是个特别的现象。也许是因为1949年前后董希文这样的大师表现新疆的美术作品打动了年轻学子,不少内地艺术学院的毕业生选择来当时条件艰苦的新疆工作。例如曾在新疆艺校任教的列阳(注1)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新疆美协秘书长的蒋正华、军旅画家潘丁丁(注2)也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另外一位任新疆美协主席的吴奇峰先生来自浙江美术学院;曾在新疆歌舞团任职的李灼来自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刘凯基兄弟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们的存在,无疑对新疆的美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过,即便是文革后期,凡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在“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下都凋零了,一切都没有苏醒。美术老师即便有教的热情和技术,也无法搞到画素描用的石膏教具。因为在文革期间的“破四旧”运动中,有外国人形象的石膏教具被认为是“封、资、修”(注3)的东西,早被砸烂扔进了垃圾堆。 神奇的是,先生不知从内地哪里买到了一批石膏教具。除几何形体外,还有外国人像的模型局部,硕大的耳朵,美丽的眼睛、线条优美的嘴唇。后来才知道是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杰罗的雕塑作品大卫脸部复制品。我想,那一定是文革后期乌鲁木齐出现的第一批美术教具,就像一朵白色柔弱花蕾,悄悄在黑暗中绽放。 三 大用老师不但能弄到教具,更有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除了推崇俄国素描大师契斯恰科夫全原素(注*)素描教学的优点,也吸收大师博巴的结构素描(前者重视色调、后者重视物体结构)的特点。他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尤其有效。另外,他特别强调速写的重要性,布置了临摹门采尔等大师速写的作业,经常带我们出外写生,近在学校附近的碾子沟长途车站,远赴千里之外的伊宁。 至今还记得伊宁市黄昏时分悠扬的维吾尔民歌《黑眼睛》,也还保存着在伊犁河岸的油画写生小品。 正式学画不久,拉吉米丁、高力、何新力、金萍、李乃成等几个同学和我组成了一个美术小组,在大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素描长期作业的训练。地点在中学教学楼的一个小办公室,每晚那里灯火通明。 1975年,我高中毕业去农村当知青,这个美术小组的学习仍然持续了多年。那个阶段,乌鲁木齐各中学先后成立了许多美术小组,唯有五中的美术小组最有影响力,因为这个小组的学生成才率极高。从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到现在,考上美术学院的本科生有数十个,先后出了三个研究生——我、拉吉米丁和杜平。我先以高分考入西安美院师范系,1985年再考入浙江美院油画系攻读硕士学位;拉吉米丁(注4)先考入西安美院,后来考上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杜平(注5)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又考上了本校硕士。 时隔40年再看,老师的训练方法令我终生受益。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正确的写生方法,培养坚实的造型能力,更开启了学生在艺术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1978年我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时,造型能力已接近本科高年级的水平。我后期的创作,包括人物众多的大场面作品,在画面控制上,除了构成方面的技术和敏感力、修养以外,色调和造型能力是得益于大用老师早年的训练和指导的。 我离开乌鲁木齐多年,和老师的联系仍然紧密。我出版的画册里,只要篇幅容许,就一定要写上他教我学画的那段经历。 在我创作的《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肖像系列中,我也选择画了他,和那些伟人的尺寸一样大小,即作为个人的纪念,也作为公共记忆。 去年6月,随一个美术写生团体前往乌鲁木齐期间,我抽空去拜见了老师。他脸上已有了皱纹,仍然喜欢豪饮,关爱自己的声名,声音洪亮,夹杂着银丝的长发仍然飘逸。 如今我已经大过他当年教我时的年纪,不过,他永远是我的老师,在我心里的位置是无人能比的。 注1:文革结束后移民香港。 注2:二人已先后过世。 注3:“封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简称 注4:旅居加拿大 注5:现在新疆艺术学院任教 注* :意为画面不仅有轮廓,也有形状和色调 作品《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展览风景 附李大用先生自述: 李大用 画家 美术教育家 1944年生于天津,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绘画。初中在浙江美术学院高才生沈培炎老师门下,正规、严格地学习素描、油画。 1958年——1964年在完成中学学业的同时,苦读中外名著,严冬、酷暑居于老师画室,刻苦练习,梦想投考美术学院;由于其家父与“书香”、“经商”、“历史”等原因,终因出身“不好”,连续两年考大学没有通过“政审”,被美术学院拒之门外。 1964年6月14日坐上“专列”,一路唱着“边疆处处是江南”的歌曲“支边”(注1)来到西北边域——乌鲁木齐。 1965年得到一次“上学”的机会,因1966年“文革”开始,于是参与了当年全国学生所经历的一切,当红卫兵、政治辩论、全国大串联、文攻武卫、因画毛主席像及版画木刻宣传避免了参加武斗,但目睹了武斗的场面。 1968年分配至新疆沙湾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被送到条件最艰苦的牧区博尔通沟公社。 他仍梦想着考美术学院,但对前景茫然。偷偷坚持画速写、画牧民的头像。在一次小型批斗会上画速写被抢走了速写本,现回想起来应感谢那位哈萨克牧民(后来成了朋友),不然不知要被扣上一顶什么“帽子”。一个叫党万玉的回民被批“里通外国”,逼问“你是如何去的巴基斯坦?”无奈的他认真回答:是骑着山羊去的。 他回到了“干打垒”(注2)的小土屋画了一张“骑羊外逃”的画,挂在了“火墙”(注3)上,因炉火不旺,倒了一点煤油进去,顿时火墙爆炸,满屋黑烟,骑羊外逃的新作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1970年他又转调到了“四道合子”公社,继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整日提着石灰桶在墙壁上刷大标语,画宣传画,经常调至县上去画毛主席像。因为他的“特殊才能”县文化馆多次要他到馆里正式工作,结束“再教育”,他坚持不去,目的是返回乌鲁木齐仍做他的画家梦。 1971年,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搞一台文艺汇报演出,他一人独揽全台晚会的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任务。条件是艰苦的,时间是紧迫的。因工资不高,吃住都很困难,后来基本上吃干馕,睡剧场的硬板椅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感动了市教育局,一纸调函结束了他的再教育生活,从沙湾县回到了乌鲁木齐,任第五中学美术教师。 1971年因出色的美术教学,首开全市的中学美术教学“公开课”,好评如潮,名声大振。首开中学美术教育引进画石膏像的先河,开始正规的学院派素描教学,建立了为考美术学院为目的的美术特训班,课外严格集训。学生的绘画热情日益高涨,其他中学的美术学子纷纷转学来五中就读。这股热流也影响了当时的新疆艺术学校和乌市第一师范的美术班,五中成了全市美术学子经常集中的“小美术学院”。 1972年,因学校离碾子沟长途汽车站极近,他带领学生天天到汽车站一起画南北疆来往的少数民族。画速写、画头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的带动下“碾子沟”引来了乌鲁木齐学画的一批又一批中学生,成为一个独特的风景,是当时乌市美术高考的摇篮,一个闪光的亮点。全国高考制度回复后,徐唯辛、拉吉木丁、李乃成、柴新春、杜平等同学在美术高考中名列榜首。并且在社会及专业上各有建树,完成了老师的夙愿。 1978年——1984年,他被新疆军区文工团特招入伍,成为舞美设计,兼任集训教官,创作了大量的话剧及歌舞节目的舞美设计,代表作有话剧《天山深处的大兵》后来搬上了银幕;《天山行》以及电视剧《非编部队》任美术。仍在社会上继续培养美术高考生,美术作品不断参展、发表。 1984年,因热爱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他主动要求专业,放弃了军队的优厚待遇,进入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因文凭问题吃了不少苦头。“左”的路线未全清除,加之他本人对假文凭及滥评职称深恶痛绝,思想一度消沉,但对启蒙美术学子热情极高,并创作大量绘画作品: 《夕阳》、《金色的吻》先后参加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美展; 《喀什葛尔即景》、《火焰山下》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塔什库尔干的早晨》入选新疆好美展,展于中国美术馆; 《戈壁月》、《泥土留芳》入选首届水彩粉画全国大展; 《祝福.墓士塔格》新疆第二届艺术节获二等奖,被私人收藏; 《于田人》、《大路通天》等作品大量发表及收藏…… 1990年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业。 1993年提前“病退”。退休后在北京当“北漂”12年,做过广告人、影视策划人、自由撰稿人、作职业画家入住过“宋庄画家村”…… 2005年至今,返回新疆,安心美术创作,耕耘不止;培养学生,一支蜡烛仍继续燃烧。 注1:支援边疆的缩略说法,在当时很流行。 注2:是西北一种修建围墙的方式。 注3:房屋围墙部分为空心,有回转烟道连接火炉,冬日取暖,为新疆特有。 附:《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肖像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列) 巴金 包泡 卞仲耘 王晶尧(夫妇) 柴梅尘 陈寅恪 陈永贵 陈正清 陈耀文 陈凯歌 董浩傅雷 顾准 耿淳 郭世英 胡风 何大齐 华国锋 黄帅 翦伯赞 江青 金桂荣 金桂霞(姐妹) 金训华 康生 老舍 李劫夫 李大用李九莲 李雪丽 李振盛 李秀明 梁漱冥 梁思成 林彪 刘长瑜 刘镦 刘亮 刘少奇 刘啸清 吕立新 骆明 陆洪恩 潘多 毛泽东 蒙飞 马晓霖 聂元梓 彭德怀 彭小苓 潘天强 钱浩亮 上官云珠 沈莉莉 水天光 石鲁 藤青 田家英 涂集中 王凤仪 王洪文 王申酉 王容芬 王进喜 王凯 乔晓红(夫妇) 王仁义 王庆萍 王炳尧 王熊飞 王祖华 翁德国 吴晗 姚文元 于向真 遇罗克 张春桥 张圭显 张天琚 张志新 张放 张莉 张启行 赵丹 周恩来 周西蒙 祝新运 曾慧燕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