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胡适

纪念胡适先生120周年——再谈“主义”和“问题”

  松博伊      今年12月17日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只要条件允许,我都愿意为这个日子写篇文章,纪念这位学者。虽然我人微言轻,谈不上有什么学术根底,但我希望写点心得,作为学生交给老师的一篇“作文”。      胡适先生交给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这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少谈主义,多谈问题”。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百年中发生的战乱和动乱相当多都是由追求某种“主义”而引发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社会,我们应当掌握何种认知方法。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十分复杂的,多变的,无论对社会现实的描述,还是对社会变化规律的总结,都只能是一种“假设”。“大胆假设”就是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创新的努力。人们创造出的种种理论、学说不过都是一种“假说”,如果你要实践它,相信它,把它传播出去,就首先要“小心求证”。也就是无论别人的学说,还是自己的“创造”,都要首先“怀疑”,仔仔细细思考一下,一点一滴地去验证,万不可盲从,这才是获得“真”知识的路。的确,走这样一条路是很辛苦、很艰难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精力和外在条件有限的人,如何去走这艰难的路呢?这就有了“少谈主义,多谈问题”这句话。      人们喜欢谈“主义”,不过是将它看成“真理”,折服于它的“强势话语”。人们都有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强烈愿望,找到大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原因。同时大部分人又没有认真思考的条件,又总希望找到“捷径”,找到一揽子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人们在物质需求上,容易掉进“乌托邦”的困境;在精神需求上,在知识的渴求上,也容易陷入“乌托邦”的陷阱,这是造成了一个世纪以来“主义”满天飞的原因。“少谈主义”就是告诉你不要让“激情”使你失去理智。在物质上,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同样,要得到一种真知识,得到一种“管用”的理论,也都不是容易的。任何“主义”不过是一种“假设”,你要认清它,真正发挥作用,往往是很困难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主义”和你并没有多大关系,赞同“主义”都是很盲从的。同时对于“主义”也没有必要去认清它,因为只是一种“假设”,深究它,对大部分人来讲也是没有条件的。      在探求自然界的规律上,人类找出了完全可以任你随便“求证”的理论,这就是建立的自然科学理论。例如说明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是物理理论,而真正掌握物理理论的人能有几人呢?而几乎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都需要和“物理”打交道,这就是深奥的物理理论(主义)随它去吧,我只要掌握有关的“技术”或基础物理知识(问题)就可以了,在大自然中哪怕很小的“问题”都有你发挥才能的地方,你去努力吧,只要付出辛苦,就会有收获。      人们在探索社会问题上也创造出很多理论著作,但大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多数人也没有必要去做“小心求证”的工作。但社会问题又是和控制社会的“政权”紧紧相连,一些政治家们为了得到和巩固“权力”的需要,常常利用这一点,大量使用一些模糊的概念,给一些理论观点加上“主义”的后缀,从“神化”深奥理论而达到“神化”个人的目的。社会理论是比较难懂的,但文明社会有其基本的伦理道德和基本法律常识,我们不去谈“主义”,而在具体问题上是很容易达成共识,我们只要一点点地去解决问题,社会就会不断进步。不注意“研究问题”,而是“空谈主义”,往往造成对社会伦理常识的“颠覆”,结果是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丧失了,使社会产生大的动荡和混乱。例如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对任何大规模的暴力战争断无赞赏之理由,但“阶级斗争”的理论却可以推导出赞赏“暴力”的理由,推出对“野蛮”的赞赏,这不是直接颠覆文明社会的“常识”吗?近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主义”让不少人失去了理智,甚至不少人稀里糊涂就失去了生命,大量的物质财富被毁灭了,让人们陷于贫穷,形成大量的更多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至今“主义”也是人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应当时时考虑到“主义”可能引起的混乱,也就是在理论中使用“主义”是可以的,但是用在实践中使用它,必须“小心求证”。举例来讲,我们批评个人主义是可以的,但是随随便便把一些人的具体行为冠以“个人主义”而进行“处罚”就是不对的了,也就是对一个人的处罚只能依据“法律”或是常识性的伦理道德,万万不可凭借“主义”。我们在社会问题的课堂上,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理论,我们可以大谈“主义”;而面对处理实际问题,面对普通民众,使用“主义”一定要慎重。尤其面对因为某个具体问题而激愤的民众,要竭力避免把对“问题”的解决提升到对“主义”的争论上去,一旦和“主义”相连,就没有“道理”可讲了。对于普通民众,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对“主义”说“不”;也希望普通知识分子不要把自己都没搞清楚的“主义”拿给民众!      一个世纪以来,“主义”带给中华民族的灾难真是太沉重了,在今天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让我们记住“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多谈点问题,少谈点主义”。这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广大知识分子认知问题必须注意遵循的“方法”。   

阅读更多

一把打开“胡适研究”之门的钥匙

  ——讀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      張偉國      近年來隨著海內外華人對自身傳統思想文化的探索,胡適的貢獻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胡適研究”已然成為一門顯學。海峽兩岸都出版了四百萬字的《胡適日記全集(編)》,在此基礎上,臺灣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院士叢書”2004年5月初版了余英時的新書《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      享譽海內外的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是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歷任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聘講座教授榮退。近年來他還一直擔任電臺的特約評論員。      余英時教授的這本胡適研究新書,根據《胡適日記全集》的內在線索,把胡適一生分成幾個階段,並分別指出其與中國現代史進程的關聯。幾乎在每一階段,胡適個人生命史上一向都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疑點,余先生僅擇其較有關系者,予以澄清。”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即讓胡適自己說話,盡量還胡適一個原來面貌。比如,留學時期的博士學位問題、胡適的哲學素養;新文化運動初期與王國維的交往、為毛澤東修訂”湖南第一自修大學章程”、及與陳獨秀”狠幹”梁漱溟”蠻幹 “不同的”從容漫步”;大革命時期:胡適除了學術創作上的高產,也寫了一系列批評國民黨的文字,”上海的報紙都死了,被革命政府壓死了”、以及萌發創建” 自由黨”的念頭,再有從1926年到1941年間在認識社會主義問題上出現的思想波動;新北大(1931–1937)時期:他重回北大任文學院院長,與傅斯年一同鼎力幫助蔣夢麟校長改革北大,並以此帶動全國大學教育的現代化、參加”國難會議”,主編《獨立評論》、”一二九運動”中與青年學生的關系;受命於危難之際出使美國(1937–1946)從主和派轉變為主戰派的內裏乾坤及良苦用心,擔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的成就及卸任後在美國的遊學生活……      內戰時期(1946-1949)胡適回國任北大校長,”以振興中國的高等教育為己任”可惜時不待我,鑒於歐洲國家抗戰武裝與國家軍隊沖突的血腥教訓,他曾致信毛澤東要求中共放棄武裝,以和平方式參政,準備為中國建立一個”不靠武裝的第二大政黨”。在當時兩極化的政治形勢中,胡適一方面政治上站在國民黨一面,另一方面卻又堅決不參加政府,是因為他基於如下理念:與中共勢不兩立、中共得勢中國必亡於蘇聯;阻中共得勢,只有現政府不倒而改進;要有自己的辦法,一入政府即全無辦法,與其入政府不如組黨,與其組黨不如辦報,保持抵抗中共得力量,保持批評政府的地位,最多只是辦報。      落日余暉(1949 -1962)這一階段分兩個時期,49年4月到58年4月寄寓美國,為美國外交季刊撰文”斯大林戰略中的中國”,給美國政府中國政策白皮書”正本清源”,批駁了美國外交界影響對華政策的”中國專家”主流觀點;58年4月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定居臺北,直到逝世,期間他領銜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刊物命名,並任發行人),反對蔣介石違憲連任和雷震入獄,這兩件事在他生命最後一程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通過對言論自由追求和對結社自由的堅定支持,展現了胡適自由主義思想的堅定信念。      在余英時看來,最近一、二十年來,晚清到民國時期許多重要人物的日記都已經相繼出版,為現代史的研究領域增添了很豐富的史料。但以史料的價值而言,《胡適日記全集》恐怕仍然要占第一位,遠非同類作品所能比肩。理由很簡單,從1917年到1962年,胡適無論在文化史、思想史、學術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於中心位置,他一生觸角所及比同時代任何人的範圍都更寬闊,因此他觀察世變的角度自然也與眾不同。更難得的是,他在日記中保存了大量反對他、批判他、甚至詆毀它的原始文件,這尤其不是一般日記作者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他的日記所折射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生活世界,而是整個時代的一個縮影。讀完這部四百萬字的日記,便好像重溫了一遍中國現代史,不過具體而微罷了。現今中國知識分子從胡適日記中可以汲取相當豐沛的養料。而余先生的這本新書恰似給我們現代人提供了一把深入了解胡適的鑰匙。

阅读更多

我终身都感激他

  / 冉 云 飞      今天是胡适先生诞辰117周年,我以他精神之一端,风度之一脉,来伸说我作为一个晚生对他深深的感念。胡适先生是真正化解我内心黑暗的人,这是我终身都要感谢他的。在这个国家,恨很容易,爱却很难艰,但胡先生却教会了我这一切。虽然我做得还很不好,但我并不悲观并不绝望,因为有他这样的前辈在前面引路。在如今这个犬儒盛行的年代,这说法看上去很矫情,但我却不惧怕把这种“矫情”表达出来。      要问谁对我的精神改变影响最大?那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胡适。每个人都有自己精神上的先辈——我的精神先辈固然很多,从古至今,可谓指不胜屈——而对我影响至深的精神先辈,无疑是胡适先生。我对精神先辈的要求,固然看重他的学问、才识,他的人品、风度,亦是很看重的。胡适的学问不算二十世纪中国最好的,但他对专制的洞见却是二十世纪中国罕见的,他知错必改的精神,他温和理性的风度,他坦荡光明的胸怀,在中国这个充满仇恨、敌视、斗争、绝望的国家,的确是一种异数。胡适是真正化解我内心黑暗的人,这是我终身都感激的,他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里真正的稀缺资源。      国人是懦弱、胆小,但也有“引刀成一快”的豪侠之士;国人是深怕专制制裁的人,但也不乏李贽、鲁迅这样以笔为刀的人;国人大多不敢牺牲(我并不号召牺牲),但有谭嗣同也可以说明问题。但容纳异己的雅量、对不同言论的尊重,却在中国是真正的稀有。专制制度遍产敌人,遍产你死我活的观念,就是很难产求同存异,有辩难风度,对不同言论有相当之尊重的人,真正有之自胡适始。综观胡适一生,他坚持自己的理念,却对不同言论有相当的雅量,对于他人的谩骂,却极有风度,这在睚眦必报或者暗中使绊的国家,是一种相当罕见的个案。终其一生,他与不少的人,都保持良好的、“我们是两个反对的朋友”一般的友谊。      黑暗、灰心、绝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这当然拜我们的生存环境及制度之坏之赐,但何尝没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呢?我们的价值观单一,以为有钱有权才算成功,所以成功变成我们中邪的毒药。换言之,只有得到实惠,只有得到奖赏,才算成功。凡是没有得到报偿的东西,就不算成功,就算失败。在此种毒药似的“成功学”的追逐下,亦即对失败的变态理解下,当然许多人会奉行成王败寇的理念,坚持急功近利的理念。而我们的制度也的确扩大了人们这种朝不保夕的理念,因为我们的制度并不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主自由制度,从民众到官员,都只有短视行为,而对未来没有理性预期,有谁对真正漫长的建设有兴趣呢?“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傻事,谁愿意去做呢?谁愿意做那看似无望之救火的鹦鹉呢?      但可怪的是,关于黑暗、灰心、绝望、深刻的悲剧感,在中国的文学作品却几乎没有特别好的表现。如陀斯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人,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诞生?再者,生活中有许多荒诞可笑的东西,值得讥刺幽默,却没有像样子的喜剧作品。这一切固然有我们作者自身的原因,但与没有创作自由也是有相当的关联的。自然也与我们对许多方面比较短视,无理性预期也不无关联,更与我们是个没有真正宗教感的国家有关。做出了许多污烂之事,并不觉得可耻,反而沾沾自喜,从世俗上看中国缺乏真正的耻感文化,从精神层面看,缺少宗教感的生活,恐怕也不能说没有一点责任。      有人会说,胡适就不信任何宗教,他说自己是无神论者,但你要注意他所说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区别。胡适是不信任何宗教,但他是中国现代思想家中最有宗教感的人。坚信自己的信念,并禀持一切机会来延展自己的理念 。我敢说胡适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不信宗教的人士中最有宗教感的人,许多信教者未必在做人与风度、坚持信念上做得比他更好。他对待谩骂不回骂,甚至体谅,很少疾言厉色的风度,在在都使人感佩不已。胡适自信而不狂妄,所以坚定而非抱着错误不放。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并不认为真理在握,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见解。他对家人、对朋友、对民众、对国家、对世界的爱,真可谓感人至深。他在共产党得了大势的1947年、在两边不讨好的1958年都坚信共产党只是几百年来民主自由运动中一股小小的逆流,坚信民主自由必将在中国能够实现,这需要一种洞见,这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深信不疑的爱。台湾今天进入民主时代,是对胡适最好的纪念。希望有一天大陆实现自由后,国祭不忘告胡翁。      我并不认为胡先生所说的一切,我都认可,其中可商榷之处亦不少。我并不认为胡先生的知识结构完好到毋须证明,其作为自由主义者在经济方面的认知程度,就有一定的缺陷。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对经济于民主自由制度之深层考量方面,很少有人能有哈耶克那样的认知(当然,今天恐怕也很少有人做到如他一般坚定)。胡先生供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如此之多,但我们的教科书里却选之甚少,许多人包括不少出色的知识分子对他的认知都模模糊糊,有鉴于此,我与一帮朋友联手组织了一个“网上胡适读书会”,今天也刚好一周年。一周年来,许多朋友出力甚多,老同学orchid6685在日本教书,事情繁多,却每期不拉地主持与关心“读书会”,并邀人参与读书会,作了许多期读书报告,没有她的精心护持,“读书会”根本没有今天。同样,没有蓝紫木槿、ddrose 、山西雪堂、嘉名、秦海春等朋友的参加,没有许多读者,这个读书会都不会像今天这样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在此,我深深感谢同道们的努力,让我们持续下去,使胡适先生的理念,让更多的人知晓。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网上胡适读书会”,“读书会”有几个特点,我归纳如下:      一:自荐加入;二:没有章程与组织;三:以胡先生一件事、一篇文章为中心的个案报告;四:不在如何艰深,你不一定专业,可以业余,唯在是你的心得;五:报告不论长短,唯在言之有物;六:提前一个月上传你的参考书目和报告材料,以便大家作参与的准备;七:每月17日左右上传读书报告;八:没有核心,没有统一意见,没有评审。      在今天纪念胡适先生117周岁诞辰之际,也谨纪念“网上胡适读书会”一周岁。我感谢胡先生对我的精神指引,欢迎诸位对胡先生有兴趣的人,加入“网上胡适读书会”,我们一起来探讨胡先生的一切。      2008年12月17日9:07分于成都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a62a865ad5278d3b

阅读更多
  • 1
  • ……
  • 6
  • 7
  • 8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