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 | 中国人的劣根性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中国人的劣根性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推荐 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人说是中……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阅读更多茅于轼是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思想家和社会评论家。他以其对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观点和贡献而闻名。
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和治理方式持有批评和不同意见。
茅于轼认为中国应该向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倾斜,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推动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他批评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干预和官僚主义,认为这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个人自由的实现。茅于轼也对中国的土地征收、住房制度和经济垄断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并呼吁改革和开放。
然而,茅于轼的观点和批评往往与中共的政策和意识形态相悖。中共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对重要行业的控制,强调公有制和国家垄断的重要性。因此,茅于轼的自由市场观点与中共的经济主张存在冲突。
茅于轼的批评和观点使他在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中受到限制和打压。他的社交媒体账号被封禁,他的演讲和出版物受到审查和限制。尽管如此,茅于轼在国内外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他的观点在一些知识界和民众中得到了支持。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发布者ActIvE | 8 月 5, 2011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中国人的劣根性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推荐 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人说是中……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8 月 4, 2011
来自: 专栏文章 – 价值中国网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3日, 已有 2 人推荐 愤青:中国人思维缺陷的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 推荐 缺乏思辨力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总体思维能力,造成思维的表面化、片面化、简单化和情绪化,简称“四化”思维。表面化是缺乏思维的深度;片面化是缺乏思维的广度;简单化是缺乏逻辑,推理简单;情绪化是缺乏理性。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的语言和行为也会变得偏激、肤浅、浮躁和非理性。而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愤青现象则为中国人的这种思维缺陷树立了众多的典型。 愤青的定义 中国的愤青现象在国内已经成了常见的、普遍的现象,我们对这种现象已经不觉得奇怪。而在国际上,中国的愤青现象已蜚声海外,甚至成了一些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课题。其中以美国人对于中国愤青现象最为关注。 愤青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可以说,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其内涵作一个界定。过于笼统的和模糊的概念没有讨论的意义,但是给愤青这个概念作一个明晰的定义并不容易。 有人说原始的“愤青”概念,指的是那些“愤怒的青年”,有激情,有想法,不满现实,富于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往往显得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言论胜于行动。并说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实际上也可以简化为各国“愤怒青年”为实现政治理想,与现存的国内、国际秩序进行磨合抗争的互动史。毛泽东、华盛顿是愤青,鲁迅、李白、苏轼都是愤青。 这样的概念界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这个定义中愤青的特点也正是青年人的特点,愤青等于青年,大家都是愤青,这个概念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至于那些历史伟人,他们是全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偶像,绝不是只属于愤青的。有的人辩解说,愤青也非常有理性,那就更没意思了,有理性就不是愤青了,愤青指的就是非理性的人。所以有些人认为自己是愤青,其实他不是愤青。有些人天天骂愤青,其实自己也是愤青。 既然愤青的话题这么受人关注,说明愤青和普通的青年相比,肯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笔者作出的定义是:愤青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青年。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的情绪化、非理性、简单化。容易被激怒,喜欢谩骂,不喜思辨,不善于推理论证。不喜欢别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及中国文化的批评,一遇批评,马上反驳甚至谩骂,不管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管人家究竟是批评还是自我批评,更不管批评得有没有道理。 二是思想偏激,主张采取极端措施。如主张战争、复仇,主张对外交往要强硬,要大力发展军事,声称愿意为国战死沙场,或主张以暴力改变社会。 三是标榜爱国,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民族主义很正常,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多数人都会有这种感情。但极端民族主义者有自己的特点,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及民族文化是最优秀的,而其他民族及其文化则是劣等的,对于劣等民族,可以蔑视、欺压甚至杀戮。极端民族主义曾给世界带来惨痛的灾难和教训,我相信,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是极为少见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愤青有此种倾向,他们会仇恨西方国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有天生的侵略及掠夺本性,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愤青认为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中国文化是最伟大的文化,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强国乃至第一强国。愤青不喜欢取得西方国家国籍的华人。 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才是愤青。即使按照这样一个严格的定义来看,我们仍然会发现,这样的青年太多了点,这也正是值得担心的问题。最严重的愤青已被人讽之为“粪青”,这种人拿无知当个性,以谩骂取代思索;用扭曲晦暗的阴谋心理解读社会。 愤青很“愤” 愤青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环境上来看,是时代造成的。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备受欺凌的弱国,站起来的中国人很希望赢得外国的尊重与承认。然而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中国依然是发展中的穷国,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各方面都很落后。这引起了部分中国年轻人的不满,特别是在遭遇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的时候,更容易愤怒不平。再者,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在网上往往越是极端的、奇怪的言论和行为越会受到关注甚至是吹捧。愤青绝不是青年人的主流,但依靠互联网的放大作用,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是互联网时代,其影响将会小得多。 从个体来看,中国愤青现象之所以风起云涌,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中国具有有利于愤青生长的土壤,那就是中国人普遍的思辨力不足。部分青年不善思辨、缺乏理性,思维情绪化、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一些愤青的行为及思维。愤青的“愤”可以分成两个方面:针对中国人的和针对外国人的。对于中国人,愤青很容易给别人下“汉奸”的结论,一个中国人,如果他吹捧中国,就被认为是爱国;如果他批评中国,或是称赞外国,那就被认为是汉奸;如果他说美国的好话,那就被认为是替美国说话的“鹦鹉”。他们的逻辑就是如此简单。 鲁迅写过一篇杂文《论辩的魂灵》,通过引用一些话语,讽刺一些中国人的荒唐逻辑。虽写于八十多年前,却是当今不少愤青思维逻辑的活生生的写照: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这种话现在仍有许多中国人在说)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摘自《鲁迅全集》第三卷) 某日笔者在网上见到某网友发帖谈到中国社科院2002年作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只相当于美国20世纪初的水平。另一网友留言道:“不想在中国呆着就滚出国去别在国内丢人现眼,不过我估计你也没那个能力出国。没本事就知道嗷嗷叫的人连狗还不如!”有一段时间,有人在网上发帖说“汉语是低级语言”,引起了很多人的谩骂,有人说:“你说汉语不好,你是中国人吗?美国是你爹啊,你这个汉奸!”这种论调与鲁迅先生笔下某些人的论调何其相似!这么多年了,还是如此,笔者不能不为之悲叹。 当有人说美国的优势的时候,就会有人反驳:“美国不是天堂。”这又是自说自话,因为人家从来没有说过美国是天堂,从来没有说过美国是完美的。这个推理是不符合逻辑的。 我们再看针对外国人的“愤”。愤怒的原因是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批评。他们不仅不能忍受别人的批评,感觉被批评是非常丢脸的事,甚至不能容忍不同的观点。笔者觉得,如果是一些不尊重的行为,包括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北京奥运圣火在很多国家传递时受到干扰、一些国家的公众人物发表污辱中国的言论等,对这些事情中国人愤怒是正常的。对于这些事情,不仅是愤青会愤怒,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愤怒,不愤怒才不正常。但是对于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正常的、客观的批评,只要不是恶意污辱和诋毁,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虚心地接受。比如对于中国政府的某些政策的批评甚至是指责,包括经济发展、民主建设、环境保护、人权维护等方面,如果是客观的,我们确实是存在问题的,批评能够促使我们重视并改正这些问题。 笔者在网上曾见某网友留言:“西方人就是喜欢对中国人指手画脚。中国现在的地位高了,有些外国人就不高兴,然后就造谣。”笔者以为,新闻的生命就是批评和揭露。中国人应该有心胸接受、包容别人的批评。没有必要反驳,更不必反咬一口,说别人也屁股不干净如何如何。你也可以批评别的国家呀,我们对西方的批评还少吗? 在互联网上对外国的攻击与谩骂除了情绪的宣泄,不会起到什么实质作用,更不会对外国人产生什么影响,影响的反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声誉。埋头做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比口头上的攻击与谩骂有用得多。美国挨的骂不少吧,前总统小布什到很多国家访问时都会遭到抗议,但美国人不会在意,因为他们自信。 “爱国贼”更可怕 愤青的“愤”不仅对自己、对社会弊大于利,而且很容易被人利用。有人说,利用网民的愤怒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多少网络炒家和所谓的策划公司正是利用部分网民这种简单化、情绪化的思维进行炒作,他们编造事实、制造舆论,挑逗网民的愤怒情绪,引起大众对某人或某事的关注,来达到某种个人或为名或为利的目的。而愤青正是这些炒家最喜欢利用的人群,他们最容易被操纵、被忽悠、被蒙蔽、被挑逗。 愤青的这些行为都说明了他们认识能力的不足,难以全面地、深刻地分析问题,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对中国面临的危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中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与经济形势等问题,认识不太清楚或是太片面、太乐观、太悲观,他们所希望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往往是不可行的、欠考虑的。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国家容易被人轻视。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在意别人的言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不能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影响我们的心情,对于生活中的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愤怒、生气、不高兴,并不能让别人尊重你。中国越是想要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很可能越得不到尊重。尊严来自于实力,当我们的国家强大之后,自然就会获得。尊重不是要求来的,情绪化的叫骂和展示肌肉并不能赢得尊重,哪怕这种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愤青有激情、有理想,爱国爱民,固然有他们可取的一面,但是只会愤怒而缺乏智慧与理性的年轻人,可能会成为破坏性的力量。一腔激情办错事,有史以来屡见不鲜,这是愤青要尽量避免的。美国人的关注与担心也许并非是多管闲事。 鹰派不等于愤青。鹰派是一种强硬的政策,这种政策是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而并不是情绪化的结果。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主张与敌人硬碰硬,看起来挺英雄,结果是失败。而在抗战时期,我们一开始不可能全力与敌决战,否则用不了几个淞沪会战规模的战役,就会被打败。最好就是拖延,把决战的时间往后拖。国民党、共产党都想到了这一点。如果按照愤青的思维,那么中国革命就不可能成功,抗日战争也会失败。 爱国有错吗?正有“爱国贼”一说。电影导演姜文在谈到他的影片《鬼子来了》时说:“我觉得比‘卖国贼’更可怕的是‘爱国贼’,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危害却比‘卖国’还大。”过度的爱、缺乏理性的爱就是害。家长溺爱孩子,就是害孩子。爱国也需要智慧,否则就有可能害国。 注:本部分曾载于《中外书摘》杂志第六期,原题《愤青:中国人“四化思维”的典型代表》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8 月 4, 2011
1、韩寒:我是一只不招人喜欢的流浪之猫,我可以选择默默消失在人群,喝得醉生梦死,绝尘而去。但是我的祖国,你不能!因为你寄托了十三亿人的希望!你不应该让你的人民绝望哭泣,为了房价油价艰难的活在这个不公平的世间!恶性竞争,相互猜忌,急功近利,炫富自大,冷酷无情,心无大爱,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国民应该做的事情。 2、3日郭美美在接受郎咸平专访时称王军是干爸。而最早披露郭美美与王军关系的中红博爱CEO翁涛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了郭是王的女友。翁认为, “我看王军对他自己的儿子都没那么大方,要是干爸的关系的话,这也算是个奇迹吧。” 3、2日,网友发微博称,300多长沙火车司机集体停工”。爆料得到火车司机证实,一司机表示停工因“不满人员调配及待遇问题”。然而对此广铁宣传处否认,“微博传的东西有多少可信?” 4、湖南省公安厅官网泄露3000多名港人个人私隐资料,不但姓名、身份证号码及地址任人浏览,连怀疑重婚及案底等敏感信息也一览无余。 5、记者走访发现,在广州一些户外工作场所,高温补贴发放不到位或者完全没有,工地工人都没听说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少坐办公室的公务员、白领们不仅享受空调,还有高温补贴。 6、香港太阳报报道,被双规的河南开封市委组织部长李森林被查出收受多名男下属妻子的性贿赂,更令人震惊是他竟私下收藏三百多名女性的阴毛,并以颜色、粗幼细分,打算日后制成“贡女阴毫笔”。网民调侃称李是“深入裙中(群众的谐音)的好干部”。 7、佛山市红十字会于8月2日公布了去年6月至今年6月红十字会医院学校的资金收支情况。一年来,该校共收到捐款88.6万元,但是在“郭美美事件”后,再未收到任何捐款。而深圳红十字会在“郭美美事件”后接受的唯一一笔捐款只有100元。 8、“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5名成员3日在黑龙江方正县泼漆并砸毁县政府竖立的“日本开拓团”纪念碑,并痛批当地政府为经济利益“无耻为日人立碑”,砸碑的5人被当地公安短暂扣留后释放。 9、北京时间3日下午,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躺在有滑轮的病床上被送进设于开罗警察学院内的法庭被告席。他面临贪腐、滥权以及镇压示威者等多项指控。法庭之外,穆巴拉克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还发生冲突,已造成1人死亡,15人受伤。 10、上世纪90年代,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得西安城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个别地区出现地面沉降。现在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入自来水1200吨,以遏制地面沉降,仅今年上半年就回灌16.91万立方米,相当于67个标准游泳池。 11、3日10时左右,江西省樟树市张家山街道郭坊村上土湖村小组一幢建于解放前的老屋外墙突然倒塌,造成在墙下巷道中乘凉的8名妇女和2名儿童当场死亡,2名妇女受伤。 12、上海工商部门8月2日公布了“味千拉面”汤料问题的初步调查结果:其汤料浓缩液的主要成分是“猪骨汤精”,由山东泰安一家食品企业生产。一碗成本大约两三元。 13、珠海市近期抢注“幸福之城”商标,在十年之内,其他城市不得以这一称号来宣传城市形象。而在它之前,大连也已垄断“浪漫之都”的称号,有学者表示,当局若将工作重点落在改善民生上,“幸福”与“浪漫”或将更实至名归。 14、近日,《国家金融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个新交付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仅在保利嘉园3号院、住欣家园、大方居三个小区,就发现马自达跑车、奔驰、宝马等多辆豪车。保障房小区频现“穷人”开着奔驰、宝马入住的乱相。 15、2011年,中国将建保障房1000万套,各地“大干快上”,与此同时,多地的保障房质量问题却接连曝光,海南等地的建设项目近日被曝使用质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的“瘦身钢筋”。345吨“瘦身钢筋”畅通无阻地流入海南保障房项目。 16、深圳建行被指是“全球最大的高利贷公司”,新星化工公司向建设行贷款两年期3000万,建行深圳分行可直接获取的利润为2688.82万元,加上296.79万元的常规利息,再加上违约金835.3228万元,该公司总共需要向建行总裁支付6918.13万元。 17、日前,各省居民收入增长情况一一公布,上半年29个省区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31个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CPI。 18、危地马拉一家法庭于2日判处6名前士兵每人高达6000年的有期徒刑,真正地“把牢底坐穿”,这些士兵被控在国家内战期间犯下杀害250人的罪行。 19、印尼近来流行一种“卧轨电疗法”,印尼近来常出现一排人大剌剌躺在铁轨上,他们不是集体寻短,而是负担不起医药费的穷困病人,他们迷信铁轨可产生特殊电流,治好他们的病。 20、茅于轼:“实际上,城市本地居民并不是迫切需要住房的人,真正需要住房的是北漂和农民工这些低收入者。保障房对象是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保障房应首先保障最低收入人群,最低收入者都没有保障,怎么去保障具有中等收入的普通人?” 21、任志强:“我的言论之所以经常被误解,只是因为我在说话的时候不是把同情心放在前面而是把竞争和效率放在前面,在争论中我更加倾向于讨论效率与公平。这原本是统一的问题,在中国怎么就变成了对立的问题?没有效率,哪来的公平?” 22、傅一河《只有乱象,没有真相》:政府的公信力付出了代价。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尊严在权力面前丧失,存款在银行贬值,工资在物价面前缩水。中国有太多的乱象而没有真相。因为有人铁了心不给你真相,正如信誓旦旦“六不搞”。谁搞就叫谁灭亡。 23、蔡慎坤《地方政府,是“黑监狱”的衣食父母》:非常纳闷,能够确保奥运会安全、确保“国庆庆典”安全、确保各种重要活动安全的北京市公安局,竟不知道自家开办的“保安公司”原来干着比“黑社会”更黑、更惨无人道的勾当;即使在“安元鼎”被曝光一年之后,类似组织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其中如果没有“保护伞”,没有“权钱交易”,那就只能说是个奇迹。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2 个评论 信力建的最新更新: 信孚电讯(8.4)——假象 真相 乱象 / 2011-08-04 13:44 / 评论数( 1 ) 谁来完成邓小平的未尽事业? / 2011-08-04 08:20 / 评论数( 6 ) 信孚要闻8.3国家不是公司,政府不是老板 / 2011-08-03 14:49 / 评论数( 2 ) 信孚电讯(8.3)——语言的贫困 / 2011-08-03 13:55 / 评论数( 0 ) 成吉思汗的纠结 / 2011-08-03 08:49 / 评论数( 6 )
阅读更多发布者happytree | 8 月 3, 2011
出书了,五年出了三部散文集。朋友拿了我送的书,用羡慕的口吻说。 其实,这不是什么大事。当今出书的人多了。我心里想,没有说出,只是笑笑。 对啊,出书的人虽多,但能发自己声音的却不多。朋友翻了几篇,认真地说。 发自己的声音,就是说写出的文章,是自己的心里话,有个性,文如其人。这还真的不敢当呢。我虽然写,或者说我用我笔写我思,怎么想就怎么写,但从来就没有想过“发自己声音”这句话。 不过,认真回忆一下,自己自从事创作以来,确实是在发自己的声音。我写我的亲人,他们的爱滋润着我,感动着我,这发的是自己的声音;我写我的过去,那些人,那些事,曾经让我受益,甚至至今还刻骨铭心,这也是发的自己的声音。当然,更多的是写当下,如发表于《雨花》的《淮安府衙。窦娥冤。冤案》、《杂谈擦屁股》等,发表于《扬子晚报》的《同志退位》《给野草正名》等,发表于《北京晚报》的《陷阱年代》《名人的哭泣》等,发表于《山西文学》的《谁叫他们不幸没生在中國》等等,等等,都不单单就事写事,还针砭时弊。 文章有用。有用于感伤的,有用于消遣的,有用于传道的,有用于励志的,还有的则用于为国为民的……就作品而言,虽然感伤的往往动人甚至深刻,选个适当的时刻伤感一回,有助于人生柔韧。但是,我们毕竟不能把哭当歌,或者整天地哭;听雨有趣,赏晴岂止一个趣字?“人生第一要求,就是光明与真实。”(李大钊语)人生总是要有一股子正气啊锐气的,要有一种不断提升自己向上的精神,要有终生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而呼喊的无畏啊。 日子基本上说来有三种过法。一种是民以食为天,另一种是的“我思故我在”,最后一种就是神圣的日子。我还没有想追求过最后一种日子,故不去议论。对于第一种过法也没什么可说的,人们的思想发展最终都会看到这种过法的弊端。总不能够人类文明最终的发展就是为了吃而活着,这当然也包括衣住行等几个物质生活方面。没有物质不能活着,但是活着却不是为了物质。人的超越性最终逼着我们超越于动物的生活追求,不愿意苟同于动物一类。麻烦最大的是第二种过法。这种过法,种类繁多,包括各种哲学及宗教思想的活法,各抒己见,五花八门。而“我思故我在”则强调一个在生活经验中的自我意识系统的抽象性。就是在过日子中我们要有思想,我们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可以说是我们翱翔蓝天自由生活的两只翅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范仲淹的名言。这句名言对那些希望找个“说话的地方”、像秋菊那样“要个说法”的人来说,就隐含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意义。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和他的另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从古至今,不仅忠贞爱国之士,即使那些正直有良心之人,发的也多是自己的声音——为百姓疾苦而奔走,为民族兴盛而呼号,为社会正义而喊叫。战国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唐代杜甫感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声音体现的是民生。到近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之时,各阶层的仁人志士,更是一腔热血地为国。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应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问,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他们成败与否,他们的爱国之情都将彪炳千古。 作为平凡人,发出我们的声音同样非常重要,是所谓“匹夫之有重于社谡也!”上海大学的教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改变了建国以来“默认”了的“撞死了活该”的交通规定,加速了交通法规法制化进程;北京三博士就“孙志刚”案上书全国人大,从而改变了城市收容管理的相关措施;河南一农民发现本省关于农业税改革的条例与国家政策有矛盾,从而上书使河南人大重新审议农业政策。当我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悄然改变的更是我们的社会,我们国家的文明民主进程。 是的,写作,是创造声音。发自己的声音就像曾经因路见不平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说一句公道话,因为相信善良会给弱者带来希望,会让自私和不公熔化。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甚至没有人要求我这样想,惟一的理由是为了自己的心能经得起拷问,在夜深人静时能拥有一个舒坦平稳的梦。 这个拷问者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良心。 发自己的声音,尽管有类似于袁成兰900多字一篇小杂文《梅花奖舞弊案随想》,却触怒了一位小小文化局长,而被告上法庭的事;还有记者和记实作家因文字被抓之事。然而,时代进步了,却会因此引起全社会谴责。如今舆论环境跟“过去”比,有时真觉恍若隔世。现今网络报刊杂文随笔,比50年前的“放毒”、40年前的“影射”、30年前的“反黨”……都要大胆和赤裸裸得多,并且汗牛充栋。作者们畅所欲言,并没有遇到太大麻烦。记不清在哪看到的了,一位中國作家向日本作家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日本作家听完后问:“你们当时干什么了?”这位中國作家无言以对。是的,全国只有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结束。 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发自己的声音属言论自由的范畴。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关键,借由言论,人民得以影响政府决策。 子产是郑国主持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当时郑国有些人喜欢到地方学校去闲游,在那里议论朝政。有个叫然明的高干对子产说,“毁掉这些学校怎么样?” 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这些学校呀?人们早早晚晚到学校去,在一起议论我们执政的好坏。他们叫好的,我们就继续坚持;他们厌恶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呀!怎么能够去毁掉呢?我听说过要尽力做善事以减少怨恨,而没有听说过以威权来防止怨恨的。为什么不能立即制止议论?这就犹如堵塞大河一样,导致大决口必然对许多人造成伤害,这是我无法挽救的。不如开个小口子让水畅通,不如把大家的议论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的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42年,距今已经2552年了。子产的这些话拿到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著名的古代史书《国语》里有段名言:老百姓的嘴巴,如同秀美的高山大川,肥沃的平原湿地,可以生产财物器用,供应吃穿。因为,让老百姓畅所欲言,就能显现政事的善恶好坏,就能发扬美政、德政,抛弃恶政、苛政,就能发展生产力。言论自由是构成我们社会的基本价值“容忍”所不可或缺的。著名学者 茅于轼 呼吁:“政府自己要讲理,带头讲理,政府还要帮助别人讲理。这就是正义的服务。” 发自己的声音,不仅要有责任、良心,还要深入思考。如果我们带着责任和良心去深入地思考,当城市在无限扩张,土地一片片收缩时,便不会跟着别人叫嚷什么金碧辉煌;如果我们带着责任和良心去深入地思考,当城市将流浪汉小商贩赶得无家可归时,我们就不会跟着报纸欢呼什么卫生城的创建成功…… 当然,这样的作品可能因某种原因而不能上某些报刊。然而,这样的声音里却深含着我的勇气和真情。 作家应该是民族的良心是社会的神经是人民的代言人。让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己的声音! 作者电子信箱:jjhacz at 163.com 作者:野泉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8-02.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发自己的声音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杂感随谈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2008年,我们奉演什么? (0) 麻将并非天生就是赌具 (9) 马肖兄弟,想说爱你不容易! (0) 除了下跪,只有愤怒 (9) 长歌当哭,笑对人生 (0) 酱缸 (0) 遛自己的鸟,让别人蛋疼去吧! (0) 道上的一点事情 (1) 车轮下 (0) 负责任先生 (0) 谁为自杀负责? (0) 说说许知远批评韩寒 (2) 该为“盲流”一词羞愧了 (0) 论荆轲 (2) 虐待“歧见”何时休? (0) 草民与将军--祭洛阳大火活生生牺牲掉的309人 (0) 艾未未事件之随想 (0) 老宅变“故居”,何必急于为余秋雨修坟? (7) 罪孽与拯救 (4)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0) 父亲给我留下一道题 (2) 照片门 (2) 泰国华侨许包野的爱党情怀 (1) 杞人为何忧核? (0) 杂侃“平均” (0) 杀人不偿命,欠债要还钱 (2) 有心解决问题,何须追问网友姓名 (0) 无知者无畏 (0) 教我如何再短信 (0) 敌人可恨吗? (0) 摊派—“贡献”—“自愿捐赠” (3) 按比例抓反面典型愚蠢可笑 (4) 我看文怀沙事件 (0) 我们都是一小撮 (0)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国民 (0) 我们的低品质生活 (8) 我们为什么不聪明? (0) 成也、败也 (2) 患癌十年被轮岗 唯有残生付强梁 (0)
阅读更多发布者beijing1579 | 7 月 31, 2011
源严重浪费。没有自己的中心城区,人口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人口的集聚效应不能发挥。上海市嘉定区就是一个例子。几十年来,嘉定的建设中心便是多变的、分散的,嘉定镇是老县城,后来成立了新成路街道,现在开始建嘉定新城,而安亭镇又新建了安亭新镇,南翔镇、江桥镇也有各自的中心地区,嘉定的城市化太分散。如果从二十年前就能确定一个建设中心,现在嘉定早就发展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了。很多大城市的郊区都处于这种尴尬的状况之中。 在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中,往往概念不清。概念不清则造成表述模糊,漏洞百出,我们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不断地出台司法解释,全国人大不断出台立法解释,就是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对某些概念和条文做出更为清晰明确地表述。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互相矛盾的解释这样的严重损害法律严肃性的情形并不少见。 中国不少法规不断地会提到“政府”这个太宽泛的概念,老百姓有问题根本不知道应该去找谁,因为“政府”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太模糊了。 再看一个医院乱收费的报道。据《楚天都市报》2009年10月29日报道,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住院的患者收取“健康咨询费”、“疾病健康教育费”。当遭到群众质疑时,医院领导拿出了上级的文件,说明可以收取这个费用。确实,黄冈市卫生局有相关的文件,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文件上。文件只规定了可以收,但是,究竟什么是“健康咨询”?什么是“疾病健康教育”?却没有具体的概念界定,这就留下了漏洞,医院就可以随意地理解这个概念并收费。正如该医院护士所说,“疾病健康教育”“就是我们平时对你说的话。”“健康咨询”就是患者向护士询问的话。按这种理解,他们就是收费有理。实际上,象这家医院这样收费的绝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医院都在钻这个空子。这个事件之所以发生,正是因为制度制定者没有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 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这句话作为合同协议条款怎么理解呢?什么叫“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每一项都是模糊的,是无法明确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可以用“经验不足”来作为借口,但其实是思维能力的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而反观美国提出的条款,则要明确、严密得多。[2] 二、类比推理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相关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因为相比较的两类事物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人类通过思维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比如由狗的忠诚推出人也应该忠诚,人和狗是不同的动物,怎么能确定有一样的品质呢? 我们这里的类比仅指在议论中的类比推理,而不是指语法学上的修辞方法。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把类比当成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特点,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的优势。类比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能将深奥的道理转变成简单的道理。中国人爱用类比,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中,大量的使用类比推理的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荀子《劝学》是连篇类比,庄子的文章多是寓言。后来的作家们继承了这个传统。类比的运用确实让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章文采斐然,趣味横生,意境优美,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可读性极强。 类比是一种人类自然产生的推理方法,不需专门训练就能掌握,人人都会类比,它来自于人类大脑的联想活动,当人们看到一个事物有某个特点时,便会想到与它同类的事物也会有相同的特点。比如,毒死狗的食物也会毒死人,因为人和狗都是动物,而且是哺乳动物。 西方人也会用类比,我并不认为中国人在使用类比方面比西方人要高明。中国人之所以使用类比,是因为他们思辨能力差,不善于纯粹地 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 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 推荐 对逻辑学教学的忽视造成多数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中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思维习惯来思考。其思考的结论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 由于逻辑知识和逻辑训练的缺乏,中国人的思维在逻辑上具有不少缺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一些学者、教授也不能避免。2003年4-5月间,首都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以醒目标题报道了10位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发出的强烈呼吁: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笔者在这里谈一些常见的逻辑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 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1]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再如范伟的的一个小品《卖车》中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回答说是因为讲卫生,而正确答案却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范伟说:“你说是出生的生啊!”这个问题也是概念的问题,范伟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说的是“出生”的生,虽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脑筋急转弯都是通过概念的转换来迷惑人的。 而在国家政策方针、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概念不清、概念混乱将会造成大量的漏洞,或者被人所利用,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或者造成执行者无所适从,执行不力,效果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市”便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一般来说,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市管县的制度,作为行政区的城市,实际上是既有城市又有农村的地区,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农业人口还要多于城市人口,是实际上的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在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偏差。 比如说“上海市”这个词,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和作为直辖市行政区的上海市是两个概念。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就是指市区,作为直辖市则包括郊县。理解不同,做各种研究的时候,结论就不同。所以我国的直辖市根本就不是城市,而是一个即有城市又有农村的省级行政区。所谓重庆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无稽之谈,照这样说,中关村就是最大的村了。如果把直辖市当成城市来看,当成城市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比如,人口密度,上海市区很拥挤,但如果用直辖市的人口和直辖市的面积来算,则小于很多同级别的国际都市。 在这种行政体制下,作为直辖市近郊的郊区便会无所适从。是城市还是农村?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哪儿?是放在离市区近的地方,还是放在传统县城?或是另建新城?结果就是四不像,即不像城市又不象农村,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土地人力财力等资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 推荐 说理,不善于运用其他的推理方法。西方人用得少,是因为西方的逻辑学产生的早,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类比推理结论的或然性(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在一些讨论中就会有意地去避免类比。而在和专业知识缺乏的人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谈话时,他们也不得不用类比,不然人家听不懂。 类比虽然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但其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在科学研究中,可以用类比方法推出一些假说,这些假说如果以后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即成为了科学结论。 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中国人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只能显示自己思辨力的低下。 比如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有人就说,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 再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谚语来教育他们要爱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孩子和狗是两回事情,国民和狗之间的差别则更大。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他们归在一类,其实是生拉硬扯。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是不能把它们当成真理的。无风也会起浪,印度洋海啸的浪大吧,不是风引起的;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需给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许多人正是通过造谣生事来诋毁别人的。 过多的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离开了明显的形象,他们便不会思考;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上册,53页。 [2] 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192页。 对逻辑学教学的忽视造成多数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中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源严重浪费。没有自己的中心城区,人口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人口的集聚效应不能发挥。上海市嘉定区就是一个例子。几十年来,嘉定的建设中心便是多变的、分散的,嘉定镇是老县城,后来成立了新成路街道,现在开始建嘉定新城,而安亭镇又新建了安亭新镇,南翔镇、江桥镇也有各自的中心地区,嘉定的城市化太分散。如果从二十年前就能确定一个建设中心,现在嘉定早就发展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了。很多大城市的郊区都处于这种尴尬的状况之中。 在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中,往往概念不清。概念不清则造成表述模糊,漏洞百出,我们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不断地出台司法解释,全国人大不断出台立法解释,就是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对某些概念和条文做出更为清晰明确地表述。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互相矛盾的解释这样的严重损害法律严肃性的情形并不少见。 中国不少法规不断地会提到“政府”这个太宽泛的概念,老百姓有问题根本不知道应该去找谁,因为“政府”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太模糊了。 再看一个医院乱收费的报道。据《楚天都市报》2009年10月29日报道,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住院的患者收取“健康咨询费”、“疾病健康教育费”。当遭到群众质疑时,医院领导拿出了上级的文件,说明可以收取这个费用。确实,黄冈市卫生局有相关的文件,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文件上。文件只规定了可以收,但是,究竟什么是“健康咨询”?什么是“疾病健康教育”?却没有具体的概念界定,这就留下了漏洞,医院就可以随意地理解这个概念并收费。正如该医院护士所说,“疾病健康教育”“就是我们平时对你说的话。”“健康咨询”就是患者向护士询问的话。按这种理解,他们就是收费有理。实际上,象这家医院这样收费的绝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医院都在钻这个空子。这个事件之所以发生,正是因为制度制定者没有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 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这句话作为合同协议条款怎么理解呢?什么叫“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每一项都是模糊的,是无法明确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可以用“经验不足”来作为借口,但其实是思维能力的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而反观美国提出的条款,则要明确、严密得多。[2] 二、类比推理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相关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因为相比较的两类事物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人类通过思维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比如由狗的忠诚推出人也应该忠诚,人和狗是不同的动物,怎么能确定有一样的品质呢? 我们这里的类比仅指在议论中的类比推理,而不是指语法学上的修辞方法。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把类比当成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特点,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的优势。类比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能将深奥的道理转变成简单的道理。中国人爱用类比,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中,大量的使用类比推理的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荀子《劝学》是连篇类比,庄子的文章多是寓言。后来的作家们继承了这个传统。类比的运用确实让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章文采斐然,趣味横生,意境优美,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可读性极强。 类比是一种人类自然产生的推理方法,不需专门训练就能掌握,人人都会类比,它来自于人类大脑的联想活动,当人们看到一个事物有某个特点时,便会想到与它同类的事物也会有相同的特点。比如,毒死狗的食物也会毒死人,因为人和狗都是动物,而且是哺乳动物。 西方人也会用类比,我并不认为中国人在使用类比方面比西方人要高明。中国人之所以使用类比,是因为他们思辨能力差,不善于纯粹地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思维习惯来思考。其思考的结论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 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 推荐 对逻辑学教学的忽视造成多数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中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思维习惯来思考。其思考的结论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 由于逻辑知识和逻辑训练的缺乏,中国人的思维在逻辑上具有不少缺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一些学者、教授也不能避免。2003年4-5月间,首都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以醒目标题报道了10位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发出的强烈呼吁: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笔者在这里谈一些常见的逻辑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 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1]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再如范伟的的一个小品《卖车》中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回答说是因为讲卫生,而正确答案却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范伟说:“你说是出生的生啊!”这个问题也是概念的问题,范伟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说的是“出生”的生,虽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脑筋急转弯都是通过概念的转换来迷惑人的。 而在国家政策方针、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概念不清、概念混乱将会造成大量的漏洞,或者被人所利用,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或者造成执行者无所适从,执行不力,效果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市”便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一般来说,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市管县的制度,作为行政区的城市,实际上是既有城市又有农村的地区,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农业人口还要多于城市人口,是实际上的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在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偏差。 比如说“上海市”这个词,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和作为直辖市行政区的上海市是两个概念。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就是指市区,作为直辖市则包括郊县。理解不同,做各种研究的时候,结论就不同。所以我国的直辖市根本就不是城市,而是一个即有城市又有农村的省级行政区。所谓重庆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无稽之谈,照这样说,中关村就是最大的村了。如果把直辖市当成城市来看,当成城市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比如,人口密度,上海市区很拥挤,但如果用直辖市的人口和直辖市的面积来算,则小于很多同级别的国际都市。 在这种行政体制下,作为直辖市近郊的郊区便会无所适从。是城市还是农村?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哪儿?是放在离市区近的地方,还是放在传统县城?或是另建新城?结果就是四不像,即不像城市又不象农村,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土地人力财力等资 由于逻辑知识和逻辑训练的缺乏,中国人的思维在逻辑上具有不少缺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一些学者、教授也不能避免。2003年4-5月间,首都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以醒目标题报道了10位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发出的强烈呼吁: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笔者在这里谈一些常见的逻辑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 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 [1] 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 推荐 对逻辑学教学的忽视造成多数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中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思维习惯来思考。其思考的结论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 由于逻辑知识和逻辑训练的缺乏,中国人的思维在逻辑上具有不少缺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一些学者、教授也不能避免。2003年4-5月间,首都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以醒目标题报道了10位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发出的强烈呼吁: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笔者在这里谈一些常见的逻辑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 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1]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再如范伟的的一个小品《卖车》中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回答说是因为讲卫生,而正确答案却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范伟说:“你说是出生的生啊!”这个问题也是概念的问题,范伟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说的是“出生”的生,虽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脑筋急转弯都是通过概念的转换来迷惑人的。 而在国家政策方针、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概念不清、概念混乱将会造成大量的漏洞,或者被人所利用,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或者造成执行者无所适从,执行不力,效果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市”便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一般来说,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市管县的制度,作为行政区的城市,实际上是既有城市又有农村的地区,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农业人口还要多于城市人口,是实际上的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在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偏差。 比如说“上海市”这个词,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和作为直辖市行政区的上海市是两个概念。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就是指市区,作为直辖市则包括郊县。理解不同,做各种研究的时候,结论就不同。所以我国的直辖市根本就不是城市,而是一个即有城市又有农村的省级行政区。所谓重庆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无稽之谈,照这样说,中关村就是最大的村了。如果把直辖市当成城市来看,当成城市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比如,人口密度,上海市区很拥挤,但如果用直辖市的人口和直辖市的面积来算,则小于很多同级别的国际都市。 在这种行政体制下,作为直辖市近郊的郊区便会无所适从。是城市还是农村?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哪儿?是放在离市区近的地方,还是放在传统县城?或是另建新城?结果就是四不像,即不像城市又不象农村,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土地人力财力等资 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说理,不善于运用其他的推理方法。西方人用得少,是因为西方的逻辑学产生的早,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类比推理结论的或然性(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在一些讨论中就会有意地去避免类比。而在和专业知识缺乏的人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谈话时,他们也不得不用类比,不然人家听不懂。 类比虽然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但其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在科学研究中,可以用类比方法推出一些假说,这些假说如果以后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即成为了科学结论。 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中国人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只能显示自己思辨力的低下。 比如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有人就说,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 再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谚语来教育他们要爱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孩子和狗是两回事情,国民和狗之间的差别则更大。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他们归在一类,其实是生拉硬扯。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是不能把它们当成真理的。无风也会起浪,印度洋海啸的浪大吧,不是风引起的;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需给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许多人正是通过造谣生事来诋毁别人的。 过多的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离开了明显的形象,他们便不会思考;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上册,53页。 [2] 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192页。 再如范伟的的一个小品《卖车》中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回答说是因为讲卫生,而正确答案却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范伟说:“你说是出生的生啊!”这个问题也是概念的问题,范伟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说的是“出生”的生,虽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脑筋急转弯都是通过概念的转换来迷惑人的。 而在国家政策方针、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概念不清、概念混乱将会造成大量的漏洞,或者被人所利用,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或者造成执行者无所适从,执行不力,效果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市”便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一般来说,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市管县的制度,作为行政区的城市,实际上是既有城市又有农村的地区,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农业人口还要多于城市人口,是实际上的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在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偏差。 比如说“上海市”这个词,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和作为直辖市行政区的上海市是两个概念。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就是指市区,作为直辖市则包括郊县。理解不同,做各种研究的时候,结论就不同。所以我国的直辖市根本就不是城市,而是一个即有城市又有农村的省级行政区。所谓重庆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无稽之谈,照这样说,中关村就是最大的村了。如果把直辖市当成城市来看,当成城市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比如,人口密度,上海市区很拥挤,但如果用直辖市的人口和直辖市的面积来算,则小于很多同级别的国际都市。 在这种行政体制下,作为直辖市近郊的郊区便会无所适从。是城市还是农村?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哪儿?是放在离市区近的地方,还是放在传统县城?或是另建新城?结果就是四不像,即不像城市又不象农村,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土地人力财力等资源严重浪费。没有自己的中心城区,人口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人口的集聚效应不能发挥。上海市嘉定区就是一个例子。几十年来,嘉定的建设中心便是多变的、分散的,嘉定镇是老县城,后来成立了新成路街道,现在开始建嘉定新城,而安亭镇又新建了安亭新镇,南翔镇、江桥镇也有各自的中心地区,嘉定的城市化太分散。如果从二十年前就能确定一个建设中心,现在嘉定早就发展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了。很多大城市的郊区都处于这种尴尬的状况之中。 在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中,往往概念不清。概念不清则造成表述模糊,漏洞百出,我们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不断地出台司法解释,全国人大不断出台立法解释,就是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对某些概念和条文做出更为清晰明确地表述。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互相矛盾的解释这样的严重损害法律严肃性的情形并不少见。 中国不少法规不断地会提到“政府”这个太宽泛的概念,老百姓有问题根本不知道应该去找谁,因为“政府”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太模糊了。 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 推荐 对逻辑学教学的忽视造成多数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中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思维习惯来思考。其思考的结论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 由于逻辑知识和逻辑训练的缺乏,中国人的思维在逻辑上具有不少缺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一些学者、教授也不能避免。2003年4-5月间,首都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以醒目标题报道了10位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发出的强烈呼吁: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笔者在这里谈一些常见的逻辑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 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1]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再如范伟的的一个小品《卖车》中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回答说是因为讲卫生,而正确答案却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范伟说:“你说是出生的生啊!”这个问题也是概念的问题,范伟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说的是“出生”的生,虽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脑筋急转弯都是通过概念的转换来迷惑人的。 而在国家政策方针、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概念不清、概念混乱将会造成大量的漏洞,或者被人所利用,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或者造成执行者无所适从,执行不力,效果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市”便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一般来说,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市管县的制度,作为行政区的城市,实际上是既有城市又有农村的地区,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农业人口还要多于城市人口,是实际上的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在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偏差。 比如说“上海市”这个词,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和作为直辖市行政区的上海市是两个概念。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就是指市区,作为直辖市则包括郊县。理解不同,做各种研究的时候,结论就不同。所以我国的直辖市根本就不是城市,而是一个即有城市又有农村的省级行政区。所谓重庆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无稽之谈,照这样说,中关村就是最大的村了。如果把直辖市当成城市来看,当成城市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比如,人口密度,上海市区很拥挤,但如果用直辖市的人口和直辖市的面积来算,则小于很多同级别的国际都市。 在这种行政体制下,作为直辖市近郊的郊区便会无所适从。是城市还是农村?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哪儿?是放在离市区近的地方,还是放在传统县城?或是另建新城?结果就是四不像,即不像城市又不象农村,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土地人力财力等资 再看一个医院乱收费的报道。据《楚天都市报》2009年10月29日报道,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住院的患者收取“健康咨询费”、“疾病健康教育费”。当遭到群众质疑时,医院领导拿出了上级的文件,说明可以收取这个费用。确实,黄冈市卫生局有相关的文件,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文件上。文件只规定了可以收,但是,究竟什么是“健康咨询”?什么是“疾病健康教育”?却没有具体的概念界定,这就留下了漏洞,医院就可以随意地理解这个概念并收费。正如该医院护士所说,“疾病健康教育”“就是我们平时对你说的话。”“健康咨询”就是患者向护士询问的话。按这种理解,他们就是收费有理。实际上,象这家医院这样收费的绝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医院都在钻这个空子。这个事件之所以发生,正是因为制度制定者没有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 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这句话作为合同协议条款怎么理解呢?什么叫“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每一项都是模糊的,是无法明确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可以用“经验不足”来作为借口,但其实是思维能力的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而反观美国提出的条款,则要明确、严密得多。 [2] 二、类比推理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相关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因为相比较的两类事物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人类通过思维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比如由狗的忠诚推出人也应该忠诚,人和狗是不同的动物,怎么能确定有一样的品质呢? 我们这里的类比仅指在议论中的类比推理,而不是指语法学上的修辞方法。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把类比当成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特点,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的优势。类比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能将深奥的道理转变成简单的道理。中国人爱用类比,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中,大量的使用类比推理的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荀子《劝学》是连篇类比,庄子的文章多是寓言。后来的作家们继承了这个传统。类比的运用确实让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章文采斐然,趣味横生,意境优美,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可读性极强。 说理,不善于运用其他的推理方法。西方人用得少,是因为西方的逻辑学产生的早,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类比推理结论的或然性(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在一些讨论中就会有意地去避免类比。而在和专业知识缺乏的人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谈话时,他们也不得不用类比,不然人家听不懂。 类比虽然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但其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在科学研究中,可以用类比方法推出一些假说,这些假说如果以后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即成为了科学结论。 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中国人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只能显示自己思辨力的低下。 比如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有人就说,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 再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谚语来教育他们要爱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孩子和狗是两回事情,国民和狗之间的差别则更大。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他们归在一类,其实是生拉硬扯。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是不能把它们当成真理的。无风也会起浪,印度洋海啸的浪大吧,不是风引起的;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需给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许多人正是通过造谣生事来诋毁别人的。 过多的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离开了明显的形象,他们便不会思考;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上册,53页。 [2] 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192页。 类比是一种人类自然产生的推理方法,不需专门训练就能掌握,人人都会类比,它来自于人类大脑的联想活动,当人们看到一个事物有某个特点时,便会想到与它同类的事物也会有相同的特点。比如,毒死狗的食物也会毒死人,因为人和狗都是动物,而且是哺乳动物。 西方人也会用类比,我并不认为中国人在使用类比方面比西方人要高明。中国人之所以使用类比,是因为他们思辨能力差,不善于纯粹地说理,不善于运用其他的推理方法。西方人用得少,是因为西方的逻辑学产生的早,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类比推理结论的或然性(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在一些讨论中就会有意地去避免类比。而在和专业知识缺乏的人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谈话时,他们也不得不用类比,不然人家听不懂。 类比虽然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但其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在科学研究中,可以用类比方法推出一些假说,这些假说如果以后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即成为了科学结论。 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中国人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只能显示自己思辨力的低下。 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 推荐 对逻辑学教学的忽视造成多数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中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思维习惯来思考。其思考的结论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 由于逻辑知识和逻辑训练的缺乏,中国人的思维在逻辑上具有不少缺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一些学者、教授也不能避免。2003年4-5月间,首都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以醒目标题报道了10位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发出的强烈呼吁: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笔者在这里谈一些常见的逻辑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 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1]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再如范伟的的一个小品《卖车》中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回答说是因为讲卫生,而正确答案却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范伟说:“你说是出生的生啊!”这个问题也是概念的问题,范伟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说的是“出生”的生,虽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脑筋急转弯都是通过概念的转换来迷惑人的。 而在国家政策方针、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概念不清、概念混乱将会造成大量的漏洞,或者被人所利用,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或者造成执行者无所适从,执行不力,效果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市”便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一般来说,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市管县的制度,作为行政区的城市,实际上是既有城市又有农村的地区,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农业人口还要多于城市人口,是实际上的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在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偏差。 比如说“上海市”这个词,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和作为直辖市行政区的上海市是两个概念。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就是指市区,作为直辖市则包括郊县。理解不同,做各种研究的时候,结论就不同。所以我国的直辖市根本就不是城市,而是一个即有城市又有农村的省级行政区。所谓重庆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无稽之谈,照这样说,中关村就是最大的村了。如果把直辖市当成城市来看,当成城市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比如,人口密度,上海市区很拥挤,但如果用直辖市的人口和直辖市的面积来算,则小于很多同级别的国际都市。 在这种行政体制下,作为直辖市近郊的郊区便会无所适从。是城市还是农村?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哪儿?是放在离市区近的地方,还是放在传统县城?或是另建新城?结果就是四不像,即不像城市又不象农村,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土地人力财力等资 比如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有人就说,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 再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谚语来教育他们要爱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孩子和狗是两回事情,国民和狗之间的差别则更大。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他们归在一类,其实是生拉硬扯。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是不能把它们当成真理的。无风也会起浪,印度洋海啸的浪大吧,不是风引起的;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需给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许多人正是通过造谣生事来诋毁别人的。 中国人思维的逻辑缺陷 选自《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作者:宋怀常 茅于轼 推荐 对逻辑学教学的忽视造成多数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中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思维习惯来思考。其思考的结论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 由于逻辑知识和逻辑训练的缺乏,中国人的思维在逻辑上具有不少缺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是一些学者、教授也不能避免。2003年4-5月间,首都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以醒目标题报道了10位著名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发出的强烈呼吁: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笔者在这里谈一些常见的逻辑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 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1]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再如范伟的的一个小品《卖车》中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题,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回答说是因为讲卫生,而正确答案却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范伟说:“你说是出生的生啊!”这个问题也是概念的问题,范伟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说的是“出生”的生,虽是同一个字,但是表达的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脑筋急转弯都是通过概念的转换来迷惑人的。 而在国家政策方针、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概念不清、概念混乱将会造成大量的漏洞,或者被人所利用,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或者造成执行者无所适从,执行不力,效果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市”便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一般来说,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市管县的制度,作为行政区的城市,实际上是既有城市又有农村的地区,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农业人口还要多于城市人口,是实际上的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在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偏差。 比如说“上海市”这个词,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和作为直辖市行政区的上海市是两个概念。作为城市的上海市就是指市区,作为直辖市则包括郊县。理解不同,做各种研究的时候,结论就不同。所以我国的直辖市根本就不是城市,而是一个即有城市又有农村的省级行政区。所谓重庆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无稽之谈,照这样说,中关村就是最大的村了。如果把直辖市当成城市来看,当成城市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认识。比如,人口密度,上海市区很拥挤,但如果用直辖市的人口和直辖市的面积来算,则小于很多同级别的国际都市。 在这种行政体制下,作为直辖市近郊的郊区便会无所适从。是城市还是农村?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哪儿?是放在离市区近的地方,还是放在传统县城?或是另建新城?结果就是四不像,即不像城市又不象农村,缺乏长远建设规划,土地人力财力等资 过多的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离开了明显的形象,他们便不会思考;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源严重浪费。没有自己的中心城区,人口分散,不能形成合力,人口的集聚效应不能发挥。上海市嘉定区就是一个例子。几十年来,嘉定的建设中心便是多变的、分散的,嘉定镇是老县城,后来成立了新成路街道,现在开始建嘉定新城,而安亭镇又新建了安亭新镇,南翔镇、江桥镇也有各自的中心地区,嘉定的城市化太分散。如果从二十年前就能确定一个建设中心,现在嘉定早就发展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了。很多大城市的郊区都处于这种尴尬的状况之中。 在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中,往往概念不清。概念不清则造成表述模糊,漏洞百出,我们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不断地出台司法解释,全国人大不断出台立法解释,就是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对某些概念和条文做出更为清晰明确地表述。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互相矛盾的解释这样的严重损害法律严肃性的情形并不少见。 中国不少法规不断地会提到“政府”这个太宽泛的概念,老百姓有问题根本不知道应该去找谁,因为“政府”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太模糊了。 再看一个医院乱收费的报道。据《楚天都市报》2009年10月29日报道,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住院的患者收取“健康咨询费”、“疾病健康教育费”。当遭到群众质疑时,医院领导拿出了上级的文件,说明可以收取这个费用。确实,黄冈市卫生局有相关的文件,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文件上。文件只规定了可以收,但是,究竟什么是“健康咨询”?什么是“疾病健康教育”?却没有具体的概念界定,这就留下了漏洞,医院就可以随意地理解这个概念并收费。正如该医院护士所说,“疾病健康教育”“就是我们平时对你说的话。”“健康咨询”就是患者向护士询问的话。按这种理解,他们就是收费有理。实际上,象这家医院这样收费的绝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医院都在钻这个空子。这个事件之所以发生,正是因为制度制定者没有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 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这句话作为合同协议条款怎么理解呢?什么叫“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每一项都是模糊的,是无法明确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可以用“经验不足”来作为借口,但其实是思维能力的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而反观美国提出的条款,则要明确、严密得多。[2] 二、类比推理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相关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因为相比较的两类事物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人类通过思维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比如由狗的忠诚推出人也应该忠诚,人和狗是不同的动物,怎么能确定有一样的品质呢? 我们这里的类比仅指在议论中的类比推理,而不是指语法学上的修辞方法。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把类比当成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特点,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的优势。类比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能将深奥的道理转变成简单的道理。中国人爱用类比,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中,大量的使用类比推理的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荀子《劝学》是连篇类比,庄子的文章多是寓言。后来的作家们继承了这个传统。类比的运用确实让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章文采斐然,趣味横生,意境优美,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可读性极强。 类比是一种人类自然产生的推理方法,不需专门训练就能掌握,人人都会类比,它来自于人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