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未未 | 德国之声:诺奖得主略萨中国演讲 独裁和专制腐蚀社会
摘要: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略萨于今天结束中国之行,在此期间,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及中国社科院等分别发表演讲,其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演讲时,他介绍其作品《教堂里的对话》时认为:独裁和专制的政府腐蚀了整个社会。 2011年6月12日至20日,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应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等机构的邀请访问中国。 略萨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阿雷基帕,是西班牙语文学的顶级代表。主要的作品《城市与狗》、《绿房子》和描写曼努埃尔暟碌吕镅嵌啦猛持蔚摹督烫美锏亩曰啊返龋竦昧?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略萨的作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登陆中国,他在中国亦有众多的拥趸 ,在中国期间作家王安忆、王蒙、莫言、铁凝等参加了与略萨的交流活动。 中国官方媒体对略萨此行亦有报道,但未提及具体的演讲内容以及他的政治意见。 “不应只把政治留给政客” 据美联社报道,秘鲁作家略萨上周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被授予名誉教授时发表了讲话,他并没有直接提及中国,而是由他1969年的小说《教堂里的对话》谈起,他说这部作品想表现的是:独裁和专制的政府如何腐蚀了整个社会,也使政治色彩更淡的活动被迫进一步地远离政治,从而使社会更加堕落。 略萨在演讲中说:”不应只把政治留给政客,因为这样的话政治就开始出错了,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参与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生活。正是从参与开始,才能结出最好的果实。”他也鼓励作家在以文学作品记录时代的政治。 另外,结束在上海的活动后, 6月17日略萨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题为”一个作家的证词”的演讲。他认为文学应该有社会责任。文学应该以批判的态度来关注社会,因为文学是一种行动的方式。 “民主社会没有很好的支持专制国家勇敢的人” 略萨在去年年底发表诺贝尔文学获奖词时表达了对狱中的持不同政见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支持。他称刘晓波为”一名中国战士,在他的国土上赢得了民主的桂冠。” 德国之声采访了旅居瑞典的中国作家傅正明,他也是诺贝尔百年文学奖得主作品集的译者,曾翻译了略萨的诺奖文学奖获奖词并发表于香港《明报》:”略萨在瑞典斯得哥尔摩的演讲词中提到,民主社会由于没有很好的支持昂山素季、刘晓波这些勇敢的人,而是迎合了专制者,因此使得政治受到威胁,以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演讲中也提到,要尤其关怀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流亡的作家,但是这些演讲词在中文的版本中都没有提及。” 据傅正明介绍,在略萨中国行之前,目前旅居美国和台北的中国流亡诗人贝岭向略萨致信,信中以流亡作家的身份期待略萨到中国时能够勇敢的发出声音,向中国当局提出去探望刘晓波,或要求和中国的异议作家廖亦武见面,或是向中国政府提出释放知名艺术家艾未未和作家冉云飞等。 “作家要回避政治是不可能的” 谈及作家作品与政治的关系,傅正明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家,应该看到政治与审美的可能性:”略特有一些作品是直接反映秘鲁政治的,没有涉及中国政治问题,但在他的小说中都可以看到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经历了革命阵痛的国家面临的共同的专制问题, 政治尤其在专制国家,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的,作家要回避政治是不可能的,当作家只要是真实的反映生活,就必须和当时的政治情况相关,所以政治不只是统治者、掌握权力者的政治。作家的作品不一定直接以政治为主题,但他的作品中要折射出政治的矛盾、深层原因。真正伟大的作家,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理想主义的作家,都逃避不了政治,不然作品就成为空中的城堡。” 作者:吴雨 责编:李鱼 来源: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175450,00.html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