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雜評 | 蔡子強:大家都對TVB的霸權忍夠了﹗
【明報專訊】很久以前,挪威漁夫有一個頭痛難題,那就是每當他們從海中捕獲沙甸魚,魚總是未等到船靠岸,便已經口吐白沫而死。不難想像,死魚當然沒有活魚那麼賣得好價錢,於是漁夫絞盡腦汁,想了無數方法,想讓沙甸魚活着上岸,但都告失敗。 挪威漁夫的故事 後來,他們發現唯獨有一個漁夫例外,他的魚亦因此能夠賣到多幾倍的價錢。大家都很奇怪,千方百計想找出箇中竅門。 最後,謎底終告解開,原來這位漁夫在魚槽中放進了一些鯰魚。鯰魚是沙甸魚的天敵,天生會不斷追逐後者。在鯰魚的追逐之下,沙甸魚得拚命游動躲避,激發了其生存的意志,因而也活了下來。 周星馳當年有一句金句,那就是——一個人若然沒有理想,那跟鹹魚又有什麼分別呢?挪威漁夫的故事卻告訴我們,那卻有更糟的,那就是——若然沒有了競爭,最後只有一槽死魚。 一台獨大造成一池死水 這樣一個道理,其實對香港的免費電視市場,最有參考價值。長期以來因為限制發牌,而造成壟斷經營,以及TVB的一台獨大,已經讓香港的免費電視市場變成一潭死水。原本大家期望透過開放競爭,可以帶來生氣和改變,無奈曾蔭權的夕陽政府,不知是否因為臨門一腳遭政治原因橫加干預,讓發新牌變成一拖再拖,最近TVB和ATV更聯手高調反對,聲言不排除以法律行動阻攔,更讓事態的發展進一步蒙上陰霾。 前日,有線寬頻主席兼行政總裁吳天海終於忍無可忍,批評政府審批牌照拖足兩年半,若最終不發牌,那將是公眾與電視業界的損失。他說﹕「一日拖一日,我們覺得不是辦法,與其無始無終地拖落去,我們提議政府定出一個有時間表、有程序,既完整、又全面的過程。」他形容對於增發免費電視牌,公眾已「望穿秋水」,認為「如果今次都還是不發,不知將來還會不會再發」,無論對業界、公眾而言,都是損失。 歪理完全經不起質疑 兩個星期前,5月16日,TVB集團總經理李寶安在股東會後說,在香港經營免費電視台「唔易做」,競爭相當大,希望政府於再發免費電視牌照上,將免費電視台增加至5個,要考慮得好清楚。他指出,自香港回歸以來的15年間,電視廣告市場的「餅仔」沒有做大,一直維持約30億元。他擔心當局多發3個免費電視牌,廣告收益被攤薄下,可能會有電視台倒閉。他又指出,電視台人才有限,節目數量大增導致人才需求增加,拉低節目質素水平。他更批評發牌程序透明度不足,聲言會與當局交涉,甚至不排除以法律行動阻攔當局發牌。 李寶安的歪理,其實完全經不起質疑。 近日,朋友蔡東豪在他《蘋果日報》的專欄裏,列出數據反駁﹕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Nielsen)的統計,香港廣告客戶的全年總開支,2006年比1997年增加了一倍。餅大了,但免費電視分到的比重,由近一半降至三成多;反而報章分到的廣告開支,由於免費報章帶來了激烈競爭,佔比由33%升至36%。」 所以正如文中所說,市場狹窄只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由,香港免費電視廣告收入10多年來零增長,只是自己節目差,不爭氣。 至於人才不足的問題,則更屬笑話。因為一台獨大,欠缺競爭,TVB更沒有動力去改善待遇,以留住人才,反正「恃『獨』生驕」。於是香港的資深電視人,過去20年紛紛流失到大陸、台灣,以至新加坡等華人社會。如果大家追蹤一下這些人的動向,實在不難看到。而很多80後,以至70後,空有一番創意,但苦於電視平台如此遭霸權和積弱的二元局限,也是有志難伸。 曾經揚威海外 如今令人唏噓 欠缺競爭的結果,是免費電視的節目質素每况愈下,讓例如早年曾經揚威海外的港劇,日走下坡,風頭已經被日劇、韓劇,以至內地劇完全蓋過。 記得兩年前上海世博期間,我曾參觀中國館,內裏展示了改革開放39多年以來,在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4個年頭,上海老百姓日常家居生活擺設變化的展覽,從而勾劃出時代的軌迹。在1988年的家居定格內,客廳上還有一部黑白電視機,播的片集讓身為港人的我驕傲,那是TVB的《上海灘》、《射鵰英雄傳》(黃日華、翁美玲版),以及ATV的《霍元甲》。上海朋友告訴我,那是一個晚上大家為了趕回家中看上海灘,而讓市面變得水靜鵝飛的一個年代。而到了1998年的家居定格中,電視播映的也再不是港產劇集,而是換成了國內製作,紅極一時的電視劇《渴望》。看着這樣的變化,再看看今天TVB和ATV節目的質素,這也是香港免費電視令人唏噓的地方。 大家都發火了! 一向文質彬彬、說話溫文爾雅的蔡東豪,最後在其專欄也忍不住發火說﹕「我都係市民,我發火了,唔好再拖,快點發牌!」 我想說,我都是一樣,這麼多年來, TVB的霸權,以及ATV的積弱,都讓大家忍夠了。我夠膽說一句,「快點發牌,還觀眾一個選擇權」,是700多萬香港人絕大多數人的共同期望。 我相信新發的3個免費電視牌照,將會成為魚槽中的鯰魚,為大家帶來一槽活魚。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