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

BBC | 中国首季经济增速降至7%创六年新低

中国首季经济增速降至7%创六年新低 2015年 4月 15日 分享 中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回落至7%。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15日)公布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回落至7%,是自2009 年来的新低,延续经济放缓的态势。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7.3%。中国统计局的官员回应,尽管一季度增速略有回落,但经济运行总体在平稳区间,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不过短期内经济仍会面临下行压力。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太乐观,消费继续下滑,内外需疲弱导致工业增速大幅低于预期,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周三(15日)在北京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目前处在新旧动力转换阶段,今年经济困难较多。短期内经济仍会面临下行压力,因国内经济调整格局不太容易改变,且出口压力比较大。他表示,今年一季度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在5.1%左右。同时结构调整是在稳步推进的,转型升级步伐也是在加快的。经济下行压力申万宏源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留意中国首季主要资料,中国1至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中国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以及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以上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 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太乐观,消费继续下滑。 李慧勇认为,未来要实现全年7%的增长目标,中国政府需要政策重拳出击,包括需要稳汇降息降准,加大财政支出,她预期一个月内货币政策会有新的动作。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一季度的数据表现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首季的增速主要依靠服务业带动,若从发电量,铁路货运等指标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投资,工业都在下降,一季度的外贸形势也不佳,显示中国经济仍在下行通道中运行,二季度“破七”的可能性在加大。牛犁认为,迫于经济下行压力,无论是货币还是财政政策都有继续松动的必要,降准降息仍要继续,积极财政政策上也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减税减费,同时政府该花的钱也应该及时花出去,以带动民间资本的投入。中国总理李克强日前在中国东北考察时已明确要求“必须有效顶住下行压力”,近期由政府主导的“稳增长”项目逆势加码。分析指,今年首三个月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3.1%,创八个月以来新高;在二套房首付调降、中长期贷款持续多增的利好推动下,1至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也环比前两个月大幅收窄了7.1个百分点。在“稳增长”密集发力的作用下,预计未来两个季度内,中国经济“强基建、弱工业”格局将进一步分化。(撰稿:陈志芬 责编:萧尔)

阅读更多

BBC | 中国统计局:2013年经济增长7.7%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一(1月20日)发布称,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经济增长率达到7.7%。 这是中国14年来最低的经济增长率,但达到中国年度经济增长保持在7.5%以上的目标,中国官员对此表示满意。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保持经济增长得益于创新的宏观调控方式。 他用“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来形容中国的新的宏观调控手法,其中特别之处明确区间是明确提出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

阅读更多

【舒立观察】基建如何“走出去”

“高铁输出”不是“熊猫外交”,熊猫要服务于外交,“高铁输出”以及推而广之,今天中国日渐强势的经济外交,则必须服务于商机,一定要在商言商,不耻言利 11月下旬以来,有关李克强总理出访中东欧推荐高铁的新闻热遍网络,国内舆论忙碌之中解读为“高铁外交”,大有与当年的“熊猫外交”媲美之意。这自然是错了。其实,李克强此举,主要表明中国政府力推基础设施“走出去”的强烈意愿。政府首脑支持国内产业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合情合理,但与“熊猫外交”不同,熊猫要服务于外交;“高铁输出”以及今天中国日渐强势的经济外交,则必须服务于商机,一定要在商言商,不耻言利。   阅读全文

阅读更多

[舒立观察]如何看待经济增速下滑

对经济放缓勿过度紧张;对增长转型勿叶公好龙;须防止国企在竞争性领域再次大举扩张 中国经济春寒料峭。今年一季度,GDP仅同比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也低于2012年四季度7.9%的增幅。企业层面的感受还更严峻。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如何看待近期增速下滑,再次成为政府与市场关注的焦点。 决策层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已明显提高。针对一季度放缓的经济增速,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国民经济运行平稳,总体良好,经济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等主要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这一判断是冷静客观的。然而,在一些政府官员和市场人士中,也弥漫着颇为强烈的焦虑感。国务院国资委近期成立“保增长”工作小组,要求   阅读全文

阅读更多

阮一峰 | 经济增长是如何换来的?

去年, 何毓琦 教授 推荐 了《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长文 《中国会变成消费大国吗?》 (中译 上 , 下 )。 那篇文章非常长,足足有十几页,我一直拖着没看,直到上周末才读完。 它的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主 David Leonhard ,他以自己在中国各地的采访经历,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走向。看完以后,我一声长叹,为什么想要了解中国,只有去看外国报纸? (图片说明:中国正在致力于从生产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Credit: Lars Tunbjor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David Leonhardt认为,经济增长是中国政府压倒一切的政策目标。 因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保证政治统治。所以,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政府动用了各种手段。 他举了一些例子,我认为非常具有洞察力:    (1)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压低煤炭、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价格。 这实质上是让中西部省份补贴沿海省份,因为当时沿海省份经济增长最快。    (2)压低储蓄利率。 这样做减少了居民收益,但是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为企业提供了便宜的资金,等同于居民补贴企业。    (3)压低工资。 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这保证企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业(它们对经济增长和就业贡献最大)—-获得便宜的劳动力。    (4)不允许自行组织工会。 由于工人没有统一的组织,这使企业可以方便地解雇工人,同时也有助保持低工资。    (5)维持严密的户口制度。 这一方面阻止劳动力向工资高的地方迁移、另一方面由于户口与福利制度挂钩,没有户口就享受不到当地的福利,这就降低了政府的福利支出,使得政府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    (6)社会福利严重不足。 教育、失业、医疗、住房等支出,全部或大多数要由个人承担,这大大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    (7)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 低汇率使得出口商品变得更便宜,同时也压低了人民币的购买力,这相当于让外国人买得更多,让本国居民买得更少。实质上,就是本国居民补贴本国的出口企业。 ===================================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的出口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1978-2008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8%;2001-2008年,更是达到了年均增长25%,每三年翻一倍。出口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 但是,这些增长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换来的? ……我们的政府、媒体、经济学家保持沉默,装作没有看见,甚至否认代价的存在。 好在未来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一切。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年代,他们首先会看到底层人民忍受的苦难,然后久久地沉思,以此换来的经济增长是否值得。 另一方面,这样的增长模式再也走不下去了。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优势的出口经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中国商品要想继续畅销世界,不能再靠便宜的价格(因为已经不便宜了),而必须依靠更好的产品,依靠创新。但是,一个无法自由地思考、表达、集社的社会,真的会有创新吗?真的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吗? (完) 文档信息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 原文网址: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8/the_pains_of_economic_growth.html 最后修改时间:2011年8月

阅读更多
  • 1
  • ……
  • 7
  • 8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