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

译者 | 《华盛顿邮报》 在缅甸,很多人担心搁置的大坝项目完工

核心提示:2011年,在公众强烈抗议大坝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后,大坝停工了,但活动家们现在担心,中国对克钦邦官员的影响力将成功重启这一项目。它不仅会威胁这里脆弱的生态系统,还会破坏与少数民族叛乱组织达成和解方案的微弱希望。 原文: In Burma, many fear completion of stalled dam 发表:2012年7月7日 作者:Jason Motlagh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在缅甸的党波村(Tang Hpre),Thomas Gum Rai Aung神父指着村子边上绿色的群山,告诉我们如果附近的大坝项目建成,洪水将会涨到怎样的高度。”我们在这里建设的一切都会在瞬间消失,”他挥舞着手臂说。 现在,这个项目被搁置了。但Rai Aung已经失去了他的人民。   两年前,缅甸当局开始强迫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克钦族人搬迁,为水电大坝让道。中国资助的这座大坝得到批准的原因是它发的电和获得的收入将大大改善这个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前景渺茫的偏远地区的生活条件。 去年,在公众强烈抗议大坝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后,大坝停工了,但活动家们现在担心,中国对克钦邦官员的影响力将成功重启这一项目。它不仅会威胁这里脆弱的生态系统,还会破坏与少数民族叛乱组织达成和解方案的微弱希望。该叛乱组织说大坝践踏了他们在这片历来属于他们的领土上的天赋权利。 密松大坝是缅甸与国营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合资项目,是沿缅甸最重要的水路伊洛瓦底江筹建的7座大坝中的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大坝定于2019年完工,届时,从缅甸北部克钦邦这座大坝发出的90%的电将输送到边界对面的中国云南省,换回的是50年期间分批获得170亿美元。 缅甸的国营媒体最初报道,5个村庄的2100多人将搬迁到”样板村”,住到配备自来水和电的新房子里。这家中国公司在为开展公关运动而筹建的一个网站上说,它迄今已向安置点投入了2500万美元资金,而且它”完全尊重受项目影响的人们的愿望。” 批评人士对他们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在去年8月致政府的一封信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昂山素季说,60多个村庄的约1.2万克钦族人被迫离开了家乡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她警告说,密松大坝构成了严峻的环境威胁,附近的裂纹线使情况变得更糟,一旦发生地震,会造成极为可怕的灾难。 前景黯淡 吴登盛总统作出的暂停大坝工程的决定被视为对前军事政权的主要庇护人中国的打击,是民主可能最终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占上风的迹象:在这片土地上,反对派组织曾经几乎没有呼吸的空间,更不用说影响变革了。 分析人士猜测,这可能也是缅甸从中国的轨道转向西方的另一个迹象。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高速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令缅甸与美国及欧盟的关系升温。 然而,在克钦邦,缅甸将军们对总统有关结束敌对行动的呼吁视而不见。自缅甸军队在太平江上有争议的大坝工地附近袭击被反叛的克钦独立军控制的领土以来,双方间的敌对行动加剧了。根据人权观察组织3月的报告,双方承认争斗部分起因于诸如此类的项目。 战斗使大约7.5万平民流离失所,还出现了严重践踏人权的情况。大多数难民都住在缅中边界沿线摇摇欲坠的营地里,这些营地位于反叛者控制的领土上。已有多达1万人逃到了中国,其他人则呆在克钦邦河畔首府密支那( Myitkyina )附近的营地。密支那位于密松大坝以南约25英里处。 密支那约有15万人。它历来是缅中边境贸易的核心,但它的经济未能像缅甸许多低地城市那样蓬勃发展。这里的基础设施极差,轮流停电,失业率极高。当地宗教领导人说,黯淡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导致吸食瘾性毒品的人急剧增加,克钦年轻人意志消沉。 一位28岁的店主说,对克钦族人而言,”如今的状况是毫无希望的。”由于担心与邦政府惹上麻烦,他要求匿名。他两年前获得了工程学位,但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他说:”我们的人对缅甸人充满怨恨。” 我是一个没有土地的农民 在向北驱车不到1小时的地方,因密松大坝被赶出家园的许多克钦族人生活在中国人赞助的一大片安置营里。营地周边是栅栏,一排排木质的、白铁皮屋顶的房屋散布在社区大楼间,社区大楼包括一座医疗中心,一个诊所和一所新中学,但居民们说,他们缺乏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搬迁的自由。 35岁的蒙·多伊说:”我们被困在这里,无所事事;我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尽管被禁止返回村子,他还是溜了回去。只有在缅甸军队和游击队在该地区交火的时候才返回营地。 在通往密支那的公路沿线是许多被遗弃的克钦族村庄,遍地的垃圾和毁坏的篱笆说明村民离开的匆忙。在空荡荡的聚居区之间,采掘金矿让从前的稻田变成了一堆一堆翻起来的泥土;环抱的群山上,从前密密的柚木森林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树桩。 宗教领导人说,在居民被迫搬出去后,与强大的北方军事指挥官有关系的许多私人采矿和伐木公司进驻了这里。 据缅甸活动分子和环境监督组织说,快速的砍伐森林、不受控制的采矿和水土流失给伊洛瓦底江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创。他们担心,一旦大坝继续兴建,影响将波及大坝工地以外的地方,直达下游社区。这些社区依赖河流和适当的营养物质维持稻米生产。全缅甸都依赖稻米生产。 与此同时,中国人正在竭力游说,试图恢复大坝的建设,克钦邦居民的一个共同感觉是他们最终将达到目的。 教区教士 Rai Aung  确信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他看来,与克钦反叛者的战争推迟了大坝的建设,但他认为总统没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来阻扰将军们的利益。他们仍控制着穷乡僻壤地区。 他说:”我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然后我将永远离开。” (Motlagh报道,获普利策危机报道中心授权。)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 这里 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穿墙查看 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阅读更多

<七星百科>第三十二期:中国官员晋升制度

    <七星百科>第三十二期:   中国官员晋升制度     词条简介   晋升 或升迁指在工作组织内沿着层级序次安排的管理职位上升的路线。在政府等公共部门中,晋升是组织成员孜孜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而晋升激励也成为主要的激励手段。通过一定的考核指标和选拔标准来决定官员的晋升,官员的政绩观与发展观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推动官员朝着特定的方向努力,从而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因此,确定官员晋升的决定因素并使其发挥作用,就可以实现政府组织的有效管理。本期百科介绍的将是当代中国官员的晋升制度。     目录   1.中国官员的分级 2.历史缘起 3.决定因素 3.1.政府文件规定 3.2绩效制度 3.3 官员绩效考核的技术手段 4.我国官员晋升制度现状 5.参考文献 6.延伸阅读     1 中国官员的分级   一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委员长 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全国政协主席 二级:政治局成员 书记处成员 副委员长 副总理 国务委员 军委副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 最高法院院长 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三级:部长 部党组书记 省委书记 省长 省人大主任 省政协主席 四级:副部级 副省级 五级:司长 厅长 地级市长 巡视员 六级:副厅级 副市级 助理巡视员 七级:处长 市局长 县长 调研员 八级:副处级 副县级 助理调研员 九级:科长 市处长 县局长 乡镇长 主任科员 十级:副科长 股长 乡镇助理 副主任科员 十一级: 科员 县以下官员 十二级: 办事员[1]     2 历史缘起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重要思想,包括强调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鼓励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引入任期制和年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管理体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考核标准的变化,官员在任期内的经济绩效取代了过去的政治挂帅,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绩观。这种转变的契机是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和全党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经济改革和发展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头等大事,经济绩效也就成了决定官员晋升的主要指标之一。干部管理体制的巨大改革使得地方官员的政治激励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种新型的干部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员为了得到政治晋升或者避免降级,致力于推动辖区经济发展,力求辖区经济增长率记录排名位居前列。在这个买方垄断的市场上,地方官员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形成了一种基于上级政府评价的锦标赛式的经济增长竞争。     3 决定因素   政府官员晋升的决定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官员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努力程度,也涉及官员所在政府组织和辖区的状况。   3.1.政府的文件规定 中国官员晋升规定: 官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条件和资格,同时在规定任职资格年限内的年度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等次。 晋升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官员,应当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章程规定的资格。   3.2.绩效制度 绩效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居于干部人事制度的核心,决定着干部的进退升黜,并会影响制度安排和权力配置。因此,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与晋升模式就成为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 所有的对象或系统都存在绩效,而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改进绩效。从字面上理解,政府绩效指“政府所做的成绩和所获得的效益”,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既包括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产出与结果,也包括政府行使职能的过程。政府绩效是评判政府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重要依据,是一个由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综合而成的多维复合概念。政府绩效是政府实现其组织日标的相对表现,涵盖了从政府获取资源到组织内部运作,再到社会感知政府行政成果的全过程。尽管政府绩效代表一级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组织绩效,但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决定了官员政绩与政府绩效的同构性,特别是对党政“一把手”而言更是如此。 晋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组织实现人员激励和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特别地,组织高层领导人的离职(turnover)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现象,针对他们的绩效、声望、支持率等的分析,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多从政府绩效的信息公开及其对选民的影响出发,考察绩效问责对政府官员支持率的影响。在西方民主国家,选民的支持是政府官员任免升黜的决定因素,地方政府绩效信息的公开使选民能够利用它们来影响官员的,尽管中国政府官员的任免在法定程序上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或党委常委会实现的,但是真正的人事任免权却在上级党组织,特别是上级党委书记手中。因此,政府绩效必须影响上级领导(而非选民),才能实现基于绩效的晋升(Chow,1988)。多数选民与少数上级领导对绩效信息的获知、判断和利用的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导致中西官员晋升的不同逻辑。 由于决定政府官员任免升黜的主体不同,考察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方法也存在差异。中国各级政府每年都会由行政首长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做工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民代表和社会公众都能对政府绩效作出感知,并会依据感知予以投票。但由于上级党委控制着下级党政“一把手”的人事管理权,它对下级政府绩效的评判才是决定其任免的根本,这也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最后,政府绩效的标杆得分和分级排序更加易于比较,也是现实中采用最多的模式。这种分析比相对绩效考核更进一步,因为排名或排序式的简单相对比较,显然比基于绝对数据的相对考核更为容易和便于观察,也更有可能是选民和人事部门使用的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顺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政府的合法性和官员的政绩均建立在GDP等经济增长数字上。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若干省份已经开始试点新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新体系的工作。该体系除了经济发展内容外,还加入了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社会治安、公共教育等环境和社会内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变化表明,政府正逐步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因此,已有研究对政府绩效的测量存在不足,未能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标纳入考察,分析结果也受到影响。   3.3 官员绩效考核的技术手段 国家官员的考核工作是整个人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考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人事考核是指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或业绩成绩的质量、数量进行考核审查;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对工作人员的现在和潜在的能力、品行、学识、性格、健康等进行考核审查。官员考核,主要是指后者。具体来说,国家公务员考核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按照国家官员法规的相关规定,对国家官员的品行、学识、工作成绩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察,并给出评价结果,作为对国家公务员进行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以及奖例、培训、辞退的依据,考核的对象主要是非领导成员官员 考核是官员管理的基础,通过考核,可以全面了解官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能力、文化专业知识和工作实绩,对官员是否胜任现任职务、是否具备担任更高级职务的条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通过考核,可以根据官员的特长、缺陷和职位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培训,根据官员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是否晋级增资,由此可见,考核直接关系到整个官员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4 我国官员晋升制度现状   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官员制度发展历程很短,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法》实施以来,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制度实践的情况来看,我国官员工作岗位缺乏科学的工作分析和明确的岗位说明。绩效考核纬度和指标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原有的那种内容空洞、针对性以及可行性差的缺陷,致使官员考核与评估往往走过场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演变为人际关系的考核,而不是对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能力的评估,我国目前官员绩效评估依然停留在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的水平上,强调事后惩戒,而通过评估来推动组织目标实现以及为人才成长提供积极环境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通过考察我国现行的官员考核制度,我国官员考核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可以把我国官员绩效考核制度的缺点归结为以下几点: 1.考核指标不明确,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一般来说,考核应以职位分类为基础,不同部门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官员应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以便全面、具体地反映官员在工作中的各方面表现。现行的考核制度将考核内容分为“德、能、勤、绩、廉”五个部分,考核标准也只是定性地做了些说明。而许多单位仅依此作为考核依据,考核内容大体相同,没有将单位业务绩效与个人的工作绩效相扣,没有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官员的具体要求,只注重同一性,忽视了差别性。同时,“由于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差异大,部门之间、被考核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考核者无所适从” 2.考核方法不科学 首先是考核形式不科学。长期以来,官员的考核就是以科、处或一个部门为单位进行的,先个人小结,再民主评议,然后领导总结,集体评优,再填考核表,最后由考核委员会审定。这个过程看起来比较规范、无懈可击,实际上不少环节亟需改进。处长、科长、科员、办事员放在一起进行评比,没有可比性,显然不合理、不科学。不能按照处长的工作标准去考核处长的工作,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务工作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把不同职务人员放在一起进行考核评比显然不科学。此外,考核方法定性有余,定量不足。我国官员考核虽然明确强调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但在实际的考核中,对官员的考核仍然以定性考评为主,这就造成了考核既缺乏科学性,又难以避免随意性和片面性,这就很难保证实绩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3.平均主义和宽大化倾向 即所有被考核者的成绩评定相差无几,以致无法拉开档次,一方面造成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局面,另一方面对有些被考核者的评价高于实水平,出现拔高,造成考核结果与实际脱节。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行政首长由于好人主义怕得罪人影响属下对自己的评价考核结果除了优秀以外都是称职没有不称职。 4.考核程序不规范 我国国家官员考核制度规定,进行年度考核时,必须设立非常性的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作为考核的工作机构,并且要由各部门负责人直接领导。年度考核要经过个人小结、群众评议、主管领导评语、考核委员会审核、部门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的基本程序。但是在实际考核过程中,有些单位以及一部分单位的一些部门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考核,依然“依据民主评议结果来确定考核等次”,存在“以评代考”的现象@。个别地方和个别单位在官员年度考核中不搞公开述职。此外,还有一些单位不按照规定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考者本人。违反程序的官员考核,既影响了考核工作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也弱化了群众评议和群众监督,违背了官员考核的客观公正原则和民主公开原则。 5.考核过程形式化 考核过程中,很少有群众参与到官员的考核中来。一方面是由于群众的参与意识薄弱,而更重要的是有些部门根本没有设置群众参与的渠道,另一方面就是领导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这样一来民主测评只会流于形式,考核过程的公开性也很欠缺,官员考核一般都是在部门内部进行,既不对外公布官员平时考核的情况,也不公布定期考核的标准、方法、程序和结果。 6.考核中缺乏监督和反馈机制 有关法律法规虽然规定官员如果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请复核和申诉,但由于复核和申诉机制不完善,致使在实践中考核工作实际上处于缺乏监督和反馈机制的状态。 7.考核结果难以兑现 官员考核的激励功能就体现在通过考核,确定等次,然后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并且把这种赏惩、升降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然而,我国官员考核在兑现环节上,还缺乏力度。首先,对优秀官员的奖励力度不够。其次,考核与晋升、培训等环节脱钩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最后,对不称职的官员的处理较难圆。     5 参考资料   (1) 中国行政官员级别一览表 (2) 官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 (3) 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再考察 (4)《政府绩效与官员晋升研究综述》, 吴建南、马亮,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 (5)《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改革探索》,李琼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延伸阅读   (1)《官员考核规定(试行)》 (2)《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沿革研究》,杨冠琼,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    ( 助手:何凌霄 编辑:曹海舰  责编:董宸)     来自 北斗网 旗下连接七星百科栏目   关注七星百科   如果你喜欢七星百科的话,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关注我们: 关注 瓢虫君 、 瓢虫妹 关注 北斗网 、 北斗网新浪微博 更多 七星百科词条     您可能也喜欢: <七星百科>第三十一期:中国性产业非罪化 <七星百科>第三十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七星百科>第二十九期:养老保险制度 戏梦人生 绝美武阳夏之 疑海听涛 无觅

阅读更多

中国改革面临的焦点问题——杨小凯、江濡山谈话录

  聚焦之一:宪政制度改革无法回避      杨小凯:欢迎江先生访问莫纳什(Monash)大学,其实我也是刚刚从中国回来。这次到大陆的切身感受是:人人都在关心和谈论中央最高首脑层的人事变动问题。江先生有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江濡山:这就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魅力”,每过五年召开一次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总是牵动着成千上万党政官员的“神经”,牵动着海内外华人的“心”。大家总是像猜谜语一样,猜测下一届国家领袖阵容与格局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现在人们都非常关注今年北戴会议的精神,看来只有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后,人们的许多“疑团”才会解开。      杨小凯:听说最近高层政治斗争十分激烈,江仍留任、朱要下台。江还在某个场合说说要防止野心家。您是否清楚其中的内幕?      江濡山:不清楚。海内外传言颇多,无法辨清真伪。中国政坛高层有政治斗争是十分正常的事,历来都是如此。但是党内斗争再激烈,从政治领袖的对外神态上是看不出来的。自去年北戴河会议以来,关于最高层,即下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人选的确定问题,各种传言都非常多,但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江全退还是半退的问题。      杨小凯:专制政体下经济搞得再好,也可能因为没有公平、透明、稳定的政治权力分配游戏规则而出现动乱,尤其是在权力转移时。中国毛泽东、刘少奇之间的冲突造成文革动乱,邓小平权力转移时与赵紫阳的矛盾都说明了这一点。历史唯物论是错误的,经济搞得好不一定政治改革就能上路。德国希特勒的经济政策是最成功的,当时是欧洲第一个走出大萧条,失业迅速减少,经济高速发展,全世界第一个修高速公路的国家,但因为政治专制,走向战争。中国目前的政治秩序极有可能因权力转移无公平规则而走向动乱,也可能步德国后尘, 经济上强大后打台湾而与美国及其它民主国家对抗。      江濡山:其实,现在大陆政治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最核心的问题集中在江泽民一个人去留的问题上。我觉得就是江总书记本人在这个问题上也倍感困惑。如果江总书记不继续留任,那么“三个代表”的理论旗帜和他的政治主张,谁能坚定不移地扛下去,能扛多久?可是,如果继续留任,那其他年龄到站的高层领导人还留不留?若都留下来岂不有违邓小平当初确定的方针,岂不是政治上的倒退?另一个令总书记困惑的问题可能是:如果半退,就意味着要交出相当一部分权力,那么在今后几年的政治生涯中,他还能否完全控制住政治局势,个人意志能否起决定作用?新的政治集团会不会出现政治分裂而导致内讧?中国老百姓应该体悟到中国这种政治体制是很“折磨人”的,巨大的权力诱惑在给权力执掌者带来不可限量的财富支配权的同时,也会带来无限的苦恼和难以预测的政治灾难。      杨小凯:所以说到底,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中国的宪政制度改革问题。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大大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就在于中国权力阶层尚不知道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政制度。对旧的宪政制度总是修修补补只能是浪费资源、浪费时机,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我有这样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宪政制度改革是中国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情,当局现在就要研究和正视这个问题。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已到了无法回避这个问题的程度。无论改革的成果多么大,今后的改革多么有魅力,实行民主化取向的宪政制度改革是中国绕不过去的一个政治大关。      第二,中国将来是实行内阁制,还是实行总统制,应采取什么样的选举制度——美国式的总统直选,还是澳大利亚式的代议制。中国的有关机构也应对这个问题尽快研究。我觉得澳大利亚的体制值得中国借鉴。      第三,宪政制度改革要为解决台湾问题留下余地。台湾问题在短时间内显然是解决不了的。这个问题急不得,急也没有用。我觉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关系值得中国借鉴。      江濡山:杨教授,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澳大利亚解决新西兰问题的一些做法?      杨小凯:澳洲形成独立国家时与新西兰一样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与美国一样,实行各州地方自治,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澳洲大陆各州加塔斯马尼亚同意成立联邦(有点像中国民国初年陈炯明提倡的联省自治),但新西兰拒绝参加联邦。按西方人的观念,这当然是新西兰人民的权利,正像台湾人民要独立是他们的权力一样。但新西兰与澳洲一直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因为同文、同种、同一个祖国(英国),因此互相免签证,自由移民,临时居民在对方国可享受政府福利。早期新西兰人均收入高于澳洲。      但值得台湾吸取的教训是,现在新西兰市场太小,人均收入大大落后于澳洲,人口纷纷向澳洲移民,澳洲被迫取消对新西兰临时移民自动提供福利。      大陆要吸引台湾,光用大陆大市场的前景还不够,要用一个宪政共和制,使台湾人有机会在大陆自由组织政党、竞选总统,有公平竞选胜出执政的机会。正像克林顿这个不知名小州州长有机会当选美国总统。江泽民说台湾领导人统一后可当国家副主席,但不能当主席,这还是毛泽东的联合政府观点,即不经竞选,少数大党瓜分政府官位,这不是宪政民主,而是寡头专制。谁能当权要由竞选后胜出的党和其领导决定,怎能由非民选的现领导人指定呢?这当然需要中国进行大规模宪政改革,取消共产党对政治的垄断,也就是说一国两制是行不通的,必须一国良制。更重要的是,中国不进行宪制改革,经济强大后会走向二战前德国、日本的道路,打台湾,而与全世界文明社会对抗。中国政府总想与美国结盟,但总是结不了,为什么?因为你是一个专制制度、搞政治迫害、宗教迫害。当年日本希望与强国结盟,结果与英国成功结盟,其主要原因是明治维新进行了振荡疗法,实行宪政,政党自由,议会政治。但由于官商勾结性的垄断财阀制度和天皇实权制,发动侵略战争,与文明世界对抗。如果大陆坚持一党专政,打台湾,也会走上这条死路。为什么战后日本欢迎美国驻军,并愿意由日本为美国驻日军队出钱,为什么南韩也欢迎美国驻军,而中国却对美国这个见义勇为的好国际警察反感,关键差别就是日本、南韩是宪政共和制度,而中国是共产党一党专制。中国不改政治制度是不可能与美国有友好外交关系的。1980年代因江南命案与美国的外交冲突,加上南越沦陷和美国断交的打击, 蒋经国终于认识到,不回归宪政,是不可能与美国搞好外交关系的,美国不会为一个独裁的台湾打仗。但美国民意会支持为一个民主的台湾打仗。蒋经国看清这一点,终于下决心开放党禁,回归宪政。今天,小布什和美国民意对台湾的立场证明了蒋经国的明智。      江濡山:那么大陆应该怎么做才能既避免武力的道路,又能够吸引住台湾呢?。      杨小凯:中国的宪政制度要改得比台湾更好,才可能吸引台湾。台湾已做到政党轮替,执政党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离,执政党不准从事赢利事业,这方面大陆还是个不及格的小学生,离台湾大学毕业的水平还差得远呢。做个台湾宪政改革的好学生才是正确的心态,张口就要打台湾,文明社会不会把你当成个野蛮的小无赖吗?假设中国宪政改革成功了,我认为把政协改成类似美国参议院一样,每州三票,台湾也不例外,也只有三票。那时所有实行地方自治的各省和台湾都可像WTO一样双边谈判。台湾可能会要求作为特殊省,有更多的选票,但谈下来也许就是十票,台湾不会好意思要太多特权。      江濡山:现在的问题是台湾有一股比较强大的力量要推动“独立”。据说台湾有些人闹独立是不讲条件的。如果中国大陆按国际社会的希望实行了民主化取向的宪政改革,这种台独的意愿不知会不会自动消亡。      杨小凯: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有个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讲话,准备复员军队,参加全国选举。两个中国的局面是共产党造成的,本来只有中华民国,而共产党要另搞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1946年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实现军队国家化,全国选举,实行宪政,那么我预计,1960年,共产党可能就在选举中胜出,成为执政党,现在也可能还是共产党执政,但共产党就与西欧社会民主党差不多,没有超越法律由宪法规定的垄断政治的特权,刘少奇、彭德怀也不会死得那么惨,也不会有1959年的人祸,饿死三、四千万人,也不会有文革、这些灾难。1946年的共产党比台湾的民进党强多了, 当时的青年才俊很多都在共产党。民进党从成立到执政不到20年。1946年共产党若交出军队,1960年他一定能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通过和平竞选胜出执政。      江濡山: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解决台湾问题应纳入到大陆宪政制度改革的范畴,并用历史的经验来解决。但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台湾问题是否也应如此痛苦而漫长地等待下去?出路在哪里呢?      杨小凯:要统一台湾,共产党必须要有开放自由选举,准备政党轮替的心理准备。实行宪政必须有竞选失败者自愿承认失败,也要有反对党自愿参加宪政游戏,这是真功夫、真功课,国民党1949年以来从未承认失败,台湾也不愿参加大陆的政治游戏。1949年以来国民党治理台湾比共产党治理大陆成功得多,国民党领导台湾回归中华民国宪法,实行政党自由,各级政权自由选举,新闻自由,执政党财政与国家财政分离,执政党不再从事赢利性事业,以及体面下台,实现政党轮替,共产党在这些方面的成绩单是张白卷,所以国民党更不会认输,中国实现宪政后,国民党和其他政党都会在竞选中提出换个执政党试试看的要求,他们也不一定会在自由选举中输给共产党。      江濡山:您刚才说,中国要尽快正视宪政制度改革问题。现在中国海归派的主流意识就是追求美国的民主与自由,最高决策层在经济改革实践中也借鉴了一些美国经验。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全盘美国化,恐怕中国消化不。      杨小凯:中国人讲民主太多,讲共和太少,讲科学太多,讲自由太少。民主是少数服从多数,共和是要保护所有人,特别是少数人的权利。就政体而言,我觉得澳洲式的内阁制,代议制比美国的总统制更适合中国。总统制竞选非常昂贵,而澳洲的制度,竞选非常便宜,工党这种不富裕的政党也能胜出。我这次到中国,感到民间,特别是知识阶层民主的呼声很大,而“共和”的声音不足。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美国是民主与共和折衷的国家,参议院是共和,一州两票,几个小州联合起来,虽然按选民而言是少数,却可能少数胜出。众议院是民主,每州众议员人数与此州选民人数成比例。而总统选举团是由参院(共和)和众院(民主)的总议员人数定。所以总统竞选有可能是代表少数的政党胜出,小布什按选民人数算就是少数派,而戈尔是多数派,但少数派却赢了多数派,这就是共和对民主的胜利!中国人只讲民主,不讲共和、自由,就可能用多数派压少数派,比如用多数派迫害成员。      聚焦之二:要有勇气彻底改革土地制度      江濡山: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引发的经济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令中国政府束手无策的大问题。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存取向问题令人焦虑。城市限制他们,农村容不下他们,这个问题同欧洲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不久后面临的境况十分相似。从目前中国的政局来看,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后,党和政府不得不把“三农”问题提升到极其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杨小凯:我此次去中国之后,特别留神了大陆的农村发展情况。我看到的一本书介绍说,有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总理写信反映了农村的许多问题,他的意见总理很重视,但他的结局并不好,所以他辞职进京当编辑了。      我觉得李昌平及中国许多农业专家反映的情况很重要,但没有抓住农村问题的要害。我冷静想了想,中国农村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土地制度问题;二是户籍制度问题;三是地方政府治理结构问题;四是政府对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垄断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      对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农业国家而言,土地制度若得不到彻底解决,国家就不稳定,大多数民众就无法安居乐业,这是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的。中国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根本症结就在于农村土地不属于农民所有,从心理上,农民不认为自己种的地是自己的,所以没有长远投资于土地的打算。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前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开创了政府侵犯财产的先例,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有极深远的负面影响。      江濡山:您能否谈谈澳大利亚的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杨小凯:澳大利亚对土地的管理很值得中国借鉴。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区一级政府都拥有自己的土地,而且各级政府管辖下的私人土地的财产税和交易税收入归各级政府财政。区一级政府拥有很多有价值的土地。这些土地都可称为政府所有。但不像中国的国有土地,很多山地,草原实际上没有主。澳洲的每块土地不管公有私有,都有产权证书,土地的精确位置、大小、所有人一清二楚。除此之外,大量的有市场价值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土地私有有两个最主要的标志:一是无限期可继承的所有权,二是可以自由交易租赁。土地私有化后,政府可以收到可观的交易税和财产税。同时对土地的管理也容易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私人可以自由买卖、租赁土地。每发生一次买卖,政府都要收一笔很可观的土地交易税。而且每年政府要请与政府无关的独立测量师按市场行情对每块房地产估价,按估价和给定的比例算出财产税。这个税收是政府财政的重要税源之一。      江濡山:那么澳洲土地管理与运营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呢?      杨小凯:第一,改造公地环境,使周边私地升值。政府往往要花费较大的投入用于政府所有的公地的“基本建设”,比如环境绿化美化,基础设施完善等,这样一来,等于为周边“私地”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于是推动了私地的升值和交易,政府的土地交易税、财产税则大大提高。当私地交易活跃了,公地的价值会更高。如果政府财政遇到危机,或者有特殊的重大支出,政府就可以按市场价割卖它的公地。      第二,土地绝对私有,有无限期所有权,私人舍得长期投入。由于澳大利亚是个移民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因此土地升值很快。以墨尔本市为例,近几十年来,每7-8年,城市及郊区土地的价格就翻一番。所以,有钱人愿意把资金投资到房地产、近郊花园、农场等土地项目上。土地及房产已成为许多澳大利亚人的核心资产。这也是上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的重要遗产。      第三,以简单易操作,但极其严格的法律保障土地的公平交易。这是维护土地公平交易的最基本的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平的土地交易,一般有三个方面受益者:一是土地交易双方;二是政府;三是土地的丈量及评估机构。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土地丈量与评估机构比较多,竞争也比较激烈,这类中介机构竞争的焦点在于丈量准确、服务到位,估价公正准确。每个环节都有法律作保障。      而对于中国而言,大量所谓国有土地实际无主,没有所有权证书。而大量私人使用的土地没有完全的私人产权,不能自由买卖、租赁。      江濡山:我前不久曾专门对中国农村的土地状况做过考察,同许多基层村干部和农民进行过交流。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对土地作不了主,而能对土地作主的至少是县一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但他们并不理解土地同农民切身利益的利害。      杨小凯:所以,土地制度改革是目前中国农村改革必须正视的焦点问题。这是主要矛盾,其它都是次要矛盾。      比如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只要土地可自由交易,城市资本就会自然流向农村。农民暂时没必要学习这技术、那技术,再说现代农业技术也不是农民一下子能学会的,而且学会了也无法完成市场交易。农民只要把土地租给他人或者卖给他人就行了。自己可以收租金或去当雇工。这样一来,土地就会按市场规律自由上涨或跌落。富人、穷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时机买卖土地。      再比如说,生态环境及城乡绿化问题。只要土地属于私产,土地的主人自然会倍加呵护。澳大利亚由于房地产大多是私人财产,所以澳洲绿化都有点过分,私人业主对绿化投入大量资金。中国内蒙草原如果私有化了,我看沙尘暴就会消失。四川等地的山林如果私有化了,也会促进绿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50%山林降到19%。      中国的政治口号是人民当家作主,但是人民都没有自己本应该拥有的私产权,人民也没有公产的支配权。因此,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许多现行制度为权力机关的公务人员留下了很大的腐败寻租地带。      总之,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化对中国大陆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土地私有化只会去掉村干部定期按人口变化调整土地分配的特权,因而减少此特权引起的贫富分化。如果有的农民要弃农进城,或从事它业,没有土地私有权时,他只得放弃他的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份额。如果他不愿放弃他对土地的权利,他就要定期回乡,变成”盲流”。这正是贫富不均社会不安定的原因。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制度。它不但反效率,也不公平。如果土地所有权完全私有化了,农民将成为自由民,若农民要弃农进城,或从事它业,他可以卖掉土地,不但有一笔收入,而且有一笔资本,因此他进城时是有钱人,而不是盲流。特别是,可自由买卖的土地比不可自由买卖的同样土地市价高得多,土地私有化只会使现在相对贫穷的农民变得更富,台湾的很多农民比城里人富,就是因为他们有大块土地完全的所有权。      有人担心,如果农民卖地进城经商失败,这不会引起贫富分化吗?其实,卖不卖土地的权力在农民手中,农民进城经商不必卖地,他可将土地出租,不但有固定租金收入,一旦生意失败,还可回家种田。没有土地私有权时,转让使用权所得租金极低,在江浙一带是市场租金的十分之一,不少地方租金甚至是负的。转包也有很高风险失去土地权利。如果土地所有权完全私有化了,不但业主可收得更多租金,土地使用权的分配更有效,而且业主可以用土地向银行作抵押贷款,借钱投资,克服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障碍,使中国的私人投资能力成倍增加。      我2000年6月回中国,看到江浙农民还在用手插秧,扮禾,心中不是滋味。我年轻时多次参加双枪,知道这份工作的辛苦。台湾农民早就机械化了,不用受这份苦,中国为什么做不到呢?我访问南京时,应邀参加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组织的经济学家为省委,省政府咨询的会议。会上省委第一书记和省长希望听到专家们关于城市化的对策的建议,国内的经济学家都提到,现有的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是城市化的大障碍。我也建议城市和农村土地制度并轨是土地私有的第一步。农村土地应该象城市土地一样,70年期使用权可以自由买卖和租赁。做到这一步,私有化就容易了。但是香港的土地年期制与无限土地私有制相比是种很落后的殖民地制度,英国人在本国就不实行这种制度。18世纪法国落后于英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法国对土地私有权的限制。中国人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孟子早就说过恒产有恒心,比孟德斯鸠讲“所有权是道德神”早了一千多年。      土地所有权私有化不但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减少社会纠纷,安定社会,稳定地方财政有重大意义。土地所有权私有化后,土地市价上升,土地交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也使地方财政,地方基础设施,地价之间的反馈制度化,使地方政府官员的收入和士气提高,效率上升。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财政很依赖土地税和房地产交易税,而这又是以土地私有权和土地自由市场为基础。      有人会提到中国很多朝代的没落是由地方豪强兼并土地引起,现在土地所有权私有化可能 又会造成社会问题。其实,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正是因土地所有权没有法律保障,清朝的官司纠纷记载说明中国历史上原土地所有者以原价购回已卖土地的权利,限制了土地的自由买卖,成为很多杀人案和社会动乱的根源。现在广东的很多土地纠纷也是由对土地私人产权的法律保护不健全引起。      江濡山:您刚才谈到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问题,这方面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改革对策。估计下一步会有条件地放开,但现在最大的顾虑是担心户籍制一旦放开,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大量涌向城市。      杨小凯:对于中国户籍制度问题,我的看法是:      第一,废除户籍管制。      第二,改户籍管制为户籍登记制度,任何中国人可以自由迁徙,在国内有充分的居住自由。      第三,户籍管制放开后,要采取“市场”调节的办法消化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第四,户籍制度改革应与土地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土地私有化,农民移居他地就会失去集体土地中所有的份额,所以必须定期回来,当盲流、或是宁愿抛荒土地,也不永久移民。如果土地是私有制的,农民可以在移民后将土地租给别人增加收入,也可以卖给别人,得到一笔资金,可用来创业投资,或者不卖土地,但用土地所有权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创业投资。户籍改革其实十分简单,只是中国有关管理部门把这个问题人为复杂化了。      江濡山:现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户籍管制已取消了,比如浙江省的许多城乡居民可以自由迁移居住地,只要你能生存下去,就自己选择居住地。这样以来,不但没有出现政府担心的混乱局面,反而市场经济的活化因素更多了,地方经济发展更快了。      杨小凯:农民不轻易永久移民,根本原因是土地不是私有的,永久移民会丧失他们对集体土地中的份额。这是一种封建制度,把农民捆在土地上。      江濡山:你提到中国农村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对此你有哪些高见?      杨小凯:中国基层政府的治理结构非常落后,比如县的划分太大,由于土地没有私有化,公地没有明确是哪个政府(乡政府或区政府)所有,也没有土地所有权证书,更没有健全的财产税、土地交易税制度,所以地方政府办公共事业、教育事业没有制度化的公共财政。这方面,中国不要搞制度创新,只要派一些干实事的官员去各国考察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将各种制度比较一下,择优模仿就好了。比如美国是各区政府管中小学教育,所以各区学校质量差别很大,而澳洲是州政府管中小学教育财政,所以各区学校质量差别不大。我看中国可学澳洲的教育财政制度。      江濡山:从本质上讲,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放,才导致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同城市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这种差距的背后是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祖祖辈辈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现在搞市场经济,对大多数农民而言是生存方式来一次全新的转变。这就要求,国家政权对农村事务的管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则。      杨小凯:我觉得现在中国政府在对待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步入了一种误区。政府花费很大精力和代价号召和组织农民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农村劳动力水平的确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提高的。农民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完全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手把手教农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时会适得其反。比如农民按政府要求种植了大量产量高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在国内和世界市场上都是价格最低的,根本不应该种。因此,当土地私有了,农民会把土地租给或卖给有市场经营能力的少数人去搞产业发展,每个农民会根据自己的“生产力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      我还要提到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对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垄断,等于弱化了农村经济市场化交易能力。不仅大宗农产品国际贸易由政府公司垄断,国内贸易也由政府垄断。这样下去,中国农民只能是永远被动地受政府的摆布。要搞所谓农业结构调整,用政府统购统销正好是帮倒忙,废止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和跨省、跨国农产品贸易的垄断,中国农业的结构调整就会自然实现。现在的农业结构问题正是由这种垄断造成。农民是为政府生产,而不是为市场生产。自给自足的农民要变成专门生产一种商业化农产品的现代专业农民,只有在废除政府对农产品贸易垄断才能实现。当然结社自由对农民组织专业化农民协会以协助贸易也很重要。      江濡山:刚才您提到对农民教育的问题,您是在国外大学当过学生,又当了多年的教授,你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有何建议?      杨小凯:关于教育问题,我觉得中国不应该学澳洲,而应该学美国的。美国对私立大学没有限制,政府办大学的作用也非常有限,所以发展出各种适合不同需要的大学。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而各种低水平的私立野鸡大学也适合了低层的社会需要。更重要的是由于进入教育领域是自由的,不需要任何教育部批准,所以私立大学之间竞争自由而激烈,制度创新层出不穷,州立大学便可以模仿这些好教育制度(例如终身教授制),也有不得不模仿的竞争压力(比如教授工资就不可能比私立大学低得太多)。而澳洲受欧洲政府办学思潮的影响,政府办了太多的大学,虽然不限制私人办学,政府也像美国政府一样不直接管理学校,而是成立独立的法人机构管理学校,但由于官办大学太多,私立大学就起不来。例如十年前澳洲有股私立大学发展的浪潮,但这些大学在公立大学的压力下大多不成功。所以澳洲的大学制度始终不如美国,例如从来没有形成全国性大学市场,学生大多在本州上大学,不像美国在私立大学的创新体制下,形成在外州上大学的传统。澳洲大学教授的工资及管理制度对市场的反应都不如美国大学灵敏,关键原因也是公立大学占优势,不像美国私立大学占优势。      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危险是教育部垄断学位授予批准权和重要办学项目的批准权,现在又有了创收的动机,这是产生坏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好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府机构不允许有创收动机,只能花钱,不能自己创收。收入是只有国会才能批准的统一税收。美国制度严禁追求执政的政党从事赢利性事业。而中国80年代以来就鼓励有各种政府批准权、垄断权的政府机构创收,这就是与民争利,并会鼓励政府机构加强垄断以追求垄断利润。这在各行业都造成了不公正的坏资本主义现象,最近两年这种坏资本主义现象在教育部门大大发展。例如政府用国家财政权力、用大量金钱支持重点大学,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公正的、歧视性的制度,因为这些财政支持不是通过公平竞争的程序取得的,是种对非重点大学的制度性歧视,更是对私人大学的制度性歧视,与WTO非歧视的游戏规则完全不相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5febc9010111yj.html   

阅读更多

荷广 | 古巴:中国通向加勒比地区的大门

加勒比海地区一直深受美国影响,可是近年来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华盛顿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古巴是中国在加勒比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正在借助同古巴的关系扩展其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   古巴总统劳尔•卡斯特罗昨日抵达北京开始了他上任总统以来对中国的首次访问。访问中古中双方将签署有关合作协议以帮助古巴实行经济改革。 经济专家们认为,如果古巴对投资者敞开大门对中古两国都有益。这将为两国在农业、能源和旅游业等方面提供新的机缘,两国对长期的持续性的经济发展作出投资将使古巴和中国的双边关系起到质的转变。 新的可能性 同古巴签订双边协议对中国政府相当重要。中国政府一项重视和发展中国家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战略关系。而加勒比地区也被中国政府对外策略的战略目标之一。 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负责人吴国平认为中国正在寻求一个社会各界都能从中受益的中国和拉美贸易的新模式。他说:“中国不仅仅是要出口自己的产品进口别国的原材料。我们也要进口拉美具有高价值的产品。我们正在寻找新的可能性。” 经济策略 古巴和中国除了 共产意识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共同点。这两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处在经济改革的过程当中。这是无可避免的,共产模式必须要适应当今资本社会的需要。创造经济新动力的关键就是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 拉丁美洲为中国提供了投资发展基础设施的机会。古巴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一直贯彻对古巴实行经济、金融封锁政策,而中国则以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对外政策主张构成了和美国古巴政策的抗衡力量。中国在有机会投资那些受美国经济制裁影响的领域的同时也巩固了自身在加勒比地区的地位。 吴教授认为这并不是经济利益问题,而是和各国建立的关系为中国带来了各种机会。他说:“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应该以本国的发展来决定如何发展和巩固同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 去年中国政府官员访问古巴时双方已初步达成协议中国将为古巴的经济改革提供经济援助。被媒体公认为中国下一任国家主席的习近平还促成了向古巴提供免息贷款。 古巴人的期待 古巴人对卡斯特罗总统今次对他们的经济盟友中国的访问满怀期待。古巴一促进本国政治对话的组织Estudios de Sats的负责人Antonio Rodiles表示:“几年前卡斯特罗对亚洲的访问就让古巴人产生了希望照着中国和越南的模式进行经济改革。” 而古巴政治异见人士Rodiles则对总统的此次访问不以为然,他不认为现任古巴领导人愿意在这一领域里作出大的改革。他说:“自去年党代会之后古巴的经济形势没有什么改变。除了盟国委内瑞拉之外,在其它国家的投资都停止了。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发展迹象。其实对古巴人民来说最显而易见的改革结果是改善公共交通工具,购买大批公交车,可是人人都知道古巴政府有不愿意购买零配件来维修出了故障的公交车。” 作者:Iris Mir, Ana Rosales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