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

法广 | 要闻解说: 中日外交战火 烧到联合国和英国

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刘结一星期三在联合国总部告诉记者说,安倍上周参拜靖国神社将日本带向“非常危险的道路”。刘结一说,国际社会必须“发出警告,安倍必须改正他错误的史观”。这是中国对日本发动的最新一波外交攻势。 刘结一告诉记者:“他(安倍)必须改正错误,他必须避免进一步走入错误道路。”刘结一说,靖国神社“粉饰并赞扬侵略行为,而且宣扬军国主义历史观”。 日本一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昨晚播出的BS富士电视台节目中提到他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他暗批中国说:“批评我是军国主义者的国家,这20年来持续每年增加10%以上的军事费。” 安倍于去年12月26日执政满周年时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中国、南韩的强烈批评。 安倍在昨晚的电视节目中表示,如果怕被人家批判而不去参拜,那是错误的。即使会被批判,身为首相还是要扮好应扮的角色、尽到该尽的责任。 他说:“批评我是军国主义者的国家,这20年来持续每年增加逾10%的军事费。” 他说,日本2013年度的防卫费成长率比前一年度仅增0.8%,认为中国大陆对他的批评很有问题。 有关是否建立替代靖国神社的国立追悼设施的构想,安倍持消极的看法。 他说:“有可能建设个很宏伟的设施,然后告诉大家“现在换到这里了”,这样说得通吗?此事应慎重处理才是。” 另外,中日双方的外交战还在英国开辟阵地。台湾联合网报道,新年伊始,中日双方就在英国展开舆论战。中国和日本驻英国大使近日先后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指责对方国家是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黑暗巫师「佛地魔」。 首先,中共驻英大使刘晓明一月二日投书《每日电讯报》批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刘晓明写道,在《哈利波特》里,邪恶巫师佛地魔死亡,是因为他的七个分灵体被摧毁,其中包含他自己的部份灵魂。刘晓明还写道,如果把日本军国主义比作佛地魔,靖国神社无疑就是其分灵体之一,代表这个国家灵魂最黑暗一面。 而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不甘示弱,一月六日反击中国可能成为“亚洲的佛地魔”。他在文章中表示,中国目前面临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依照法治寻求对话,另一个选择是放任军备竞赛和加剧紧张局势,成为地区的佛地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前天在记者会上,驳斥日本驻英大使撰文称中国扮演“佛地魔”角色。她说,军国侵略主义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魔”,日本只有敢于、勇于正视并战胜自己历史上和心理上的这个“魔”,才能真正重新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将这场发生在英国报纸上的中日骂战,称为没有硝烟的“舆论甲午战争”,在这个廿一世纪的特殊战场,是对中国现代国际舆论传播能力的一次洗礼。  

阅读更多

法广 | 经济与贸易: 中俄分享拉美卫星发射市场

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巨头开始进入传统由欧美控制的卫星市场。同时中俄之间也在激烈竞争。在拉美,与中国的合作对象有: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尼加拉瓜。与俄罗斯的合作对象则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和古巴。 玻利维亚卫星12月21日被中国火箭成功送入轨道后,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表示,这颗卫星将把玻利维亚从落后的通信状态中解放出来。玻利维亚将普及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络也将覆盖全国。玻利维亚卫星也是中国制造的,合同总金额超过三亿元人民币,由中国贷款。 目前玻利维亚是拉美第六个拥有卫星的国家。其他5国是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 预计未来拉美的卫星市场很有潜力。据里约热内卢的拉美卫星国际会议透露的消息,从现在到2017年,拉美国家将拥有98颗通讯卫星。而发展通信卫星对拉美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的统计,诸如海地,厄瓜多尔,苏里南,洪都拉斯或者巴拉圭这样的拉美国家,民众能够上网的比例只有10%,而现今的经济发展却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 法新社引述专家说,在资讯情报全球化的今天,卫星设备越发显出对于国家主权和自治的重要性,正确的决策需要大量的,最新的,和正确的资讯,而通常卫星可以提供这些资讯,比如在环境,气象,气候变迁等等方面,卫星的咨讯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 巴西是拉美最先使用卫星的国家。巴西在1985年向加拿大购买了第一颗卫星,命名为巴西卫星-A1。现在巴西至少使用30颗各种用途的卫星。这些卫星全部或部分覆盖巴西领土。巴西星-1(Star One) 公司拥有7颗卫星,是该地区最大的卫星运营商。但是“巴西星-1”公司的母公司Embratel电信公司被卖给了墨西哥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连巴西的军用频道都由斯利姆的美洲电信公司(America Movil)管理。这使得巴西军方和政府感到不安。此外,邻国阿根廷在卫星技术方面走在了前面,不但拥有政府自己的通讯卫星,而且军方不久前还发射了科学探测器。 于是,巴西政府决定建造第一颗国有战略通讯卫星,也叫“静地国防与战略通信卫星”(SGDC)。巴西政府在欧洲,以色列,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及日本竞争者当中,选择了法国和意大利合资的航天企业泰雷斯•阿莱尼亚公司,建造这颗军民两用的卫星(X波段和Ka波段),并且定于2016年用欧洲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上天。巴西为该项目投入3.14亿美元。这项投资包括建造卫星和发射的费用。 此外,巴西利亚还刚刚宣布要招标经营4颗静地通讯卫星的电话网络电视服务,主要是为2014世界杯足球赛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服务。 巴西做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与中国合作开发观察地球的卫星。2013年12月9日,在太原发射失败的巴西资源一号03卫星,就是用于监控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资源和土地及农业活动的系列卫星。 目前拉美国家还没有卫星发射基地。2003年巴西在这方面的尝试遭遇惨重的失败。该国东北部的阿尔坎特拉发射基地发生事故,21名科学家不幸遇难。现在拉美国家大多是采用中国与俄罗斯的发射基将卫星送上轨道。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台湾总统月底出访友邦 展开魅力攻势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总统马英九将于1月23日至1月30日率团出访非洲及中美洲,依序造访友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及布基纳法索,并参加洪都拉斯的新任总统就职典礼。 台湾外交部次长柯森耀在总统府周二召开的记者会上表示,此次出访定名为“圣宏专案”,政界、商界及学术界等代表将一同前往。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访问团在去程预定过境德国法兰克福,回程过境美国洛杉矶。美国在台协会周三已证实访问团将过境洛杉矶的消息。 马英九2014年访问非洲时曾安排出访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当时因该国总统宾多(Manuel Pinto da Costa)行程无法配合而未造访。柯森耀表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总理去年11月访问台湾时,代表总统宾多邀请马英九总统择期前往该国访问。 台湾目前拥有22个 邦交国 ,其中多为非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马英九在任内共造访了21个国家,此次访问圣多美将完成最后一块“外交拼图”。 担忧冈比亚断交事件重演?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台湾非洲研究论坛执行长严震生介绍,台湾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希望透过援助工作与非洲国家建交,进而保住联合国席位。在70年代中国大陆进入联合国后,台湾的邦交国数目不断减少,至80年代末期在非洲仅存马拉威、斯威士兰和南非寥寥无几的邦交国。90年代初期,为了重返联合国,台湾再次在非洲依靠援助进行外交,全盛时期曾争取到10余个邦交国,但在两岸的外交竞逐下又逐年递减。 2012年马英九访问非洲时,因圣多美总统行程无法配合而未造访该国 他表示,马英九在2012年访问非洲时,左倾的宾多刚当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总统,当时似乎没有意愿接待台湾访问团,台湾因此担忧两国邦交生变。去年11月,与台湾有18年邦交的 冈比亚突然单方面宣布,“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台湾在非洲的邦交国因此仅存3个,引发台湾执政党及在野党立法委员对马英九外交政策的质疑。台湾外交部副次长柯森耀当时指出,与台湾断交是冈比亚总统贾梅的个人决定。 严震生分析称,马英九总统此次出访巩固与非洲国家的邦交,或多或少与冈比亚断交事件有关联:“过去北京与我们进行外交竞逐。如今我们没有这么多实力与北京做经济援助加码的竞争。过去5年间,因为马总统提出外交休兵,所以感觉上外交关系应该不会出现问题。” “大陆更重视两岸关系” 在这名非洲问题专家看来,冈比亚主动与台湾断交,或许是基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未来可能有机会与中国大陆建交,从而获得利益。 “从台湾在拉丁美洲的邦交国就可看出,有好几个国家想转而与大陆建交,但是都遭到中方拒绝。因为中共认为两岸关系重于台湾所有邦交国跟中共的关系。” 台湾认为,与台湾断交是冈比亚总统贾梅的个人决定 他进一步分析称,大陆目前尚未承诺援助冈比亚或与其建交,冈比亚仍是处于“两头落空”的状态,但如果大陆在不久的将来与冈比亚建交,可能会引发连锁效应,使台湾与其它邦交国的关系受到影响。 “我认为,马总统此行前往非洲国家,多多少少也显示,虽然我们与中国外交休兵,但是并不视其为理所当然,我们依然非常重视邦交。” 他预测,马英九此次率团出访西非友邦可能会增加援助,但由于马英九政府承诺正派经营外交且外交目标必须明确,所以无法对个人或政党做出承诺。 台湾在非洲的援助工作 严震生强调,台湾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虽然有外交上的意义,但同时也希望与非洲分享台湾的经济发展经验。台湾在非洲友邦派有医疗与技术团队,为其提供农业等技术援助。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为例,在该国1997年与中国大陆断交并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后,台湾至2012年为止共向其提供1亿3000万美元的援助款,相当于该国2012年50%的国民生产总值。 台湾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技术团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支援 针对与台湾的合作关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农业与渔业计划负责人庞特斯(Arnaldo Pontes)表示:“对我们而言这至关重要,因为台湾的援助款占农业领域项目投资的36.5%。这是非常重要的份额。”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农民梅内塞斯(Jaime Menezes)共由9个台湾资助的项目中受益。梅内塞斯称:“他们提供了工作器具、玉米和杀虫剂。在台湾对食品安全的资助项目下,我们也获得了干燥设备和储藏空间。” 严震生总结称,台湾在非洲的援助工作除了外交动机外,也是回馈国际社会的方式之一: “台湾曾经是美国援助的受益者,直到1965年才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援助在某种程度上是回馈国际社会,把台湾的发展经验提供给非洲国家作为借镜。很多非洲朋友会认为,50年代时台湾的经济还未起飞,非洲有些国家刚独立前,例如加纳、加蓬,经济状况都比我们好。他们会想,为什么自己的经济在经过半个多世纪后并没有特别好,我们反而做得有声有色。这是我们想提供的经验。” 作者:张筠青 责编: 李鱼

阅读更多

法广 | 要闻解说: 中日“外交争夺战”移师非洲

中国外长王毅将对包括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加纳和塞内加尔在内的4个非洲国家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埃塞俄比亚是非盟所在地,而吉布提则是日本自卫队首个海外基地所在国。中国把新年外长首访安排在非洲已成惯例,迄今已是第24 个年头。日本首相安倍也开始“再次转动地球仪”,将于近日出访非洲、中东和印度,打算用提供发展资金的方式抗衡中国影响力。安倍将从明天开始对中东与非洲的7日之旅,出访中东国家阿曼和非洲的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及埃塞俄比亚三国。 据香港《明报》报道,周二,在到访的首站-埃塞俄比亚会晤该国外长时,王毅指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合作,没有任何私利,也不会与谁竞争,或者排挤谁。相反,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各方都应在非洲良性互动、开展合作、共同帮助非洲、造福非洲。他说,我们不赞成有些域外国家试图在非洲拉一派、打一派,搞对抗,玩制衡。如果仅仅是出于一己私利,藉援助非洲来实现自己所谓的政治意图,那么这种合作就太狭隘了,也不能真正获得非洲的民心”。对此,有非洲问题专家作出解读认为:可以将中国外长的讲话理解为针对日本的表态。十分巧合的是:两国几乎同时对非洲展开访问,埃塞俄比亚是造访的共同目标,显示了两国争夺在非洲的影响力意图明显。不过,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多年来相当有持续性,如果日本要抗衡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并非“临时抱佛脚”可为之。其实,在王毅作此表态之前,国际媒体就已对中日先后造访非洲作出评论说,安倍此行目的是制衡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对此,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明向《明报》发表看法指出:目前,日本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非洲做为一个很大的票源,日本在政治上有求于非洲。今年,日本加大了对非洲的援助,联想安倍去年在亚洲的做法,日本确实有抵消中国在非洲影响的意图,但相信作用不大。此外,日本也期望在非洲加强能源入口多元化。这或许会对中国在非洲的资源和市场造成一定影响,但如果要造成大的影响,“投入就必须相当大”。 另外,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周二开始对西班亚和法国展开的访问,意在针对东京与北京的主权争端以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向马德里和巴黎作出解释以寻求支持。岸田文雄在临行前表示,他要继续捍卫日本国家利益,推进外交,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一访问也表明:日本希望通过外交努力扩大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最近3年多来,中日关系自撞船事件转恶、再因日本“购岛”之举全面恶化,主权纠纷愈演愈烈,衍生出东海防空识别区等问题。中国宣布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后,日本先是派出军机飞入中国防空识别区,随后日本众院又于12月初通过决议,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提出“抗议”并要求中方立刻撤销。中日两国的主权纠纷深度发酵,言论、行为针锋相对。 有分析注意到,近期中日国际舆论战的“大阵势”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极为罕见,两国似乎都做好“撕破脸”的准备。不惜运用一切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大打舆论战,争夺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研究员吕耀东指出:如果日本持续增强防卫力量并 在西南诸岛强化部署,中日关系的2014年将充满不确定性,并蕴含着不断恶化的危险因素。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许耀桐 刘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是由政治权力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市场经济系统、宪法法律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由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组织和治理方式四个层次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过程,我国大致经历了管制(传统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治理(治理现代化)三种状态;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立足于国情、政情、社情,要具有中国特色,即政府要在国家治理中起主导作用,也就是指有效的政府治理,治理的重点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当下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四个原则即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制度治理、中国特色原则和五条路径即树牢目标理念、突出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社会基础及推进各项改革。    〔关键词〕国家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1-0000-06    当代的国家和社会,因其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民众需求的多样性,使得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亟需新的模式助力变革。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治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起着框架性解释和指导作用。中国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已有十余年之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地把治理作为实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路径,这表明,中国的改革已进入通过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而达到国家有效治理的新阶段。《决定》全文共24次提到”治理”一词,这主要有: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国际经济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体制、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第三方治理,等等,已涉及到了治理体系及其结构层次、方式方法、组织人员等诸多方面。《决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崭新命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领会要义。我们要将治理理论、治理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与结构层次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治理是利用机构资源和政治权威管理社会问题与事务的实践。”〔1〕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认为,”治理是基于法律规则和正义、平等的高效系统的公共管理框架,贯穿于管理和被管理的整个过程,它要求建立可持续的体系,赋权于人民,使其成为整个过程的支配者。”〔2〕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3〕(P4)由这些解释可知,治理是面向社会问题与公共事务的一个行动过程,参与者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公民在内的多个主体,通过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进行协调及持续互动。    按照治理的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治理行动涉及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公司治理、法人治理、社区治理等多方面。”所谓国家治理,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体制设置和制度安排,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4〕国家治理强调多主体,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是主体,人民也是治理主体,还有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都是参与主体,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民主融入了治理,协作融入了治理。治理,不是削弱了国家能力,而是增强了国家能力,有益于扩大公民参与,有助于提升治理绩效。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党等方方面面,国家治理体系即是由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法律法规、组织人员、制度安排等要素构成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涵盖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国家职能、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分配社会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处理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治理能力反映的是国家治理行为的水平和质量,是对国家治理模式稳定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的直观度量,较高的治理能力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社会运行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能够较好的规避市场失灵,提高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水平。”〔5〕有了一套完备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一国治理能力;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展示和发挥出一国治理体系的效能。    按照构成来讲,国家治理体系可以分解系统、结构、层次三个方面。体系是由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行为者和机构把它们的资源、技能、目标混合起来,成为一个长期的联合体–一个体系。”〔3〕(P43)国家治理体系是由政治权力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市场经济系统、宪法法律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等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在我们国家,政治权力系统的治理是包括执政党、政府、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在内的治理;社会组织系统的治理涵盖工会、共青团、妇联、社区组织以及各种公益、科技、商会类组织等治理;市场经济系统的治理有公司治理、法人治理等。在政治权力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市场经济系统之上的是宪法法律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宪法法律系统的治理是指按照各种法律规定的依法治理;思想文化系统的治理涉及思想领域、道德领域,即实行德治。宪法法律的依法治理和思想文化的德治治理,既有自身的独立性系统,又具体地渗入到政治权力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市场经济系统的治理之中。    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本身都具有结构性质。结构是一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织形态,包括诸要素及组织的序量、张量等。作为系统的结构,其基本特点是层次。层次是系统结构在组成方面的等级秩序。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各有特殊规律。概括起来,治理的结构有四个层次,即由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组织和治理方式构成。    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法治,同时也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理体系(系统结构)的现代化;二是治理能力(方法方式)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其一,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合理的职责、权限分工体系,形成不同政府主体的整体型、协作型治理机制,提高整个政府治理体系的总体效能;其二,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其三,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培育社会组织力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构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有序引导公民参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行政、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相互配合,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开放性治理结构。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强调按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要求,改变过往单一主体式、运动式、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推动治理与法治化、民主化、社会化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藉此不断提高政治上的决断力、凝聚力,行政上的执行力、公信力,社会上的整合力、团结力。    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和特征重点    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过程。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在历经改革开放35年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逐步健全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着行政体制改革,我国的政府管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包大揽”、”全能主义”,转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中国走上治理之路。    (一)当前国家治理的变革:从管理转向治理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要求,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催生出国家管理模式的变革需求,即从管理走向治理。”管理”和”治理”蕴含着两种不同的治国理政观念,首先,管理强调强制,政府下命令、发指示,作出政策方案。而治理则强调政府、社会、民众多主体互动协作,共同处理公共事务。治理作为一种政治过程,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3〕(P4-5),而管理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其次,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和平等展开的运作过程。    国家向着治理发展的变迁路径,可以概括为”管制-管理-治理”三种状态,即:管制状态(传统行政)、管理状态(新公共管理)、治理状态(治理现代化)。在我国的国家发展进程中,大致也经历了这三种状态。计划经济时代依托各级政府机构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这种管理状态具体体现为管制行政,政府作为单一管理主体依靠行政指令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通过垄断权威自上而下垂直管理、集权管理。这时期较为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单位、村(居)委会等组织形式,实现社会成员的有组织化,依托权力网络来管控公共事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既往的”全能型、人治化、封闭式”的管制行政模式,已不再适应复杂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协调需求,”市场式政府”、”参与式国家”、”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等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方案成为选项。我国从1982年开始,国务院进行了多次的政府机构改革,逐步转变政府职能,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行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改革,极大地下放了经济管理权限;民间组织大量涌现,全国居民自治组织达67900个。尽管市场和社会对政府干预的依赖开始减少,但政府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基本的法律规则和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特别是在”市场和社会自身无法协调秩序治理从而陷于分裂和混乱之时,只有政府这个强制性的公共权威可以出手挽救这一危机局面。”〔6〕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社会的复杂性加剧,走向治理、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治理现代化既涵盖各方面的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制度治理,也容纳法治、德治、共治、自治等内容。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将国家对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有力有序有效管理,同各种范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自主网络、自治权威相结合,从全能转向有限、从垄断转向参与、从管理转向服务、从集权转向分权、从人治转向法治、从封闭到开放、从权力转向责任,做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全覆盖。    (二)当前国家治理的特征:有效的政府治理 由于我国还处在转型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 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1215.html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