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前总书记逝世八周年
@wuliucun 今天是中共中央赵前总书记逝世八周年。图为2005年1月赵先生去世后,李昭全家(耀邦家),陆定一全体子女和习仲勋的夫人齐心率子女所送花篮和花圈。
阅读更多发布者五月三十五日 | 1 月 17, 2013
@wuliucun 今天是中共中央赵前总书记逝世八周年。图为2005年1月赵先生去世后,李昭全家(耀邦家),陆定一全体子女和习仲勋的夫人齐心率子女所送花篮和花圈。
阅读更多发布者五月三十五日 | 1 月 11, 2013
作者:郭国松 2005年1月29日上午,赵紫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当时,我正在北京,很想亲自送别赵公,不仅为了见证这个中共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刻,更是要表达个人的一点朴素感情。 我四处找朋友打探参加告别仪式的途径,没有任何结果,而次日就是遗体告别仪式了。焦急之下,有陌生电话给我发来一个短信,告诉赵的治丧小组办公地址和电话(设在一家宾馆,名字我忘了),说那里可以提供参加告别仪式的证件。电话很容易打通了,我说明了要求后,一位男士很客气地说:“对不起,我们这里无法提供证件。”他问我是如何知道这个电话的,我据实相告,他说:“你还是找给你发短信的人吧,很抱歉。” 我很失望。显然,如此敏感的事情,通过公事公办的方式是不可能得到参加告别仪式的证件的。而实际上,所谓的治丧小组也不是官方的,但肯定被官方严密控制,那段时间,当局及其紧张,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无疑是最关键的时刻。 晚上,跟几个好朋友吃饭,我又说到这件事,对不能参加告别仪式很遗憾。席间,有个朋友起身离开,说去想想办法。一个多小时后,他又回来了,拿出一个白色的信封,上面印着黑字“赵紫阳同志治丧工作小组”,里面有一大一小两张白色的硬纸卡,小纸卡上印着“讣告”(背后有编号): 赵紫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月17日上午7时01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定于1月29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向赵紫阳同志遗体告别。 赵紫阳同志治丧工作小组 2005年1月27日 联系电话:83083808、83083722 另一张稍大的是一个印有黑框的“车证”,凹凸字体,下面印有05.01以及编号(这里隐去号码)。这两张硬纸卡,看起来很平常,其实也是煞费苦心——不是以官方名义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也无法集体组织,但又不是谁都可以来参加,这就必须事前做好证件,且要发给个人,证上又不能盖章,所以,两张简洁的硬纸卡印刷很讲究,包括供停车使用的“车证”,都是为了便于警方识别。朋友告诉我,“讣告”和“车证”上的编号与参加者的身份等都有详细登记,出了问题马上可以追查。 1月29日早上7时,我急急忙忙地赶到地铁站(朋友事前告诉我,不要让别人开车送你,也不要跟其他人一起去,尽量不张扬),半个多小时后到达地铁八宝山出口。上到地面,只见一群一群的警察站在那里,这是我早已料到的。一月的北京清晨,零下十度左右,很冷,冷风和逼人的寒气扑面而来,我把头往羽绒服里缩了又缩,从出站口往回走。 离出站口不远,就是往八宝山去的路。这条曾经有无数的要人灵魂走过的路并不宽,两边的房子等设施也不是很整齐,到处是积雪,一如典型的城市郊区。此时,这里非同寻常,在路口还没有那么多警察,但越往里走警察越多。我从未来过八宝山,也不知道赵的告别仪式在哪个礼堂,只是一个人快步往里走,好在警察就是最好的“向导”。走了约有一里多路,在一个大门口,里外全是警察,不用说,这里就是告别仪式的现场。 我拿出那个信封递过去,一个警察接过来看了看,又给另外的警察看,将印有“讣告”和“车证”的硬纸卡反复看了几遍,还给我,也没有要求查看身份证或者工作证件之类的东西,便示意我可以进去。 这时候我才知道,这是八宝山公墓第一礼堂。虽然我来得很早,八点钟不到,但院子里已经很多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警察,都穿着黑色的像警察平常穿的大衣,没有任何警察标志,也没有人穿警服,胸前都挂着“工作人员”的牌子。 时间未到,也不准进入礼堂,我在院子里站着,脚和耳朵冻得受不了,一边捂着耳朵,一边不停地跺脚。好在我有备而来,那件名牌羽绒服足以抵御零下十度的严寒——我想,当年采访朔州假酒事件时,要是有这件羽绒服,那该少受多少苦! 人越来越多,各种轿车停满了院子。我看见有很多人站在礼堂门口,过去一看,原来在进门的右侧,有几个桌子,上面有签名册,我也像其他人一样,留了个名字。时间接近9点,礼堂门口已经自觉地排起了长队,这时,有工作人员过来,招呼大家排成4个纵队。我留心观察,发现来参加仪式的有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不少还有人陪同和搀扶,从他们说话的内容中可以判断出是军方人士。 9点整,告别仪式开始。在进入礼堂时,我发现在右侧门外,有一个距地面约一米高的摄像机,以仰角的形式拍摄进入礼堂的人,我故意用手遮住面部。在工作人员指挥下,4个纵队一次进去三排,然后第一排上前,有工作人员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完毕后从遗体右侧缓缓走过,瞻仰遗容,后排再上前。 礼堂的面积并不大,不过300平方米左右,正前方挂着“赵紫阳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的横幅,中间是赵紫阳的一张身着浅灰色长袖休闲服的半身照片,手叉着腰,满脸笑容;遗体摆放在正中间,头北脚南;礼堂四周放着花圈,家属站在左侧,里面也有很多挂着“工作人员”的警察和安全部门人员。 轮到我们这一排上前鞠躬时,又一个摄像机放在右前方,这时候要对遗体三鞠躬,挡住脸显然是不合适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既然来了,就是要见证这段历史的,让它拍下来,也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鞠躬完毕,从右侧走过时,我才第一次近前看清赵的遗容,与我们过去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的赵紫阳似乎没有大的区别,只是很清瘦,头发白如葱丝。他在世的时候,最后一次看到他,是在16年前的那天,他用浓重的河南口音,留下了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的几句话:“同学们,我们来晚了!”“我们老了,无所谓了……”他从此离开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但是,无数的中国人依然记着这位可能改变中国历史的开明政治家,依然在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奋斗。 我在瞻仰赵的遗容的同时,看到右侧以个人名义送的花圈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乔石(其他的被挡住了,没有看见),但没有在任的主要领导人的名字。在遗像下方,是国家机关送的花圈,包括中央办公厅(但不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等单位,以及他曾经工作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和家乡河南省滑县县委。 赵紫阳的夫人梁伯琪女士带着儿孙站在左侧,我们上前一一握手,然后从侧门离开,整个遗体告别仪式不过几分钟。出了侧门,一位中年女士背着挎包,递给每个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来宾一个信封。到了地铁上,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折叠的类似贺卡的印刷品,封面是赵紫阳的照片和他的手书“赵紫阳”三个字,与刚才在礼堂里看到的遗像一模一样;打开后是一张用住宅照片做的衬底图片,有“富强胡同6号”的字样,显然是赵生前位于灯市口的住所;中间有两行字:“谢谢大家.梁伯琪携全体子女及孙辈。” …… 我木然地坐在地铁里,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轰鸣声。16年前天安门广场的那个镜头,八宝山礼堂中清瘦的遗容,历史的画面定格在我无边的思绪中,与飞驰的列车穿行在没有尽头的隧道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6819d0010009x1.html
阅读更多发布者五月三十五日 | 6 月 22, 2012
198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任总理赵紫阳的浙江温州之行,就像是拿着一把钥匙,解开了温州迈向市场经济之门。22年过去了,温州的民营经济能有今天的发展态势,浙江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都与赵紫阳的这次温州之行,分不开。 以下这些文字原本写进《温州试验》一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出版社删除,现在作者给予部分还原,以庆祝伟大的改革开放走过30个春秋。 “赵紫阳来温州视察”这件事,1997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一书,是这样记载的: 1986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在省长薛驹,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的陪同下,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视察了温州电焊设备总厂、东风信息服务社、温州港区、乐清柳市镇、鹿城羊毛衫厂、庙果寺商场、永嘉桥头镇纽扣市场、苍南龙港镇,参观了市区五马街口、八字桥头的夜市。赵紫阳在温期间,听取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工作汇报后,对温州的经济建设、商品经济的特点及小商品专业市场的发展很感兴趣,并就温州的交通、出口、分配及服务工作,做了重要讲话。 温州市乐清县的许多干部记得,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一在乐清市柳市区出现,就被热情的群众所包围。县、区政府的陪同人员都被人流所冲散。人们都想亲眼看一看总理,想听一听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 1985年前后的温州乡村,电视还没有完全普及,即使是柳市区这样富裕的地方,电视进入百姓之家,还是几年以后的事情。据记载,1986年2月柳市地区仅有电视机100多台。也就是说,仅有少数人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当时的安全保卫工作也没有象今天这样草木皆兵。 在热烈的群众包围圈中,赵紫阳的夫人和另外一位陪同人员悄悄地溜出来,去逛商店了。当保卫人员发现赵夫人不在时,温州的干部有些着急,下令立刻分头去找。人们并不认识总理夫人是啥模样,好在他们一眼就能认出与柳市人完全不一样的异乡人。当他们在柳市供销社找到两个打扮比较时髦的中年妇女时,她们已经买到了一双袜子和织毛线的针,脸上笑逐颜开。温州的干部三五人围成圈护送着两位贵宾上车。 赵紫阳总理到底留下什么具体的指示,这是乐清县的干部群众十分关心的大事。据说,在赵紫阳走时,一位乐清干部壮着胆子,问国务院办公厅的负责同志:首长对这次视察有什么重要指示?国务院办公厅的负责同志请示了赵紫阳以后,回答说:首长说了,希望乐清的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创造一流的经验。 赵紫阳对温州是肯定的。尽管他以后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温州人民还是记住他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说了极其有用的话,作了具体细致的指示。” 1985年,是温州市苍南县建造龙港镇勇敢“破冰”的一年,视察完柳市区之后,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决定去名气很大的龙港镇看看。 这在当时的龙港来说,引起很大的震动。 有人翻阅了温州的历史发现,不管过去的王朝怎样更迭,几乎没有一位相当于宰相一样的官员踏过温州这方偏僻的土地。 温州的领导好心地劝赵紫阳说:“龙港路远,要过两个渡,会耽误总理的行程的。” 总理拿过地图,用手一丈量,俯身仔细地看了看,然后扬起头来说:“还是去。” 1985年11月28日晚上,忙了一天的龙港镇委书记陈定模正沉浸在梦乡中,但是深夜里一阵格外刺耳的电话铃声,把他吵醒了。他极其不情愿地拿起电话接听。 陈定模问:“喂,那位?” 电话那头传来的分明是苍南县委副书记陈星和神秘的声音:“定模吗?你明天不要走,在家等候。” 陈定模反问:“什么事情?” 陈星和悄悄地说:“大概上头可能又要查你了吧?” 放了陈星和电话后,陈定模顿时睡意全无。 自从来龙港上任以来,他就一直不停地受到上头检查组调查。所幸自己光明磊落,心底无私,没有被检查组查出问题来。但是对检查组的不间断调查,严重地影响到他的工作和生活。只不过他把话放在心里不好说出来。 陈定模不由心生疑虑:如果上头来查,应该把我抓起来,绝对不会事先通知的。因此查我似乎不太符合情理。极其聪明的陈定模想:有可能是中央哪个部委的领导人来龙港了。 第二天一早,陈定模照常到镇政府上班,第一件事情是向各位干部布置任务,要求每人动手把政府大院打扫一遍。 大家都问陈定模,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陈定模说自己也不知道。 中午11点45分左右,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郑达炯先期到达龙港镇政府。陈定模快步出来迎接。 陈定模问:“今天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郑达炯连忙把陈定模拉到一边,悄悄地告诉他:“赵紫阳总理马上就到!” 陈定模听了以后,万分激动,心跳突然加快。这将是他有生以来见过最大的大官啊! 他立即把镇里在家的同志集中起来,布置一些必要的工作后,重点交代把厕所重新刷新一遍,并且要喷上香水。 在间隙空余的时间,他理了一下思路,整理一下准备汇报的内容。 半个小时后,赵紫阳总理的车队到达,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三级领导紧随其后,后面还跟着许多随从人员和公安保卫干部。 总理的座车一停,陈定模立即迎上去,向总理深深地鞠躬。他显得很激动,一向以“铁嘴”而著称的镇委 书记竟然只说了一句干巴巴的话:“欢迎总理!” 赵紫阳诙谐地说:“我是慕名而来”。 随后在镇委会议室,陈定模汇报了龙港的建设情况,这些东西可是赵紫阳总理在北京闻所未闻的呀,太让总理新奇了。 总理对经济似乎很内行,什么都懂,问得很仔细。 他问陈定模:“这里盖房子的砖为什么这么小。” 陈定模一时找不到科学依据,他反应很快,马上就回答:“可能这里的地势比较低。” 总理还问到:“这里的潮水落差多少?”、“这里的主导产业是什么?”等一些他在龙港看到的不解的问题。 最后,他还问到:“现在国家搞宏观调控,各地项目纷纷下马,而你这里到处是工地、热火朝天。这是为什么啊?” 陈定模说:“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新,全国都向总理伸手要钱,那还得了,我因不吃国家‘大锅饭’,所以国家宏观调控调不到我这里。” 赵紫阳开心地笑着说:“全国要是都像你这样,我这个总理也就好当了!” 赵紫阳特别对龙港的土地开发感兴趣,因为他从龙港的实践中,发现了一道在中国一直没有破题的大文章:土地开发和利用究竟应该如何去实践! 赵紫阳向浙江省各级干部当面介绍了自己在南美考察时看到的情况,他说,在阿根廷的一个海滨小城市,原来一片荒芜的土地,后来一个很有眼力的资本家把那里的整个地皮买下来,盖了一个很大的商业中心,结果那块地皮价格猛涨,资本家发了大财。 “这是不是就是土地开发和利用?”赵紫阳说完这个故事,反问浙江的干部,当时,干部们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里面包含的经济学意义。 然后,赵紫阳打趣地问镇委书记陈定模:“要是你镇里有钱,盖几幢楼,肯定赚大钱,你敢吗?” 问的和被问的同时笑了起来,从笑声中,陈定模心里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随后陈定模陪同赵紫阳漫步于龙港城,这时他的心情异常兴奋和轻松。总理来龙港的消息很快在龙港传开了,许多沿街的许多居民都好奇地走出门来,挤上去;有的居民从从楼上的窗户上探出头来,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共和国总理长得什么样子? 为了让总理能够知道居民的真实生活,陈定模把赵紫阳总理带到居民杨宗潮家中参观。 总理参观了以后说:“农民住房比部长还大、还豪华全国人民都住上这样的房子就好!” 青龙江上的江风吹拂着赵紫阳的花白的头发,他兴致勃勃地参观的建设中的龙港,这位也是出身农民的总理,走在农民城里,兴趣很高,也许他从进城的农民中读懂了什么是命运。 赵紫阳在温州期间,还与许多普通群众合影留念。在温州人的印象中,他很随和。传说他在温州吃到了一种寻常的贝类海鲜,便脱口而出:真鲜啊。于是,好事者就把它命名为“天下第一鲜”。 出产“天下第一鲜”的温州,因为总理的视察一时间而名闻天下。全国各地到温州考察、参观的人骤然多了起来。 http://zhengyjz.yo2.cn/articles/%E6%B8%A9%E5%B7%9E%E4%BA%BA%E6%9C%80%E5%BA%94%E8%AF%A5%E6%84%9F%E8%B0%A2%E8%B5%B5%E7%B4%AB%E9%98%B3.html
阅读更多发布者五月三十五日 | 3 月 24, 2012
图片来源: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thread-142855-1-1.html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