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信力建 | 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颁给了他们?

作者: 信力建   2012年10月11日19时,中国作家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那么,这个每年都会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奖项之一,又是怎样选择那些获奖者的呢?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学院颁发的年度奖项,按照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的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文学奖主要是“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授予在文学领域具杰出贡献的文学作家。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像今年奖金便缩了水,由1000万瑞典克朗降到800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约750万元,但也仅够莫言在北京买一套120平米左右的房子。但在历史上,有两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拒绝领取奖项和奖金,分别是苏联作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和法国哲学大师让-保尔·萨特(1964年),前者纯属无奈,后者则是不屑。 然而,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1.瑞典学院和其他在体制与目的方面与它相似的学院、研究所和学会的成员;2.大学和大学学院的文学和语言学教授;3.以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人;4.在本国文学创作界有代表性的那些作家协会的主席。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近年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瑞典文学院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每个院士当然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以至政治倾向,但文学院作为整体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每年,瑞典文学院选出三至五名院士(目前为五名)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奖评委会”),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一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 诺贝尔奖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即诺贝尔祭辰,隆重的诺贝尔授奖大典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两地举行。 历年获奖者及其作品 年份(公元) 获奖作者 国籍 获奖作品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诗人 法国 《孤独与深思》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历史学家 德国 《罗马风云》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挪威 《挑战的手套》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诗人。 法国 《金岛》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戏剧家、诗人 西班牙 《伟大的牵线人》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小说家 波兰 《你往何处去》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诗人、文艺批评家 意大利 《青春诗》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小说家、诗人 英国 《老虎!老虎!》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哲学家 德国 《精神生活漫笔》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 瑞典 《骑鹅旅行记》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作家 德国 《特雷庇姑娘》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比利时 《花的智慧》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剧作家、诗人 德国 《群鼠》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社会活动家 印度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作家、音乐评论家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诗人、小说家 瑞典 《朝圣年代》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作家。 丹麦 《磨坊血案》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说家 丹麦 《天国》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诗人、小说家。 瑞士 《奥林匹亚的春天》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挪威 《大地硕果—畜牧曲》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法国 《苔依丝》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作家 西班牙 《不吉利的姑娘》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诗人、剧作家 爱尔兰 《丽达与天鹅》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作家 波兰 《福地》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戏剧家 爱尔兰 《圣女贞德》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作家。 意大利 《邪恶之路》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学家 法国 《创造进化论》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作家 挪威 《新娘—主人—十字架》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作家 德国 《魔山》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作家 美国 《巴比特》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诗人 瑞典 《荒原和爱情》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小说家、剧作家 英国 《有产者》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作家 俄国 《米佳的爱》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小说家、戏剧家 意大利 《寻找自我》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剧作家 美国 《天边外》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小说家 法国 《蒂伯—家》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 美国 《大地》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作家 芬兰 《少女西丽亚》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小说家、诗人 丹麦 《漫长的旅行》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诗人 智利 《柔情》1946年 赫尔曼·黑塞(1877~1962)作家 德国 《荒原狼》1947年 安德烈·纪德(1869~1951)作家、评论家 法国 《田园交响曲》1948年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英国 《四个四重奏》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家 美国 《我弥留之际》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数学家、哲学家 国 《哲学—数学—文学》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瑞典 《大盗巴拉巴》1952年 莫里亚克 作家 法国 《爱的荒漠》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 英国 《不需要的战争》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 美国 《老人与海》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作家 冰岛 《渔家女》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诗人 西班牙 《悲哀的咏叹调》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作家 法国 《局外人》、《鼠疫》1958年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诗人、小说家 前苏联 《日瓦戈医生》1959年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诗人 意大利 《水与土》1960年 圣.琼.佩斯,作家 法国 《蓝色恋歌》1961年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说家 前南斯拉夫 《桥·小姐》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作家 美国 《人鼠之间》1963年 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诗人 希腊 《“画眉鸟”号》1964年 让·保尔·萨特(1905~1980)犹太人,哲学家、作家 法国 《苍蝇》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 前苏联 《静静的顿河》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犹太人,作家 以色列 《行为之书》 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诗人 瑞典 《逃亡》1967年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诗人、小说家 危地马拉 《玉米人》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小说家 日本 《雪国》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作家 法国 《等待戈多》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作家 俄罗斯 《癌病房》1971年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诗人 智利 《情诗·哀诗·赞诗》1972年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作家 德国 《女士及众生相》1973年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小说家、剧作家 澳大利亚 《风暴眼》1974年 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作家 瑞典 《乌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诗人 瑞典 《露珠里的世界》1975年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诗人 意大利 《生活之恶》1976年 索尔·贝娄,作家 美国 《赫索格》1977年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诗人 西班牙 《天堂的影子》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作家 美国 《魔术师·原野王》1979年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诗人 希腊 《英雄挽歌》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诗人 波兰 《拆散的笔记簿》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德语作家 英国 《迷惘》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犹太人,记者、作家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1983年 威廉·戈尔丁(1911~1994)作家 英国 《蝇王》、《金字塔》1984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诗人 捷克 《紫罗兰》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小说家 法国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1986年 沃莱·索因卡(1934~)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尼日利亚 《雄狮与宝石》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 美国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1988年 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作家 埃及 《街魂》1989年 塞拉 Camilo Jose Cela 作家 西班牙 《为亡灵弹奏》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人 墨西哥 《太阳石》1991年 内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 南非 《七月的人民》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诗人 圣卢西亚 《西印度群岛》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 美国 《所罗门之歌》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小说家 日本 《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95年 希尼(1939~)诗人 爱尔兰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女),诗人 波兰1997年 达里奥·福,讽刺剧作家 意大利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记者、作家 葡萄牙 《盲目》1999年 君特·格拉斯,作家 德国 《辽阔的原野》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 法国 《灵山》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英国 《到来之谜》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家 匈牙利 《无形的命运》2003年 库切(1940~)作家 南非 《耻》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女作家 奥地利 《钢琴教师》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2008),犹太人,英国剧作家 《看房者》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1952~),作家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2007年 多丽丝·莱辛(1919— ),女作家 英国 《金色笔记》2008年 勒•克莱齐奥(1940— ),“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法国 《乌拉尼亚》2009年 赫塔·米勒(又译作赫塔·缪勒、赫塔·穆勒),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德国 《呼吸钟摆》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作家、诗人。秘鲁/西班牙,《世界末日之战》2011年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诗人,瑞典,《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2012年 莫言(1955- ),作家,中国,《生死疲劳》 (注:相关参考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阅读更多

明报|莫言:盼劉曉波早獲自由 「良心寫作非為黨服務」

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昨在獲得官方熱烈祝賀的同時,在山東家鄉向中外傳媒表示,希望在囚的2010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早日重獲自由,繼續其政治研究。面對外間關於他中共黨員、官職身分的質疑,莫言認為自己憑良心寫作,非為政黨服務,他的獲獎是文學的勝利,而非政治的勝利。明報記者 昨午3...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羽戈:诺奖与莫言、文学与政治

  自诺贝尔文学奖诞生这一百多年来,不知有哪位作家像莫言先生这样,获奖的风声一经传出,便掀起巨大的争议;获奖之后,争议更加排山倒海?   为什么会有争议呢: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还是莫言的问题?    诺奖风波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诺贝尔文学奖绝不是对文学的最高奖赏,要言之,任何机构的颁奖都不可能是对文学的最高奖赏。文学的最高奖赏,永远是读者和时间。   要论证这一点十分简单,只须列出诺贝尔文学奖所错过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科夫、普鲁斯特、里尔克、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以及即将错过的已经垂垂老矣的米兰·昆德拉、安伯托·埃柯……这些像钻石一样光芒四射的姓氏,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他们错过诺奖,不是他们的遗憾,而是诺奖的羞耻。   拿最近的案例来讲,20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终于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这是姗姗来迟的奖赏,据说早在1982年,评委会曾同时看中略萨与他的老冤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结果只施予后者。这一次,听说略萨获奖,马尔克斯发表twitter称:“现在我们一样了!”那么,迟到28年,略萨的小说大师地位是否严重受损呢?答案自然为否。诺贝尔文学奖对略萨而言,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如果说此前,中国人抱怨、贬低诺贝尔文学奖,会被讥笑为酸葡萄心理;而今莫言获奖,我们依然要固执己见,重弹老调:自1990年代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准便出现大幅溃退,领奖台上布满了二流作家的苍白身影,一流作家如君特·格拉斯、奈保尔、帕慕克、略萨等反而是例外,他们犹如孤独的闪电,打亮了世界文坛的黯淡岁月。记得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夕,评委之一克努茨·安德隆教授突然宣布退出,理由是他不满去年奥地利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获奖:“耶利内克的作品充满空洞的思想和偏见,语言单一,缺少艺术雕琢。她用自我钟爱的笔法描述下流和恐怖的情节,书中充斥着令人生厌的暴力和淫秽。”这番话充满了道德批判的气息,姑妄听之。不过,诺奖丧失了对一流作家的认证资格,沦为二流作家与出版商的福地和狂欢,正是不争的事实。   必须注意,诺贝尔文学奖溃退的背后,是世界文学的溃退,作家迎来了黑铁时代的幽暗与禁锢;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不仅取决于评委的眼光,更取决于作家的水准。从德雷克·沃尔科特到耶内利克,到哈罗德·品特,再到莫言,无不富有争议。    莫言风波   数日前,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传言便甚嚣尘上,博彩公司更是将其列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此,我曾作评论:莫言是当下中国最好的作家,却仅限于“中国最好”,哪怕他得十个诺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不及村上春树。然而,就连“中国最好”一说,都引来汹涌的批评。有人说余华胜于莫言,有人说阎连科胜于莫言,有人说刘震云、毕飞宇胜于莫言,甚至有人说杨显惠、高尔泰、野夫胜于莫言。众说纷纭,皆言之凿凿,愈发可见文学并无一定的标尺。   这是莫言所激起的第一重争议,即作品本身的争议。这一争议,也许任何作家都无法豁免。譬如批评者道,卡夫卡的作品晦涩,普鲁斯特的作品冗长,博尔赫斯的作品故弄玄虚,乔伊斯的作品,简直如天书!   我从不否认对莫言的推崇,因此我会称他为“当下中国最好的作家”,或者用我的作家朋友艾伟的话说,莫言是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是一个整体性判断。对比之下,史铁生早逝;阿城封笔;余华后继乏力,《兄弟》构成了其文学生涯的最低谷;阎连科的小说不够精致;毕飞宇成名稍晚;至于陈忠实、阿来等人,则更低一档。说起来,惟有莫言,三十年来如一日,作品始终维持在平均线以上,从《天堂蒜薹之歌》到《酒国》,从《丰乳肥臀》到《檀香刑》,都是坚硬的证据(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蛙》,我以为并非佳作,获奖更像是一种迟来的补偿;而且为茅奖选中,并非什么光荣)。犹记得有一年制作中国作家实力榜,由以严苛著称的朱大可等文学评论家投票,莫言得9票高居榜首,同居次席的余华、史铁生、阿来、王安忆仅获6票。   话说回来,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耀普照到莫言头上,并不能改写在午夜徘徊的中国文学衰弱、贫血的残酷现实。六十年来,这世上最为庞大的中国作家群并未留下可以媲美四大名著的经典作品,他们生产的垃圾,千百倍于他们挤出的营养。莫言的显著,不无矮子里面拔将军之嫌。是故,我曾酷评:我们生存的时代,所遗留于后世的文学遗产,恐怕不是莫言们的小说,而是重庆打黑的判决书与钱云会父亲的哀歌。   文学与政治   莫言所激起的第二重争议,在于他与体制(政治)的亲密关系。   如今有一批人,大概中了“两个凡是”的余毒,逢体制必反,逢反体制必亲。在他们眼里,凡是体制内或与体制亲近的作家之作品都不是好东西,凡是敢于批判体制的作家之作品都是好东西。须知,作家的身份、德行与作品,并无必然性的血缘,这就像古代,人归人,书法归书法,蔡京是奸臣,却写得一手好字,赵孟?品行不佳,却是书画双绝,现代作家如周作人、张爱玲,都尝落水,其作品的价值,谁敢抹煞?   进一步讲,对作家的身份,实在不必过于看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年头,文化人如丧家狗,惶惶奔走,苟活而已,谈何以大义责其委曲求全?有人颇看不起加入作协的作家,我承认,作协的确是毒瘤,应早早割除;但我不能承认,作家加入作协,就是一种近乎精神失贞的耻辱,就不是一位好作家。作家是用作品说话,不是用作协说话。那些洁身自好、不愿与作协有染的作家,与曾误入作协、后来毅然退出的作家,自然值得钦敬。然而,我们却不必因一个人是作协会员、理事、主席而生出先入之见,因人废书,就像因一个人坐过监狱而判定他无恶不作,因一个人是公务员而判定他毫无良心。   莫言最受非议之处,并不在于他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是体制内作家,而在于他对政治的献媚与屈服,在戕害文学的力量面前弯曲了作家所赖以安身立命的脊梁,譬如抄写臭名昭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人为他辩护,说其他九十九位作家都抄了,他为什么不能抄呢。事实上,那九十九人的合作,不是豁免的依据;王安忆这样的拒不合作,却构成了莫言等百人必须接受批判的理由。   略萨等作家都主张,文学应该有一种批判的精神。这里的批判,哪怕仅限于政治,在莫言的小说当中,亦不鲜见。问题在于,莫言并未将这种批判精神从作品化入现实,借用村上春树的名言,“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莫言的作品站在了蛋这一边,如解构正史、反思计生;现实当中,他却站在了墙那一边。这样的精神分裂,委实令人痛心。   不免要谈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要自由,政治要干预,辩难千载,并无一解。也许恰因无解,文学才有其恒久不息的生命力。最简单的答案是,让文学归文学,政治归政治。然而,只要作家生活在城邦之中,就必须直面政治的压迫与蛊惑。你不能苛求所有的作家都是自由的斗士(好比苛求莫言像赫塔·米勒那样宣称“哪里有齐奥塞斯库,哪里就是异乡”),作家可以妥协,可以蹲下来写作,但决不可跪下来写作;面对人类的罪恶,作家可以暂且沉默,但决不可为罪恶涂脂抹粉,唱一曲忠诚的赞歌。   说到底,分裂的莫言终究是一位中国特色的作家,这同时造就了他最大的成功与最大的局限。诺贝尔文学奖的盛大光芒并不能遮蔽这一粗鄙的事实。况且,诺奖只不过是诺奖,正如莫言只不过是莫言。   风波过后,午夜依旧黑暗。争议声中,文学继续前行。    供《中国经营报》,有删节

阅读更多

萝卜网 | 日本网民是如何看待中国人莫言获奖,村上落选

今天,热望中,诺贝尔文学奖的评 选结果终于发表。莫言荣获诺贝尔文 学奖!中国人的多年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之前,浏览过不少相关文章。关 系紧张的中日两国,都在猜测这文学 上的“中日对垒”,赢家究竟莫言还是 村上? 莫言的作品,只读过《红高 粱》。《丰乳肥臀》,阅读的还是日 文版。在日本,阅读莫言作品,易如 反掌,因为他的大多作品都在日本出 版。莫言的最新作品、荣获第八届茅 盾文学奖的《蛙》,也于去年5月由吉 田富夫氏翻译中央公论社出版。 浏览了中文网页的一些报道之 后,就跳到日本网页看日本如何报道 莫言获奖。本以为,在日本雅虎首页 热门话题一栏中会出现“中国作家莫言 获诺贝尔奖”这样的标题。但看到的确 是:“村上春树氏また受赏逃す(村上春 树氏再次与诺奖擦肩而过)”。 点击打开文章之后,才看到标题 的后半部分:“中国の莫言氏にノーベル 文学赏”(中国的莫言氏获诺贝尔文学 奖)。不仅会心一笑,对日本如此“含 蓄”“自我”的报道手法,已经司空见 惯。 看完文章,习惯性地翻阅了日本 网民(不排除也有在日中国人留言的可 能)的相关留言。总体而言,祝福的声 音绝对不是少数。网民的感受可谓五 花八门,有的把莫言误认为高行健。 另外,有关村上春树的评价值得玩 味。选择一些,粗略翻译如下 ○不应考虑与中国是否相关,亚洲人获得此项殊荣,是一件值得喝彩的喜事。有机会,一定阅读莫言的作品。 ○这次诺奖,日本人得了奖,中国人也得了奖。也许会令自尊心比别人强一倍的韩国人自暴自弃,甚至发狂。有些担心(苦笑)...... ○日本方面,山中教授已经获得医学生理学奖,也许评委会想平衡一下。 ○和平奖和文学奖的评选,比较主观。 ○诺贝尔奖,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文学奖和经济奖不过是附带的奖项 ○希望这次获奖不被中国政府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别说什么“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学领域也到达世界的顶峰”之类的话。 ○我不认为《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在文学性上值得评价的作品。我认为世人对其的评价有些夸大。 ○所谓“村上春树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日本的媒体独自的狂热炒作而已。 ○村上春树的小说,内涵肤浅,不可能获奖。 ○诺贝尔奖的评选,公平又严谨。(莫言能够获奖),想必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我认为(莫言)获奖,名副其实。个人认为,村上春树是位大众流行作家。其作品内涵比较肤浅,难以获奖。 ○尽管村上的作品在世界上人气很高,但单凭年轻读者群的支持,是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村上春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不可能! ○做为一个日本人,(对村上落选)感到非常遗憾。但是,莫言确实是位出色的作家。 祝贺获奖! ○村上春树氏没有获奖,我觉得这样很好。各媒体的报道和炒作过于狂热。说心里话,我个人没有感受到村上作品有何魅力。中国的这位作家,祝贺获奖! ○“素直”地祝贺! “素直”,在此可译为“纯粹”、“直率”、“不隐讳”。 ○这是第三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前两位是谁,中国人民是否知道呢? ○各大书店一定非常失望。不过,没关系。 (村上的作品)可以这样标签:“诺贝尔奖候选作品”、“诺贝尔奖推荐作品”。 ○村上氏没有获奖,非常遗憾。不过,在不远的将来,他一定会获此殊荣。 ○不知道莫言是谁,但能够获得诺奖的,其一定具有与诺奖相匹配的才能。 ○别因为(莫言)是中国人,就满口牢骚,祝福他! ○祝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借此机会,如果中国也能有所改变,就好了。 ○没读过这位中国作家的作品。但通过读了他的简历,知道他才能出众而且经受了许多磨难。祝贺! 对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学表示敬意。 ○诺奖不可能授予作品如中学生作文一样水平的村上春树。 ○诺贝尔奖,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获此殊荣,都应该得到祝福。 祝贺! ○春树的小说,属于精子小说,不可能获诺奖。 如果村上氏获奖,一定会招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的抗议。 ○凭心而论,全然不知村上春树的作品魅力何在。 ○对性,过于执拗地描写,故事情节,属于三流SF的水平。为什么如此人气旺盛,难以理解。 ○从其(村上)作品中,感受不到其文学性和艺术性。落选是预料之中。今后,他也不可能获诺奖。 ○不知道这位中国作家。他的作品一定很出色吧。借此机会,应该在日本广泛介绍这位作家的作品。 ○村上的作品之所以卖得很火,是因为他写得很有趣儿。这与(日本漫画家)鸟山明的《DRAGONBALL》(中文译名《龙珠》,又名《七龙珠》之所以卖得火爆,是同样的道理。 ○村上的作品,介于小说和漫画之间。还称不上文学作品。 ○村上没有获奖,非常遗憾。看过根据这位作家(莫言)原作改编的电影。非常喜欢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和《幸福时光(至福の時)》,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不喜欢中国政府,但喜欢好多中国电影。 ○借此机会,希望中国人萌生更多的文化意识。 ○村上氏,还有明年! 日语原文: ◎中国とか関係なく、アジア人が受賞したのは素晴らしい。機会があれば、是非読んで見たいですね。 ◎今回は日本人も中国人も受賞。自尊心が人一倍高い韓国人が、自暴自棄でまた発狂するかも知れない。心配だ・・・。(苦笑) ◎日本は山中教授がすでに医学生理学賞を授賞してるから、バランスを考えたのかもしれないな。 ◎平和賞と文学賞は主観でいくらでも選べるからね。 ◎まぁノーベル賞は、自然科学の分野が主だからね。文学と平和と経済はオマケみたいなもの ◎中国三人目のノーベル賞だな。もっとも前二人を人民が知ってるかは知らないが… ◎ところで、この件を中国政府がまた愛国主義に政治利用し、「偉大な中華民族!文学でも頂点へ!」とか言い出さない事を希望しております・・・。 ◎ノルウェイの森がそこまで文学的に評価できる作品だとは思えない。明らかに過大評価だと思う。 ◎村上春樹がノーベル賞候補って騒いでいるのは日本のマスコミだけだろ? ◎村上春樹の小説は軽いから無理だろ。 ◎ノーベル賞は公平かつ厳正。優れた文学者に違いないのだろう。 ◎妥当な受賞だと思います。個人的には村上春樹は大衆作家であって、中身薄過ぎて問題にならないと思う。 ◎いくら世界的人気があると言っても、若者中心の支持ではノーベル賞授賞は無理です。 村上春樹のノーベル賞なんてあり得ません。 ◎日本人としては残念。でも莫言氏が素晴らしい作家と言う事は事実。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村上春樹氏が取れなくて良かったと思います。マスコミ各社騒ぎすぎです。 というか、本当のこと言って村上春樹作品に魅力を感じていないのでどうでもいいです。 中国の作家さんは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素直に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大手の書店屋ショク。 大丈夫。 ノーベル賞候補作とかノーベル賞推薦作とか無理矢理ねじ込むから。 ◎村上氏は残念ではあるが、近いうちに受賞すると思う 莫言氏は知らないが、受賞するってことはそれだけの才能が有るんだと思う 中国だからってイチャモン付けず、ここは素直に祝ってやりましょう ◎ノーベル文学賞受賞おめでとう。 これを機会に中国も変わってくれたら良いのにね(^0^) ◎この中国作家の本は読んでいないけど、経歴から見ると才能があるけど苦労されたんだなとよくわかる。お祝い申し上げる。 中国には長い歴史と文学には敬意を表する。 ◎中学生の作文みたい村上春樹が受賞するわけない。 ◎こういう賞は、どこの国の人間でも人として祝福してやるべき。おめでとう。 ◎春樹は精子小説だからありえない。 もし受賞したら文学賞とった作家皆抗議するだろう。 ◎正直、村上春樹の何が面白いのか全く分かりません。 執拗なセックス描写や三流SFのようなストーリーがなぜ支持されるのか理解不能です。 文学性も芸術性も私には感じられないので当然の結果であり今後も受賞はないと思います ◎おめでとう。 この中国の作家は知りませんが、きっといい作品を書くのでしょう これを機に、日本でも広く紹介されるといいと思います ◎村上の本が売れる理由は面白いからだ。それは鳥山明のドラゴンボールが売れる理由と同じなのだ。彼の本はマンガと小説の中間であり、文学とは言えない。 ◎村上氏は残念でした。この作家の原作の映画を見たことがあります。 大好きなチャン?イーモウ監督の「紅いコーリャン」「至福の時」とても良い作品でした。 ◎中国政府は嫌いですけど中国映画は好きな作品多いです。 ◎これを機会に中国人にもっと文化的になろうという意識が芽生えてくれればいいが。 ◎村上さんはまた来年があるぞ 参考网页: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21011-00000596-san-soci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阅读更多

译言 | 解析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明镜》在线

译者 makrus 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作家莫言来访,讲了个小故事。据说中国的小孩都知道这个故事。说是贝多芬和歌德有一天一起去散步。迎面来了国王的马车。贝多芬骄傲地扬起头,站在路中间。歌德则脱帽躬身站在路边。莫言说,他年轻时很钦佩贝多芬,50岁以后却完全赞同歌德的作法。 有些人( 就是有些人——译注 )是不会这样说的。莫言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里,没有什么政治因素。57岁的莫言是个识时务的俊杰。 2009年,莫言随中国代表团出席当时的法兰克福书展。书展的一个座谈会讨论作家Dai晴和貝Ling的书时,中国代表团,包括莫言,即时离开大堂。环保分子Dai Quing是未得到当局官僚同意参展,以独立身份参展的。事后Dai Quing对莫颇有微言,说莫在他的书里会提出一些问题,却从来不敢涉及政治敏感区域。Dai Quing指,说到底莫是国家的人已久,拿军队的养老金。 吃官粮 退场事件后莫言说,“我没有选择.”他解释说,他是代表团一员,不是私人嘉宾。他接着说,“我领文化部艺术研究院(Künstlerforschungsinstitut)的薪金,同时拿社保和医保。中国的国情。国外每个人有自己的保险。在中国,没有薪位我生病也生不起。” 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莫言属毛时代大跃进时期出生的一代。他1955年生于一农民家庭,十二岁时就失学,务过农,参军后才有机会继续学习——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他后来写他成为作家的动机时这样说,“我不是在文学里长大的。我是听农民讲故事长大的。村里有那么几个人会讲故事,都是故事篓子。晚上会讲一些离奇的故事,很不错的故事。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像他们那样讲故事。” 1981年,莫言发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年轻的作家原名管谟业,选了莫言做笔名。莫言有译成“不要说”,“别说”的。文革时他母亲告诫他不要出声,因而他取了“莫言”这个笔名。 1985年《紅高粱家族》出版。( 《紅高粱家族》是87年出的,原文有误——译注 )《紅高粱家族》描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一个轰轰烈烈的家庭故事。《紅高粱家族》一书拍成电影,1988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他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和《蛙》。2013年会出《蛙》的德语版。 酷刑 2012年法兰克福书展,多有出版商抱怨说,曾经神奇与梦幻的拉美文学已近于死亡,莫言的世界是另一种魔幻,行将登上世界舞台——莫言的书至少在德国目前还找不到。 莫言的小说情节紧凑,通俗易懂,用到大量非常形象而感性的语言。和欧洲读者熟悉的陈腔滥调的风格不同,莫言的小说更多的是东亚文学那种简朴的风格,故事多以往昔为背景,灵感则来自一些传统的口述传说及历史事件。 如少时的莫言从农民那听来的故事一样,莫言的小说里有很多魔幻和多变的情节,加上鬼神和一些超自然的元素,吸引读者,让他们欲罢不能。他在《檀香刑》一书里详细描述一种酷刑,将一小木片插入肛门,搞坏体内一些器官后,最后从嘴里抽出来。( 《檀香刑》 看过1.5遍,记不起有这个——译注) )《法兰克福汇报》因此将莫言的著作与 耶罗尼米斯·博斯 ( Hieronymus Bosch)的画相提并论 ( 耶罗尼米斯·博斯 , 荷兰画家。他多数的画作多在描绘罪恶与人类道德的沉沦。刚看完一侦探小说A Darkness More Than Night (A Harry Bosch Novel) by Michael Connelly,有讲 Hieronymus Bosch呵呵——译注 )。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去世 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约翰·厄普代克,1932年3月18日-2009年1月27日),美国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作家、诗人。著作《Rabbit is Rich》和《Rabbit at Rest》分别在1982年和1991年荣获普利策奖 )他在谈到莫言时说,他的书“详细描述欢乐的具体的细节,会同时有性、生、死和病痛等。”莫言对此在一次采访时回应说,“现实就是这样。我的书大多以过去一百年中国历史为背景,这期间不泛战争和贫困。这些也是我的生活经历。” 莫言在谈到自己在中国公众舆论的角色时说,“报纸夸大美好的一面,作家则是放大疼痛的一面。”莫言关心过去的疼痛多于各式各样现时的疼痛。在他的著作里也有涉及到当今疼痛的,不过多以比较隐晦的形式出现。 尽管获奖前他在一些 博彩公司的 赔率榜上都排在榜首,他的获奖还是有些意外。倒不是因为又一次颁奖给一个国际上不太出名的作家,更多的是诺贝尔评委会这次没有将奖颁给 如达里奥·福 (Dario Fo)或 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作家,他们在政事批评上都做的多一些。( 达里奥·福,意大利剧作家、戏剧导演, 获 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继承了中世纪喜剧演员的精神,贬斥权威,维护被压迫者的尊严; 哈罗德·品特, 英国剧作家及剧场导演, 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 , 多次直言不讳地批评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政策,反对英国参加伊拉克战争 )莫言不是什么活跃的异见分子。如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他也在寻求美好的生活。他的书里,间接地说到他如何寻求。( 最后两句自由发挥多一点,见谅。原意请参看原文——译注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