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老虎庙 | 由“窥探”和“偷拍”看监视器后台道德

作者: 老虎庙  |  评论(0)  | 标签: 隐私权 , 监视 有一天晚上,我住临汾的99商旅酒店。一个思想很久的的计划也就在那一天成熟。 我是住在2001号房间。我在屋里支起了三脚架,安装好摄像机,然后把机器的镜头对准屋门……我在心底又诅咒了自己一回:你真变态!就好像喝醉酒的人却并不承认自己有醉一样,我依然顽固地按照之前的计划实施。 我打开朝向大通道走廊的屋门,这样,我在屋里的所为便被彻底坦露。对于如“窥探”和“偷拍”这样的词汇我都曾拿来权衡和评判过我现在将要做的事情。但最终我还是不能原谅那些走过我的房间门口时总要向内探视的人。也正是出于对如此恶习的愤怒,我一定要用纪录片的方式做以记录。 这样的记录非常成功,直到四个小时后。这期间仅有酒店保安来过一次,他告诫我关闭房门以保安全。保安用心良好,意思也不错,但我仍然坚持躲在盥洗室墙后用遥控器操控摄像机,完成了全部四个小时的拍摄。后来我在工作室里饶有兴趣地观看那些走过镜头,也就是走过我门前的人的表现时,竟然发现找不到一个不向我的住室窥视的人……那时候,我忽然浑身感到不自在:我这行为本身岂不也是窥探、偷拍吗?一时间正义与邪恶鬼怪难辨,好是纠结! 在百度实时热词排行榜上我看到过排位十分靠前的一些词汇,其中就有“窥探”和“偷拍”。可见那些原本很是隐秘,很私下,甚至是很不愿被他人见得的行为在被足够大的规模人群所关注,而关注者竟然也用的是“窥探”和“偷拍”手段,不过只是换了角色角度而已。我一直对此理解为人的好奇心,为人类天性使然。直到我们社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无处不在处处在的监视器探头,使得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旮旯拐角,神经末梢都被探头所控制时。我忽然感到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威胁。因为那已经不是个人不良嗜好的表现,而是成规模,成合法化,成国家行政手段的重要一支而大行其道。而我所指的威胁正是基于被迫坦露在探头之下的个人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进而上升为公民个人隐私权是否得以保护的问题。 英国的荣格委员会在一份关于隐私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如果社会控制依赖于对个人隐私的监视或限制,其结果必然是‘由于紧张所致的精神疾病影响增强,而导致至少是整个社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下降’”。“精神疾病”是否因此而发生我尚无觉察,因为我本身活得并不精致;“整个社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降”更不好去鉴定,因为在如此粗糙的无须(事实是不允许)独立思考的社会里“整个社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际就是一个屁。这从官媒娱乐版上那些胳肢你的腋窝想让你发笑,又对你说这就是“幽默”可以获得例证,真正的幽默是在我活到五十岁上,而且用上了手机后,那些通过无形电波不胫而传的政治笑话、荤段子里。因为在中国要求的是紧紧围绕在一个人的周围,稍有突兀,便是大逆,那么你又何谈“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呢?如此一看,果真探头十分可怕,它甚至直接威胁到了民族基因的正常发育。 在中国,我知道至少有两例不幸被视频公开的“窥探”和“偷拍”。其一、发生在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校方组织全校师生收看摄像专题片《校园不文明现象》,而片子的内容竟然是校方采用“偷拍”方式获取的学生魏某和任某在教室里接吻的镜头http://news.sina.com.cn/o/2004-11-19/11234286163s.shtml;其二、2007年,上海地铁工作人员竟然将通过监视器拍摄到的一对情侣缠绵拥吻的镜头截取后上传至网络,这段2分48秒时长的视频在各大网络中疯狂传播,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 根据事后舆论对上述事件产生的截然不同的两派意见来看,绝大多数仅仅围绕在了“当事人行为是否属于隐私范围”上进行争执。绝少提及的是对待公共场所安装监视器探头其合法性本身的讨论,而不容忽视的恰是一切争议源头的“监视器”。当然,倘若按照这个世界尚无监视器诞生,或者说尚无将监视器用于公共场所做监视功能的话,那么在1960年以前的美国法律信条“公共场所不存在合法的隐私利益”是合理和可以理解的。而谁都看得懂的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电子监视设备的发明和不断实际应用化,实践一再证明,人的隐私是完全可以在某种公开的情况下,尤其是当事人不一定知晓的情况下存在于公共场合的。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监视技术的出现其根本目的是用于有利社会,比如公共治安需要,比如公共秩序运筹需要,比如商业管理、工业流水线需要等。这就出现了界定的问题,即最大发挥监视技术在有利社会和杜绝其无利于社会方面的反方向功能,正所谓一箭双雕。美国人在9.11事件发生后部分地接受了公共场合里监视器的功用。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原先被普遍认可的“隐私止于屋门之前”的看法也在逐步被突破,即隐私在太阳底下依然有存在的事实。 显然,公共场合里的监视行为在现代社会已经被严峻地搁置在了科学、法律以及道德的天平上。孰是孰非,万难定论!作为我这篇小文只在对上述现象作一个描述和简单梳理,未必都对也未必就是结论。但各派明显共识的却已经存在,那就是——监视器的后台道德。如何使监视器获取的城市影像不被其本始职能以外所用? 这样,我们的话题就又回到对中国社会法制水平的评价。 我曾经和陕西蓝田乡下的一位农民治安员谈过一次话: 我——显然你不算正式的公安了? 他——怎么不算,我这不是穿一身警服吗,看,还有特警的胸牌。 我——可是你那是买来的警服呀,大街上的劳保服装商店,甚至土杂品商店里都有出售的。 他——这就对了,有卖的不一定有敢穿的。我是正式的乡村治安员,虽然没有发服装,但穿着它并不心虚。 我——一件衣服有那么大的威力吗? 他——你是小看这警服啦,这警服带着法呢,穿着它,就是法,我就是法,谁敢皮干(陕西方言:嚣张)。 这位原本朴实的农民小伙子在村里负责两件事:一、对村镇集市上的监视器探头进行管理(这组监视的终端实际已经瘫痪,常年不开);二、对村上常年去北京上访的几个村民进行监视器实时监视和及时汇报。这后一个监视十分忙碌,几乎每天有“情况”可以向村干部汇报,根据监视器所拷贝的视频资料也已经有了十好几盘。在维稳的事业上大建伟业。 山东妇女访~民李春华的家中四周被秘密安装了监视器探头http://24hour.blogbus.com/logs/44190302.html,《南都周刊》的记者前往调查,村干部把记者骗去吃饭,一路解释说是监视器用于监视村道治安的。直到李春华家人从在自家对面五米开外的废弃土房里发现了监视终端的所有设备,村干还是坚持无理狡辩。 一些年来,对思想活跃人士的预防性监视更是甚嚣尘上,我们权且称其为“肉探头”。他虽然不是采用固定的光学设备完成监视,却对监视对象采取的是与监视器探头同样目的的监视。其耗用社会资源成本不亚于光学探头。而他们监视的理由又往往不在是否“嫌疑人”,而是被挂了号的人,但凡被挂,监视你的理由就只在是否敏感的日子,换句话说,监视你还是不监视你,不在是否“犯案”或者程序本身,而在于今天是什么日子,这就非常滑稽了。 我们注意到,上述三“案”均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和一个“权威身份”:警服带着法、监视村道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堂而皇之”;警察(乡村协警)、村委会干部、国家安全人员的“权威”。在中国遍布天地间的百万、千万、亿万个,而且还在不断迅速增加中的监视器探头就是如此运作着他们那天罗地网般的伟业。这里甚至谈不上什么监视器后面的道德问题,而是直接进犯了人的权力。正是这样,就在大家津津乐道于公共场合下有无隐私的讨论之时,却忽视了我们的监视器探头其后的滥用公权力、假公济私、变态的道德沦丧……这些,正是一个法治不能完善,人治大行其道的国度所不可能解决的矛盾! 我一直在思想一个问题:当公民认为在公共场所下,或者说太阳下不愿被监视的权利得以被支持的前提下,公民其隐私权即可认定得到了保护。正所谓“个人信息自决权”[德国学者迪特尔],而非消极和被动的“私生活不受干扰”。能够控制自己的信息的社会方才是真正进步的社会。 值得庆幸的是在开首举例的两桩中国“偷拍”案中,上海复兴高级中学的两名学生以“学校擅自录像、公开播放的行为侵犯自己的隐私权、人格权、名誉权”为理由,将复兴高级中学推上了被告席。(地铁热吻一事尚无后续资讯)。但愿这能够引起中国公民对监视器探头话题的深层次思考。 今天推出的视频《16号监视器》正是我的有感而发。也是我离开北京前四个小时坐守中国美术馆前五四大街的拍摄收获。在此,权当是我献给我居住20年的地方的“北京印象”吧。不过还请“原谅”的是,我依然采取了“窥探”和“偷拍”。 观看视频《16号监视器》http://24hour.blogbus.com/logs/185452924.html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中央军转战地方 / 2011-12-30 13:01 / 评论数( 6 ) 秘密观察:我亲历了现代“豆选” / 2011-12-22 06:31 / 评论数( 6 ) 新“出身论”乱象 / 2011-12-19 17:31 / 评论数( 2 ) 西去长安:枣难(04) / 2011-12-15 07:25 / 评论数( 2 ) 梧桐叶儿落 / 2011-12-11 06:50 / 评论数( 6 )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

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 进入专题 : 道德危机    ● 秋石       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总体上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这个问题已经超出单纯道德评价的范畴,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成就的评价,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评价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立场和方法论          考察道德现象,离不开具体的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     1.价值观立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人们容易把道德本体化和独立化,忘记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事实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受经济基础制约,其独立性只有相对意义。评价道德的价值是正还是负、性质是善还是恶,总是具有两方面的维度:一方面,看决定道德发生发展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一方面,看道德对相应的经济基础起作用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建立在进步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能够推动进步经济基础发展的道德,其价值为正、性质为善,反之,则价值为负、性质为恶。从这个基本价值观立场出发,评价当前我国道德状况的性质,就要放眼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根本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标准,是经济基础的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标准。     2.认识方法论。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在道德领域,所谓整体的普遍联系,就是道德在生产方式以及上层建筑历史变革总进程中的状况,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同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总联系方面。这才是反映本质的道德现象。     3.历史视野。经济进步与道德进步是同向还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静态的无谓争论,只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态比较中来评判。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人类道德进步的总趋势并没有根本逆转。道德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只有在历史的比较中,才能深刻认识到,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获得了巨大跃进;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获得了新的巨大进步。          二、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          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     1.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使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利益基础。     决定道德性质的直接基础是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全社会始终得到倡导和坚持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其利益基础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共同利益。私有制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废除,使没落的旧道德特别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多种经济利益得以普遍实现。不可否认,受私有经济成分发展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等原则的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确实有了更加顽强的表现。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主流道德来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仍然是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据,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了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时,过去实行单一公有制时造成的利益“大锅饭”局面和平均主义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变,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统筹兼顾,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实现余地,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了有力的道义支撑,自私自利并没有重新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     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变革的道德,也给予经济发展以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与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既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也催生了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和新道德规范。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传统的观念,激励着人们勇于变革、勇于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不断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的进程中,不断为人们的行为确立新时代的准则。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全社会打下了共同道德价值的坚实基础,使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自身进行了许多重大变革,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都是中国共产党为自身设立的最根本的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尺度和道德建设的核心。党的这种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尺度,已成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天经地义的神圣道德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从精神道德的意义上说,在于使人民群众通过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通过认识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不断改造自身并升华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观规律,培育出对人类现实生活和未来前途充满正义、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道德学说,本质上是以真善美的价值目标激励人们为创造和建设新社会奋斗的实践理论,帮助人们站在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层面,把人类的终极价值、至善目标和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道德学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建设真善美的新社会和新生活。     2.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第一,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一个伟大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相应高尚的道义基础。党在领导人民建设新社会新生活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用先进的道德思想武装人民,用高尚的道德精神激励人民,用优秀的道德榜样引导人民。     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明确提出了“五爱”的社会公德规范。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和焦裕禄的活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都坚持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就作出新概括、任务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集中阐述和部署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党中央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制定下发了世界政党史上第一部由执政党制定的专门部署道德建设工作的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以及深入贯彻落实,使全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更加自觉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伟大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和全社会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新的里程碑。     第二,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对社会整体道德质量的更高标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对社会向善价值追求的更紧迫期待,对社会各色各样败德行为的更严厉谴责,都深刻揭示了全社会道德状况向善前进的大趋势。对人的正当利益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对人权的肯定;改革开放意识、进取竞争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等的增长,无不是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的表现。     第三,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公共道德、新闻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道德建设的触角,日益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延伸,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加深。     第四,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模范的层次更加丰富多样,对人的道德评价的尺度也更加丰富多样。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杨善洲,这些精神道德上一脉相承的道德榜样所践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守品格,始终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普通群众和领导干部道德风貌的主流。     第五,道德理论发展进步。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越来越系统化、规模化和科学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指导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事实证明,我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在总体上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向的,道德建设的成就,在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检验社会道德状况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和证明。          三、我们面临的道德考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些考验,也必然会在道德领域表现出来。     1.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我国道德领域出现受到普遍关注和产生广泛争论问题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的节点时期,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实行商品经济制度的初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旧社会规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冲突的时期,旧规范往往失范,新规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钱腐蚀的领域,是腐败、诚信等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灾区。二是现有道德严重失范的领域,比如,公共道德领域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道德所调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农民到城市新市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体制内的人到体制外的人;从国有制的人到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     2.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非简单同步。旧的道德观念将长久地影响人们,而新的道德观念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既是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艰巨任务。     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在我国社会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最为群众诟病的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虽然表现为官员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钱权交易多发频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却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社会征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比如,遭致普遍抨击的见危不救、不守公共秩序等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向“陌生人社会”文化不断转变,而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逐渐弱化。比如,让人忧心忡忡的仇官仇富现象,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的非理性心态,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心态失衡甚至扭曲。     第三,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的原因。社会上确实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甚至有人对德治很反感,认为德治就是人治,德治是法治的对立面。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当前败德行为的代价过低,并与违法行为代价过低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这是导致许多道德问题持续产生的重要体制机制原因。     第四,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一例败德的突发事件,会引起一些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的亢奋、躁动以及持续、深度的追踪报道,道德“滑坡”的舆论也随之铺天盖地般传播开去。而那些在默默无闻的场合、做着默默无闻的善事的平凡的道德模范们的事迹,却难以成为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关注报道的对象。但是,在平凡的道德楷模的事迹报告会上,有哪一个动情至深而泪流满面的听众,能够赞成我们的社会已经全面道德“滑坡”的论点呢?     当前社会存在的这些道德问题警示人们:道德考验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但中国人民有信心经受住这一切考验。因为社会的道德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因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更因为中国人民从事着以真善美为价值前提和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进入专题: 道德危机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天益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77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郑永年:如何重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

郑永年:如何重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 进入专题 : 社会道德体系    ● 郑永年 ( 进入专栏 )       社会道德解体了,而社会必须具有道德才能生存,这表明道德必须得到重建。如何重建道德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挑战。     如何重建道德?道德重建首先必须跳出目前的左右争论。本栏上周已经论述左右派在道德问题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实际上,在它们各自的意识形态背后的则是利益,特殊阶级的利益。要 重建道德,首先必须认识到道德的普世性,道德是普世价值。     换句话说,道德重建必须去阶级化。在这方面,中国应当对接受了近一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重新评估。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市场对社会道德的负面影响,但并没有找到道德重建的有效方 式。马克思提倡的是阶级斗争,把道德分解成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无产阶级的道德。但那么长的历史已经说明,阶级斗争不仅无助于道德重建,反而会造成新形式的道德衰败。阶级斗争表明社 会的对立,而一个不同阶级间高度对立的社会,很难进行道德建设。     阶级论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很多自由主义者尽管不强调阶级,甚至因为马克思所提倡的阶级论,对资本主义或者市场经济不利而反对阶级论,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 义实际上是阶级形成的一种主要根源。如果自由主义者没有能力来缓解或者调和由资本主义产生的阶级,那么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就会发生重大社会危机。     实际上,在道德面前,所有社会成员是平等的,无论贵贱,无论贫富,他们都是人,都是需要道德而生存的。这似乎类似一种宗教解释,但实际上人们不需要用宗教来解释社会存在物的 道德需要。很自然,不管哪种文明,开始之初,人们都用普遍的人性来解释道德的需要。          社会分化导致道德解体          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社会分化。在市场经济产生之前,尽管也不存在绝对平等的社会,但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尤其是经济差异并不很大,这是因为大多数社会成员都生活在很低的生活水 平上,用学术的话来说,是一种生存(或者生计)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最有效的机制,但也导致了收入分配差异拉大,财富分配不均。社会分化导致社会道德解体。     怎么办?历史上有两种方法。一是马克思路线,即消灭资本主义,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但历史证明这种方式已经失败。从马克思主义演变到最后斯大林版本的贫穷社会主义,等到 消灭了市场经济,社会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国家通过政权动员来发展经济,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没有可持续性。最终社会变成了普遍贫穷社会。在人人贫穷的状况下,只能产生虚假的道德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其实也并无道德可言。     另一种方式就是用社会主义,来遏制和消化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社会道德的冲击。这是西欧发达社会的经验。通过长期的社会主义运动,欧洲社会从早期马克思和狄更斯所描述的“悲 惨世界”式的原始资本主义,过渡到福利资本主义。没有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很难想象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生存到现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确立了一个社会领域。当 市场经济或者资本主义仍然在经济领域发挥其作用的同时,通过提供保护社会的机制,避免社会领域的过度市场化和货币化,从而保护了社会领域。尽管人们非常强调宗教在提供西方社会道 德资源方面的作用,但如果没有近代以来的种种保护社会的机制,很难保证社会道德体的生存和发展。     回到中国,要重建道德,人们也不得不在这些方面做文章。很难想象通过消灭市场经济而能重建道德。这已经被证明为失败。实际上,消灭市场经济本身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而这 个过程本身就会制造出无穷的非道德。          道德重建,谁是主体?          道德的重建,谁是主体呢?既然道德的解体是资本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三者互动的结果,那么道德的重建也离不开这三个角色。在西方的道德重建过程中,政治和社会的力量扮演 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资本尽管是道德解体的主要根源,但道德的重建还是需要资本的力量。道德重建包含经济成本,这种成本必须是由资本来承担的。西方福利社会的基础还是市场经济,没 有足够的财富,就不会有福利的可能性。     在中国,政治权力或者政府能够在道德重建过程中做什么呢?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政府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结构,那就是经济、社会和政治三者之间的平衡。 任何社会具有三种力量,即经济力量(钱),政治力量(权力)和社会力量(人口)。这三者的相对平衡有助于社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反之,一旦这三者之间失去平衡,道德就会面临解体 。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各级政府没有在资本和社会之间做好平衡的角色。现在政府大都是站在资本这一边的,包括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和外来资本等等。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在任何社 会,不管其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较之于资本力量和政治力量,社会力量总是最弱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任何社会,一旦社会起而反抗其它两种力量,往往表现为暴力性。很显然,暴力 往往成为社会保护自己的最终的手段。在中国,因为缺乏民主政治机制,社会力量本来远比其它社会弱小,一旦当资本和政治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社会力量变得更加微不足道。中国 社会对资本和政治力量的高度不信任、敌视,甚至暴力化,就是权钱结合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德就荡然无存。     在中国,政治力量和资本力量相结合还产生了其它两个结构的失衡,那就是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失衡。当政治权力和国有企业合而为一的时候,民营资 本的力量就显得微不足道。在西方,私人资本对政治力量是一种有效制约,中国的私人资本极其微弱,对政治权力不仅没有任何制约性,反而高度依赖于政治力量。因为在中国,国营企业是 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结果也必然造成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在任何社会,中小型企业是社会的大部分人生存的经济空间。中小企业弱小,表明中国社会的 大部分所拥有的经济空间极其微小。也很显然,这些关系的失衡,对社会道德的生产和发展构成了结构性制约。或者说,道德没有社会经济基础。     如果说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分离是经济发展所必需,那么政府就要提供足够的保护社会的机制。这就要求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相对分离。只有当这两个领域相对分离的时候,政治力 量才有可能在社会和资本力量之间作为一个仲裁者,平衡两者的力量。在当今世界,西方世界因为有大众民主,政治倾向于和社会力量结合;中国因为缺少民主,政治力量和资本成为天然的 联盟。这两种极端都产生着很多的问题。西方的民主经常成为民粹主义,民主政治成为福利政策“拍卖会”,使得其经济体系不堪负担。中国资本和政治力量的紧密结合,正在有效地破坏着 社会基础。自由派经常忽视第一个问题,左派经常忽视第二个问题。     政府可以做也必须做的另一方面的努力,就是要为社会道德提供有效和足够的制度保障,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法治和法制建设上。只要有人的地方,道德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尽管人们 谈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解体,但道德还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不好的制度在遏制着道德,而在弘扬着非道德。制度必须扬善遏恶,而不是相反。要扬善遏恶,就需要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这 尤其是健全的法制。那些不愿意接受艾滋病(爱之病)人的医院,那些因为病人的钱不够而中途中断了手术的医生,那些诬告扶起倒地老人的人……所有这些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     如果法律不能惩罚这些,那么就无异于鼓励非道德。实际上,在GDP主义指导下,中国的法律现状就是这种情形。中国的立法者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中国已经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但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需要保护社会的。现在的法律体系保护不了社会,名实很不相符。在权和钱合为一体的情况下,保护社会很难成为法律的目标。          政府无法提供道德力量          政府可以提供一种有助于道德产生的经济结构,也可以提供一个有助于道德产生的法律结构,但很难提供一种道德力量。传统中国社会由政府提供道德,主要表现为儒家。但是这种传统 模式已经不再可行。当农业社会不再的时候,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儒家就失去了政治道德舞台。当然,儒家可以作为一个私人道德基础存在于社会。     如同任何社会,政府必须在公民教育方面扮演重要作用,但绝非政治教育。中国长时期的、由政府主导的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往往适得其反。要思考一下,在爱国主义教育运动 下,培养出多少毫无爱国主义的个人来。清朝末年,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中国百姓帮八国联军搭梯子攻入紫禁城。没有人可以肯定地说,现在这种情况完全不存在了,人们比当时更 爱国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其它种种道德运动也毫无所获。     在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曾经发起一场近似法西斯主义的“新生活运动”,即一场道德重建运动。尽管有多种因素干扰了这场运动,但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道德是社会成 员互动的产物,很难通过自上而下的力量来施加于社会。     中国社会道德的建设还是需要社会的作用,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从社会力量来说,要拯救道德,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公民社会建设。社会必须具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发展起来。改革 开放以来,社会空间有了很大的增加,各种非政府组织也在涌现。不过,社会空间的增长,主要在那些不敏感或者少敏感的领域,在关键的道德领域(尤其是宗教),社会空间还是非常有限 。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提供道德力量,但还是继续假装着能够提供。这就出现了道德真空。政府到最后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逐步正式从道德领域退出,让社会来承担提供道德资源。但必 须强调的,如上所说,政府必须在公民教育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其次,道德重建还需要一场持久的全社会的公民社会运动。公民社会运动在西方社会道德转型和重建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的重建和每一个社会个体息息相关,因为没有 道德,社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中国公民社会在发展,但对道德重建的意识还相当淡薄。这并不是说没有。从社会对诸多非道德事件的反应来看,道德意识还是存在的。但潜藏在社会成员中 间的道德意识需要被动员起来,才能形成气候。作为整体,中国公民社会的道德意识远较其他社会薄弱。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高度政治的道德教育,或者高度道德化的政治教育所致。公民社 会的道德运动,有望可以建设公共空间的道德,也就是公德,这是中国最需要的。     因为道德的解体,中国社会个体已经面临生存危机。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力还是多大的财富,也难以生存。没有道德、没有信任,社会到处就会是陷阱。因此,重建道德也就是社会的自救。要不自我毁灭,要不自我拯救,人们所面临的选择并不多。任何社会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都要经历道德重建的过程,中国也应当是行动的时候了。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道德体系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天益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7935.html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李跃华: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症结

李跃华: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症结 (2011-12-06)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上海发布’更需真诚容忍 [名家专评] 迈克尔.波斯金:欧洲的最后良机 [中国式次贷危机] 温州企业倒闭现象或现 [金融风暴] 亚太股市今后半年将继续”激烈动荡” 观点碰撞 李跃华   在《联合早报·言论》上看到郑永年先生的“中国社会道德滑坡”之类话题时,感觉郑先生有点危言耸听。今天在车上听到河南一位种萝卜农民的故事后,再联想到最近的“小悦悦事件”,以及多地发生的救倒地老人反成被告的事情,开始感觉到重视这个话题的必要。但是,细细想来,道德滑坡表面上看是民众的个体征象,深层次看,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在民众个体身上的反映。 “小悦悦”事件大家都知道了,老人倒地救与不救的讨论,前一段时间媒体上也议论纷纷;河南萝卜哥的故事,则从另一个角度让人唏嘘不已。他种了40万斤的萝卜,因为市场价格低迷,他算了下,如果加上车的运费,还要亏欠,他便通过媒体发声送萝卜。结果萝卜被拔光,还附带把周围的红薯和菠菜拔走不少,造成萝卜哥直接损失几万元。更可笑的是,很多“城里人”还是开着车来的。这些“城里人”不惜耗资远超过蔬菜价值的汽油费去乡间,为的是什么?其行为逻辑实在让人费解。可是,他们在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为何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一点感恩的心思和行动都没有?   为何传统的“知恩图报”的美德现在得不到凸显,却有向相反方向发展的现象呢?为何路人对倒地老人不敢救,为何路人不敢救“小悦悦”,精神的麻木和冷漠是重要因素,怕救人后反成被告的心理也是存在的。为何有这样心理,是因为有之前的事例证明。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东郭先生”恩将仇报的事情呢?现实生活的艰难、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迫使追求自利的人性,在特定情境下露出阴暗的一面。这是个体的悲哀,更是社会的伤痛。完善制度,给予民众遇到困难时,有渠道可以求助和救济,也就不会倒打一耙,“赖”上救助他的人。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大家才敢放心救人、乐于助人。   萝卜哥身上发生的故事,同样是“恩将伤报”,但是其折射出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功利性”思维和社会信仰的真空状态,深层次看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在民众身上的再现。“功利性”思维导致民众行事以“自利”为原则。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利益,甚至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也就遑谈感恩了。无是非和感恩之心,反映了当下民众思想价值的混乱和社会共识的缺乏,社会中无民众认同的行为文明,自然也谈不上约束民众行为。 缺乏集体的是非标准   社会中民众价值观的混乱,源自现实社会各领域实际运行规则的混乱。明规则和潜规则并存,甚至有时、有地潜规则的运行超过了明规则。这样的社会情形,导致民众在正常办事过程中,对需遵守何种规则感到无所适从,无形中也降低了他们对明规则的认同感和“敬畏”心。   这种是非不分、规范与规则相矛盾的社会现实,加剧了民众的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恨潜规则,又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潜规则”;恨不义之财,但希望自己能有机会获取“非正常财富”。所以,利益群体保持大的汲取“垄断利润”的管道和机会,普通民众只能在小的领域中寻找机会,就连弱势的市民阶层,遇到有便宜可占,哪怕仅仅是农家的蔬菜,也不放过,去“捞”一把。这样看,发生在萝卜哥身上的故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可怕的心态并不遥远,每位看客自问自己心底,到底有过这样的想法没有?但是,就是有了,也无需脸红。因为,这种心态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试想,如果一个社会风清气正,扬善惩恶,规则明确,名实相符,大家的意识就不会混乱和没有“敬畏”之心,也不会对“恶”心生向往甚至趋之如骛。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如何重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

如何重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 作者:郑永年 来源:联合早报 来源日期:2011-12-6 本站发布时间:2011-12-6 9:29:12 阅读量:679次   社会道德解体了,而社会必须具有道德才能生存,这表明道德必须得到重建。如何重建道德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挑战。   如何重建道德?道德重建首先必须跳出目前的左右争论。本栏上周已经论述左右派在道德问题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实际上,在它们各自的意识形态背后的则是利益,特殊阶级的利益。要重建道德,首先必须认识到道德的普世性,道德是普世价值。   换句话说,道德重建必须去阶级化。在这方面,中国应当对接受了近一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重新评估。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市场对社会道德的负面影响,但并没有找到道德重建的有效方式。马克思提倡的是阶级斗争,把道德分解成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无产阶级的道德。但那么长的历史已经说明,阶级斗争不仅无助于道德重建,反而会造成新形式的道德衰败。阶级斗争表明社会的对立,而一个不同阶级间高度对立的社会,很难进行道德建设。   阶级论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很多自由主义者尽管不强调阶级,甚至因为马克思所提倡的阶级论,对资本主义或者市场经济不利而反对阶级论,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实际上是阶级形成的一种主要根源。如果自由主义者没有能力来缓解或者调和由资本主义产生的阶级,那么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就会发生重大社会危机。   实际上,在道德面前,所有社会成员是平等的,无论贵贱,无论贫富,他们都是人,都是需要道德而生存的。这似乎类似一种宗教解释,但实际上人们不需要用宗教来解释社会存在物的道德需要。很自然,不管哪种文明,开始之初,人们都用普遍的人性来解释道德的需要。   社会分化导致道德解体   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社会分化。在市场经济产生之前,尽管也不存在绝对平等的社会,但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尤其是经济差异并不很大,这是因为大多数社会成员都生活在很低的生活水平上,用学术的话来说,是一种生存(或者生计)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最有效的机制,但也导致了收入分配差异拉大,财富分配不均。社会分化导致社会道德解体。   怎么办?历史上有两种方法。一是马克思路线,即消灭资本主义,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但历史证明这种方式已经失败。从马克思主义演变到最后斯大林版本的贫穷社会主义,等到消灭了市场经济,社会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国家通过政权动员来发展经济,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没有可持续性。最终社会变成了普遍贫穷社会。在人人贫穷的状况下,只能产生虚假的道德。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其实也并无道德可言。   另一种方式就是用社会主义,来遏制和消化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社会道德的冲击。这是西欧发达社会的经验。通过长期的社会主义运动,欧洲社会从早期马克思和狄更斯所描述的“悲惨世界”式的原始资本主义,过渡到福利资本主义。没有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很难想象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生存到现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确立了一个社会领域。当市场经济或者资本主义仍然在经济领域发挥其作用的同时,通过提供保护社会的机制,避免社会领域的过度市场化和货币化,从而保护了社会领域。尽管人们非常强调宗教在提供西方社会道德资源方面的作用,但如果没有近代以来的种种保护社会的机制,很难保证社会道德体的生存和发展。   回到中国,要重建道德,人们也不得不在这些方面做文章。很难想象通过消灭市场经济而能重建道德。这已经被证明为失败。实际上,消灭市场经济本身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而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制造出无穷的非道德。   道德重建,谁是主体?   道德的重建,谁是主体呢?既然道德的解体是资本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三者互动的结果,那么道德的重建也离不开这三个角色。在西方的道德重建过程中,政治和社会的力量扮演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资本尽管是道德解体的主要根源,但道德的重建还是需要资本的力量。道德重建包含经济成本,这种成本必须是由资本来承担的。西方福利社会的基础还是市场经济,没有足够的财富,就不会有福利的可能性。   在中国,政治权力或者政府能够在道德重建过程中做什么呢?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政府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结构,那就是经济、社会和政治三者之间的平衡。任何社会具有三种力量,即经济力量(钱),政治力量(权力)和社会力量(人口)。这三者的相对平衡有助于社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反之,一旦这三者之间失去平衡,道德就会面临解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各级政府没有在资本和社会之间做好平衡的角色。现在政府大都是站在资本这一边的,包括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和外来资本等等。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在任何社会,不管其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较之于资本力量和政治力量,社会力量总是最弱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任何社会,一旦社会起而反抗其它两种力量,往往表现为暴力性。很显然,暴力往往成为社会保护自己的最终的手段。在中国,因为缺乏民主政治机制,社会力量本来远比其它社会弱小,一旦当资本和政治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社会力量变得更加微不足道。中国社会对资本和政治力量的高度不信任、敌视,甚至暴力化,就是权钱结合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德就荡然无存。   在中国,政治力量和资本力量相结合还产生了其它两个结构的失衡,那就是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的失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失衡。当政治权力和国有企业合而为一的时候,民营资本的力量就显得微不足道。在西方,私人资本对政治力量是一种有效制约,中国的私人资本极其微弱,对政治权力不仅没有任何制约性,反而高度依赖于政治力量。因为在中国,国营企业是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结果也必然造成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在任何社会,中小型企业是社会的大部分人生存的经济空间。中小企业弱小,表明中国社会的大部分所拥有的经济空间极其微小。也很显然,这些关系的失衡,对社会道德的生产和发展构成了结构性制约。或者说,道德没有社会经济基础。   如果说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分离是经济发展所必需,那么政府就要提供足够的保护社会的机制。这就要求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相对分离。只有当这两个领域相对分离的时候,政治力量才有可能在社会和资本力量之间作为一个仲裁者,平衡两者的力量。在当今世界,西方世界因为有大众民主,政治倾向于和社会力量结合;中国因为缺少民主,政治力量和资本成为天然的联盟。这两种极端都产生着很多的问题。西方的民主经常成为民粹主义,民主政治成为福利政策“拍卖会”,使得其经济体系不堪负担。中国资本和政治力量的紧密结合,正在有效地破坏着社会基础。自由派经常忽视第一个问题,左派经常忽视第二个问题。   政府可以做也必须做的另一方面的努力,就是要为社会道德提供有效和足够的制度保障,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法治和法制建设上。只要有人的地方,道德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尽管人们谈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解体,但道德还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不好的制度在遏制着道德,而在弘扬着非道德。制度必须扬善遏恶,而不是相反。要扬善遏恶,就需要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这尤其是健全的法制。那些不愿意接受艾滋病(爱之病)人的医院,那些因为病人的钱不够而中途中断了手术的医生,那些诬告扶起倒地老人的人……所有这些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   如果法律不能惩罚这些,那么就无异于鼓励非道德。实际上,在GDP主义指导下,中国的法律现状就是这种情形。中国的立法者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中国已经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需要保护社会的。现在的法律体系保护不了社会,名实很不相符。在权和钱合为一体的情况下,保护社会很难成为法律的目标。   政府无法提供道德力量   政府可以提供一种有助于道德产生的经济结构,也可以提供一个有助于道德产生的法律结构,但很难提供一种道德力量。传统中国社会由政府提供道德,主要表现为儒家。但是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不再可行。当农业社会不再的时候,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儒家就失去了政治道德舞台。当然,儒家可以作为一个私人道德基础存在于社会。   如同任何社会,政府必须在公民教育方面扮演重要作用,但绝非政治教育。中国长时期的、由政府主导的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往往适得其反。要思考一下,在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下,培养出多少毫无爱国主义的个人来。清朝末年,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中国百姓帮八国联军搭梯子攻入紫禁城。没有人可以肯定地说,现在这种情况完全不存在了,人们比当时更爱国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其它种种道德运动也毫无所获。   在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曾经发起一场近似法西斯主义的“新生活运动”,即一场道德重建运动。尽管有多种因素干扰了这场运动,但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道德是社会成员互动的产物,很难通过自上而下的力量来施加于社会。   中国社会道德的建设还是需要社会的作用,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从社会力量来说,要拯救道德,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公民社会建设。社会必须具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空间有了很大的增加,各种非政府组织也在涌现。不过,社会空间的增长,主要在那些不敏感或者少敏感的领域,在关键的道德领域(尤其是宗教),社会空间还是非常有限。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提供道德力量,但还是继续假装着能够提供。这就出现了道德真空。政府到最后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逐步正式从道德领域退出,让社会来承担提供道德资源。但必须强调的,如上所说,政府必须在公民教育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其次,道德重建还需要一场持久的全社会的公民社会运动。公民社会运动在西方社会道德转型和重建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的重建和每一个社会个体息息相关,因为没有道德,社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中国公民社会在发展,但对道德重建的意识还相当淡薄。这并不是说没有。从社会对诸多非道德事件的反应来看,道德意识还是存在的。但潜藏在社会成员中间的道德意识需要被动员起来,才能形成气候。作为整体,中国公民社会的道德意识远较其他社会薄弱。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高度政治的道德教育,或者高度道德化的政治教育所致。公民社会的道德运动,有望可以建设公共空间的道德,也就是公德,这是中国最需要的。   因为道德的解体,中国社会个体已经面临生存危机。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力还是多大的财富,也难以生存。没有道德、没有信任,社会到处就会是陷阱。因此,重建道德也就是社会的自救。要不自我毁灭,要不自我拯救,人们所面临的选择并不多。任何社会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都要经历道德重建的过程,中国也应当是行动的时候了。   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提供道德力量,但还是继续假装着能够提供。这就出现了道德真空。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