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

彭晓芸 | 新闻管制的路径依赖面临挑战

很久前的文章了,忘了贴出来。听闻所谓微博牌照问题,简直是赤裸裸的强奸,如果是真的。 概要: 中国的媒体在市场化大潮中日益成为利益主体, 面对读者的民意诉求和市场的广告诱惑,影响力即是生产力, 真实而勇敢地表达民意、 追求真相是与媒体打造自身的影响力密切挂钩的。 而来自宣传部门的管理模式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路径依赖, 与媒体发展的经济利益和价值诉求可谓是长期冲突的。 如果限 制 媒体的报道,则让受众更加倾向于相信互联网碎片化的信息 乃至谣 言 。假如连同互联网也 予以 管制,控制微博平台的 “ 自媒体 ” 发言, 崛起中的社会力依然会谋求新的出口。而这, 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治理智慧, 也考验着民众追求新闻自由、渴望真相的决心和抗争韧性。 新闻管制的路径依赖面临挑战 彭晓芸            这是中国近20年来从未有过的景象:新闻管制下, 一些媒体不但选择了抗拒禁令,坚持报道,还痛斥向官方发出了 “ 匪 夷所思 ” 献媚之词的同行,质问为铁道部辩护的媒体 “ 是否还有最基 本的媒体良知与操守,是否还存在着对那40条逝去的活生生的生命 的基本尊重? ”   这一幕发生在温州动车事故的第七天——按照中国人的丧殡习俗, 这一天叫 “ 头七 ” ,是一个安魂致哀的日子——几乎所有的媒体, 不管是官方色彩浓重的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都市类报纸, 都动用了大量的人马,制作了可观的版面和节目, 准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表达对事故罹难者的哀悼以及对真相的进一 步拷问。   舆论对铁道部的 “ 轮番轰炸 ” 、对 “ 中国高铁模式 ” 的反思, 在官方看来犹如 “ 脱缰的野马 ” ,非拉回来不可了: 宣传部的禁令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来临的。   7 月 30 日凌晨 ,大量媒体人通过新浪微博公开对禁令发出抗议, 当夜被撤销的版面纷纷上传 至 互联网。在一片愤怒的抗议 、 无奈的抱 怨和哀叹之声中,仍有不少媒体成功突围。《经济观察报》以 “ 温州 没有奇迹 ” 的大篇幅专题报道深入剖析温州事故,同时刊发了对《 环球时报》 等媒体的 批评文章。   尽管事后流传的说法是,禁令下达时,该报已经付印。 但人们仍然愿意相信 该报此举 是出于勇气,并将这篇题为《 做有良知 的媒体 》文章,视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在这次事件中的底线宣言。   “ 闯红灯 ” 的并不只有一两家媒体。 很多都市类日报依然进行动态报道,有编辑 在微博宣告“ 禁令不是万 能的 ” ,并 骄傲地提醒 读者 :“ 看清了 , 这不是被枪毙的版面 , 而是 最终开印的 ” 。也有杂志拒绝放弃精心准备的专题。 胡舒立带领下的《新世纪》周刊,就坚持推出以 “ 大崩溃 ” 为题的封 面报道,详细报道了事故发生过程,同时通过深度调查,剖析揭露 “ 高铁利益共同体 ” 背后庞杂的产业链和利益分食者。   中国媒体 发生 的这一现象,被称为 “ 集体抗命 ”。 网民们在微博上为 之欢呼,宣称要去抢购那些珍贵的报纸以示支持; 娱乐明星如姚晨等人,也向媒体人致敬。 也有人为媒体没有走得更远感到失望。 一位香港观察者在德国之声发表文章,认为 “ 中国媒体人缺乏集体勇 气 ” , “ 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什么时候能集体说不, 中国的政治春天才能见到一丝曙光。 ”     不管是向媒体人的 “ 勇敢 ” 致敬, 还是对媒体人缺乏集体抗争意识的批评,都只说对了一半。一方面, 中国媒体从来没有停下争取新闻自由的脚步;另一方面, 集体抗争尚存在着复杂面向和当前难以逾越的障碍。   新闻人个体的抗争一直与这个体制的颠簸同在, 他们前赴后继, 为新闻自由付出了 诸多个人 代价, 而违背来自上级的宣传指令的集体抗争则需要更多的条件。 类似这次温州事故的禁令大规模 “ 失灵 ” 状况,过去并非没有发生。 在 2008 年的四川地震以及 2010 年的上海大火事件中, 都有显著表现。集体抗争的必要条件是媒体总编们的坚持, 以及更高层级的决策者们的默许。而媒体总编和新闻内部审查者, 通常只会在发生大规模的死亡事件时,才会倾向于不理会禁令。 中国人历来有“人命关天”的观念。中国媒体人也认为, 在重大灾难尤其是人祸面前,敬畏生命比敬畏上级更为重要。   或许有人会问,诸如矿难等灾难性事故似乎并不能导致集体抗命。 除 矿工作业被视为高风险职业的刻板印象等原因之外,这恐怕 涉及第二 个影响媒体人作为的 关键 因素:关于 “ 命运共同体 ” 的建构 与 认同。 无论媒体人承认与否, “ 感同身受 ” 作为集体认同当中重要的情感因 素,在这轮抗命潮当中,起着达成业界默契和集体动员的作用, 悲观的情绪在他们中间传递,很多媒体人感到: 这是一个空前的社会危机的信号, 连中产阶层也面临着体制性缺陷的吞噬,他们不能坐以待毙了!    这一轮报道和评论当中,即便代表喉舌声音的《人民日报》 也发出文章,呼告中国要发展, 但 “ 不要带血的GDP ” 。 而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环球时报》 则试图在双轨的政治话语上走得更远, 一方面发出饱受诟病的为高铁发展代价辩护的文章, 同时却发出一篇获同行认可、被读者传诵的社论文章,这篇题为 《 所有人都是舆论河流上的船》 的 社评指出, 部分政府机构在面对舆论的态度上有根本错误 ,应对公共危机显得 “ 笨拙 ” ,继而认为: “ 在这个新时代里,谁也不可能真正做到 ‘ 引导 ’ 舆论,所有人都是舆论河流上的船。 ”      这被认为是党媒也 在 对新闻管制表达微妙不满的信号。实际上, 中国的媒体在市场化大潮中日益成为利益主体, 面对读者的民意诉求和市场的广告诱惑,影响力即是生产力, 真实而勇敢地表达民意、 追求真相是与媒体打造自身的影响力密切挂钩的。 而来自宣传部门的管理模式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路径依赖, 与媒体发展的经济利益和价值诉求可谓是长期冲突的。   《环球时报》社论所言的 “ 新时代 ” 在这一背景之下就颇 值得体味 , 它既可以指市场经济格局与 “ 体制性拘谨 ” 互相不适应的大背景, 也可以指资讯流通如此发达的 “ 后互联网时代 ” —— 一个人 人可上微博,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难以垄断信息发布和流通渠道的时代了。 如果限 制 媒体的报道,则让受众更加倾向于相信互联网碎片化的信息 乃至谣 言 。假如连同互联网也 予以 管制,控制微博平台的 “ 自媒体 ” 发言, 崛起中的社会力依然会谋求新的出口。而这, 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治理智慧, 也考验着民众追求新闻自由、渴望真相的决心和抗争韧性。                                                                                                                 2011年8月4日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欧洲人过高估计中国的危机援助

该报9月18日写道:”意大利不过是先前已经宣布中国援助的危机国家的又一个而已,比如西班牙、希腊和匈牙利,每一次预告都给金融市场一次震惊。可是,援助究竟有多少实质?中国人的目的何在? “以高姿态宣布提供援助就已经引起担心,认为中国会用许多金钱影响欧盟内的边缘国家。布鲁塞尔的著名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提醒说,中国会以投资让欧洲国家彼此抵消,这个策略中国已经在非洲成功地运用过。研究报告《争夺欧洲》的作者之一帕雷罗·普莱斯纳(Parello-Plesner)警告说,’投资加强北京在个别国家的影响,会分裂欧洲。'” 该报认为,温家宝上周将提供援助与要求欧盟尽快承认中国为’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相连,”给这种恐惧火上浇油”。”只要这个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还没有这个地位,当它使用不公正的贸易实践和廉价出口谋取市场份额时,欧盟就可以用反倾销措施或惩罚性关税来应对。” 该报引述摩根士丹利银行亚洲主席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的话说:”中国参与对欧洲的国际援助时,它完全有权提出条件,无论这些条件是经济的、还是金融的抑或是政治性的。欧洲当然也有权利接受或拒绝这些条件。” 中国的可能性有限 该报还写道,”尤其中国在讨论,为什么一个自己还在发展中的新工业化国家,得去支持富裕的发达国家。大连当地的报纸以’当欧洲有了问题我们应该帮助吗?’为题出版讨论增刊,答案大都是:即使我们愿意,我们也做不到。 “其实北京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富有影响的经济杂志《财经》的出版人胡舒立说:’期待中国拯救欧元,是一厢情愿。’这个国家虽然是世界第2大经济实体,但是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才9.5%。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这些新兴工业大国总共只占世界经济的18%,而美国、日本和欧盟则占到60%。” 该报指出,”……专家们论证说,’为了增长,是中国需要世界经济,而不是相反’。 “所以,对欧洲的援助迄今主要保持在意向声明上。无论中国的央行还是外汇管理当局,都不公布中国自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购买了多少欧元国债。金融市场专家也没有看到中国大规模收购危机国家国债的迹象。 “可是,中国利用这种预告却能在欧洲的负债国获得战略投资的便宜价格。所以,警告的声音在增多,担心北京会在欧洲重点工业大规模收购,从而谋求政治目的。” 该报说,德意志银行的中国专家迪克(Steffen Dyck)觉得地缘政治动机的投资只是例外,他认为,”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中,政治和经济的目标混杂在一起,但是投资背后更多的是商业考虑。” 摘译:林泉 责编:李鱼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阅读更多

孤岛客 | 见着个嬉皮笑脸爱意拳拳的父亲盘坐在黄连树下弹琴

闪读|11-53 ■《未来十年世界是谁的游戏》,胡舒立+王烁主编 。不建议双鱼座阅读,对贵座而言,这书太沉重。而摩羯狮子白羊等又无需推荐,他们会自己扑上来找这根硬骨头啃。学者钱钢在序文中提示书名所含的问号“无法让人轻松”,果真。“未来十年”也是每个人的时间名词,我们该怎样把它变成敞亮的动词? ■《读库1103》,张立宪主编 。先读的是蔡春猪的两篇,眼中甜泪苦泪齐飞,还见着个嬉皮笑脸爱意拳拳的父亲盘坐在黄连树下弹琴。蔡师其情人同此心,而蔡师的特别是,在其歌哭并置的急转修辞里,一曲信念被歌唱得真切平易:既然上帝您把命运装错了信封,那您丫跟团来咱家时,咱也不给您腾房!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约翰-麦克纳尔蒂著。 读这些写在小酒馆里的小故事就像隔着层毛玻璃看街景,明知自己也是喧闹孤独中那把下角开裂的木椅子,可还是就着炒黄豆喝小酒,看着看着就忘了……顺便想说的是,将“短篇”标为“故事”等于将“养护液”说成“洗头水”,奥是奥特了点儿,可透着亲呐。

阅读更多

财新网 | 货币政策以何为纲

偏离规则会带来麻烦。金融危机源于货币政策长期偏离正轨,消除隐患还待正本清源 主持人 胡舒立 对话人 约翰·泰勒 采访者 李增新 第1页 货币政策脱轨 第2页 注资救市成败 第3页 全球通胀目标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经久不衰,一再将各国的货币政策推到风口浪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此前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被视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正本清源,应该如何着手?   进一步而言,各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是否应该遵循一定的统一规则?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似乎找到了答案——决策者有意无意地按照某种规律制定政策,而当政策利率长期偏离规则水平时,经济增长与稳定很可能反受其害。发现这一规律的正是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John Taylor)。   他提出的泰勒规则被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市场分析师所采用。泰勒规则的基本概念是,基准利率应该基本等同于1.5倍的通货膨胀率与0.5倍的国民生产总值缺口(实际 GDP 与潜在GDP的差额)之和加1。   泰勒本人曾表示,泰勒规则是一个简化了的指导性模型,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机械化地遵循这一规则。根据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若干年的观察,在经济状况较为稳定的时期,美联储的决策基本上符合泰勒规则所描述的模式。   在1984年加入斯坦福大学之前,泰勒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经济学教授。他在1968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3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除了潜心研究,泰勒一直参与公共政策决策。1976年至1977年,他出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资深经济学家,1989年至1991年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至2001年,出任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经济顾问小组成员。泰勒教授目前是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96年至1998年他也曾担任该职。2001年至2005年,他担任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   当此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之际,财新《中国改革》记者带着诸多问题专访泰勒,谈金融危机,谈货币政策,谈当前的经济困境和解决之道。    ——主持人 货币政策脱轨    财新《中国改革》: 本轮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而美国的货币政策多年暗合泰勒规则,在此情况下,如何理解泰勒规则?    泰勒: 泰勒规则是央行制定利率的准则。通货膨胀上升时,央行应加息,当经济陷入衰退,或增长放缓时,应降息。泰勒规则不仅指明了利率调整的方向,对于利率需要调整多大的幅度也规定得非常明确。   泰勒规则的构想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是在1992年的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之所以相隔这么久,是因为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终才明确地提出这一理论。研究表明,对于许多央行来说,泰勒规则是一条非常好的准则。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不久以前,美联储的决策与泰勒规则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并不是说美联储只是简单地遵照泰勒规则办事。实际上,遵守泰勒规则并不是套用一个公式,然后就万事大吉。央行需要作出决定,担负重大责任,有时还需要变通,这就更需要有泰勒规则这样一个指导性原则。    财新《中国改革》: 你说过,危机是由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财政政策对于恢复经济而言并非那么有效,为什么?    泰勒: 本次危机由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席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而楼市动荡的根源正是货币政策偏离了泰勒规则,过于宽松而导致货币泛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码事,但是,二者经常拥有共同的特点。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根据规则建立了一套货币政策,但美国没有货币政策的权宜之计,在萧条期内没有制定刺激方案。于是,我们只是稳步前进,而进展也相当不错。   如果你观察一下美国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就会发现,不仅货币政策貌似脱轨,利率长时间过低,而且财政政策过于积极。我力图表明,财政刺激政策只是举债行为,透支的是将来,并未在实际上刺激经济。    财新《中国改革》: 但是,如果财政上什么都不做,政治上可行吗?    泰勒: 这很难,虽然有时这是最佳做法。因为我们的财政政策会对经济做出自动回应,例如,当失业增加时,会发放失业补偿金;同时,人们交的税没有以前多,所以, 税收收入 还在下降。财政政策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经济衰退时,政府支出自动上升,税收自动下降。这就意味着已经在采取措施了,而且无需经过立法。   但是,危机期间人们想采取更多措施。例如,1992年,美国刚刚经历过经济衰退,美国第41任总统布什时期,人们呼吁政府制定大型刺激方案,但是,国会并未批准。1993年,克林顿总统想颁布刺激方案,国会也没有批准。有些时候,人们理解,也更愿意不采用刺激方案。但是,你的问题很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家很难开口拒绝,不采取任何措施。    财新《中国改革》: 学术界有一些修改泰勒公式的尝试,比如在系数上。你不大同意这些调整。为什么?    泰勒: 我坚持原始的泰勒规则。系数是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行之有效。当央行接近泰勒规则所建议的轨道时,一切运转正常;严重偏离时,就会出现问题。   现在有人说,“那好,让我们基于央行在特定时期的做法来重新算出系数。”那样的话,泰勒规则就成了“描述”,而非“推荐”。这会产生误导,因为你描述的政策可能并不是好的政策。原始公式中已经做出妥协,为此,我们应当对此予以坚持。    财新《中国改革》: 本轮危机发生后,许多人在谈论,央行仅关心通胀是不够的,可能还需要考虑资产价格。在你的公式中有没有把资产价格变化考虑进去?    泰勒: 没有。大多数通胀的计量没有明确突出股票价格或大宗商品价格,而是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过去曾经有过一个阶段,在今天看来利率过低。如果利率高一点,我们仍然保持那样的经济繁荣,才需要讨论是否应当还考虑通胀以外的因素。大多数时候,资产价格会成为推动经济或价格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泰勒规则这样的政策就可以自动调整适应。   如果对资产价格做出回应,始终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导作用。有时股票市场会暴涨,然后下跌。如果调高利率,股市可能会更不稳定。有人说,只要将资产价格、股票市场、外汇价值套用泰勒规则,就能够解决问题。这会造成利率过于波动,我宁愿不采用这种反应方式。   在某一个特定时期,例如1987年,美国股票发生崩盘。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降息,使利率略低于泰勒规则。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措施,是股票崩盘使得他们做出了超出泰勒规则所建议的调整。    财新《中国改革》: 泰勒规则也适用于中国经济吗?    泰勒: 这么多国家都应用泰勒规则,对此我总是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我原本只考虑了美国的情况。许多其他国家觉得泰勒规则有用,包括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巴西和印度。它的应用之广,可能超出你的想像。尤其对中国来说,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在发展,央行制定存贷款利率。毫无疑问,泰勒规则应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考虑因素,但也要看到,中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本文导航 第1页 货币政策脱轨 第2页 注资救市成败 第3页 全球通胀目标

阅读更多

胡舒立 | [列国志]圣彼得堡的“红色记忆”博物馆

如果不是因为革命,当年克辛斯卡娅的那处白色三层小楼最多只会象圣彼得堡众多建造考究的老房子那样,静悄悄地保存下来。不过历史就是这样写的:1917年2月革命以后,这座沙皇尼古拉二世前女友的小楼为革命者占领,一度成了布尔什维克的总部,而且是列宁从芬兰回国后的办公室。       后来的十月革命就是从这里出发。所以,虽然身为芭蕾舞明星的克辛斯卡娅后来去了法国,嫁了人,平平常常终其一生,她的名字还是会时常被提起,因为革命起源地正从她曾经的住所开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即决定将这里设为国家革命历史博物馆。九十年代以来,地覆天翻、人间剧变,博物馆却保存下来,而且内容更其丰富,成了俄罗斯政治历史博物馆。   阅读全文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