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

南方周末 | 悲情挪威:排外的荒谬

所有文化皆因交流而成长,因自满而衰亡。挪威凶手布雷维克“反多元文化”的背后,让我们省思排外者那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近来国际经济衰退,“抢人工作”的廉价外来劳工常成众矢之的。许多国家,尤其在欧洲,皆发生仇外与反外来劳工暴力事件,极右派更趁机崛起。大规模运动已屡见不鲜,个人层级的排外仇视,更足以星火燎原——2011年7月22日,32岁的挪威白人男子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制造了近百人丧生、近百人受伤的重大爆炸枪杀事件。这是自二战以来,挪威最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凶手布雷维克并未受到压迫,生活无虞,却残忍杀害众多与他素无瓜葛的青年。他的作案动机不明,或许自己也说不出道理。根据报道,他“偏向右翼,亦即基督教里的基本教义派”,而其网站帖文主旨是“反多元文化、反伊斯兰,认为挪威移民政策太宽松,以及多元文化瓦解欧洲的文化、传统、认同和民族国家”。 看到如此“宣言”,我想起作曲家凯鲁毕尼(L.Cherubini,1760-1842)。 凯鲁毕尼是法国一代大师,其歌剧和圣乐特别受到推崇,仰慕者包括贝多芬。他自1822年起担任巴黎音乐院院长直至过世,堪称当时法国最具权势的作曲家。也因权高位重,凯鲁毕尼得以跋扈遂行他的意志,其中最著名一项,就是外国人不得就读巴黎音乐院。 如此排外条款,背后自是凯鲁毕尼以法国为尊的骄傲。就在当上院长来年,他拒绝了一位12岁钢琴神童的入学申请。即使他已是彻尔尼的学生,在维也纳造成巨大轰动,只要不是法国人,不收就是不收。 这位神童后来成为称霸巴黎,事实上是称霸世界的演奏圣手。他一辈子都记得凯鲁毕尼的“厚待”。当他退下舞台专心于创作与教学时,他的大门为各国学生而开,还一再告诉后辈凯鲁毕尼当年的决定。你一定已经猜到他是谁——是的,他就是钢琴之王李斯特(Franz Liszt)。 “反外劳”和“只收本国生”心态一体两面。优越感往往来自自卑,而越自卑就越逃避。跋扈张狂,其实只为掩盖事实。希特勒颂扬血统,“净化种族”,可他自己,身高眼睛发色,却无一符合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典型。至于凯鲁毕尼,让我们看看他的本名:Maria Luigi Carlo Zenobio Salvatore——他根本是出生于翡冷翠,25岁至巴黎发展,30岁后把名字改成法文版“Marie-Louis-Charles-Zénobi-Salvador”的意大利人呀!一旦在法国受到肯定,凯鲁毕尼刻意比法国人更法国人,还不让别人成为法国人。这样的面孔处处皆有,我们至今仍无比熟悉。 只有法国人才能表现法国吗?凯鲁毕尼掌院十一年后,一个自科隆前来的德国小孩谜一般地进了巴黎音乐院。他因穷困而于来年辍学,几经波折却终究在巴黎生根。他的音乐那么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巴黎,创出独特的“笑闹歌剧”而成花都之王——他就是“康康舞”的作者奥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和前辈麦雅白尔(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法式大歌剧王者一样,这两位德国人接续主宰巴黎歌剧舞台,证明才华与努力是超越国籍的语言,凯鲁毕尼的行为不过是音乐史上的笑话。 “证诸历史,所有文化皆因交流而成长,因自满而衰亡。文化越是深厚,越能在传统之外寻求新的灵感。”在越南出生成长,于莫斯科精进琴艺,现居加拿大的1980年萧邦钢琴大赛冠军邓泰山(Dang Thai Son),曾如此分析自己的文化观察。他的演奏之所以感人至深,不只是因为他能进入作曲家与作品的神髓,或许更来自他对不同文化的开放学习:“东方对西方的了解远比西方对东方来得多,如能深入自己的文化并谦虚学习,我们反而能更深刻表现西方音乐。”就以挪威为例,其扬名国际的钢琴家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精湛琴艺皆奠基于移居该国的捷克名师贺林卡(Jiri Hlinka)。若非当年挪威政府愿意广纳各国人才,补强国内音乐教育之不足,又何来安斯涅今日的辉煌成就? 音乐如此,其他何独不然?挪威血案发生后,全球媒体最初报道多将箭头指向穆斯林,背后的成见不言可喻。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家芭拉吉因此评论,“这是挪威悲惨的一天,也是新闻界可耻的一天。”非我族类,其心可同,更能带来新观点,自交流中为彼此引注活水。邓泰山的话言犹在耳,愿我们都能深记今日的教训。 (作者为音乐学博士候选人)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镇压措施强化维吾尔人的不满”

《日报》(8月2日)认为,”喀什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发生,并不清楚,大多数中国媒体的报道只有寥寥几句话。” 该报分析说, “为了安抚,近年来北京政府向新疆投资很多,而且计划将喀什扩建成为中国西部和中亚邻国之间的贸易中心。北京许诺给予工作和富裕,以阻止发生2009年那样的骚乱,当时在首府乌鲁木齐将近200人死亡,大都是汉人。可是维族人抱怨说新工作的获益者主要是汉人。 “警察强力控制维族人,激发仇恨,拆除传统居民区也让喀什的许多居民愤怒。此外,让人恼火的还有当局执行的规定:公务员和国企职员不准留胡须或者包头,据说和田的抗议就是因此而激发的。” 《新苏黎世报》8月3日报道说,新疆的攻击事件发生后,北京政府和维族流亡者”相互归咎责任”。”北京政府多年来就将新疆的恐怖活动归咎于东突厥斯坦的伊斯兰党,有议论说该组织与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北京还认为其它流亡组织,尤其是总部设在慕尼黑的维吾尔族世界大会,是恐怖分子的走狗。”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喀什路边的一个挑水人 该报认为,”新疆党委书记张春贤再次宣布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然而,恰恰是这些措施引起许多维吾尔人不满。清真寺被控制,儿童的宗教课被禁止,去麦加朝圣必须经过当局批准,许多维族人被拒发护照。” 《明镜周刊》8月3日写道:”中共领导人是没有夏季休假的,在温州列车灾难后,他们不仅得平息人们针对建造高铁网时可能的欺诈、草率和腐败的民愤。另外,在主要是穆斯林维族人居住的西部地区新疆,新的骚动又起来了。” “北京指控恐怖分子” “对于中国西部发生的事,北京归咎于在巴基斯坦受过培训的伊斯兰杀手。然而中国政府没有说明细节。引人注目的是,本周初巴基斯坦三军情报部门(ISI)负责人艾哈迈德暿嫜暸料模ˋhmed Shuja Pasha)将军抵达中国首都,据说该情报部同情甚至与基地组织这样的恐怖组织有联系。” 该刊指出,”可是,恐怖行动的背景并非像中国方面所声称的那样明确。迄今东突伊斯兰运动没有承认新疆的袭击是自己干的,这个组织本身还是一个谜,比如它有多少斗士,谁是首领都不清楚。 “相反,可以肯定的是,许多维吾尔人不满。他们感到被汉族移民管束,经济上被甩在后面。……” 该刊还认为,”刺杀事件发生后,迅速归咎罪责引起穆斯林人的怀疑,认为北京在找借口以加强对付维吾尔族批评者。” 报摘:林泉 责编:邱璧辉 (以上内容摘自或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觉醒与抗争:中东、北非事件的深度观察

作者: 文化纵横杂志  |  评论(3)  | 标签: 时事观点 作者:辛旗 2011新年伊始,中东和北非的社会政治动荡一夜之间突然爆发,从突尼斯、埃及到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再到也门、巴林、阿曼,迅速蔓延开来。这难道仅仅是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网络传播新技术的推动吗?抑或是美国式“民主”过去十年在东欧、乌克兰、中亚引发“颜色革命”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吗?发生在中东、北非的这场社会政治变革绝非如海内外媒体标题式炒作的那样简单,一场大范围的社会政治运动必有其复杂根源并会带来深远影响,我们必须从更为广阔的哲学、历史、文化和经济的时空背景进行深度地审视。 中东、北非政治变局的社会视角 1.社会阶层流动的停滞 一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具备一套相对公平、公正的人才筛选机制。个人可通过知识、财富、经验和年龄的积累以及自身合法的努力奋斗不断向社会上层晋升,从而带动社会的进步。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阶层资本占有多寡的不平衡,带来了严重的贫富不均和阶层分化。中东和北非地区石油蕴藏丰富,金融资本控制更加严重,社会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极为悬殊,官僚主义和腐败肆虐,致使这些国家的民众靠个人能力晋升无门,对社会稳定起到“压舱”作用的中产阶级逐渐萎缩,极少数统治阶层与广大底层民众之间的矛盾对立尖锐,最终促发了社会政治的动荡。这种情况在亚洲国家也存在着巨大的隐忧,亚洲社会的金融资本多表现为家族资本主义、裙带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衍生出“派阀政治”、“黑金政治”和“官二代”、“富二代”问题,出现了社会角色的变相世袭制,公正的人才筛选、晋升机制逐渐崩解,身份阶层不断固化,阶级矛盾再度激化,给社会正常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警示意义不可轻视。 2.全球化导致的文明灾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社会“全流通”形态的强化,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遗憾的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各文明交流融汇的全球化,因为它没有带来不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和共存,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化、全球化意味着“美国化”、“西方化”和“资本主义化”。这种狭隘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抹杀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以及生活习俗受到了极大伤害。在阿拉伯世界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像穆罕默德那样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先知,但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中东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声音了。“全球化”腐蚀了各国有良知的知识阶层,使他们成为资本牟利的“专业工具”。1945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长艾伦•杜勒斯在一次国际关系委员会的演讲上说:“(美国的敌人)他们的自我意识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消亡。比方说,我们(美国)将从文学和艺术中逐渐抹去他们的社会存在,美国将训练那些知识分子、艺术家,打消他们想表现或者研究那些发生在人民群众深层的过程的兴趣。文学、戏剧、电影——一切都将表现和歌颂人类最卑劣的情感,美国将使用一切办法去支持和抬举一批所谓的艺术家,让他们往人类的意识中灌输性崇拜、暴力崇拜、暴虐狂崇拜、背叛行为崇拜,总之是对一切不道德行为的崇拜。在国家管理中,我们要制造混乱和无所适从……”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失去其特有的文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特性,就无法创造出丰富的思想去滋养其政治智慧,引导社会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3.国际金融资本的奴役 当今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人类发展模式(或称为“华盛顿共识”),表面上看是自由、民主,但实质上是继古代罗马帝国以军事征服实现“罗马化”、殖民化,奉行贵族统治奴隶制度之后,在20、21世纪金融资本主导之下的新的“奴隶制”。奴隶主就是各国的金融寡头、银行家、高利贷者、房地产商和资本家。他们通过全球化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培植操控统治者、控制贸易、榨取最大的剩余价值、推销“普世价值”等做法来奴役全球不分国籍的中下层民众。金融资本打破国界的自由流动和追求利润的绝对化,带来整个绝对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发达国家以从发展中国家输入劳动力来维持自己国内相对的社会福利制度,并向国外转嫁危机,同时也导致本国民众的失业。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的各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价格被资本家极大地压低,也造成穷国的中产阶层大量失业。目前,在金融危机尚未消退的美国,失业率超过20%,世界各地区、各国失业率同样居高不下,中东和北非这些产油富国也难逃噩运,这正是此前金融危机以及这次中东、北非地区政治动荡的共同根源之一。 中东、北非政治变局的历史视角 中东和北非地区早在公元6~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整个穆斯林世界曾经历过一个阿拉伯民族统一的过程。后来,由于内部教派冲突和异族入侵而长期处在被分割、被统治、被剥削的境地。近代历史上这一地区又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期控制,18世纪末到19世纪曾遭受英国、法国的侵略、殖民统治以及对其宗教文明的压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历经英美与德国之间相互争夺的苦难。从18世纪开始,受当时社会革命思潮和伊斯兰教宗教改革的影响,阿拉伯世界不断萌生回归统一复兴的愿望。此次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社会政治动荡,正是这种历史的压抑情绪与强烈的复兴愿望相互激荡的结果。 1.中东和北非各国被殖民的厄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四处殖民的英国实施“3C航路计划”,在开普敦、开罗、加尔各答通过海上商路和海军优势建立起海上霸权,压制普鲁士德国的“陆权”。普鲁士德国为获得南下波斯湾出海口,与英法争夺殖民地,对之以“3B铁路计划”,企图将柏林、拜占庭(伊斯坦布尔)、巴格达连接起来,借以将势力范围扩张到北非、中东,乃至中亚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为防止中东地区落入德国之手,联合阿拉伯人对抗德国、奥匈帝国主导的同盟国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承诺战胜后让土耳其帝国版图内的阿拉伯民族独立。但德、奥、土战败后,西方列强开始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各国仍然控制在英法等列强之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卷土重来。隆美尔将军的北非军团几乎没有海军支援、跨地中海的海运补给,仅在少量空军支援的情况下,用700多辆坦克,就横扫整个北非,把一场战役打成了在北非的战略行动。隆美尔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主要是因为德国在北非地区打着所谓“驱赶英法殖民主义势力,还阿拉伯人独立自由”的旗号,受到了阿拉伯人的欢迎和支持,特别是北非的帕帕尔部落(利比亚的卡扎菲就出生于此部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再次兴起,对中东觊觎已久的美国利用阿尔及利亚事件,赶走了法国势力;接着又利用1958年的伊拉克革命迫使英国的势力退出中东和海湾地区。作为西方殖民政治与文化的新代表,美国依然带着老牌殖民者嗜血的特性极力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资源,从阿拉伯各国身上劫掠资源,榨取财富。 2.插入阿拉伯世界心脏上的尖刀 长期以来在中东地区,英、法、美等国为了实现殖民欲望、攫取利益,与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结盟,有计划地从欧洲将大批犹太人迁入中东的巴勒斯坦地区,“以犹制阿”。二战后联合国一成立,最初的决议中就包括支持犹太人建国的第181(2)号决议。以色列犹如一块西方的飞地,在中东富饶的石油之土上插入一把尖刀,这完全是英美殖民者人为造成的一个肮脏的政治阴谋。以2000多年前历史记载以色列的地域来决定一块20世纪中东土地的领土归属,是非常荒唐的。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随即爆发。此后,在近30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总共打了五场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民族对以色列的非正规作战及各种冲突持续至今。以色列不仅成为英美等强权国家攫取殖民利益的一颗棋子,也被阿拉伯世界视为其回归复兴、重振辉煌所必须扫除的障碍。冷战时期,中东和北非地区各国一部分投向苏联阵营,一部分投向美国。埃及和叙利亚倾向苏联,但没有和苏联结盟,美国则支持以色列,同时分化阿拉伯产油国的王室政权。此后就是美苏两股势力的较量,中东、阿拉伯国家围绕阿以争斗形成了前线国家、二线国家、三线国家。前线国家就是与以色列版图接壤的国家,如叙利亚、埃及、约旦、黎巴嫩等。在冷战状态下,由于美国强力支持以色列,造成了中东前线国家军事上纷纷败退。中东战争打赢了,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荣耀;打输了,前线国家独吞苦果。一些前线国家无法承受军事、政治、经济、财政压力,埃及最先退出,单独和以色列媾和,在1978年签署《戴维营协议》。之后,叙利亚被逼到第一线,在戈兰高地的萨姆导弹阵地和米格战斗机被以色列打得体无完肤,开始后退。约旦又被推到前台,此时巴解组织总部设在约旦。约旦国王与巴解组织首脑阿拉法特反目后,巴解总部被迫从约旦撤出迁往黎巴嫩。此后,美国就支持以色列攻打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迫使巴解组织放弃重武器,化整为零分散到十几个国家,从此巴解组织武装部队作为抵抗以色列的一支正规军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并导致了针对美以的武力抵抗的所谓“恐怖主义”定位的兴起。 3.美国分化阿拉伯世界造成的仇怨 在利用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国家的同时,美国还不断制造矛盾,分化阿拉伯世界。1978年,伊朗巴列维国王被霍梅尼宗教革命推翻。霍梅尼乘势而为,号召推翻以伊拉克为代表的穆斯林世界各国的逊尼派世俗政权。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美国先是支持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阻止伊朗旨在反美的宗教革命在海湾和中东地区蔓延,同时支持基地组织的前身在阿富汗与入侵的苏联军队对抗,以扶植宗教势力来阻止苏联在穆斯林世界“输出革命”。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打下来,双方两败俱伤。两伊激战之际,利比亚的卡扎菲力挺巴解组织,挑头争取阿拉伯统一。利比亚觉得阿拉伯国家都上了美国人的当,于是在埃及的纳赛尔去世、萨达特被刺杀后,卡扎菲跳出来要搞阿拉伯会议并公开支持中东各国民间宗教组织和激进团体对以色列和美国的暴力抵抗。美国无法容忍卡扎菲以武力抗美,1986年采取“黄金峡谷”行动对利比亚进行轰炸。卡扎菲开始沉寂下来。其后,美国支持的萨达姆政权军事实力在两伊战争后不断强大,萨达姆此时开始膨胀,认为伊拉克具备了统领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重振穆斯林雄风的实力,并出兵侵占了历史上曾是伊拉克一个省,后被英国殖民统治者强行划出版图的科威特。美国又开始联合西方国家打击伊拉克,在其北部支持库尔德人对抗萨达姆。伊拉克是一个多教派多民族的国家,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萨达姆的逊尼派在国内各种势力中只占三分之一,人口比例仅24%,根本不可能动员一场全民族战争。正是在美国“分而治之”策略之下,中东、北非各国内部、各国之间的仇怨不断加深,各国民众对美国的怨恨也随之积累,要求重振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愿望和宗教理想始终被压抑着等待时机迸发。 4.阿拉伯人民复兴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穆斯林世界几乎每10年便产生一位领导伊斯兰社会复兴运动的精神领袖:1960年代埃及的纳赛尔、1970年代埃及的萨达特、1980年代利比亚的卡扎菲、1990年代伊拉克的萨达姆、2000年代阿富汗的本•拉登。在当今穆斯林世界,埃及的穆巴拉克是靠美国扶持的,利比亚的卡扎菲后八年统治完全奉行亲美政策,一些中东、海湾地区产油国家的王室政权也亲美。拯救伊斯兰文明靠阿拉伯各国的政府首脑和受西方影响的知识界精英人物都不行了,这次站出来的就是人民。王室、政治强人、脆弱的民主政权目前正面临统一的阿拉伯运动或者说是穆斯林世界文明复兴崛起的冲击。这种崛起借助“推特”、“脸谱”等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和新兴媒体的传播广泛地深入到了民间,促使阿拉伯复兴运动从高层转向全民,并以争取民生、争取民主的方式在黎巴嫩、阿尔及利亚、伊朗兴起后,转向整个穆斯林地区,其影响今后甚至可能波及印尼、中亚和东亚一些地区。 5.渔翁得利的土耳其和德国 面对这次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社会政治变动,最得意的是土耳其和德国。土耳其近代以来就有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社会改良运动,其在凯末尔领导下现代化运动稳健推进,转型较为成功。冷战结束后,由于北约、欧盟对土耳其的刻意边缘化,伊斯兰文化占主导的土耳其得以和西方保持着一定距离,因此其政权并未受到冲击。下一步,土耳其影响力重回中东的趋向非常明显,将来在穆斯林世界的发言权会不断增大。还有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主动忏悔,并利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际迅速推倒“柏林墙”实现东、西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仍延续了历史上德意志民族的“东西并进”政策。在解决了与法国之间的百年恩怨、用经济利益收买了衰落的俄罗斯之后,接着开始重启南下政策。上世纪90年代,整个欧洲似乎在德国的领导下走向经济和政治的统一,欧盟GDP总量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且发行了统一的货币——欧元。整合统一的欧盟是主权国家联盟,其对重建世界秩序的追求,与美国意见相左,这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1999年,美国便借科索沃战争在继续肢解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同时,整治了一下德国。因为德国势力南下巴尔干地区,支持的是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德国的举动显然是想重回德奥一战时控制的地区。当年德国为自己建立“第三帝国”的利益而支持阿拉伯人民穆斯林世界和伊斯兰教信仰者反对英法殖民者,反对美国,而今在同样地区呈现出历史的回归。 中东、北非政治变局的经济视角 1.石油经济霸权的终结 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资源是支撑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命脉。二战后,美国给中东石油国家以政治上的“独立地位”,换取经济上的继续掠夺。美国通过跨国石油公司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每桶2美金收购石油,卖出价每桶12美金,从中掠夺了阿拉伯国家无数财富,怎能不招穆斯林世界的愤恨?从1946年开始,一直到欧佩克成立,赤裸裸的掠夺才告一段落。但美国建立在石油利润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美国开始利用手中的金融资本改头换面地继续掠夺全球人民的财富,直至形成“美元+武器”的全球霸权。这次中东和北非民众力量的崛起,导致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和中东产油国强化对石油定价权的掌控是必然的。对此,中国也应好好思考,早作应对,不能仿效美国的发展模式,更不要步美国后尘与中东、海湾、北非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结下恩怨。 2.中国投资安全保障的省思 中国这次在埃及、利比亚和其他地区投资因动荡造成的损失数以百亿美元计,主要原因是投资的主要方面不是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更多的是国营、民营资本的营利行为。单纯追逐利润的海外投资随时会在政局变革中被剥夺,除了撤出劳工、工程人员和侨民,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不是美国那样的军事强权。而上世纪70年代,在“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指导下,为保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国在亚、非、拉美有一批“穷朋友”、“小朋友”。中国的援助与经济合作项目是国家战略行为,“只谋其功,不计其利”。比如接建贯通东非与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坦赞铁路,是国家行为的援助,获得的是中国在第三世界拥有广泛号召力的国家利益;现在民营资本四海逐利,走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之路,带去了资本和劳工,赚取人家的钱。中国在对外投资问题上,一定要深入调研,坚持共同发展、公正和谐的世界秩序理念,以此完善投资机制,加强安全保障,及时规避风险。 3.发挥中国经济影响力的良机 中东、北非动荡后政权更迭,伊拉克重建、阿富汗重建、中东海湾产油国石油生产配额的调整和油价的浮动将导致整个穆斯林世界、信仰伊斯兰的国家重新进行经济整合,推动经济复兴。而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美国影响继续衰退,我们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要有战略考量。是单纯赚钱?获得能源?还是帮助复兴,互利互惠?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和长远规划。不能乘人之危,发其国难财,更不是单纯派几个商人去赚钱,而要结合人类文明多样性,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新秩序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做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筹划。对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西亚、印尼、巴基斯坦、中亚各国的经济政策也应如此。 中东、北非政治变局的政治视角 1.推销“民主”自食其果 从政治角度观察,美国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美国推销“普世价值”、“民主”、“自由”的所谓“华盛顿共识”的“王道”外衣被掀起了一角,露出了“霸道”赤裸裸的身体,揭露“国王新装”的“孩子”就是中东、北非,是中东和北非的人民剥下了美国“王道”的外衣,露出其在“自由”、“民主”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美国不是搞“民主”吗?它何时在产油国王室政权上动过手?何时在为维护美国利益的军政权、独裁政权上动过手? 2.追求民族、宗教复兴的“中东波” 这次中东、北非社会政治动荡是冷战之后新一波世界格局的调整。如果当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苏东波”,那这次就是“中东波”。“中东波”从政治学上定义,就是民族民主主义、反美反殖民压迫、争取阿拉伯民族、穆斯林世界和伊斯兰教复兴的社会运动。这次“中东波”将会引发一些君主制国家逐步走向君主立宪,强人政治从军政府体制走向民选政府。草根政治集团包括穆斯林兄弟会、哈马斯、基地组织以及强大的伊斯兰宗教社团,将可能以参与竞选投票的形式上台执政。经历过19、20世纪伊斯兰教现代意义上改革的“苏菲运动”之后,“双泛”——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可能会在中东、北非、海湾、南欧甚至中亚等地区再次兴起。 3.美国、以色列的困境 在这次“中东波”之后,以色列安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未来靠当年《戴维营协议》形成的埃及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国家、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停战议和、相安无事的局面将告一段落,巴勒斯坦问题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会再起波澜。《戴维营协议》时代的结束,必将形成支持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新的前线国家,各国新崛起的政治人物也会随之登场,新一轮的反以色列浪潮会在中东展开。这是“中东波”留给美国和以色列的巨大考验。 4.中国角色的定位 面对这次“中东波”,中国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深思。全新的穆斯林世界、日益强大的伊斯兰教信仰、追求联盟的阿拉伯国家和融合了西方教育与伊斯兰教信仰的新一代政治精英,我们如何应对并与之共处打交道,要慎重研究。无论如何,在这一波中东、北非重大社会政治变革面前,对所谓美国主导的反恐问题,中国应该有基于国家、民族、文化利益的谨慎缜密的反思。因为“恐怖主义”最初是美国对巴解组织和一切反美的不同政治、宗教信仰组织宗旨和行为的美国式定性,是与伊斯兰世界对抗的一种霸权主义策略。未来,那些受基地组织系统训练、穆斯林兄弟会培养、“双泛主义”熏陶、在哲学修养和宗教信仰上又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年轻一代或将走向政治前台。难道这些人都是美国定性的“恐怖主义分子”?由于在反恐问题上认知有所不同,加之各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以至我们在处理内部民族关系上出现了或多或少值得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去注意的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信仰共存并相互融合的统一体,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家庭。我们不能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对事物划分的标准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否则会造成我们内部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之间的对立。我们要加强与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联系,强化与中亚南亚盟友特别是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稳住我们的西南、西北地区。应当坚持世界大同理想,主张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文明多元并存、共同发展,客观公正地看待、理解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文明复兴的愿望。 (作者单位: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3 个评论 文化纵横杂志的最新更新: 封面选题:到非洲去 / 2011-08-02 14:51 / 评论数( 2 ) 巨震:日本的分水岭 / 2011-08-01 12:12 / 评论数( 3 ) 从“朝贡和平”到决战决胜 / 2011-07-18 16:50 / 评论数( 2 ) 儒家与民族主义能否相容? / 2011-07-18 16:49 / 评论数( 1 ) “中国特色”的法治如何可能? / 2011-07-04 10:35 / 评论数( 10 )

阅读更多

外交画报:挪威的五星级监狱

外交画报:挪威的五星级监狱 从平板电视,到慢跑小径,这可能就是挪威杀人狂的最终归宿。 图片来自于亚力克斯 · 马西( ALEX MASI ) 2011 年 7 月 25 日       毫无悔意的挪威杀人狂( 译者注:或者称为“群众杀手” )——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 Anders BehringBreivik ),现已被捕。然而,该国的刑罚系统,是全世界最宽松的刑罚制度之一,为此,他应该感到庆幸——然而,是否他真的值得享有(这样宽松的刑罚体制)呢?在挪威是没有死刑的,最长的刑期也只有 21 年(附注:如果一名囚犯,仍被认为构成威胁,其刑期可以 5 年为限,继续无限期延长。但根据挪威行政官员的说法,即使有此规定,这种(延长刑期)情况也极难出现)。在挪威,刑罚制度的指导原则是改过迁善,而非惩罚——面对他严重而冷血的罪行,这一观念有点难以被接受! ************************************************************** 译者注: 群众杀手( mass killer ),有别于连环杀手( serial killer )。“群众杀手”作案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越多人看到越好,懂网络的还会事前发布消息或留下恐吓录影。他不是士兵上疆场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是以赴死为目的,拉上尽可能多数的人陪葬。如此,死刑对他毫无意义,自然没有任何吓阻作用。 **************************************************************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不得不完全摒弃他们的复仇渴望,断绝对作为惩罚和痛苦之地——监狱的关注,” 一位挪威 监狱管教员告诉《每日邮报》。 “ 在狱中,完全不需要苛刻的监狱环境,只用剥夺某人一段时间的人身自由,就已是足够的惩罚了。 ”       虽然,挪威最新的监狱可以关押强奸犯和谋杀犯,但是,哈尔登监狱( Halden Prison )——该国中,拥有最多安全设施的第二大监狱——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豪华的沉睡野营地。实际上,建筑设计师们讲,他们刻意的、尽量的避免“桎梏感”。当它在 2010 年启用时,一些新闻帐户称其为,世界上“最有人情味”的监狱。 ************************************************************** 译者注: 哈尔登监狱(挪威语: Halden fengsel )是一座位于挪威的监狱,也是全欧洲最现代化、最人道的一座监狱。首名犯人于 2010 年 3 月 1 日 进入此地,正式启用日为 2010 年 4 月 8 日 ,由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亲自启用。监狱可容纳的人数为 252 人。 **************************************************************             确实如此!在哈尔登监狱,其中一项特殊待遇是,每个囚犯的房间内都有平板电视。虽然不能看家庭影院( HBO ) —— 因此, 《监狱风云》 ( OZ )和《火线》( The Wire )就属于违禁品了;但是,犯人却拥有私人房间( 译者注:一般监狱都不会有私人隔间 ),房间内有袖珍冰箱,以及可以获得充足阳光的大玻璃窗。接下来,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那是怎样的奢华,可能正等待着 “ 铁窗后 ” 的布雷维克。( 这仅是个比喻。毫无疑问,在哈尔登监狱里,是没有铁栏杆的。 ) ************************************************************** 译者注: 美国 HBO ( Home Box Office )家庭影院频道是美国最大的电影频道之一,成立于 1972 年,总部位于纽约,频道 24 小时持续播放且不设立广告,主要播放合作电影公司的电影和自制电影、影集和纪录片。获得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授予独家播映权,包括华纳兄弟、派拉蒙、环球片场、哥伦比亚三星、梦工厂等,为观众提供超级强片。 HBO 电影频道在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中国的饭店及外国综合式住宅亦有 HBO 电影频道。 《火线》( The Wire )  这是一部刻画巴尔的摩贩毒集团与警界较量的黑色剧集,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 2006 年十佳电视剧榜首。 《监狱风云》 ( OZ ) 是奥斯瓦尔德最高戒备监狱( OswaldMaximum Security Penitentiary )的简称。 OZ (《监狱风云》)是 HBO 第一部独立制作并广受好评的电视剧集,是一部叫人上瘾、沉溺于其中剧情不能自拔的监狱生活肥皂剧。 OZ 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囊括了所有能发生在监狱中的故事:帮派之争,毒品交易,强暴,杀人,越狱,爱与恨…… OZ 也是个微型的小社会,举凡美国社会常见的力量,如意大利帮、中国帮、爱尔兰帮、穆斯林、同性恋 、新纳粹等等,在其中都有体现。虽是监狱题材的集大成者,却又远远不止是监狱。在 OZ ,没有主角,没有简单的善恶存在。谁是邪恶的,谁是英雄,无从简单的一概而论,每个人都在做出从他的角度和立场,最理所当然的选择。 **************************************************************         犯人们都长时间的呆在户外;运动锻炼,在这儿是被鼓励的。在哈尔登,不仅有清新的空气,而且还有个人教练。这是一位秀丽的女教练,正陪着一名囚犯,在监狱的院子里慢跑。根据《时代》杂志所说,这座监狱“座落在一片缓坡森林上”,占地 75 英亩,“ … 为避免桎梏感,外景不是混凝土,而是由砖、 镀锌钢和落叶松组成;这些建筑物仿佛是从这片林地中,自然生长起来并与这片森林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       约翰尼·卡什( Johnny Cash )正在福尔松监狱( Folsom Prison )演出?拜托!在哈尔登监狱,这些囚犯可以组建他们自己的乐队。更甚者,他们可以在监狱中专业的录音棚里,录制唱片。 ************************************************************** 译者注: 约翰尼·卡什( Johnny Cash ) (1932-2003), 美国乡村音乐传奇人物、驰骋乐坛50余年的JOHNNY CASH,因糖尿病引发的呼吸窒息,于2003年9月12日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 71 岁。 Johnny Cas 是影响美国近代乡村、流行、摇滚与民谣界最重要的创作歌手之一,他以浑厚而深沉的男中音,简约有力的吉他,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声音,他的音乐横跨了乡村音乐和摇滚乐,在他一生超过四百首的创作歌曲当中,有一百首以上的歌曲进入过乡村榜前四十名,他是许多不同阶层的美国民众的代言人,他有着美国人独特的视角,他的作品所触及的范围从知识份子的社会观察、蓝领阶级的悲苦生活、恋爱中的百味杂陈、市井小民的真实心声甚至罪犯的心理描摹 …. 等等都有,可说是代表全美国人的良心之声。 1968 元旦,约翰·卡什在福尔松监狱( FolsomPrison )监狱的演出,用默尔·哈格德( MerleHaggard )的话说,“那是灵魂被遗忘、慢慢腐烂发臭的鬼地方”,而约翰·卡什就像一道阳光照亮了默尔·哈格德的心。 **************************************************************   藏书丰富的哈尔登图书馆中,不仅有书籍,而且还有杂志、 CD 和 DVD 。什么?没看到《罪与罚》的有声读物? 囚犯间共用厨房和客厅。一些公共区域被划分为,囚犯和警卫都可以在此,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地方。或者,大家只是一起娱乐、消遣一下,你懂得。 这是哈尔登最得意的、艺术级的健身房,其中包括一个攀岩墙。目前还没说,是否开设隧道工程课。 ^_^       警员是不佩戴枪械的,同时鼓励与囚犯开朗、友善的相处——根据 监狱管教人员的说法, 为营造家的感觉,警员和囚犯共同进餐,并被混合起来分组运动。相信我,这可不是“最长的一码”! ************************************************************** 译者注:       《最长的一码》简介:曾红极一时的职业橄榄球四分卫保罗·克鲁(亚当·桑德勒饰),魅力十足、众人皆知,却因某种原因被关进了监狱。碰巧,监狱长酷爱橄榄球,然而生性残忍的他专门雇佣那些擅长玩橄榄球的狱警,让他们和犯人们进行“比赛”,借比赛之名行欺负之实。刚进监狱,保罗就得到了监狱长的邀请——要他训练狱警橄榄球队。虽然监狱长一番威逼利诱,不过吃软不吃硬、正义感十足的保罗决定让监狱长吃个闭门羹。监狱还真是卧虎藏龙之地,在两位狱友——喋喋不休的凯尔特克(克里斯·洛克饰)和前大学联盟冠军教练奈特(伯特·雷诺兹饰)的帮助下,顶住压力,团结众狱友以橄榄球对抗狱长。渐渐他赢得了伙伴们的尊重,成为球队的精神领袖。可监狱到底还是黑暗的,保罗到底是放弃比赛以重获自由,还是冒着在监狱里度过余生的危险而坚持下去呢? **************************************************************         哈尔登的囚犯中没有金牙。这里也不能随意进行牙科检查!( 译者注:这两句是谐语,意思是牙科设备很先进;大家都想来这里检查一下牙齿。 ) 一名囚犯正在自己的私人盥洗间——这仅是众多惬意之处的一例。这些宜人设施,使“哈尔登监狱”变成了“哈尔登学府”。( 译者注:原文直译为“更像大学宿舍,而非监狱”。 ) 没人说改过迁善会像韵律一样( 译者注:像节奏和韵律一样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等感觉 )。瞧!这些“可怜的囚徒”们,正在跟老师,“沮丧”的上着音乐课!( 译者注:又是一句谐语。 )       这是一名囚犯,正在在监狱健身房,学习单轮脚踏车。倍儿认真的样子!       多尔克( Dolk ),一位挪威的“班克斯( Bansky )”——很有 渡鸦大师的风范,现已被委任,专为监狱进行艺术创作 —— 标价 1 百万美金。 ************************************************************** 译者注: 班克斯( Bansky )是英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街头艺术家,一位涂鸦大师。 **************************************************************   以下为译者收集的图片,供读者欣赏!    查看评论

阅读更多

一个“圣殿骑士”的大屠杀_

2011年7月23日,一名挪威士兵在奥斯陆发生爆炸的建筑前守卫。 特约记者 _  安替 32岁的挪威爆炸枪击案主嫌犯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大事”完成之前几天极为忙碌:他要把用化肥原料和燃料自制的炸弹,以及购买的枪支子弹准备好,装在自家的大众客货两用车上。 他是个非常神经质但又极其细心的人,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思考和行为,全部都写在一个长达1508页的电子文档上。同时,他还有一个在线日记。 惨案发生4天前,他在网上写道: “7月18日:入夜后,我把东西都装上车,累坏了,但还好完成了。我现在每天都喝4X蛋白质混合液体以扩大肌力。这个时候我应该害怕的,但我就是太累了,什么都想不了。” 7月22日上午,布雷维克穿上了精心准备的警察制服,在驾驶着满载炸弹、枪支、子弹的大众车出发去奥斯陆市中心之前,他还不忘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文字: “这是今年秋天第一次参加化装舞会,穿得像一个警察,戴上了徽章 :) 人们看到我时吃惊的样子一定会很有趣。想象着执法部门未来几天会不会来找我,他们一定会错误理解我是所谓恐怖主义者……那句老话‘如果你要完成什么事,就自己去做’到现在还管用。就这么决定,不改了。” 网上日记的最后一段是:“我认为这是我最后一条(日记)。现在是7月22日12点51分。真诚的,安德鲁·贝里克,正义骑士指挥官,欧洲骑士圣殿团,挪威骑士圣殿团。”末了,布雷维克用自己最爱的苏格兰笔名“安德鲁·贝里克”和一系列自封头衔署名。 布雷维克很干练,对奥斯陆地形很熟悉,从家出发后,很快就开车到达奥斯陆的Guubbegata区,他把载着炸弹的货车停在靠近挪威首相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大楼的街区。下午3点22分,他引爆了炸弹。爆炸引起的大火和爆炸波影响了整个街区,政府大楼迅速起火,临街玻璃被震得粉碎,散落满地。爆炸造成了8人不幸遇难,几十人受伤。 爆炸发生4分钟后,警察收到了报警,并于第8分钟赶到现场疏散民众。通过汽车炸弹残片发现,炸弹是用化肥和燃料自制而成,和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楼爆炸的恐怖分子用的自制炸弹很类似。在那起恐怖事件中,共有853人受伤,168人死亡。 对于挪威这个每年只和三文鱼以及诺贝尔和平奖打交道的宁静国家来说,如此针对政府的爆炸,无疑是民众难以接受的恐怖主义。爆炸的发生立刻引起所有国际媒体的滚动关注,全奥斯陆的市民都紧张了起来。可人们没想到的是,布雷维克在奥斯陆策划的爆炸事件,只是他整个行动的点火和热身,甚至算是调虎离山之计。当全国注意力都集中在奥斯陆的时候,另外一场屠杀才刚刚开始。 死亡之岛 布雷维克在引爆炸弹之后,并没有恋栈,而是搭车来到离奥斯陆40公里开外的美丽的Trrifjorden湖畔。登上了开往湖中Utoya岛的渡轮后,布雷维克在下午5点左右正式登上小岛。岛上,执政党挪威劳动党正在举办青年夏令营,参加的人全是劳动党著名党员和重要支持者的孩子们,年龄在14到18岁左右。这个夏令营每年都在此举行,可以说是执政党在刻意培养党的未来。甚至,Utoya岛本身就是挪威劳动党所拥有的资产。 布雷维克之前搞到的警察制服帮了他很大的忙。因为穿着警察制服,所以布雷维克安然通过轮渡检查。登岛之后,他召集营员们聚到他这边来,并称这是奥斯陆爆炸案后进行的例行安全检查,他是来帮助孩子们的。等人都聚得差不多了,他没有废话,冷静地从包中拿出枪支和子弹,开始对着孩子们扫射。一开始孩子们还以为是玩笑,但看到大批的同伴倒在血泊中之后,才慌忙四处逃命。布雷维克射完眼前的孩子之后,仍未罢休,而是在岛上绕着湖岸追着躲避子弹、跳湖的孩子补射,整个夏令营瞬间成为大屠杀场。 布雷维克极为细心,有些孩子受伤后装死希望躲过一劫,但他极为残忍地走上前去,在头部补上一枪,确保对方真正死亡。而且,布雷维克还杀了岛上唯一的没配枪的警察保全。 事后的死亡统计触目惊心,整个Utoya岛共死亡68人,伤者近百人,其中死者还包含挪威王子的亲戚。医生在替孩子尸检的时候,怀疑布雷维克使用联合国严禁在战争中使用的达姆子弹,以非常小的口径在体内炸开花,以达到最大的爆炸效果。子弹有进无出,让孩子们死得极为痛苦。 整个屠杀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当地警察接到报案是在下午5点27分的时候。5点38分,挪威中央反恐部队从奥斯陆出发前往Utoya岛,但可惜直升机在首都南部的机场,无法及时赶到,所以只能驱车前往。到达轮渡已经是6点09分,花了几分钟等船后,登岛已经是6点25分。因为超载,船还差一点颠覆。登岛2分钟后,警察就轻松制服了布雷维克。但因为各种延误,那时已经是报案之后的一个小时了,这给凶手多空出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无压力杀戮时间。 2011年7月23日,挪威民众摆放鲜花和蜡烛悼念枪击案遇难者,远处的Utoya岛依稀可见。 “纯净欧洲” 当媒体得知凶手的姓名后,就马上上网搜索。他们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调查,就已经可以证明布雷维克就是这次挪威二战以后最大惨剧的凶手。 布雷维克不但在网站上写日记隐晦地记录行动,更是以他最爱的苏格兰名字—“安德鲁·贝里克”写了一份长达1508页的自白书,起名是《2083:欧洲独立宣言》,于事发当天公布在网上。为了传播更广,他还制作了宣言书的视频介绍版,全长12分钟,也在当天上传到了视频网站 Youtube上。 任何读过他的自白书和看过他的视频的人,都感觉到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欧盟、反多元文化的基督教右翼极端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是极其神经质、自恋的幻想狂。长长的自白书《2083》好像他的读书笔记,拼凑的是各种反左翼、反伊斯兰的文章、历史介绍,以及他个人对右翼观点的抄袭、他的社交活动和他的各种穿着照片,甚至最后还包括他召妓的事情。 布雷维克痛恨多元主义把心目中纯净、传统的欧洲污染了,必须报复。他心目中的欧洲,应当是各个国家都是由很纯粹的欧洲人组成,类似日本、韩国的单一民族整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大熔炉。而2083年,就是他假设的推翻整个欧洲被污染的政权、建立纯净欧洲的时刻。在他的计划中,他希望用这次屠杀(他称之为先发制人式、针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战争)来唤醒整个挪威和欧洲。他想象着自己是网络时代的圣殿骑士,在自白书中最后,他放上了自己穿着传统骑士服装的照片。 在布雷维克看来,不少欧洲国家领导人、记者和公众人物是“A级叛徒”,应该“执行死刑”,原因是他们允许多元文化存在和移民进入。他想杀害4.5万人,致伤100万人。在他的“目标”清单里列有英国王储查尔斯和前首相布朗、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等政要。 正像他日记里写的那样,他并不在乎警察会找上他。布雷维克几乎是以一个牺牲者的姿态在认真策划和完成他的右翼“使命”。他经常上保守派网站,如果有心留意的话,几乎可以完全预测出他的每一步行动。在事发之后,为了摆脱责任,该网站站主立刻把他所有的发言汇集成一个网页,提供给媒体、读者和有关部门翻阅。 布雷维克的政治信仰,是令人担忧的北欧右翼势力的一个影子。只是事发之前,没有一个政治家和媒体,能够意识到自己家里的敌人(右翼)能够把暴力发展到和外面的敌人(恐怖主义)几乎同等的程度。惨烈的屠杀提醒着人们,这种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右翼极端思潮已经到了对自己民族下一代大开杀戒的地步了。 在整个二战时代,纳粹德国对于北欧的蹂躏,不如对西欧、中欧严重。法国、英国是对种族主义的战胜者,他们有着光荣自由历史;德国、奥地利经过时代反思、痛定思痛,对种族主义压制极为彻底。而在北欧则不同,受经济危机和网络热潮等因素的影响,最近几年极右势力在北欧有所抬头,让人极为忧虑。《泰晤士报》认为,极右翼势力抬头有不少原因,比如外来移民不断增多,客观上给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再度兴起提供了基础;此外,近年来,极右翼言论似乎摆脱了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禁忌”,甚至一些主流政党也无所顾忌。一些极右政党已经在一些国家获得议会席位,有的已经进入政府。 布雷维克自称所属的“圣殿骑士团”,最近在欧洲青年人的聊天室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虽然布雷维克这次是独自作案,但早于2002年就曾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网络“圣殿骑士团”的聚会,这也成为了他的思想根源。记者采访过他的亲戚和同学,他们都觉得布雷维克是一个很温和的孩子,无法想象他会做出这种事情。很有可能,2002年伦敦之旅,就成为他真正的思想转折点。布雷维克最喜欢的笔名安德鲁·贝里克,灵感也是来自英国。 看过《达·芬奇密码》的读者,一定听说过“圣殿骑士团”。它本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由法国骑士在12世纪初组成,1129年经过罗马教廷的支持,成为一个特权阶层。在之后的十字军东征中,“圣殿骑士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东征军被穆斯林击败后,他们遭到法王数年的迫害,于1312年被教廷解散。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被法王镇压的那天是10月13日,星期五,这也成为日后“黑色星期五”的来由。之后,这样的故事进入到欧洲各种民间的传说。而最近网络“圣殿骑士团”的兴起,和《达·芬奇密码》等相关电影小说的流行,也有一定关系。 不过,布雷维克参会的英国组织“英格兰保卫同盟”,随即在案发后发布严正声明,和布雷维克划清界线,在他们眼中,言论自由权利和这种残忍的屠杀完全是天地之隔。 布雷维克也许是从“圣殿骑士团”的传说中获得了文化灵感,美化了自己的行为。但在实践上,他更多学习的是自己的美国同行。首先,在风格上学习的是著名的美国种族主义者卡钦斯基(Ted Kaczynski,自称是“大学飞机爆炸者Unabomber”),是长期的邮件炸弹事件制造者。布鲁维克的千页自白书,有一些没署出处的分析性段落,其实是大段抄袭卡钦斯基,只是把后者的“黑人”、“自由派”换成了自己文章中的“穆斯林”、“文化多元主义”;而在实践上,他更是直接模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爆炸案嫌犯,仿照其制作爆炸物和策划爆炸行动的手段。 布雷维克在网上留下的身穿潜水衣瞄准射击的照片。 “纳粹回潮” 惨案刚刚发生的时候,布雷维克残酷的手法显示了极强的对挪威政府和主流社会甚至是人种的仇恨。因此一开始,很多智库和媒体都猜想是和伊斯兰运动相关的组织,如基地策划。《华盛顿邮报》竟然在网站上打出了“基地袭击”的大标题,后来很快撤销。 但很快水落石出,所谓的敌人就是挪威自己人,这几乎打破了从左派到右派所有政治家和媒体的想象力。对于右派(保守派)来说,恐怖主义是文化冲突的结果,是极端伊斯兰、外来势力对西方民主自由的攻击。布雷维克是完全生长在西方文化中的国民,而且他还以捍卫西方传统文化自居,支持保守派的大部分观点。由此衍生出的极端暴力行为,让人联想起希特勒,这是战后60多年当代西方保守派政客无法应对的。 对于支持多元文化的欧洲自由派来说,布雷维克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对于外来恐怖主义,自由派的策略向来是更加开放、多元、支持经济福利,消灭所谓不满的土壤,在内对移民融合,在外避免小布什式的战争,以外交的形式应对其他类型的文化。布雷维克的出现表明,这样的多元化,遭到了一些欧洲人的抵制,而且这种抵制已经上升到和外在敌人同样惨烈的程度。 那么,各国该如何对应?放弃北欧更加自由的传统,师法德国对种族主义的网络言论毫不留情?德国和奥地利是对种族主义言论和亲纳粹言论毫不宽容的国家,这也显示了他们完全背弃纳粹传统的决心。不过对于没有战败传统的北欧来说,如果加强针对种族主义言论和行为的控制,就会让之前自由开放的北欧传统淡化,也许反而加剧了社会紧张和对立。 对此,挪威首相目前的回答是:“我们要用更大程度的民主和自由来面对这种恐怖。”这是一个非常自由派的回答,但能否解决迫在眉睫的安全问题,依旧是一个疑问。可以想象,几乎所有挪威民众,在近期会更加倾向于支持对极端言论的控制,至少会增加对各种场所的安全检查,安装更多的监控摄像头。像布雷维克这样开着装满炸弹的面包车进入政府大楼附近,依靠一身警服就能进入执政党所属的青年营地,自由登记枪支,甚至大量购买子弹、化肥而不受怀疑的事情,再也不会有了。 欧洲右翼的崛起可以从挪威附近国家的议会右翼席次来说明,瑞典民主党等已经开始在议会崭露头角。但无论是左还是右,温和派都在靠议会选票来达到自己的理想,所以尽管这些右翼党派的想法的确和布雷维克的主旨相同,如反伊斯兰、反移民、反犯罪率上升、反欧盟、尊重欧洲传统,但他们绝对不赞成暴力。他们像所有正常的政治家一样,用选票说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布雷维克这个自恋狂的出现,也许是对右翼正当事业沉重的打击。自此之后,针对右翼“纳粹回潮”的指责,将不再是阴谋论,而是有Utoya岛和奥斯陆大屠杀牺牲的70多条生命作为证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北欧乃至欧洲的极右翼势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毕竟,被这个疯子屠杀的70多个挪威年轻人的生命,不能白白牺牲。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