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推荐

OhMyMedia | 南方周末:野火烧不尽,一封接一封:申请公开部级官员工资的大学生

图片经雷闯授权使用 (雷闯微博/图) 雷闯,一个较真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2009年,为了验证《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对乙肝“解禁”是否真正奏效,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他提出了办理从事食品行业健康证的申请;2012年4月13日,他向53个中央部门寄信,申请公开这53个部门的官员工资。 据《新京报》消息,涉及的53个中央部门分别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单位。雷闯此次申请公开的内容是官员们2011年的工资总和,以及各项目(包含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具体金额。 对于雷闯的做法,有袁裕来等多位律师的支持,有网友的嗤之以鼻,有阿姨口中的“幼稚”,也有人称这只是一次炒作。 “工资?工资条上的数字?能低得吓死你!”广州《马后炮》节目主持人马志海在微博上这样回复。 “但是这低得吓死人的工资单,我们可曾见过???”雷闯反问。 对于有炒作嫌疑,雷闯直言“的确是‘炒作’,并且希望人人都来这样炒作”。 4月16日,雷闯发出号召《希望更多人行动起来,申请公开各级官员工资》,表示如果有关政府部门逾期不回复,会将EMS表单和回执的短信作为证据,向该部门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不过这次,他的申请获批准要比之前困难的多。 4月17日,开辟一天不到的@申请公开官员工资微博被删除(4月18日,本网记者看到@申请公开官员工资2已创建)。截至记者发稿前,雷闯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电话回复,对方表示已经收到申请,并询问了申请内容的目的和用途。 官员财产公开,难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系主任曾康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现有规定,官员个人工资应该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畴。目前,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了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收入登记制度,但只是小范围进行,并非向公众进行公开。部级领导公开工资,当前确实存在难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陈有西律师在微博上回应称,“工资公开没有问题,问题是接下来要求公布财产,问题就来了。” 的确,官员财产公开,这个几乎被公认的“反腐利器”在国内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 2012年全国两会上,官员财产公开再度成为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陈明金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作为阳光政府,官员申报财产以及适当公开,取信于民,只要公私分明,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在澳门,第11/2003号法律《财产申报》是规范公共职位据位人及公务人员申报财产的制度。由于现有制度规定,财产申报基本是不公开,所以正在修订新的《财产申报》法律草案。据了解,新草案已在立法会获得一般性通过。此次修改会将政府主要官员申报的不动产、公司股份及社团职位单列出来,通过终审法院网页公开,以符合“阳光政府”的施政理念。 反观国内,1995年我国发布《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2006年发布了《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2010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官员申报内容越来细化。然而,这部分信息仅仅存在于内部申报,并不对外公开,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形式。 一封接一封 申请公开中央部门官员工资,这并不是雷闯的第一次“较真”。 用雷闯自己的话说,“18岁的时候,我刚好高三,那时的我没有梦想。即使是我上了大学,在大二之前,我也没有梦想。在大三的时候(2007年),我的梦想是为消除乙肝歧视而努力,直到今天我还一直在关注乙肝问题。现在,我的梦想是为了每个人有尊严的工作、生活而努力。” 2009年7月,为了验证《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对乙肝“解禁”是否真正奏效,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雷闯向浙江卫生厅提出办理食品行业健康证的申请;9月1日,经过百般坚持,他终于领到了。 2009年11月,雷闯创立“益行马拉松俱乐部”,号召带着公益去跑步,长期致力于消除乙肝歧视。2011年3月22日,他坚持每天向总理温家宝寄信,希望能够请他吃饭。截至4月17日,他已经寄出第393封信。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2/04/21.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南方周末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北斗 | <摇光>其实不懂你的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以自己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相沟通、博弈,发现在给别人差的体验之后,别人也不会给自己好的回赠,而予人玫瑰却可得百合相报,因此,即便感知不到别人的感受,也因这样的互动对自己有益而将之作为一种习惯代代相传。在无数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或者以物易物、以爱换爱之中,人类因经验发展出现在这样一套集体群居各有分工的行为模式。然而这只是个体博弈的最佳解,并非是所有人同属一个集体的客观体现。如果某个人类所属的集体开始对自己进行迫害,逃离它仍然是最理性的选择。     其实不懂你的心   文/放逐公爵(上海财经大学)     前段时间炒得很热的微小说了,情侣,美国,被杀人狂绑在奇怪的机器上,一定要石头剪刀布才能活下来一个,两人约好一起出石头同赴黄泉,最终,男孩出了剪刀,女孩却出了布。 从网对此的解读五花八门,从美妙的爱情故事(“你一定要活下去,吾爱”)再到阴险的互相陷害(“就知道你要害我,婊子”),最后无一例外都由学霸们上升到了博弈论高度,某些经济学人士可能还能就此联想到有限理性。但是埋在故事之下一个可能被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实,就像往常一样被大家忽略了。 “人与人之间,是无法互相理解的。” ——碇源堂,NERV     就在第三使徒要对EVA初号机施以最后一击的时候,初号机突然暴走,在碇真嗣没有下令的情况下,展开了强大的“绝对领域”,挡住了一切对初号机的侵袭,然后干掉了第三使徒。这就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第一集的剧情。 而后我们知道,这种神奇的“绝对领域”,是人与人之间的心之障壁。有了它,人们能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从其他人的意识当中分隔开来,成为一个独立个体。人们因绝对领域有了自我,也因绝对领域而有了孤独。无论你在想什么,无论你怎么表达,始终无法被他人真正的理解,毕竟,你所看到的、所深爱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怎样爱着你、怎样关心着你,他们都不是你自己。 贯穿福音战士的主线剧情,“人类补完计划”,便是想消融这种“绝对领域”,粉碎人心之间的隔阂,让大家的意识融为一体,你即是我,我即是你,合众为一,没有了自我,便没有了孤独。在故事的最后,碇真嗣抗拒了融合,重构自己的绝对领域,从而保留了自我。 姑且不论这部神作级别的动画剧情设定上是否扯淡,它描述了一个在我们身边在正常不过的事实——所谓“绝对领域”,是确实存在的。 你不是我,我亦不是你,我们的心被分隔开来,我无法感受你的喜怒哀乐,你也无法感知我的。我们的交流,只能是在复述发生过的事情之时,利用“同情”,将对方讲述的境遇转化到自己身上,想象自己可能会有的感觉。然而就像Archer所造出的无限剑制被基加美修所嘲笑的那样,仿货就是仿的,正品到底是什么样儿,你永远造不出来。 所以让我们回到那个石头剪刀布的故事,双方心里到底真实的在想些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于这种心之障壁的存在,一方在想什么,另一方永远无法知晓。活下来的人只能藉由他所观测到的事实,按自己所想象的,幻想出一种死者的心境,从而要么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要么给自己一个心理打击,事实是怎样,他永远无法知晓。     经济思想史上,在亚当斯密之后出名的经济学家叫李嘉图,再然后是李斯特和马克思。这三位经济学家理论差异极大,但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客观价值论者。李嘉图的价值论是犹太商人版劳动价值论,政策上主张增加投资、玩了命的压低工资和地租来扩大再生产。李斯特是生产力价值论,政策上主张封绝对外贸易,闭关自守把生产力提高之后再出关和列强华山论剑。马克思则是跳大神儿版劳动价值论,政策上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化,让生产力不再受平均利润率的钳制从而得到解放,生产更多价值。三个人的政策主张都是基于一个奇怪的幻想,那就是这些增量的“客观价值”能够被“集体”享受到,因此无论是增加投资、还是限制贸易,乃至没收资本家财产,都是为了整个地区、整个国家,最后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都是屁话。 客观价值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异源可加。甭管是巴菲特赚的钱还是小散户赚的钱,甭管是耐克生产的篮球鞋还是回力生产的篮球鞋,彼此之间没有差异。无论是巴菲特多赚了一万还是小散户多赚了一万,最终都是总数增加一万。而耐克和回力不过是名字的差别,随便谁多生产二十双鞋,都代表人类的篮球鞋总产量增加二十。 同理,压低你的工资没关系,最后整个世界的福利会增加。不让你买美国货没关系,最后整个国家的福利会增加。让你上交一切财产没关系,最后整个阶级的福利会增加。增加之后总会分你一杯羹的,听着是这么个意思。 李嘉图我是不知道,李斯特和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都和一种哲学理论密切相关,那就是黑格尔的集体主义哲学,或者说联系论。 这种理论简而言之,就是“你和别人是普遍联系的”。你的快乐必须也能引起别人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痛苦必须因别人的痛苦而发生才是真正的痛苦,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你和别人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大家是一个整体。个人是和一个所谓的“集体”合而为一的,所以个人自由、个人意志必须和国家目的(阶级目的/地域目的…)、国家意志(阶级意志/地域意志…)相一致,此时对每个人来说,“朕即国家,国家即朕”。 这他喵的哪是联系论,这他喵的简直就是联体论。 联体论者最爱批判他人的用语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而联体论者自己却把明明是森林的东西看作了一棵巨杉。联体论者想当然的将自己想做了集体的一员与“集体意志”的奴隶兼化身,同时也要求别人也这样做。当联体论者亲爹死了的时候,联体论者的妈妈会哭,而联体论者则会劝告妈妈:“不要伤心,我们的民族还活着!” 所以毋庸置疑,这些联体论者最后要不成了国家主义者,要不成了共产主义者。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活一辈子都是为别人做嫁衣裳,真他喵高尚,问题在于,你做这嫁衣裳在别人眼里它真是嫁衣裳么? 联体论者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真把这世界当补完之后的世界了。他们所谓的“集体”概念,正是补完之后的人类同一意志,在补完之后,这个集体的痛苦即是大家的痛苦,集体的快乐便是大家的快乐,你认为一个紫色好看,大家也都觉得紫色好看,你觉得麦当劳好吃,大家也都这么觉得。每个人的心联在了一起,成了一颗心,那时候,你的解放全人类才是全人类眼里的被解放。 可是啊,保尔柯察金们,阿道夫希特勒们,咱这心之障壁还没融化呐,您总得先造出EVA然后再把朗吉努斯之枪捅莉莉丝身上再强迫我们和集体意志保持一致吧? 起码在昨天,一个戴眼镜的制度上是我的顶头上司的男人叫我到单位加班的时候,他说这是给我一个在工作中成长的机会,我心里暗暗呸了一声,但看着他在工作中认真的样子,我知道卧槽丫真是这么想的。——您这么想没关系,您觉得我也这么想就有关系了。 可以说,马克思嘴里吐出来的话垃圾居多,但真理倒还有那么一句,那就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帝没给我感知他人所感的能力,没让我一生下来就和别人补完,那我便只有我自己的自我,便只有我自己的价值观。这时候,老板想象所有人的价值观都是类似的,并自以为是的给了我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我看来这闪闪发光的机会却和走在路上平白无故被楼上大妈泼一盆洗脚水没区别。毕竟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们的“联系”只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换(劳动合同),而不是联体成了一个同一个体,这公司赚多少钱,头儿您有多少升迁机会,跟我一点关系都没,至于公司赚钱给我带来的光彩,或者您升迁捎带手把我也提拔上去了,只是公司这个主体和您这个主体在其他交换中散发的对我的一个好的外部性而已,means nothing。 我们和别人的关系正是如此,不要去幻想你和谁同属于啥啥啥集体,这个集体根本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你和其它独立的个体。你无法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也无法感知你的喜怒哀乐。甚至于别人是否有自我这件事,你也是证明不出来的。我们确实有同情心,但这只是一种仿真机制,是无穷时间的进化中我们作为人类这个种族所得到的一种不用亲身经历就能获得相近体验的学习机制,利用它所感受到的他人的喜怒哀乐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歪歪。 所以人与人之间,是永远无法相互理解的。我们之间的心之障壁是一种客观实在,真正的客观看待问题,就要尊重你只能用自己的主观去认识世界这个事实。你没有和任何人联成一体,你的幸福只是你的幸福,你的痛苦只是你的痛苦。共产主义和国家主义都是不错的政治思想,公有制和历史学派也是不错的经济主张,但都要基于“人类补完计划”已经实现这个假设,而我们知道,这种假设只存在于庵野秀明的故事里。(做个广告,新世纪福音战士第三部剧场版Q今年上市,大家不要错过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以自己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相沟通、博弈,发现在给别人差的体验之后,别人也不会给自己好的回赠,而予人玫瑰却可得百合相报,因此,即便感知不到别人的感受,也因这样的互动对自己有益而将之作为一种习惯代代相传。在无数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或者以物易物、以爱换爱之中,人类因经验发展出现在这样一套集体群居各有分工的行为模式。然而这只是个体博弈的最佳解,并非是所有人同属一个集体的客观体现。如果某个人类所属的集体开始对自己进行迫害,逃离它仍然是最理性的选择。“脱北者”这个词,不是凭空诞生出来的。金将军和他的拥护者们的幸福,并不是那个国家每个人的幸福。所以拿“社会福利”这种词为自己的福利张目,通过宣传口径控制人们的价值观,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制拉近,就成了专制国家维持专制的必要手段。对于否认这种价值观的人,动辄扣上“历史虚无主义”、“国家虚无主义”的大帽子,这帽子是联体论者的无耻,恰是被扣帽子者的光荣,“独立人格”的意味,尽在其中。 所以,男孩出剪刀,女孩出布,究竟男孩在想什么,女孩在想什么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是没办法想人所想的。然而当故事结束后,生活还得继续,男孩要用怎样的幻想支撑自己的生活,却在于他自己的抉择。 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不存在的,那爱情是什么呢? 人与人虽然无法互相理解,但可以想办法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你需要一个理解你的人,我便想办法装作一个理解你的人。尽管我所理解的你一定不是真实的你,但让你产生你得到了这么一个人的幻觉,并因此而高兴,我便心满意足。 放心啦,旁友们,我写的这么暧昧又温情的文章是不会被警       (采编:何凌昊;责编:尹桑)     您可能也喜欢: 复制生物你懂不懂?有什么用你懂不懂?【“科学解释”专栏】 <摇光>不自由恐惧症 <摇光>动不得的偶像 <天玑>美国女性晚婚或不婚潮:婚姻不是人生归宿 警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无觅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阳光时务:我爱问五毛 艾未未专访网评员节选

「在一个论坛里其实有3种人是你要扮演的:领导者、追随者和旁观者。通过自己自编自导自演,去影响观众。可能有些时候,你也会觉得,这事不能这样理解,不能这样让人去误会,但是你又无奈嘛。所以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挺人格分裂的。」 被采访人:W,男,26岁,舆论引导员 采访人:艾未未 采访日期:2011年3月22日 采访方式:书面、电话 「五毛」工作 问:你自己怎么称呼现在从事的工作? 答:我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就是做互联网媒体的,但不是新闻方面的媒体,主要偏娱乐活动方面,偶尔会出去采访或者主持什么的。因为我有大量的上网时间,所以可以兼职这个网评的工作。至于怎么称呼其实都可以,网络评论员,舆论导向员,甚至大家都知道的「五毛党」,呵呵。 问:介绍下你的具体的工作流程。 答:我们主要是由某个人或者某小组负责一个较大的网站,我主要是在我们当地的BBS和新闻网上,也经常会去腾讯新闻版块。具体流程就是先「接到任务——然后开始寻找主题——之后开始发帖引导舆论」这三个主要步骤吧。然后具体给您讲解一下每个步骤都是干什么的。 首 先接收任务,主要就是每天要保证打开邮箱,经常查看一下邮件,或者我们有一个QQ群,但是一般我们在群上不讨论这些内容的。只是说有工作了,提醒大家查看 一下邮件什么的。一般在一件事情出来后,甚至新闻出来之前我们都会收到一封邮件,然后告诉我们什么事件,什么新闻,然后告诉你什么方向。就是要告诉你一个 大概的思想方向,去把网友的思想引导到这个方向上,或者是去模糊一下网友的焦点,还是去煽动一下网友的热情等等。大概都会告诉你一、二。 明 白这些指示后,就要开始寻找主题了,找到网站相关的文章或新闻后,就可以根据上头定的总体方向,开始自己写文章、发帖或回复评论等,这需要很大的技巧,你 必须隐藏好自己的身份,并且不能写的很官方,要写很多不同风格的文章,有时候甚至自己跟自己对话,吵架,争辩等。总之就是造成一些假象,然后把网民的舆论 都引导过来。这里面的学问其实很深。 在 一个论坛里其实有3种人是你要扮演的,一个是领导者,一个是追随者,一个是旁观者,也就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呵呵。先说领导者,也是比较权威的发言者,一般 都是在争辩之后领导者出现,开始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进行发言,以这种身份所说的话比较具有权威性,一般民众对这类身份人的可信度很大。而第二个:追随者,里 面又分成两种人,是对立的两种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要不停的在论坛里面争辩,争吵,甚至对骂,然后这样可以起到吸引旁观者目光的作用,然后在争吵的最后, 领导者出现,抛出一些强有力的证据,然后把公众的舆论都引到这个第三方的身上,然后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第三种:旁观者,其实他们大部分才是我们真正的目 标「客户」,也就是不明真相的网民,我们主要就是通过前两种身份的扮演来达到影响第三方的目的,可以说我们是属于导演一样,通过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然后去 影响观众。所以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挺人格分裂的。 「五毛」行为 问:你的工作具有多大的随意性,你可以偏离主题么? 答: 随意性可以说很大。当然可以偏离主题。在转移网民注意力,模糊大众焦点的时候偏离主题很有效,比如人口普查的时候,大家有事会讨论人口普查的真实性或者必 要性等一些问题,我就介入发表一些关于人口普查里出现的比较搞笑的人名或者笑话什么的,或者在一些政治类新闻中故意的去发表一些广告刷屏什么的,呵呵,这 些事情都做过。 问:请说一件具体的、典型的「引导舆论」的过程。 答: 这个其实没什么典型不典型的,因为太多了,大大小小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举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有一次油价大涨,在腾讯新闻的评论里大家都在愤怒的骂政府, 骂中石油。这时候我登陆了一个ID上去,发了条评论大概是这个意思:「涨吧,随便涨,哥不在乎。最好涨到50块钱一升,活该你们这些没钱的穷人开不起车。 正好不用出来占道路,以后马路就应该有钱人才能在上面开车……」等等,这类这种听起来就非常欠打的话,目的就是要去激怒这些网友,把大众对油价的愤怒和注 意力转移到我的身上。结果那次我发完这条评论之后效果真的很好,我先换了几个马甲上去引用我的话然后开始骂我自己,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然后慢慢的就 有很多人看到后就开始直接攻击我,慢慢的整个评论页面就都变成我所说的那些话,大家讨论的内容也从油价变成了我所说的那些话。而我的目的其实也就达到了。 问:能否列举你通常所做的评论内容? 答: 直白的说政府好,直白的说谁谁卖国,那种没技术含量的评论网友现在见的太多了,一看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评论一般遵照的原则是:绝对不正面的去赞美政府 或批评一些负面新闻。而且说话的语气、身份,说话的立场一定要是网民,一定要看起来像是最不明真相的那类群众,这样才能引起网友的共鸣。总之就是要从侧面 去引导网民,让他们不知不觉的就把重点给转移了。 问:你会与他人在网上争论么?会有怎样的冲突,如何控制、化解情绪? 答:大部分时间我们是自己和自己争论,我一般从来都不去和网友争论什么,也从来不会说被某个网友或某件事激怒,可以说我一般在工作的时候都一直保持着理性,呵呵。 问:但是我看到有些评论员是喜欢和别人争论的。 答: 有,他可能就是要么是真的,也可能是故意的,为了炒作。因为做我们这个工作,你不能把你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到你的回覆里面,你一定要去想办法,把你接收到的 上级的引导思想,想办法把它传输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可能有些时候,你也会觉得,这事不能这样理解,不能这样让人去误会,但是你又无奈嘛。但是我们这样做 的话,我觉得对网民挺好的。像前一段盐那个事儿,当时我们接收到了六个字的指令,就是说在网上告诉那些网民们:「不信谣、不传谣」。这个事儿,我们也知道 肯定是假的,但是没办法,还是很多人相信。 「五毛」反思 问: 你说「我也确实想让人了解一下我们这个行业,我们的作用其实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你能说说哪些正面作用?哪些负面作用? 答:很多时候,可能有一些无聊的网友发表一些虚假的或者造谣一些言论。当然,也有时候我们确实自己也知道这件事情政府做的不对,我们自己也想骂政府的时候,但是还不得不帮着政府说话,所以有时候我也知道我们这样做是在助长政府推卸责任的风气。 问:你认为政府有权干涉舆论导向吗? 答:个人认为绝对无权。但是在中国,是绝对有必要干涉和引导(舆论)的。前面我说过,中国的大部分网民都太容易被煽动,太没有自己的思想了。所以中国网民太容易被一些虚假消息所矇骗和煽动。 问:你提到上级都把要求提得很完善?怎么样的完善呢? 答:就是把你要引导的方向说的很明白、也很直观。比如说,这件事儿,就是把它引导到哪个方面;或者这件事儿,叫你去搞乱,把这个焦点给模糊了;或者你去找一些其它的事儿,把它给掩盖了。很多是机械的啊,其实也没什么难度,真的没什么难度。 问:从事舆论引导员工作的动力是什么?从事这项工作有精神压力吗? 答:没什么精神压力,其实真的很轻松。动力的话呢,其实一开始就是为了多赚那么几百块钱吧。 问:工作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可能就是要去猜网民的心理,要去学习很多的写作技巧,要会模仿他人的文笔,要懂得如何取得大众的信任和去影响大众的思想。 「五毛」心态 问:你喜欢你的工作吗? 答: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就是每天多了一点事情,每个月多了一点零花钱而已。 问:为什么采访不能暴露身份,为什么会觉得敏感?存在何种风险? 答: 暴露身份肯定是不可以的,你想让我饭碗丢了呀?因为我们一般在任何论坛、博客等以任何形式任何身份发帖都是绝对保密的,不可能会暴露我自己的身份,更不会 暴露我是专业网评,这样的话我们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并且影响的不光是我,最大的影响对「上头」会产生更不好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的身份暴漏了,或者我的 网评员的身份暴露了,那么不光我可能就没办法再做网评了,而且连我现在的工作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因为我们做这个有时候可能会说一些违心的话,你想想,如果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要是知道他是做这个的,你会不会对他的可信度就会降低了?我这样举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是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我说我的身份要绝 对保密。 问:你的身份对你的家人公开吗?有朋友吗? 答:没有,对家人朋友都没有公开过。我说过,我认为如果大家知道我在做这个可能会对我的信誉度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问:有人说「如果把内幕说出来,不夸张的说这可能招来的就是杀身之祸」,你觉得后果会有这么严重? 答: 呵呵,可能我说的有点严重吧,但是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尤其是在中国。你不能口无遮拦,有句话说的好,叫祸从口出对不?而且我这个身份,又是做媒体的,又是 做互联网的,如果真的把我的身份或者什么事情从我嘴里说出去了,那么对我的影响可能是无法估计的。另外我还经常听说谁谁又被跨省了,呵呵。所以我当然也害 怕被跨省,对吧。 问:你需要相信你说的观点吗?你关心政治、前途吗? 答: 我不需要相信。有些时候你明明知道你自己说的是假话或者违心话,但是你还是要这样说,因为你的工作就是这样的。就好比律师,你明明这个你眼前的这个人是个 无恶不作的杀人犯,但是你还是要替他辩护。我不太关心中国的政治,因为中国的政治没什么好需要关心的,呵呵,整个国家都在玩政治么,所以就用不着关心了。 问:你看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吗? 答:看,新闻一般都看的,尤其是地方性的一些新闻。但是基本不看新闻联播,因为太和谐了。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2/04/21. | Permalink | 收听敌台 Post tags: 阳光时务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南都社论:吴英有望免死 司法审慎为改革争时间

南都社论:吴英有望免死 司法审慎为改革争时间 进入专题 : 吴英案 改革    ● 南都社论       4月20日,备受关注的“吴英案”终于传来新消息,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核准吴英死刑,将案件发回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但同时在裁定中也认为本案的一审判决、二审裁定“定性准确,审判程序合法”、“综合全案考虑,对吴英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     已然成为民间金融改革晴雨表的吴英案,在经历了太多波折与争论之后,能够等来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纸裁定,为此奔走、呼吁良久的各界有理由先长吁一口气。尽管在此之前,已有种种迹象指向这样的结果,包括最高法发言人“依法审慎处理”的罕见表态,但一天没有正式裁定,吴英总归是命悬一线。于本案而言,公众对于死刑复核程序的期待颇多,而今的结果所印证的,恰是法律公平与正义底线的中国式裁定,最高法没有辜负社会诸种复杂情绪集合于一身的那份期许。     应当说,对吴英案裁定不核准死刑,确实显现了司法的审慎。“少杀、慎杀”本身就是我国在保留死刑的同时,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制度性要求———“少杀,是政策指向;慎杀,乃法律要求”。而对于吴英案的死刑复核,之所以引来如此众多的社会关注,还在于本案从一开始就已然跳出了吴英一人生死的范畴,而与民间金融正名、金融体制改革等诸多宏大主题相关。恰如近一年前吴英案二审时南都社论所言,以血祭阻止民间金融,实在可以休矣。最高法的不予核准裁定,不仅是基于本案所显现出来的诸多复杂情况,更是基于再迫切不过的中国现实。更何况,即便是依据现有法律的规定,吴英也远未到非死不可的地步。     吴英“免死”,作为最直观、最简洁的消息传播尚算恰当,但对相关裁定进行详查会发现,裁定对吴英案的定性并未改变,这或许也是最高法院“审慎处理”的另一显现维度。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此番对吴英死刑判决的不予核准,最为接近该规定第四条“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情形,径自裁定将吴英案定义为“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引人遐想。最高法对吴英案的“死缓”指向,是否意味着对本案最终结果的提前剧透,尚需时日观察。而吴英案被发回二审法院———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审,在上述同一部规定中则赋予了二审法院“可以直接改判”的权力。法律文本中的“可以”与“应当”,显然具有完全不同的指向意义,也给予了法院“可以不直接改判”的自由裁量权。     基于最高法对吴英案所表现出的难得审慎态度,以及吴英案所兼具的重要社会意义,呼吁浙江高院不必囿于诸如节约司法成本的考虑,本着对当事人负责,对历史与现实负责的态度,果断不选“直接改判”的选项,而给予本案以及诸多同类案件一次再讨论的机会。因为此前的诸多讨论中,民间借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集资诈骗三者的难于厘清,本身是吴英案备受瞩目的另一个原因。行为表现高度近似的三种筹款行为,在法律中却给予着结果迥异的三种评价,从民事纠纷到十年以下刑责,直至科处死刑。对吴英案的争论,有着包括法律定性、量刑轻重、罪与非罪在内的诸多维度,各表一端的几轮争论之后,法律界不乏基本共识,司法机关对于个案的最终认定,也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听取与吸收。     法律应当而且必须关照现实,但成文法律客观上也必然滞后于现实。生逢国家各项领域正在进行着的变革,确实需要通过司法的“审慎”来为改革赢得时间。2012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吴英案反映了民间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资金,垄断的金融业无法提供和满足这份发展需要,除了开放相关领域,已然别无他途。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中,也已将金融明确列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之一。国家从大政方针高度对民间金融的正名,正在打通“最后的一公里”。乱象纷呈的民间金融,以往没少用杀伐来祭旗,而今一切既已在变革之中,实无必要为此再添过多怨愤。实有必要回头细数,那些迫不及待想让吴英死的各方势力,在本案过程中或明或暗的作为,究竟出于何种考量,包括那些因揭发而生恨的算计,那些行业利益的块垒。不仅如此,应当用事实证明,过去能靠领导人的一句话“救了年广久”,而今不断进步着的中国,有智慧也有魄力去救下吴英们。     有最高法裁定保底,或许不再人命关天,但吴英案所指向的民间金融前景,却依然攸关着国家层面的诸项改革,进度及其走向。最高法裁定中所显现的审慎态度,并非本案的终点,重审法院是否能延续这份审慎,各级司法机关在同类案件中是否能同样秉承这份审慎,有待观察,值得期待。    进入专题: 吴英案 改革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法学 > 法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254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都市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