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

于建嵘的良好愿望能化作现实吗?

于建嵘的良好愿望能化作现实吗? 作者:木然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7-10 本站发布时间:2011-7-10 18:26:06 阅读量:9次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英国的民主为什么能发展起来?首先就是因为英国的政治精英们之间妥协的结果,其次是人民不断争取权利而进行斗争的结果。美国的民主为什么能实行起来,与那些建国的政治精英有着密切的关系,看看《联邦党人文集》就知道美国政治精英是如何构建美国的民主的,看看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就知道美国乡镇的民主精神是如何支撑美国民主的地基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都是人,追求地位、名誉、追求权力都是人的本性,而权力能更多地更快地带来地位和名誉,所以有谁愿意把权力让渡给别人呢?又有谁愿意把权力让渡给人民呢?但又有谁离开别人、离开人民而生存呢?所以,民主就是政治精英与人民大众争斗的结果,互相妥协的结果,互相博弈的结果。 民主必须以妥协为核心,这不但是一个政治理论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实践问题,正是政治实践,才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妥协是民主政治的灵魂。妥协的主体主要是政治精英和人民大众。政治精英之间的妥协是求得利益和权力的平衡,一方所得不应是另一方所失,而妥协不是阴谋也不是阳谋,而是规则。政治竞争的规则主要是宪法或宪政、少数服从多数,这样的规则能避免两败俱伤,失败的一方可以积蓄力量,东山再起。政治精英与大众的妥协就是,政治精英理想的实现,不取决于政治精英本人的能力,必须依托于大众,离开了大众,政治精英的理想就会变成空想,依托于大众的根本方式就是大众手中的选票。政治精英的理想与现实的妥协,就是对选票的妥协。罗尔斯的理论是,合作比不合作要好,即使最优秀的人也需要同别人的合作来获利。政治精英也同样需要与人民大众来合作获利,不合作,政治精英把人民当成死敌,人民大众也会把政治精英当成死敌,结果是二者同归于尽。 毫不妥协则是专制政治的死魂灵。斯大林对所谓的敌人不妥协,结果死了被鞭尸,被人民唾弃,苏联解体之后被清算。毛泽东对所谓的敌人不妥协,结果差点被林彪炸死,改革开放之后有人以《把毛泽东还原成人》之名被批判和清算。罗马尼亚的齐奥赛斯库不妥协,结果被人枪毙,伊拉克的萨达姆不妥协,结果被吊死。埃及的穆巴拉克、突尼斯的本·阿里不妥协,结果被审判。利比业的卡扎菲不妥协,结果被外国炸,被本国打,下场一定好不到哪里去。还有那些其它的不妥协的国家,不是被文明国家视为流氓国家就是警察国家。这些国家政治不妥协的实质,就是守住自己的利益,守住自己的权力,而且还以人民的名义守住权力和利益。 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如果离开了上层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将一事无成。如果政治体制离开了下层的支持,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水中花、镜中月。正所谓,地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全面展开。从上到下,就是在顶层搞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党内民主要搞三权分立,即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要平行分立制衡,党内民主要竞选,要少数服从多数,这样不但防止个人专断,而且也制止了个人专断,党内民主的过程,也是党内政治精英妥协的过程,也是避免阴谋的过程,更是避免准宫廷政变的过程。苏联的赫鲁晓夫倒台事件、中国的“四人帮”下台事件应该充分避免。人民民主也要搞权力分立,人民代表要专职化,竞选化,普选化。 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民主可以先从基层做起,中央可以暂时不做,省可以暂时不做,基层民主大有可为。比如于建嵘说: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县级改革,他还以台湾为例说从基层做的好处,他“发现台湾在社会转型中间,首先是从县级政权开始的,而县级政权是议会选举,最后一步一步做好了,十多年前,国民党选举中间失去了政权,有几个下台了,但是没有带来政治制度和法律体制的根本性变化,也没有发生对国民党的大清算,而且通过选票可以拿回来。所以政权的这种转型,这个时候需要中国的政治人物有一种高的智慧和一种大的胸怀。”秋风同意于建嵘的说法,但他主张把重点放在乡镇这一级,“基层治理的重点应当是市镇自治。”还有人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作为中国的第二次改革。这些观点都有合理之处,都是寻找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可喜的宝贵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于建嵘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不是上层的默许,如果没有后来台湾的开放党禁,认识到“没有永远执政的政党”的开放胸怀,一句话,没有上层的推动,地方民主、地方自治也有实现的可能吗? 更进一步说,如果仅从基层做起,中央省部级一动不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就难以解决:第一,素质高的不搞民主与素质低的搞民主的矛盾。把民主的脏水泼到民主的头上理由就是人民群众素质低,不适合搞民主。但是中央一级、省部一级的素质肯定高,这个级别的人既有文化,又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如果民主从素质高的地方做起,那就应该从中央、省部做起。而从基层做起,就是承认民主从素质低的地方做起,除非抛弃民主素质论,选择民主权利论,即民主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素质无关。如果选择民主权利论,就得搞普选,选举就从上到下一起来,且不说真搞普选,就是推论到普选,其逻辑结论也是上下联动。 第二,地方和中央的矛盾难以解决。问题是,民主从基层做起,民主就脱离了常规,失去了地方与中央互动的机会,也使妥协的原则形同虚设。地方的民主做好了,基层就不会向中央妥协,中央与地方必然陷入僵局。基层民主做好了,就会威胁到中央,就会对中央产生不信任,因为中央没民主。基层民主做好之后中央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一个民主的地方与一个专制的中央共存,民主的地方就会抽空中央存在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不会支持地方的民主,反而会打压地方的民主。独立候选人的出现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央说没有法律的支持而破产,独立候选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第三,地方会出现各自为政。地方的民主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地方通过民主选举使富人当选,有的地方通过民主选举使黑社会的人当选,有的地方通过民主选举使强人当选,有的地方通过民主选举而使大家族的族长当选,有的地方通过选举使有文化的人当选,有的地方通过选举使名人当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通过选举使少数民族的强人、宗教人当选等。选举程序相同,选举结果却不相同,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这样,不同的区域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就有了异质型的民主。同时,不同阶层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又由于通过选举赋予了被选举人的合法性,地方各自为政就成为必然。 第四,基层民主会严重削弱党的领导。越是基层,党的权能与势能越弱,越到顶层,党的权能与势能越强。基层民主搞好了,会使党的权能和势能削弱,而这是党最不愿意看到的。基层民主,主要不是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在高层。基层民主也不是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而是人民民主推动上层党内民主,而上层党内又不搞民主,党就因为基层搞民主失去了合法性。从实践的运作来看,基层民主是上级党组织推动的,推动基层民主的党组织自身又不搞民主,搞民主的又推动不了基层党内民主,这就在理论与实践上产生了严重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党就会不断号召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使基层民主受到严重的打压。 所以说,民主不是中央恩赐的,中央恩赐的民主即使是真民主,也不会得到保障,而会以维稳的名义、捍卫三个至少的名义、以敌对势力破坏的名义收回去,如果中央恩赐的民主是假民主,基层自治就扭曲变形,甚至会导致中央和地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就是黑社会治理。民主需要人民的争取,需要中央的推动和带动,更需要中央和地方的互动。妥协精神的民主才是中央和地方都需要的民主,才是中央和地方同时搞的民主。中央不搞民主,地方搞民主,地方民主即使搞成了,也是不妥协的民主。中央搞民主,中央的民主即使搞成了,也是自娱自乐的民主。离开了中央与地方的妥协的民主,必然是假民主。这是西方民主的智慧,也是中国民主的成功之母。

Read More

中国选举与治理 | 郑永年:解释中国

清晨,广东顺德一家星级酒店的咖啡厅,宁静而优雅。落座后,随口谈及近期的社会问题,郑永年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说了很多,时而流露出惋惜的神情。 “中国最可悲的是没有自身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想在这方面做些事情。”郑永年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很多年来,他一头扎进了中国问题研究,希望建构一个非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解释亚洲,“我不一定能够建构起来,但至少要有这个意识。” 带着这个学术理想,郑永年奔忙于新加坡、中国和欧美各国之间,考察、撰文、著述、演讲。用他的话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释中国”。 先问“中国从哪里来” 中国要向哪里去?这是一个始终困扰着中国知识界的庞大命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来没有停止过挣扎。 郑永年196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1981~1988年在北京大学本硕连读,毕业后留校任教。与大多数60年代知识分子一样,他经历过70年代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幻灭,走过80年代末理想主义的挫折,也见证了90年代经济变革的巨大成就,进入21世纪,面对一边急速上升的中国经济,另一边对立分化加剧的中国社会,却陷入了困惑。 “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满怀理想地要改造社会,30年后,却发现这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社会道德开始滑坡,信任感缺失,收入差距扩大,社会阶层渐趋对立,这些都不符合我的价值观,我不理解,所以我要回答为什么。” 在各种主义对“中国向哪里去”开出种种药方,左右派因此陷入渐趋极端的争论时,郑永年却回过头,试图追问“中国从哪里来”。 郑永年引述罗伯特?达尔的一段话说:学者研究社会现象,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医生的职责是根据知识和经验给病人治病,如果病没有治好,只能说自己的专业技术还要加强,而不能说病人的病生错了。“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光骂,而是要去诊断,它是怎么得病的,得的是什么病,才能开出药方。” 在《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一书中,郑永年如此写道:当意识形态与现实不相吻合时,需要修正的是意识形态,而非牺牲现实。 “不管我们的意愿如何,客观的现实要求和政治权力的本质决定了国家权力会一直存在我们身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非要不要这样一个国家政权,而是如何确立一个强大的能够满足各方面发展要求的国家。” 看过中国跌宕和徘徊,经过苦苦思索和试验,郑永年找到了自己理解中国的方式:接受今天的中国,把现存制度当作一种现象来了解和解释。 他认为,国家制度建设是中国过去将近30年的政治改革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结合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和宪政民主的概念和实践来考量,中国的民主发展模式已经跃然纸上”,中国未来的发展,则取决于政治改革的进程。 “别人有批评我的自由”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模式”争论升温,在众多媒体和学者的文章中,郑永年的观点被引述颇广。 因为批评过度集权和国有垄断,郑永年为左派所排斥;因为支持一定的中央集权和现存政党体系,他也不为右派所接纳。郑永年并不介意被排除在外,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他更多地将之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知识分子群体非常复杂,很难成为一个阶层。这个群体中的两个边缘化次群体,则已是当代中国最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色彩,那就是人们所说的‘左派原教旨主义’和‘右派原教旨主义’,而无论左右,都很难解决中国问题。” 即使刻意地保持距离,作为海外研究中国问题的著名学者,郑永年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扯进了这场中国模式争议。 2011年5月30日,自由主义学者秋风在新浪微博发文称:“复旦的上海论坛闭幕式,新加坡人郑永年讲话,奢谈中国当下政治模式为人类最好,简直完美无缺。在下实在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众人智力的行径,与一研究政治哲学的朋友愤而起身离开。” 信息一出,马上引发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幅转载和讨论。从不上博客和微博的郑永年并不知道自己已置身争议中心。 代替郑永年在新浪微博回应的,是他的同事、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江雨。王江雨称,“微博不可靠处甚多。”据他对郑永年的了解,“一、郑永年有多篇文章批评中国的政治体制,对政府利益集团批判最力,不大可能鼓吹这种话;二、郑一直是中国公民,不是新加坡人。” 王江雨稍后致电正在上海虹桥机场的郑永年了解此事,再发微博说,“郑说他从未说过中国模式完美无缺,只是指出,现在左派认为中国模式最好,自由派则认为其一钱不值。这种大对立不利于建设性讨论,要看到中国与阿拉伯和西方世界均不同这个客观事实(比如中国领导人有任期制),在此基础上建设开放竞争的政体。” 随着发言稿的公布和当事人郑永年的不正面回应,看似不可避免的笔战没有打起来。两天后,谈及此事,郑永年丝毫没有动怒,也没有辩驳什么,“我有表达观点的自由,别人也有批评我的观点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的本质。” 对于导师的态度,郑永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研究生并不意外,她说,“我们偶尔也向郑老师提起国内学者的不同意见,他总是笑笑就过了。” 对于别人的商榷和批评,郑永年从不回应。他说:“别人可以批评和挑战我的理论,我相信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是开放的,都是可以被挑战的,这样知识界才能往前走。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回应。社会上有很多事情消耗你的时间,人还是要约束自己,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    解释比改造更重要 “中国太浮躁了,没有理性思考的空间,但这个社会需要有人思考。”郑永年说。在近期的几次闲谈中,他都流露出停止撰写专栏,专心做学问的想法。 郑永年笑言,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一个专栏作家,但写专栏只是业余爱好,他的主要学术著作都是用英文写就的。他把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称作“解释中国三部曲”。 “三部曲”的第一部《作为组织化王者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再生产和转型》已于2010年在美国和欧洲出版,在这本书中,郑永年解构了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中共都是主导中国未来的最重要力量。”正在撰写的第二部《嵌入于国家的市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会解释中国的国家和市场关系。第三部《作为非民族国家的中国(暂定)》,将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探讨中国国家形态的过去和未来发展道路。 “解释中国”的学术计划,最初萌芽于郑永年1990~199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期间。一开始,他如同所有学者,在西方主导的政治学世界中,以西方的语言和理论进行中国问题研究,不过很快产生了怀疑。 “西方理论是解释西方经验的产物,马克思的‘劳动分工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都是通过考察当时西方社会,把社会现实概念化、抽象化的结果。中国的现实与西方不一样,生搬硬套这些理论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中国。” 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郑永年去了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7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开始建构他的学术世界。 “在国外最生气的是,那么多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概念,没有一个与中国相关。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转型的量级是欧洲的几倍,却没有能力向世界说明自己。” 在郑永年看来,缺乏认识自身、解释自身的知识体系正是中国始终无法走出历史循环,成功转型为现代社会的症结所在。研究中国问题的过程中,郑永年最大的痛惜正来自于此,“不仅中国,整个亚洲都面临这个问题,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被殖民’。”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总是抢政治家的工作,热衷于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在媒体上,每个人都在说中国应当怎么样,应当怎么发展,一个比一个理想。但是民主化不能靠乌托邦,道路并非学者能够控制。如果中国知识界不跳出泛意识化的争论,有意识地建构起重新解释中国的理论,很难找到中国的发展道路。” 郑永年自我定位为一名知识分子,而非公共知识分子。在他看来,两者的区别在于,知识分子做研究、写文章只是为了解释世界,而公共知识分子更着重影响社会和政策,但“公共知识分子如果没有较好的学术基础,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批评很重要,如何批评也很重要。一个人生了病还是想治好的,知识分子要有建设性的批评,不要过于情绪化和政治化。知识就是知识,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如果知识产生了政治和社会影响力,那只是副产品。” 最大的敌人是昨天的自己 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时间,郑永年尽可能保持简单的生活方式:不随便参加饭局,周末呆在办公室做研究,每天至少抽出两个小时进行一个人的思考和写作。唯一保留的兴趣是跑步。 “跑步可以培养三种感觉,孤独感、饥饿感和疲惫感,尤其是孤独感,对于学者很重要。孤独感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做学问的人没有孤独感,很难有冷静的心智。” 身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所长,郑永年有时不得不面对一些繁琐的行政事务和不得不参加的会议。他偶尔会开思想小差,独立思考自己的问题,大部分的专栏文章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他每年都会到中国的基层和农村进行考察,并跟各个层级的政府官员打交道,“帮政府做研究或讲课的同时,我会抓紧机会去了解这些体系的运作,有些东西不能写出来,但帮助我认识这个体制非常重要。” 郑永年的生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切为了学术”。实际上,与郑永年做人物访谈很不容易,每次不出3句话,他总能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回到学术上面。他坦言,为了实现学术理想,自己放弃了很多东西。 “我确实对这个社会很关心,否则尽可以选择更享受、更容易的生活方式。我从农村出来,亲身经受过中国底层社会最黑暗最丑恶的事情,我不希望这一切继续下去。年龄越大,这种责任感越重。” “郑永年是一个爱国者。”王江雨说,他与郑永年相识8年,两人可谓“学术之交”,“郑永年研究中国问题是一种实证研究,他关心的是事实,而不是结果。对于好的,他会表扬,对于不好的,他的批评也很给力。” “对于中国大方向、大政策,他把握得比较到位、比较及时,并且善于运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西方都能接受的话语。但缺陷在于他对于国内情况虽然经常跟踪,却缺乏真实体验,对国内的人来说总感觉他说得不解渴。”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在博客中如此评论郑永年的学术观点。 郑永年并不关心外界的评论,他担心的,是东亚研究所已占据新加坡研究中国问题的垄断地位,“这很难进步,所以我必须每天修正甚至否定自己的思维和观点,我最大的敌人是昨天的自己。” 现阶段的中国如同一个巨大的谜团,充满了变动和憧憬,也涌动着浮躁和不安。在郑永年看来,这种变化正是中国转型的良机。 “你看到的可以是一个很糟糕的社会,也可以是一个改造得更好的社会。”接近知天命之年的郑永年非常认真地说,“我希望活到100岁,好好地做学问,把中国解释清楚。”

Read More

喷嚏网 | 【喷嚏图卦20110708】女生们好好坐,阿伯掉沟里了

免责声明: 以下内容,有可能引起内心冲突或愤怒等不适症状。若有此症状自觉被误导者,请绕行。若按捺不住看后症状特别明显,可自行前往CCAV等欢乐频道进行综合调理。其余,概不负责。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和链接。 每天一图卦,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 【1】纯属造谣 @卓越兄 :【这位妹子好漂亮,但很无辜!】中通社就本港亚/洲电视台昨晚六点新闻抢闸报道病逝一事,访问了中联办有关部门负责人。中联办负责人称,亚/洲电视的报道毫无事实依据、纯属造谣,对亚/洲电视这种严重违反新闻职业操守的行为,表示极大愤慨。 新华社的辟谣原文:”Recent reports of some overseas media organisations about J i a n g Ze min’s death from illness are ‘pure rumour’.”明白吧,pure rumour=纯属谣言。 @Jofun :报“不实报道”的香港亚洲电视掌门人王征被港媒记者追问ing 【亚/视致歉】该台發表聲明,撤回昨晚有關病/逝報道,並向觀眾、江及其家人致歉。此前的四点,亞/視大股東王/征回亞視大樓,被大批記者包圍。記者問這宗新聞是否他「放料」時,他说自己看新聞才知道,又說「我覺得在香港這個地方發生這件事件,不能避免」。他呼籲大家不要過度反應。希望消息是假的。 @贺卫方 :【领导人病情不应保密】党国领导人及仍具政治影响力之前领导人若罹患重症,应及时向国民公开,并随时报告治疗进展,此乃民主与政治透明之当然要求。事事设密,处处神秘,记者围追堵截,流言满天遍地,何苦呢! 龚汉成 : 05年1月6日《东方日报》头版大篇幅误报赵逝世消息,随后外交部发言人孔泉澄清,1月17日新华社发出56字通告,确认赵於17号离世。2007年5月9日,《泰晤士报》、凤凰卫视误报黄菊死讯,半小时后路透社引述国新办澄清,至6月2日早上6:30,新华社发稿公布黄菊在2号凌晨离世。 @SexFriend :祝前主席健康長壽,光芒四射!你們不要捕風捉影亂傳啦~哼 【2】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无直接关联 @平安北京 :我局东城分局北新桥派出所接受报案后,经依法开展工作,现查明,郭美美(女,20岁,湖南省益阳市人)及其母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无直接关联。(1/3) 在调查中,郭美美称: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此前并不了解,不认识相关人员,也从未担任相关职务,是今年3月份在与深圳商人王某交谈中,知道了王某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相关单位的合作意向。(2/3) 后 郭美美认为原来在新浪微博上注册认证的“主持人、演员”身份层次较低 ,为满足其炫耀心理,于5月自行杜撰了“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提交新浪微博网站审核通过并加“V”认证。在审查中,郭美美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表示后悔和歉意。(3/3) @张泉灵 :为郭美美牵出一个红十字,实在没必要搭上一个公安局。"200平米漏油"伤了中海油,没必要赔上海洋局。当然哭着喊着跳着跑着主动要搭上的另说。政府信誉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给烂事破机构擦屁股的。何况信誉本身储备也不丰富,学会认清自己的民众服务者,利益监管者身份。不壮士断腕,就一丘之貉了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再次真诚感谢广大公众和媒体对红十字工作的关心和监督,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将以谨慎务实的态度和作风,继续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把每一份爱心,每一笔善款,传递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央视主持人不眠夜】// @张泉灵 :相比较红十字而言,主持人层次的确低了。// @陈伟鸿 :我绞得层次较低,打算找个“商业总经理” 标签     // @姚雪松 :彻底失眠了,明天班谁上? @欧阳奋强 :编导/曾经的演员层次太低,我的认证改为:贾府JJMM商务总经理。。。 @作业本 :志愿者发来的图片:红十字会用纳税人的捐款,捐建玉树学校。因资金被挪用而停工,挪用单位即是下图最上端横幅部门:水利局。可笑的是,红字会的钱全是捐款,却打着横幅说是谎称是单位捐建!在这些小事上不要脸可以原谅,但大事上不要脸就说不过去了吧?一年了,孩子们的学校还是遥遥无期……钱呐??? @严少雄V :日本老人松冈洋明捐款7000万日圆(460万港元)给中国希.望工程,因被中国希.望工程官员因私挪用事件,当事人近日再度从日本飞到北京,向外/交/部求助。 http://t.cn/apmE2Z 【3】献礼伟业 听说,此刻,跨海,大桥,上千人,在,紧,拧,螺丝,还有,兵,哥哥…… 有着“亚洲第一站”之称的京沪高铁南京南站开通不到10天,北广场已有数千平方米的地砖被敲碎,拟重新铺设。有关负责人解释,因要赶在“七一”前通车,地砖为“临时设施”,砸掉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但并未透露为此花费的金额。(东方早报) 【4】“再过几个月猪肉价格就下来了。”——温总理在辽宁调研时说 房价还在可控范围内 /  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抑制通胀 / 让公平和正义像阳光一样 【5】铁道部官员驳斥京沪高铁“盗版日本新干线”大言不惭 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王勇平说:新干线与京沪高铁完全不在一个相提并论的层次。无论速度、舒适度、技术。例如,我们创新制造的CRH380A型车,保证了列车在时速350公里隧道内交会的结构安全可靠性,等等。一切靠事实说话,靠数据说话。 2007年发生了中日关系中的大事,日本川崎重工的E2高速列车克服中国“愤青”施加的强大压力,落户中国铁道,成为“和谐号”动车组CRH2型。按照媒体的宣传,“和谐号”都是由中国自行生产的,日方合作伙伴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我登上CRH2列车一看,发现洗脸盆上贴着塑胶纸,纸上写着“水”和“洗手液”。偷偷揭开,洗脸盆上原来的日文说明漏了出来,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加藤喜一: 刘志军的高铁遗产 ) 【6】重庆25亿元“红色公园”项目终止 重庆南川区投资25亿元建“红色经典主题公园”近日引发热议。重庆南川区政府7日晚发布消息称,该项目现已终止。 【7】广州地铁2号线1部扶梯在运行中突然停运 7月7日16时18分,记者正在广州地铁二号线“广州火车站”站搭乘扶梯准备换乘五号线时,这部扶梯在运行中突然停运,当时扶梯上站满了乘客。事故发生后,乘客自发有序走下扶梯,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原因仍未查明 。 【8】工信部原总工程师苏金生严重违纪被“双开” 据工信部官网消息,中央纪委监察部有关负责人证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苏金生因收受巨额贿赂,生活腐化堕落,已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收缴违纪所得,并移送司法机关。 【9】人民公仆 @北京晚报张风 :今天下午,十二位人大代表受邀到北京市政府与市领导共商北京控烟事宜。刚开会,吴守伦老代表突然发飙,质问,人民代表为何进不了市政府的门;原来,吴老怕迟到,早来了20多分钟,可门卫就是不让进,有代表拿出代表证,仍被告知这东西不管用。吴老急了,国务院参事不停地劝,丁向阳副市长则当场认了错。 @方刚 :台北市政府的大楼,没有一个门卫,所有大门敞开,不要说“代表”,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出入,直接进各个办公室,不用敲门,因为门都敞开着。我在台湾时,一天内急,就进去拉了一泡屎,还在里面的小卖部里买了几个书签和一幅扑克牌。人民公仆呀! 【10】和解时刻 马英九7月7日在“抗日战史学术研讨会”开幕典礼上表示,两岸有2至3代的人民接受完全不同的抗战历史教育,他呼吁对岸坦诚面对历史,不论国共两党有多大历史恩怨,还是要呈现历史真相。他说,在两岸和解的时刻,历史的诠释也要和解、还原真相,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事,不能模糊处理。( @微新闻会客厅 ) 以吹嘘和引用不实资料的方式夸大国民党当局在抗战中的战绩,…这方面的一些不实宣传已不简单是史学问题,有些已是国内反华势力组织的网络舆论战的一部分,其目的通过吹嘘美化当年人民革命所推翻的反动旧势力,以此来否定当年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斗争的合理性。——徐焰少将(国防大学教授) 【11】北大教授李玲:中国医改奇迹因体制优越 美国制度缺陷 全国医保人数12.7亿人,覆95%人口。这一医改奇迹归功我国政治体制优越。该体制执行力超强,真正为民服务。世上没哪个国家有此成就。相比,美国医改举步维艰,发达国家中唯一无全民医保。其政体注定让其医改无法推行。 【12】需要坐动车的童鞋注意了 @huskyland :经常出入广深或者需要坐动车的童鞋注意了,实名制下,动车票右下角都有一个二维码,里面包含个人的身份证信息,网上很多免费下载的软件,甚至手机软件都能轻易读取。喜欢拍照上传微薄的童鞋记得用手指遮住这个地方,在出站回收车票前,记得先把二维码的一角撕下来,以免个人信息被盗取。 【13】拖鞋党 【14】他那忧郁的眼神 喀什青年力塔洪,22岁,在宁波摆馕(nang)饼摊。他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神乎其神的揉面技法,令你想到了哪位大神?……(图/CFP) (via: @新周刊 ) 【15】王老吉:唱红歌容易上火 【16】J.K.Rowling说的确不会再写Harry Potter了 哈利波特7下全球首映礼 @阿John :不惧雨水的哈利波特迷们,听说昨晚就开始等了哦。 中国影迷 首映礼对面的英国国家画廊关门,为哈利让路 大屏幕开始放终极片花了 Rupert第一个走上红毯,他说这部哈利波特是他全部7部里的最爱。因为娶了赫敏吗? J.K.Rowling说的确不会再写Harry Potter了 @上影集团沈小台 :THE ELEPHANT HOUSE 大象屋 JK罗林每天靠一杯咖啡在这里猛写 《哈里波特》的诞生地。 “赫敏最后跟那个红头发雀斑男在一起了,那哈利波特最后跟谁结婚了??” “………伏地魔…”.(叫兽小星) 【17】Twitter的透明度 @第一财经周刊 :几年前有些人还对Twitter冷嘲热讽,大加挖苦。但当奥巴马在Twitter上举办首次市政厅互动活动,即所谓的微访谈,开诚布公地讨论就业、预算、税收、教育、等等美国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时,Twitter的透明度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显然与政治之间的象征性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 【友情提示】Twitter与天朝微博完全不在一个相提并论的层次。无论删帖速度、互不相通技术。例如,我们创新制造的“该微博已被删除”等微博专利,保证了各方微博和谐生存的安全性结构等等。一切靠事实说话,靠数据说话。 【18】我将是最后一个前来询问的人 7月6日,巴菲特和他的妻子阿斯崔德-巴菲特参加了在爱达荷州太阳谷召开的精英会。会议主办方是艾伦公司。1983年以来这样的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与会人士通常是世界商业精英、各国政治领导人、娱乐业巨擘和国际慈善、文化圈的重要人物。 虽然投资人正在追捧热门的网络创业公司,但“股神”巴菲特表示自己没有计划投资科技行业。他说:“这不是我的游戏。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正在落伍。”当被问到Facebook将要准备公开上市,并被估价超1000亿美元,巴菲特是否会考虑投资时,他说,“我将是最后一个前来询问的人。” 【19】难道这就是“约翰”? 【领带暴露CIA分析员真面目?】关于媒体披露的清除拉登行动重要人物、中情局(CIA)分析员“约翰”,外界只知道他站在奥巴马观看清除拉登行动照片的边框外,但有网友发现,照片边缘处有个高个男子露出了黄色领带,随后从同一时间段拍摄的照片中则发现了戴黄领带高个子男子的全身像。难道这就是“约翰”? 【20】我还是无法面对不能毕业的现实,只能先解脱 南京林业大学研三女生刘宇化从21楼宿舍窗户纵身跳下。6月22日,刘宇化父母在女儿留下长达5页的遗书中发现,这一切都与毕业论文有关:“我估计论文修改后还是通不过……我还是无法面对不能毕业的现实,只能先解脱。” 【21】女生们好好坐,阿伯掉沟里了 【22】财富榜:中国10大企业利润和不及微软 7月8日消息,《财富》杂志昨天公布了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国企业(不包括台湾,台湾有8家企业上榜)共有61家企业进入《财富》500强,较上年增长15家,连续8年上升。美国的上榜公司仍然是最多的,达到133家;其次是日本,68家。 从所有行业来看,排名最高的中国石化,年营收2734亿美元,利润76.28亿美元,排在第5位,去年第7位。然后中国石油,年营收2402亿美元,利润143.7亿美元,排在第6位,去年排在第10位。然后是国家电网排在7位,去年第8位。只有这三家进入前10位。 【23】法 【24】朝鲜唱红歌催长水稻 @秋风论道 :[政局观察]重庆进京唱红遇冷,老大讲话重提历史决议,南川红色公园被叫停,官报评论质疑红歌形式主义。迹象已经很明显了。给薄督提个建议:赶快放弃主流社会不能接受的种种极端做法,平实地走共富、民生之路,或可形成一种具有长久影响力的政治纲领体系,且活跃地方新政竞争,推动政治转型。 【25】暑假乘车安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快乐暑假,安全第一:乘车安全】1)正确系好安全带意味着一旦发生事故,受伤几率将降低40%;2)儿童应使用汽车安全座椅,通常孩子要到8-12岁才可使用成人安全带;3)乘坐摩托车时戴上安全头盔;4)到马路边缘远离车流的地方上下车;5)让司机专心开车。保护自己,保护孩子。 【26】我们这些东骗西骗,甚至不惜假结婚到美国为了什么? @罗玉凤 :没人会记得08年在上海街头无助哭泣的小女孩 。只有人记得今日的凤姐。一直以为,这辈子只能窝囊的活着。要么被人丑化,攻击,恶搞。一辈子的恶名没法洗刷。要么没人知道,但是连饭都吃不起。没工作,没男友,没钱,没房子。每天受尽资本家的剥削,惶惶不可终日。只有在美国,可以过上平凡但幸福的生活 我是从9岁起开始努力阅读每一份读物。18岁确立第一个职业规划。20岁写诗。20岁实习。21岁教书,23岁用教书两年的钱到上海,24岁开始炒作,25岁用炒作的名气加炒作的钱到了美国。谁想学,呵呵。一无所有,穷得叮当响的人这么一步步走过来,难啊 到 美国求什么?我们这些东骗西骗,甚至不惜假结婚到美国为了什么?那些花八万美金偷渡过来的人为了什么 ?不就为了 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舒适的环境。随便就能买到的房子 ,非常便宜的日用品和食物。小孩免费上学。几乎永远不怕失业,生病看得起医生,老了就有退休金么 【27】荒芜的心便开出一朵小花 @巨小蟹00 :我不在乎什么经济模式,什么世界大事,有时候会想在这个城市里,这一秒,有多少甜蜜幸福开心无奈心碎麻木厌倦正在上演,这些我也都不在乎。心里的稍许安慰是什么带来的,永远找不到答案。那些听起来轻松解脱的字眼,在我看来是如此可怕。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别怕,有我在。荒芜的心便开出一朵小花。 凤姐都正常了。你不想对这个连电梯都不稳定的地方,说点什么吗?   来源: 喷嚏网 综合编辑 友情提示:请各位河蟹评论。道理你懂的 喷嚏新浪围脖: http://weibo.com/dapentizk 喷嚏官方淘宝店: http://shop.dapenti.com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 喷嚏周刊 】

Read More

共识网 | 秋风:儒家一直都想限制绝对权力——敬答袁伟时老师

经由对中国古典经、史之研究,我对中国历史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框架:孔子以来,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精神的儒家士大夫群体是抗衡专制的宪政主义力量。透过董仲舒的天道宪政主义规划,儒家构建了士大夫与皇权共治的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宪政主义性质,并一直持续到清末。 这样的看法反乎百年来的历史常识,自然引来一些争议。尤其是我十分尊敬的袁伟时老师,对我多次耳提面命。近日并专门撰文,对我的看法系统提出批评。袁老师的批评促使我检讨自己的观点。本文拟以求真态度,回应袁老师的批评,这是对袁老师最大的尊重。 首先我想说明,谈论“中国古代”、“传统中国”如何,过于笼统。自尧、舜以降近五千年间,中国的治理秩序经历了几番巨大变化。其间至少形成了两个相反的传统:周制传统与秦制传统。两者的区别不仅体现于治理架构、社会结构,也体现于人的心智和宗教、伦理观念。秦以后的中国历史演变,基本上就是这两种传统以不同比例搭配、组合的结果。总体上说,周制传统代表着自由的、宪政的传统,儒家则在坚守这个传统。 有可信文字记载的尧舜时代至春秋,中国治理架构为封建制,而儒家的宪政主义正来自于对封建制的宪政主义的记忆和重申。 士大夫一直试图对皇权予以控制和约束,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分歧乃至激烈冲突。 (邝飙/图) 这段历史之封建性质,本系常识。只是在过去百年间,因西方历史理论之引入而陷入混乱。但最近一二十年,史学界已重归中国经、史常识,以“封建”来界定那两千年历史。袁老师也接受这一点。 尽管如此,受制于中西历史演进截然不同的先入之见,很多学者以今释古,反复强调周代的“封建”在性质上不同于欧洲的Feudalism。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周的封建乃是“宗法封建”,家族吞噬了个人,因而根本没有宪政的元素。 看来,准确理解周代封建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宗法。自汉代以来,人们就经常犯一个错误,拿汉初开始出现的家族制度想象周代的宗法制。今人更容易以明清时代的宗族、家族制度想象周代的宗法制度。王国维先生的名篇《殷周制度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样的疏误。 然而,周代宗法制极大地不同于后世的宗族制度。去古不远的汉儒结集之《白虎通义》,对此说得非常清楚:“宗,尊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宗”和“族”的指向是正好相反的,“宗法”之要旨乃在于以君臣之义,切断血缘关系。 此即周公制礼的伟大意义所在。周人初为天下共主,武王之兄弟因不满周公摄政,策动殷遗民叛乱,是为“三监之乱”。周公心灵所受之冲击可想而知,故在平定叛乱之后,即制礼变法,推动“亲亲”向“尊尊”之转变。也即,将叔侄、兄弟等血亲关系予以“陌生化”,透过订立书面策命文书的方式,转化为上下尊卑之君臣关系。 因而,周人宗法之基本原理为:“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举例来说,某周王驾崩,其三子中一子继嗣王位,另外两子必须与老王、新王切断亲属关系,此所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这两个儿子不得以新王之兄弟自居,因他们现在是新王之臣;他们也无权立父亲之庙,这是新王的特权。他们只能另立一宗,自“别”于原来的兄弟。 宗法制的要旨正在于“别”,让君摆脱血亲关系之束缚,以公共意义上的君臣关系替代血缘意义上的叔侄、兄弟关系。这是周人最为伟大的治理智慧,也是中国文明的一次巨大跃迁。由此,周人才得以突破亲缘关系的局限性,构建出以契约性君臣关系为枢纽的理性的治理架构,从而大幅扩大了治理的地理范围。 这个意义上宗法制的实现,有赖于君臣关系的契约化。 1 此封建就是彼封建 “宗法”之要旨乃在于以君臣之义,切断血缘关系。此即周公制礼的伟大意义所在 有可信文字记载的尧舜时代至春秋,中国治理架构为封建制,而儒家的宪政主义正来自于对封建制的宪政主义的记忆和重申。 这段历史之封建性质,本系常识。只是在过去百年间,因西方历史理论之引入而陷入混乱。但最近一二十年,史学界已重归中国经、史常识,以“封建”来界定那两千年历史。袁老师也接受这一点。 尽管如此,受制于中西历史演进截然不同的先入之见,很多学者以今释古,反复强调周代的“封建”在性质上不同于欧洲的Feudalism。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周的封建乃是“宗法封建”,家族吞噬了个人,因而根本没有宪政的元素。 看来,准确理解周代封建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宗法。自汉代以来,人们就经常犯一个错误,拿汉初开始出现的家族制度想象周代的宗法制。今人更容易以明清时代的宗族、家族制度想象周代的宗法制度。王国维先生的名篇《殷周制度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样的疏误。 然而,周代宗法制极大地不同于后世的宗族制度。去古不远的汉儒结集之《白虎通义》,对此说得非常清楚:“宗,尊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宗”和“族”的指向是正好相反的,“宗法”之要旨乃在于以君臣之义,切断血缘关系。 此即周公制礼的伟大意义所在。周人初为天下共主,武王之兄弟因不满周公摄政,策动殷遗民叛乱,是为“三监之乱”。周公心灵所受之冲击可想而知,故在平定叛乱之后,即制礼变法,推动“亲亲”向“尊尊”之转变。也即,将叔侄、兄弟等血亲关系予以“陌生化”,透过订立书面策命文书的方式,转化为上下尊卑之君臣关系。 因而,周人宗法之基本原理为:“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举例来说,某周王驾崩,其三子中一子继嗣王位,另外两子必须与老王、新王切断亲属关系,此所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这两个儿子不得以新王之兄弟自居,因他们现在是新王之臣;他们也无权立父亲之庙,这是新王的特权。他们只能另立一宗,自“别”于原来的兄弟。 宗法制的要旨正在于“别”,让君摆脱血亲关系之束缚,以公共意义上的君臣关系替代血缘意义上的叔侄、兄弟关系。这是周人最为伟大的治理智慧,也是中国文明的一次巨大跃迁。由此,周人才得以突破亲缘关系的局限性,构建出以契约性君臣关系为枢纽的理性的治理架构,从而大幅扩大了治理的地理范围。 这个意义上宗法制的实现,有赖于君臣关系的契约化。 2 封建君臣关系的契约性 周代的“尊尊”也即君臣关系,完全不同于秦制下的君臣关系。假如君没有履行对臣的义务,损害了臣的权益,臣可以解除君臣契约,与他人订立君臣契约 我主张周的封建的君臣关系的契约性,当然引起更大争论。但是,若以社会科学的视野仔细阅读古典文献,尤其是“五经”中之《尚书》、《诗经》、《春秋》三传,以及《国语》,就可以发现,这一论断是可以成立的。 周公实现了从“亲亲”向“尊尊”之转化,不过,周代的“尊尊”也即君臣关系,完全不同于秦制下的君臣关系。周制的封建的君臣关系乃是一种契约性关系。君臣订约,一般被称为“策名委质”,周王与诸侯建立关系的过程则被称为“策命”。订约过程的核心是在宗庙中宣读一份确立双方权利-义务的文书。《尚书》所收《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康诰》,及后面几篇冠以“命”的文献,就是君臣订约的文书。《诗经》若干诗篇也记载了策命之辞。 这样的策名、策命仪式十分接近于欧洲封建时代的“臣服礼”。经由这一仪式,一个人获得臣的“名”或“分”,也即权利,比如,受封某个爵位、职位,伴之以某块土地、各种车服、礼器。同时,臣也被施加了某种“职”,也即义务。这份契约文书,对于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至关重要,所以,双方会认真保存这份文书。周人,起码是贵族,每人都手持着表明自己身份的契约文书。当时的“史”的主要功能,就是保存、解释这类文书。 君臣关系的契约性决定了君臣权利-义务的相互性。不错,君臣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而,权利-义务是不对等的。尽管如此,双方的权利-义务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双方都享有一定权利,但享有权利的前提是履行对对方的义务。这就是“礼尚往来”的初始含义:“往”就是自己承担对对方的义务,“来”就是对方承担对自己的义务。 君臣关系的相互性也决定了一个基本伦理原则:“君臣以义而合”。《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时代一句谚语:“臣一主二”,晋儒杜预注:“言一臣必有二主,道不合,得去事他国”。也就是说,假如君没有履行对臣的义务,损害了臣的权益,臣可以解除君臣契约,与他人订立君臣契约。 在这样的君臣关系中,双方就不是绝对的上下尊卑关系,而具有伙伴、朋友的性质。《尚书》、《诗经》等文献表明,周王明确地将诸侯称为“友”、“朋”。每个君与他的臣组成一个共同体,他们就本共同体的重大事务进行共同决策,包括决定继嗣之君。君乃是透过“选建明德”的方式,从合乎继嗣资格的人中选择。通常,老君临死之前,会从几个儿子中提名一个为新君人选——未必为嫡长子。当时并不存在制度上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人必须获得臣的多数同意。此中道理非常简单:诸臣如果不同意,不参加继嗣仪式,不与新君订立君臣契约,新君就不成其为君。 古典文献的记载也表明,在迁国、战争等重大事务上,“国人”都可参与决策。因此,封建的治理带有贵族共和的性质。 3 礼治的性质:礼是习惯法 礼保证臣可以对君主张自己的权利,包括解除君臣关系,使用个人拥有的武力予以回击,或者实施报复。比起秦制的“法制”,更接近于现代的法治 君臣关系的契约性质也就决定了,封建的治理高度地依赖规则,这个规则体系就是“礼”。周的封建的治理秩序就是礼治秩序。 说到礼治,很多人马上想到“吃人的”礼教。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方式源于对礼的性质及礼、刑关系的无知。 就其性质而言,礼是习惯法,其来源有二: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习俗,以及历代先王针对具体问题,比如策命诸侯而零星制作的诰命——这样的诰命当然是在礼制的整体框架内制作的,它们构成具有普遍而永恒之约束力的“先例”。 这两类规则之自动与强制执行就形成封建的“礼治”。礼治具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第一,规则无所不在,人的一切活动都在礼的约束之下,不管现在有没有具体的规则;第二,规则约束所有人,不论其处于何种位置。在君臣关系中,它同时约束君与臣,周王、诸侯等各个层级的君都在礼的约束之下。在礼治秩序中,君臣的权利-义务尽管不对等,礼却平等地约束君臣。君如果违犯了君臣契约,礼保证臣可以对君主张自己的权利,包括解除君臣关系,使用个人拥有的武力予以回击,或者实施报复。 很多人对“刑不上大夫”望文生义,认为这句话表明封建贵族享有法律豁免权。但《左传》记载了作为臣的大夫,诉讼作为君的诸侯,而君被判决败诉的案件。至于大夫被诉,败诉而遭受刑罚的故事,所在多有。“刑不上大夫”的意思只是说,大夫违礼,其行刑地点比较隐秘而已。 凡此种种都表明,周代的礼,就是欧洲封建时代的“法(law)”。它不是出自于君王的意志,而是自发形成的,且约束所有人。以此类规则支持的礼治,比起秦制的“法制”,更接近于现代的法治。 4 封建的自由 周代的刚健的君子是中国人永远的典范,孔子就是这样的君子 君臣关系的契约性,权利义务的相互性,以及礼治下的平等,这几个制度足以让我们说,封建时代的人们是自由的。 不用引太多例证,孔子本人的经历就已经清楚地证明封建的自由:孔子可以自由地收集秘藏于故府的文献,可以自由地收徒办学,可以与君解除契约而另投新君,可以在各国自由流动。这是当时的国人们都享有的自由。 也正是这种封建的自由催生了春秋后期到战国的百家争鸣。很多人把战国时代的自由归因于集中的权威的解体。这是偏颇的。战国时代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是封建的自由。这种自由,从尧舜时代就存在,在西周时代也存在。战国时代,虽然封建制已崩溃,王权制已出现,但东方各国的封建传统十分深厚,而新兴的王权与官僚体系还没有掌握人身与思想控制术,所以,这段时期的东方各国,类似于欧洲十七八世纪的“开明专制”。 正是这种封建的自由状态,塑造了周代的“君子心智”,君子们形成了“君子人格”,也表现出“君子风度”——欧洲的骑士风度、英美的绅士风度,就是周代君子风度的对应物。 周代的刚健的君子是中国人永远的典范,孔子就是这样的君子。 5 孔子主张:以封建制对抗君主专制 封建的礼确实具有不平等的一面。孔子透过引入“仁”的概念,让礼所保障的自由和尊严平等地覆盖所有人,起码具有这样的潜能 人们普遍承认,“礼”、“仁”两个字可概括孔子基本思想。但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含义? 孔子的核心政治主张是“复礼”,其用意是回归封建,而孔子心目中的封建制的核心原理,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生当封建制松动之际,君臣关系已开始变化,趋向于尊卑森严的命令-服从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臣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君只有权利而无义务,因而,君有权力,而臣无尊严和自由。孔子主张复礼,就是要回归君臣权利-义务之相互性,为臣民的自由和尊严张目。 在孔子那里,“仁”的含义很多,但最基础的含义是人们平等地相互对待。《中庸》之“仁者,人也”最简洁地概括了这一基础性含义。汉儒郑玄注曰:“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向存问之言。”用现在的话说:人们相互把对方当成人来对待,而且当成和自己相同的人来对待。这就是平等,人格之平等。 袁老师说,这句话后面还有“亲亲为大”。诚然。但是,“大”的意思只是说,在亲属关系中,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体悟到仁,也可以在这种关系中训练仁的美德。尽管如此,经由孔子的其他论述可以看出,仁决不限于血亲关系,它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由亲属、熟人推及于陌生人,最终实现“天下一家”。 当然,在孔子那里,仁为礼之本。由此,古典的礼获得了现代的生命。封建的礼确实具有不平等的一面。孔子透过引入“仁”的概念,让礼所保障的自由和尊严平等地覆盖所有人,起码具有这样的潜能。这样,经由孔子,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人人当平等地享有自由和尊严的现代观念。 袁老师引用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来说明礼之不公正和孔子之不容异己。但很多学者通过对此一故事记述源流的文本分析已证明,它出自荀子的编造。 袁老师还引用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说明孔子具有思想专制倾向。关于这句话的含义,汉儒、宋儒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不外乎下面几种理解:第一种,攻伐、批评异端是对自己有害的,因为这会浪费宝贵的精力、时间。第二种,研究他技、小道而遗忘大道对自己有害。第三种,把“已”释为“终结”,意思是,对不同的看法进行研究、取舍,分歧之害也就不复存在了。总之,不管取哪种解释,都无讨伐异端之意。尤其重要的是,在古典语文中,“异端”一词没有后世所说“宗教异端”之义,这是欧洲基督教才具有的理念。 6 孔子开创了“公民”社会 秦制,一种几乎处处与周的封建制相反的制度。儒生天然反秦制 我还提出过一个看法:孔子创造了民间教育,据此创造了“社会”。袁老师对此提出批评。 我的回答是,首先,封建时代没有后世的“学”。袁老师举子产毁乡校之“乡校”,但子产后来就解释说:“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场所不是学校,而是某种公众集会之所,乡射礼、乡饮酒礼恐怕也都在这里进行,大约相当于欧洲古典时代的“广场”。封建时代的贵族子弟也确实接受教育,但按照古典文献的记载,此种教育通常由“瞽师”教以“乐”,所谓瞽师,是通过口耳相传记诵着诗、乐的盲人。 因此,我们所熟知的“学”乃是孔子创造的。孔子整理六经,用以教授子弟,这些子弟多为庶民。孔子与弟子组成的社团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社团,是“公民”社会的滥觞。 这听起来有点突兀。重要的是理解,封建时代,没有政府、社会之分。人们生活在紧密的共同体内,这个共同体的治理是混融的。即如欧洲封建时代,根本没有所谓公法、私法之别,由封建的法律体系演变而来的英美法律体系,至今依然有这个特征。 封建制崩溃之后,人们从这一混融的封建共同体中游离出来,才出现了政府与社会之分。而从时间上看,政府首先形成。这就是孔子时代已见雏形、战国时代成熟的王权制政府。社会的形成则要缓慢得多——并非有人就有社会,人们必得通过某种制度联结成为团体,才有社会。 孔子组织的师徒共同体就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社团。这是一个陌生人组成、存在于政府之外的社团。这群人不是官员,但他们关心公共事务。“君子”的含义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封建时代,君子指贵族,现在则指不是贵族,但具有知识、德行,而又心系天下的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公”民。孔子创造了中国的公民社会。孔子以后,儒生组成的公民社团就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力量。 战国时代,各国混战不已,秦国最终胜出,并建立了秦制,一种几乎处处与周的封建制相反的制度。儒生所受教育以孔子整理之“五经”为本,“五经”所承载者恰为封建的制度与精神,因而儒生天然反秦制。 7 共治体制:宪政性质,但有重大缺陷 共治体制的基本框架确实是皇权制,儒家士大夫对皇权有所妥协,但也有所抗衡,限制了皇权的暴虐 秦以后的中国历史就是抱持着复封建之理想的儒生反对秦制的历史。这种反抗不仅体现在气节之类的精神与王道、仁政等理念上,更体现在制度上,这就是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阐述了宋代儒者追求“共治”的努力。笔者将这一概念予以扩展,并认为,董仲舒所策动的汉武帝时代及以后的“复古更化”,就是一场宪政主义革命,其结果则是建立了“共治体制”。#p#分页标题#e# 董仲舒非常简练地描述了汉儒所向往的治理结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万民确实应当服从君王,这是维持秩序之所必需。但是,君王决不是最高的,君王之上有天。秦始皇相信自己就是天。儒者则宣告,皇帝不是天,不过是“天之子”,他必须服从天。更为重要的是,天意只有儒者能够理解,也只有儒者有能力提出政策方案,对上天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回应。 由此,儒者就打通了进入治理架构的通道,从而对秦制发动了一次根本性改造。皇权退让,儒家士大夫进入治理架构内,汉承袭自秦的治理架构发生了相当重大的变化,而转换成为皇权与士大夫“共治”体制。大体上,从董仲舒-汉武帝时代到晚清,正常状态下的治理架构均为“共治体制”,尽管士大夫分享权威的程度不等,其间也发生过重大的波折、变化。 这一共治体制的哲学表达是道统、学统高于政统,而在治理架构上,共治至少体现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面相: 第一,借助于独尊儒术的制度安排,接受过儒家教育的士人大规模进入政府,逐渐改变了秦制以文法吏为主体的政府形态,而建立起钱穆先生所说的“士人政府”。儒家士大夫具有明确而强烈的道德和政治主体性意识,他们组成的士人政府与皇权间出现了微妙的分立。士大夫一直试图对皇权予以控制和约束,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分歧乃至激烈冲突。 第二,借助于儒术的权威和进入政府获得的资源控制权,儒生共同体也在社会中开始树立治理的权威。儒生通过讲学等方式结成一个既有地方性,也有全国性的社团。同时,儒家士大夫构造了家族等社会自主治理组织。重要的是,皇权也承认儒家所代表的社会自主治理组织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利,由此才有了人们今天经常提及的“皇权不下县”。 第三,西汉中期以后,也出现了刑治与礼俗之治共同治理的格局。秦制是单纯的“刑治”,政府管理社会的唯一规则体系是刑律,执行刑律的主体是文法吏,这样的刑治体系类似于现代的警察国家体制。儒家深度进入社会治理架构后,封建的礼治部分恢复,演化为基层社会的“礼俗”之治。礼俗中渗透着儒家精神,其生成者、执行者也主要是社会中的“儒家绅士”。这样的礼俗之治是社会自主治理之本,官府主导的刑治则退缩到较为狭小的范围中。 由此可以看出,共治体制的基本框架确实是皇权制,但儒生进入,形成了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皇权是霸道,儒家士大夫代表王道。儒家士大夫对皇权有所妥协,但也有所抗衡,限制了皇权的暴虐。因此,相对于秦制的皇权绝对专制,共治体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宪政性质。过去两千年,中国文明之所以还保持了一定活力,就是因为,儒家对秦制有所抗衡与驯服。 当然,我绝不认为这个共治体制是完美的。它确实存在重大缺陷,因而也就难免“治乱循环”。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儒家士大夫也清楚地知道此一制度的内在缺陷,并苦苦寻找解决方案而不得。十九世纪末,当他们接触到西方现代制度之后,相当欣喜,而对此采取积极学习态度,因为,儒家向来就具有限制绝对权力的意向和精神。 8 这才是中国传统、中国精神 中国人向来都在追求尊严和自由的生活与文明、理性的制度,并取得了相当成就,这样的中国传统构成今天中国人走向优良治理的出发点 儒家追求人自由与尊严的精神,及其所创造的制度,构成了真正的中国传统,一种值得今人珍惜、思考、发展的传统。 中国历史中也存在第二种典范,即法家的物质主义理念,及其所支持的秦之皇权专制。“霸、王道杂之”,这两种传统始终交织、纠缠在一起。因此,中国两千年历史也就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双面性:有时很混乱,有时很清明;有时很残酷,有时很理性;人民好像是自由的,转眼间他们又毫无尊严可言。这样的双面性可由共治体制得到完满解释。 一百多年前,震惊于西方的现代景象,焦虑而不免焦躁的人们为着论证变革的紧迫性,更多凸显中西之不同,为此而刻意凸显霸道之主导性,如谭嗣同所说:“二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一说法影响深远,主宰了此后百年国人的历史认知。袁老师对我的批评,自有百年知识传统支持。 但在我看来,这看法终究不是理性的、客观的,不可取。因为,这样的认知完全有可能取消变革的任何可能性:假如中国两千年甚至五千年确实皆行专制,那就足以证明,限制、剥夺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制度最适合中国的国情、民情。这个族群只能过被人管制、奴役的生活,不可能过有尊严和自由的生活,因为,从历史看,他们没有这种意向,也没有养成这样的技艺。 对中国历史更客观的认知,有助于打破这一迷信。为此,我着意于发掘中国历史中儒家所代表的向上的传统。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只不过因为理论和激情的遮蔽,而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传统至少表明,中国人向来都在追求尊严和自由的生活与文明、理性的制度,并取得了相当成就,因而也积累了自由生活的技艺和构建优良制度的技艺。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与其他族群没有区别,并且,因为历史漫长而多有曲折,显得更坚韧、执著。这正是最为可贵的中国精神。 这样的中国传统构成今天中国人走向优良治理的出发点。这传统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在传统保存较为完整的东南沿海地区,社会自治相当发达。这就是优良治理的基础。透过这活生生的传统,可以深入理解西学的精髓;当然,透过西学,我们可以探究传统的限度及其“新生转进”之道。 (作者为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原标题为《儒家宪政主义源与流》)

Read More

南方周末 | 儒家是宪政主义吗——简评秋风的孔子观

宪政的核心是保护人的自由,手段是分权制约和坚持民主、法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自古至19世纪,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是统一的。呵呵,宪政主义的影子在哪里?这样的“共治”值几分钱? 近年兴起的“国学”热,是中国思想文化走向多元的重要现象。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应是多元、自由的,公民自由自在地选取和发展自己的爱好,各适其适。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是多数学者的共识。学者要重新阐释历史人物,必须严格遵循公认的学术规范,不能肆意歪曲历史为己所用,否则,很可能反倒糟蹋了孔子。 近几年,秋风兄热衷谈孔子。把“自由”、“平等”、“宪政”和“自由学术”、教育乃至“社会”的“创造者”等金箔往孔子脸上贴,信誓旦旦地说:这就是如假包换的真孔子;“中国人必须回到儒家!”这些前无古人的新装,在下阅后疑窦丛生。 首先说明,这与“托古改制”无关。清朝末年,兴起一股西学中源的思潮,把现代学术文化说成中国固有,“乡校”是议会的起源,民本就是民主,墨学是现代科学的由来,“礼失求诸野”。这种牵强附会的东西,受到严复批评后,梁启超承认这不过是“为俗人说法”。当时的先驱者这样做,确实是“托古改制”,为国人尚未熟悉的科学与民主开路;但客观效果不佳,已被他们摈弃。时移势易,21世纪的中国人早已超越了大清帝国臣民的蒙昧,用儒学或“礼治”渗入宪政,在清晰的宪政原则中,一杠子插入“儒家绅士治理”,与19世纪先驱用心良苦的“托古改制”风马牛不相及。 现代孔子? (邝飚/图) 其次,这也与“六经注我”无关。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创建自己的思想体系,通常广泛利用前贤的思想资源,阐释自己独特的思想成果。在陆九渊、王阳明和熊十力等人的身上就看到这样的锋芒。读者们会从这些文字中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但通常不会追究其历史真实性。 问题在于秋风兄一再表明,自己的有关文章和书籍才真正还原了孔子和儒家。历史不是可以让厨师随意加工的面团。既然号称史学,包括我在内的读者,就有权按照史学的要求鉴别其真伪。 再次,不言自明,这不是要不要继承传统文化之争。为了证明秋风兄的造像虚假,我引用了好些与秋风兄论点相左却为历代儒门弟子津津乐道的史料;这不是我对孔子的全面论述,更不等于要全盘否定孔子。篇幅所限,无法求全。 以下特掇拾秋风兄高论,供有兴趣的读者把玩,并略加评点如下。 1 必须回到儒家吗? “中国人必须回到儒家。这是无可逃避的命运。如果不回到儒家,中国就没有自我,因为中国没有灵魂。中国也不会具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必以精神的自主为根本。这灵魂就是儒家。”(秋风:《儒家宪政民生主义》) “中国当然要现代化,但健全的现代化过程必须确保国民的主体性。这个具有主体性的国民是由其共同的文化所界定、塑造的,而这共同的文化,只能是传统文化。”(秋风:《尊重孔子,现代化才有意义》) 简评:“主体性”是新左派二十年来叫得震天价响的口号;其内涵之一是反对“文化殖民”、“文化侵略”;调动民族主义情绪,筑起一道高高的防火墙,让人们活得安安稳稳。如此安邦妙计,焉能不荣宠有加! 秋风兄不是新左派;今日跟在马后摇旗呐喊,不失为新的文化奇景。 一个全称判断:“中国人必须回到儒家。这是无可逃避的命运。”霸气逼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愿回到儒家的中国人多如牛毛。“必须”云云,是法律强制,还是意识形态强制?现代公民的灵魂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至于具体的文化取向各各不同,容不得别人干涉。一个现代国家,要是有灵魂的话,那就是自由、民主、法治成为多数公民的共识并转化为不可侵犯的规则(制度)。把一个流派的文化,说成是国家的灵魂,冀图在抢占道德制高点的同时,形成意识形态强制(尽管秋风兄口头上反对意识形态),非常可怕。小民实在不懂“必须回到儒家”的指令,是不是在制造新的意识形态?假如一个公民拒绝儒家的“三纲六纪”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坚持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就是自己的灵魂,要不要挨批判? 稍加考察,“只能是传统文化”这个前提,就值得斟酌。1935年,国民党中宣部操纵十位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说:“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了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地不能算是中国人。”这是为国民党、蒋介石威权统治造势的。76年过去了,谢天谢地,中国人仍然熙熙攘攘活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不加论证,就确定这个前提,只能让人摇头叹息。 即使是传统文化,为什么一定是儒家呢?逻辑跳跃,无视现实。须知知识阶层中历来有不少人迷醉老庄,禅修更是至今仍然受到热烈追捧的风尚。 这是现代思想文化制度与“必须回到儒家”的对决,不敢等闲视之。 2 此封建类同彼封建? “美国一位史学家汤普逊曾说:‘封建制度可能是人们的头脑所能想出的最合适的政体。’我同意这句话。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经典封建制的姬周王朝,持续八百年,为时最久。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封建制的精妙。而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英格兰的宪政制度,正是封建治理之道实现新生转换的结果。”(秋风:《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 简评:西周封建制约在前11世纪至前771年;西方的封建制则从8世纪到14世纪。两者远隔万里,相距千年。 西方的封建制,有神权和王权的对立,有法治传统,议会传统,城市自治的传统,贵族和自由民享有种种自由,如此等等,孕育出现代自由、民主、法治、宪政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 西周的封建制没有冲破血缘宗法羁绊,影响所及,后来的中国传统社会,君师合一;行政与司法合一;儒家的三纲六纪转化为代代相传的律例;家族吞噬个人,父母、祖父母在,不准“别籍异财”——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权全为宗法关系排除。 把两者混为一谈,有如指狗熊为猫熊!如此论证,夫复何言! 3 孔子是自由平等的先驱? “阿克顿爵士说过,封建制是自由的,但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等级制。孔子坚持复礼,也即坚守封建的自由。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礼制的等级性,他已经注意到有人利用强势地位强制他人。因而,孔子同时提出仁的理念,把所有人置于一般的人的地位,从而,自由的人也获得了普遍的平等。”(秋风:《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 简评:孔子居然成为自由、平等的先驱!可惜,崇拜者举证能力太薄弱了! 提出的主要论据是仁,并引用《中庸》的话:“仁者人也”;且说“从而自由的人也获得了普遍的平等。”可是《中庸》那句话全文引下来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原意是仁也要按亲疏分等级,何来平等?至于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坚持等级,排斥平等的言行俯拾皆是,不再征引。 4 孔子不主张“尊卑等级制”? “当然,人们立刻会提出两句话,证明孔子或者儒家坚持等级制。首先是《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通常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思当然是鼓吹愚民政策。但其实,这句话应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秋风:《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 简评:这是前人早就玩过的手法。利用中国传统书简没有标点的弱点,固然可以逞口舌之快,但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检查: 孔子不是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吗?既然如此,何必知之?他也说过“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这表明“知之”与“不可使知之”一样,都是让卑下者不要侵犯尊卑等级制度。这才是关键所在。 再看看他的行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国铸刑鼎,孔子坚决反对:“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法律不应该铸在鼎上明文公布,否则,老百姓就不会老老实实尊贵,严格遵守贵贱秩序。这是地地道道的愚民术,孔子可谓言行一致;而且顺手一巴掌,打了乱说他提倡平等的人一个大耳光。 5 儒家就是宪政主义?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第二种宪政主义指向的制度形态是董仲舒-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这里至少存在三种共治制度:士人政府与皇权共治;社会与政府共治;德治与刑治并存。”(秋风:《儒家宪政民生主义》) 简评:确立三纲,是董仲舒对儒家的一大贡献。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又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的基本含义是卑下者对上的绝对服从,等级绝对不能逾越;董仲舒说这是不可抗拒的天意。因此,什么平等啦,共治啦,统统是废话!这下秋风兄可惨了,董子连一点脸面都不给啊! 更好玩的是秋风兄认定这是“宪政主义”!宪政的核心是保护人的自由,手段是分权制约和坚持民主、法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国政治学家麦基文认为:“宪政的实质,是政府权力和独立的法院审判权的平衡,美国宪政的根源可经由英格兰历史而追溯至古代罗马。”法国大革命宣布的“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更是政治学的常识。中国自古至19世纪,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是统一的。这个国情,路人皆知。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也是不留情面的主儿,一句话就把董仲舒送进大牢,差点掉了脑袋!呵呵,宪政主义的影子在哪里?这样的“共治”值几分钱? 6 礼治保障自由? “礼治就是自由的保障。”(秋风:《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 简评:看看孔子执政时为人乐道的政绩,就知道礼治是怎么一回事了。 “孔子摄相事,……(鲁公)会齐侯夹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史记·孔子世家》)演员表演了孔子不喜欢的节目,就要“手足异处”。孔子没错,因为他坚持的是礼治,不过与自由不搭界! 《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孔子加给少正卯的五条罪状中,除了第一、二条,所谓心险、行辟难于界定的罪行外,后三条都是言论罪。说孔子是摧残言论自由的先驱,可谓有根有据。何况他早就说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一个有言论,有行动,容不得不同意见的人,何来“自由的保障”? 此事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明文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其他史料中也言之凿凿。要想一笔抹杀,难! 7 “皇权不下县”就是宪政结构吗? “汉武帝之后就出现了皇权不下县,在秦的时候可不是皇权不下县,皇权统治到每一个人,在汉武帝之后,其实中国就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的宪政主义的体制,……叫做‘共治体制’,士大夫和皇权共治体系,这就是双元的权威,使宪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根据这样的分析,中国的本身的宪制已经有了明显的宪政主义的色彩。”(秋风:《在儒家传统中发掘宪政资源》) 简评:与农耕自然经济相适应,直至大清帝国,政权一般仅设置到县一级;县以下是宗族统治,与政权直接连结,形成中国特色的宗法专制制度,从宫阙到基层社会,基本骨架是儒家的三纲体制。这是一元化的专制社会,没有什么二元结构。谓予不信,请看著名的有典型意义的族规: 曲阜《孔氏族规》:“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笞责三十……至大反常,处死,不必禀呈致累官长。大盗,亦家法处死。”“禁止诉讼。” 宋代司马光制定的《司马氏居家杂仪》: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 依靠儒家的三纲,宗族统治是专制政权的直接延伸,保护公民自由,只是秋风兄的想象。 8 孔子创造了“会社”与民间教育? “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工商业的力量不够强大,没有有效组织起来,并没有发展出欧洲的‘市民’社会。万幸的是,有孔子,有孔子创造的学术和教育,中国出现了另外一个社会,这就是儒者、士人组成的会社。在此后两千多年历史中……他们构成了一股宪政主义的力量。”(秋风:《在儒家传统中发掘宪政资源》) 简评:时至二十一世纪,大约没有几个人相信“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能秋风兄是个例外。他认为,孔子以前中国没有教育,没有学术,也没有社会。 老子是孔子谦恭请益的师长,一部《老子》,至今仍被海内外学者推许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秋风兄却斥之为纵横家言。 中国教育是不是孔子创造的?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子产比孔子早生几十年。他执政的时候就有学校了,而且人们可以在其中议政,似乎有点公民社会的味道了。即使是民间教育,也很难说就是孔子创造的;与孔子同时的少正卯就是与孔子竞争的民间教育家。 顺便说说,秋风兄认为中国“在战国以后开始出现了政府”。(同上)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做大司寇,是不是政府?据《史记》记载,西周建立初期,康叔就做过司寇,那是民间社会还是政府? 那么,孔子却是创造了足以成为“宪政主义力量”的“另外一个社会”吗? 自古以来,都有一些耿介之士,或是“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诸侯”,或是“从道不从君”,传承浩然正气,千祀不坠。不过,这些是高山仰止的奇士,并没有形成一股足以牵制皇权的强大力量,更不用说与之共治了。有时社会危机尖锐,有过反抗的群体;但往往事过境迁,就烟消云散了。个别朝代相权较大,但皇权绝对专制的基本格局未变,宰相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多数时候可以随时收回,大臣和宰相随便被杀戮的并不罕见。至于被秋风描绘为已组成民间会社——公民社会的士阶层,也是不给秋风争气的群体。在儒学熏陶下,他们恭顺成性,绝大多数心甘情愿俯伏在皇帝脚下,除了醇酒、美女为伴的雅集,闻党色变。“宪政主义力量”云云,真不知从何谈起! 9 董仲舒和康有为“最伟大”? “在19世纪最后几年,康有为第一个系统地形成了现代建国方案——现在看来,这是最为健全、完整的方案,中国人也曾在构建民主政体与保持固有传统之间努力保持平衡。”(秋风:《尊重孔子,现代化才有意义》,董仲舒和康有为是“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们是真正的儒家”。(秋风:《自由的孔子》) 简评:康有为“第一个系统地形成了现代建国方案”?在康有为还不知新学为何物或刚刚开始接触新学的十九世纪70—80年代,已经有好些仁人志士在探索和提出建设现代国家的方案。这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众所周知的事实。翻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吧,这是不是健全、完整的现代建国方案?“第一个”不是随便可以说的。 秋风兄还称董仲舒和康有为是孔子之后两个最伟大的人物。以康有为来说,秋风兄可能不太了解有关的研究成果。 他推动戊戌变法有功;但由于他的莽撞,由于他的政治幼稚病,这次变法被断送了。 他的所谓公车上书,已经证明是造假,而且此公造假成性。 在他家长式的领导下,保皇会走到破产边缘。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已经取代他成为这一流派的思想领袖。 他言行不一,早为包括不少他的信徒在内的众人诟病。 1909年,著名教育家、广东士绅刘士骥因为“为国不党”,坚决不肯将自己募集的“振华公司”的股金交给他支配,居然被他派人暗杀,留下一笔没有偿还的血债! 说到“建国纲领”,《大同书》是康有为的最高纲领。他规定:大同之世“用器精,可以诇(xiong刺探)察人之行事,令人难惰、难偷、难诡,令人惊犹鬼神之在左右,使人不敢为恶,则善行自进。”“大同之世,自发至须眉皆尽剃除,五阴之毛皆当剃落……故一毛尽拔,六根清净。”这样整天受监控,全身要剃光的生活,我辈无法消受,还是留给吹捧他“最伟大”、“系统地形成了现代建国方案”的人去享用吧。 10 宪政与儒学到底是何关系? “台湾其实从来没有过什么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在蒋氏父子执政期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是采取很强的保护措施的,可是实现了宪政。日本也是这样的,韩国也是这样的,都没有试图摧毁儒家再建立宪政制度。”(秋风:《在儒家传统中发掘宪政资源》) 简评:台湾的宪政是两蒋父子整天把子曰、诗云挂在嘴边得来的吗?不知秋风兄有没有读过胡适、傅斯年、雷震、殷海光等人的传记和后期著作,有没有涉猎过台湾民主运动史?看过胡适的墓志铭吗?两蒋政权对思想犯——盗火者的镇压血泪斑斑,墨迹无法掩盖血迹!思想变革是社会转型的先导。蒋介石贬斥、阻挡新文化运动,“以民族思想为第一”(《中国之命运》),意在巩固自己的威权统治。值得为之喝彩吗? 君知否:日本的宪政是1945年战败后才真正实现的;1889年后日本有宪法无宪政的历史,导致中国平添两千余万冤魂。读过天皇和明治政府的《幼学纲要》、《教育敕语》和《军人敕谕》吗?灌输“忠孝为本”、“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是他们屠杀中国人的重要思想支柱! 老朽愚鲁,不当妄言。然兹事体大,不敢缄默。冒犯之处,敬请原谅! (作者为中山大学教授,下期刊发秋风的回应文章,敬请垂注)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