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

中国报道周刊 | 两德政治遗产柏林墙

柏林墙的建造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围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该墙把柏林隔成两个世界,一边是社會主義,一边是资本主义。 肯尼迪于1963年6月26日在柏林演讲,题目是《我是一个柏林人》,他说:“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民主国家)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柏林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 1988年,我乘坐火车从东往西穿越柏林墙,亲眼目睹高墙的威严,东面的大墙干净洁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可以靠近它;西面的大墙五花八门,看上去好像不是一堵高墙,而是艺术画廊。写什么画什么的都有:骨肉同胞,我们时刻想念你!拥抱你,我东边的兄弟!…… 1989 年,我亲眼目睹柏林墙的倒塌,每一位东德公民进入西德,都立刻获得一笔100马克的寒暄费(Begrue?ungsgeld)。仅在1988年,西德政府就支付了2亿6千万马克的寒暄费。柏林墙倒塌之夜,东德人潮涌入西柏林,时任西柏林市长的Walter Momper 指示,所有银行和储蓄所连夜加班加点,为东德人发放寒暄费。 德国Forsa研究所曾在《明星周刊》(Stern)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在受访的1002名德国人当中,有15%的人怀念东西德统一前的日子。根据该民调发现,许多西德人对于他们必须缴付重税,以重建前共產东德感到不满。 过去20年,德国已拨出1万2000亿欧元的国家资金展开重建工程。东德人对于自己的平均收入只是西德人的80%也大为不快。德国人口约8200万,不过,由于失业率上升,东德部分地区的人口已大幅度减少。自1990年以来,东德人口共减少了约200万人。 该民调也显示,55%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政府能取消征收“团结税” (Solidaritaetszuschlag,收入的5,5%,根据近日德国媒体报道,东德人也缴纳团结税),这将有助于东西德融合;该“团结税”主要是为东德重建筹集资金(根据德国媒体报道,该款现在主要用于应付经济危机)。此外,5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提高东德人的退休金,以缓解东西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墙把兄弟隔开,都是骨肉同胞,弟弟有困难,哥哥帮一把,没说的。而现在墙没了,大家都一样了,平起平坐,凭什么我要救助你?凭什么我要缴纳团结附加税?在东德的时候,小孩可以免费上幼儿园,可以免费读书,直至大学毕业,享受全民保健,如今,某些东德人反而觉得柏林墙在时更加温暖。 在柏林墙建造50周年之际,德国Forsa研究所在《柏林日报》公布一项民意调查,三分之一的柏林人认为,1961年建造柏林“或多或少是正确的”,其中百分之十的人认为“完全正确”,但还是百分之六十二的柏林人认为“完全错误”。值得一提的是,被访的前东德共產黨员几乎认为“完全正确”。 柏林墙给德国人造成的血泪创伤,不是施奈德(Schneider)的《越墙者》(Der Mauerspringer)一书能够交待清楚,它毕竟是东德社會主義遗留下来的一份特殊的政治遗产,对它的留恋,对它的纪念,有甜酸苦辣。 柏林墙的倒塌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墙即刻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整个德国陷入极度兴奋状态。此事件也称为“柏林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结构倒塌,而是被人为拆除。当时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墙,并且在上面涂鸦,拆下建材当成纪念品。11个月后,两德终于统一,成为“柏林墙倒塌”后的最高潮。 冷战时期有一种宣传,说苏维埃是永远正确的,它会极大的增进和平与自由。1989年德国人呼吁:“戈尔巴乔夫總書記,如果你希望和平,如果你希望苏联和东欧变得繁荣,如果你希望解放,请到这个门前来。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撤掉这面墙!” 柏林墙的倒塌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不仅德国人,现在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历史时刻。柏林墙的倒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是如此的友好,而是因为在那之前四个星期,也就是1989年10月9日,莱比锡有数千人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和软弱,走上街头高喊:我们是人民。 当时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出人意料的力量,使德国人自我克制,同时这股力量也促使执政者思考,必须要发生一些改变。 1989年10月9日,莱比锡和平游行,人们克服了常年累积的恐惧,鼓起勇气,进行反抗,并重新定义自我,高喊“我们是人民”。当人们赋予自己权利时,柏林墙倒塌了,这是一个奇妙的象征。 如果东德人还是沉溺于无知,而不热衷于政治觉醒,那当然值得担忧。 现在两德生活仍有差距,于是有很多人怀旧东德年代。战后,德国人也经历这样的情形:有人说,希特勒时代也并不是一切都那么糟糕。但是,德国人反省,绝对不能说極權体制并不是那么糟糕。 大多数德国人还是认识到自由的好处,他们不把自由看作是人们可以失去的空间。但是,德国人没有像战后时期“去纳粹化”那样,实行“去共產主义化”,当时有200多万人被剥夺公职。 两德统一后设立了一个机构,负责管理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收集的档案材料,根据该机构的前任负责人高克(Joachim Gauck)先生的文章,当时从公共事业部门中清除曾为前东德国家安全部工作的人员,也只去除了50%的国安部工作人员。在各州的内政部,比如警察局,有约50%的前情报人员在继续工作。现在再看一下,原来的共產黨员以及30%到50%前情报人员可以继续留任。 高克说:“和解是很简单的。如果做过错事的人说出真相,并且人们基于这个真相愿意立即直接和解,如果这真相中还含有认罪的成分,也许还有一点悔改之意,那么这本身就伴随着内在的团结与和解。但是只要左翼黨从人员组成以及政治理论方面同过去的獨裁还存在紧密的联系,那么许多人,也包括我,就是机会的民主主义者。” 作者: 谢盛友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8-13.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两德政治遗产柏林墙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环球写真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柏林封锁和空运 (0) 柏林墙始末 (0) 我们能向德国学什么 (0) 德国统一日,中国月圆时 (0) 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0) 德国的公民教育 (0) 德国宪法法院与人权保障 (0) 德国大选后新政府对华关系的可能影响 (0) 德国军售与中国抗战 (0) 德国共产党的演变 (0) 德国先政治后经济,两岸先经济后政治 (4) 德国人的森林情结 (0) 德国人不空想马克思 (2) 希特勒是如何上台的? (8) 冷战政治遗产柏林墙 (0) 伟大的德国精神 (2) 从德国看中国“三公”为何不公 (0) 从两则笑话看德国 (0) 中国人“阔”德国人“抠”美国人“穷” (0) 两个留德海归部长 (0) 下跪,有时真的很美 (1)

阅读更多

中国报道周刊 | 透过柏林墙看两岸

50年前的今天(1961年8月13日)德国人建造柏林墙,把柏林隔成两个世界,一边是社會主義,一边是资本主义。 抗战胜利后,国共为争夺受降权和受降区域发生冲突。在政治上,国民黨希望尽早促成宪政,解散解放区和中共军队,而中共则希望组建国共联合政府,于是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马歇尔,司徒雷登进行调停,国共双方虽然相继协商出双十协定、政协决议与整军方案,但终因诸多问题而未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实现统一。 国共内战接近尾声,1949年4月,李宗仁与中國共產黨在北平开启和谈以期望“划江而治”。然而共產黨提出逮捕民国正副总统等“43名战犯”的要求,中华民国政府无法接受,谈判宣告破裂。李宗仁见大势已去,赴香港后逃至美国,蒋中正则于西南继续领导国军持续作战,最终退往台湾。 台湾海峡把中國隔开, 一边是社會主義,一边是资本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来治理德国事务。1949年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两德重新走向统一,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存续单位,东德遂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国家。 德国人共同的血肉感情基础支撑着一个牢固的构架,这个构架在德国就是“一个德国”,从普通老百姓到知识精英,从不同黨派到政治领袖,他们完全明白,冷战是苏美造成的,真正受害受苦的是德意志人民,所以德国人决心在同一代人中打破冷战结构。 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是战后德国第一任总理,1949年73岁的阿登纳主张西德倒向西方的同时尽量保持獨立和与伙伴国的平等关系。阿登纳推动西德1954年加入了北约,并于1955年摆脱了西方战胜国的控制,获得了国家的獨立,同年他促成了苏联释放德国战俘回德国和苏联与西德的建交。 二战后,阿登纳和戴高乐(de Gaulle)是法德和解的代表人物,阿登纳从历史出发,认为德法之间的仇怨,“是一个魔鬼的圆箍,一个邪恶的圈套,非破除不可”。1963年1月,阿登纳三访巴黎,两国签订《法德友好合作条约》。 勃兰特(Willy Brandt)1969年—1974年任西德总理,1970年的华沙之跪引起全球瞩目,为此他在1971年成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战后德国两大黨的领袖,基民盟的阿登纳往西,社民黨的勃兰特往东,这些往西和解和东进政策,才是日后推倒柏林墙的关键基础。 只有柏林墙倒塌了,国家才能不破碎,这是全德国人都明白的道理。 联邦德国宪法法院先后判决:德国的国家法人和概念源自德意志帝国,东西德是分裂“国家”,单独一方都不能代表整体德国。 往西和解和东进政策让两德储备力量,于1972年签署基础条约 (Grundlagenvertrag),做成3项原则:1、统一是两个德国的历史使命;2、东西德彼此不是外国;3、基础条约是政治及历史行为,完成之后就要透过法律行为来完成。 柏林墙倒塌了,国家为什么没有破碎?因为德国有牢固的“一个德国”架构,还有全体德意志人民用血肉支撑着这个架构。 柏林墙的倒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是如此的友好,而是整体德国人内存的那种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终于促使东德执政者思考,必须要做改变。 如果东西德人还是沉溺于无知,而不热衷于政治觉醒,德国不会重新统一。 张亚中的“一中三宪”,听起来很奇怪,也乏味,但的确用心良苦,他细节中的 “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其实就是借鉴两德的基础条约。 德国在同一代人中建造和推倒柏林墙,中國哲学“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人的“久”,到底有多久?一代人两代人,还是多少代人人? 国共的第三代第四代学宋朝,把台湾海峡当恒山,仗之守天下。“划岸而治”,只要不在我手下“变天下”,就行。 作者: 谢盛友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8-14.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透过柏林墙看两岸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两岸关系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WTO、西雅图会议和海峡三通 (0) BBC马英九总统专访的观感 (20) 陈水扁的“一中各表”意涵 (0) 邀连战访大陆是一着妙棋 (0) 让台独走进大陆 (4) 警惕马英九 (13) 解放军攻台的“死亡预算” (2) 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新思维 (0) 血泪“二二八事件” (0) 考验马英九的“政治土石流” (1)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困境 (0) 白皮书和龙的眼睛 (0) 炮击金门决策的前前后后 (0) 海峡两岸是一对“国际凯子” (0) 泡沫中的台湾问题 (0) 毛泽东解放台湾计划搁浅幕后 (5) 抓住机遇促成两岸的和平谈判 (11) 我们统一台湾什么 (52) 建议国共两党分别跨海峡发展党组织并参政议政 (79) 应该重视对台湾开展“文化统战” (0) 寻找台湾海峡的支点 (0) 宋楚瑜票券事件的冲击 (0) 国民共两岸联席会议 (0) 国民党,你无须向选民鞠躬 (11) 台湾问题,通则不痛 (0) 台湾问题还会拖多久 (0) 台湾问题的日本因素 (0) 台湾问题何以至今? (0) 台湾问题与目前国内外局势 (0) 台湾的悲哀和可能的结局 (19) 台湾人眼中的中日战争 (0) 台湾人不想统一和社会制度无关 (6) 台“决战境外”叫嚣极具挑衅 (0) 从战略到战略——大陆对台战略新思考 (0) 从台湾民众的政治选择看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 (1) 从“开放探亲”到“两国论” (0) 二十年来的对台政策需要检讨 (0) 为何胜选的马英九如此孤独? (1) 中国对台政策须有大动作 (0) 两岸关系最近外弛内张 (0)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谢盛友:中国列车误点到达?

《列车正点到达》(DerZugwarpünktlich)是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HeinrichTheodorB?ll,1917-1985)的著名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写于1948年,发表于1949年。读者可以从主人翁安德烈亚斯(Andreas)中找到伯尔的影子,伯尔年轻时被征召入伍,在军中服役,曾被美军俘虏,后释放。六年战争生活的种种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 战后,伯尔除了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这部小说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处理手法,均超出了一般的意识形态思路。安德烈亚斯虽是纳粹士兵,但对法西斯并无认同,在他心目中“任何死亡都是谋杀”。 在小说里,安德列亚斯坐火车返回波兰前线,当时德军正在全线崩溃,回到作战前线就意味着死亡。他的旅程象徵着从生命到地狱,是绝望和死亡的挣扎。车轮每滚动一圈,便意味着带走一部份生命。 安德列亚斯在车厢里坐着,想着“不久”这个词,因为他不久就要死去。“不久”这个词,像一粒子弹一样钻到他身上,几乎是不知不觉地,穿过他的皮肉、肌理、细胞、神经。钻进去,终于钻到一个地方,挂住,炸开,撕开一个致命的伤口,引起血流如注……生命……痛苦……。是谁创造了“不久”?安德列亚斯不可操纵自己的命运,被挂上这趟通往“不久”的列车。 在车厢里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纳粹战争狂,有麻木的随波逐流者,有精神崩溃的人,也有好心肠的人。 小说的高潮发生在一个傍晚,安德列亚斯和几位同伴在一个小镇下了车,到一家妓院过夜。这家妓院是一个地下抵抗的据点,安德列亚斯遇到了波兰姑娘奥丽娜(Olina),她是地下抵抗战士,表面职业是妓女,她靠出卖自己的肉体而刺探德军的情报。但是,两人的相遇,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既改变了他,也改变了她。安德列亚斯并不知内情,只是以临死真诚的祷告,打动了这位准备置他于死地的波兰姑娘。他们相爱,她也把自己的一切秘密讲给他听。最后,奥丽娜决心帮助安德列亚斯逃出死亡的魔掌。 小说的高峰是安德列亚斯的忏悔。随着火车接近终点,死亡逼近,安德列亚斯忏悔。作者写道,“现在,他想,终于是我祈祷的时候了。我这一生的最后第二夜决不在睡眠中度过,决不迷迷糊糊打瞌睡度过去,不拿白酒去玷污它,决不让它虚度。我想在需要祈祷,尤其需要忏悔。人们要忏悔的事情那么多,像我这么不幸的一生,也有许多事儿要忏悔。”他忏悔当年在法国酗酒,醉得像一头野兽,他忏悔骂过学校的老师,骂过教堂的传教士,取笑过同袍士兵。他忏悔夜深入静天寒地冻的夜晚,拒绝过一位又冻又饿的妓女,并把她推到水沟里去。安德列亚斯恳求神饶恕他。忏悔给他带来新的生命,他不但不恨那些在火车上嚷嚷“实际上我们已经打赢了这场战争的人”,而且还为他们祝福,因为他们是那样的愚蠢。 伯尔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辞中说,安德列亚斯的忏悔,不是单纯一个认罪与不认罪的问题,更不是简单的“谁是凶手”或“谁是肇事者”,这样一些具体的责任问题,而是,透过忏悔,让读者看到实实在在的灵魂对话。忏悔,不是简单的善和恶的斗争;忏悔,实际上搭起“悔”和“改”的桥梁:悔过去的罪,改未来的生。 在一个息息相关的社会里,面对灾难,我们的灵魂是否安宁?如果我们不能安宁,那就说明我们是有责任的;如果我们心安理得,那就说明我们的良知毁灭了。 伯尔用自己的小说告诉读者,人间大爱与宗教信仰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自己的人生,同样每个人都有权利面对自己肉体的死亡。小说结尾最重要的一句话“我把你带到哪里?未来的生命!”表明作者相信,人死后重生,新的生命开始。故事中特别安排教会与国家和战争的关系,小说家提醒读者:每一个人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条生命都必须得到体恤。 列车误点到达 伯尔是德国战后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不是简单的“废墟文学”代表,他的伟大在于,他用小说让德意志反省:我们需要重建家园,而不是重建江山。“列车”到达终点,江山易位,政权更迭。江山“易改”,家园不变。普通人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权力者需要的才是江山。所以,“废墟文学”基本是同一个命题:德意志重建家园、治理家园。 满载GDP的中国列车开始误点,7.23温州动车追撞悲剧的发生,我们能不能反省一下,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治理的是家园,还是治理江山? 我们先不追问“谁是凶手”或“谁是肇事者”这样一些具体的责任问题,我们欠缺的是,透过心灵实实在在的对话,我们需要通过忏悔,搭建“悔”和“改”的桥梁:悔过去的罪,改未来的生。 误点的中国列车,请你干脆停一停,等一等,载上每一个有自由和尊严的中国生命,链接整体中国人的良知和道德,不要让江山变成危楼,不要让GDP脱轨,更不要让家园坍塌,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平安抵达终点。

阅读更多

中国报道周刊 | 中国列车误点到达?

列车正点到达 《列车正点到达》(Der Zug war pünktlich)是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Heinrich Theodor B?ll,1917-1985)的著名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写于1948年,发表于1949年。读者可以从主人翁安德烈亚斯(Andreas)中找到伯尔的影子,伯尔年轻时被征召入伍,在军中服役,曾被美军俘虏,后释放。六年战争生活的种种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 战后,伯尔除了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这部小说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处理手法,均超出了一般的意识形态思路。安德烈亚斯虽是纳粹士兵,但对法西斯并无认同,在他心目中“任何死亡都是谋杀”。 在小说里,安德列亚斯坐火车返回波兰前线,当时德军正在全线崩溃,回到作战前线就意味着死亡。他的旅程象徵着从生命到地狱,是绝望和死亡的挣扎。车轮每滚动一圈,便意味着带走一部份生命。 安德列亚斯在车厢里坐着,想着“不久”这个词,因为他不久就要死去。“不久”这个词,像一粒子弹一样钻到他身上,几乎是不知不觉地,穿过他的皮肉、肌理、细胞、神经。钻进去,终于钻到一个地方,挂住,炸开,撕开一个致命的伤口,引起血流如注……生命……痛苦……。是谁创造了“不久”?安德列亚斯不可操纵自己的命运,被挂上这趟通往“不久”的列车。 在车厢里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纳粹战争狂,有麻木的随波逐流者,有精神崩溃的人,也有好心肠的人。 小说的高潮发生在一个傍晚,安德列亚斯和几位同伴在一个小镇下了车,到一家妓院过夜。这家妓院是一个地下抵抗的据点,安德列亚斯遇到了波兰姑娘奥丽娜(Olina),她是地下抵抗战士,表面职业是妓女,她靠出卖自己的肉体而刺探德军的情报。但是,两人的相遇,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既改变了他,也改变了她。安德列亚斯并不知内情,只是以临死真诚的祷告,打动了这位准备置他于死地的波兰姑娘。他们相爱,她也把自己的一切秘密讲给他听。最后,奥丽娜决心帮助安德列亚斯逃出死亡的魔掌。 小说的高峰是安德列亚斯的忏悔。随着火车接近终点,死亡逼近,安德列亚斯忏悔。作者写道,“现在,他想,终于是我祈祷的时候了。我这一生的最后第二夜决不在睡眠中度过,决不迷迷糊糊打瞌睡度过去,不拿白酒去玷污它,决不让它虚度。我想在需要祈祷,尤其需要忏悔。人们要忏悔的事情那么多,像我这么不幸的一生,也有许多事儿要忏悔。”他忏悔当年在法国酗酒,醉得像一头野兽,他忏悔骂过学校的老师,骂过教堂的传教士,取笑过同袍士兵。他忏悔夜深入静天寒地冻的夜晚,拒绝过一位又冻又饿的妓女,并把她推到水沟里去。安德列亚斯恳求神饶恕他。忏悔给他带来新的生命,他不但不恨那些在火车上嚷嚷“实际上我们已经打赢了这场战争的人”,而且还为他们祝福,因为他们是那样的愚蠢。 伯尔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辞中说,安德列亚斯的忏悔,不是单纯一个认罪与不认罪的问题,更不是简单的“谁是凶手”或“谁是肇事者”,这样一些具体的责任问题,而是,透过忏悔,让读者看到实实在在的灵魂对话。忏悔,不是简单的善和恶的斗争;忏悔,实际上搭起“悔”和“改”的桥梁:悔过去的罪,改未来的生。 在一个息息相关的社会里,面对灾难,我们的灵魂是否安宁?如果我们不能安宁,那就说明我们是有责任的;如果我们心安理得,那就说明我们的良知毁灭了。 伯尔用自己的小说告诉读者,人间大爱与宗教信仰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自己的人生,同样每个人都有权利面对自己肉体的死亡。小说结尾最重要的一句话“我把你带到哪里?未来的生命!”表明作者相信,人死后重生,新的生命开始。故事中特别安排教会与国家和战争的关系,小说家提醒读者:每一个人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条生命都必须得到体恤。 列车误点到达 伯尔是德国战后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不是简单的“废墟文学”代表,他的伟大在于,他用小说让德意志反省:我们需要重建家园,而不是重建江山。“列车”到达终点,江山易位,政权更迭。江山“易改”,家园不变。普通人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权力者需要的才是江山。所以,“废墟文学”基本是同一个命题:德意志重建家园、治理家园。 满载GDP的中國列车开始误点,7.23温州动车追撞悲剧的发生,我们能不能反省一下,几千年来我们中國人治理的是家园,还是治理江山? 我们先不追问“谁是凶手”或“谁是肇事者”这样一些具体的责任问题,我们欠缺的是,透过心灵实实在在的对话,我们需要通过忏悔,搭建“悔”和“改”的桥梁:悔过去的罪,改未来的生。 误点的中國列车,请你干脆停一停,等一等,载上每一个有自由和尊严的中國生命,链接整体中國人的良知和道德,不要让江山变成危楼,不要让GDP脱轨,更不要让家园坍塌,让每一个中國人都能平安抵达终点。 作者: 谢盛友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8-01.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中国列车误点到达?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时事点评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高价废掉了高铁 (3) 铁道部,这次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8) 铁道部长应该引咎辞职 (10) 铁道部——请站直了,别趴下 (1) 通行费也成了老婆的内衣? (0) 赋予行人的交通权力 (0) 谁养肥了春运票贩子? (0) 要京连沪线,不要新干线 (2) 腐败的深圳“四号线” (7) 磁悬浮列车与协和客机 (0) 由燃油税改革看中国改革和社会现实 (1) 杭州飙车杀人的炒作 (1) 杭州地铁塌陷事故双方上演口水仗推卸责任 (4) 是“生命的奇迹”也是铁路救援史的耻辱 (0) 春运,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子 (1) 春运,我们心中的痛 (0) 春运何时了 (5) 旅游大巴何时配上“救命带” (0) 当中产成了愤怒的小鸟 (0) 外出携带小锤子出行的可行性研究 (0) 北京“廉价”公交能走多远 (1) 判胡斌无危害公共安全,天理不容! (8) 养路费取消,天津又发明城市通行费 (0) 公安机关为何不打击倒卖飞机票、汽车票的票贩子? (1) 交通(局)部门是公路费改税的最大障碍 (7) 乘客一丝不挂,飞行就绝对安全了吗 (7) 中国人,请挺直你的脊梁! (2) 不要把生命的斑马线交给老人维护 (0) “掩埋车头为抢险”的未竟之问 (0) “我爸是李刚”的法律思考 (0) “夺命春运”里被严重漠视的草根利益 (2) “中国人民”就是一群小白鼠 (1)

阅读更多

中国报道周刊 | 中国人不是国民党原罪

李登辉治理台湾有两个政绩:台湾民主化和两岸关系明朗化。但是,李登辉也利用「外来政权」,成功地完成了为国民黨定「原罪」的工程。 自从李登辉以后,中华民国总统选举都背离了「宪法」,没有一个候选人敢于公开说「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國人」。其实,如今的台湾人早就放弃了 「一个中國」,所以不敢说「我是中國人」。 既然中华民国总统选举是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为什么候选人作为中华民国国民,不敢大声高呼「我是中國人」呢?难道中华民国国民已经不是中國人了? 今日的中华民国与1992年的中华民国不同,已经变质变味了。1992年的「一中各表」,仍然认为中华民国是「中國」,2011年「一中各表」的「中华民国」已经被怀疑是「出卖台湾人民」。1992年的「一中各表」的本意隐含著「一个中國」,不论是指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两岸加起来的整个中國,其主权与领土必须是完整的;可以容许两岸各自宣称「代表中國」,但不等于可以各自表述成两个主权獨立的国家。 如今,台湾版「一中各表」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国际社会(包括北京)根本不买帐。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本来应该只是讲给美国人听的,而他却大声高呼讲给全台湾人听。国民黨由于外省人的「原罪」感,在台湾说话低三下四,失去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国民黨要走出「外来政权」的「原罪」,必须有胸襟和格局,一定要坚持一个中國的原则,不然与民进黨有何区别? 文章来源:2011-07-18 刊登于台湾《旺报》,同日《中國时报》(电子版) 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谢盛友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7-21.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中国人不是国民党原罪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两岸关系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马英九胜选的十大启示 (19) 马英九胜在老谋深算 (0) 马英九应小心谢长廷的大“奥步” (0) 陈水扁其人 (0) 陈水扁——又一个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场 (35) 阿扁一石击起千重浪 (0) 金门战役检讨 (24) 重读台湾的军事战略价值 (2) 这样的马英九——台湾“弃马保蓝”? (1) 走访台湾有感! (1) 谁使台湾越走越远? (2) 评陈水扁的“善意姿态” (0) 论台湾战争必胜 (13) 美国会抛弃台湾吗? (0) 真实的台湾很中国,很现代 (0) 析《旧金山和约》与“台湾地位未定论” (0) 杠杆效应和链式反应 (0) 日台关系暗流涌动 (0) 既是同根生,待以同根情 (0) 我没有看见过有能力攻打台湾的大陆军队 (14) 我在台湾看禁书的故事 (1) 我在台湾体验文革 (0) 对台海局势的预测——两岸必将和平统一 (27) 大陆麻雀变凤凰,台湾还有多少机会? (1) 大陆和台湾:大舜号和八掌溪 (0) 大陆人与台湾人 (1) 大选在即——我向台湾进一言 (18) 吕秀莲岂是“深宫怨妇”? (0) 向浴火重生的国民党学习 (42) 向台湾人民致敬 (35) 台湾面对内外变局 (0) 台湾遮住美国的眼 (1) 台湾选民明天投票,中国“打扁”台选现变数 (0) 台湾选战——正在进行的游戏化政治实践 (10) 台湾经济的沉沦 (1) 台湾的战与和 (1) 台湾的今天,大陆的明天——台湾大选观感 (20) 台湾民选——七大谎言的破灭和三大启示的烛照 (65) 台湾是怎么被我们放弃的? (3) 台湾政局多变数,和谈之路不可堵 (1)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