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聋作哑

【装聋作哑之49】北京现代商报:艾未未:诚实简朴的生活(2003))

艾未未:诚实简朴的生活 2003年09月09日 北京现代商报   艾未未的家是自己设计监工的,房屋面积有400多平方米,院子占地两亩。整个建造用了13万块砖、180吨水泥、7.5吨钢筋、45方沙石、34块预制板,外加别人退货不要的木料。建造用了60天,刷墙40天。未未的“第三种生活”是:诚实、简朴、充满个人乐趣地生活。他家的设计也是秉承这一方式。   在未未的家居观念中,家首先应该保证的是它的实用性,而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在他这里都被看做是繁琐重复,一概毫不犹豫地删减。   未未家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二层工作间的洗手间。那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洗手间,马桶、洗手池就好像房间里的一件家具,被随意地摆放在那里。未未认为,二楼的空间本来就是相对稳定的私人空间,那么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再加一道外墙。   未未家里的墙是简单的砖墙,窗是简单的磨砂玻璃。因为需要墙壁陈列作品,暖气都做在地下。由大厅通向二层的楼梯是简单的水泥预制板,底部还保留着脱离模具时的原始状态。楼梯向一层转折的部分省去了扶手,别人家装修都讲究铺地砖、大理石、木地板等等,未未只要求水泥地。可是操作起来才发现,未未要的水泥地根本不简单——他要平、光滑,并且不起尘土。先后三次砸掉重铺,最后一遍,是在地面涂了一层清漆,才算勉强通过。   大厅边门进去是间仓库,天花板用玻璃制成,阳光射下来,照着未未的作品。最瞩目的是用自行车拼合的一个园环,没有耐心,你甚至数不清楚他究竟用了多少辆自行车来完成这个作品。还有一张上好的红硬木料制成的四头床,让人感到似乎有很多头绪。未未善于随心所欲地把两种不相干的事物嫁接到一起,使它们产生一种新的含义,这种思维方式被他多次地应用到作品当中。   未未的工作台是用拆房子剩下来的废料做的。当时这些木料要被扔掉,被他拦住了,做工作台并不需要多么好的木料。未未房间里铺的地板也都是别人退的货,因为木纹不匀之类的原因。未未却认为这对自己最好,因为木头就应该是不匀的。   未未乐于远离城市,他说这个城市跟我毫无关联。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朋友们驱车来看他,他也乐于享受这种“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他的兴趣也很多,古董是他的主要爱好。对于古董,未未很熟悉,但是他不会津津乐道地去给你介绍年代来历。这些古董摆放在他的家里,更像是一些闲坐的家人,很亲切,很随意。六十年代的功放机,那些晶体管都是露在外面的,相机脚架改装成的电灯,北魏的古佛、整块石头挖成的元代油灯……房间里的桌椅多半是他历年从民间收集来的古旧家具。未未说,收集古董就是一个乐儿。 来源:http://goo.gl/Q6OsZ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50】金羊网:艾未未与舒勇关于“泡泡”的对话(2007)

艾未未与舒勇关于“泡泡”的对话 金羊网 2007-01-05 艾未未:从2000年开始,“泡泡”成为你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线索。你是喜欢它吹起来的瞬间还是破灭的瞬间,还是下一个连续? 舒勇:从无到有,然后瞬间又没了,然后又能持续。我觉得很神奇,所以特喜欢那种东西。因为它那种漂亮的、瞬间的。 艾未未:还折射着周围的,或者说溅上一两滴凉的水在脸,呵呵,对,突然很清新,有这种感觉:迷惑、清醒,迷惑、清醒。 舒勇:那种感觉特有意思,所以我就想,泡在我们心里是一种亚文化,每个人心里都有这种东西,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有。 艾未未:但所有的泡泡都不持久。但一定永远有泡? 舒勇:永远存在。不管哪个年代,泡都会存在。然后我觉得社会上、每个人心里到处都是 艾未未:所以这个泡实际上跟美丽、跟瞬间、幻想跟死亡、跟消除是相关的。 舒勇:呵呵,是是。我觉得光吹泡泡可能不行,我想把它放大,也想把这个泡的概念放大,因为通过放大和传播的过程才能让这个泡变活了。因为仅仅是我一个人吹泡,仅仅是一个游戏的话,它可能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活的东西。我希望激活泡的力量。 艾未未:这就是道家,“泡可泡,非常泡”,是吧? 舒勇:呵呵,对,很有意思。然后我就想以一切方式让泡跟大家发生关系,以一切的方式来放大传播泡。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就是我自己的梦想,就是说我想通过我自己,通过这些场景,通过参与建立一个自己的理解,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因为我觉得解读社会的方式很多人是用文字的,都是用历史或叙事性的方式来做的,我可能是用行为的方式来叙述这样一个社会的历史。其实我的每个作品都是跟社会息息相关的,这种息息相关是我用我的方式去见证或者去说明它的现象,最后它可能形成舒勇理解这个社会的一种方式。 艾未未:对。我不认为一张作品挂在美术馆就是成功的或者说一张作品在苏富比拍卖出去就是成功,我从来不会这样认为。那么我也不认为一个作品本身有什么好坏和评价之处,因为我觉得如果一个作品没有反映艺术家本身和社会的关系或精神状态的话,这个不具有涵义的。因为世界上的物质太多了,我们不需要另外制造,除非它对我们的生活品质有影响。 来源:http://goo.gl/OyUJ5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51】中国商报:艾未未:让个性景观在自然中游走(2003)

艾未未:让个性景观在自然中游走 2003-11-11 胡 啸 中国商报 引子: 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记住了一个很另类的名字:艾未未。但是采访他的冲动,缘于目睹了以他为景观总体设计师、有“当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这是一片在长城边上一个8平方公里的山谷里,由十几位中外青年建筑设计师,根据各自对建筑的理解,依坡就势、拓荒而成的十几栋建筑群。这组建筑既不同于必须被动地接受固有次序感的“城市建筑”,又有别于完全服从环境压迫的“农村方式”。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位设计师独立完成,带有明显的实验性质,而且形态怪异、个性张扬。如何把这些不和谐、不统一的“个性”,规划在一种和谐统一的人文环境中呢?艾未未的做法是,无为而治。因为他相信:人只有在最大程度地剔除了人为的干扰之后,才能回到自己本性的原点上去,做出合乎“自然”的举动。 1. 我是人类性情中最弱的一种 “我是人类性情中最弱的一种,听其自然。我刻意地避免各种设计潮流,能够做到线条简洁,不拖泥带水就可以了。我喜欢阳光的感觉,埃及金字塔就是阳光与建筑的平面和力量的结合。在那里,人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时节感受到不同的阳光哺育的滋味。”笔者是在由艾未未自己设计的家——北京郊外一栋高大简易空旷的灰房子里与他见面的。据说,这间诚实、简朴、充满个人乐趣的生活居所,对中国未来家居观念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因为未来的家居观念中:家,首先应该保证它的实用性,而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在未来的家里都被看做是繁琐重复,应该毫不犹豫地删减。 和电话里轻声细语、不急不躁的声音不同,敦实、粗壮、面部表情单一的艾未未,明显比一般人粗一圈、矮一头,再配上那副刻意修剪出的大连鬓胡子,让人很容易想到中国古典小说里经常浓墨重彩地出场的绿林好汉。但是通过他的作品,特别是笔者的观察,发现艾未未在骨子里却是位好奇心很重、对陌生的事情喜欢探讨个究竟、且心思细腻的人。这一点,从他听到按快门的声音,就问摄影师光圈有多大、快门如何;看到采访机的显示灯亮着,磁带却不转,也会抄起来搞个明白——原来是声控的。采访他最出乎意料的是,在和他谈话的过程中,虽然他说话的语调不高、语速也不快,但是一连串新奇的观点、概念,会产生一种澎湃而至的压迫感,让人呼吸急促、手忙脚乱。这可能与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建筑、雕塑、绘画、家具、编书、策展等多方面,而且“把个人兴趣当成生活的理由”的人生态度有关。但是在公众的视野里,他已经定位成著名建筑师和实验艺术家。 看他的作品,除了建筑之外,最瞩目的是用自行车拼合的一个圆环,看了半天,笔者还是数不清究竟用了多少辆自行车才完成了这件作品。还有那张用上好的红硬木料制成的四头床,让人感到似乎有很多头绪,但又无所适从。艾未未就是这样,善于随心所欲地把两种不相干的事物嫁接到一起,使它们产生一种新的感受和涵义。 在未来的半年时间里,艾未未会相当忙,而且他的工作,也像他涉及的领域一样,多且杂: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的特别顾问,还要完成浙江金华和广东东莞的城市规划,以及两个工厂、一个公园、一家酒店、两所住宅设计和内部装修;同时还要筹划在瑞士的个人作品展、出两本书……艾未未是怎样协调自己,完成这么一大堆事呢?“兴趣就是理由,在别人眼里这么多的领域、这么多的事,在我这里就是一个领域、一件事——我感兴趣的领域和我感兴趣的事。再说,我的性格是人类性情中最弱的一种,像水一样,顺其自然,便可以承载一切;一旦被堵住了,就可能成为洪水猛兽,危害一方。我做事,十分顺着自己的性子来。比如我在中国上过大学,在美国也上过大学,但是都没有毕业。我对现行的教育方式不认同——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由同一个人,对着完全不同的人,讲同一个话题,这样的教育可能可以完成某种技术层面的传承,但对我这样一个不想把艺术视为一种手艺,而是自己认识世界、表达自我手段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种扼杀,我更关心自然的汲取和自己感知上的经验。得不得文凭是一回事,有没有真情实感是另一回事。人,一旦学会了放下,那种举重若轻的感觉,正如老子所言,是一种‘治大国如烹小鲜’般的快感。” 2.实验艺术是穷则思变的过程 艾未未称,自己没有固定的艺术观,也不会刻意去扮演什么角色。看别人写的对他的采访文章,会发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有的时候,他甚至怀疑:“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他认为:这样才能反映他的状态:美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矛盾,就像你喜欢一个姑娘,由衷地赞美她,希望娶她为妻,并信誓旦旦地要一辈子和她在一起。但是,当你和你的赞美对象生活在一起之后,肯定会发现原来不过如此。苏格兰有一条古老的法律:你娶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并和她一起生活,只要可以证明你不后悔,便可以获得一条火腿的奖励。然而在这项法律确立六百多年间,很多情侣有勇气申请过这项奖励,但最终还因不能证明自己确实没有后悔过,而被判败诉。其实细想起来,不是你变了,也不是你的赞美对象变了,而是时间、地点和身份的变化,给人的审美带来的巨大差异。所以,中国人讲:人无十日好,花无百日红。西方说:仆人眼里无圣贤。实验艺术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实验艺术不相信人可以寻找到艺术和生命的最佳配置和所谓的“最佳点”,不相信人可以对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事物做终极的拷问。艺术也应该像科学技术一样,在不断地实验的过程中,变通求异。 艾未未认为:艺术实验的特质,就是想把从事艺术的人,从人类或者是时代的代言人的社会角色中,拉回到人性的原点上来;把一些根本不适合这些人身份的,诸如“心灵工程师”之类的称谓,还给更适合扮演这样角色的人;艺术实验的特质就是用感知完成内容,并赋予形体某种涵义。“我们实验,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回到一个凡人的位置上去创新求变,并通过自己感知和智力方面的经验来实现这样的愿望。穷则思变,但变最起码有三个结果:变好了,变坏了,变的像邯郸学步一样面目全非了。我不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却被现在的人单向肢解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化的奥妙,其实在于它的不可知性——彼岸在哪里?我们甚至不可能为他悲哀——实验艺术可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放松和直面失败的理由,因为我在实验吗?“666”是经过666次的实验成功,但从今天的观点着眼,这样的成功对人类来说是福是祸还很难说,确实“666”抑制一些由蚊蝇等传播的传染病的蔓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又有多少人因此失去了生命。就是因为有了“666”,一位环保主义者告诉他,现在40岁左右的人,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中毒最多的一茬人。道理很简单,以前的人没有“666”,而以后的人不敢滥用了。“科学技术的实验如此,艺术的实验也如此,谁最终也不可能对未来负责,因为你看不到未来,除非你是巫师神汉。所以,我更喜欢用自己的感知去填充,在实验中游走。” 来源:http://goo.gl/2JykJ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46】中国周刊:艾未未,一个艺术家的快意江湖(2009)

艾未未,一个艺术家的快意江湖 2009-06-16 中国周刊 记者 冯翔 [内容摘要]:这是他做的事情——炮轰钟南山、采访杨佳的母亲、调查地震遇难学生名单;这是他的身份——艾青之子,前卫艺术家,《北京人在纽约》副导演,“鸟巢”设计顾问。他是艾未未,艺术家和入世者的绝妙混搭… “时间——一辈子;数量——最后一个。”随着艾未未的宣言,数名志愿者在他的工作室里操作着电脑,整理前方战友收集来的资料。墙上贴着大篇幅的遇难学生名单,及一张四川地图。 他们工作的动机,用一位遇难孩子母亲的话说:“我只想让世界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孩儿,她在这个世界上快乐地生活了7年。”    对遇难学生的民间调查  “一个艺术家如果目光犀利,他不可能看不到他人的痛苦。如果他不表态,我们就不得不怀疑他的道德。” 艾未未和他的助手调查在地震中遇难的学生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年龄、学校班级、地址和父母的联系方式。至4月26日,这一次民间调查的结果已经达到了5831名。 按照艾未未的说法,他负责召集志愿者,明确收集名单的任务并提供火车票。现已有数百人报名,包括大学生、商店店主、艺术家等职业在内的约60人参加调查行动。他们不仅要走遍汶川、北川、什邡等重灾区,收集名单在艾未未的博客上公布,还随身携带了DV设备,准备拍摄一部关于遇难学生的纪录片。 公布的结果是:大部分志愿者遇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阻拦并拒绝配合。 艾未未也承认,他们的调查无法做到精确。在地震发生后,他走遍了除北川外的几乎所有受灾区县,许多遇难者遗体是匆忙掩埋的,或是被山体滑坡深埋,只能算是“失踪者”。 对他曾历经的上一次地震,艾未未很愿意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19岁的他正坐在从新疆开往北京的火车上。车到石家庄,对面开来的车厢窗口都露着人头,喊着:“甭去啦,北京地震啦!”不少人下车就跑了。不回北京,干嘛去呀?于是,他从北京火车站徒步走到中山公园,睡了一夜。半夜,他清楚地听到有人睡迷糊了一翻身,掉进公园水池里的“扑通”声。 之后,艾未未住了几个月的地震棚。32年后的志愿者、公民义务这些名词,对当时的他而言十分遥远。 “当时全国人民都自己帮助自己。不要国际上任何援助的。”他说。 这个艺术家体态庞大,胡须蓬勃,但卡其布军裤和皮鞋很干净。正如他眼神凌厉凶悍,语调却轻柔平和一般。5年前,湖北一个搞艺术的民警在网上公布警队内幕,艾未未通过人向他提供了1000元钱;后来,此人被开除来到北京专职从事艺术,艾又拿出了2000元钱。 “任何人的维权,都是在维护他人的权益。”他说,“我想得很清楚,接下来中国的问题,一定是每个人的问题。” 两代人的叛逆基因 艾未未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之子,但他并未从父亲耀眼的光环中得到明显好处。18岁以前他基本在新疆长大,全家住在一个地窝子里,有点穴居的意思。艾青本人被划为“右派”,专职打扫厕所5年。有时候客人来了,问艾未未上几年级,艾青都答不上来。上三年级的艾未未顺嘴说:六年级。客人惊叹:这孩子怎么长得这么小?艾青打着哈哈过去。“那时候他自顾不暇,哪有心思管我的事。” 尽管年龄相差47岁,彼此之间交流也不多,但父子俩的生活选择还是有着神秘的相似性。 1938年,艾青离开家乡来到武汉,投身抗战宣传工作。艾青拒绝了父亲的劝告“为弟妹的前途着想,好好把一份祖业守住,不要去‘革命’了”。 40年后,艾未未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刚过两年,便要求退学去美国。教务处的老师吓了一跳:年轻人,考上大学的机会很难得,你怎么不珍惜呢? “我父亲年轻时也叛逆,但跟我不一样。他们离开是为了再回来。而我走的时候跟他说:我走了,这辈子都不会再回来。” 1993年,为了看望病重的父亲,艾未未食言了。从纽约回到北京,父亲的一句话让他至今都感到震撼,或许还有愧疚。“这是你的家,你不用太客气。” 但他还为自己回国一事嘴硬。“我对自己(回国)很失望,很坚定的信念也会被改变……我父亲就从来没有改变。他们那一代人,复杂性不强。”艾未未说。 “所有他(艾青)基因里不好的东西,个人主义,反权威的,自由化的,喜欢谈公平、人性这些名词的毛病,都遗传给了我。我不能想象如果他活到今天,对我做这些事会是什么看法。因为他从来就没赞成过我任何事。” 西西弗斯的网络江湖 比起“鸟巢”设计顾问,中国前卫艺术领军人物这些头衔,艾未未对社会时事的参与态度更为人周知。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手提电脑被抢,警方动用大批警力很快将其寻回。事后,钟南山发表看法,对废除收容遣送制度提出了反对意见。艾未未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钟南山的价值几个亿的电脑和不可修复的人脑》,言辞极为激烈。这篇博文迅速吸引来了大批回应者,点击率猛升。 “哎呀,怎么有七八万人同时看我的这篇文章?看来,这件事还是比较触动中国人的神经吧。”他回忆说,“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最伟大的东西。我真爱上了它。” 炮轰钟南山事件,是艾未未网络江湖生涯的开端。今天,他已从一个只会用一根手指打字的电脑菜鸟,变成一个一天贴5篇文章的网络老手,也变成一个西西弗斯式的人物。不厌其烦地,他在博客上贴出遇难学生名单,一次又一次被删除。起初他还写一句“是谁?为什么缺德呢?”后来这句话也懒得写了,而代之以删除的历史记录,例如:“您的文章《5.12遇难学生名单 补充 (六十九)…》已被管理员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以前没有这么强的责任心,对于国家的感情不深。”他戏言,打算召开一个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他“下一步要关注的十件大事”。 真正“奠定”艾未未在中国网络民意界知名度的,是轰动一时又悄然收尾的杨佳事件。 2008年7月1日上午,29岁的北京青年杨佳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大楼,连续用刀刺死六名民警,最终被判处死刑。艾未未对此事的介入和关注,使他一时成为中国网络民意汇聚的焦点。他在自己的博客先后贴出了近70篇文章,其中包括杨佳袭警案发生后,他的母亲如何被有关部门转移到一所精神病院并化名囚禁,直到杨佳被判处死刑才放出来的经过。 艾未未“神奇”地掌握了杨佳案的第一手进展动态,很多本该消息灵通的记者也是从他的博客上得到第一手信息的。 艾未未说,杨佳事件触动他的是报纸披露的几个细节:他的年龄,籍贯和出事地点,他离异的双亲和孤僻的性格。“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他不可能说清楚这事儿了。”艾未未这些博客文章所披露的内容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并得到了网民之外的反应。“一个艺术家,现在却成为中国法治的良心。”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谌洪果如此评价。 “这事跟我没关系,但我就是不喜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艾未未始终强调的,“总有人说,我之所以这么敢说话是因为我的国籍。他们怀疑我是美国人。我赶紧把护照扫描了贴到网上去。看,我是中国人吧。他们这才不吭声了。我觉得这跟打架一样,要打咱们就打,别说我舅舅是谁我叔叔是谁,那没什么意思。” “为什么从美国回来呀?因为我实在没有理由再待下去了,后来连起床的理由都没了。美国梦对我也没什么吸引力。”在美国12年,从留学生到非法移民,艾未未为了赚饭费做了很多事,从洗碗带孩子修马路打扫卫生赚生活费到赌博都有。唯一带点艺术气质的是在街头给人画画。 在美国,艾未未参与了一次颇为激烈的行为,并为之自豪到今天。1988年左右,纽约市政府想把汤姆金斯公园“优化掉”盖大楼,驱逐掉那些嬉皮士和无家可归的人。艾未未兜里揣着相机,在没有和警察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拍。一些人受伤流血的照片,他给了当地一个专门监督警察的民间组织。结果是一名警察局长去职,几名警察受处分。 这几张照片,现在就贴在他的个人影展馆墙上。“这事跟我没关系,但我就是不喜欢。就是想让那些人住在里面。”他说。 并且,他确信:自己是唯一一个参与过反海湾战争游行的中国留学生,把美国国旗和垃圾一起点燃扔向警察。“别的留学生在干什么?他们可能都在刻苦地记化学的单词和电脑的程序呢,跟他们的教授做实验呢,想获得下一个学位之类的。”  30年前和30年后 2009年清明节,艾未未的一名助手携带摄像机,开车去拍摄了杨佳家人为其扫墓的情景。当天下午,汽车在艾未未家门口被砸,除了摄像机其余物品均未丢失。此案至今未破。 “你设想一下,如果杨佳事件发生在30年前,会怎么样?”记者问。“一样是他,一样推着一辆自行车在上海街头走,一样被一个警察盘查。” 艾未未说了三种否定之可能。 “杨佳不会有维权的意识,他跟警察的矛盾就不会产生以至于激化。”“警察不会没来由地就上去盘查,那个时代比较单纯。”“警察更多的可能因为意识形态问题盘查他,而非出于治安状态的怀疑。” “那么,30年之后呢?” 对此,艾未未拒绝给出明确观点。他另一个拒绝回答的问题是:四川省政府方面有没有因为他收集死难学生名单的事情跟他联系过。 “因为,中国现在正走在一个路口上。它可能变成一个普遍富裕的社会,很民主的发达国家,也可能迅速的巴西化、墨西哥化,那样就会产生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大量的社会矛盾。那个时候的杨佳会做什么,会得到什么对待,就不好说了。” “中国得鸡肋多久,才能有现在这么好玩?”他反问。 院子里栽着一片挺拔翠绿的竹林,林间散落着点点黄白之物。那是艾未未收养的数十只流浪猫,它们酣睡在北京的春夏之交。一只猫不远处,一条白色石膏手臂紧捏着拳头。 《中国周刊》记者任冠军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http://goo.gl/LxUoO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48】每日新报:艾未未 前卫,但还得过日子(2002)

艾未未 前卫,但还得过日子 2002年8月19日 每日新报 马驰      艾未未:诗人艾青之子   1957年8月生于北京   1978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   1981年赴美国纽约留学   曾任《北京人在纽约》副导演   1993年回京,现任“艺术文件仓库”艺术总监   作品屡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   采访手记:与他作品中的尖锐恰恰相反,艾未未是一个非常平和的人。   他的院子里有一条大黑狗和几条小狗,我小心翼翼地经过那些狗的时候,他憨厚地告诉我:没事儿,我们家狗不咬人。走进他的工作室,木案上有只大白猫,警觉地注视着我,他又一次憨厚地告诉我:没事儿,我们家猫也不咬人。   他说自己是一个没有计划、没有目标,生活随意的人。   有趣的是他不会开车,他太太也不会开,所以他没有汽车。他说还行,出门时总能打着车。   讲起他父亲以前的故事,他笑得很真实,就像我们刚刚聊起的话题:关于善良,关于温暖。      问题背景: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前卫艺术家之一,艾未未近来的曝光率很高,包括他给潘石屹现代城做的小区雕塑所引起的争议,包括他在京城近郊著名的大房子,包括他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时尚栏目中,使人觉得他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很时尚的。   马驰:你的许多作品无论在语言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着很鲜明的先锋、前卫的姿态。许多杂志在介绍你的作品和你的生活方式上,背后的潜台词也都是时尚,比如《时尚》和最近一期的《青年视觉》,你觉得你是一个时尚的标兵吗?   艾未未:我的工作和生活与时尚完全是两回事儿。先锋或者说前卫指的是艺术范畴里的东西,它是文化轨迹。而时尚概念是商业范畴里的东西,也可以讲是大众的一种生活态度。先锋与前卫是艺术家自己在创作中的追求与喜好。而时尚的受众面可能是整个社会中的所有人,而且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追求,你比如说工人有工人的时尚,农民有农民的时尚,城市里十几岁的孩子又有他们自己的时尚。   有人会觉得我现在住的房子是很时尚的,可是我的出发点仅仅是符合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满足我工作上的需要而已。   问题背景:现在艾未未主持并经营着一家叫“艺术文件仓库”的画廊,这里主要展示并经营着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但这里的光顾者寥寥无几。关于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能卖多少钱,对于公众来讲一直是一个神秘的,但又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马驰:在中国,前卫艺术家的作品好卖吗?如果没有人愿意购买他们的作品,那他们的生活以及你的画廊的生意岂不都成了问题,还有我冒昧地问一句,您自己的作品能卖多少钱?   艾未未:如果一个艺术家被称作“前卫艺术家”,那就说明他的作品是背离了公众的审美趣味的,是很自我的,很个性化的。在这个基础上,让别人愿意拿出时间来去欣赏,去理解它就已经很困难了。在国内几乎没有人来花钱收藏这样的作品,来我们这里购买作品的大多是国外的专业收藏家。中国目前前卫艺术家的生活也是各有千秋,就像那些匆匆忙忙走在街上的人们一样,每个人都有维持自己生活的不同方式,有些人会碰上许多好事情,有些人会碰上一点好事情,还有些人终生碰不上好事情,我自己算是碰上好事情的人,这让我很满足。我的画廊现在是赔钱,但我不会降低它的水准,我认为我应该维持它的品质与尊严,这也是我的乐趣所在。   我自己作品的价钱没有一个范畴与标准。这完全要看我自己对待那件作品的态度与收藏者的心态。关于我的作品被售出的价钱,有时候我自己都会觉得很荒诞。   马驰:有些画家取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比如丁绍光,比如陈逸飞,你怎样看待他们和他们的作品?   艾未未:其实“商业成功”四个字就已经说明一切了,商业成功就是商业成功。就像“麦当劳”可能是世界上商业最成功的餐馆,但你不能说它是世界上食物最有营养的餐馆。我认为一个人的乐趣在哪儿很重要。有人认为挣钱就是乐趣,我祝福他们。   问题背景:艾未未在建筑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艺术文件仓库”和他居住的带院子的大房子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建成后连德国的专业媒体都前来采访。潘石屹也是看过他的房子才决定与他合作。艾未未也参与了潘石屹“长城脚下公社(建筑师走廊)”的策划。   马驰:现在许多人对买什么样的房子,装修成哪种风格都颇为头疼,你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能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 ……
  • 10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